刺法灸法终

合集下载

刺法灸法学

刺法灸法学

概论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

刺法灸法学具有理论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刺法灸法学作用:①针灸感应是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针灸的临床感觉和反应,古称得气或气至。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吴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云:“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使能求愈。

”②刺法灸法影响腧穴主治作用:采用不同的刺灸方法,施以不同角度、方向、深度的针刺,实施不同的补泻手法作用于同一腧穴可产生不同的主治功用。

如常规针刺足三里可调节肠胃功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若采用化脓灸则有提高免疫力之效。

针刺泻神脉、补照海可治失眠,针刺泻照海、补申脉可治疗嗜睡。

③刺法灸法学规范了针灸临床操作技术。

砭石是最原始的医疗工具,又称针石、鑱石,最早用于切割脓疡、刺泻瘀血。

从砭石发展到九针是刺法史上的重要变革,也是刺法形成的标志。

刺法发展:①《内经》中已总结出较为完善的刺法体系,其中最重要的针刺技术是毫针的进针、行气和补泻手法。

在此法方面提到了五刺、九刺、十二刺等刺法。

②《难经》提出营卫补泻,并强调了针刺时双手协调的重要性。

③元·窦汉卿·《针经指南》创立了“针刺十四法”;明·陈会·《神应经》提出“催气手法”;《金针赋》中记载了一整套的复式补泻手法,并对“烧山火”和“透天凉”作了系统论述;杨继洲·《针灸大成》集明以前针刺手法之大成,提出“刺有大小”、“大补大泻”、“平补平泻”、“下针十二法”和“下手八法”。

现存文献中关于针灸最早的记载,当属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另《脉法》、《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先秦时期的医著。

灸法形成:《灵枢·官能》提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刺法灸法重点

刺法灸法重点

刺法灸法重点名词解释: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分的一门针灸分支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腧穴揣穴定位:针刺前,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医者在腧穴体表定位点的基础上,以押手在欲刺腧穴处进行揣摸、按压,寻找酸、麻、胀、痛等敏感点,以取定腧穴的过程;如方法;盘法:是医者将针入一定深度,得气后提针至皮下,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的方法;弩法:是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稍提,用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侧压针身弯曲成弩弓之状的方法;得气:是指医者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 ,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这种针下的经气感应称“气至”或“针感”;气至病所:寻经感传气至病所是针刺所得之经气沿着经脉走行传导达到病变部位,是得气、行气的主要目的,是得气的最佳表现,从未调整阴阳平衡,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透穴刺法:是针刺时家住不同的针刺角度、方向、深度的调整,以达到一针透达两个或更多穴位的针刺方法;运动针刺重点去看书P36:是指在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医者施行针刺手法的同时,令患者活动患处或相关部位,医患配合、提高临床疗效的针刺方法;针刺补泻:是指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补益正气或疏泄病邪,从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恢复健康的针刺方法;化脓灸:将适宜大小的艾柱直接放置于腧穴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烧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的灸法;非化脓灸: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柱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爱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柱移去或压灭,更换艾柱再灸,灸满规定壮数为止; 间接灸:也称隔物灸、间隔灸,是将艾柱与皮肤之间衬隔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灯火灸:用灯芯草蘸油点燃后快速在穴位上进行焠烫的方法;拔罐法:选用密闭的罐具,利用燃火、热气、机械方法排出其内的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或特定部位,产生良性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除病邪、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法;古称“角法”;见书P71~刮痧法:古称“戛法“,是指利用特制的刮痧工具,配以一定的刮痧介质,在人体表面的特定部位进行反复的刮拭,使皮肤表面产生瘀血点、斑状或点状出血点,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三棱针法:用三棱针刺破血络或输穴,放出适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或挑断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放血疗法;故舒张进针:医者将押手食、中指分张置于穴位两旁,固定皮肤、余指自然平伸,刺手持针押手食、中指之间迅速刺入穴位;多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的部位;夹持进针:医者将押手食、中指借助无菌干棉球捏持针体下段;微露针尖,抵于穴位表面,刺手拇、食指捏持针柄,双手配合,迅速将针刺入穴位,多适用于长针;提捏进针:医者用押手拇、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轻轻提起,刺手持针从提起部的上端刺入穴位;多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进针或沿皮刺;针刺角度: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方式;适用大多数穴位,浅深刺均可;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左右倾斜刺入方式;适用骨骼边缘和不宜深刺者; 平刺:针身贴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刺入方式;适用于头面、胸背及皮肉浅薄处;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机体技能状态腧穴相对特异性针刺手法得气的方法:候气法、催气法、守气法、调气法治神意在得气、守神意在守住所得之气:一是医者专心致志于针刺治疗的全过程;二是患者专心入微配合医者的治疗;;阳中隐阴{补泻兼施,先浅补九数后深泻六数}:将腧穴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五分、深一寸两层;先针入浅层,得气后,做紧按慢提法九数;再进针至深层,做紧提慢按法六数,反复施行;阴中隐阳{补泻兼施,先深泄六数后浅补九数}:将腧穴懂得可刺深度分为浅五分、一寸两层;先针入深层,得气后,做紧提慢按法六数;再退针至浅层,做紧按慢提法九数,反复施行;针刺补泻原则:补虚泻实、补泻先后、适度补泻依据:辨别虚实、审察经络、审察形神晕针: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晕厥的现象;现象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神情异常、头晕目眩;恶心欲呕等;甚见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冷汗出、四肢厥冷、脉沉细等;重者出现甚至昏迷、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原因1多见于首次接受针刺,恐针、畏痛、情绪紧张着;2或素体虚弱,或劳累过度,或空腹,或大汗、大泻、大出血者等;3或体位不当,或刺激手法过强,或诊室闷热,或过于寒冷等;处理立即停止针刺,迅速全部出针;患者平卧,解松衣带,保温;服用糖类饮料或温开水;通畅空气;一般患者可逐渐恢复正常;若见不省人事、呼吸微弱、脉微欲绝者,可配合现代医学急救措施;如出针后患者有晕针现象,应观察并作出相应处理;针刺入胸腔,使胸膜破损,空气进入胸腔所造成的气胸;现象患者突然感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刺激性干咳,严重呼吸困难、发绀、冷汗、烦躁、精神紧张,甚至出现血压下降、休克等危及现象;体格检查:视:患侧肋间隙增宽,胸廓饱满;触诊:气管移向健侧;叩诊:患侧鼓音;听诊:患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影像学:可见患侧肺组织被压缩;原因针刺胸部、背部及邻近穴位不当刺伤胸膜,空气聚于胸腔而造成气胸;处理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出针;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避免屏气、用力、高声呼喊、应平静心情,尽量减少体位翻转;一般轻者可自然吸收;如有症状,可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消炎等药物,以防止因咳嗽扩大创孔,避免加重和感染;重者,如出现呼吸困难、发绀、休克等现象,应立即抢救;预防对于胸部、背部及邻近腧穴,根据患者体型,严格掌握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施行提插手法的幅度不宜过大;灸法的特点: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经济价廉、取材容易、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毒副作用手,可以温经通络、益气补血;艾绒;艾柱:大、中、小;艾条:纯艾条、药艾条艾叶性能: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分,使吸拔的方式: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水罐法水煮法、蒸汽法、抽气法拔罐器、注射器抽气罐、挤压法挤压排气橡胶罐、挤压排气组合罐拔罐作用: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平衡阴阳、协助诊断、祛除病邪、双向调节拔罐的应用单罐法、多罐法、留罐法、闪罐法、竹罐法、药罐法单罐法一罐单用:运用于病变部位明确、范围局限,或有固定压痛点;多罐法多罐并用:运用于病变范围广泛或选穴较多的病症;留罐法坐罐法:多用于深部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病变,临床多常用;闪罐法:治疗风湿痹痛、中风后遗症以及肌肤麻木、肌肉萎弱病症;走罐法推罐法、拉罐法、循经拔罐法:适用病变部位较广泛,肌肉丰厚部位,沿经脉、肌肉走行;治疗急性热病、瘫痪麻木,风湿痹证;刮痧介质见书P80:刮痧专用油、乳膏制剂、其他介质刮拭方式:面刮法:手持刮板,刮板的1/3边缘接触皮肤,刮板向刮拭的方向倾斜45°左右,适用于身体较平坦部位; 角刮法:用刮板角部在穴位上自上而下刮拭,刮板与刮拭皮肤呈45°倾斜,多用于人体较小的部位或沟、窝、凹陷; 点按法:用刮板角与穴位呈90°垂直,逐渐用力,片刻后猛抬起,使肌肉复原,多次重复手法连贯,多适用于人体软组织的凹陷部位;或;挑刺法:多用于四肢阳性反应点或阿是穴,治疗肩周炎、失眠、胃痛、颈椎病等;皮内针圆钉型、麦粒型见书P89火针分类:单头火针细火头、中火头、粗火头、三头火针、平头火针、三棱火针火针常用刺法:点刺法:在腧穴上施以单针点刺方法; 密刺法:在体表病灶上施以多针密集刺激的方法,每针间隙不超过1CM 散刺法:在体表病灶上施以多针疏散刺激的方法,每针间隔2CM左右围刺法:围绕体表病灶周围施以多针刺激的方法,针刺点在病灶与正常组织的交界处刺络法:用火针刺入体表血液瘀滞的血络,放出适量血液的方法耳穴的分布规律:形似一个倒置在子宫的胎儿,头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规律: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与腹部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等;常用耳穴主治耳穴临床应用见书P110:耳尖耳轮:发热、高血压、麦粒肿、痛症、风疹、失眠交感对耳轮:胃肠绞痛、心、胆、肾绞痛、心悸、多汗、失眠头针进针方法:一般多选用30°角左右斜向快速进针,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医者指下感到阻力减,小时,将针与头皮平行;一般情况下,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后,使针体平卧,进针3cm 左右为宜;头针的适应范围:中枢神经系统疾患、精神疾患、疼痛感觉异常、皮层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疾患;P116头针禁忌:囟门和骨缝尚未骨化的婴儿头部颅骨缺损处或开放性脑损伤部位,头部严重感染、溃疡、瘢痕患有严重的心脏病、重度糖尿病、重度贫血、急性炎症和心衰中风患者,急性期如因脑血管意外引起有昏迷、血压过高时,暂时不宜用头针治疗,须待血压和取作,锯齿波:是脉冲波幅锯齿状自动改变的起伏波 16-20次/分频率接近人体呼吸频率;可刺激膈神经、做人工电动呼吸、配合抢救呼衰,故又称呼吸波;并提高肌肉兴奋性、调整经络功能、改善血循环等作用波幅:波幅一般指脉冲电压或电流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也指它们从一种状态的跳变幅度值;电针的刺激强度主要取决于波幅的高低单位伏特V 电压从0~30V间反复跳动,治疗一般不宜超过20V 电流表示:通常在1mA一下一般不超过2mA;波宽:脉冲的持续时间,脉冲宽度与刺激强度亦相关,宽度越大则意味着给患者的刺激量越大;注意事项:1.电针仪使用前必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输出是否正常;治疗过程中确保每组输出电流回路通畅,不允许电针仪输出端与电源线、毫针之间接触不良;结束治疗是,必须输出调节按钮全部归零,取下导线,关闭电源 ;2.通电会产生肌肉收缩,应事先告诉患者;开机后输出强度应从零开始,从小到大,突然加大刺激量以免出现意外,如晕厥、弯针、断针;3.通常将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身体同侧,靠近延髓、脊髓等胸背部的穴位上,电针时,电流量宜小,不可跨身体两侧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危险 ;4.患有严重心脏病者,在用电针时应严加注意,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安装心脏起搏器者,禁止使用电针;孕妇慎用,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饱、过劳等,不宜使用 ;5.温针灸使用过后的毫针,针柄表面往往氧化而不导电,因此尽量使用新的毫针;。

刺法灸法(293页)

刺法灸法(293页)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 2021/5/162 021/5/16May 16, 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 21/5/16202 1/5/16 2021/5/162 021/5/16
(二)刺法的形成
1 从砭石到九针是针具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 2 九针的形成是刺法形成的标志。
理论学习技能训练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刺激经络腧穴调整机体功能状态针灸技术作用部位刺激强度感应性质疗效原理以机械刺激为主适用于大多数病症以温热刺激和药性作用为主主要用于寒证用于青壮年湿热刺激较弱作用于十二皮于老人小儿体弱者针刺艾灸三棱针皮肤针医疗实践的需要针具的创新材料工艺的改进刺法的历史砭石最原始的医疗工具切割脓肿刺泻瘀血针刺放血疗法
疾病性质宜忌
★病情有寒热虚实等的不同,临床上应辨证施治。 一般情况下:表证者宜浅刺,表寒者可用温
针,表热者应疾出针。里证者宜深刺,里寒者可用 补法,里热者应行泻法。虚证者用补法,虚寒者宜 少针,虚热者可多针。实证者用泻法,表实者宜浅 刺,里实者可深刺。寒证者宜深刺,久留针。热症 者宜浅刺,疾出,并可刺出血。
(三)刺法的发展
★清代中叶以后,针灸医学渐趋衰落,针刺 手法发展缓慢。 ★20世纪50年代以后,针刺技术有了很大 发展,手法研究也步入了一个新时期。
总结出许多特色针法。 传统针刺手法受到应有的重视。 针刺疗法结合物理和药物注射等方法建立了新技术。 以特定部位为选穴范围的针法有了大发展。
二、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以温热 刺激和药 性作用为 主,主要 用于寒证、 虚证
放血刺 激强,作 用于浅表 血络,适 用于青壮 年、湿热 证
➢针刺
➢艾灸 ➢三棱针
刺激较 弱,作用 于十二皮 部,尤宜 于老人、 小儿、体 弱者

刺法灸法

刺法灸法

1、得气:是指医者将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这种针下的经气感应又称“气至”“针感”。

2、穴位敷贴:是指在某些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3、化脓灸(瘢痕灸):将适宜大小的艾柱直接放置于腧穴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烧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的灸法。

4、隔姜灸:切取厚约0.3cm生姜一片。

姜片用针穿刺数孔,置施灸腧穴上,用大或中艾柱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

5、子午捣臼:是捻转补泻与提插补泻结合应用的针刺手法。

6、龙虎交战:是反复交替实施捻转补法与泻法,以达镇痛目的的针刺手法。

7、循经感传:是指针刺得气后,针感沿着经脉走行传导的现象。

一、晕针:1、现象: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神情异常、头晕目眩、恶心欲吐等,甚者见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冷汗出、四肢厥冷、脉沉细等,重者出现神志昏迷、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微欲绝。

2、原因:多见于首次接受针刺,恐针、畏痛、情绪紧张者;或素体虚弱,或劳累过度,或空腹者,或大汗、大泻、大出血者等;或体位不当,或刺激手法过强,或诊室闷热,或过于寒冷等。

3、处理:立即停止针刺,迅速全部出针。

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保温;服用糖类饮料或制品或温开水,通畅空气。

一般患者可逐渐恢复正常,若见不省人事、呼吸微弱、脉微欲绝者,可配合现代医学急救措施,如出针后患者有晕针现象,应休息观察并做相应处理。

4、预防: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特别是精神紧张者,要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恐惧心理,对体质虚弱、大汗、大泻、大出血者等,取穴宜精,手法宜轻。

对于饥饿或过度疲劳者,应推迟针刺时间,待其体力恢复、进食后再行针刺。

注意患者体位的舒适自然,尽可能选取卧位。

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

医生在治疗施术过程中,应守神入微,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态,随时询问其感觉,如有不适立即处理。

二、烧山火将穴位分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得气后施术。

刺法灸法期末总结

刺法灸法期末总结

刺法灸法期末总结首先,我想总结一下法灸法的基本原理。

法灸法主要通过草药的燃烧产生的温热和药物成分的作用来调理人体。

草药中的药材成分能够通过经络传导和吸收作用,渗透到人体的组织和器官,起到调理和治疗的作用。

同时,温热刺激能够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局部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

这样的作用机制使得法灸法在治疗一些慢性病和疼痛症状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学习了法灸法的操作技巧。

首先,要选择适合的草药和材料进行灸炙。

草药的选择要根据病症和病情的不同来决定,同时还要考虑患者的体质和病史。

材料的选择也很重要,一般常用的有艾叶、艾条和细木条等。

其次,要掌握好温度和时间的控制。

温度不能过高,以免烧伤患者的皮肤,同时也不能过低,否则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时间也要根据病情的不同来决定,一般而言,每次的温灸时间在10到30分钟之间为宜。

最后,操作时要注意卫生和安全。

灸炙器具要先进行消毒,并采取一些防护措施,以避免传染和其他危险。

在法灸法的实践中,我们也学到了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穴位。

穴位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体上一些特定的点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对于不同的疾病,应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其次,要注意患者的体位和心情。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要保持舒适的体位,并保持愉悦的心情,这样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最后,要注意治疗的过程,及时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

如果出现异常反应,要及时停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法灸法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性。

它不仅可以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和疼痛症状,还可以起到养生和保健的作用。

法灸法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

在临床中,法灸法往往与其他疗法结合使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不过,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法灸法的应用仍然受到一些限制和争议。

一方面,一些传统方法和配方没有经过科学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存在一定的争议。

刺法灸法拔罐实训报告

刺法灸法拔罐实训报告

一、引言刺法、灸法和拔罐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外治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应用。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刺法、灸法和拔罐的理解,提高临床应用能力。

以下是本次实训的总结报告。

二、实训内容1. 刺法(1)操作方法1)毫针刺法:选用合适长度的毫针,快速刺入穴位,使针尖达到一定深度,行针得气后留针。

2)三棱针刺法:选用三棱针,快速刺入穴位,使针尖达到一定深度,放血。

3)皮肤针刺法:选用皮肤针,均匀刺入穴位,使针尖达到一定深度,行针得气后留针。

(2)注意事项1)术前做好准备工作,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2)选用合适的穴位和针刺深度。

3)行针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调整针刺力度。

4)术后做好消毒和护理工作。

2. 灸法(1)操作方法1)艾灸:选用艾条或艾绒,点燃后放在穴位上,保持适当距离,直至皮肤出现红晕。

2)艾炷灸:选用艾炷,点燃后放在穴位上,保持适当距离,直至皮肤出现红晕。

3)温针灸:选用艾条,点燃后放在针柄上,保持适当距离,直至皮肤出现红晕。

(2)注意事项1)术前做好准备工作,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2)选用合适的穴位和灸法。

3)注意艾灸的距离和持续时间。

4)术后做好消毒和护理工作。

3. 拔罐(1)操作方法1)火罐拔罐:选用火罐,点燃酒精棉球后放入罐内,待罐内空气排出,迅速扣在皮肤上。

2)抽气罐拔罐:选用抽气罐,将罐内空气抽出,迅速扣在皮肤上。

3)水罐拔罐:选用水罐,将水加热后放入罐内,待水蒸气排出,迅速扣在皮肤上。

(2)注意事项1)术前做好准备工作,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2)选用合适的穴位和拔罐方法。

3)注意拔罐的距离和持续时间。

4)术后做好消毒和护理工作。

三、实训体会1. 通过本次实训,我对刺法、灸法和拔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操作技巧。

2. 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用合适的穴位和治疗方法。

3. 实训过程中,我提高了自己的临床观察和判断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基础。

刺法灸法学重点(大神总结)

刺法灸法学重点(大神总结)

刺法灸法重点整理1.刺法、灸法、灌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略)2.古代的九针名称、应用及治疗作用。

3.局部多针刺法傍针刺法:在病变局部腧穴上,先直刺一针,再在其旁边斜刺一针为傍针刺法。

适用于压痛明显、固定不移、久治不愈的痹症和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纤维组织炎、腰背痛、足跟痛、腰椎增生症等。

(所谓治留痹久居)齐刺法: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主要用于治疗寒湿久居、痛点固定、压痛明显、范围较小,而又缠绵不愈的痹症和疼痛。

(所谓治寒气小深、痹气小深者)扬刺法:是在病变局部(如疼痛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气血闭阻所致的疼痛、麻木、局部肿胀,而病变范围较大、病位浅表者。

适用于风湿痛、皮神经炎、软组织损伤等。

(所谓治寒气大博)围刺:是多针向病变中心刺入,似围剿敌寇之状的针刺方法。

临床用于局限性肿块、结节、麻木、疼痛。

4.病位深浅刺法(刺皮、刺肉)毛刺、直针刺和半刺——刺皮之法分刺、合谷刺及浮刺——刺肉之法恢刺和关刺——刺筋之法短刺和输刺——刺骨之法直针刺法:先夹持捏起穴位两旁皮肤,使其隆起,然后持针沿皮刺入,在皮下组织内深入。

“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直刺法:将针体垂直刺入皮肤,针体与皮肤呈90°角。

5.眼部腧穴针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承泣、睛明、球后等眼部腧穴针刺时做到:①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

②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缓刺入o.3~0.7寸,最深不可超过1.5寸。

③进针后,一般不提插捻转。

④出针时,动作要轻缓,慢慢地出针。

⑤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2~3分钟,防止出血。

6.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晕针、气胸)晕针现象:在针刺过程中,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呕吐;重者突然出现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细弱而数或沉伏。

甚而神智昏迷,卒然扑倒,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

刺法灸法终

刺法灸法终

刺法灸法:研究各种以防治疾病为目的的刺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以及其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黄帝内经:1、重视针刺与治神的关系。

2、补充和完善经络系统的理论及其重要地位。

3、创立了特定穴及全腧穴与五行的关系。

难经:1、八会穴2、强调双手配合行针针经指南:重视理论,强调临床疗效,突出手法操作提出十四字针刺手法金针赋:提出针刺十四法,飞经走气,总结归纳了治病八法,促进补泻手法的规范化、标准化针灸甲乙经: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大成:杨继洲总结了明代从前的针灸精华。

毫针分为:针尾、针柄、针根、针身、针尖体位分为: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侧伏坐位、俯伏坐位刺手:持针的手称为“刺手”。

押手:辅助针刺或按压针刺部位的手称为“押手”。

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适用于短针进针。

2、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进针。

3、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进针。

4、提捏进针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

得气:又称“气至”,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方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现代也称获得“针感”。

得气方法:1、候气法。

2、催气,守气法(循,弹,刮,摇,弩,搓,飞,震颤)。

3、行气法: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另1、浅层行气2、用于使经气向周围扩散的行气。

3、深层行气。

4、刺激强度较大的行气。

针刺补泻手法1、提插:重按轻提为补,轻按重提为泻。

2、捻转:拇指向前为补,向后为泻。

其他补泻手法1、疾徐:徐进疾退为补,疾进徐退为泻。

2、呼吸:顺着呼吸为泻,逆为补。

3、并圔:缓慢出针,快速按压针孔并按揉为补;快速出针,出针时摇大针孔,不按压为泻。

4、迎随补泻:顺经为补,逆经为泻。

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施行均匀,平和的行针动作即为平补平泻手法。

针刺行补:即针刺治疗中的补法与泻法。

复式补泻手法1、烧山火法:是一种热补法,由多种单式补法组成,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部,随其呼气刺入天部,得气后重插轻提重复九次,再刺入人部,重插轻提重复九次,最后刺入地部,重插轻提重复九次,留针十五到二十分钟,待针下松弛时,病人吸气,将针快速拔出。

刺法灸法学重点知识归纳

刺法灸法学重点知识归纳

刺法灸法学重点知识归纳
刺法和灸法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以下是其重点知识的归纳:
1. 刺法:
- 刺法是通过使用针具刺激人体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 古代刺法主要有针灸、刺络等,现代刺法还包括微针、电针等。

- 针刺可以调整气血运行,舒缓疼痛,改善身体功能,促进自愈能力。

- 刺法需要严格掌握穴位的位置、深浅、角度等技巧,避免可能的不
良反应。

- 使用器械需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感染和交叉传染。

2. 灸法:
- 灸法是一种通过燃烧中草药或其他物质,将热量作用于穴位或特定
部位的治疗方法。

- 灸法分为直灸和间接灸,前者将物质直接燃烧在穴位上,后者将物
质燃烧在容器中,间接作用于穴位。

- 灸法可以温通经络,驱寒散寒,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

- 灸法具有保健作用,如艾灸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睡眠质量,
舒缓疲劳等。

- 使用灸具时要注意燃烧物品的火候和温度,避免皮肤烫伤。

- 对于特定疾病和体质需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灸法的方法和频次。

以上是刺法和灸法的重点知识归纳,这两种方法在中医学中具有
重要的地位和应用价值,但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才能正确使用。

在接受这些治疗方法时,请寻求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和建议。

刺法灸法总论

刺法灸法总论

●押手 固定腧穴 协助进针
《难经》知为针者信其左 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减轻疼痛 调节针感
持针法
二指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
02.04.2021
整理课件
18
进针法
单手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管针进针法
毫针的针刺方法
02.04.2021
整理课件
19
毫针的针刺方法
单手进针法
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 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 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 至所要求的深度。
整理课件
7
规格
长短规格

1 1.5 2 2.5 3 4 5
毫米mm 25 40 50 65 75 100 125
粗细规格
号数 26 27 28 29 30 31 32
毫米mm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收藏 防止损坏与污染
02.04.2021
整理课件
8
二、针刺练习
部分(前侧面)腧穴
02.04.2021
整理课件
11
针刺前的准备
体位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 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02.04.2021
整理课件
12
针刺前的准备
体位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俯卧位
侧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 侧伏坐位
刺灸法
02.04.2021
整理课件
1
刺灸法定义与作用
基本原理 操作技术 应用方法
刺灸法源流与发展
针具的发展 刺法、灸法的发展

刺法灸法学之毫针操作基本技术

刺法灸法学之毫针操作基本技术

刺法灸法学之毫针操作基本技术
毫针操作基本技术包括:插针法、按压法、拔针法、刺法灸法中心技术、调整穴位等。

其中,插针法是将灸针刺入指定通道深处的过程;按压法是采用按压或拨摆的方法,以增强针刺效果的方法;拔针法是在经过一定的针推拉后,利用手指上下及左右拍打灸针,使针头能够拔出穴位的过程;刺法灸法中心技术是指通过持续性地刺针,使其收到回输入信号,从而使针灸起到疗效的技术;调整穴位技术是指在插针前,进行针灸穴位的放松及调整,以便起到良好的针灸效果的技术。

针法除了插针法、按压法、拔针法以及调整穴位技术外,还有推法法、敷药法等。

推法是在针头推动的情况下,利用快速变化的力量,使外层的肌肉收缩并产生让病人感受到的剧烈刺痛感,从而起到疗效的技术。

而敷药法则是在插针时,在穴位外层或中层直接依照要求敷入中药或其他物质,达到药性的刺激作用,从而起到疗效的技术。

此外,还有一种叫转刺法的针法,它是以斜向方式插针,从外层至内层,然后从内层慢慢拔出,以促使血液循环,使病灶得以缓解的技术。

最后,还有一种叫销伤法的针法,它是在推法的基础上,将针推至最大深度后,长时间地保持插刺,以促使病灶的活血化瘀,以治疗病灶的技术。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毫针操作基本技术,无论是插针法、推法法还是转刺法,都需要护理工作者拥有良好的技能,比如要控制针头正确的深度、正确的推拉力度及根据身体病状对调整穴位进行调整等。

这些都需要护理工作者有十足的经验与能力,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刺灸总论ppt课件

刺灸总论ppt课件
• 现代临床广泛应用不锈钢针。另有电针、光 针、磁针等。
4
5
6
二、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内经》总结了上古以来的针刺方法,继而 《难经》又有所阐发,为后世奠定基础。 •唐宋时期一直继承《内经》和《难经》之说。 •金元时期许多医家创立的针刺手法目前仍具 实用价值。 •清代中叶以后,针灸衰落,针法亦无进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刺手法的研究取 得了较大进展。
11
(二)刺激的时间
1、作用力持续的时间 2、刺激强度的变化率
12
二、灸法的量学要素 ❖ 艾炷的大小和壮数 ❖ 艾条施灸的距离 ❖ 施灸时间的长短
13
中篇 针 灸 技 术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一、刺灸法的定义 刺灸法主要阐述刺法、灸法的基本知识及
其具体操作技术,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 技能。
刺法:刺法又称针法,而刺法的意义较广, 是指采用不同的针具或非针具,刺激人体的 一定部位(腧穴),并运用各种手法以调整 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
1
灸法:是指采用艾绒或其它药物制成的灸炷或 灸条,点燃后熏熨体表的一定部位(腧穴), 以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方法。 二、作用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 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灸法的起源 古人在煨火取暖时,由于偶然被火灼伤 而解除了某种病痛,从而得到了烧灼可
以治病的启示,这就是 灸法的起源
8
二、灸法的发展 ❖ 在医学专著中,灸法最早见于《内经》,
以后历代出现许多针灸方面的著作。 ❖ 古人多采用直接灸,且艾炷较大,壮数
较多,现代多采用小艾炷少壮灸,并衍 化出多种灸法,根据病情不同,还常采 用间接灸法。
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行气活血。
2
第一节 针具与刺法的源流 一、针具的起源与发展

刺法灸法学第一章课件PPT课件

刺法灸法学第一章课件PPT课件
还提出针刺补泻要领
《灵枢 ·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 《灵枢 ·经脉》:“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为针刺技术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了思想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2)《难经》针法
对针刺操作,进一步强调左右手配合行 针。
《难经 ·七十八难》:“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 者信其右。”
对营卫补泻、提插补泻、子母补泻等方 法的应用,尤有重要阐述。
小孩、 体弱者
认真掌握各种刺灸法的治疗作用、适应范围和选 穴配方原则,在临床上随宜而施。
三、刺灸学的内容范围
(一)针刺技术
1、毫针:基本技术方法——针具选择、质量检查、针刺前准备
进针、行针、留针、出针
深浅刺法
毫针刺法 多针刺法
临床操作技术
操作技术
透穴刺法
得气法
手法
针刺手法 行气法
补泻法
相应的单、复式
“九针之名,各有不同: 一曰鑱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圆针,长一寸六分; 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 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 六曰圆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
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
九针的创制与使用,大约开始于青铜器 时代,最早记载于《内经》,直至公元1315 年在《济生拔粹》中始见图形。1968年在河 北省满城县西汉刘胜墓(葬于公元前113年)出 土了4根金针和5根残损银针,经考证认定是 九针中一部分实物。
刺灸学:研究刺法、灸法等的理论及其临床使用方法的学科
二、刺灸学的内容特点 (一)刺灸法的技能训练
刺灸法包括几十种不同的刺激方法、刺激 强度、刺激部位的腧穴治疗技术。
每一种刺灸技术都有各自不同的操作步骤 和实施过程,是必须掌握的重要环节。

刺法灸法学心得体会

刺法灸法学心得体会

刺法灸法学心得体会
刺法和灸法是中医的两种常用治疗方法,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刺法是指利用针灸针或其他工具刺入人体皮肤或肌肉,调节人体内部机能,治疗疾病的方法。

刺法可以帮助调节人体内部机能,缓解病痛,促进身体康复。

灸法是指利用火把或其他工具加热人体皮肤,调节人体内部机能,治疗疾病的方法。

灸法可以帮助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身体新陈代谢,缓解病痛,促进身体康复。

学习刺法和灸法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1.学习刺法和灸法时,应该先了解它们的原理和作用,然
后再学习实际操作方法。

2.刺法和灸法要求对人体的解剖结构和穴位有扎实的了解
,因此,学习刺法和灸法时,应该同时学习人体解剖结构和
穴位知识。

3.刺法和灸法都是手法技巧要求较高的治疗方法,因此,
学习刺法和灸法时,应该多加练习,提高操作技巧。

4.刺法和灸法都要求对治疗对象的身体状况、病情和治疗
效果进行准确评估,因此,学习刺法和灸法时,应该注意培
养观察能力和评估能力。

通过注意这些点,我们就能够学习刺法和灸法,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这些方法。

刺法灸法学讲解

刺法灸法学讲解

1.概论♣砭石:东方 / 九针: 南方 / 灸:北方,灸师:唐代。

♣九针的名称镵(皮肤针)/圆/鍉/锋(三棱针)/铍/圆利/毫/长(芒针)/大(火针)* 《内经》:徐疾、呼吸、开阖补泻等“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难经》:营卫补泻,提插补泻* 窦汉卿《针灸指南》:首先提出十四字手法♣泉石心《金针赋》:用十四字加以总结继承 / 首先烧山火,透天凉等“治病八法”和“飞经走气”四法♣杨继洲《针灸大成》首先提出“刺有大小”“十二字手法”“下手八法”/“平补平泻”和“大补大泻”的区别* 灸法的历史:《曹氏灸方》七卷为最早的灸法专著。

三、名词解释.1 揣穴:为了求得定位准确,可用手指指甲在所选腧穴处按压,揣摸,以探求病人的感觉反应,这种取定穴位的方法,称为揣穴。

2押手:辅助针刺或按压针刺部位的手3 行针: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刺感应,或调节针感强弱,或使针感向某一方向传导、扩散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4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或沿皮肤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适于皮肉浅薄处穴位,如头面部。

5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施行均匀、平和的行针动作6动留针法:是针刺入腧穴后,在留针过程中间歇进行行针操作、施以各种手法的方法,称为动留针法7晕针: 针刺过程中的晕厥现象,称为晕针6闪罐法:用闪火法将火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复吸拔至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

7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催气方法。

8天灸: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疱的治疗方法。

9得气:又称气至,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现代也称针感。

10角法11导气法12横透法13砭石15刺手: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临床上一般为右手18麦粒灸:用麦粒大小的艾炷施行的艾炷灸19静留针:毫针刺入腧穴后,让其自然地留置一段时间,期间不再施行任何针刺操作手法。

终结版刺法灸法重点

终结版刺法灸法重点
7.病位深浅刺法
毛刺、直针刺、半刺——刺皮之法
分刺、合谷刺、浮刺——刺肉之法
恢刺、关刺——刺筋之法
恢刺:用毫针从受损肌腱旁斜刺进针,捻转提插行针,将针提至皮下,配合关节屈伸活动
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关刺:用毫针直刺进针,刺入肌肉附着于关节处的压痛点
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
重:突然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细弱而数或沉伏。甚而甚至昏迷,猝然扑倒,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
原因:初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可因情绪紧张、体质素虚、劳累过度、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后;或体位不当,施术者手法过重,或因诊室内空气闷热、过于寒冷、临时的恶性刺激等
处理:注意保暖,喝含糖饮料
1.刺法顺序:体、揣、消、持、进、得、行、补、留、出
2.九针:镵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
3.出针法:《金针赋》出针贵缓,太急伤气;得针下松滑方可出针;先上后下、先内后外
4.针刺深浅根据:腧穴部位、证候性质、疾病部位、体质、时令、得气于补泻要求
5.透穴刺法:又称透针刺法、透刺法,指一针透达两个或多个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
20.刺伤周围神经:感觉异常、肌萎缩
21.得气——毫针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腧穴部位产生针刺的感应
得气的指征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
医者刺手指下的感觉
针刺得气的意义——得气是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是判断患者经气盛衰、疾病预后、针治效果的依据,也是针刺过程中进一步实施手法的基础。
毫针的治疗必须建立在得气的基础上。“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实按灸
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法灸法:研究各种以防治疾病为目的的刺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以及其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黄帝内经:1、重视针刺与治神的关系。

2、补充和完善经络系统的理论及其重要地位。

3、创立了特定穴及全腧穴与五行的关系。

难经:1、八会穴2、强调双手配合行针针经指南:重视理论,强调临床疗效,突出手法操作提出十四字针刺手法金针赋:提出针刺十四法,飞经走气,总结归纳了治病八法,促进补泻手法的规范化、标准化针灸甲乙经: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大成:杨继洲总结了明代从前的针灸精华。

毫针分为:针尾、针柄、针根、针身、针尖体位分为: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侧伏坐位、俯伏坐位刺手:持针的手称为“刺手”。

押手:辅助针刺或按压针刺部位的手称为“押手”。

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适用于短针进针。

2、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进针。

3、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进针。

4、提捏进针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

得气:又称“气至”,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方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现代也称获得“针感”。

得气方法:1、候气法。

2、催气,守气法(循,弹,刮,摇,弩,搓,飞,震颤)。

3、行气法: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另1、浅层行气2、用于使经气向周围扩散的行气。

3、深层行气。

4、刺激强度较大的行气。

针刺补泻手法1、提插:重按轻提为补,轻按重提为泻。

2、捻转:拇指向前为补,向后为泻。

其他补泻手法1、疾徐:徐进疾退为补,疾进徐退为泻。

2、呼吸:顺着呼吸为泻,逆为补。

3、并圔:缓慢出针,快速按压针孔并按揉为补;快速出针,出针时摇大针孔,不按压为泻。

4、迎随补泻:顺经为补,逆经为泻。

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施行均匀,平和的行针动作即为平补平泻手法。

针刺行补:即针刺治疗中的补法与泻法。

复式补泻手法1、烧山火法:是一种热补法,由多种单式补法组成,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部,随其呼气刺入天部,得气后重插轻提重复九次,再刺入人部,重插轻提重复九次,最后刺入地部,重插轻提重复九次,留针十五到二十分钟,待针下松弛时,病人吸气,将针快速拔出。

2、透天凉法:是一种凉泻法,由多种单式泄法组成,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部,随其吸气刺入地部,得气后轻插重提重复六次,再提至人部,轻插重提重复六次,最后提至天部,轻插重提重复六次,出现凉感停止手法,随病人呼气将针缓缓拔出。

五刺1、半刺:浅刺,疾出,以取皮毛,肺(主皮毛)疏散皮肤表浅部位的邪气。

2、豹纹刺:是一种以穴位为中心,在穴位周围进行散刺使其出血的刺法。

3、关刺:在关节部位肌腱上进行针刺。

4、合谷刺:在肌肉丰厚处,进针至肌层处后,退至浅层依次向两旁斜刺。

5、输刺:直进针、直出针、深刺至骨的刺法。

九刺1、远道刺: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

2、经刺:刺大经之结络经分。

3、分刺4、大泄刺5、毛刺6、络刺:是浅刺体表淤血的细小络脉使其出血的手法。

7、巨刺8、焠刺9、输刺十二刺1、偶刺2、报刺:一针多穴3、恢刺4、齐刺:正中先刺一针,并与两旁各刺一针,三针齐用。

5、扬刺:正中先刺一针,然后上下左右各浅刺一针,刺的部位较分散,故名扬针。

6、直针刺7、输刺8、短刺9、浮刺10、阴刺11、傍针刺:先直刺一针,再在近傍斜向力刺一针。

(这种刺法多应用在压痛比较明显,痛处固定,日久不愈之痹症)12、赞刺:直入直出,刺入浅而出针快,是连续分散浅刺出血的刺法。

输刺三种刺法间的区别五刺:直入直出,深刺至骨。

九刺:针刺本经输穴和背输穴的作用。

十二刺:垂直刺入腧穴的较深部位,留针候气,待针感出现后,缓缓将针退出。

五刺:五脏刺,对应五脏的十种刺法。

九刺:九类不同性质的疾变,应用九中不同的刺法。

十二刺:自十二节要对应十二经疾症,又称“十二节刺”1、《难经》2、《黄帝内经》3、《针经指南》4、《金针赋》5、针灸大成》1、温和灸2、雀啄灸3、回旋灸灸法作用:1、温通经络,祛散寒邪2、补虚培本,回阳固脱3、行气活血,消肿散结4、预防保健,益寿延年拔罐作用: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拔毒吸脓、祛腐生新、温阳益气、扶正固本灸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施灸禁忌与注意事项1、空腹,过饱,过饥,极度疲劳时或极度衰竭者不宜施灸,热象明显者禁灸,颜面部,心区,体表大血管部和关节肌腱不可用瘢痕灸,妇女妊娠期,腰骶部和小腹部禁用瘢痕灸,其他灸法也不宜灸量过重。

对昏迷肢体麻木不仁及感觉迟钝的病人,勿灸过量,以避免烧伤。

特定穴:五输穴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经穴,分别名为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合称“五腧”。

经脉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手三阳手阳明大肠经(金)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手少阳三焦经(相火)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手太阳小肠经(火)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足三阳足阳明胃经(土)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足少阳胆经(木)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足太阳膀胱经(水)至阴足通谷束骨昆仑委中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

手三阴经肺经太渊心经神门心包经大陵手三阳经大肠经合谷小肠经腕骨三焦经阳池足三阴经脾经太白肾经太溪肝经太冲足三阳经胃经冲阳膀胱经京骨胆经丘墟络穴络脉在由经脉别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

它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

络穴名称首载于《灵枢·经脉》篇。

十二经的络穴皆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加上任脉之络穴鸠尾散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散于头上,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共有十五穴,故称为“十五络穴”。

手三阴经肺经列缺心经通里心包经内关手三阳经大肠经偏历小肠经支正三焦经外关足三阴经脾经公孙肾经大钟肝经蠡沟足三阳经胃经丰隆膀胱经飞扬胆经光明任、督、脾大络任脉鸠尾督脉长强脾大络大包郄穴郄穴是各经经气所深聚的地方,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合而为十六郄穴。

阴经郄穴阳经郄穴手太阴肺经孔最手阳明大肠经温溜手厥阴心包经郄门手少阳三焦经会宗手少阴心经阴郄手太阳小肠经养老足太阴脾经地机足阳明胃经梁丘足厥阴肝经中都足少阳胆经外丘足少阴肾经水泉足太阳膀胱经金门阴维脉筑宾阳维脉阳交阴蹻脉交信阳蹻脉跗阳背俞穴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

六脏背俞六腑背俞肺肺俞大肠大肠俞肾肾俞膀胱膀胱俞肝肝俞胆胆俞心心俞小肠小肠俞脾脾俞胃胃俞心包厥阴俞三焦三焦俞募穴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

六脏六腑共有十二募穴。

脏腑募穴募穴脏腑肺中府膻中心包肝期门巨阙心胆日月中脘胃脾章门石门三焦肾京门关元小肠大肠天枢中极膀胱八会穴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四十五难》:“腑会太仓(中脘),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膻中)也”。

脏会章门脾经募穴腑会中脘任脉气会膻中任脉血会膈俞膀胱经穴筋会阳陵泉胆经合穴脉会太渊肺经输穴骨会大杼膀胱经穴髓会绝骨(悬钟)胆经穴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

均分布在肘膝以下。

八脉交会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得于山人宋子华之手,乃“少室隐者”之所传。

因窦氏善用此法而声誉倍增,故又称“窦氏八会”。

经属八穴通八脉会合部位足太阴公孙冲脉胃、心、胸手厥阴内关阴维手少阳外关阳维目外眦、颊、颈、耳后、肩足少阳足临泣带脉手太阳后溪督脉目内眦、项、耳、肩胛足太阳申脉阳跷手太阴列缺任脉胸、肺、膈、喉咙足少阴照海阴跷下合穴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它是根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合治内府”的理论而提出来的。

即指“胃合于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手三阳手太阳小肠下巨虚阳明大肠上巨虚少阳三焦委阳足三阳太阳膀胱委中阳明胃足三里少阳胆阳陵泉交会穴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

其中主要的一经即腧穴所归属的一经称为本经,相交会的经称为他经。

交会穴的记载,始见于《针灸甲乙经》。

交会穴的分布多在头面、躯干部位。

交会穴不但能治本经的疾病,还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疾病。

如关元、中极是任脉的经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这样既可以治任脉的疾患,又可治足三阴经的疾患;大椎是督脉的经穴,又与手足三阳相交会,它既可治督脉的疾患,又可治诸阳经的全身性疾患;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的经穴,又与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经的经脉相交会,它不但能治脾经病,也能治疗肝、肾两经的疾病。

这就是交会穴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