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实验动物的育种繁殖
动物育种克隆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动物克隆技术在动物育种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克隆技术不仅可以加速优良品种的繁殖,还可以用于濒危物种的拯救和保护。
本实验旨在通过动物克隆技术,探讨动物育种的可能性,并验证克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
二、实验目的1. 掌握动物克隆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
2. 通过动物克隆技术,获得优良品种的后代。
3. 分析克隆动物的生理、形态和遗传特性。
4. 探讨克隆技术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供体:选择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种羊作为供体。
- 受体:选择与供体品种相同、遗传背景相似的种羊作为受体。
- 试剂:细胞培养试剂、克隆试剂、分子生物学试剂等。
- 设备:细胞培养箱、显微镜、PCR仪、凝胶成像系统等。
2. 实验仪器:- 细胞培养箱- 显微镜- PCR仪- 凝胶成像系统- 生物安全柜- 流式细胞仪- 离心机- 电泳仪- 热封机- 注射器- 移液器四、实验方法1. 采集供体和受体的体细胞,进行细胞培养和核移植。
2. 对克隆胚胎进行体外培养和胚胎移植。
3. 对克隆后代进行生理、形态和遗传特性分析。
五、实验步骤1. 采集供体和受体的体细胞,进行细胞培养和核移植。
- 将供体和受体的体细胞进行分离和纯化。
- 将纯化的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待细胞生长到一定状态后,进行核移植。
- 将核移植后的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待细胞分裂到一定阶段后,进行胚胎培养。
2. 对克隆胚胎进行体外培养和胚胎移植。
- 将体外培养的克隆胚胎进行质量评估,选择优质胚胎进行胚胎移植。
- 将胚胎移植到受体母羊体内,进行妊娠和分娩。
3. 对克隆后代进行生理、形态和遗传特性分析。
- 对克隆后代进行生理指标检测,如生长速度、繁殖能力等。
- 对克隆后代进行形态学观察,如体型、外貌等。
- 对克隆后代进行遗传学分析,如DNA测序、基因型检测等。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克隆胚胎移植成功率较高,克隆后代出生率较高。
实验动物繁殖育种和遗传质量控制方案制订
实验动物繁殖育种和遗传质量控制方案1. 方案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制订一套全面的实验动物繁殖育种和遗传质量控制方案,以确保实验动物群体的健康、稳定和高质量。
具体目标包括: 1. 提高实验动物繁殖效率和生产力; 2. 保持实验动物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3. 控制实验动物群体中潜在的遗传缺陷; 4. 促进实验动物群体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
2. 实施步骤2.1 确定合适的品系和个体选择策略为了确保繁殖育种的可行性和效率,首先需要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品系。
品系应具有稳定、健康和高生产力等特点,并且能够满足实验要求。
在选择个体时,应考虑其遗传背景、健康状态、性别比例平衡等因素,并借助基因检测技术对个体进行评估。
2.2 设计合理的交配计划根据所选品系和个体的特点,制定合理的交配计划。
交配计划应考虑到遗传多样性、遗传平衡和遗传优势等因素,以充分利用优质基因并减少潜在的遗传缺陷。
在制定交配计划时,可以借助数学模型和基因组学技术进行辅助分析。
2.3 实施精确的繁殖管理为了保证繁殖育种方案的有效实施,需要实施精确的繁殖管理措施。
包括: - 精确记录个体信息:对每个个体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出生日期、性别、健康状态、基因信息等。
- 控制环境条件:为实验动物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并定期检测环境指标。
- 健康监测与预防措施:定期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患病个体。
采取预防措施,如注射疫苗、消毒等。
- 饲养管理:提供合理的饲料和饮水,并定期检查饮食摄入量和营养状况。
2.4 遗传质量控制为了确保实验动物群体的遗传质量,需要进行遗传质量控制。
具体措施包括: -定期进行基因检测: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对实验动物群体进行定期监测,发现潜在的遗传缺陷和突变,并进行相应处理。
- 筛选和淘汰: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和繁殖记录,对携带严重遗传缺陷或不符合繁殖标准的个体进行筛选和淘汰。
- 引入新基因:根据需要,可以引入新的优质基因来增加实验动物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
第四章、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七、有害气体
实验动物室内可存在氨、硫化氢、甲基硫 醇等特殊气味有害气体,它们是由动物粪尿 发酵分解产生的。其中,氨的浓度最高,因 而常以其浓度作为判断有害气体污染程度的 指标之一。 我国标准规定:设施中的氨浓度应低于 14mg/m3 (20ppm)。
八、空气中的微生物
空气的微生物洁净度是实验动物环境最为重要 的监测指标之一。通常,微生物不能游离于空气 中存活,而是附着于粉尘成为气溶胶。 国家标准规定,设施的空气落下菌数:普通环 境的落下菌数少于或等于30个/皿时,屏障系统 少于或等于3个/皿时,隔离系统应该无检出。
二、湿度
湿度指大气中的水分含量。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实际含 水量(g)称绝对湿度 绝对湿度;而在特定温度情况,空气中的实际 绝对湿度 含水量与该温度的饱和含水量的百分比值,则称相对湿 相对湿 度。实验动物饲养室常用相对湿度为指标。 1.湿度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 湿度与温度、气流速度共同影响动物体温。 当环境温度接近体温时,动物主要靠蒸发方式散热。 在高温、高湿情况下,机体调节体温的蒸发散热受障 碍,而易引起代谢紊乱及抵抗力下降,动物的发病率 和死亡率明显增加。 2.设施湿度调控的目标和方法 . 大多数实验动物能适应40% ~ 70% 的相对湿度 % % 的相对湿度,并以 50±5%为最佳。 温度湿度控制是整个环境控制的重点。
六、空气洁净度(粉尘) 空气洁净度(粉尘)
空气洁净度是指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含量。粉尘是 指空气中浮游的固体微粒。 粉尘对实验动物和工作人员的健康有极大影响。 亚屏障系统以上级别设施中的空气,必须进行有效过 滤。目前常用三级过滤法, 空气洁净度以空气中粉尘的浓度和粒径大小为指 标,并以达到多少级来表示。我们国家标准:清洁级 屏障系统(即亚屏障系统)的空气洁净度要求达到 100000级,SPF级屏障系统(即屏障系统)达到10000级, 隔离系统达到100级。
第四章 实验动物的育种繁殖
是指以实验方法导入的外源基因在 其染色体基因组内稳定整合并能稳定表 达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
Gordon等人首次成功地将含有HSV(单纯疱疹病 毒)和SV40(猴空泡病毒40) DNA片段的重组质粒 DNA以显微注射法导入小鼠受精卵的雄原核内,得 到了带有这种外源DNA顺序TGM。 1982年Palmiter等运用此法得到的所谓“超级巨 鼠”,曾引起整个生物学界的轰动。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获得转基因鱼、鼠、羊、猪、 兔、牛等等大小动物。
四、繁殖方法
近亲繁殖: 即近亲交配,指血缘关系极为相近 的个体之间或遗传组成极相似的个体之间进行的交 配繁殖。常有全同胞兄妹交配、父女或母子交配、 堂兄妹交配等。用于近交系育种繁殖。 异系杂交: 两个不同的近交系品系之间进行的 交配。用于杂种一代育种繁殖。 随机繁殖: 群体中每个个体都有同样的机会同 另一性别中的任何一个个体进行交配(即随机进 行的交配)。用于封闭群育种繁殖。
一、杂种一代的育种繁殖
二、重组近交系的育种繁殖
一、杂种一代的育种繁殖
C57BL/6 ♀× DBA/2 ♂ ↓ B6D2F1
DBA /2 ♀ × C57BL/6♂ ↓ D2B6F1
二、重组近交系的育种繁殖
第五节 携带特定基因品系的育种繁殖
一、突变基因的培育和保持
二、同源导入近交系的育种繁殖
三、分离近交系的育种繁殖
一、突变基因的培育和保持
裸鼠的繁殖生产
二、同源导入近交系的育种繁殖
用回交系统培育同源导入近交系
(目的基因为常染色体显性或共显性)
用杂交—互交系统培育同源导入近交系
(目的基因为常染色体隐性基因)
三、分离近交系的育种繁殖
用于分离近交系培育的回交(A)和互交系统(B)
动物繁殖与改良课程设计
动物繁殖与改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动物繁殖的基本概念,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特点及优劣。
2. 学生能描述常见家畜、家禽的繁殖方式和生理过程,如受精、胚胎发育等。
3. 学生能了解遗传学原理在动物改良中的应用,以及优良品种培育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对不同动物的繁殖方式及其改良进行探究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动物繁殖与改良实验方案,并运用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解释。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生活中的动物繁殖与改良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动物繁殖与改良知识,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 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3. 学生能够关注动物繁殖与改良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性,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生物学科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动物繁殖与改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为今后的生物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动物繁殖基本概念: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特点及优劣,繁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生物的繁殖》2. 常见家畜、家禽的繁殖方式:详细介绍猪、牛、羊、鸡等动物的繁殖生理过程,如发情、受精、胚胎发育等。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动物的繁殖生理》3. 遗传学原理在动物改良中的应用:基因、遗传和变异的基本概念,遗传规律在动物改良中的作用。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遗传与变异》4. 优良品种培育方法:选种、杂交、基因工程等改良方法,以及其在提高生产性能、抗病力等方面的应用。
第4章动物保护繁殖的理论
第4章 动物保护繁殖的理论保护繁殖(conservation breeding)就是尽可能地保持足够的群体数量以进行良好的繁殖,使在数个世纪内动物都生长发育良好,最终能重返大自然,并且绝大多数的动物能在野外存活和正常繁殖。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面临一些生物学的问题,特别是遗传、伦理及哲学方面的问题。
4.1 数量问题在保护繁殖中,群体数量受到3个不同因子的影响(Tudge 1992)。
一是事故(或称突发事件),它包括疾病和不育的可能性。
即使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有些物种还是不育的。
只有在现代生殖生物技术的帮助下才能繁殖(例如猎豹)。
如果要保持一个群体正常繁育12代,至少得保持50个个体。
再就是“群口统计随机性”(demographic stochasticity)问题。
所谓“群口统计”意为合适的群体。
“随机性”意为“事物必须适合自然规律”。
群口统计最关心的是性比问题。
一般来说,在维持足够群体数量时,动物产生子代的雌雄比例大致是相等的。
小的群体数量可能会产生子代性比的不平衡。
例如,在保护阿拉伯大羚羊的繁殖计划时,开始的头7年所得到的子代都是雄性。
此外,确定群体数量以适应“随机性”是十分困难的。
许多因子影响群口统计的随机性,如繁殖期的长短和产仔量的多少等等。
一些物种如猎豹单独饲养繁殖不好,在大群饲养时繁殖较好。
当然,要保持较大数量的繁殖群体,必须从遗传角度考虑以下两点:①避免近亲繁殖;②保持遗传变异(genetic variation)。
为达到这样的目标,不同物种所要保持的最低群体数量有所不同。
人们常提一个魔术数字:500个体(Foose,Bollou 1988),这是圈养繁殖(captive breeding)中的天文数字。
即使在野外,有的群体也大大低于此数字。
500个体只是整体概念,也有可能在100头雄性中只有1头能较好繁殖。
因此,人们又提出了“有效群体”(effective population)的概念,即严格挑选具有良好繁殖能力而且相互间没有密切亲缘关系的动物数。
03第四章-毒理学实验基础
(3)封闭群动物:指在5年以上不从外部引进新
血缘,仅由同一品系的动物在固定场所保存繁 殖的动物群. 具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学差异. 昆明种小鼠、 NIH小鼠、LACA小鼠、SD大鼠、 青紫蓝兔、新西兰兔等均属封闭群动物.
毒理学实验结果评价
结果评价需要解决的问题 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是否具有生物学意义 是否具有毒理学意义
统计学意义和生物学意 义的相关p131表6-6
(1)纵向比较:剂量-反应关系; (2)横向比较:其它相关参数是否改变; (3)与历史对照比较
九、优良实验室规范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GLP
制备成一定剂型:水溶液、油溶液、混悬液.
六、毒理学实验设计要点
一、体内毒理学试验设计
剂量分组—以获得剂量-反应关系,确认受试物 与毒作用的关系 : 至少三个剂量组(高、中、 低);设对照组(阳性、阴性、未处理对照、 历史性对照)
各组动物数:实验目的和设计、统计学要求
试验期限: 由实验目的和所用动物种或品系决 定:急毒为一次或24h内多次染毒观察 14天,亚 慢性规定持续至动物寿命的10%,慢性实验、致 癌实验为持续至动物寿命的大部分。
六、毒理学实验设计要点
二、体外毒理学试验设计
溶解性测试:在实验测试期间,受试物溶解性可 能改变,起始和结束时评价溶解性具有意义; 最高剂量推荐:高剂量会影响渗透压引发损伤, 上限为:动物细胞 10mmol/L 或 5mg/ml; 细菌实验 5mg/平板。毒性物应有毒效应和致死率。
实验用猫的繁育
—验用O123滑志民#蔡旋-张似青#肖长峰2陈菊红#赵熠群#(1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201699 2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上海201106)猫在分类学上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猫科、猫属*猫作为实验动物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末,就有科学家将猫用作生理及医药方面的研究[1]:1836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了利用猫进行的关于磷元素的试验早期实验用猫主要是为人类医学服务*在20世纪初,实验专用小鼠体系尚未建立,猫、犬因易于寻找、体型适中而被大量运用于试验*近年来,实验用猫的数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但实验用猫用体系还非常落后*猫作为实验动物,在药理学,特别是神经科学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随着宠物市场的快速发展,对猫的营养、医疗方面的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3]* 2019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将实验用猫作为重点研发课题,凸显了实验用猫的迫切性*推进实验用猫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既是科学研究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又是维护科研人员和大众健康必需的途径*但是,实验用猫的繁育基础还十分薄弱,尤其是集中笼养条件对猫繁殖的影响少有研究*因此,笔者对猫的饲养繁育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数年工作经验总结如下*1猫的繁殖特点猫的品种很多,其初次发情年龄、发情次数有一定差异,通常在(〜12月龄出现首次发情⑷,有的品种如波斯猫则要在18个月以后*猫一年四季都可发情&,但一般来说,春季是母猫发情的高峰期,发情期可持续2〜19d,平均5.8d⑷,3〜(周会发情1次,如果得不到配种,会反复发情数次6*母猫妊娠期为60〜68E6$,一胎平均产(〜5只幼猫⑷*在完成哺乳后母猫可再次发情,自然状况下一般一年可产仔2〜3次*母猫生育年龄可达10岁,但最佳生育年龄是2〜7岁⑷*2饲养环境对猫繁殖的影响实验用猫通常为大规模笼养,与常规家养宠物猫的饲养方式有很大差异:一是笼养猫空间拘束,限制了猫的活动,据本研究团队观察,在流浪猫转"为通信作者基金项目:上海市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实验用猫群体建立及繁殖控制技术研究”(KY1-0000-17-07);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助跑计划(ZP191701)入笼养后,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过高的体重不利于动物的繁殖8-二是笼养环境不适宜猫的生活习性,会造成猫的强烈应激,使得猫恐惧不安,影响发情9;三是集中饲养房间空气环境粉尘、氨气浓度均高于自然环境,虽尚无关于空气质量对猫繁育情况影响的直接研究报道,但集约化猪、鸡饲养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饲养环境直接影响动物的发情、交配行为和子代存活率+1011*胡佐斌⑼比较了8只家猫在栓养和笼养环境下的配准率、怀孕成功率和仔猫存活率,发现栓养情况下配准率和怀孕成功率、仔猫存活率分别可达100%、100%、87.5%,而笼养情况下均低于50%*该研究与本研究团队观测结果一致,本研究团队在2016—2019年间,比较了(对1〜3岁家猫在笼养前后的怀孕成功率和仔猫存活率,结果发现,在2016—2017年间,家猫采用类似宠物圈养的模式饲养,给予足够的活动空间,不限制交配*(对家猫共成功怀孕6次,产下仔猫20只,其中存活至1周岁 以上的有16只,存活率为80.0%,2017—2019年间,对(对家猫采用笼养,将1公1母2只猫置于1.65mX0.80mX0.65m的繁殖笼内,给予同样的猫粮和饮水*2年间(对家猫共成功怀孕3次,产下仔猫10只,其中(只在分娩时死亡,4只出生2d内死亡,2只被母猫咬死,存活率为0*分析其主要原因是集中笼养时清扫粪便、更换猫砂等人为干预使母猫产生不安,同时养殖笼底部空隙过大,使得幼猫产下后容易卡住*2019年初采用移动式繁殖笼,在母猫生产前3天将繁殖笼移至房间阴暗角落,并用毛毯遮盖,笼底一半垫上地毯,给以充足猫粮和饮水*预产期2天后观察,成功产下仔猫一窝4只,其中1只夭折,3只存活*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对实验用猫的繁殖影响巨大,笼养环境不利于实验猫的繁育*为增加实验用猫的繁殖效率,建议:(1)时刻观察母猫的行为,待母猫发情1〜2d后将母猫放入成年公猫笼中,与公猫同养2〜3d,待母猫不再接受交配时,将母猫抱回原饲养笼;(2)配种时采用摄像头等方式观察,减少人为活动干扰;(3)配种后及时确认母猫的妊娠状态,并计算预产期;(4)临近预产期时,减少人的活动,并在笼内设置暗箱,便于母猫生产*3猫繁殖的人工干预传统的自然繁殖方式周期长,偶发因素多,并不适应于现代育种的需要*实验用猫要求遗传背景清晰、一致性强,近交繁殖是实验动物繁殖常用的手段,其后代具有品种纯、遗传差异小等优势,可以较好地固定优良性状,是理想的实验动物繁殖方式*但近交繁殖往往会有遗传缺陷显著、存活率不高等障碍+,加上笼养方式带来的繁殖率低问题,迫使研究者积极开拓人工干预繁殖技术,提高猫的繁育效率,加快实验用猫的培育进程*目前在家猫育种中尝试使用的人工干预方法包括人工授精、发情控制、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无性繁殖等技术[12]*早在1970年,SOJKA等就报道了家猫的人工授精成功案例+1+,后冷冻精液用于家猫受精也取得了成功[14]。
实验动物学重点总结版
《实验动物学》复习重点第一章概论1.概念实验动物:实验动物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实验动物学:实验动物学是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专门研究实验动物的饲养繁殖及育种、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实验动物的质量监测、野生动物的实验动物化及其开发应用以及动物实验技术的科学。
比较医学:比较医学是对不同种动物(包括实验动物和人)的基本生命现象以及健康和疾病状态进行类比研究的科学。
3R原则:即动物实验的三大原则:替代原则、减少原则、优化原则。
2.实验动物的特点。
答:实验动物具有以下几大特点:①遗传限定:遗传动物必须是人工培育的,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动物,即是人为遗传限定的动物。
②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得到控制③适宜环境和均衡营养保证其健康生长繁育。
④应用于科学研究。
3.实验动物与实验用动物的区别。
答: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而广义的实验用动物是指一切用于实验的动物,包括野生动物、经济动物、警卫动物、观赏动物,也包括实验动物等。
现在实验用动物则特指不符合实验动物的定义,即非标准化的实验动物。
4.国际上对动物实验伦理的5项要求。
答:国际上对动物实验伦理有如下5项要求:①动物居住空间应符合标准,注意日常的饲养管理,不使动物陷入饥饿、缺水和患病状态;②尽可能的采用代替法最少地使用和牺牲动物;③在必须使用犬、猫和猴时,在实验前应进行训练,尽可能的减少动物的恐惧和不安;④实验结束和动物不可能恢复时,应采取安乐死;⑤要爱护动物,对因实验死亡的动物应持有怜悯和感谢之情。
第二章实验动物的遗传学控制1.概念近交系:近交系是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
封闭群:5年以上不从外部引种,只在一定的群体中进行繁殖,为经常提供实验动物而进行生产的群体叫做封闭群。
动物的繁殖和遗传学
动物的繁殖和遗传学动物的繁殖和遗传学是生物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它关注着动物如何繁殖以及遗传因素在繁殖中的作用。
本文将就动物的繁殖和遗传学进行探讨。
一、动物的繁殖方式动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分为两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是指通过雌性和雄性个体的性交产生后代。
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基因的重新组合和遗传的多样性,有利于物种的适应和进化。
大多数的动物都采用有性繁殖方式,例如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
无性繁殖是指通过自身或其他方式产生后代,不需要性交。
这种方式可以快速繁殖大量后代,但由于没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后代之间的遗传多样性较低。
无性繁殖常见的方式有二分法、孢子繁殖和出芽等。
一些低等动物如水螅、水螺等采用无性繁殖方式。
二、动物繁殖的生殖系统动物繁殖的生殖系统分为两大类:内受精和外受精。
内受精是指生殖过程发生在体内,精子和卵子在生殖道内结合。
内受精的动物需要有特殊的器官来收集、贮存和输送精子和卵子。
例如,哺乳动物的雌性拥有输卵管和子宫,雄性拥有阴茎来输送精子。
内受精能够提高受精率和后代的存活率。
外受精是指生殖过程发生在体外,卵子在体外受精。
外受精的动物通常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繁殖,以保证精子和卵子相遇。
例如,鱼类和两栖动物都进行外受精。
外受精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精子和卵子的相遇率相对较低。
三、动物遗传学动物遗传学研究的是遗传物质的传递和表达,以及遗传变异的原因和机制。
遗传物质位于动物的染色体上,主要由DNA组成。
遗传物质通过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的传递方式传递给下一代。
遗传物质的传递过程中,会发生基因的重组和突变,从而产生新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动物遗传学的目标之一是解析基因的功能和遗传规律。
科学家通过基因组学技术和遗传交叉实验,揭示了许多重要的基因和遗传因子,比如控制颜色、大小和行为等特征的基因。
另外,遗传变异还可以是突变引起的。
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突然和稳定的改变,可以是点突变、染色体畸变或基因重组等。
第四章实验动物的育种繁殖
第四章实验动物的育种繁殖引言实验动物的育种繁殖是实验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合理的育种和繁殖计划,可以确保实验动物群体的遗传的稳定性,从而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本章将介绍实验动物的育种繁殖相关的重要概念、方法和注意事项。
操作步骤1.选种和配对:–根据实验需要和研究目的,选择适合的实验动物品种。
–选择自然健康、无遗传疾病的个体作为育种对象。
–根据遗传和性状选择合适的个体进行配对。
2.性别鉴定:–根据实验动物的性别特征进行鉴定,如外部生殖器的形态等。
–需要特别注意幼仔和年幼个体的性别鉴定可能存在困难的情况。
3.确定交配时间:–根据实验动物的生理周期和繁殖特征,确定最佳的交配时间。
–了解实验动物的生理周期和繁殖相关的生理指标,如发情期等。
4.孕期和分娩管理:–孕期管理包括饲养、环境控制和健康监测等。
–分娩前需为雌性实验动物提供合适的分娩箱,并保持相对稳定的环境。
5.繁殖记录和标识:–对实验动物的繁殖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交配时间、分娩时间、幼仔数量等。
–对幼仔进行个体标识,可采用耳标、尾标或皮肤标记等方法。
6.仔鼠饲养和断奶:–仔鼠出生后需提供适合的饲养环境和食物。
–根据实验需要和动物生长发育特点,确定断奶时间点。
7.遗传良种选育:–根据实验需要和研究目的,选择具有特定遗传特征的个体进行选育。
–鉴定动物的遗传和具体性状,通过选择和交配等方法进行优良个体的选育。
8.动物福利和伦理:–在进行实验动物的育种繁殖过程中,要注重动物福利和伦理问题。
–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保障动物健康和减少动物痛苦等。
注意事项1.选择适合的实验动物品种,确保其适应实验环境和实验要求。
2.需要充分了解实验动物的生命周期和繁殖特征,合理安排交配时间。
3.注意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选择健康的个体进行育种繁殖。
4.保持适宜的饲养环境和良好的动物福利,减少动物痛苦和不适。
5.注意遗传的稳定性,避免杂交和混合育种导致的遗传变异。
6.严格按照伦理和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实验动物的育种繁殖。
《动物繁殖与育种》教学大纲
《动物繁殖与育种》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动物繁殖与育种课程类型:必修课学时:54学时,其中讲课40学时,实验14学时适用对象:动物养殖与疾病防治专业专科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化学,动物解剖和组织胚胎学,生物统计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动物繁殖与育种》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探索生命奥秘的理论科学,是高等农业院校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及相关课程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遗传育种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对动物进行遗传分析的一般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和动物繁殖新技术,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遗传学的分支学科奠定较好的基础知识。
二、学重点及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为动物繁殖新技术和遗传育种基本原理部分,难点为遗传育种理论的掌握。
三、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为在学完有关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后所开设的一门对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课程。
其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化学、动物解剖和组织胚胎学、生物统计学)对该课程的学习有重要影响。
同时,本课程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后续的毕业论文及实习活动。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第一章遗传学基础(6学时)基本要求:掌握细胞结构和细胞分裂过程、遗传的三大规律、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哈迪-温伯格定律以及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
重点: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难点:数量性状的遗传。
第一节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细胞的结构2、染色体3、细胞分裂第二节遗传的基本定律1、分离规律2、自由组合规律3、连锁规律第三节遗传的分子基础1、核酸的分子结构与遗传信息的传递2、遗传密码3、蛋白质生物合成——翻译4、基因突变第四节群体遗传学1、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2、哈迪-温伯格定律3、群体基因频率的改变第五节数量性状的遗传1、数量性状的概念和特征2、数量性状表型值和方差的剖分3、遗传参数第二章畜禽与品种(2学时)基本要求:种与品种的概念;家畜、家禽的起源与驯化;家畜、家禽在动物分类学中的地位。
动物繁殖学实验探索动物繁殖学的实验操作和繁殖技术
动物繁殖学实验探索动物繁殖学的实验操作和繁殖技术动物繁殖学是研究动物如何通过繁殖、生殖和育种等方式保持种群多样性和繁衍后代的学科。
为了更好地探索动物繁殖学,科学家们进行了各种实验,以寻找更好的实验操作和繁殖技术。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动物繁殖学实验及其操作方法,以及一些先进的繁殖技术。
一、人工授精实验人工授精是一种常见的动物繁殖实验,通过人工手段将精子注入到雌性动物体内,以达到繁殖的目的。
在实验中,首先需要收集雄性动物的精液,然后经过离心等处理,分离出精子。
接着,将收集到的精子通过注射器等装置注入到雌性动物的生殖道内,进行授精。
通过该实验,科学家们可以研究和改进人工授精的技术,提高繁殖效率,并应用到动物育种中。
二、体外受精实验体外受精是一种将精子和卵子在体外进行结合和培养的实验方法,它可以在不同的动物物种中应用。
在实验中,首先需要收集雌性动物的卵子和雄性动物的精子,然后将它们在培养皿等容器中进行结合。
科学家们利用培养液和特定的条件来模拟体内环境,促使受精卵的形成和发育。
通过该实验,可以研究受精的过程和机制,并研发辅助生殖技术。
三、胚胎移植实验胚胎移植是一种将受精卵或胚胎移植到另一个动物体内进行发育的实验方法。
在实验中,首先需要收集受精卵或胚胎,然后通过注射器等装置将其移植到另一个动物的子宫内。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移植的受精卵或胚胎可以继续发育成为羊水膜、胎盘和胚胎等结构。
通过该实验,科学家们可以研究胚胎发育的机制,并应用于动物繁殖和生殖医学领域。
四、基因编辑技术在动物繁殖中的应用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为动物繁殖学带来了新的突破。
通过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对动物的基因进行精确修改,实现精准育种和基因改良。
该技术可以在动物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对其基因进行编辑,使其后代具有特定的遗传特征。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动物繁殖效率,还可以培育更强健、更抗病的新品种。
结语动物繁殖学的实验操作和繁殖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动物保护和育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持。
卫生系统实验动物管理暂行条例
卫生系统实验动物管理暂行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1983.11.28•【文号】•【施行日期】1983.11.28•【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卫生系统实验动物管理暂行条例(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卫生部发布)实验动物科学是发展医学和生物学的基础,又是一个国家科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应加速发展卫生系统的实验动物工作,使之早日达到国际先进的标准和现代实验动物管理的科学要求。
在实验动物健康上,符合微生物监测的要求,在繁殖育种上符合遗传监测的要求,迅速提高实验动物的质和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根据国际上实验动物学的现状,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卫生系统实验动物管理暂行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凡卫生系统医学实验动物工作规划,由卫生部教司统一管理。
卫生部科教司聘请有关专家组成医学实验动物学专题委员会作为卫生部的咨询机构,协助制定实验动物规划、管理条例,科研课题论证和科技成果审查等。
第二条各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科教处设专人主管实验动物工作。
并成立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由主管业务领导和实验动物部门负责人组成。
各基层也应建立相应的组织。
第三条本条例所指的实验动物包括用于科研、医疗、教学、检验、预防医学等方面的鸡、大鼠、小鼠、地鼠、豚鼠、家兔、狗、猫、猴、猪和其他经过实验室培育的野生动物。
第四条本管理条例适用于卫生系统一切实验动物的科研、生产、繁殖和使用过程,保证实验动物的质量,同时保护使用动物和管理动物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第二章实验动物的房舍设施和饲养管理第五条实验动物的房舍设施要求。
1.实验动物的生产和实验部门应分开为独立的建筑。
包括工作人员更衣洗澡间、动物饲养室、洗刷消毒室、饲料储藏室、垫料储藏室和隔离检疫室,粪便、污水、用过垫料、动物尸体和废物应有安全处理设施。
有特殊要求的实验动物如无菌动物、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纯系动物和裸鼠均应有符合特定要求的建筑设备、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医学院实验用动物管理办法
医学院实验用动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校实验用动物管理工作,保证实验用动物和动物实验质量维护公共卫生安全,适应科学研究和和发展需要,依据国家科技部、国家技术监督局《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国家标准颁布的《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实验用动物是指凡用于实验的动物,包括野生动物、经济动物、观赏动物和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定向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并在相应的环境设施内饲养,用于科研、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第三条本校内所有与实验用动物有关的科研、教学、生产、检定等活动及管理,适用于本办法。
第四条教务处负责实验用动物管理工作。
第二章基本任务第五条实验动物品种、品系的维持,实验用动物的采购质量,是保证实验用动物质量和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的重要条件。
教务处实验动物中心是进行科学有效的繁殖和管理实验动物根本,是采购和管理质量合格的实验用动物的保障。
第六条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实验用动物繁殖、采购、供应、回收工作,搞好术后实验用动物护理及大动物重复利用,以节约经费。
在满足教学需要的同时,为科研提供服务。
第七条负责饲养笼具、饲料加工机器及辅助设备的计划论证及其使用、维护、维修、改造工作。
第八条负责饲料原料采购、饲料加工工作。
积极探索饲料配方、饲料加工方法的改革,改进工艺,提高实验用动物饲养质量。
第九条负责实验动物卫生防疫,防止各种传染性疾病发生、传播、蔓延。
第十条负责实验动物饲养管理,搞好实验动物品种引进、培育、开发,促进实验动物工作的稳定有序开展。
第十一条负责实验用动物的采购,确保实验用动物的健康状态和体重符合实验要求。
第十二条负责制订实验用动物饲养管理工作建设的近期、中期、长远规划。
第三章采购第十三条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实验用动物使用计划进行采购,确保实验教学的需要。
实验动物遗传
5、可分辩性(identification) 每个近交系都有各自特有的遗传组
成和生物学特性。 通过遗传检测(生化位点法、皮肤
移植法、毛色基因法和下颌骨测量法) , 就可将混合在一起的两个貌似近似的近 交系分辨开来。
6、个体性(individuality) 每一个品系从物种的整个基因库中只
能获得极少部分基因,这些基因的组合 构成了品系的遗传组成。
(3)近交代数是在品系符号后加括 号写上F及代数表示,如C3H(F130)表 示C3H品系实验动物连续近交繁殖130代。
(4) 亚系的命名 是在品系名称后加斜线号(/),再加
上数字或培育者与培育单位名称缩写。 C57BL/6J 由Jackson Laboratory
培育的6J亚系。
当保持者保持的近交系具有两个以上亚 系可用不同的数字表示再加保持者的缩 写英文名称来表示:
这种相对稳定性来自纯合性。因为基 因高度纯合,所以纯合子基因可以极稳 定地传给后代。如DBA系已维持了100多 年,C57BL系已维持了90多年,但至今仍 与原品系极相似。
近交品系动物的性状可 高度遗传,均衡一致性 远比远交系(封闭群) 为强。
当然近交系动物有时会因突变造成 基因改变而发生变异,是为例外。
因此可用较少量的 近交品系动物,达 到统计需要的精密 度。
②近交系动物个体之间组织相容性抗原 一致,异体移植不产生排斥反应,是组 织细胞和肿瘤移植实验中最为理想的材 料。
③近交系动物在近交中,隐性基因 纯合性状得到暴露,产生明显的生 物学特点,如先天畸形、先天性糖 尿病、高血压、高肿瘤发病率、对 某些因子敏感和耐受等,这些特点 是医学领域研究的理想材料。
http://www.rgnc.gen.gu.s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性状:生物体能世代相传的形 态特征、生理特征、代谢类型、行为本 能等。 质量性状:指明显的不连续变异 的性状,如毛色。通常由一对等位基因 控制。 数量性状:指连续的界限不清楚的 性状,如体重。受微效多基因控制。
质量性状的判断
杂交试验判定法:通过杂交、互交、 回交、纯交等方法,按孟德尔遗传定律 来分析判断。 繁殖记录法:通过繁殖记录的数据, 按孟德尔遗传定律来分析判断。
用于分离近交系培育的回交(A)和互交系统(B)
再 见 !
杂交:不同纯合子之间的交配。如 AA×aa。 互交:杂合子之间的交配。如 Aa×Aa。 回交:杂合子与纯合子之间的交配。 如Aa×AA, Aa×aa。 纯交:相同纯合子之间的交配。如 AA×AA,aa ×aa 。
返回
杂交试验判断小鼠白内障基因
定期同居法
交配时间:小鼠、大鼠、地鼠在动 情前期交配。豚鼠、兔、犬在动情期交 配。兔交配后10-12h再复配1次(刺激性排 卵 )。 交配判断:常用的方法是阴道涂片。 大鼠、小鼠可检查阴道栓(交配后2-4h )。
实验动物妊娠诊断
摸胎法:触摸腹部,感受子宫有无胎儿。 用于兔等。 阴道涂片法:阴道冲洗液涂片镜检看动情 期是否消失。用于大鼠、小鼠等。 外形观察法:观察腹部是否膨大,体重是 否增加。用于大鼠、小鼠等。 直肠检查法:手插入直肠触摸子宫胎儿。 用于猪等。
第四章 实验动物的育种繁殖
目的 掌握有关实验动物育种繁殖的基本理论、基 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点 重点掌握近交系动物和封闭群动物的育种、 保种和繁殖方法,实验动物的性别鉴定、动情周期、 发情鉴定、配种方法等。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实验动物育种繁殖基本技术 近交系动物的育种繁殖 封闭群动物的育种繁殖 杂种一代和重组近交系的育种繁殖 携带特定基因品系的育种繁殖
近交程度的表示:
近交系数:某群体动物由于近交而造成等位基因 纯合的比率。Fn=1-(1-△F)n。 血缘系数:群体中个体之间基因组成的相似程度。 近交衰退:由于近交而造成保持正常生物适合度的 基因组合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出现了某些不利的性 状效应。如生活力、生殖力降低等。
实验动物性别鉴定
大、小鼠(离乳仔鼠):①雄鼠的生殖器 距肛门较远,雌鼠较近。②雄鼠的生殖器与肛 门之间长毛。③雄鼠的生殖器突起较雌鼠大。 ④雌鼠乳头较雄鼠明显。 豚鼠:雌性阴蒂小,可见阴道口;雄性有 阴茎小隆起,无阴道口,但可见龟头。 仔兔:雄性肛门距尿道口较远;雌性尿道 口与肛门等大,雄性大于肛门;雄性生殖孔呈 园形,雌性呈Y形且裂缝及于肛门。
近交系动物保种方法
近交系动物繁殖生产的交通信号灯方法
第三节 封闭群动物育种繁殖
一、封闭群动物育种方法 二、封闭群动物保种方法 三、封闭群动物繁殖生产方法
封闭群动物育种
育种原理:根据Hardy-Weinberg定律,保 持群体基因频率稳定。 初始群体来源:较高程度的基因杂合性和 具有目标性状的个体组成。 有效群体大小:雌雄个体不少于25对。 交配方法:随机交配繁殖。 培育代数:4代以上。 注意:隔离,选择。
假设100个个体的群体中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和表型频率
表 显性 数量 90
型 隐性 10
基 AA 30
因 Aa 60
型 aa 10
基 A 120
因 a 80
频率
0.9
0.1
0.3
0.6
0.1
0.6
0.4
Hardy-Weinberg定律:在一 个无限大的群体中,如果没有近 交、突变、迁移等因素的作用, 则群体的基因(型)频率保持不 变。即(p+q)2=p2 +2pq+q2 =1
数量性状的判断
通过遗传力分析来判断数量性 状的遗传性。 遗传力:指遗传因素的影响在 整个表型中所占的比例,即遗传方 差对表型方差的比值,用百分数表 示。
群体的遗传组成
基因频率: 某一基因在其位点上全 部等位基因中所占的比 例 2 N AA N Aa 2 N aa N Aa pA , qa , 且p A qa 1. 2N 2N 基因型频率: 某一基因型在其相对性 状的基因型中所占的比 例 N Aa N aa N AA PAA , H Aa , Qaa , 且PAA H Aa Qaa 1. N N N 表型频率: 群体中出现某性状表现 的比例 N A N Aa N aa PA , paa , 且PA Pa 1. N N
动情周期:哺乳动物性成熟后,卵巢、子 宫、阴道等出现周期性的变化,动物表现周期 性的动情现象。分为动情前期、动情期、动情 后期和动情间期(休情期)。 产(孕)后发情:产后不久出现发情且能 接受交配的现象。 产后妊娠:边哺乳边怀孕。
实验动物配种方法
两种配种方式:长期同居与定期同 居
三种配比方式:一雌一雄、多雌一 雄和多雌多雄
第二节
近交系动物的育种繁殖
一、近交系动物育种方法 二、近交系动物保种方法 三、近交系动物繁殖生产方法
近交系动物育种方法
初始动物:按定向选择方法从封闭群 或近交系中选择1对或多对全同胞兄妹, 均具有育种性状。 交配方式:常采用全同胞兄妹交配 (近交)。 配种:雌雄1:1长期同居。 育种代数:连续近交20代以上。 注意:①系谱记录。②防止断种。③ 个体选择。
选择方法:
个体选择:以个体为单位,以群体中最满意的个体。 (表型选择) 家系(间)选择:以家系为单位,按家系平均表型值 高低顺序选择。(基因型选择) 家系内选择:根据个体表型值和家系平均表型值, 分别从不同家系中选择。
五个家系个体表型值分析
繁 殖 方 法
近亲繁殖:即近亲交配,指血缘关系极为相近的 个体之间或遗传组成极相似的个体之间进行的交配繁 殖。常有全同胞兄妹交配、父女或母子交配、堂兄妹 交配等。用于近交系育种繁殖。 异系杂交:两个不同的近交系品系之间进行的交 配。用于杂种一代育种繁殖。 随机繁殖:群体中每个个体都有同样的机会同另 一性别中的任何一个个体进行交配(即随机进行的交 配)。用于封闭群育种繁殖。
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近交系图解
F0 ○—○ ○—○
○—○ ○—○ ○—○○○○ ○ ○—○ ○
○—○
○ ○—○ ○ ○—○ ○ ○—○ ○ ○ ○ ○—○ ○
F1 ○ ○—○ ○ F2 ○ ○—○ ○ F3 ○ ○—○ ○ F20 ○ ○ ○ ○
○ ○ ○ ○
○ ○ ○ ○
单个( C)和多个(A)近交系的培育
1只白内障小鼠
(AA) 113只白内障小鼠 (Aa)×(Aa) 1只正常小鼠 (aa) 1只正常小鼠 (Aa) × (aa)
回交
332只白内障小鼠
(AA) (3) (Aa)
115只正常小鼠
(1)(aa)
34只白内障小鼠 36只正常小鼠
(1)(Aa) (1)(aa)
返回
返回
返回
小鼠性别鉴定
返回
仔兔的鉴别
封闭群动物保种方法
随机交配:按随机表编号,随机配 对,♂>100只。 最大限度避免近交:♂10~25只。 循环交配:♂26~100只。
最大限度避免近交
循环交配
繁殖生产方法
保种群
●
基础群
设基础群、繁殖群 繁殖方法
●
长期同居法(频密繁殖法):1♂ ×1~3♀ 定期同居法(非频密繁殖法): 1♂ ×6♀组成1个繁殖单 元
实验动物育种:根据遗传学原 理有目的地改变实验动物遗传组成的 过程。
实验动物繁殖:采取能保持遗 传稳定性的特定的配种和交配方法, 繁衍实验动物后代的过程。
第一节 实验动物育种繁殖基本技术
一、遗传性状的判断 二、群体的遗传组成 三、定向选择 四、繁殖方法 五、性别鉴定 六、性成熟与配种年龄 七、动情周期与发情鉴定 八、配种方法与交配识别 交系的育种繁殖
C57BL/6♀×DBA/2♂ DBA /2♀ × C57BL/6♂ ↓ ↓ B6D2F1 D2B6F1
杂种一代的育种繁殖
重组近交系的育种繁殖
第五节 携带特定基因品系的 育种繁殖
裸鼠的繁殖生产
用回交系统培育同源导入近交系
用杂交—互交系统培育同源导入近交系
基因型频率计算
Aa(♀)× Aa (♂ ) 雌性配子及频率 A p a q AA p2 Aa pq Aa q p aa q2
雄性配子 及频率
A p a q
( p+q)2=p2 +2pq+q2 =1
影响平衡的因素
• 群体大小 • 随机遗传漂变 • 近亲交配 •迁移 •突变 •选择
定 向 选 择
定向选择:按照培育目标有计划地选择某 种(些)特殊性状的个体作为亲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