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与优化分析_陈浩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转型与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转型与空间结构演变研究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中国南部,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城市组成,是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和贸易中心之一。
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和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产业结构的转型传统上,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特别是电子产品、纺织品等行业,而这些行业又主要依靠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
然而,随着全球产业链的调整和中国经济的升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正面临着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产业结构转型。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不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深圳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高科技中心之一,而广州则发展了一批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创新型企业。
这种转型不仅提高了整个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产业水平,也加快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
二、空间结构的演变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传统上,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呈现出一种核心—外围的模式,即以广州为核心,周边城市逐渐外围化的发展格局。
然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演变。
一方面,一些二线城市,如佛山、东莞等,正在迅速崛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另一方面,人口和资源的紧张使得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开始向外延伸,形成更加分散的发展格局。
三、挑战与机遇尽管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产业转型和空间结构演变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群内不同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一些中小城市的发展仍然滞后。
其次,随着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不断扩张,城市资源的竞争日益激烈,环境压力也不断增加。
然而,这些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可以促进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整体发展。
同时,通过加强环保意识和推动绿色发展,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总结起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产业转型和空间结构演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珠三角地区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水平量化评价
珠三角地区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水平量化评价
肖光明
【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
【年(卷),期】2010(029)004
【摘要】旅游空间一体化是区域旅游合作的理想选择和发展目标,如何对大区域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价以利于相互比较,值得认真探讨.在理论分析旅游空间一体化内涵的基础上,对评价指标进行了选取,包括1个目标层、2个一级评价指标、8个二级评价指标、32个评价因子,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并经一致性检验,组成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运用该评价体系对珠三角地区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认为相关结论基本符合实际;最后对该评价体系的运用价值和局限性进行了探讨.
【总页数】6页(P88-92,112)
【作者】肖光明
【作者单位】肇庆学院,旅游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65
【相关文献】
1.区域中小企业成长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 [J], 王钧
2.广东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J], 刘冬平
3.珠三角地区旅游空间一体化的旅游理念形象分析 [J], 肖光明
4.城际轨道建设对珠三角地区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 [J], 李涛;温小斌;刘永伟;高兴川
5.珠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J], 袁俊;高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范文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旅游发展迅速,其中,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尤为关键。
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域之一,其旅游空间结构形成具有代表性。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为其他地区的城市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长江三角洲旅游发展背景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特色鲜明。
区域内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交通网络发达,为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同时,随着国家对旅游业的大力支持,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三、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一)经济驱动机制经济因素是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基础动力。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紧密,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格局。
这种经济格局促进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旅游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二)政策引导机制政府政策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发展规划、优惠政策等措施,引导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旅游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同时,政府还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各城市之间的旅游交流和合作。
(三)文化驱动机制文化是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驱动力。
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同时,各城市在保护和传承本地文化的同时,也加强了文化交流和合作,推动了文化旅游的发展。
(四)交通网络机制交通网络是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支撑。
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网络发达,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
这种交通网络不仅方便了游客的出行,也促进了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四、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特点(一)多中心结构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紧密,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多中心空间结构。
这种空间结构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旅游产业的集聚发展。
珠三角地区旅游空间一体化的旅游理念形象分析
珠三角地区旅游空间一体化的旅游理念形象分析作者:肖光明来源:《商业时代》2009年第09期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基于区域旅游空间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本文将珠江三角洲(文中简称“珠三角”)地区未来的旅游空间结构设计成八大特色旅游文化板块。
在对旅游理念形象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珠三角地区的总体旅游理念形象和八大旅游板块的旅游理念形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旅游理念形象旅游空间一体化珠三角地区旅游形象是区域旅游资源的本体素质及媒体条件在旅游者心目中的综合认知印象,并分为旅游理念形象与营销形象,分别对应于定位口号和营销口号。
旅游理念形象(定位口号)主要服务于区域内居民,使区域内居民统一认识,变动较少;旅游营销形象(营销口号)主要服务于区域外潜在旅游者,使其能通过营销形象感知该旅游目的地并作出选择。
旅游理念形象是旅游营销形象的基础,因为只有内部旅游理念形象相对一致,才有利于营销形象的传播并给予实质性支持,对涉及旅游者体验的系列环节达成高度一致。
珠三角地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共2个副省级市7个地级市,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各市及所属县市,东莞、中山、惠州市区及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及高要和四会等市,土地面积4.17万平方公里,占广东土地面积的23%,占全国土地面积的0.4 %。
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凭借原有经济基础、人文地理优势和经济特区优势,以及比邻港澳的区位条件,已成为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其旅游业在国内占有重要的地位。
基于珠三角地区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本文将该地区未来的旅游空间结构设计成八大特色旅游文化板块,分别是:广州、佛山传统都市旅游文化板块;深圳、东莞现代都市旅游文化板块;中山、珠海与澳门“大香山”旅游板块、港深珠澳中西文化特色旅游板块、肇庆山水观光与养生休闲旅游板块、江门侨乡风情与文化休闲旅游板块、惠州观光休闲与客家文化旅游板块、珠三角海滨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板块。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探析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探析本文首先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形成的推动因素,然后按照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探析,最后关于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意见。
关键词: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清远、肇庆、佛山、中山、江门等城市所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其它两个是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唐环渤海湾城市群)中经济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
珠三角城市群的面积及综合实力不及长三角城市群,但它是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它以广东3O%的人口,创造着全省77%的GDP。
珠三角城市群形成的推动因素城市群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政府政策机遇。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出现了新的契机,尤其是改革前沿的广东省,更是从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经济和政策优势,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这种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极大的吸引了全国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在这里聚集,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铺平道路。
行政区域规划优势。
珠三角同属一个省管辖,在资源整合协调上明显优于长三角或京津唐地区,后二者由三省市管辖,整合协调相对较难。
这一因素可以使得珠三角能够更好的在统一的规划与安排下整合各城市的资源,发挥各个城市的优势,相互分工合作,这能够使城市群进行良性循环。
地缘优势。
珠三角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珠三角比邻港澳,且改革开放初期正逢港澳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需要依托大陆转移其成本日渐高昂的轻型产品加工制造业,于是大量资金流入珠三角城市;面临南海,与东南亚隔海相望,越过海洋能与整个世界连结在一起。
具备极大包容性的文化。
岭南文化毫不排斥的接受来自五湖四海的投资者、企业家和各方面的人才,也填补了本土很多资源的不足。
综观珠三角的发展历程,外来人员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帮助珠三角形成世界级的城市群他们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区域治理模式的协同演化-----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 以珠江三角洲城审群为例
米鹏举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350)
【摘要】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区域治理模式之间存在协同演化关系。伴随着城市群空间结构阶段性的演 化过程,城市群区域治理模式经历了行政区行政、区域行政、区域协同治理的演化过程。通过对珠三角 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区域治理模式协同演化过程的研究,探讨了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区域治理模式之间存 在的协同演化机理,二者之间呈现出“不协同一协同一不协同”的螺旋协同演化轨迹。城市群空间结构 与区域治理间保持良好的协同演化关系是促进二者协同演化的关键,需要不断的调整区域治理模式, 提升协同治理水平。 【关键词】城市群空间结构;区域治理;协同演化;珠三角城市群 【中图分类号JD0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166(2019)06-0005-09 doi:10.3969/j.issn. 1003-0166.2019.06.002
0引言
伴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加快,城市群成为我国经 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载体,是最有效力和最具竞争力的 空间组织形式和重要生长点。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 为代表的城市群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增长极。从国家“十一 五”规划开始,城市群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但是城市群 也存在着"布局不尽合理,内部分工协作不够、集群效率 不高”的问题;因此,《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十九大报告都提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 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市群协调治理成为实践和 学术研究的焦点。
政g、区域行政㈣、区域协同治理网3个阶段,对城市群治 理主要集中于协作式治理何、府际博弈何39、城市群区域 伙伴关系岡、大都市区治理问、协作治理网络何、城市群之 间协同治理㈣等方面。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城市群区 域治理研究的相关理论。
《2024年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范文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篇一摘要: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深入探讨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
通过分析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文化背景和政策导向等多方面因素,揭示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内在规律和外在动力。
本文旨在为其他地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重要选择。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因此,本文选择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概况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三省市,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雄厚,文化底蕴深厚。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三、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1. 地理环境因素地理环境是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基础。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多样。
这些地理环境因素为该地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2. 经济基础因素经济基础是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支撑。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产业结构合理,为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
同时,该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旅游环境。
3. 文化背景因素文化是城市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拥有众多的文化遗存和民俗文化。
这些文化资源为该地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4. 政策导向因素政策是推动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力量。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引导城市旅游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政府通过加强区域合作、推进旅游产业融合等措施,促进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发展。
四、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特点1. 多元化旅游资源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多元化。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与发展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与发展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其包括广州、深圳、珠海和香港等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地理位置,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本文将探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与发展,并分析其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首先,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辐射形态。
广州作为核心城市,拥有先进的交通网络和发达的经济基础。
深圳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摇篮,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
珠海以及香港分别具有独特的地理和经济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
这些城市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密的联系,形成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
在这种结构下,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可以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各城市在不同的领域形成互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成为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极。
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和投资者,带动了产业的发展。
尤其是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经济实力的增长板块,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也带动了人口的流动。
大量的劳动力涌入这些城市,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然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还带来了环境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展和资源消耗的速度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因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在发展中也需要全面考虑环境保护问题。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环境投入力度,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此外,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也需要在经济结构上实现转型升级。
过去,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主要依靠低成本的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内转型的要求,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需要加大科技研发和创新力度,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
只有这样,城市群才能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最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还需要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2024年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范文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究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案例。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解释,为旅游管理决策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际指导。
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机制及优化策略日益受到关注。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因此,本文选择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方法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上海、南京、杭州等主要城市及其周边地区。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等。
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和收集统计数据,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三、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1. 自然地理因素: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地貌多样,水系发达,自然景观丰富,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 经济因素:经济发达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驱动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
3. 政策因素:政府对旅游业的支持和引导,如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4. 文化因素: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社会因素:人口结构和人口流动也是影响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口结构和流动性的变化,游客的需求和行为模式也在不断变化,这进一步影响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四、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现状与特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呈现出多中心、网络化的特点。
珠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珠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梁佼佼【摘要】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的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全面带动了我国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亦在新时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空间。
珠三角是我国华南地区的重要经济城市,与时俱进迎合经济发展浪潮切实推动旅游产业的全速发展实为必要举措。
然而近几年来,区域旅游战略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时珠三角旅游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出着更高的要求,其在发展过程中亦逐渐突显出了一些明显的问题,制约着珠三角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浅谈珠三角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以期为更多更为深入研究的开展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4)006【总页数】2页(P140-141)【关键词】珠三角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现状对策【作者】梁佼佼【作者单位】渊广东省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中山5284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3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旅游业的现代化发展起步较晚,受到计划经济时代体制的惯性影响,我国现代旅游的制度安排并不完善,价值诸多非市场化因素的干扰,致使我国现代旅游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混乱局面。
最明显的表现为,现代旅游业利益主体越发多元化,虽然参与该行业的企业数量不断增长,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在随之加剧。
从宏观视角来看,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远远不再局限于对旅游项目和资源的建设与开发,而是已经成为了关乎全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重要问题,直接决定着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旅游业的和谐化发展格局。
从我国的区域旅游整体情况看,珠三角区域连同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并称为中国旅游区域一体化的“三驾马车”,珠三角旅游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其发展状态自然也就直接影响着国内旅游产业的发展[1]。
对此,当前诸多相关研究均致力于挖掘珠三角旅游区域的合作发展机制。
唯有切实以宏观的长远视角正视珠三角旅游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整改,才能有效保证珠三角区域旅游产业和经济的稳步发展,进而充分发挥旅游对珠三角地区经济乃至于全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助动意义。
基于旅游流的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空间网络结构分析_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6卷第2期2011年2月V ol.66,No.2Feb.,2011基于旅游流的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空间网络结构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陈浩1,2,陆林1,郑嬗婷3(1.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芜湖241003;2.安徽农业大学旅游管理系,合肥230036;3.合肥学院旅游系,合肥230601)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城市群逐渐成为旅游发展赖以依存的区域主体,也必将成为一种特殊尺度类型的旅游目的地。
文章基于相关文献的分析,界定了城市群旅游地的概念。
在对珠三角旅行社区内线路、区内长途客运、国内(省外)旅行社赴珠三角及港澳游客实际到达情况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网络理论和方法对珠三角城市群网络结构进行了定量研究。
结果表明,广州的到达中心性、接近性、中间度数值均较高,也是国内(省外)游客到珠三角的集散地,在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深圳、珠海由于毗邻香港和澳门,是珠三角城市群区域重要的目的地,同时也是港澳游客进入内地特别是珠三角的重要集散地。
其他城市如佛山、东莞两城市以商务旅游为主,惠州、肇庆以生态旅游为特色,而中山、江门则两者兼具的特点。
最后构建了珠三角城市群旅游地空间网络结构模式,形成“三级旅游基地、三类旅游区域、三条主要旅游轴线”的空间模式。
关键词:城市群旅游地;网络结构;珠江三角洲1引言随着工业生产逐渐成为引导城市化的主导力量,城市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城市逐步跳出个体框架的束缚,向区域化方向发展,从而衍生出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态—城市群空间[1]。
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延伸,城市群体化逐渐成为全球性的主体趋势,城市群正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基本地域单元。
中国目前发展相对成熟的城市群有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城市群,正加速形成的城市群包括辽宁中部、长(沙)株(洲)(湘)潭、中原城市群等一批具有城市群雏形的地域。
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发展与城市群空间格局研究
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发展与城市群空间格局研究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珠江三角洲迅速崛起为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引擎和创新中心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发展和城市群空间格局,以及这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东省内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门,形成了一个高度集中和紧密相连的城市群。
这个城市群在过去几十年间经历了迅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
高速公路、铁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的迅速发展,使珠江三角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产业集聚区之一。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格局也在不断演变。
过去,广州一直是这个地区的中心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投资和人才。
然而,随着深圳的崛起,这个城市开始在全球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深圳发展迅速,成为一座创新和科技产业的重要中心。
同时,澳门和珠海也正在逐渐崛起为国际旅游和娱乐中心。
这种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变化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快速发展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动力。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这个地区吸引了大量投资和国内外企业的设立。
由于高科技产业的兴起,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也逐渐由传统制造业向创新型经济转型。
此外,这个地区还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其次,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对全球经济也具有重要影响。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基地之一,这个地区的商品出口量庞大,对国际贸易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同时,珠江三角洲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且相互促进的经济体系。
然而,珠江三角洲地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水质污染和空气污染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紧张和人口过度集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进行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和发展策略。
大珠三角城市群整合和空间结构优化
[ 摘要] 本文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认为应将发展的视野和城市群空间布局的重点放在都市
圈的构建和整合之上。 着 力构建双核 心、双轴 线、内外 圈层协调 发展 的 网状 区域 发展 的城市群 空间结构 ,总的 应 发展思路是 “ 双核 心优 势互补 ,双轴 线主次 分明 ,内外 圈层协调联 动” 。
综 上所 述 ,我们 可 以给城 市群 下一 个定 义 ,即城
市群 是在 城市 化过程 中 , 一定 的地 域空 间 上 , 一 在 在 个 或 几个 核 心 城市 的组 织 和 协调 下 , 由若 干 个 不 同
以卫星 城市 为依托 ,形成 类似金 字塔 的 比例 结构 。 而
珠 三角城 市群 区域 内城市结 构不 尽合理 ,大城 市和小
城 市带的支撑 。 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形成 的珠江 三角洲城
市群已成 为我国三大城市群 之一,呈现出较强的整体 实
力和发展 势头 。 虽然珠三角的快速发展 与港澳 的辐射和
拉动密不可分 ,但是由于种种原 因,把珠 三角与港澳综
合考虑形成 大珠三角城市群 ,深入研究其整 合和协调发
展 问题 ,还有一些 困难和障碍 。 笔者认为 ,只有珠 三角 与港澳携手进行优化整合,全面提升大珠 三角城市群的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 ,世界的竞争
将 以城市群为单位展开 。 中国经济的发展 需要 “ 世界级 ” 顿 的城市连绵带 。 M g l p l s 一词源于 希腊语 , “ea oo i ” 意 思是特大的城市 , 原意中并无城 市群 的意思 。 内学者 国 最 早将其译 成城市连 绵带 ,指 的是紧 密的带状 城市组 合体 ,由于这种城 市的组 合体 并不像人们 所期望 的那 样 ,并非都 是带状 的 ,也 有圈状 的 ,现 一般都翻 译成 城 市群 。 不 同城 市群的特 征和功 能有很 大差 异 ,闲此 ,学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引言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具备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
城市旅游作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城市旅游的发展不仅仅与核心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与边缘空间的结构和形成机制也有着密切的关联。
本文将从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核心的角度出发,探讨边缘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对于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
1. 边缘空间的定义及构成要素边缘空间是指城市边缘的地域空间,通常位于城市中心区域、郊区和远郊区之间。
边缘空间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土地利用边缘空间的土地利用通常以农田、工业区和住宅区为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边缘空间的土地利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农田逐渐被新建的住宅区和工业区所取代,这也给城市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1.2 交通网络边缘空间的交通网络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较好的交通网络可以方便游客到达旅游景点,促进城市旅游的发展。
边缘空间的交通网络通常以高速公路、铁路和公共交通为主,且与核心城市的交通网络相连。
1.3 资源环境边缘空间的资源环境对城市旅游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边缘空间常常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这些资源可以成为城市旅游的吸引力和优势。
同时,边缘空间也存在一些环境问题,如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些问题需要得到有效的治理和保护。
2. 边缘空间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边缘空间对城市旅游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2.1 旅游景点的扩散效应边缘空间的发展通常伴随着旅游景点的增加,这种增加往往具有扩散效应。
旅游景点的扩散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边缘空间,促进城市旅游的发展。
同时,这也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和就业机会。
2.2 旅游资源的丰富化边缘空间往往具备独特的旅游资源,如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址等。
这些旅游资源的丰富化可以丰富城市旅游产品的种类和质量,提高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湘南,空间结构,旅游圈]大湘南旅游圈系统空间结构耦合与优化研究
大湘南旅游圈系统空间结构耦合与优化研究摘要:旅游圈系统结构的空间优化与时间的耦合具有性,在把握大湘南旅游圈系统空间结构与竞争横向耦合特点的基础上,对大湘南旅游圈系统空间结构结构耦合发展的三阶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若干解决对策,希望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湖南省;旅游圈空间结构;耦合与优化一、大湘南旅游圈空间结构与纵向竞争耦合分析旅游圈系统空间发展、成熟的过程是一个时间阶段性明显的过程,旅游圈系统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耦合的具体情况是按照时间和空间两大轴分别相互影响的,研究两者间实质性的关系即它们的耦合。
(一)旅游圈系统空间结构演变与竞争纵向耦合剖析旅游圈系统空间结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有所区别,根据大湘南旅游业发展历史背景,可把大湘南旅游圈系统综合空间结构的发展划分成三阶段:这一阶段属于大湘南旅游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旅游区域各自发展,基本没有统筹发展的规划。
例如,衡阳市的南岳衡山,自古便是文人墨客浏览名山名水时必到之处,被称作是“中华寿岳”,在20世纪80年代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列。
但衡山旅游景点的发展相对孤立,呈点状发展模式。
该旅游圈内的游景以对抗式竞争最甚,往往把其他的景点作为自己的对手,谈不上合作共赢了。
点状发展阶段各旅游景点都为了充实自身的竞争力对邻近旅游区稀缺要素争抢,地理位置越近,其竞争越激烈。
2.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点轴扩展阶段随着湖南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大湘南旅游圈的旅游区域也在不断的扩大。
以衡山为例,其自身的旅游资源及周边旅游资源得以进一步的扩展,主要有岣嵝峰、南岳大庙、藏经殿、麻姑仙境、南岳水帘洞等。
这一时期大湘南衡山旅游圈空间结构模式是沿着多种不同的方向放射性发展的。
该阶段,景点、景区之间开始有了合作,主要合作表现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统一制作、旅游市场的开发等领域。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随之出现了产业、环保、交通、生态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只靠单一的景区是很难处理的,需要景区之间加强沟通力度,协商合作方法,共同解决。
《2024年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范文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篇一摘要: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探讨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
文章首先概述了研究背景与意义,接着介绍了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空间结构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结合相关理论,探讨了其形成机制,并提出了优化建议。
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旅游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因此,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的分析,对于指导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优化旅游资源布局、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上海、南京、杭州等主要城市及其周边地区。
数据来源包括相关统计年鉴、旅游局发布的旅游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等。
三、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现状分析1. 空间分布特征: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各类景区景点空间分布相对均衡,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的旅游空间分布格局。
2. 空间结构类型:该地区的旅游空间结构以点-轴式为主,大中城市作为旅游节点,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形成了多条旅游发展轴带。
四、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1. 自然地理因素: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水网密布,自然景观独特,为旅游空间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 经济因素: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动力。
3. 政策因素: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支持政策、区域合作政策等,对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4. 社会文化因素:区域内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文化资源,以及社会网络的构建,也是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
五、优化建议1. 加强区域合作,整合旅游资源,打造跨区域的旅游产品。
2.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旅游可进入性,促进旅游空间的均衡发展。
《2024年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范文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旅游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
其中,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其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城市旅游规划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长江三角洲旅游空间结构概述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三省市,其旅游空间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众多城市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各具特色,形成了多个旅游热点城市和区域。
这些城市之间通过交通干线相连,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
三、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一)资源要素驱动资源是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基础。
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包括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现代都市风貌等。
这些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导致了不同城市在旅游业发展上的差异。
一些资源丰富的城市如上海、杭州等成为旅游热点城市,而其他城市则依托于这些中心城市进行旅游发展。
(二)政策支持与规划引导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对于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国家对于一些重要旅游城市的扶持政策,以及各省市的旅游发展规划等,都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方向。
(三)市场需求拉动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
不同城市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各有特色,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旅游市场的竞争加剧,市场需求也进一步推动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四)交通网络支撑交通是连接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纽带。
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网络发达,包括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
这些交通干线将不同城市和景点连接起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提供了支撑。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源要素驱动、政策支持与规划引导、市场需求拉动和交通网络支撑是推动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三角”四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层次的构建
“中三角”四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层次的构建作者:贾翔来源:《中国市场》2017年第29期[摘要]当前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形态和内涵层出不穷,而以区域抱团联合发展的形态共同实现旅游市场的大而强,是当今旅游发展的实践经验,长江中游城市群只有在合理优化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完成联合发展,并最终推动其成长为代表中国区域旅游市场的知名旅游品牌。
[关键词]中三角;优化;旅游空间结构[DOI]1013939/jcnkizgsc2017292471“中三角”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态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是依据城市旅游资源、旅游通道、吸引力等各种要素而组合形成的空间圈层状态,一旦形成,圈层内的旅游要素互相关联,共同进退,而圈层的形态则因旅游要素的不同,发展成熟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单核型、核网型、圈网型,最终使“中三角”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层次达到成熟稳定阶段。
11单核型“中三角”城市群融合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美丽中三角”品牌的市场认知度还不高,统一的市场运行、管理体系等都还未建成,其跨省域旅游通达便利性还远未形成,此阶段应先确立区域内的单级中心城市,依托区域内原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为重要旅游节点展开,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应以区域中心城市为单一核心,以区域内各城市圈中心城市为重要节点,城市内及其周边交通道路为其连线的单核放射型圈层体系,此种圈层对应于“中三角”城市群旅游融合发展的初始阶段。
这一阶段发展的重点是开始培育城市圈的成型和继续完善圈内各类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中三角”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12核网型随着“中三角”城市群统一的市场运行、管理体系构建运作,跨省域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通达便利性的形成,各城市圈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开始扩大,对城市圈周边区域旅游业带动效果显著。
这一阶段各城市圈旅游节点开始形成有限交联体系,构成以各城市圈中心城市为核点的多核层线网型圈层体系。
此种圈层对应于“中三角”城市群旅游融合发展的形成阶段。
珠江三角洲九城市旅游经济的联系状况分析
珠江三角洲九城市旅游经济的联系状况分析
肖光明
【期刊名称】《江苏商论》
【年(卷),期】2008(000)009
【摘要】目前珠江三角洲九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密切,但旅游经济联系量化研究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采用有关公式对珠三角九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状况进行了测定,包括旅游经济联系度和非中心城市对中心城市的旅游经济隶属度.用以揭示珠三角九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的差异性,并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总页数】3页(P92-94)
【作者】肖光明
【作者单位】肇庆学院,旅游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区域间城市旅游经济的溢出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J], 李凡;黄耀丽
2.旅游产业规模差异与城市经济的耦合分析——以中国20个主要城市入境旅游为例 [J], 邴振华;高峻
3.基于城市流视角的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空间联系分析 [J], 张磊;武友德;李君
4.旅游产业规模差异与城市经济的耦合分析——以中国20个主要城市入境旅游为例 [J], 邴振华;高峻
5.珠江三角洲九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分析 [J], 肖光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08-17;修订日期:2007-06-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771059)、安徽省教育厅青年教师科研计划(2007J QW 118)资助。
作者简介:陈 浩(1974-),男,安徽霍邱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
E -m ai :l c h enhao0508@163.co m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与优化分析陈 浩1,2,陆 林1,章锦河1,郑嬗婷3(1.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安徽,芜湖241000;2.安徽农业大学旅游管理系,安徽合肥230036;3.合肥学院旅游系,安徽,合肥230022)摘要:以往对于城市旅游的研究多是将城市作为客源地和旅游通道,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较少,多侧重城市旅游形象及旅游开发与规划等方面,涉足城市群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则更少。
中国已经或正在形成一批具有雏形的城市群,因此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以中国发展较早且较为成熟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珠三角区域形态以及区域空间连接度、通达度进行了度量,分析了城市群旅游发展的空间等级结构和旅游流的空间组织,构建了城市群旅游目的地空间模型,得出珠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
珠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发展与香港、澳门密不可分,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继续加强与香港和澳门的合作。
泛珠三角概念的提出使得加强更大区域旅游合作显得更加必要。
随着港澳深珠跨海大桥的修建,珠三角区域旅游空间格局将会得到进一步优化。
关 键 词:旅游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珠江三角洲中图分类号:F 29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8)01-0131-06本世纪全球经济竞争进入了区域竞争时代,城市群成为竞争的基本单位。
中国目前除了公认的具有都市圈雏形的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环渤海三大都市圈以外,还有东三角(沈阳-大连)、西三角(重庆-成都)等。
旅游产业作为经济产业的后起之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同样需要依托城市群旅游经济圈。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0位于广东省南部,面临南海,毗临港澳,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肇庆等城市,土地面积为4.17万km 2。
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省对外交往的频繁地区,也是广东省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
珠三角地区旅游业发展在广东省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到2006年,该区的旅游收入已占全省的83.06%,旅游外汇收入则占96.60%。
在2006年广东省接待的过夜旅游者中,有70%以上在珠三角。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珠三角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整个广东省的旅游业发展水平。
珠三角是中国发展较早且较成熟的城市群,因此,珠三角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对于其他城市群具有启示作用。
1 珠三角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分析1.1 相关研究回顾以往对于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旅游产品的空间布局、旅游目的地空间构成要素、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模式、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变、目的地空间结构的优化等方面,研究的区域多为单节点旅游目的地,多节点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包括:D redge(1999)提出了三种目的地空间结构模式,即单节点目的地、多节点目的地、链状节点目的地[1];Gunn(1998)提出了目的地地带的概念,指出目的地地带由吸引物组团、服务社区、中转通道和区内连接通道等几部分组成,对于更大范围的区域旅游空间系统,Gunn 认为由社区吸引物综合体、客源地到目的地的交通、区内交通、非吸引物腹地、交通入口、区域边界等组成[2]。
明确提出对大尺度城市群旅游发展的研究较少,本文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作为旅游目的地研究其空间结构及优化途径。
珠三角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将对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28卷第1期2008年02月 地 理 科 学SCIENT IA GEOGRA P H IC A S I N ICAV o l .28 N o .1F eb .,20081.2空间拓扑结构分析城市群旅游目的地最大的特点是其区内城市的高度连接,因此对城市群旅游目的地内部的空间联系的研究尤为重要,空间形态、连接度、通达度及其驱动机制是分析空间联系的重要内容。
如果将城市群区域空间网络看作一个平面图,则可用图论的有关拓扑参数对区域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
1.2.1连接度分析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区域网络空间连接度的大小可以通过A指数、B指数、C指数进行定量表达[3],本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目的地空间连接度大小采用B指数加以度量。
B 指数为区域空间网络中各结点之间的平均连线数目,是对网络连接性的度量。
对于多结点的旅游区而言,连接不同旅游结点之间的交通线越多,等级越高,则连接性越高,旅游者往来各旅游结点之间越方便,较高的B指数是旅游区内旅游资源空间网络结构优化的要求与保障。
其计算公式为:B=L/ P,式中B表示交通网的连接度,L表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即每两两结点的直接连接数目,P表示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即结点数,一般来说,B指数的范围处于0~3之间,在这个范围内,B值越大,表明网络的连接度越好[4]。
经过计算得出珠江三角洲区域B指数为2.2,有着较好的连接度。
1.2.2通达度分析通达度指数是衡量网络中结点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即由每个结点出发,到其他结点的通畅程度,表征旅游资源点之间联系的快捷性。
通达度指数是指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的平均距离。
公式为:A s=6z i=1D ij/n式中,A i表示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指数;D ij表示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累计和表示顶点i 到所有其他顶点的距离。
A i所得值越小,则说明该点的通达度越高。
表1是珠江三角洲各城市通达度指数,均处于100左右,即若按每小时100km 汽车车速,则各城市与其他城市平均最短车程约为1~1.5小时,可见珠三角城市群区域内部具有较好的通达性。
表1珠江三角洲各城市区内通达性分析表Tab l e1Analys i s of t he access i b ilit y a m ong t he ci ti es of t h e Zhu ji ang R i ver Delta结点城市广州佛山肇庆江门中山珠海东莞深圳惠州通达度指数(Km)94.90102.63156.94107.9699.05130.69101.20143.70162.61数据来源:通过地理信息系统M apIn f o软件直接在地图上测量确定,然后根据文中公式计算得出1.2.3区域空间形态分析区域空间形态紧凑与否关系到区域组织旅游线路的方便程度。
可以通过紧密指数来表示,公式为:C=D/D c。
式中C为紧密性指数,表示区域形态紧凑程度;D为与研究区域同面积圆的直径,D c 为研究区域形态为标准圆时,区域通达性最佳,C 取上限1;当研究区域形态为直线时,C=0。
按照以上公式测算,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区紧密性指数约为0.68,说明区域形态比较紧凑,适合区域旅游的开展。
1.2.4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连接体系珠三角交通运输网络正在形成/四个层次、三个枢纽、三大组团,以大容量快速干线相连接,构成以枢纽港站为中心,以大运量快速干线为骨架、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的、优质高效的多层次组团式一体化交通运输网络系统0[5]。
包括以铁路、海运及国道、航空所构成的对外交通运输子系统;以高速公路及快速轨道为骨架的内部三大都市区间大运量快速交通运输子系统;三大都市区内部交通运输子系统。
至2020年,广东省将建设成以广州为中心,广州至深圳、珠海为两条主轴线,以及放射与环状结合的珠三角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全长600km,总投资约1000亿元。
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一小时交通圈。
在陆路方面珠三角加上香港、澳门,可通过城市和城际轻轨网络、高速公路以及已建和待建的跨海大桥,形成环状的集商务会议、度假休闲、购物展览、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全功能旅游观光带。
1.3旅游流的空间组织入境游客方面,由于广东省入境游客以港澳地区为主,且大部分通过深圳、珠海两个口岸进入,然后流向珠三角其他城市及全国各地。
如每年经深圳口岸入境的香港游客约为6000万人次,而深圳市当年实际接待香港游客为2200万人次,可见,114地理科学28卷珠三角既是港澳游客的主要目的地,也是进入内地的中转地。
国内游客方面,珠江三角洲的国内游客以珠江三角洲内部为主,根据2005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广东省的农村国内旅游者中有93.77%是在广东省内部流动。
2006年深圳的国内游客有42.9%来自广东省,而中山市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山市的国内游客中来自珠江三角洲的更占到了75.01%,因此城市间互流是珠三角国内游客流动的最大特点。
但目前由于珠江的阻隔,珠江东西两岸城市游客流动受到一定的限制。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流的空间组织模式如图1。
图1 珠江三角洲旅游空间组织图Fi g .1 Spati a l fram e work of t h e touris mfl o w i n the Zhu jiang R i ver D elt a1.4 珠三角旅游空间等级结构分析在空间方面,旅游地系统是分等级存在的。
高等级旅游地系统中包含若干低等级的旅游地系统。
不同旅游地之间,无论是同等级别的旅游地之间还是低等级与高等级的旅游地之间都存在着空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空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竞争与合作[6]。
广州、深圳、珠海分别位于珠三角中部、珠江口东西两岸。
穗、深、珠三市不仅是珠三角的重点旅游城市,在广东全省也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
根据游客接待量及各城市旅游收入形成珠三角三级旅游系统模式,即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三角一级旅游系统;以广州为次中心的珠三角中部(含广州、佛山、肇庆)次级旅游系统、以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东部(含深圳、东莞、惠州)次级旅游系统、以珠海为中心的珠三角西部(含珠海、中山、江门)次级旅游系统;以其他各城市为结点的三级旅游系统(图2)。
图2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三级旅游系统Fig .2 Th ird cl ass t ou ri s m s yste m i n Zhu jiang R i ver Delt a1.5 珠三角区域旅游空间发展格局根据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实际及区内各城市的发展现状,本文构建了珠江三角洲区域旅游空间发展模式(图3)。
即以三个旅游圈为基础的点轴发展模式,具体包括:/两个核心发展轴0,即珠江三角洲核心城市广州与副核心城市深圳、珠海之间所形成的发展走廊。
其中广深发展轴是整个珠江三角洲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发展轴,2006年广州与深圳旅游业收入总和占整个广东省的54.76%,这条传统的发展轴在未来的发展中仍然充当首要发展轴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