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胃肠道菌群的作用、影响因素及调控措施1
肠道微生物对仔猪免疫能力的影响
药物。
一定要严格遵守国家的规定,科学安全地使用药物。
2.3千万不能用假药或者质量不合格的药物市场上的药物真假难辨,鱼龙混杂,在给动物选择药物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避免选到那些不合格的药物。
必须选择那些经过国家认证了的药。
3结语养殖业的发展越来越繁荣,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一个比例,药物的使用是养殖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但是当前我们国家的用药问题仍然十分不规范,一味滥用只会更加拖累养殖业的整体发展,也会给为自然环境带来严重的后果。
因此,加强安全用药势在必行。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药物残留,对于规定的禁止使用的药物一定要严格遵守,不可使用假药以及质量不过关的药。
只有把用药的问题解决好,才能推动养殖业的整体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徐伟.兽医安全用药的原则[J].中国动物保健,2016,18(8):18-19.健康养殖肠道微生物对仔猪免疫能力的影响张学武(山东省诸城市畜牧兽医管理局山东潍坊262200)摘要:仔猪消化道微生物与宿主形成相互依赖的系统。
这些肠道微生物在维持仔猪正常的生理状态,提高仔猪免疫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该文对仔猪肠道微生物菌群定植规律及对仔猪免疫力的影响进行综述,以便为深入研究仔猪肠道微生物提供参考。
关键词:仔猪;肠道微生物;乳酸菌;双歧杆菌;免疫力仔猪胃肠道内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形成一种复杂的相互影响体系。
仔猪肠道微生物受诸多因素影响,比如当断奶仔猪日粮和环境发生变化时,消化道微生物菌群状态也随之显著改变,而微生物菌群变化会影响仔猪的生长性能和健康状态。
仔猪通过接触母体、周围环境、采食以及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适应与选择,逐渐在肠道内建立菌群平衡系统。
研究发现,微生物对仔猪肠道黏膜的形成及免疫系统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概述了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形成特点及肠道微生物对仔猪免疫的影响,旨在为深入研究仔猪消化道微生物提供参考。
1肠道微生物对仔猪免疫能力的影响1.1肠道微生物的定植规律仔猪胚胎时期肠道存在大肠杆菌、微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其原因可能是胚体通过胎盘和母体羊水进行营养交换得到的。
仔猪肠道健康
浅议仔猪肠道健康养猪业的竞争力主要在增重率及饲料利用率上,生猪全程增重率主要受限于仔猪阶段的生长率、遗传潜力及饲料利用率。
遗传潜力在于猪品种的选择上,可以通过选择好的实用的品种来解决;饲料的利用率在于饲料净能的浓度和营养成分的平衡。
如今饲料的配方技术已达到了一定高度,对饲料企业而言乳仔猪料的配制技术才真正彰显了企业的技术水平。
仔猪阶段的生长率和健康程度直接影响到生猪日后的生长状况及整个猪场的经济效益,因此养好仔猪把好断奶关成为众多养殖场的重要任务。
养好仔猪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养好仔猪的肠道,众多的动物营养专家在这方面都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分析。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改善肠道健康的因素无外乎以下两点:肠道菌群平衡;修复肠道,增加肠道营养供给。
1、肠道菌群平衡国内大规模猪场的不断增加,猪场的养殖水平也达到了较高水平,乳猪的断奶时间提高到了21日龄,甚至有些猪场已向14日龄靠拢。
为了避免仔猪从母猪那里传染更多的有害菌,断奶日龄的提前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乳猪吃到的第一口母乳开始,外界的菌类就开始进军乳猪的肠道了,在使用时间较长的猪场里,不可避免的残留了较多的有害菌,于是仔猪腹泻也就成了众多养殖者心中的苦恼。
在预防腹泻的措施中,抗生素的使用是目前首选的方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有害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有一定的杀灭和抑制效果,但对有益菌也有相同的效果,并且对小肠绒毛也有损伤,使肠壁变薄,关于抗生素的副作用在此不一一列举。
益生菌的使用给广大养殖者带来了福音,益生菌可以是仔猪肠道菌群中的益生菌占据优势,抑制或杀灭有害菌,保证了肠道菌群的稳定性和肠道健康。
但是国内微生态的生产厂家鱼龙混杂,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菌种的安全更是令人担忧,对益生菌的使用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关于益生菌的选择,乳酸菌、酵母菌、芽孢杆菌是三类主要使用的益生菌,酵母菌和芽孢杆菌在提供消化酶和营养物质上有很好的效果,但两者都不是仔猪肠道的固定菌,且酵母菌非常脆弱,在饲料中加工中极易失活。
猪胃溃疡发生及防治
2023-11-09CATALOGUE目录•猪胃溃疡概述•猪胃溃疡发生的原因•猪胃溃疡对猪只的影响•猪胃溃疡的防治措施•猪胃溃疡的药物治疗方法•猪胃溃疡的预防建议01猪胃溃疡概述定义猪胃溃疡是指猪胃黏膜发生糜烂、坏死或溃疡的病理变化,通常由胃炎、饲料因素、管理因素等多种因素引起。
分类根据溃疡的程度和范围,猪胃溃疡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定义与分类病猪食欲不振,采食量减少,有时还会出现呕吐。
食欲下降由于食欲不振,病猪逐渐消瘦,皮肤变得粗糙,缺乏光泽。
营养不良腹部有时会疼痛,导致病猪不愿站立或走动。
腹部疼痛病猪有时会出现腹泻或便秘的情况。
腹泻或便秘临床症状诊断方法观察病猪的食欲、精神状态、粪便等,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胃溃疡。
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X光检查内窥镜检查通过采集病猪的胃黏膜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胃溃疡。
通过X光检查可以观察到胃部是否有溃疡或钙化等异常变化。
通过内窥镜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胃黏膜的情况,有助于确诊胃溃疡。
02猪胃溃疡发生的原因如植物性蛋白质、单宁、皂角苷等,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
饲料中抗营养因子饲养环境不良饲养密度过高如温度波动、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等,增加猪的应激压力。
导致猪群拥挤、互相争斗,引发胃溃疡。
03饲养管理不当0201如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缺乏或过量,导致猪体营养代谢紊乱。
饲料营养不均衡含有大量霉菌毒素,对猪的胃肠道产生强烈刺激,引起炎症和溃疡。
饲料霉变饲料质量差转栏、运输、环境变化等应激因素,使猪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
疫苗接种、药物治疗等应激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胃溃疡。
应激反应遗传因素部分品种的猪具有较高的胃溃疡易感性,可能与遗传有关。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饲养环境、饲料成分等的耐受性不同,导致胃溃疡的发生率有所差异。
03猪胃溃疡对猪只的影响猪胃溃疡会导致胃部疼痛和不适,影响猪只的食欲和食物摄入量,进而影响其生长速度。
猪胃溃疡还会导致消化不良和吸收不良,使得猪只无法充分吸收营养,进一步影响其生长速度。
猪胃肠炎临床症状与防治
国畜禽种业中2018.11作者简介:顾元勋(1977.9-),男,辽宁省阜蒙县人,大学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牧兽医技术推广。
猪胃肠炎临床症状与防治顾元勋(辽宁省阜蒙县富荣镇动物卫生监督所123100)摘要:猪胃肠炎主要是导致猪发生腹泻、腹痛、呕吐等症状,甚至会引起猪死亡,严重影响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本文针对猪胃肠炎进行略为详细的分析和总结,通过对其发病原因、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疾病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剖析,为广大养猪场提供一些防治本病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猪胃肠炎;临床症状;防治猪胃肠炎是猪场的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较高,发病后对病猪的危害性很大,虽然其死亡率并不是很高,但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对其诊治是养殖重点。
本文深度剖析发病原因及发病后的表现,旨在从根本上研究其诊治方法,以便减少其发病率。
1发病原因1.1饲养管理因素管理因素多且复杂,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猪的饲喂习惯改变是一个主要方面,猪已经适应当前饲喂习惯后,突然没有任何征兆的去改变饲喂方式和习惯造成其不适应,导致其胃肠失调。
另外在寒冷的刺激下也会引起胃肠炎,这主要是猪舍条件比较差,不能抵御外界的寒冷温度,导致受冻。
1.2饲料因素饲料的不适也是诱发本病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主要是给猪喂食了不容易消化的饲料,或是给猪饲喂了腐败变质、冷冻的草料[1]。
这些草料对胃肠道的刺激很大,很容易导致胃肠道不适而引发胃肠炎。
有的饲草中甚至含有很多泥沙、农药及一些过量的重金属物质,导致猪胃肠道内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或毒性反应,干扰胃肠道的正常运行,导致其发生胃肠炎。
1.3药物使用因素养猪过程中,很多养殖场不断的在猪饲料中添加一些药物来预防疾病,这些药物被猪吃到后对胃肠道形成一种持续刺激作用,导致其体内正常菌群发生失调,菌群失调和持续刺激会导致发生严重的胃肠炎[2]。
1.4继发因素当猪发生其他疾病时,由于疾病因素导致猪体质整体下降,又由于疾病导致猪本身处于发病状态,很容易导致胃肠不适,引起胃肠炎。
猪肠道微生物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DOI:10.16174/j.issn.1673-4645.2023.03.012收稿日期:2023-05-04作者简介:王早一(2002-),女,汉族,湖北荆门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微生物学猪肠道微生物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王早一(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摘要:猪的肠道微生物对猪的生长发育、体内平衡以及营养消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各种肠道微生物又受到不同因素作用的调控,影响猪体内的代谢调节。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和各类动物疾病的频发,近年来,猪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日益增多,最初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仅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辨别,对其功能却不甚了解,也难以根据各种外界或内部变化做出假设和概括,主要原因在于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复杂且影响因素众多。
本文主要综述了猪的不同日龄、不同饲料配方、不同品种和不同肠道部位等因素对猪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为预防疾病、促进猪生长发育及改善猪肠道微生物的生长环境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肠道微生物;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828;S81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645(2023)03-0064-0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扫一扫,了解文章更多内容猪的肠道内含有众多微生物,包括古细菌、真菌、细菌、原生动物菌等,它们在维持猪肠道稳定和提供相应保护屏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的数量对猪的消化、代谢和免疫功能产生影响。
其中,细菌、古细菌和真核微生物是3种主要微生物类型,在这些微生物中,数量最多的是乳酸菌等厌氧菌,约占99%以上,而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只占1%左右,主要是厌氧细菌。
动物消化道微生物菌群组成存在区域性差异,多样性和密度随着消化道从胃到后肠逐渐增加。
猪肠道中微生物的丰富度最高,特别是在盲肠内微生物种类和含量最为丰富,大约由400~500种微生物组成,微生物数量可以达到1012~1013CFU/克。
肠道微生物与猪的健康关系密切,因此,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更有利于找到饲喂过程中出现的肠道疾病原因,但无法利用传统方法分离获取的肠道微生物高达80%。
猪肠道屏障功能与营养调控的相互作用研究
猪肠道屏障功能与营养调控的相互作用研究猪肠道屏障功能与营养调控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畜牧养殖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猪肠道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部分,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起着关键作用。
同时,猪肠道也是免疫防御的主要场所。
研究表明,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与营养的调控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猪肠道屏障功能与营养调控的相互作用,并提出相关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一、猪肠道屏障功能的概述猪肠道屏障功能是指肠道内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形成的屏障,主要通过肠道黏膜、黏膜屏障和免疫屏障三个层次来实现。
肠道黏膜是肠道上皮和间质组织的结合,具有物理屏障和免疫调节功能。
黏膜屏障由上皮细胞和黏膜分泌物组成,可以防止有害物质的侵入。
免疫屏障则通过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免疫应答和病原体侵入。
二、猪肠道屏障功能与营养调控的相互影响1. 营养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营养成分可以影响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
例如,富含纤维素的饲料可促进肠道上皮细胞的结合和细胞膜的稳定,增强屏障功能。
而高蛋白饲料可能对黏膜屏障产生负面影响,引起炎症反应和屏障功能损伤。
另外,脂肪的摄入也会影响肠道屏障功能,并可能导致黏膜屏障的破坏。
2. 猪肠道屏障功能对营养吸收的调控肠道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吸收和转运营养物质。
研究发现,肠道屏障功能的改变可能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例如,肠道黏膜屏障的损伤可导致蛋白质和脂肪的吸收效率降低,从而影响猪的生长和健康状况。
此外,某些营养素如维生素D和维生素B12的吸收也受到肠道屏障功能的调控。
3. 猪肠道屏障功能与免疫调节的关系肠道屏障功能与免疫调节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肠道屏障功能的改变可能引发肠道炎症和免疫反应。
一方面,炎症反应可能导致肠道屏障功能的损伤;另一方面,屏障功能的损伤又可能引发免疫反应,形成恶性循环。
猪肠道屏障功能的调节不仅与保护猪免于致病菌感染有关,还与免疫耐受和免疫应答的调节有关。
三、猪肠道屏障功能与营养调控的研究进展目前,研究者们对猪肠道屏障功能与营养调控的关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猪常见消化道疾病诊断与防治
猪常见消化道疾病诊断与防治
猪是世界上重要的家畜之一,它们的消化道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其生长发育和养殖业
经济效益。
猪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包括胃肠道感染、消化不良和胃肠道功能异常。
本文
将主要介绍这些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胃肠道感染
胃肠道感染是猪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主要是由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引起的。
常见
的胃肠道感染疾病有猪瘟、猪流行性腹泻和猪霍乱等。
1. 猪瘟
猪瘟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气溶胶和直接接触传播。
猪瘟的临床症状包括
高热、呼吸急促、厌食、精神不振、呕吐和腹泻等。
诊断猪瘟主要依靠症状和病理学表现,可以通过病毒分离和检测进行确认。
治疗猪瘟主要是对症治疗,提高猪的抵抗力,并采取隔离措施限制疫情的传播。
2. 猪流行性腹泻
3. 猪霍乱
二、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猪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是由饲料质量不佳、饲养管理不当和病原体感
染等因素引起的。
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食欲减退、腹泻、便秘和腹痛等。
诊断消化不良主要依靠症状、粪便分析和病原体检测。
治疗消化不良主要是改善饲料
质量,调整饲养管理,并适当使用抗生素和消化酶制剂。
三、胃肠道功能异常
猪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包括胃肠道感染、消化不良和胃肠道功能异常。
对于这些疾病的
诊断,可以依靠临床症状、病理学和病原体检测,而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提高猪的免疫
力并采取隔离措施控制疫情的传播。
合理的饲养管理和高质量的饲料也是预防这些疾病的
重要措施。
猪肠道微生态系统功能及生理作用
猪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生理作用动物消化道内存在着庞大的微生物体系,如:猪胃肠道微生物数量是体细胞的10倍,有30 多个属、500多种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遍布胃、小肠及大肠。
不同部位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也大不相同。
消化道微生物的分布:消化道微生物可分为固定菌群和过路菌群,前者是指在消化道中占有特定区域的微生物,后者指那些不能在健康动物消化道内长时间滋生的微生物。
胃因pH值过低,不适合多数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少。
只有乳杆菌、肠细菌、链球菌和芽孢杆菌等少数细菌可以存活。
小肠上部微生物较少,回肠末段微生物最多。
十二指肠和空小肠上部微生物较少,是因为胃酸将来自口腔和食物中的微生物杀死,而且该段肠道蠕动快、饲料停留时间短、胆汁有杀菌作用等的缘故;从十二指肠到回肠末端,总菌数和活菌数是逐渐增加的,且发酵速度也加强;在回肠末段,pH值仍较低,氧化还原电位为阴性,有利于专性厌氧菌繁殖,因而此处微生物最多,并且95%以上为厌氧菌。
小肠中分离出来的主要细菌包括乳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肠梭菌和肠球菌等。
另外,从小肠后段还分离出酵母菌。
大肠微生物数量最大,主要是严格厌氧菌,也有兼性厌氧菌。
大肠细菌主要为革兰氏阳性菌,包括链球菌属、乳杆菌属、真菌属和梭菌属等,革兰氏阴性菌有类菌体属、醋酸弧菌属和月形单胞菌属等。
猪大肠内的总菌数和活菌数在消化道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大。
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在大肠中流动速度慢,因而有相当数量的物质可被用来发酵。
猪盲肠体积大,而且有大量食物停留,所以其中的细菌群落数量大、种类多。
盲肠食糜中的细菌浓度估计为2.37?1010个/g,粘附于盲肠壁的细菌数量大约为2.67?107个 /cm2组织表面积。
盲肠内主要的革兰氏阳性菌、瘤胃类杆菌和反刍月形单胞菌属分别占35%和21%;结肠内容物细菌浓度估计为1.33?1011个 /g,粘附于结肠壁的细菌数量大约为5.7?107个/cm2组织表面积。
猪粪便菌群与大肠菌群相似,粪便重量的40%是微生物,而且其中90%以上为活的微生物。
猪胃肠炎的临床症状、类症鉴别与防控措施
猪胃肠炎的临床症状、类症鉴别与防控措施作者:张馨沼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8年第05期摘要:猪胃肠炎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是指胃肠黏膜受到多种致病因素的刺激而出现发炎。
病猪临床上主要特征是体温升高、严重腹泻以及明显的全身症状。
尽管该病具有较低的病死率,但已严重危害养猪生产,给养猪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现介绍该病的病因、临床症状以及防控措施,供广大养猪户参考。
关键词:猪胃肠炎;病因分析;临床症状;类症鉴别;药物治疗;饲养管理;免疫预防中图分类号:S858. 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5-0114-011 病因分析胃肠炎具有复杂的病因,大部分是由于感染霉菌、病毒、细菌以及寄生虫等导致,部分为原发性,部分为继发性。
非病原菌导致的胃肠炎主要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如饲料搭配不合理,饲料品质较差,突然更换饲料,以及突然改变饲养方式等。
例如,猪从粗饲料突然改成饲喂精饲料,或者发生暴饮暴食,导致胃肠消化机能紊乱,从而出现发病。
在气候寒冷的秋冬季节,圈舍卫生条件差、过于潮湿、通风不畅等,导致机体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减弱。
另外,各种中毒因素也能够引发该病,如食入真菌毒素、有毒植物、农药以及酸、碱、汞、砷等化学毒物等。
此外,大多数内科病,如肠变位、肠便秘、肝胆疾病、肾脏疾病以及心脏疾病,甚至发生变态反应等,也都能够继发引起胃肠炎。
猪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胃肠道菌群紊乱,也能够发生胃肠炎。
2 临床症状病猪发生普通性胃肠炎时,会出现明显腹泻,排出灰绿色或者灰褐色的粪便,并散发恶臭味,有时粪便中会混杂脓血或者坏死组织,精神萎靡甚至出现昏睡,体温升高,呼吸浅快,心跳加速,食欲明显减退,大部分废绝,增加饮水,往往伴有呕吐。
病猪发生中毒性胃肠炎时,体温正常,不一定出现腹泻,但腹痛不安,食欲废绝,口腔黏膜发生充血、出血、坏死,呼吸急促,脉搏弱且快,肌肉震颤。
病猪发生霉菌性胃肠炎时,初期出现腹泻,排出混杂较多黏液的粪便,并伴有轻度腹痛,肠音消失,结膜黄染;后期无法稳定站立,往往倒地,且四肢呈游泳状划动,流涎增多,阵发性痉挛,最终死亡。
浅谈猪大肠杆菌病防治措施
浅谈猪大肠杆菌病防治措施猪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猪只肠道感染疾病,由大肠杆菌引起,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发展。
猪大肠杆菌病不仅对猪只健康造成威胁,还可能对人类造成潜在的健康风险。
预防和控制猪大肠杆菌病是养猪业界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就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措施进行浅谈。
一、猪大肠杆菌病的病因和病症猪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猪只肠道感染疾病,病原菌主要通过口-粪传播和接触传播途径传播。
受到感染的猪只主要表现为腹泻、脱水、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猪只死亡。
携带大肠杆菌的猪只体内可能会产生毒素,如果这些毒素进入人体,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预防和控制猪大肠杆菌病显得尤为重要。
1. 加强饲养管理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猪大肠杆菌病的重要措施。
要做好饲料卫生管理,定期清理饲料存储设施,及时清理饲料露天储存的地面,防止饲料受到污染。
要加强猪只定期检疫,发现患病猪只要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病情蔓延。
注意保持猪只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对猪舍进行清洗和消毒,减少病原菌传播的机会。
合理饲养是预防猪大肠杆菌病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保证饮水质量,防止水质受到污染。
要合理配置饲料,满足猪只的营养需求,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机会。
要避免饲养密度过大,合理控制猪舍内的猪只数量,减少猪只之间的接触,降低感染风险。
3. 疫苗预防疫苗预防是防治猪大肠杆菌病的有效手段。
猪大肠杆菌病疫苗可通过针对性接种,提高猪只对大肠杆菌的免疫力,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
养猪场要定期进行猪大肠杆菌病的疫苗接种,确保猪只免疫力的稳定和充足。
4. 严格消毒严格消毒是防治猪大肠杆菌病的重要手段。
定期对饲料、饮水器、猪舍等场所进行消毒,阻断病原菌传播途径,减少猪只的感染风险。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进行消毒,确保消毒效果。
5. 合理使用抗生素在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过程中,合理使用抗生素也是一种有效手段。
当猪只出现症状时,可以进行抗生素治疗,减轻病情,防止病情扩散。
养殖技术中的肠道菌群调理方法
养殖技术中的肠道菌群调理方法肠道菌群调理方法在养殖技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农民和养殖业者的关注。
肠道菌群是指生活在动物的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对于动物的生长发育、免疫力、消化吸收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合理调理肠道菌群可以提高养殖动物的健康水平和养殖效益。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调理肠道菌群的方法,包括饲料添加剂、益生菌及预生物的应用和环境调节等。
首先,饲料添加剂是调理肠道菌群常用的方法之一。
饲料添加剂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对肠道菌群有益的物质,如益生元、抗生素替代物、酸化剂等。
益生元是一种可促进肠道中益生菌生长的物质,包括低聚糖、果寡糖等。
这些物质在肠道中无法被消化吸收,但可以提供给益生菌作为营养来源,促进益生菌的生长繁殖,从而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
抗生素替代物则是一些天然植物提取物或微生物代谢产物,具有类似抗生素的作用,可以有效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保持肠道菌群的稳定。
其次,益生菌及预生物的应用也是调理肠道菌群常用的方法之一。
益生菌是指那些对宿主有益的活菌或活性菌群,如乳酸菌、酪酸菌等。
这些菌群被引入到动物的肠道中,可以与原有菌群竞争营养和生存空间,从而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提高消化能力和免疫力。
预生物是指一类不可消化的物质,如果寡糖、菊粉等,它们可以被肠道内的有益菌群利用,促进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同时,预生物还可以增加有益菌群的数量,改善肠道环境,减少有害菌的滋生。
此外,环境调节也是调理肠道菌群的重要方法之一。
合理的养殖环境可以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有利于有益菌群的生长和繁殖,同时减少有害菌的滋生。
例如,在养殖场的卫生管理上应注意定期清理饮水设备、清洁牲畜舍、保持通风良好等,减少有害菌的繁殖和传播。
此外,养殖场应做好垃圾处理,保持场地的整洁,防止病原菌的传播。
同时,在饮水和饲喂设备上也应注意质量控制和卫生处理,避免污染饮水和食物。
肠道菌群调理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需要根据具体的养殖对象和养殖环境选择适合的方法,并在应用过程中注意合理配比和用量。
生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生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克艳(甘肃省民乐县畜牧兽医局永固畜牧兽医站,734500)2019年第3期(总第208期)戀中'著& $玄^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作为生猪养殖过程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 病,猪传染性胃肠炎通常是由冠状病毒感染引起,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发生于小于2 月龄的仔猪,会对10日龄内的仔猪造成极高的死亡率。
近年来,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率逐渐提升,因而有必要对该病的发病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探寻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1发病原因1.1饲养管理在曰常的饲养过程中,如果突然为猪群更换 饲料,极容易导致猪只采食习惯的改变,使其在采食过程中出现不适应,最终因饱饥不均而导致胃肠炎的发生;此外,如果养殖场内缺乏规范的管理,环境卫生较差,没有进行严格的消毒,也容易直接或者间接的导致猪胃肠炎的发生。
1.2饲料品质在饲养过程中,一些养殖户为了节约成本提 48高经济效益,会在猪只的饲料中加入一些难以消 r化的草料、冰冻或者已经发生霉变的饲草,这些 !草料极容易对猪只的胃肠道黏膜造成刺激,进而 "对猪只的胃肠道造成影响,使胃肠道内患上卡他 资性炎症从而引起胃肠炎'$ 1.3气候$如果养殖场内缺乏有效的保暖措施,气温过低或者出现气温骤降,生猪就会因没有及时获得有效的保暖或者防潮措施而对胃肠造成刺激,进而诱发生猪的胃肠炎。
1.4 疾病猪只一旦患有消化不良或者副伤寒等疾病,都容易因继发感染而导致胃肠炎的发生。
1.5用药不合理养殖户在日常的饲养过程中为了对一些疾 病进行有效的防治,往往会对抗生素药物进行滥用,使得生猪胃肠道内出现微生物菌群紊乱的问题,进而导致猪胃肠炎的发生。
2 临床症状生猪一旦患有传染性胃肠炎,其主要的临床 症状为呕吐、腹泻以及脱水,不同日龄的生猪其临床症状各不相同。
2.1仔猪如果仔猪患有猪传染性胃肠炎,其体温会明 显升高,甚至可能会达到40+42,,病猪不断呕吐,出现腹泻的症状,粪便的颜色为绿色或者黄色,同时粪便内可能存在一些没有被消化掉的凝乳块,其粪便存在明显的恶臭味,病猪的体重迅速降低。
养殖技术-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养殖技术-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
该病多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一旦发生,在猪群中迅速传播,数日内可使未免疫猪群大部分猪受感染。
危害程度与病猪的日龄、母猪抗体状况和流行强度有关。
在临床上,该病以引起2周龄以下仔猪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高度死亡为特征;仔猪先是突然发生呕吐,接着发生急剧的水样腹泻,粪便为黄绿色或灰色,有时呈白色,并含有凝乳块。
病猪迅速脱水,体重明显下降,精神委顿,采食减少或停止,死亡率高达50%~100%。
5周龄以上猪感染死亡率极低,较大或成年猪几乎不死亡。
剖检死亡猪,可见胃内容物呈鲜黄色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块,胃底黏膜充血,可见有小点状或弥散出血;小肠扩张变薄,内容物稀薄,呈黄色、泡沫状。
架子猪、肥猪发病率也较高,突然发生水样腹泻,粪便呈灰色或灰褐色,发生一日至数日后减食、无力,体重迅速减轻;有时出现呕吐,病程约l周,但很少发生死亡。
哺乳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且初产母猪多发,表现食欲不振,有的呕吐,体温升高,严重腹泻,泌乳减少或停止;一般3天~7天恢复,极少发生死亡。
怀孕母猪和成年公猪感染后常不表现症状,少数的仅表现轻度水样腹泻,一般3日~10日痊愈。
本病目前无特效治疗方式,常采取下列措施综合防治: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冬春季防寒保温以及卫生消毒。
但要防止猪舍潮湿闷热,保持舍内空气新鲜,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增强抗病力。
规模养猪场要实行“全进全出”管理,才能有效预防此病的发生。
对冬春季产仔的母猪,在分娩前30天,用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灭活苗注射3毫升,用高免血清和康复猪的抗凝血给新生仔猪皮下注射5毫升~10毫升,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配合使用抗菌药物补液,以防止脱水与继发感染。
猪发病期间,要适当停食或减食,及时补液。
母猪全群可添加利诺+抗病毒I号饲喂;病猪(尤其是仔猪)在患病期间大量补等渗葡萄糖氯化钠溶液,供给大量清水配合维多利饮水,可使较大的病猪加速恢复,减少仔猪死亡。
猪肠道的免疫功能及其调整
猪肠道的免疫功能及其调整1、肠道的免疫功能肠道黏膜是动物体内最大的黏膜免疫器官。
机体有70%的感染发生在黏膜上。
黏膜接触抗原后局部可产生各类抗体并分泌于分泌液中,其中起防御作用的是免疫球蛋白A(SIgA)。
SIgA存在于肠道、呼吸道、鼻腔等表面黏膜,是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对机体局部免疫及保护呼吸道黏膜有重要作用。
可阻止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粘附,可与溶菌酶共同作用溶解细菌、中和病毒以及免疫排除作用。
支原体主要寄生于呼吸道上皮细胞但不进入血液,引起呼吸道纤毛脱落,肺部粘液无法排除,继而加重呼吸道病情。
肠道黏膜和呼吸道黏膜产生的SIgA抗体具有阻止支原体吸附的作用。
肠道功能与局部(滴鼻)免疫也有着重要联系。
滴鼻免疫可封锁感染路径且不受母源抗体干扰,是近年来免疫猪伪狂犬疫苗(gE基因缺失株)、蓝耳病疫苗(R98株)等免疫的重要手段。
SIgA和微褶皱细胞(M细胞)在局部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M细胞是散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间的特化的抗原运转细胞,其作用是通过运输抗原和微生物至基底淋巴细胞组织而激发免疫反应。
M细胞将抗原传给巨噬细胞,然后提呈给T细胞和SIgA—B细胞,引起免疫反应。
肠道细菌能通过黏膜屏障易位固有层与免疫细胞相互接触,激活穿越上皮细胞的运输通路和持续刺激黏膜免疫系统。
M细胞和SIgA的产生依赖自身、本原健康的肠道菌群和黏膜组织。
肠道具有免疫作用和吸收作用。
母猪的肠道免疫功能与下代有遗传联系和供长特性。
即使胎儿阶段肠道是无菌的,但后天建立的肠道菌群取决于胚胎时期肠道的健康形成。
现代化养猪生产中较大的障碍是便秘,便秘可直接造成母猪情绪低落、采食量低、泌乳量少、产程长、不发情等繁殖问题。
便秘过程中,肠道在吸收营养的同时吸收宿便中的的毒素,导致肝脏中毒和肾脏的排毒障碍,毒素随之进入血影响母乳的乳质,哺乳仔猪腹泻的治疗难度增大,畜主在患有便秘的病猪的馈料中添加钠、钾等盐类轻泻剂防治,虽然有效但损害猪的肠道免疫功能,导致猪的消化功能紊乱。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猪魏氏梭菌病是一种由克罗斯菌科的一种细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猪的胃肠道,并且可导致死亡。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及防控措施对于农户和养殖户来说都十分重要。
一、发病原因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感染了魏氏梭菌菌株。
魏氏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主要存在于环境中,尤其是在粪便和土壤中。
当猪摄入了受污染的饲料或水源,或是与患有魏氏梭菌病的猪接触,都会导致感染。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还与猪的免疫状态有关,免疫力低下的猪更容易受到感染。
二、临床症状猪魏氏梭菌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猪魏氏梭菌病常表现为猪突然发病,出现腹泻、呕吐、脱水、食欲不振、体温升高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而慢性型的猪魏氏梭菌病则表现为慢性腹泻、体重下降、生长迟缓、毛发粗糙等症状,严重影响了猪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
三、剖检变化猪魏氏梭菌病在剖检时常可见到猪胃肠道出现黏膜充血、糜烂、水肿和溃疡,其中以小肠和结肠病变较为明显。
在肝脏和淋巴结等脏器中也可见到明显的炎症变化,这些变化都是猪魏氏梭菌病的重要诊断依据。
四、防控措施为了防止和控制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生,需要从饲养管理、环境卫生和疫病防治等多方面进行防控措施。
首先是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清洁猪舍和饲槽,确保饮用水源的清洁卫生,同时定期更换饲料和草料,避免受到魏氏梭菌的污染。
其次是加强环境卫生,合理处理粪便和污水,防止魏氏梭菌的传播和扩散。
定期对猪进行健康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可以采用适当的抗生素、预防接种和营养保健等手段,提高猪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猪魏氏梭菌病的防控需要全面的综合措施,包括加强饲养管理、环境卫生和疫病防治,提高猪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有效预防和控制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生,保障猪的健康和生产。
仔猪的肠道健康和肠道营养
影响仔猪肠道健康的因素:1.日粮抗营养因子日粮抗营养因子包括豆粕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抗原蛋白、棉粕中的棉酚、植酸等等,其中豆粕中的抗原蛋白是造成仔猪肠道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
球蛋白和β-伴球蛋白是豆粕中两种最重要的抗原蛋白,前者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引起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和黏膜水肿;后者引起肠道形态变化,表现为肠道绒毛萎缩、脱落。
2.病原微生物新生幼畜的胃肠道是无菌的,随后母源性和外部环境的微生物定植于肠道中,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生态系统。
猪肠道内大约有14个属的400~600种微生物,数量达到1014个,是体细胞的10 倍。
仔猪断奶后,乳酸杆菌、福特氏乳酸菌和嗜酸乳酸杆菌的数量显著降低,其原因为需要复杂营养供应的乳酸菌受到了断奶后仔猪采食量下降的影响;另一方面,日粮组分的变化,如日粮中含有的抗营养因子,造成了肠道受损伤和炎症,增加了被外部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会。
3.饲料加工调制断奶仔猪由采食母乳到采食饲料,经历一个巨大的转变,饲料加工处理方式不同,对仔猪肠道健康影响也不同,如原料熟化与否,颗粒料与粉料及固态料与液态料等。
从消化率的角度出发,谷物和植物性饲料(玉米、豆粕、大豆、小麦)至少需要50%以上的熟化处理,以保证对淀粉的糊化和对抗原的灭活效果。
经过熟化和制粒后,可以减少日粮抗营养因子、病原微生物等的数量,从而减少对肠道黏膜的过敏反应与损伤。
有报道不同料形对断奶仔猪消化生理的影响,与粉料相比,颗粒料可显著提高仔猪日采食量,提高内源酶的活性;与固态料相比,液体料可显著降低仔猪的腹泻,提高小肠绒毛的高度。
4.霉菌毒素霉菌毒素是产毒霉菌在粮食或饲料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二次代谢产物,对动物肠道健康影响很大。
试验标明,镰刀霉菌毒素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N)可造成新生仔猪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并抑制其增殖,导致细胞膜完整性受损,抑制消化酶的活性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生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国畜禽种业中2019.12作者简介:马琼琼(1981-),浙江省宁海县人,大学本科,兽医师。
生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马琼琼李巧燕汪翔王锋(浙江省宁海县农业农村局动物卫生监督所315600)摘要:生猪养殖中经常会出现一定的疾病问题,对猪的生产生长产生较大影响。
为了保障养殖安全,需要做好防治工作。
本文就生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病原因;防治措施生猪养殖过程中,传染性胃肠炎是较常见的疾病类型,该病症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对10日龄内仔猪具有非常高的致死率。
实际养殖中要积极做好该病发病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治工作。
1临床症状对传染性胃肠炎来说,腹泻、脱水及呕吐是其经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潜伏期同生猪年龄关系密切。
仔猪感染该病症后出现呕吐情况,之后表现出水样腹泻,存在喷射状情况。
粪便为黄绿色或灰色,其中具有白色乳凝块,同时具有刺鼻的腥臭气味,同时体温上升。
部分病猪在患病后将出现脱水情况,存在严重的口渴及销售表现,食欲下降,大约2d 死亡,10日龄仔猪也是具有最高死亡率的群体。
而在猪日龄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死亡率也将随之降低,但仔猪病愈后对其生长速度产生影响。
同仔猪相比,架子猪与肥猪的患病症状较轻,死亡率更低[1]。
2发病原因传染性胃肠炎主要发病原因有:(1)饲养管理。
在饲养过程中,如果突然更换饲料,出现应激反应,导致发生胃肠炎。
日常管理也十分关键,如果在管理中存在不足、没有做好环境卫生处理、消毒工作等,将加大感染胃肠炎的概率;(2)气候。
生猪生长中对气候情况也有一定要求。
秋冬养殖中,如猪场缺少有效保暖措施,在气温骤降、气温过低时,生猪将因缺少防潮、保暖措施而对其胃肠形成刺激,诱发胃肠炎的出现;(3)饲料品质。
具体饲养过程中,部分养殖户从成本节约角度考虑,会向饲料中添加质量较低的草料,甚至存在霉变以及冰冻情况的饲草。
猪在食用这部分草料后,将对其胃肠道黏膜造成刺激,进而导致胃肠炎病症的发生;(4)用药不合理。
猪胃肠炎的防治方法
物、 真菌毒素等。 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如猪瘟、 猪 传染性 胃肠炎 、 猪痢疾 、 蛔虫病 、 球虫病等常继发 胃 肠炎 。 很多内科病 , 如肠便秘 、 肠变位 、 肝胆疾病、 心 脏疾病 、 肾脏疾病 , 甚至变态反应等也可继发 胃肠 炎。此外 , 滥用抗生素使 胃肠道菌群失调可引发 胃
4 诊 断
初期 炎 症发 生 于 胃和小 肠 时 , 炎症 引起 迷走 神 经兴 奋 , 使 胃蠕 动 和分 泌 机能 增 强 , 胃酸 过 多 , 炎症 及过 度 酸性 内容物 刺 激小 肠 黏膜 , 引起 幽 门过早 或
根据 临床症状如舌苔增厚 , 消化紊乱 , 呕 吐和 腹泻 , 腹痛 , 里 急 后重 , 发热 , 以及 神 经 、 心血 管 和血 液等变化和 胃肠道病理变化 , 结合病史及流行病学 调查和病原体 的证实 以及观察粪便的性质 , 可做 出 诊断。
5 防 治
持久收缩 , 致使大量内容物停滞 胃内。之后交感神
经兴 奋 , 胃壁 弛缓 , 此 时小 肠 蠕动 、 分 泌 减弱 。而大 肠 吸收 水分 功 能完 好 , 这 一切 导致 临床 出现 肠音 沉
弱、 胃扩张、 腹痛 、 便秘及 自体中毒等 , 但不见腹泻。 当炎 症进 一 步发 展 波及 大 肠或 以肠炎 为 主 时 , 肠蠕动和分泌增强 , 引起腹泻 , 使大量体液、 电解质
脓性 、 出血性 、 坏 死性 、 溃疡 性和纤 维 蛋 白 由于细菌 、 病毒 、 霉菌和寄生虫等所引起 , 有些属于原发性 , 有 的属于继发性 。 非病原菌引起 的胃肠炎主要是由于 饲养管理不善而致 , 如饲料调配不 当 , 饲料品质不 良, 饲料或饲养方式突变等 。其次是各种 中毒 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胃肠道菌群的作用、影响因素及调控措施
猪正常的胃肠道微生物菌群对猪的营养健康,防病能力以及免疫能力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猪的胃肠道微生物菌群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和稳定,以利于维持或促进胃肠道的正常消化与吸收,正常的有益菌定殖于胃道粘膜上保护胃肠粘膜阻止其它病原菌的危害。
如外界环境或食物超出了机体所承受的能力就会破坏这种平衡使有害细菌增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因此,只有清楚猪胃肠首菌群的作用,掌握影响猪胃肠道平衡调节的因素,才能有效的利用好猪胃肠道的有益群的作用,防止有害菌群的滋生。
1 猪胃肠道内菌群的组成、生长以及分布
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动物胃肠道内在出生前是没有细菌的,出生3h~4h肠道内才检测得出细菌。
胃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有一的定殖顺序: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
哺乳期仔猪胃中有数量较少的细菌,哺乳期的仔猪胃和小肠有较多数量的乳酸杆菌和链球菌。
断奶仔猪由于断奶应激和日粮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消化道的内环境发生了变化,菌群也就发生了明显变化,其数量和定殖位点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
2 猪胃肠道菌群的作用
2.1 有助于提高机体营养
猪胃肠道菌群的代谢过程会产生易被猪的机体吸收的维生素和胞外酶产物,对营养、消化和吸收起着重要作用。
猪胃肠道菌群在体内能合成有利于宿主生长和助消化的B族维生素;猪在盲肠中的菌群所产生有机酸,既可以为机体提供营养还能提机体对高蛋白质和能量利用,其乳酸菌所产生的乳酸有利肠道中钙和磷的络合,以促进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
2.2 可以拮抗病原微生物
2.2.1 抑制外源菌生长与定殖
猪胃肠道内定殖的细菌可以有效的抑制外源菌生长与定殖,可以预防猪的病害和促进健康生长。
专性厌氧菌代谢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和乳酸,会降低胃肠道pH和氧化还原电势,给外源菌的生长和繁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特别是使肠内容物变酸,促进了肠蠕动,使外源菌未能定殖便已被排出;肠道菌与上皮细胞的紧密结合,对宿主细胞形成了占位性保护。
2.2.2 产生抗菌活性物质
另外由于体内微生物的代谢能产生一定数量的抗菌活性物质,例如乳酸球菌会分泌一定数量的类细菌素物质,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能抑制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与繁殖。
2.3 有利于机体免疫力的提高
猪胃肠道内的菌群和宿主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此类细菌便是宿主自身免疫中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免疫反应。
2.3.1 加强肠道免疫系统发育
有学者认为,当肠道的菌群缺乏时,对肠道免疫系统的发育影响较大,不同程度的破坏肠道正常形态的生长,同时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也会明显降低。
2.3.2 预防动物感染
因此,有学者认为,动物胃肠道菌群结构的稳定对动物感染有很好的预防作用,特别是对胃肠道疾病防治效果更为突出。
定殖于胃肠道中的乳酸菌对致病菌有很好的对抗作用,有利于抗感染能力的增强,并增加肠黏膜的免疫调节活性。
2.4 有影响机体发病的负作用
通常情况下,猪胃肠道的菌群处于动态平衡的,此时不对机体产生负作用;当机体由于外在环境因素、饲料因素和其生理或生产性能等原因破坏了这种动态平衡,便会使一些病原菌或者条件性致病菌,在动物机体内增殖而致病。
3 影响猪胃肠道菌群平衡的因素
3.1 生理性影响
仔猪出生到育肥期的期间肠道内菌就一直在发生变化,育肥期渐趋于平衡。
特别是断奶后的仔猪,尤为突出,主要是由于断奶应激使自身循环抗体水平降低,并县使细胞免疫力和免疫水平也受到了抑制,从而导至仔猪抗病力减弱易感性增强。
还有断奶后仔猪消化酶的活力也发生下降,相应的消化和吸收能力也降低,胃肠道内未消化的大量物便成为了病原菌的营养物,为其大量增殖提供了物质基础,促其大量增殖破坏了消化道的菌群平衡。
仔猪断奶后营养供应转向饲料,胃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3.2 外界环境影响
3.2.1 菌群失衡
外界环境的强制激也会使猪胃肠道菌群发生变化,如气温剧变引起菌群数失去平衡,强应激对已建立起来的肠道保护性微生物群产生破坏。
3.2.2 引起腹泻
应激易使乳酸菌减少和促进大肠杆菌数量增多,轻则引起肠腔积水、重则上皮细胞严重破坏引起腹泻。
3.3 饲料日粮的影响
动物胃肠道菌群通常都会因为日粮的变化而改变。
因为,不同的日粮成份会选择性的刺激一些特定细菌的生长。
如日粮中纤维数量发生改变的同时,猪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结构也相应改变。
因此,可改变日粮里粗粮的占比来调控胃肠道微生物群落。
如高纤维的日粮会促进纤维分解菌数生长与繁殖。
日粮类形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胃肠道菌群的区系。
如用液态饲料可能会降低肠道内的pH值,有利于乳酸杆菌的生长,从而使大肠杆菌的占比明显降低。
还有许多营养物质的添加都会影响猪胃肠道内微生物群区系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4 猪胃肠道微生物菌落的调控错施
4.1 调控的意义
正常的猪胃肠道微生物菌群不仅可以筑建一道防御屏障,还能提高营养、促进消化和吸收,特别是能增强猪体的免疫能力和提高生产性能。
因此,调控好猪胃肠道生物菌群,维持它的稳定平衡对养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4.2 调控措施
4.2.1 添加有利于益生菌生长繁殖的药物
如用益生元促进胃肠道的的有益菌增长繁殖,改变菌群结构来提高机体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力。
4.2.2 加强饲养管理
如调节好小气候、调节纤维量、搞好环境卫生、增强通风光照减少应激等。
总之,调控好猪胃肠道微生物菌落,对养殖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大家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