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定位给药系统汇总.

合集下载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页PPT文档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页PPT文档

脂质体(liposome)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
成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药物载体制剂。
亲水性药物可被包裹在脂质体内部的亲水相,疏水性药物 可以被包裹在其脂质层中。
由于其结构类似生物膜,可包封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具 有减少药物剂量、降低毒性、减轻变态反应和免疫反应、 延缓释放、降低体内消除速度、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并能靶向性释药等优点而得到广泛注意。
小分子肽等物质,其吸收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
过内容物在结肠长时间的滞留来完成,也有一 些药物可通过被动扩散而吸收 .
结肠的主要功能特点有:
①吸收水分、电解质,使肠内容物固化为粪便;
②结肠含有400 种以上的有益菌群, 某些细菌可产 生β-葡萄苷酸酶、β-葡萄苷酶、纤维素酶、硝基 还原酶、偶氮还原酶、α-脱羟酶、胆固醇脱氢酶 等,结肠菌丛产生的酶可催化多种药物代谢反应;
该系统是利用在结肠较高PH环境下,溶解的PH依赖性 高分子聚合物,如聚丙烯酸树脂、醋酸纤维素酞酸酯等, 使药物在结肠部位释放发挥疗效。
根据胃( pH 0.9 ~ 1.5) 、小肠( pH 6.0 ~ 6.8) 及结肠 ( pH 6.5 ~ 7.5) pH 的差异而设计, 因此选择合适的、pH 敏 感的、在结肠可溶解的包衣材料是其关键所在。
③结肠处药物转运速度缓慢, 药物的停留时间较长, 因而一定时间内可排除代谢产物;
④药物通过结肠的时间与药物制剂的体积成反比, 可通过减小药物制剂体积来增加其在结肠的滞留 时间, 从而延长其疗效。
此类结肠给药系统是利用结肠中的偶氮还原 酶、多糖酶以及糖苷酶等达到结肠释药的目的。
免疫脂质体在结肠定位中的应用
脂质体和靶细胞之间是通过内吞、融合、接触释放、吸 附、脂质交换等方式起作用的,未经修饰的脂质体微粒大 部分运转至肝脏和脾脏等网状内皮系统丰富的部位,小量 被肺、骨髓及肾摄取,经过改造的脂质体可以被结肠中的 癌细胞摄取。

药剂3 口服定时与定位给药

药剂3 口服定时与定位给药
口服定时和定位释药系统
张娜 药剂教研室
一、口服定时释药系统
定时释放系统 (chronopharmacologic drug delivery system ) 是根据人体的生物节律变化特点,按时辰药理
学和时辰治疗学原理设计的新型控释给药系统 又称脉冲式给药系统 (pulsatile drug delivery system)
如皮质激素类、抗哮喘、心血管、抗风湿等药物 作用往往受昼夜波动的影响。
80%的哮喘在起床时发生,故希望药物药物在就 寝时服用而在早晨起效。
原发性高血压在早晨起床前的血压最高,午后逐 渐下降,就寝时最低,因此抗高血压药物不需 要维持24小时恒定血药浓度。
7
chronopharmacologic drug delivery system
抗生素以脉冲方式与细菌接触,灭菌疗效优于 常规给药方案。
临床前研究发现,一些抗生素脉冲给药不仅可 杀灭更多的细菌,并能更好地预防耐药菌株出 现,而且可显著降低药物剂量。
6
chronopharmacologic drug delivery system
随着时间生物学、时间药理学,时间药物治疗学 研究的深入,发现人的机体、组织、细胞对药 物敏感性具有周期节律差异。
2
3
chronopharmacologic drug delivery system
定时释药系统能够根据人体的生物节律变化特点, 按照生理和治疗的需要而定时定量释放药物, 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研究者和许多制药公司的普 遍重视。
理想的脉冲式给药系统是多次脉冲控释制剂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单次脉冲给药系统,又称为定
15
16
COVERA-HS® (verapamil hydrochloride) Extended-Release Tablets Controlled-Onset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所有负荷剂量药物释放完为止,同时亲水胶体在逐
渐蚀解至完全溶蚀。
胃内膨胀给药系统
胃中的内容物通过幽门排入小肠,如果改变 药物剂型的大小,使之无法通过幽门,则可 延长制剂在胃中的滞留时间。
胃内膨胀-控释组合给药
该给药系统是由膨胀室和控释体系组成,膨胀 室中含一种液体在体温下产气使室在胃内膨胀 漂浮。 组合系统的制法是将膨胀室与控释体系连在一 起装入胶囊内,控释体系为 ①含饱和药物的聚 合物基质即控制蚀解(骨架)体系和 ②渗透压 控释体系。
结肠的生理与药物的吸收
结肠是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的部分,可分为
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
乙状结肠是多种疾病的易发区,临床上极为
重视,一般也是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的部位。
结肠不能主动吸收糖、氨基酸和小分子肽等物质。
但其内容物在结肠内滞留的时间较长,可发挥其
吸收功能,一些药物也可通过被动扩散而吸收。 在结肠大量的消化酶均已失活,结肠丰富的淋巴 组织为口服大分子药物特别是多肽蛋白类药物的 吸收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目的一类新型释药系统,其特点是能将
药物选择性地输送到胃肠道的某一特定
的部位,以速释或缓释的形式释放药物。
其优点为:
① 改善口服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避免某些药
物在胃肠生理环境下失活; ② 提高生物利用度; ③ 改善个体差异/胃肠运动造成的药物吸收不 完全现象。
胃内滞留制剂
胃肠道是多数药物的有效吸收部位,故而延长 制剂的胃肠内滞留时间,可以达到增加药物的 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胃内滞留给药系统是一种可以延长药物在胃内 滞留时间的给药系统,包括胃漂浮系统、胃内
合物在结肠内降解较慢,一般 6h 以上,所以药物
能否全部释放还有待研究。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
21
口服结肠给药系统
.
22
结肠靶向给药即通过药物传输系统,使药物口服 后,在上消化道不释放,将药物输送至人体回盲 部后开始崩解或蚀解并释放出来,而在大肠发挥 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已受到越 来越多的关注,形成了多种给药类型,开发出多 种靶向性材料。
.
23
传统的口服或直肠给药不仅毒副作用较大,还 存在专一性差、患者不易接受等问题。 而结肠靶向给药直接将药物输送至患处,可提 高药效或降低剂量,同时也可减小不良反应, 方便患者使用。
.
27
口服结肠给药系统的临床应用特点
① 有些药物容易被胃酸破坏或者被胰酶代谢而 失去治疗作用,而药物在结肠就不受这些影响, 把这些药物制成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可以增加其 生物利用度。
.
28
② 蛋白多肽类药物往往在上消化道中被酶降解, 使口服给药遇到很大困难,而大肠中蛋白水解酶 含量很低,把药物运送到大肠部释放,可以解决 酶屏障问题,而且发现多肽类药物在小肠末端的 吸收性很好,结肠靶向给药系统有望解决多肽类 药物的生理屏障问题。
.
18
如吡罗昔康聚碳酸酯空心微球,表面有大量的孔 道和空腔,使其能漂浮在胃肠液中,实验结果表 明该微球在人工胃液中无突释,约 8h 释完,释
药速率与含药量成正比。
.
19
生物黏附给药系统
该类给药系统希望把药物结合在胃黏膜或上皮细 胞表面,达到延长胃内滞留时间的目的,其基本 机制是该给药系统中的聚合物同黏膜通过静电吸 引或由于水化形成氢键而相互结合。
.
32
利用胃肠道pH差异设计 一般在消化道内胃的pH为0.9~1.5,小肠pH为 6.0~6.8,在结肠pH为6.5~7.5。 所以口服结肠定位的体外研究方法一般以 0.1mol·L-1 HCl模拟SCDDS在胃中的情况,pH6.8 磷酸盐缓冲液(PBS)模拟SCDDS在小肠的情况, pH7.2PBS模拟SCDDS在结肠的情况。

药剂学课件 -第19章-2-口服定时与定位缓控释制剂

药剂学课件 -第19章-2-口服定时与定位缓控释制剂
型制剂。
影响漂浮性能的因素
材料的选用 制备工艺的影响 干制剂的密度和持浮力 生理因素的影响
2.胃内膨胀型滞留系统
胃内膨胀型制剂是一种可在胃内迅速膨胀至无 法通过幽门进入肠道的程度,从而滞留在胃中 释药的给药系统。
膨胀剂的选择是此给药系统设计的关键。
为安全起见,膨胀型胃内滞留制剂在 临床使用前应具备如下条件:
以片剂的漂浮性、漂浮过程中的完整性及体外 释放百分率对时间的关系(F2t)为指标,依次对 片剂制备的处方和工艺因素进行考察,确定影响 片剂释放和漂浮的主要因素及其水平。
漂浮性能的测定:在恒温(37.0±0.5)℃,转速 100r/min搅拌的释放介质中,胃内漂浮型缓释片 均在3min内起漂且表面很快形成一层凝胶屏障, 体积迅速膨胀并可保持片剂形状,持续漂浮一定 时间。
缓 释
脉 冲
脉冲片释放与体积变化曲线
控释层包衣增重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柱塞型定时释药胶囊
组成:水溶性囊帽,水不溶性囊体,药物贮库, 定时塞(膨胀型、溶蚀型、酶降解型)。
膨胀型定时塞:亲水性凝胶材料如HPMC与PEO, 用柔性膜包衣,水可渗入。
溶蚀型定时塞:L-HPMC,PVP,PEO 酶降解型定时塞:果胶与果胶酶 释放:当定时脉冲胶囊与水性液体接触时,水溶
2. 片芯的包衣
(1)时滞衣:取适量羟乙纤维素(易溶于水)溶于50 %乙醇中,搅拌12h,制成固含量为5%的包衣液。将 片芯置包衣锅内,转速20r/min,包衣液喷速810ml/min,片床温度45℃,时滞衣膜每片增重120mg。
(2)控释衣:取乙酸纤维素-致孔剂羟丙纤维素HPC-L (在水中溶胀成胶体溶液)(7∶3,w/w)溶于丙酮-乙 醇(10∶1,v/v)中,搅拌12h,制成固含量为4%的包 衣液。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脂质体(liposome)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
成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药物载体制剂。
亲水性药物可被包裹在脂质体内部的亲水相,疏水性药物 可以被包裹在其脂质层中。
由于其结构类似生物膜,可包封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具 有减少药物剂量、降低毒性、减轻变态反应和免疫反应、 延缓释放、降低体内消除速度、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并能靶向性释药等优点而得到广泛注意。
半包衣双层脉冲片结构为片芯和水不透性 半包围外膜。片芯从外到里分别为:第一剂药物 层、膨胀高分子材料层、第二剂药物层。其中 只有第一剂药物层裸露在外。
该方法是将含药丸芯层进行亲水凝胶膨胀层包 衣,外层再进行惰性高分子材料包衣,当胃肠液通过 控释膜进入溶胀层时,亲水凝胶逐渐水合溶胀直至 控释层破裂达到脉冲释药。
① 利用p H 敏感型聚合物包衣,包衣层在胃与小肠不溶解,在结肠高 p H 值环境中溶解而释药;
② 多重包衣能够更精确定位,系统到达末端回肠时,外层肠溶衣溶解 破裂,内层的亲水或疏水性包衣层能够将药物带至结肠部位。
③ 利用可在结肠定位降解的聚合物作包衣或载体材料,常用的是偶 氮类聚合物和多糖类,值得注意的是,多糖类聚合物易溶于水,须通过 交联或成盐等方法将其制成水不溶性材料之后再应用。如何使载体
2 .γ- 闪烁扫描法: 利用γ- 闪烁扫描法对药物在胃 肠道中的释药情况进行监测是目前较为理想的 方法, 即用放射性元素标记制剂, 在保证对人体 没有损害的前提下, 通过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 描( ECT)机显示药物在胃肠道内作用时间、作 用部位及转运过程等情况。
总结和展望
结肠定位给药可通过多种手段来实现。
位置与用量有关,如要延长时间,可将水凝胶泵更 推向胶囊内部,或者增大水凝胶泵的体积。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精品课件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胃内滞留制剂及结肠 定位给药系统,是近几年来比较引人注 目的一类新型释药系统,其特点是能将 药物选择性地输送到胃肠道的某一特定 的部位,以速释或缓释的形式释放药物。
精品课件
其优点为:
① 改善口服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避免某些 药物在胃肠生理环境下失活; ② 提高生物利用度; ③ 改善个体差异/胃肠运动造成的药物吸收不 完全现象。
精品课件
传统的口服或直肠给药不仅毒副作用较大,还 存在专一性差、患者不易接受等问题。 而结肠靶向给药直接将药 方便患者使用。
精品课件
口服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往往在被吸收之前就被胃 肠道内众多的蛋白酶类水解而失去活性。 结肠部位的蛋白水解酶浓度远小于消化道其他区 段,而且药物在该部位停留时间较长(可达48h 以上),结肠壁对大分子穿透的阻力也比小肠壁 小,有利于药物充分吸收,因此结肠靶向给药无 疑为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口服给药提供了一个最佳 的吸收场所。
精品课件
根据胃壁因附有黏蛋白而能自卫的机制而设计 含药的生物黏附聚合物与黏蛋白分子结合并保 持在上皮表面,延长药物胃滞留时间。 根据狗的胃排空试验,生物黏附聚合物在胃中 的停留时间,比非生物黏附聚合物长4~8倍, 药物分子恒定地加生物黏附聚合物释放。
精品课件
口服结肠给药系统
精品课件
结肠靶向给药即通过药物传输系统,使药物口服 后,在上消化道不释放,将药物输送至人体回盲 部后开始崩解或蚀解并释放出来,而在大肠发挥 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已受到越 来越多的关注,形成了多种给药类型,开发出多 种靶向性材料。
精品课件
胃内滞留控释剂型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生物有效 给药系统,但还存在问题有待解决。 例如,人直立时,胃于左腹上部如一钩状囊斜 着悬挂,即胃呈立位,但如人倒卧,胃成横位, 胃排空时,浮起该制剂有可能先于食物而被排 出,故此类制剂不宜睡前服。

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的设计(一)

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的设计(一)

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的设计(一)作者:刘林,段芳,梁国成,陈求芳,廖华卫,周毅生【关键词】结肠定位释药;时滞效应;压力依赖;自调式;脉冲式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CDDS)是指通过适宜的药物制剂手段和药物传递技术,使药物口服后避免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前端释放药物,转运至回盲肠或结肠部位,以速释(脉冲)、缓释或控释方式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是一种利用靶向定位技术治疗结肠等部位疾病的有效手段。

溃疡性结肠炎、Crohn’s等结肠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通常为口服片剂、胶囊或灌肠治疗。

普通口服制剂在胃或小肠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在结肠靶部位的血药浓度低,且全身副作用大,效果不甚理想;而灌肠法给药的缺点在于用药不便,且药物只能到达直肠和乙状结肠,不能到达横结肠和升结肠。

应用结肠定位给药技术,可将药物直接送至结肠开始释药,使药效增强,毒副作用降低,是治疗结肠疾病的理想给药剂型。

将一些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制成结肠定位给药系统,可使其在结肠内释药并吸收进入血液循环,避免了胃与小肠中的消化酶对药物的破坏,此法比注射更方便。

此外,利用药物在结肠释放的时滞效应,可以准确有效地治疗哮喘、心绞痛、高血压、偏头痛等昼夜规律性疾病,开发24h缓控释制剂,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1结肠的生理特点及吸收机制结肠是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的部分,按其行程和部位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4个部分〔1〕。

临床上认为,升结肠的吸收作用最好,是口服结肠给药最好的吸收部位,而乙状结肠是多种疾病的易发区,一般也是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的靶向部位。

结肠的主要生理特点有:①吸收水分、电解质,使肠内容物固化为粪便;②结肠含有大量的有益菌群,菌丛产生的酶可催化多种药物代谢反应;③结肠处药物转运速度缓慢、转运时间长;④药物通过结肠的时间与药物制剂的体积成反比,可通过减小体积来增加其在结肠的滞留时间,延长其疗效;⑤结肠内微生物具有自我调节机制,能使微生物在饮食或病理情况下的改变迅速地恢复到最初的状态。

药剂3 口服定时与定位给药

药剂3 口服定时与定位给药
29


2. 压制包衣技术

压制方法制片
MF released/%
120 100 80 60 40 20 0 0 2 4 6 8 Time/h 10 12 14

通过改变包衣厚度
或包衣材料中的疏 水、亲水性物质比 例 可以调节释药的间 隔时间。
Ⅰ Ⅰ Ⅰ

10% 15% 20% 0% 四种不同衣膜材料的时滞不同


临床前研究发现,一些抗生素脉冲给药不仅可 杀灭更多的细菌,并能更好地预防耐药菌株出 现,而且可显著降低药物剂量。
6
chronopharmacologic drug delivery system
随着时间生物学、时间药理学,时间药物治疗学 研究的深入,发现人的机体、组织、细胞对药 物敏感性具有周期节律差异。 如皮质激素类、抗哮喘、心血管、抗风湿等药物 作用往往受昼夜波动的影响。 80%的哮喘在起床时发生,故希望药物药物在就 寝时服用而在早晨起效。 原发性高血压在早晨起床前的血压最高,午后逐 渐下降,就寝时最低,因此抗高血压药物不需 要维持24小时恒定血药浓度。
口服定时和定位释药系统
张娜
药剂教研室
一、口服定时释药系统

定时释放系统 (chronopharmacologic drug delivery system )

是根据人体的生物节律变化特点,按时辰药理 学和时辰治疗学原理设计的新型控释给药系统
又称脉冲式给药系统 (pulsatile drug delivery system)
30
Geoclock技术制造的泼尼松脉冲片

Lodotra采用Skyepharma公司的 Geoclock技术,

药理学给药途径总结

药理学给药途径总结

药理学给药途径总结药理学中的给药途径是药物传递到体内的方式,其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常见的给药途径及其特点的总结:1. 口服给药(Oral Administration):常见方式:直接口服药物片剂、胶囊或液体药剂。

特点:简便、安全、经济,适用于大多数药物。

吸收:药物经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注意事项:食物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不宜口服。

2. 注射给药(Injection):常见方式: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

特点:药物迅速进入血液循环,作用快,剂量准确。

吸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消化液和食物的影响。

注意事项:需要无菌操作,可能导致疼痛和感染;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过敏反应。

3. 皮肤给药(Topical Administration):常见方式:涂抹、贴敷等。

特点:药物缓慢释放,局部作用明显,全身不良反应少。

吸收: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注意事项:皮肤状况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某些药物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反应。

4. 呼吸道给药(Respiratory Administration):常见方式:吸入气雾剂、喷雾剂等。

特点:药物直接进入肺部,快速起效,局部作用明显。

吸收:药物通过肺部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注意事项:吸入技巧需要掌握,吸入装置需清洁卫生;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呼吸道刺激。

5. 眼部给药(Ophthalmic Administration):常见方式:滴眼液、眼膏等。

特点:药物直接作用于眼部,局部作用明显。

吸收:药物通过眼部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注意事项:保持眼部清洁,避免交叉感染;某些药物可能导致眼部刺激或过敏反应。

6. 其他给药途径(其他 Administration Routes):直肠给药(Rectal Administration):常见于栓剂形式,适用于不易口服的药物。

药物通过直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或直接作用于直肠局部。

口腔给药(Oral Administration):通过口腔黏膜吸收,适用于某些速效药物或避免胃部破坏的药物。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课件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课件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是一种药物传 递系统,旨在将药物准确地输送 到胃肠道的特定部位,以提高药 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特点
具有定位靶向性、可控制释药性 、安全有效性等优点,为许多难 治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的重要性
01
02
03
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通过定位给药,可以减少 药物在非病变部位的分布 ,提高病变部位的药物浓 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广。
发展前景与展望
创新驱动
鼓励技术创新和研发,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临床需求。
合作与联盟
通过与制药公司、医疗机构和其他相关行业的合作与联盟,共同推 动口服定位给药系统的发展。
全球化趋势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口服定位给药系统的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 ,为更多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PART 05
组织特异性识别
药物载体材料能够特异性 地识别病变组织,实现药 物的精准定位。
体内环境响应性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能够在 体内特定环境下释放药物 ,如pH、温度、酶等响应 性材料的应用。
药物控制技术
药物剂量控制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能够精确控制 药物的剂量,实现个性化治疗。
药物释放速度控制
通过调整药物载体材料的性质和 药物的负载方式,可以控制药物 的释放速度,以达到最佳的治疗
降低副作用
定位给药可以减少药物在 非靶向部位的暴露,从而 降低不必要的副作用和毒 副作用。
改善患者依从性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的便利 性和舒适性使患者更愿意 接受治疗,提高了患者的 依从性。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药 物制剂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口服定位给药系统被研 发出来。

口服给药定位控制释药系统概述

口服给药定位控制释药系统概述

口服给药定位控制释药系统概述口服缓控释制剂按照释药机制大致可分为定时、定速及定位释药系统。

定位释药系统由于充分考虑了胃肠道局部PH、胃肠道酶及制剂在胃肠道的运转机制等生理学因素,所以能更好的发挥缓释、控释制剂高效、低毒、不良反应少的优点。

目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热点正从传统的一级或零级释药系统向更具有针对性的定时、定位释药系统转变。

标签:口服定位缓释制剂控释制剂1 口服给药定位释放制剂的概况传统口服缓控释制剂由于受到胃排空和肠道运转的影响,在胃肠道吸收部位的滞留时间有限,可能导致某些药物的吸收不完全[1]。

而口服定位释药系统是近几年比较引人注目的一类新型释药系统,其特点是将药物选择性的输送到胃肠道的某一特定部位后,以速释或缓释的形式释放药物,既可避免某些药物在胃肠生理环境下的灭活,改善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又可提高胃肠道局部药物浓度,显著提高治疗效果[2]。

2 口服给药定位释药系统2.1 胃定位控制释药系统胃部定位控制释药系统是通过粘附、漂浮或膨胀等作用定位(滞留)于胃中释放药物的口服定位释药系统。

通常普通的缓释或控释制剂在吸收部位的滞留时间只有2-3小时,而制成胃内滞留制剂后可在胃内的滞留时间达5-6小时,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改善药物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3]。

2.1.1 胃内生物粘附给药系统胃内粘附型释药系统的设计原理主要是通过采用适宜的粘附材料作为辅料,与药物制成片剂,胶囊等剂型,口服后粘附材料通过静电吸引或由于水化形成氢键而结合在胃黏膜或上皮细胞表面,达到延长胃内滞留时间的目的。

该制剂设计的关键是选择适宜的粘附材料。

实验表明阴离子型聚合物结合胃黏膜的能力高于中性及阳离子型聚合物,该剂型能大大提高氧氟沙星的作用时间和生物利用度。

2.1.2 胃内滞留漂浮型释药系统胃内漂浮型释药系统是指口服后可维持自身密度小于胃内容物密度,从而在胃中呈漂浮状态的胃部定位释药系统,一般是依据流体动力学平衡体系原理设计而成。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该制剂固体片芯的包衣是 该制剂固体片芯的包衣是疏水物质、表 面活性剂和水溶性聚合物的混合物。包衣设 面活性剂和水溶性聚合物的混合物。包衣设 计成慢慢侵蚀, 计成慢慢侵蚀,并在预定时间后释放药物。用 巴西棕榈蜡、蜂蜡、单油酸聚氧乙烯甘露醇 和HPMC 的混合物作为包衣材料,并对此包衣 的混合物作为包衣材料, 片剂进行了体内、外研究, 片剂进行了体内、外研究,结果表明药物在时 滞后30 min内快速释放 滞后30 min内快速释放 .
脉 冲 塞 囊 时 间 依 赖 性 结 半包衣双层脉冲片 干法压制包衣择时片芯崩解释药系统 薄膜包衣片
双层膜时控-崩解脉冲微丸 双层膜时控 崩解脉冲微丸
脉冲渗透泵片
外形类似于普通明胶硬胶囊,主体是 外形类似于普通明胶硬胶囊,主体是水不溶性 的,不同之处是它有一个贮药的水凝胶泵固定在 不同之处是它有一个贮药的水凝胶泵固定在 胶囊中,外面盖有水溶性胶盖, 肠溶性聚合物包 胶囊中,外面盖有水溶性胶盖,以肠溶性聚合物包 衣。胶囊到达小肠后肠溶衣溶解,水凝胶泵暴露 。胶囊到达小肠后肠溶衣溶解, 并开始溶胀, 并开始溶胀,经过一段时间后自动弹出囊外而释 放药物。该制剂的释放时间与水凝胶的性质、 位置与用量有关,如要延长时间, 位置与用量有关,如要延长时间,可将水凝胶泵更 推向胶囊内部, 推向胶囊内部,或者增大水凝胶泵的体积。
结肠解剖结构及生理特点 可被结肠酶或细菌降解的结肠释药系统 口 服 结 肠 定 口服结肠定位 给药系统的作 用机制及分类 PH敏感型的结肠释药系统 敏感型的结肠释药系统 时间依赖性结肠释药系统 时控和pH 依赖联合型结肠定位释药系统 时控和
有机酸诱导型结肠释药系统 压力控制结肠释药系统 生物黏附系统 其它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 系统的体内外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剂与胃液接触时,亲水胶体开始产生水化作用,
并在片剂表面形成了一层水不透性胶体屏障膜,这
一胶体界面层控制了制剂内外药物进入胃液的扩散
速率(似控制蚀解释放体系),并维持相对密度小
于 1(胃液的相对密度为1.004)。
因而制剂在胃液中保持漂浮状态,不致在胃排空时
与胃内食物一同经幽门排至小肠而驻留于胃,直至
目的一类新型释药系统,其特点是能将
药物选择性地输送到胃肠道的某一特定
的部位,以速释或缓释的形式释放药物。
其优点为:
① 改善口服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避免某些药
物在胃肠生理环境下失活; ② 提高生物利用度; ③ 改善个体差异/胃肠运动造成的药物吸收不 完全现象。
胃内滞留制剂
胃肠道是多数药物的有效吸收部位,故而延长 制剂的胃肠内滞留时间,可以达到增加药物的 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胃内滞留给药系统是一种可以延长药物在胃内 滞留时间的给药系统,包括胃漂浮系统、胃内
明该微球在人工胃液中无突释,约 8h 释完,释
药速率与含药量成正比。
生物黏附给药系统
该类给药系统希望把药物结合在胃黏膜或上皮细
胞表面,达到延长胃内滞留时间的目的,其基本
机制是该给药系统中的聚合物同黏膜通过静电吸
引或由于水化形成氢键而相互结合。 由于胃内特殊的生理环境(胃液呈酸性,胃黏膜 厚且总处于更新之中),使得这种给药系统可行
结肠的生理与药物的吸收
结肠是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的部分,可分为
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
乙状结肠是多种疾病的易发区,临床上极为
重视,一般也是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的部位。
பைடு நூலகம்
结肠不能主动吸收糖、氨基酸和小分子肽等物质。
但其内容物在结肠内滞留的时间较长,可发挥其
吸收功能,一些药物也可通过被动扩散而吸收。 在结肠大量的消化酶均已失活,结肠丰富的淋巴 组织为口服大分子药物特别是多肽蛋白类药物的 吸收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口服结肠给药系统的临床应用特点
① 有些药物容易被胃酸破坏或者被胰酶代谢而
失去治疗作用,而药物在结肠就不受这些影响,
把这些药物制成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可以增加其
生物利用度。
② 蛋白多肽类药物往往在上消化道中被酶降解,
使口服给药遇到很大困难,而大肠中蛋白水解酶
含量很低,把药物运送到大肠部释放,可以解决
酶屏障问题,而且发现多肽类药物在小肠末端的
吸收性很好,结肠靶向给药系统有望解决多肽类
药物的生理屏障问题。 ③ 在夜间发作的哮喘、心绞痛、关节炎等疾病 的治疗中,药物在结肠释放,将发挥脉冲作用。
④ 治疗结肠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出血性结肠
炎、 Crohn 症,药物在病变区直接释放将更有效。
⑤ 治疗结肠直肠癌的靶向给药系统,可以提高
膨胀系统、生物黏附系统、磁场定位于胃肠道
控释制剂等。
虽然由于胃的表面积较小和对亲水药物小分子的非 渗透性,而不属药物的重要吸收部位,但可通过滞 留制剂在胃长时间释放药物,药物一部分受胃吸收, 另一部分(可能是大部分)通过小肠吸收。 延长制剂在胃内滞留的时间,主要根据流体动力学 平衡控释系统(HBS)原理设计,其中包括胃内漂 浮、粘浮、膨胀及其与上述控释剂型组合的给药系 统。
胃内滞留控释剂型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生物有效 给药系统,但还存在问题有待解决。 例如,人直立时,胃于左腹上部如一钩状囊斜 着悬挂,即胃呈立位,但如人倒卧,胃成横位, 胃排空时,浮起该制剂有可能先于食物而被排 出,故此类制剂不宜睡前服。
胃内漂浮给药系统
胃内滞留制剂是根据流体动力学平衡原理设计, 由药物和一种或多种亲水性凝胶骨架材料及附 加剂制成的,常制成胶囊、片剂或其他制剂。
所有负荷剂量药物释放完为止,同时亲水胶体在逐
渐蚀解至完全溶蚀。
胃内膨胀给药系统
胃中的内容物通过幽门排入小肠,如果改变 药物剂型的大小,使之无法通过幽门,则可 延长制剂在胃中的滞留时间。
胃内膨胀-控释组合给药
该给药系统是由膨胀室和控释体系组成,膨胀 室中含一种液体在体温下产气使室在胃内膨胀 漂浮。 组合系统的制法是将膨胀室与控释体系连在一 起装入胶囊内,控释体系为 ①含饱和药物的聚 合物基质即控制蚀解(骨架)体系和 ②渗透压 控释体系。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site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system,SCDDS) 是 指 利 用 制
剂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胃肠道局部 pH 值、 胃肠道酶、制剂在胃肠道的转运机制等 生理学特性,制备的能使药物于胃肠道 的特定部位释放的给药系统。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胃内滞留制剂及结肠 定位给药系统,是近几年来比较引人注
来越多的关注,形成了多种给药类型,开发出多
种靶向性材料。
传统的口服或直肠给药不仅毒副作用较大,还 存在专一性差、患者不易接受等问题。 而结肠靶向给药直接将药物输送至患处,可提 高药效或降低剂量,同时也可减小不良反应,
方便患者使用。
口服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往往在被吸收之前就被胃 肠道内众多的蛋白酶类水解而失去活性。 结肠部位的蛋白水解酶浓度远小于消化道其他区 段,而且药物在该部位停留时间较长(可达48h 以上),结肠壁对大分子穿透的阻力也比小肠壁 小,有利于药物充分吸收,因此结肠靶向给药无 疑为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口服给药提供了一个最佳 的吸收场所。
多单元漂浮给药系统
所谓多单元漂浮给药,是指由多个小型漂浮单位 如漂浮型小型微球、控释小丸等组成。 与一单元系统相比,该型系统在胃肠道表面的分
布面积大,局部刺激性减少,并很少受到消化道
输送食物节律的影响,疗效重现性好。
如吡罗昔康聚碳酸酯空心微球,表面有大量的孔
道和空腔,使其能漂浮在胃肠液中,实验结果表
性较小。
根据胃壁因附有黏蛋白而能自卫的机制而设计
含药的生物黏附聚合物与黏蛋白分子结合并保
持在上皮表面,延长药物胃滞留时间。
根据狗的胃排空试验,生物黏附聚合物在胃中
的停留时间,比非生物黏附聚合物长4~8倍, 药物分子恒定地加生物黏附聚合物释放。
口服结肠给药系统
结肠靶向给药即通过药物传输系统,使药物口服 后,在上消化道不释放,将药物输送至人体回盲 部后开始崩解或蚀解并释放出来,而在大肠发挥 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已受到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