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给药系统
药物的口服递送系统与口服药物研究
药物的口服递送系统与口服药物研究口服药物是最常见和便捷的治疗方式之一,可通过口腔直接吞咽进入人体,被消化系统吸收和利用。
药物的口服递送系统和口服药物研究方面的进展使得口服药物的效果更加准确和可控,为医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一、药物的口服递送系统为了更好地实现口服药物的效果,科学家们开发了各种各样的药物的口服递送系统。
这些递送系统的特点是可以延缓药物的释放,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并且能够控制药物的溶解速度和吸收速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1. 羟基磷灵酸钙(HAp)纳米粒子羟基磷灵酸钙纳米粒子是一种常用的药物递送系统,其具有高度稳定的晶型结构,能够通过口服递送释放药物。
它可以被胃酸溶解,从而释放出含药物的粒子。
通过控制纳米粒子的尺寸和形状,可以调节药物的溶解速度和吸收速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 微胶囊微胶囊是另一种常见的药物递送系统,它是通过将药物包裹在胶囊中,然后通过口服递送进入人体。
微胶囊可以通过控制胶囊的薄膜材料和厚度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此外,微胶囊还具有保护药物免受胃酸的破坏的作用,从而保证药物的稳定性。
二、口服药物研究口服药物研究是药物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研究口服药物的性质、吸收机制和递送系统,可以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1. 药物溶解度药物溶解度是影响药物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口服药物必须在胃酸条件下溶解,然后通过肠道吸收才能发挥疗效。
因此,研究药物的溶解度对于口服药物的研究非常重要,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或使用辅助溶剂等方法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2. 肠道吸收口服药物在胃酸的作用下溶解后,进入肠道吸收。
肠道吸收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溶解度、膜通透性等。
研究肠道吸收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口服药物的吸收过程,并且改进药物的递送系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 药物代谢和排泄口服药物经过吸收后,会在体内发生代谢和排泄。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成其他物质的过程,而药物排泄是指药物通过尿液、粪便等途径从体内排出。
口服给药名词解释
口服给药名词解释口服给药是指药物通过口腔进入人体消化系统而被吸收和利用的一种给药方式。
口服给药是最常见和常用的给药方式之一,具有简便、经济、安全性高等特点,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口服给药分为固体口服给药和液体口服给药两种形式。
固体口服给药常见的有药片、药粉、胶囊等。
- 药片是将药物制成平面片状,采用直接吞咽的方式服用。
药片的优点是制作方便、稳定性好,易于携带和储存。
但也存在缺点,如刺激食道黏膜容易引起不适感,消化液的影响容易导致药效不一致等问题。
- 药粉是将药物研磨成粉末状,通过口腔的湿润或与液体混合后吞咽服用。
药粉的优点是易于咀嚼和吞咽,速度较快,易于体内吸收。
但也存在缺点,如剂量的准确性较差,易于粘在喉咙或牙齿上,有些药物的苦味无法遮盖等。
- 胶囊是将药物包裹在胶囊中,通过直接吞咽的方式服用。
胶囊的优点是易于咀嚼和吞咽,避免药物与口腔黏膜的直接接触,减少刺激。
但也存在缺点,如药物在胶囊中释放时间难以控制,不能适应所有人群等。
液体口服给药常见的有口服液、混悬液等。
- 口服液是将药物溶解在水或其他溶剂中,制成液状,通过直接饮用的方式服用。
口服液的优点是容易吞咽和吸收,剂量准确性高,可调剂药物浓度,适应性广。
但也存在缺点,如口服液有一定的体积,不太方便携带,味道有时不易接受等。
- 混悬液是将药物悬浮在液体中,制成悬浮液状,通过直接饮用的方式服用。
混悬液的优点是药效较快,易于服用和吸收。
但也存在缺点,如悬浮液的药物颗粒较大,容易沉淀,需要摇匀后再服用,口感不佳等。
口服给药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吞咽、胃酸和胆汁对药物的分解和消化,以及全身吸收和首过效应等。
药物经过口服给药进入消化系统后,经过胃酸和胆汁的作用,药物被分解或转化为可吸收的形式,然后通过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达到作用部位,发挥药效。
总之,口服给药是一种安全、方便、经济的给药方式,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在使用口服给药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的服用时间、剂量和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渐蚀解至完全溶蚀。
胃内膨胀给药系统
胃中的内容物通过幽门排入小肠,如果改变 药物剂型的大小,使之无法通过幽门,则可 延长制剂在胃中的滞留时间。
胃内膨胀-控释组合给药
该给药系统是由膨胀室和控释体系组成,膨胀 室中含一种液体在体温下产气使室在胃内膨胀 漂浮。 组合系统的制法是将膨胀室与控释体系连在一 起装入胶囊内,控释体系为 ①含饱和药物的聚 合物基质即控制蚀解(骨架)体系和 ②渗透压 控释体系。
结肠的生理与药物的吸收
结肠是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的部分,可分为
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
乙状结肠是多种疾病的易发区,临床上极为
重视,一般也是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的部位。
结肠不能主动吸收糖、氨基酸和小分子肽等物质。
但其内容物在结肠内滞留的时间较长,可发挥其
吸收功能,一些药物也可通过被动扩散而吸收。 在结肠大量的消化酶均已失活,结肠丰富的淋巴 组织为口服大分子药物特别是多肽蛋白类药物的 吸收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目的一类新型释药系统,其特点是能将
药物选择性地输送到胃肠道的某一特定
的部位,以速释或缓释的形式释放药物。
其优点为:
① 改善口服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避免某些药
物在胃肠生理环境下失活; ② 提高生物利用度; ③ 改善个体差异/胃肠运动造成的药物吸收不 完全现象。
胃内滞留制剂
胃肠道是多数药物的有效吸收部位,故而延长 制剂的胃肠内滞留时间,可以达到增加药物的 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胃内滞留给药系统是一种可以延长药物在胃内 滞留时间的给药系统,包括胃漂浮系统、胃内
合物在结肠内降解较慢,一般 6h 以上,所以药物
能否全部释放还有待研究。
药物给药途径讲解
药物给药途径讲解药物给药途径是指将药物引入人体内的方式和方法。
不同的药物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分布范围和药效的持续时间。
正确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对于药物疗效的发挥和副作用的减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口服给药、皮肤给药、注射给药和其他给药途径等方面介绍药物给药途径的相关知识。
一、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见和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
它是指药物通过口腔、食道、胃到达肠道而被吸收。
口服给药的优点是简便易行,药物的选择性较好,可以附加进食或禁食的要求,适用于大多数人群。
此外,口服给药可以减少一次只能送入有限剂量药物的局限性。
不过,口服给药的吸收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药物的性质、溶解度、胃酸的影响等。
有些药物在胃酸的影响下难以吸收,需要与食物一同服用,以保证药物的疗效。
二、皮肤给药皮肤给药是将药物应用于皮肤表面或局部黏膜以发挥药物作用的一种给药途径,如贴剂、药膏、喷雾等。
皮肤给药途径适用于皮肤病变、局部感染和较小面积的治疗。
皮肤给药途径具有区域性、近乎无痛、无干扰等优点,适用于那些口服给药方法无效或不合适的情况。
然而,皮肤给药途径的吸收时间相对较长,药效的起效时间较慢,而且容易受到个体差异、皮肤病变和药物本身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三、注射给药注射给药是将药物直接引入人体血液循环中的一种给药途径,常见的有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
注射给药途径常用于需要快速发挥药效、药效浓度要求较高的情况下。
它可以绕过胃肠道和肠道的药物吸收环节,直达血液循环,从而迅速发挥药物作用。
然而,注射给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如可能导致局部出血、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
注射给药需要专业人士操作,并且使用的器械要求较高,同时也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
四、其他给药途径除了口服、皮肤和注射给药途径外,还存在着其他一些较为特殊的给药途径。
例如,眼药水适用于眼部疾病的治疗,耳朵滴剂适用于耳朵感染的治疗,局部雾化吸入适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等。
这些给药途径的特点主要在于局部应用,比较有针对性和直接性。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
21
口服结肠给药系统
.
22
结肠靶向给药即通过药物传输系统,使药物口服 后,在上消化道不释放,将药物输送至人体回盲 部后开始崩解或蚀解并释放出来,而在大肠发挥 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已受到越 来越多的关注,形成了多种给药类型,开发出多 种靶向性材料。
.
23
传统的口服或直肠给药不仅毒副作用较大,还 存在专一性差、患者不易接受等问题。 而结肠靶向给药直接将药物输送至患处,可提 高药效或降低剂量,同时也可减小不良反应, 方便患者使用。
.
27
口服结肠给药系统的临床应用特点
① 有些药物容易被胃酸破坏或者被胰酶代谢而 失去治疗作用,而药物在结肠就不受这些影响, 把这些药物制成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可以增加其 生物利用度。
.
28
② 蛋白多肽类药物往往在上消化道中被酶降解, 使口服给药遇到很大困难,而大肠中蛋白水解酶 含量很低,把药物运送到大肠部释放,可以解决 酶屏障问题,而且发现多肽类药物在小肠末端的 吸收性很好,结肠靶向给药系统有望解决多肽类 药物的生理屏障问题。
.
18
如吡罗昔康聚碳酸酯空心微球,表面有大量的孔 道和空腔,使其能漂浮在胃肠液中,实验结果表 明该微球在人工胃液中无突释,约 8h 释完,释
药速率与含药量成正比。
.
19
生物黏附给药系统
该类给药系统希望把药物结合在胃黏膜或上皮细 胞表面,达到延长胃内滞留时间的目的,其基本 机制是该给药系统中的聚合物同黏膜通过静电吸 引或由于水化形成氢键而相互结合。
.
32
利用胃肠道pH差异设计 一般在消化道内胃的pH为0.9~1.5,小肠pH为 6.0~6.8,在结肠pH为6.5~7.5。 所以口服结肠定位的体外研究方法一般以 0.1mol·L-1 HCl模拟SCDDS在胃中的情况,pH6.8 磷酸盐缓冲液(PBS)模拟SCDDS在小肠的情况, pH7.2PBS模拟SCDDS在结肠的情况。
口服定时给药系统
的不良反应,且不易产生耐受性,病人治疗的
顺应性提高,是现代药剂学研究的新模式。
这种系统特别适用于夜间或醒后马上需要有一 个血药浓度峰值的疾病,如失眠、哮喘、关节 炎、局部性缺血性心脏病等,这类疾病在入睡 时处于生理低期,不需要药物释放,因此不宜 用缓释制剂控释夜间发作,又由于夜间服药不 便,需要在入睡前服用。 也适用于在肠道较下部位处释放和吸收的疾病 (如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口服肽类药物等)。
使胶囊内环境的pH降低,酸溶层才溶解并释放药物。
因此药物在小肠中释放的脉冲时间是由酸溶层的厚 度来控制的。
口服定时给药系统的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正在研究的定时释药系统主要用 于治疗一些具有清晨症状的疾病,包括诸如哮 喘,心绞痛,高血压,胃溃疡,过敏性鼻炎, 心肌梗死和脑梗死,关节炎,大小便失禁,帕 金森病,失眠等。
(controlled explosion system)。
它可以根据某些疾病的生物节律性特点,按时
间治疗学的思路,定时定量释药,以提高病人
治疗的顺应性。
疾病发作的节律性
节律性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血压的高低、 脉搏的快慢、血糖的含量、各种激素的分泌、 尿中各种成分的排泄以及各种致病因子的感受 性及药物的敏感性等,无不呈现出各自的节律 变化。
1.抗哮喘药
哮喘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发作也有昼 夜节律性,哮喘在睡眠期间的发作概率是白天 的100多倍;哮喘、支气管炎及肺气肿患者的呼
吸困难症状在23:00~5:00最为严重,即发作
多见于凌晨。
对此类药物进行定时给药系统研究的有茶碱、
硫酸沙丁胺醇、倍他米松、受体激动剂、色甘
酸钠等。
2.治疗心血管病药物
心肌梗死的发病时间多出现于上午,其时间峰 值在10:00,谷值在22:00。 脑梗死及急性心肌缺血的发作时间也多为清晨, 这主要是由于儿茶酚胺、心脏活动、冠状动脉
口服给药系统
口服给药系统口服给药系统的概念药物透过胃肠道上皮细胞后进入血液,随体循环系统分部到各组织器官而发挥疗效。
口服给药属于许多疾病的长期给药途径,然而,全世界约有50%的药物由于脂溶性高而限制了口服给药,而且每年新开发的药物中有40%都属于难溶性药物,这些药物因为难溶于水而导致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个体间吸收差异大,给药剂量难以控制[1]。
改善药物的口服吸收是解决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低的关键,目前在药剂学领域中常用的改善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包括:(1)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如成盐、成酯,减小药物的粒径、增加其特性溶出速率;(2)加入增溶剂、助溶剂,增加其水溶性;(3)把难溶性药物制成固体分散体、微球、纳米粗制剂和环糊精包合物等新型给药系统。
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例如弱酸或弱碱性药物制成可溶性盐给药在胃肠道内由于pH值变化会重新转变成弱酸或弱碱,由于其不溶于水性介质而沉淀出来[2]。
环糊精包合物虽能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性,但是疏水性或非解离型药物所形成的包合物溶解度较小[3]。
固体分散体的载药量决定了其只适用于给药剂量小的药物。
近年来,人们对利用脂溶性基质(Lipid-based formula-tions)做成口服制剂产生极大的兴趣,由于脂溶性基质可以溶解许多难溶性药物,口服后药物以分子状态从基质中很快溶出,因此可以极大地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脂溶性基质口服给药系统包括乳剂、微乳、脂质体、自乳化制剂等,其中自乳化药物传输系统(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SEDDS)是在乳剂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制剂,它不但具有乳剂对脂溶性药物增溶的优点,而且由于SEDDS中的甘油酸三醌等油脂类辅料在消化道的脂解和乳化作用,还可以促进脂溶性药物的吸收[4],因此SEDDS对提高脂溶性药物口服吸收的生物利用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与乳剂相比,SEDDS 属于热力学稳定体系,克服了乳剂久置必分层的缺点,便于贮存,此外,自乳化制剂给药方便,可以做成胶囊、片剂、微丸等多种给药形式,工艺简单,因此逐渐成为药剂学研究的重要领域[1]。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脂质体(liposome)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
成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药物载体制剂。
亲水性药物可被包裹在脂质体内部的亲水相,疏水性药物 可以被包裹在其脂质层中。
由于其结构类似生物膜,可包封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具 有减少药物剂量、降低毒性、减轻变态反应和免疫反应、 延缓释放、降低体内消除速度、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并能靶向性释药等优点而得到广泛注意。
半包衣双层脉冲片结构为片芯和水不透性 半包围外膜。片芯从外到里分别为:第一剂药物 层、膨胀高分子材料层、第二剂药物层。其中 只有第一剂药物层裸露在外。
该方法是将含药丸芯层进行亲水凝胶膨胀层包 衣,外层再进行惰性高分子材料包衣,当胃肠液通过 控释膜进入溶胀层时,亲水凝胶逐渐水合溶胀直至 控释层破裂达到脉冲释药。
① 利用p H 敏感型聚合物包衣,包衣层在胃与小肠不溶解,在结肠高 p H 值环境中溶解而释药;
② 多重包衣能够更精确定位,系统到达末端回肠时,外层肠溶衣溶解 破裂,内层的亲水或疏水性包衣层能够将药物带至结肠部位。
③ 利用可在结肠定位降解的聚合物作包衣或载体材料,常用的是偶 氮类聚合物和多糖类,值得注意的是,多糖类聚合物易溶于水,须通过 交联或成盐等方法将其制成水不溶性材料之后再应用。如何使载体
2 .γ- 闪烁扫描法: 利用γ- 闪烁扫描法对药物在胃 肠道中的释药情况进行监测是目前较为理想的 方法, 即用放射性元素标记制剂, 在保证对人体 没有损害的前提下, 通过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 描( ECT)机显示药物在胃肠道内作用时间、作 用部位及转运过程等情况。
总结和展望
结肠定位给药可通过多种手段来实现。
位置与用量有关,如要延长时间,可将水凝胶泵更 推向胶囊内部,或者增大水凝胶泵的体积。
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
定速释放给药系统—骨架片 新型骨架片
1.多层骨架片 Streubel等研制了茶碱扑热息痛双相释药四层片。
速释层(茶碱、扑热息痛和 MCC)
屏障层 (HPMCAS MF) 片芯层(茶碱、扑热息痛和羟 丙基甲基纤维素醋酸琥珀酸酯 (HPMCAS MF)
“S”型释放
hu.xiong.wei@
杂多糖黄原胶(xanthan gum) 半乳甘露聚糖槐豆胶(locust bean gum)
适合于难溶性或水溶性药物,低 剂量或高剂量药物,半衰期短或治疗 窗窄的药物。对于改进药物释放有显 著的效果。
hu.xiong.wei@
定速释放给药系统—骨架片 混合材料骨架片 TIMERx®专利技术骨架片
hu.xiong.wei@
前言 口服缓控释制剂市场概况
硝苯地平缓控释制剂用药市场份额
其它 10%
拜耳公司 -拜新同 20%
青岛黄海伲福达 70%
hu.xiong.wei@
定速释放给药系统
渗透泵
定速释放 骨架片
多单元给药 系统
hu.xiong.wei@
片芯: 药物和渗透促进剂(如:蔗
糖,NaCI,KCI等)
半透膜: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
素、聚碳酸酯、聚氯乙 烯、乙烯丙烯聚合物。
打孔技术:机械打孔、激光打孔、膜致孔法。
hu.xiong.wei@
定速释放给药系统—渗透泵
单室渗透泵
hu.xiong.wei@
定速释放给药系统—骨架片 新型骨架片
1.多层骨架片 Streubel等研制了茶碱扑热息痛双相释药四层片。
T0 速释层
T1:释放初始 剂量药物
屏障层
T2:缓慢释放
片芯层
T2:速释第二 剂量药物
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
❖新型骨架片
1.多层骨架片
通过改变骨架片的几何参数和释放面积来克 服普通骨架后期释药速率随时间减小的缺陷。
HMH型
HML型
亲水性屏障层(H) 疏水性含药层(M) 疏水性屏障层(L)
药物
载体
酶
由于结肠内大量水和电解质被重吸收,导致 肠内容物黏度增大,肠蠕动时对物体有较大直接 压力,使物体破裂。
明胶胶囊壳 EC膜 药物溶于PEG
❖吸水膨胀型胃滞留制剂
有报告称,当颗粒直径 为12~18mm时通常不会通 过幽门括约肌。
以吸水膨胀型的材料为骨 架,如:HPMC、PVP、PVA 和树脂等。
❖吸水膨胀型胃滞留制剂
超多孔水凝胶
遇水一分钟内即可 膨胀到原体积100倍左 右而平衡。
如:Ac-Di-Sol® (交联羧甲基纤维素
禁食状态下滞留2~3钠h;) 进食状态下滞留达24h。
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
主要内容
1
前言
2
定速释放给药系统
3
定位释放给药系统
4
定时释放给药系统
5
总结与展望
❖缓控释制剂的特点
治疗窗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特点
优点: ⑴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顺应性。 ⑵减小血药浓度波动,降低了毒副作用。 ⑶降低了对胃肠道的刺激性。 ⑷减少用药总剂量,使全程治疗费用降低。 ⑸研发周期短,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依据流体动力学平衡体系原理(HBS)设计而成。 制剂密度<胃液密度
立位
卧位
❖漂浮型胃内滞留制剂 制备材料:
1.亲水性聚合物,如:HPMC、HPC、HEC、MC等。 2.低密度材料,如:脂肪醇类、酯类、脂肪酸类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药物的给药途径是指将药物引入到人体内部的方式。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从而影响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效果。
以下将对几种常见的给药途径进行详细介绍。
1. 口服给药(Oral Administration):指将药物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经过胃肠道吸收。
这是最常见和便捷的给药途径之一、优点是易于操作,患者易接受,成本较低。
口服给药的药物主要经过肠道吸收,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进行代谢,再进入全身循环。
但是,口服给药受到消化液和肝脏首过效应的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较低,因此需要一定剂量的药物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2. 注射给药(Injection Administration):注射给药是通过直接将药物注射到体内,绕过胃肠道进行吸收。
常用的注射方式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
注射给药的主要优势是药物可以快速进入循环系统,达到更高的血药浓度,作用迅速,特别适用于急救或严重疾病治疗。
然而,注射给药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繁琐且痛苦,部分患者可能不接受。
3. 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药物通过注射到肌肉进行吸收。
相比于口服给药,肌肉注射可以避免胃肠道的消化液和首过效应,使药物在肌肉中的吸收速度快于口服给药,血药浓度更高,作用迅速。
然而,肌肉注射可能疼痛和引起肌肉损伤。
4. 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药物通过注射到静脉进行吸收。
静脉注射是最快速的给药途径,药物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迅速发挥作用。
这种给药途径适用于紧急情况或需要快速治疗的疾病。
但是,静脉注射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要求高,存在感染和血管损伤等风险。
5. 吸入给药(Inhalation Administration):药物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通过肺泡吸收。
吸入给药适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通过吸入给药,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减少对其他器官的影响,作用迅速且局部化。
口服控速给药系统(口服缓释、控释制剂)
3. 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
生物溶蚀型给药系统属于溶蚀与扩散、溶出相结 合的方式释药,其释药特性相当复杂。 某些骨架系统,不仅药物可从骨架中扩散出来, 而且骨架本身也处于溶解的过程。 此类系统的优点在于材料的生物溶蚀性能不会最 后形成空骨架,缺点则是由于影响因素多,其释 药动力学很难控制。
4. 离子交换作用
口腔速释固体制剂处方设计的关键是使 片剂遇水(尽可能少的水)或唾液能于 5秒~2分钟内迅速溶解或崩解成颗粒。
口腔粘膜血管丰富,通过颈内静脉到达 心脏随血液循环向全身分布,可避免胃 肠道的降解作用和肝脏首过作用,故可 提高某些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SAPS6EcQ(%f)Fj++0X&UQTWEtZfJ#MlBb*$QuH! kxXDN K!t5 zB&e-h() sK!Be* fKv$3 TDr&ZFm -t+6fQTOh Kxxy -
2. 扩散原理 药物释放以扩散作用为主有以下几种情 况: (1)水不溶性膜材包衣的制剂;如乙基 纤维素包制的微囊或小丸。
(2)包衣膜中含有部分水溶性聚合物; 如乙基纤维素和甲基纤维素混合制成的 膜材,其中甲基纤维素属于水溶性聚合 物;这类制剂中药物的释放接近零级过 程。
(3)水不溶性骨架片;药物释放是通过 骨架中许多弯弯曲曲的孔道扩散进行的。
② 药物治疗作用持久、血药浓度平稳,避免了 “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特别是对于治疗指数较窄的药物,能保证其安 全性及有效性。 ③ 避免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 ④ 一些缓、控释制剂如透皮吸收制剂,既使药 物缓慢释放吸收,还可避免“首过效应”和胃 肠道破坏作用。
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
为了儿童、老人和吞咽困难病人的方便用药, 出现了液体口服缓释及控释制剂。 在这类制剂中已经有多种专利技术出现,以离 子交换树脂为基础的美沙芬缓释糖浆剂已有产 品销售。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课件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是一种药物传 递系统,旨在将药物准确地输送 到胃肠道的特定部位,以提高药 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特点
具有定位靶向性、可控制释药性 、安全有效性等优点,为许多难 治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的重要性
01
02
03
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通过定位给药,可以减少 药物在非病变部位的分布 ,提高病变部位的药物浓 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广。
发展前景与展望
创新驱动
鼓励技术创新和研发,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临床需求。
合作与联盟
通过与制药公司、医疗机构和其他相关行业的合作与联盟,共同推 动口服定位给药系统的发展。
全球化趋势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口服定位给药系统的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 ,为更多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PART 05
组织特异性识别
药物载体材料能够特异性 地识别病变组织,实现药 物的精准定位。
体内环境响应性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能够在 体内特定环境下释放药物 ,如pH、温度、酶等响应 性材料的应用。
药物控制技术
药物剂量控制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能够精确控制 药物的剂量,实现个性化治疗。
药物释放速度控制
通过调整药物载体材料的性质和 药物的负载方式,可以控制药物 的释放速度,以达到最佳的治疗
降低副作用
定位给药可以减少药物在 非靶向部位的暴露,从而 降低不必要的副作用和毒 副作用。
改善患者依从性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的便利 性和舒适性使患者更愿意 接受治疗,提高了患者的 依从性。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药 物制剂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口服定位给药系统被研 发出来。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该制剂固体片芯的包衣是 该制剂固体片芯的包衣是疏水物质、表 面活性剂和水溶性聚合物的混合物。包衣设 面活性剂和水溶性聚合物的混合物。包衣设 计成慢慢侵蚀, 计成慢慢侵蚀,并在预定时间后释放药物。用 巴西棕榈蜡、蜂蜡、单油酸聚氧乙烯甘露醇 和HPMC 的混合物作为包衣材料,并对此包衣 的混合物作为包衣材料, 片剂进行了体内、外研究, 片剂进行了体内、外研究,结果表明药物在时 滞后30 min内快速释放 滞后30 min内快速释放 .
脉 冲 塞 囊 时 间 依 赖 性 结 半包衣双层脉冲片 干法压制包衣择时片芯崩解释药系统 薄膜包衣片
双层膜时控-崩解脉冲微丸 双层膜时控 崩解脉冲微丸
脉冲渗透泵片
外形类似于普通明胶硬胶囊,主体是 外形类似于普通明胶硬胶囊,主体是水不溶性 的,不同之处是它有一个贮药的水凝胶泵固定在 不同之处是它有一个贮药的水凝胶泵固定在 胶囊中,外面盖有水溶性胶盖, 肠溶性聚合物包 胶囊中,外面盖有水溶性胶盖,以肠溶性聚合物包 衣。胶囊到达小肠后肠溶衣溶解,水凝胶泵暴露 。胶囊到达小肠后肠溶衣溶解, 并开始溶胀, 并开始溶胀,经过一段时间后自动弹出囊外而释 放药物。该制剂的释放时间与水凝胶的性质、 位置与用量有关,如要延长时间, 位置与用量有关,如要延长时间,可将水凝胶泵更 推向胶囊内部, 推向胶囊内部,或者增大水凝胶泵的体积。
结肠解剖结构及生理特点 可被结肠酶或细菌降解的结肠释药系统 口 服 结 肠 定 口服结肠定位 给药系统的作 用机制及分类 PH敏感型的结肠释药系统 敏感型的结肠释药系统 时间依赖性结肠释药系统 时控和pH 依赖联合型结肠定位释药系统 时控和
有机酸诱导型结肠释药系统 压力控制结肠释药系统 生物黏附系统 其它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 系统的体内外评价
口服药物传递系统
口服药物传递系统口服药物传递系统是一种用于有效传递药物的方法,它通过口服的方式将药物输送到患者体内,以治疗疾病或缓解症状。
这种传递系统具有许多优势,例如方便、安全和易于接受等。
口服药物传递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将药物包裹在内可溶的壳中,该壳可以在胃肠道中溶解释放药物。
药物的释放速度可以通过改变壳的成分和结构来控制。
这种传递系统的设计考虑了药物的理化特性和目标治疗区域,以确保药物能够被有效地吸收。
口服药物传递系统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首先,它便于患者使用和接受。
相对于注射或其他传递方法,口服药物传递系统更容易被患者接受,特别是对于儿童、老年人和患有针刺恐惧症的人群来说。
其次,口服药物传递系统可以提供持续和稳定的药物输送。
由于药物的释放速度可以被控制和调整,口服药物传递系统可以提供一定时间内的持续药物输送,以确保药物在治疗区域的有效浓度。
这对于需要长期或连续治疗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此外,口服药物传递系统还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对于注射和其他侵入性治疗方式,口服药物传递系统可以减少或避免疼痛和不适的感受,提高患者的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
虽然口服药物传递系统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药物的吸收和代谢过程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如饮食、肠道健康状况等。
这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不稳定,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其次,一些药物可能无法通过口服途径有效吸收。
由于胃酸和胃肠道酶的存在,某些药物在胃肠道中可能会被分解或失活,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正在寻找新的技术和方法,以提高口服药物的吸收效率。
另外,口服药物传递系统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
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必须确保药物的包裹壳符合规范,并且药物的释放速度和目标区域能够准确控制。
这需要各个环节的严密监管和控制,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总结而言,口服药物传递系统是一种方便、安全和易于接受的药物传递方法。
它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位置,以提供持续和稳定的药物输送。
口服纳米药物给药系统可行性实证
口服纳米药物给药系统可行性实证纳米技术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的领域之一。
纳米技术的应用涵盖各个领域,包括医疗领域。
口服纳米药物给药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传递方式,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口服纳米药物给药系统的可行性,并评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潜力。
口服纳米药物给药系统是一种通过口腔给药途径将纳米颗粒药物输送到体内的技术。
相比传统的药物给药方式,口服纳米药物给药系统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首先,口服给药是最为常见和便捷的给药途径之一,患者易于接受,减少了给药的不适感。
其次,纳米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可以增强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提高药物的口服吸收率。
此外,口服纳米药物给药系统具有较低的剂量变异性和更长的药物滞留时间,可降低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率,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疗效。
关于口服纳米药物给药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已有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项对口服纳米乳剂给药系统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调节纳米粒子的粒径和表面修饰,成功实现了口服给药的靶向输送,达到了治疗效果。
另外,一项针对纳米脂质体给药系统的研究中,实验证明了纳米脂质体能够提高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有效提高了药物的口服吸收率。
这些研究结果为口服纳米药物给药系统的可行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然而,口服纳米药物给药系统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在纳米颗粒的制备过程中,需要克服一系列的技术问题,例如合适的纳米粒子大小和稳定性的控制等。
其次,纳米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虽然目前的研究表明,口服纳米药物给药系统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对于长期使用以及大规模应用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评估和研究。
此外,纳米药物的成本和规模化生产也是制约口服纳米药物给药系统应用的因素之一。
为了验证口服纳米药物给药系统的可行性,在临床应用中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实践与研究。
优化纳米粒子的制备工艺和改进给药系统的设计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此外,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和生物安全性评估也是必要的,以确保口服纳米药物给药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给药系统发展历程
给药系统发展历程
药物给药系统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改进和创新。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里程碑:
1. 口服给药:最早的药物给药方式是通过口服。
古代人们发现,某些物质可以通过食物或饮水摄入体内,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2. 外用给药:古代人们还发现,将药物直接涂抹在皮肤表面或伤口处,也可以产生治疗效果。
这种给药方式被称为外用给药,适用于局部病变或皮肤疾病的治疗。
3. 注射给药:随着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深入,人们意识到有些药物需要直接注入体内,以达到更快、更有效的作用。
因此,注射给药方式逐渐应用于临床。
4. 经皮给药:经皮给药是指通过药物直接穿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而起到治疗作用。
这种给药方式的研究和发展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药物传递和控释系统的开发方面。
5. 新型给药系统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药物给药系统得到了新的突破和创新。
例如,缓释给药系统可以控制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率,从而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另外,纳米药物给药系统能够通过纳米颗粒或纳米载体将药物输送到靶细胞,实现精准治疗。
总的来说,药物给药系统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口服给药、外用给
药、注射给药、经皮给药等不同阶段,同时也伴随着新型给药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这些发展为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治疗体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口服脉冲给药系统简介
口服脉冲给药系统简介
刘振华;吕娟丽
【期刊名称】《武警医学》
【年(卷),期】2006(17)8
【摘要】脉冲给药系统被定义为按预定的模式迅速而短暂地释放定量的药物,并
且能迅速停止释放的给药系统。
脉冲释放与人体内激素的生理释放相似,如胰岛素等激素的释放,在基线释放中就包含了脉冲的、短暂的突释型的释放。
对病情发作具有节律性,而不需长时间维持体内恒定药物浓度的疾病,如高血压、心绞痛、支气管哮喘、风湿、糖尿病等,脉冲给药不仅疗效很好,而且降低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口服脉冲给药系统通过控制释放时间还可达到定位释放的作用,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为此,笔者综述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供药学和医学专业的同道参考。
【总页数】2页(P616-617)
【作者】刘振华;吕娟丽
【作者单位】武警总医院药剂科,北京,100039;武警总医院药剂科,北京,100039【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4.9
【相关文献】
1.脉冲释药微丸口服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J], 杨宗发;江尚飞;张荣发
2.口服脉冲式给药系统的研究概况 [J], 吕懿平;尹蓉莉;李东芬;赵明琴;李杰
3.双氯芬酸钾脉冲释药微丸口服给药系统的研制 [J], 任延久;刘风荣;宋勋
4.口服结肠给药系统的设计 [J], 梁丽萍;程斯珍
5.盐酸小檗碱纳米乳口服给药系统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J], 戴玮莉;金婴;王婷;唐晓萌;顾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服给药系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药物给药系统作为人们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治疗药物的不同给药方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药物给药系统在治疗疾病以及中药方面的应用,随着制剂技术的发展,各国对中药、天然药物研究的深入,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会有越来越多的中药、天然药物新型给药系统的出现, 将有越来越多高效、安全、方便、实用的药物释放系统产品。
口服给药是最常用、最方便、又较安全的给药方法,药物经口服后被胃肠道吸收入血,可起到局部作用或全身作用。
但口服给药吸收慢,故不适于急救,对意识不清、呕吐不止、禁食等患者也不宜用此法给药。
口服给药(以药丸或液体的形式)很大一部分在消化过程中丢失并通过肝脏消除,而保存下来的部分又可能对肠道产生刺激。
Elan(位于爱尔兰都柏林)为了满足称之为药物生物配置(biodisposition)(溶解、传送、分布和代谢)的基本因素,推出了口服释放给药系统。
口服给药的障碍包括代谢和溶出量以及局部渗透性。
Elan的PROMDAS反义技术可在胃中保护药物,使其在以后释放。
这种制剂可以片剂、胶囊剂等固体口服剂型提供,而且对于与蛋白质过量生成有关的疾病可以奏效。
EIan已与Isis Pharmaceuticals Inc.(位于加里福尼亚的Carlsbad)合作,研究寡核苷酸(oglionucleotides)的口服给药。
对于水溶性不好的药物来说,在做成制剂的过程当中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
高达40%新化学实体(NCE)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水溶性不好。
为了避免不希望有的通常产品所具有的特性,诸如起效慢、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在食物存在或不存在情况下药物吸收的变化性等,Elan的纳米晶体(NanoCrastal)技术可以改善活性药物成分的行为。
一、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物质通过生物膜或细胞膜的现象称为膜转运。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细胞膜主要是由膜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
生物膜的性质:1.膜的流动性构成膜的脂质分子层是液态的,具有流动性。
2.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的蛋白质、脂类及糖类物质分布不对称性。
3.膜结构的半透性膜结构具有半透性,某些物质能顺利通过,另一些物质则不能通过。
膜结构的流动性、不对称性及半透性与物质转运、细胞融合、细胞分裂、细胞表面受体功能等有密切的关系。
膜转运途径:1.细胞通道转运 2.细胞旁路通道转运药物转运机制:1.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无载体不需要能量)(膜孔转运无载体不需要能量) 2.载体媒介转运(促进扩散有载体不需要能量)(主动转运有载体需要能量) 3.膜动转运(胞饮转运无载体需要能量)(吞噬作用无载体需要能量)(二)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胃肠道是口服药物的必经通道,由胃、小肠、大肠三部分组成二、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1.消化系统因素2.循环系统因素3.疾病因素三、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1.解离度与脂溶性2.溶出速率四、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药物的剂型对药物的吸收及生物利用度有很大的影响。
剂型中药物的吸收和利用度情况取决于剂型释放药物的速度与数量。
一般认为,口服剂型生物利用度高低的顺序为: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1.液体制剂溶液剂(影响溶液中药物吸收的因素有:溶液的粘度、渗透压、增溶作用、络合物的形式及药物稳定性等)乳剂(影响药物吸收因素有:粘度、乳剂中的油脂和乳化剂)混悬剂(影响药物吸收因素有:混悬剂中的粒子大小、晶型、附加剂、分散溶媒的种类、粘度以及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等)2.固体制剂散剂(影响药物吸收因素有:散剂的粒子大小、溶出速度、药物和其他成分间发生的相互作用等)胶囊剂(影响药物吸收因素药物颗粒的大小、晶型、湿润性、分散状态、附加剂的选择、药物与附加剂间的相互作用等)片剂(影响药物吸收因素有:药物颗粒大小、晶型、PKa值、脂溶性,片剂的崩解度、溶出度、处方组成、制备工艺和储存条件等)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崩解系是指固体制剂在检查时限内全部崩解或溶散成碎粒的过程)(溶出度是指在规定溶出介质中,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制剂融出的速度和程度。
固体制剂的溶出速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药物的吸收情况)五、制剂处方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为增强主药的均匀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往往添加各种辅料,辅料之间或辅料和主药之间都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而影响药物的吸收,而这种影响采用一般的鉴别方法、含量测定及崩解度试验等是不易检测出来的,只有通过体内研究才能识别。
(一)辅料的影响1.粘合剂片剂制粒过程中常常加入粘合剂以增加颗粒之间的粘结能力,便于制粒,但过量的粘合剂能延缓片剂的崩解。
2.稀释剂常见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稀释剂对主药的吸附和分散作用。
3.崩解剂片剂中加入崩解剂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因粘合剂或由于加压而形成的结合力而使片剂崩解,崩解剂的品种和用量会对药物的溶出产生影响。
4.润滑剂润滑剂大多为疏水性或水不溶性物质,疏水性润滑剂可使药物与溶媒接触不良,溶出介质不易透入片剂的孔隙,而影响片剂的崩解与溶出。
5.增粘剂增粘剂可以改善制剂的物理性质,通常制剂的黏度往往会影响药物的吸收,药物的溶出度和扩散速度与黏度呈反比关系。
6.表面活性剂低浓度的表面活性剂能增加体液对吸附有空气的疏水性药物粒子表面的湿润型,从而增加溶出速率。
表面活性剂也有溶解消化道上皮细胞膜脂质的作用,从而改变上皮细胞的渗透性,使本来被动扩散难以吸收的物质,由于加入表面活性剂而使其吸收增加。
表面活性剂除能降低表面张力外,还有形成胶束起增溶作用,增溶作用可以对药物吸收产生不利影响,表面活性剂与某些药物相互作用能够形成复合物,其溶解度、分子大小、扩散速度、油/水分配系数等发生变化,故能够增强或降低药物对生物膜的渗透性。
(二)药物间及药物与辅料间的相互作用1.胃肠道pH与胃排空合并用药时,药物在给药部位的相互作用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2.络合作用络合物的形成,吸附作用以及胶束形成等,都能使药物在吸收部位的浓度减小。
药物与络合物间的平衡式:药物+络合剂=药物络合物相互作用的程度用稳定常数Ka表示,如为1:1络合,则有:Ka=[药物络合物]/[药物][络合物]络合作用对吸收的影响取决于Ka 的大小。
3.吸附作用4.固体分散作用固体分散作用既可以加快药物的溶出,也能延缓药物的释放,依赖于所使用载体材料的性质。
5.包含作用将药物分子包嵌于另一种物质分子的空穴结构内的制剂技术称为包和作用,药物被包和后,通常药物的溶解度,溶出速度得到改善,使药物的吸收增大。
六、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一)混合与制粒1.混合混合方法不同也易引起药物溶出速度的差异,尤其是对于小剂量的药物影响更明显。
2.制粒颗粒的质量对片剂吸收影响也很大。
(二)压片与包衣1.压片压片的大小影响片剂的孔隙率,进而影响片剂的崩解与药物的溶出。
一般情况下,压力增大,片剂的孔隙率减小,硬度变大,比表面积变小,崩解时间延长,溶出速度变慢。
压力与溶出速度的关系与原料及辅料有关。
2.包衣包衣材料和衣层的厚度影响药物吸收的快慢及血药浓度的高低。
包衣片中药物的溶出速度也与包衣材料有关。
包衣制剂储存过久也会影响药物体内释放。
包衣制剂中药物吸收的难易不仅与衣层的性质和厚度有关,还与包在其中的药物的溶解性有关。
七、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一)提高药物溶出速度1.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制成盐类制成无定型药物加入表面活性剂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制成包合物)2.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对提高脂溶性药物的吸收有显著性意义,而对水溶性药物的吸收影响较小。
(二)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1.改善跨细胞膜途径吸收机制有(改变黏液的流变学性质提高膜的流动性膜成分的溶解作用与膜蛋白的相互作用)2.促进细胞旁路转运机制有(溶剂拖动能力的增加,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环的收缩)八、口服药物注意事项:口服药物是我们最常见,也是最方便的服药方式,尤其是家庭用药,几乎基本是口服药物。
但是,在家庭口服药物也是有许多讲究的,如果不注意这些问题,不但影响药物的疗效,还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一些常见的口服药物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与饮茶的关系茶叶具有许多保健作用,许多人有饮茶的习惯。
的确,饮茶确实有许多益处,但是在服药期间,饮茶就要有许多讲究,否则会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忌与茶水同服的药物有以下这些:(1)含金属离子的药物。
如硫酸亚铁、葡萄糖酸钙、乳酸钙、维生素B12、次碳酸铋等。
这些药物与茶叶中的鞣酸结合而在胃肠道中结合产生沉淀。
不仅影响药物的吸收和降低药效,而且会刺激胃肠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引起胃肠绞痛、腹泻或便秘等。
(2)各种酶类制剂。
如胃蛋白酶、胰酶、乳酶生淀粉酶、多酶片等。
这些制剂中的蛋白质与茶叶中的鞣酸结合生成鞣酸蛋白,从而使酶失去活性。
(3)抗菌素。
如四环素、红霉素、林可霉素等茶叶中的鞣酸与他们结合会影响其吸收的抗菌能力。
碳酸氢钠与茶叶中的鞣酸结合会引起分解反应使其失去药效。
(4)洋地黄、洋地黄毒甙、及地高辛等强心甙类药。
这些药物与茶叶中鞣酸结合生成不溶性沉淀物,阻止吸收从而丧失疗效。
潘生丁能增加心肌中的环磷腺酐,但茶叶中的咖啡因有抗腺酐作用,从而降低潘生丁的疗效。
(5)镇静、安神、催眠药。
茶叶中的咖啡碱、可可碱、茶碱等具有兴奋神经中枢、强心和利尿的作用与上述药物作用相反。
故不宜同用。
(6)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茶叶中的咖啡因为中枢兴奋剂,患者服用痢特灵、优降宁、苯乙肼甲基苄肼或异烟肼等药物时饮茶可导致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
(7)中药。
中药多含酸性物质或生物碱。
容易与茶中的鞣酸反应使药物变质。
更不能作为保健药长期服用。
(二)与牛奶的关系。
牛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但是不宜用牛奶送服药物。
因为牛奶中含有较多的钙、铁和磷等无机盐类物质及丰富的蛋白质,这些成份可与某些药物成份发生作用后影响药物的吸收,利用,降低药效。
(三)热开水的关系。
有些药物因为含酶或本身属于活疫苗,具有热不稳定性。
因此不宜用热开水冲服。
如胃蛋白酶合剂、小儿麻痹糖丸维生素C、乳酶生等。
(四)与果汁的关系。
果汁含大量维生素、果糖、果酸,属酸性液体。
磺胺药与果汁同服,会使小儿的尿中有结晶析出,加重肾脏负担。
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复方阿司匹林、安乃近、消炎痛等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若在酸性环境中则更易对人体构成危害。
需要在小肠中才能被吸收利用的糖衣制剂,在酸性环境中会加速糖衣的溶解,从而使药物失去作用。
(五)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口服给药主要存在4个问题:(1)在胃内易被酸催化降解;(2)易被胃肠道内酶水解;(3)胃肠道粘膜的穿透性差;(4)肝脏的首过效应。
将某些酶抑制剂和吸收促进剂与肽类药物共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药物的吸收。
总结:药物释放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而随着分子生物学、药剂学、药用辅料学、代谢组学等研究相继展开以及医学、病理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分子设计学、系统工程学等科学的发展和交叉渗透,纳米技术、微加工技术等生物、化工和材料新技术平台的不断涌现和研究的深入,各国对中药、天然药物研究的深入,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开发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会有越来越多的中药、天然药物新型给药系统的出现, 越来越多高效、安全、方便、实用的药物释放系统产品将会走向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