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集团人力资源分析

飞龙集团人力资源分析
飞龙集团人力资源分析

一、中国保健品发展历程

80年代末到2003年初,中国的保健品行业经历了兴起——高速成长——衰落——复兴几个阶段,呈螺旋型上升趋势。

从1995年到1998年,保健品行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低谷期,企业数量和销售额大面积缩水,仅剩下1000家左右的生产厂家和总共100多亿元的年产值。其中60%左右的是中小型企业。

从1998-2000年底,保健品行业逐渐走出低谷,又进入了新一轮高速发展期,2000年,生产厂家恢复到3000多家,年产值超过500亿元,企业数量和年产值都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从2001-2002年,保健品市场总额不断缩水,保健品消费一路走低。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保健品市场的年销售额只有2000年的一半,约250亿元,而2002年,保健品销售额再度下降至200亿元左右。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在给百姓带来惶恐的同时,也使健康市场异常红火,并在我国保健品市场多年连续下跌的情况下,奇迹般地创造了保健品市场份额大幅度提升的神话。并且,随着保健品市场将进一步扩大,保健食品销售额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保守预计到2010年,保健品人均消费100元,保健品产业市场总容量突破1000亿元。

中国保健品行业的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药监局南方经济研究所二、企业简介

飞龙集团成立于一九九零年10月,公司注册资本一亿元港币,是以生物技术、天然营养品开发应用、现代中药研究、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为主的大中型国际集团公司。其子公司沈阳飞龙保健品有限公司、美国钻石药业有限公司、美国智慧开发有限公司、沈阳飞龙制药有限公司、沈阳飞龙药业有限公司。

现沈阳飞龙药业有限公司现有员工133人,其中大专以上毕业46人,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18人、助理工程师19人、专业技术人员42人,占员工总数的37.2%,主要有硬胶囊剂、合剂、口服液、搽剂、颗粒剂、茶剂等六个剂型16个品种的产品。如:参蛾助阳合剂、复方雄强肾胶囊等。飞龙药业在新药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多科技成果其中,中药三类新药9个,四类新药6个,中药保护品种1个。飞龙药业以科技为先导,民族的发展为己任;面向全世界,开发国际市场。公司始终以人为本,广纳贤才,按着现代国际化公司的管理体系,使公司不断壮大。飞龙药业聚集了一大批科技专家、管理专家和市场营销专家,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飞龙药业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设有三个车间,一个中心化验室和一个药物研究所。各车间的设备是属国内最先进的配套设备。已通过国家的GMP认证,具备了大生产的条件和能力。年饱和生产的总产值可达到10亿元人民币。同时,公司加强建设营销队伍,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新形式下的营销方案。根据每个品种的特点,采用广告招商分销和自建营销队伍的方式组织产品销售。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品种的市场潜力。

截至目前,沈阳飞龙集团已现销售收入累计达36亿元,利税5亿多元,带动了辽沈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沈阳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三、企业成长过程

(一)飞龙展翅腾飞

沈阳飞龙集团的前身为沈阳飞龙保健品有限公司。创办人姜伟曾任辽宁省中药研究所药物研究室主任,1990年以2万元办起了沈阳飞龙保健品有限公司。然而就是这2万元,在几年间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全国形成了强劲的“飞龙”冲击波。

1991年,飞龙公司在姜伟的带领下研制开发出“延生护保液”等一系列保健品,初闯市场便创产值1200万元;1992年实现产值1.8亿元,利润6000多万元;1993年实现产值10亿元,利润2亿元。这不仅实现了辽宁省医药行业43年来单一品种年

产值超亿元的突破,而且一跃成为辽宁省医药行业的第一创利大户,在全国医药行业人均利税评比中荣登榜首,在全国所有外商投资企业1992 年度人均利税排名中名列第二。

1994年伊始,飞龙集团又与韩国新海株式会社签订了出口1亿美元“延生护宝液”的贸易合同,创中国民间贸易之最。此时的沈阳飞龙公司已发展成为以医药、保健、美容品为主的企业集团。1991年至1995年的这四年间,完成销售额20亿元,实现利润4.2亿元,发展速度居全国保健品行业之首。因此,集团总裁姜伟荣获“全国杰出青年企业家”、“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改革风云人物”三大桂冠。

面对外界诸多人的关注,姜伟道出了企业发展的真正秘诀:广告轰炸。有数据显示,从1991年开始,随着飞龙各种产品的出世,飞龙在东北长春等中心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的次中心城市进行轰炸式的广告投放,在报刊、电视和电台上进行连续高密集度的广告投放。1991年,飞龙投入120万元广告费,实现利润400万元;1992年,飞龙投入广告1000万元,利润飚升至6000万元;1993、1994年飞龙的广告投入均超过1亿元,而利润也连续两年达到上亿元,一举成为中国保健品行业的龙头老大,发展速度居全国医药业首位。

(二)飞龙坠落云端

在飞龙集团的巅峰时期,姜伟继续坚持“广告市场效益”的营销循环战略。那时,姜伟在“飞龙”有一句响亮的口号:最优秀的人应该做商人,最优秀的商人应去做广告人。显然,广告这针兴奋剂让获利后的姜伟失去了理智思考的能力。

就在他投下一枚又一枚重磅广告炸弹、戴上一顶又一顶桂冠时,在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危机悄悄地张开了它灰暗森然的翅膀。

由于将太多的心思放在广告投入上,而公司的内部问题在时间的推移下已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了姜伟面前,让他寝食难安:飞龙集团的财务现状是只管账目不管实际,占用、挪用及私分集团货款的现象比比皆是;飞龙集团的广告策划如一盘散沙;分公司经理随心所欲,无效广告泛滥成灾,总部对广告的支出完全心中无底、调控无力,内部创业激情涣散殆尽。

表层的危机已成现实,而深层的危机也渐露端倪。就在飞龙集团决定在香港上市时,却被香港律师告知,上市将有四大隐患:没有可信的长远发展规划;没有硬碰硬的高科技产品;资本不实且资产过低;财务管理漏洞太大。对于香港方面提出的四大隐患,姜伟顿感刀刀见血,于是放弃了上市的计划。

就在逆风不顺时,姜伟走出了一步败棋。他认为,市场溃败的根源在于企业内部的管理紊乱和干部结构不合理。于是他断然决定对内开刀,展开“整风运动”休业整改。经过3年多的休整、磨练和准备,姜伟于1998年12月2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郑重

宣布:“飞龙”选准了自己的主导产业生产出了主导产品“伟哥开泰”胶囊。此时姜伟已经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瞄准了美国同行辉瑞公司。辉瑞公司生产的化学合成片剂VIAGRA被中国人称为“伟哥”,还没登陆即被炒得发烫。姜伟抓住商机,于1998年8月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报“伟哥”商标并抢注成功,诞生了中国的“伟哥”。

然而,“伟哥”的出世却并没有像“延生护保液”那样给飞龙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相反,惹来了一脑门子官司。整个事件就像个恶作剧的玩笑,短短三个月就结束了生命。1999年4月14日国家药品监督局把沈阳飞龙的“伟哥开泰胶囊”作为“劣药”查处。至此,“伟哥”再也没有“抬起头”来。

之后改变飞龙公司的形象、重组飞龙公司一直是姜伟的一个梦想。最后一次重组飞龙公司是在2001年1月入主“中科”,最终亦是无功而返,这条通往“资本市场”、重组飞龙公司的“捷径”很快被堵死。

就这样,飞龙集团在经过这一次次的“打击”后,跌入事业的低谷,终至悄悄退出公众的视线。

(三)沉浮之后“飞龙”再冲天

经过几年卧薪尝胆的“休整期”,飞龙集团终于走出了低谷,确立了扬中药保健药的优势,走高科技产品与国际化经营战略的企业发展之路。

大起又大落的姜伟决定透过企业生存的表层,深入思考企业何去何从的问题。1995年6月15日,飞龙公司的员工一上班就得到姜伟一封亲笔信:企业进入全面整顿。

在市场上全力拼杀,是一种考验;静下心来休整,是一种更为严峻的考验。

“仅仅两年时间,我愁白了许多头发”,他尽力地用一种轻松的口气说。那阵子,姜伟足不出户,一头扎进书堆里。他找来《谁赢得市场》、《企业失误》等书,进行认真分析。《谁赢得市场》这本书分析了美国17家大公司经营失败的案例。姜伟每每读罢,都要奋笔疾书,一个多月里,他写下了《怎样才能进两步》一文,将17个案例一一排出,逐一分析,带着大家讨论。

“从我开头,每个公司员工都要老老实实作一番自我批评,发现不足,改进不足。”这句话道出了姜伟解剖自己的意义所在。

飞龙集团“在渊”已数年,腾飞待何日?姜伟说,在几年的休整期里,自己从来没有忘记掉“潜龙在渊”只是为了积蓄能量,“腾飞在天”才是根本目的。在我们谈话中间,姜伟的秘书送来一本厚厚的资料,这本资料对事关公司发展的3000多个问题进行了专门阐释,特别是对于企业的高科技产品战略、国际化经营战略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在休整期,飞龙集团还投入4000万元开发新药,有的已通过卫生部审核。自称一半是商人、一半是科技工作者的姜伟信心十足:飞龙集团未来产品结构的发展思路已经明确:要实现产品结构的世界先进性,不能抛弃中药保健药的世界优势。在这一点上着

墨,就能收到点睛之效,飞龙集团这条龙一定会“龙飞在天”。

四、飞龙沉浮带给我们的反思

(一)飞龙失误的原因

1990年10月,飞龙集团只是一个注册资金只有75万元,员工几十人的小企业,而1991年实现利润400万元,1992年实现利润6000万元,1993年和1994年都超过2亿元。短短几年,飞龙集团可谓飞黄腾达,“牛气”冲天。但自1995年6月飞龙集团突然在报纸上登出一则广告——飞龙集团进入休整,然后便不见踪迹了。在很短的时间内走向顶峰,又在很短的时间内跌入低谷。姜伟在评价他和飞龙集团的这段经历时,只用了一句“来之迅乎,去之飘乎”。“萝卜快了不洗泥”,公司的看家产品——延生护宝液质量下降得厉害;企业的资金像撒胡椒面,没有统一规划;人才结构单一不说,由于亲情等原因招进来的人员占据了企业半壁江山;管理也一塌糊涂!1997年6月,消失两年的姜伟突然从地下“钻”出来,坦率地承认飞龙的失败是人才管理的失误。

飞龙集团除1992年向社会严格招聘营销人才外,从来没有对人才结构认真地进行过战略性设计。随机招收人员、凭人情招收人员,甚至出现亲情、家庭、联姻等不正常的招收人员的现象,而且持续3年之久。作为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医药保健品前几名的公司,外人或许难以想象,公司竟没有一个完整的人才结构,竟没有一个完整地选择和培养人才的规章。人员素质的偏低,人才结构不合理等。从1993年开始,飞龙集团在无人才结构设计的前提下,盲目地大量招收中医药方向的专业人才,并且安插在企业所有部门和机构,造成企业高层、中层知识结构单一,导致企业人才结构不合理,严重地阻碍了一个大型企业的发展。

(二)家族制的危害

中国计划经济时代体制和观念的后遗症在飞龙集团内部根深蒂固,以至于姜伟要把公司的权力之争延伸到家里,在单位里不得安宁,回到家照样不得安宁。家庭作坊时期的架构,束缚着这条有22家子公司的巨龙,飞龙成了"缚龙"。

姜伟在搞减肥茶起家时,依然在辽宁省中药研究所工作,因公干的身份不能注册公司,他就让老母提前离休,以她的名义注册公司。于是姜母成了飞龙集团的创立者、首任总经理。姜母勤劳倔强,以老妇人之肩在飞龙创立之初立下汗马功劳,跑工商找税务,四处推销产品,操劳奔波,在所不辞。姜伟在1990年从母亲名下接过法人代表,从此母亲变成了公司副总经理。姜母文化程度不高,年岁又大,姜伟曾屡次想让母亲退居闲

职,而母亲却坚持不甘寂寞,老有所为,两人经常发生矛盾。亲情与企业管理纠缠在一起,姜伟“剪不断,理还乱”,索性一拖再拖,搁置一边。

随着飞龙集团的快速发展,家族制严重制约了公司的决策与管理,姜伟被迫下定决心,解构家族制,他首先在“皇太后”身上动手。有一天,姜伟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宣布一项决定,免去母亲副总经理职务,保留原有待遇。姜母虽然心有怒火,但看到姜伟此意已决,在亲属的劝导下,她最终接受了退居二线的安排,但是姜母退隐也有个不容选择的条件:把姜伟的二姐提到副总经理的位置,负责监察部门。姜伟就此照办。接着姜伟给弟弟一笔不菲的钱,“放逐”出去,让他另打天下。家族制问题就此半推半就的解决了。

还有更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共同创业的一帮难兄难弟,他们虽然素质不高,但都是集团的“开国元勋”,当时都已身居要职,难以撬动。他们以元老自居,在集团内部发号施令,结果越管越乱,越帮越忙。姜伟无计可施,只得强行调整,他让一位副手负责调整干部,自己却躲在家里,三天不敢接电话。

家族制的祸害在国内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这是许多家庭作坊式起家的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必然遭遇的经历。因父子矛盾、夫妻矛盾、亲属矛盾,以及拜把兄弟、创业元老之间的矛盾,而引发公司决策层与管理层内部反目成仇,众叛亲离的现象并不少见,甚至内部分家导致公司分裂,各成诸侯,分封天下。

姜伟虽然搬走了老母,下放了创业元老,同时整顿了公司内部干部员工中近亲繁殖的现象,但这种强硬的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却损伤了飞龙。在飞龙集团里,公司员工有一种为老板打工卖命的心态,而没有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和远景目标交融一体,缺乏归属感,这是飞龙企业文化的一大失策。

1996年6月,姜伟看到公司存在的巨大危机,决定进入休整,对公司营销体系等规章制度进行体制改革,但姜伟的改革并没有实质性的改观飞龙集团。他对自己几年来风风火火的日子进行了追根究底的反思,终于写出了一篇《我的错误》的万言书,历数了自己的20条大错误,这便是后来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的"总裁的20大失误"。姜伟原本用来在飞龙集团内部抛砖引玉引起全体干部和员工反思的自我检讨书,却引发了全国民营企业界的大反思,姜伟对此始料不及。这也正说明姜伟的困境正是全国民营企业界所普遍面临的难题。

(三)人力资源中的人才招募、规划职能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飞龙集团的失误,是在人才招聘、规划管理方面的失误,最主要的是人才通常不流动和只靠自己培养人才这两个失误。这也是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会碰到的一个“致命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①没有一个长远的人才战略规划,②人才机制没有市场化,③单一的人才结构,④人才选拔不

畅等。

为了解决这一“致命问题”,我们认为,企业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至少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企业决策集体应真正树立市场化的选人、用人观念,确立正确的人才选拔标准、原则。

市场竞争是残酷的,只有拥有优秀人才时,才能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具有勃勃生机。为了求得优秀人才,避免“武大郎开店”的不良心态作用,树立一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观念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说来,公司从一开始组建就应把选人放在首位,并且提出了简单、明确的选人标准:

①任人为贤。不能因为认识某位领导就得到好的差事,要做到唯才是用。

②一专多能。尽量发挥人的潜能,使一个人能顶几摊事,既避免了部门繁杂、管理重复,又使得真正有才之人尽显其能,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③严格选拔,加强培训。在选拔人员时,从多角度多侧面选出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同时对每一位员工加强职业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④增强后备,面向未来。对新一代年轻人培训其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使之认识到中药品不仅是治病救人的良剂,而且是养身保健的主体。

2、按照科学的程序选拔人才,把人才选拔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

一般来说,人才的选拔主要有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调查研究、工作分析、人员分析等,明确某一用人工作岗位的工作特性,及这一工作岗位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生理、心理品质,确定最佳的人才选拔程序。

(2)选择阶段。

这是正式进行人员挑选的阶段。为了保证能从众多的求职者中选择出企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择优录取,需要经过心理测验等技术来进行严格的筛选。国外企业一般把此选择工作分为六个步骤,即:初步面试、填写申请表、进行心理测验、最后面试、获取证明材料、体格检查等,逐步淘汰不合格者,六个步骤全部通过考核者,录用为新员工。

(3)招聘总结及检验效度阶段。

新人员录用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心理学家还要进行总结,进一步探讨整个选择程序的预测效度。

在实际的人才招聘工作中这些步骤会有一定的变化,如在我国大部门企业在招聘人才

时,就采用筹划与准备阶段、宣传与报名阶段、考核与录用阶段、入厂教育与工作安置阶段等,但本质上是一致的,它能有效的保证人才招聘的科学、准确、客观、合理等。

3、作为主管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的人员,应熟练掌握人力资源招聘技术,如工作分析、人员分析、面试技巧、心理测试、情景模拟测验等。

企业在招聘高级管理人员时,经常使用面试、标准化的心理测试和情景模拟测验等招聘技术。

参考文献:

1、John M.Ivancevich《人力资源管理》

2、人民日报(1999年03月02日第10版)

3、《厚黑学》,李宗吾,汕头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4、《经营管理者》,宋萧,2007年8期

5、《大败局》,吴晓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6、百度知道

公司人力资源部数据分析版

公司人力资源部数据分 析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公司人力资源部数据分析2015年版 一、基础人事模块(数据截止点) 1、概述:总人数入职离职异动(内部流动、晋升) 2、员工增长率(年度) 【定义】是指新增员工人数与原有企业员工人数的比例。 【公式】员工增长率=本年度新增员工人数/上年同期员工人数(在职员工人数) *100% 【说明】员工增长率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增长速度。同时也可以反映出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将员工增长率与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结合起来,可以反映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均生产效率。 3、新员工入职人数部门分布 【定义】是指新入职员工部门分布柱状图 【说明】可以反映出各个部门人员需求的情况,还有培训需求有较大的关联。 4、人力资源流动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流动人数(包括流入人数和流出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是考察企业组织与员工队伍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报告期一般为一年 【公式】流动率=(一年期内流入人数+流出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 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年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或:=(年内各季平均人数之 和)÷4 【说明】流入人数指调入和新进人数,流出人数指退休、内退、调出、辞职、辞退和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人数。由于人力资源流动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稳定和员工的工作情绪,必须加以严格控制。若流动率过大,一般表明人事不稳定,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问题,而且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以及增加企业挑选,培训新进人员的成本。若流动率过小,又不

2015XX公司年度人力资源状况分析报告

****年度人力资源状况分析报告 为了更好地完善公司的人力资源制度改革,帮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走向规范化、标准化、职业化,通过有效管理,更大程度提升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本次人力资源分析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员工行为观察、员工代表沟通交流、整理汇总历史资料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基本清晰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并对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形成了以下报告: 第一部分 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 一、 集团总部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一) 集团总部现有员工119 人,其中,高层管理人员11人,占9.24%,中层人员 24人,占20.2%,基层84 人,占 70.6% (二) 不包括基层后勤辅助类岗位的总部员工现有107人,其中男、女比例如下 (三) 高层队伍结构分析 ◆ 高层队伍的年龄结构良好,平均年龄44岁,年富力强,学历结构较合理,全日制第一学历均在大专及以上,资质上有6人(占55%)持一级建造师证,职称上36%为高工,18%为中级,18%为助工,28%没有任何职称。 ◆ 高层队伍的结构缺陷主要是 ● 73%的高层是从事项目施工和项目管理出身,司龄10年以上,缺乏专业的企业管理方面的训练,在11名高层中只有2名是在2012年通过社会招聘引进的,有一定现代化企业管理经历。 ● 高层人员的职称和资质匹配度不足以应对企业发展需求 (四) 中层队伍结构分析 ◆ 中层队伍的平均年龄是38.7岁,年龄结构如下:

◆ 中层队伍的工龄结构分析:现有人员中54%是在2010年改制后通过社会招聘引进的,优势在于这批人即拥有一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又有较好的工作经验,同时劣势是缺乏对建筑行业的认知。其余在改制前入职人员,其在中恒工作时间均超过10年,企业忠诚度较高,同时缺乏的是专业的职业化训练和素养。 ◆ 中层队伍的第一学历结构分析:本科占29%,大专占 46%,中专以及下占25%。通过函授或其它在职教育形式,90%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员工有提升,获得大专及上学历,同时还有二名中层获取MBA 硕士学历。 ◆ 中层队伍的职称和资质结构分析:职称上8%为高工,13%为中级,17%为助工,62%还未获得任何职称。资质上有8位(33% )中层获得一级建造师。缺陷是:职称和资质持有率太低,有待提升。 (五) 基层队伍结构分析 ◆ 基层队伍的平均年龄是30.6岁,具体占比如下: ◆ 基层队伍的第一学历结构如下: ◆ 基层队伍工龄结构分析

公司人力资源规划与执行报告

公司人力资源规划与执 行报告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XX年公司人力资源规划与执行报告【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过去的2006年是个关键的年份,在经历了化纤行业的激烈竞争和整合后,在经历了公司内部管理的探索和实践后,我们锦兴公司迎来了充满希望也是关系到公司未来发展成败的2007年。按照公司的2007年的规划可以看出,明年将是我们在巩固基础并进行大跨步前进的一年,而为了配合公司整体的飞跃发展,在经历了2006年人力资源道路探索的人力资源部对于未来的工作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和框架,并准备在2007年在管理咨询公司的配合指导下,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展开,建立起完善的锦兴集团人力资源体系。为了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目标,根据2006年人力资源工作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充实,我们发现人力资源部的各个分系统之间都是相互关联或互为基础的,在过去的2006年正是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性,"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而忽视了人力资源各种手段和工具的基础,致使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处处受阻,到处碰壁,当然在一次次的碰壁和受阻后,公司和人力资源部也吸收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因此,在总结了2006年的管理积累,在加上2007年有管理咨询公司的推动和助力,人力资源部在做好一般人事事务性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2007年的发展规划,具体如下: 第一步组织结构和部门职能的划分 根据以往经验分析,本人认为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的启动要从公司的组织结构和部门职能的划分开始入手,首先确定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然后根据公司的特点和情况设计组织结构: 1、确定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管理层次是指组织内纵向管理系统所划分的等级数。管理层次越多,企业的各项政策、指令传达的时间越长,失真的可能性越大。最理想的状态是消除管理层次,实现信息纵向"短路",因此,提倡尽可能地减少管理层次。现代化的企业组织更倾向于管理幅度宽层次,即扁平化管理。 当然,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两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层次多势必幅度小,幅度大层次就会减少。对于一个组织首先要有合适的管理幅度,企业领导人无论多能干,受到自身知识、能力、体力、精力等方面的限制,幅度不可能过大,如果幅度过大,疲于应付,反而会运营效率降低。 因此,公司各部门应该根据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确定各部门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在不影响正常的管理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管

集团人力资源现状分析报告

集团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报告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x x集团 人力资源现状分析报告 xx集团历经十余载的开拓耕耘,逐步形成了以房地产开发为龙头的集金融、贸易、建筑装饰、物业、环保旅游等业务版块为一体的集团化企业。但是在运作过程中仍存在协作力不足、执行力不强的消极因素存在,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企业的发展速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上述因素的存在与企业及人员的结构有一定的关联。鉴于此,本报告将从层级结构、人员素质、岗位结构等方面,对我公司的人力资源结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 一、我司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一)人员数量分析 截止到2015年8月10日,我公司在岗人数一共162人,为便于对人员数量的分析,本部分按岗位职能,将公司各岗位人员划分为中高层管理人员、职能人员、后勤人员、工程技术类人员、销售业务类人员、服务类人员等六个岗位序列。各岗位序列人员分布如下图:根据上图显示的数据,可得出以下结论: 技术、销售业务类岗位与综合职能管理类岗位的人员配置关系不合理。从我公司目前的配置数量上看,我们的综合管理、职能类人员要多于技术、销售业务类岗位人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我公司业态发展较多,系统庞大,但是人员分布不均匀。 (二)人员素质分析 人员素质包含多方面,本部分对人员素质的分析仅从人员接受教育的程度(学历)进行分析。人员学历结构如下图: 从上图显示的数据上看,公司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公司总人数的54%,其中,具备本科学历人数占公司总人数的20%。从员工学历分布上看,我公司员工学历构成呈中等水平,主要原因是老员工中学历低者所占比例较大。 (三)年龄结构分析 从某种程度上讲,员工年龄和工作经验呈正比例关系。通过对员工年龄分布的分析,可初步得出具备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数量所占比例。具体数据如下图: 从上图显示的数据上看,我公司在30岁以上年龄阶段的员工人数占公司总人数的67%,30岁以下年龄阶段的员工人数占公司总人数的33%,平均年龄约37岁。整体上看,整个员工队伍正处于年富力强阶段,利于公司的快速成长。但是局部年龄分布不均,年龄偏大或偏小,需要进行人员优化。

公司人力资源部数据分析版

***公司人力资源部数据分析2015年版 一、基础人事模块(数据截止点) 1、概述:总人数入职离职异动(内部流动、晋升) 2、员工增长率(年度) 【定义】是指新增员工人数与原有企业员工人数的比例。 【公式】员工增长率=本年度新增员工人数/上年同期员工人数(在职员工人数)*100% 【说明】员工增长率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增长速度。同时也可以反映出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将员工增长率与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结合起来,可以反映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均生产效率。 3、新员工入职人数部门分布 【定义】是指新入职员工部门分布柱状图 【说明】可以反映出各个部门人员需求的情况,还有培训需求有较大的关联。 4、人力资源流动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企业流动人数(包括流入人数和流出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是考察企业组织与员工队伍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报告期一般为一年【公式】流动率=(一年期内流入人数+流出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

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年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或:=(年内各季平均人数之 和)÷4 【说明】流入人数指调入和新进人数,流出人数指退休、内退、调出、辞职、辞退和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人数。由于人力资源流动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稳定和员工的工作情绪,必须加以严格控制。若流动率过大,一般表明人事不稳定,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问题,而且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以及增加企业挑选,培训新进人员的成本。若流动率过小,又不利于企业的新陈代谢,保持企业的活力。但一般蓝领员工的流动率可以大一些,白领员工的流动率要小一些为好。 5、人力资源离职率 【定义】是指报告期内离职总人数与统计期平均人数的比例。其中离职人员包括辞职、企业辞退、合同到期不再续签(即终止合同)的所有人员。不包括内退和退休人员。 【公式】离职率=离职总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辞职人数+辞退人数+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 【说明】离职率可用来测量人力资源的稳定程度。离职率常以月、季度为单位,如果以年度为单位,就要考虑季节与周期变动等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合理的离职率应低于8%。

人力资源诊断分析报告

公司2015年度 人力资源诊断分析报告 2016年4月 为全面摸清家底、破解管理难题、提高全员人力资源意识,以“三全”管理为统领,按照公司统一部署和要求,组织开展了

人力资源诊断分析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诊断工作总体情况 (一)诊断范围 诊断单位机构情况。从层级上,覆盖了公司、集体企业两个管理层级;从用工性质上,覆盖职工、劳务派遣用工、集体企业用工方式。 (二)诊断方式 采取的诊断方式主要包括数据分析、基层调研诊断方式。 1.数据分析。以全口径用工总量和用工结构配置分析为重点,按照单位类型、定员专业、组织机构等维度,全面摸清家底,掌握所属各单位、各层级、各专业的超缺员和用工配置情况。 2.基层调研。注重基层,可自下而上逐级开展自查,通过广泛听取基层意见和建议,找准问题和短板,并按照诊断类别和项目,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提炼。 二、人力资源现状 从用工总量、素质结构两个维度,对员工队伍现状进行分析,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用工总量 截至2015年底,全口径用工总量133人,其中,职工114人,占85.7%;劳务派遣用工4人,占3%;集体企业用工(包含集体身份职工、集体企业聘用职工、劳务派遣及其他用工,下同)15人,占11.3%。人员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 表1:全口径用工总量情况表

(二)素质结构 1.职工 截至2015年底,职工114人,平均年龄43.8岁,人才当量密度0.868;女职工27人,占比23.68%;不在岗0人,占比0%;“三无”人员2人,占比1.75%,其中从事生产技能岗位58人,内退0人。具体结构如下: (1)学历结构:

某公司人力资源分析报告

XX人力资源分析报告 前言 (1) 第一部分:人力资源状况综述......................................... 21.1公司背景....................................................... 21.2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 21.2.1管理人员..................................................... 31.2.2技术人员..................................................... 41.2.3市场人员..................................................... 5第二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诊断..................................... 62.1概述........................................................... 62.2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62.2.1公司领导未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62.2.2未树立全员参与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72.2.3组织结构..................................................... 72.2.4人力资源规划................................................. 72.2.5工作分析..................................................... 82.2.6员工培训及开发............................................... 92.2.7绩效考核................................................... 112.2.8薪酬....................................................... 142.2.9企业文化.. (17) 2.2.10结论...................................................... 17

2018年度人力资源状况分析报告

2018年度人力资源状况分析报告 为了更好地完善公司的人力资源制度改革,帮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走向规范化、标准化、职业化,通过有效管理,更大程度提升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本次人力资源分析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员工行为观察、员工代表沟通交流、整理汇总历史资料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基本清晰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并对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形成了以下报告: 第一部分 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 一、 集团总部人力资源结构分析 (一) 集团总部现有员工119 人,其中,高层管理人员11人,占9.24%,中层人员 24人,占20.2%,基层84 人,占 70.6% (二) 不包括基层后勤辅助类岗位的总部员工现有107人,其中男、女比例如下 (三) 高层队伍结构分析 ◆ 高层队伍的年龄结构良好,平均年龄44岁,年富力强,学历结构较合理,全日制第一学历均在大专及以上,资质上有6人(占55%)持一级建造师证,职称上36%为高工,18%为中级,18%为助工,28%没有任何职称。 ◆ 高层队伍的结构缺陷主要是 ● 73%的高层是从事项目施工和项目管理出身,司龄10年以上,缺乏专业的企业管理方面的训练,在11名高层中只有2名是在2012年通过社会招聘引进的,有一定现代化企业管理经历。 ● 高层人员的职称和资质匹配度不足以应对企业发展需求 (四) 中层队伍结构分析 ◆ 中层队伍的平均年龄是38.7岁,年龄结构如下:

◆ 中层队伍的工龄结构分析:现有人员中54%是在2010年改制后通过社会招聘引进的,优势在于这批人即拥有一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又有较好的工作经验,同时劣势是缺乏对建筑行业的认知。其余在改制前入职人员,其在中恒工作时间均超过10年,企业忠诚度较高,同时缺乏的是专业的职业化训练和素养。 ◆ 中层队伍的第一学历结构分析:本科占29%,大专占 46%,中专以及下占25%。通过函授或其它在职教育形式,90%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员工有提升,获得大专及上学历,同时还有二名中层获取MBA 硕士学历。 ◆ 中层队伍的职称和资质结构分析:职称上8%为高工,13%为中级,17%为助工,62%还未获得任何职称。资质上有8位(33% )中层获得一级建造师。缺陷是:职称和资质持有率太低,有待提升。 (五) 基层队伍结构分析 ◆ 基层队伍的平均年龄是30.6岁,具体占比如下: ◆ 基层队伍的第一学历结构如下: ◆ 基层队伍工龄结构分析

人力资源规划主题报告

人力资源规划主报告 ##~2020年人力资源规划 (讨论稿) 某集团公司人事处

目录 第一部分人力资源及管理现状分析V 一、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V (一)外部环境分析V 1、世界油气资源发展分析V 2、中国油气资源发展分析VI (二)内部环境分析VIII 1、某在中国能源战略中的定位VIII 2、某集团公司2004年的生产经营情况VIII (三)内外部环境对公司人力资源的要求IX (四)“十一五”发展战略对人力资源的要求IX 1、“1521”目标对员工队伍总量的要求IX 2、“1521”目标对员工队伍专业的要求X 3、“1521”目标对员工队伍综合素质的要求X 二、新体制下公司用工机制优越性分析1(一)“两新两高”的工作方针1 (二)甲乙方管理体制1 (三)“多位一体”的用工制度2 三、员工队伍现状分析3 (一)员工总量分析3 1、创业成长期(1989年~1998年)3 2、重组发展期(1999年~2003年)4 3、整合起飞期(2004年以后)5 (二)员工总体结构分析5 1、本部机关人员占全体员工比例6 2、管理幅度6 3、年龄结构8 4、性别结构9

5、学历结构10 (三)三支队伍分析13 1、公司本部13 2、塔西南16 3、塔石化18 4、塔指20 (四)人力资源成本分析22 (五)人力资源效益分析23 四、人力资源及管理问题总结24 (一)人力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24 1、员工队伍总量24 2、员工队伍结构24 (二)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26 第二部分员工队伍建设目标29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29 (一)指导思想29 1、确保公司业务持续发展29 2、形成行业人才竞争优势29 3、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迈进29 YPERLINK \l "_Toc107396440"(二)指导原则30 1、整体效益原则30 2、经济规模原则30 3、弹性运用原则30 4、效率导向原则30 5、整合协调原则30 6、弹性发展原则30 二、员工队伍总体目标——总量适宜,严守高效精干的指导思想31(一)##~2010年总量目标31 1、公司总体31 2、其他各组织板块32 (二)2010~2020年总量目标32 三、员工结构素质目标——梯队储备,打造核心人才的中流砥柱33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模板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模板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公司2009年1-6月人力资源分析报告模板 (标题黑体三号加粗居中) 说明:本模板罗列了大致分析方向,第二部分所提供的表格仅供作图时参考,具体表现形式不局限,可采用多种图表格式进行。全文请用1.5倍行距编辑。分析报告完成后请将红色及蓝色字体部分删除。 一、公司组织结构图(一级标题黑体四号加粗左端顶头对齐) 描述公司现有的组织结构设置,如有调整,反映出组织结构调整过程并简述原因。 分析:(宋体五号) 二、201X年1-6月人力资源效率指标分析 人力资源效率指标主要是指人均净利润、万元人工成本净利润、人均销售收入,该指标可以与历史数据对比进行分析,也可以在集团内部与其他单位进行对比分析。人均净利润可以分析年度目标值完成情况。目标值以净利润双定目标除以年初人数确定。 三、

分析时可对进行组合如岗位——学历结构分析,岗位——年龄结构分析等,还可考虑对一定时间段内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或者挑选较重要的类别如管理类、产品类人员进行专门的分析。 1岗位结构(二级标题黑体小四加粗左端顶头对齐) 依据最新的岗位序列结构,岗位设置分为五大类:管理类、产品类、专业类、客户类、生产类。可对公司进行整体岗位结构分析或者对某一类别的结构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例图: 2 年龄结构 年龄龄区间划分为25岁以下、26岁-35岁、36岁-45岁、45岁以上四个区间。 仅仅对年龄分布进行一维分析,只能看出员工的年龄层次结构。只有当把年龄分布和其他相关的指标结合起来,才可以从数据中看出问题,例如将年龄分布和学历分布结合,或者将年龄分布和人员职位层次结合,组成一个二维的人员结构分析表,才能从双重指标中所显示的数据中,看出人员结构所折射出的具体情况。 企业的员工理想的年龄分配,应呈三角形金字塔为宜。顶端代表45岁以上的高龄员工;中间部位次多,代表36岁-45岁的中龄员工;而底部位人数最多,代表20岁-35岁的低龄员工。 例图: 分析:

人事部门常用数据分析

人事部门常用数据分析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人力资源常用数据分析 一、招聘分析常用计算公式 1、招聘入职率:应聘成功入职的人数÷应聘的所有人数×100%。 2、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底人数)÷2 3、月员工离职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4、月员工新进率:整月员工新进总人数÷月平均人数×100% 5、月员工留存率:月底留存的员工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6、月员工损失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7、月员工进出比率:整月入职员工总人数÷整月离职员工总人数 ×100% 8、骨干员工留存率:中高层员工人数÷月初员工人数*100% 二、考勤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1、个人出勤率:出勤天数÷规定的月工作日×100% 2、加班强度比率:当月加班时数÷当月总工作时数×100% 3、人员出勤率:当天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4、人员缺勤率:当天缺勤员工人数÷当天企业总人数×100% 三、常用工资计算、人力成本分析公式 1、月薪工资:月工资额÷21.75天×当月考勤天数 2、月计件工资:计件单价×当月所做件数 3、平时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1.5倍×平时加班时数 4、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2倍×假日加班时数 5、法定假日加班费:月工资额÷21.75天÷8小时×3倍×法定假日加班时数

6、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比率: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 ×100% 7、非生产人员工资比率:非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企业工资总额×100% 8、人力资源费用率: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销售收入总额 ×100% 9、人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成本费用 总额×100% 10、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11、人工成本利润率:一定时期内企业利润总额÷同期企业人工成本总额×100% 四、培训统计分析公式 培训出勤率:实际培训出席人数÷计划培训出席人数×100% HR常用公式分析 1.新晋员工比率=已转正员工数/在职总人数 2.补充员工比率=为离职缺口补充的人数/在职总人数 3.离职率(主动离职率/淘汰率)=离职人数/在职总人数 4.异动率=异动人数/在职总人数 5.人事费用率=(人均人工成本*总人数)/同期销售收入总数 6.招聘达成率=(报到人数+待报到人数)/(计划增补人数+临时增补人数) 7.人员编制管控率=每月编制人数/在职人数 8.人员流动率=(员工进入率+离职率)/2 9.离职率=离职人数/((期初人数+期末人数)/2)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最全模板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 说明:本模板罗列了大致分析方向,第二部分所提供的表格仅供作图时参考,具体表现形式不局限,可采用多种图表格式进行。全文请用1.5倍行距编辑。分析报告完成后请将红色及蓝色字体部分删除。 一、公司组织结构图 描述公司现有的组织结构设置,如有调整,反映出组织结构调整过程并简述原因。 分析:(宋体五号) 二、2011年1-5月人力资源效率指标分析 人力资源效率指标主要是指人均净利润、万元人工成本净利润、人均销售收入,该指标可以与历史数据对比进行分析,也可以在集团内部与其他单位进行对比分析。人均净利润可以分析年度目标值完成情况。目标值以净利润双定目标除以年初人数确定。 三、 人力资源结构主要包括岗位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工龄结构、职称结构等, 分析时可对进行组合如岗位——学历结构分析,岗位——年龄结构分析等,还可考虑对一定时间段内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或者挑选较重要的类别如管理类、产品类人员进行专门的分析。

1岗位结构(二级标题黑体 小四 加粗 左端顶头对齐) 依据最新的岗位序列结构,岗位设置分为五大类:管理类、产品类、专业类、客户类、生产类。可对公司进行整体岗位结构分析或者对某一类别的结构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例图: 2 年龄结构 年龄龄区间划分为25岁以下、26岁-35岁、36岁-45岁、45岁以上四个区间。 仅仅对年龄分布进行一维分析,只能看出员工的年龄层次结构。只有当把年龄分布和其他相关的指标结合起来,才可以从数据中看出问题,例如将年龄分布和学历分布结合,或者将年龄分布和人员职位层次结合,组成一个二维的人员结构分析表,才能从双重指标中所显示的数据中,看出人员结构所折射出的具体情况。 企业的员工理想的年龄分配,应呈三角形金字塔为宜。顶端代表45岁以上的高龄员工;中间部位次多,代表36岁-45岁的中龄员工;而底部位人数最多,代表20岁-35岁的低龄员工。 例图: 分析: 3 学历结构 学历分为五类:博士、硕士、本科、专科、专科以下。可以对比历史数据对学历结构进行分析,看出变化。 例图: 岗位-年龄图

人力资源规划报告

人力资源规划报告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人力资源规划报告 随着集团业务规模不断快速发展,出现了人才资源储备与制度文化建设与发展速度不相匹配的现象。只有正视现状,改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从易入手、从长规划、一步一脚印,才能更上一层楼。 一、改善离职的分析 1、离职人员统计 从2016年9月开始建立花名册至今,根据所记录的数据,集团各部门管辖下的离职人数及比例如下: 部门总裁办财务部行政人事 部 合计 在职人数7181338 离职人数4101226 合计人数11282564 离职率36%36%48%41% 离职率=已离职人数/(离职人数+在职人数)*100%。若离职率超过50%,说明从人数的角度思考部门人员的就已经全部换过一次。 2、离职数据分析 每个大中规模企业都有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会建立人员优化比率,即每年会淘汰不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员的比率;一般企业在保证管理运行平稳情况下,此比率平均值为5%-10%(经验值);但如果管理人员淘汰比率超过10%,达到20%就是处于人员异常流动状态,会影响企业管理工作稳定,同时严重员工心态与势气,还会引起政府劳动监察部门的关注,要企业书面上报。目前集团职能管理岗位的离职率达已经达到41%时,作为集团经营管理层必须直面这个严峻问题,对症下药。 3、离职原因面谈调查 员工离职时书面写的离职原因,通常都不是真实原因。为此,HR会通过与即将离职人员做一个非正式的沟通面谈调查,从而获取员工离职前真实想法,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通过近9个月来对35位集团总部工作的离职员工的调查,获得员工离职反映的主要问题如下: 原因分类工资低 六天工 作 缺晋升机 制 福利不足其他原因 原因占 比% 51%63%46%23%54%

公司人力资源状况分析报告

公司HRM分析报告 本次HRM分析主要采用了员工代表面谈、员工行为观察、整理汇总历史资料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基本清晰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并对公司在HRM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形成了以下报告: 一、公司HR的结构情况与分析 1.各层级人员比例:截至到2016年5月12日,公司在册员工2163人(含人事代理员工131人)。其中,高层管理人员人中层管理人员人,基层人员人。 2.干部与工人比例:干部1093人,工人1070人。

51% 49% 干部1093人 工人1070人 79% 21% 在岗1705人非在岗458人 84% 16% 男职工1817人女职工346人

6.人员年龄结构:50~60岁的有889人,46~50岁的有375人,41~45岁的有149人,36~40岁的有168人,31~35岁的有334人,30岁及以下的有248人。 7.公司所属各单位人员分布情况:机关及二级机构212人,分公司387人,项目部1042人,助勤人员64人,非在岗人员458人。

8.干部队伍专业技术职称结构:高级职称109人,中级职称384人,助理级职称405人,员级职称106人,没有技术职称的干部89人。 9.工人队伍技术等级结构:高级技师50人, 技师145人,高级工608人,中级工215人,初级工52人。 二、公司HRM的现状诊断 总体上,公司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改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企业文化、体制等企业自身的原因,人力资源管理仍存在着观念滞后、结构不全、功能不到位、

职能未充分发挥的问题,且已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公司未来的发展。 (一)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1.公司对人力资源管理没有足够的认识 公司管理层缺乏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观,未完全树立人力资本观念,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公司的发展战略来说,只是事务性职能工作而已,还没起到为企业高层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充当助手的作用。 2.公司管理层未形成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而应该是所有中高层管理者的一项日常性工作,但目前公司管理层对此认识不足,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事,因此,公司管理层很少有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很难主动地将本职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考虑问题。 (二)目前还未形成动态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项持续的、动态的工作,随着公司不断的改革发展,需要平衡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使公司对环境适应能力更强,更具有竞争力。但从公司目前的情况来看,没有进行人力资源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没有做好分专业类别的人才储备计划,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依据职位空缺或临时紧急任务招人、聘人,往往造成人员与职位匹配度不高,产生“凑

人力资源数据分析指标

集团人力资源部数据分析指标体系详解 人力资源评估中心 目录 目录?错误!未指定书签。 前言某某集团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错误!未指定书签。 1 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错误!未指定书签。 2 人力资源指标体系框架模型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人力资本能力错误!未指定书签。 1人员数量指标错误!未指定书签。 1.1 期初人数错误!未指定书签。 1.2期末人数错误!未指定书签。 1.3统计期平均人数?错误!未指定书签。 2员工人数流动指标?错误!未指定书签。 2.1人力资源流动率?错误!未指定书签。 2.2净人力资源流动率?错误!未指定书签。 2.3人力资源离职率?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非自愿性的员工离职率错误!未指定书签。 2.5自愿性员工离职率?错误!未指定书签。 2.6人力资源新进率?错误!未定义书签。 2.7知识型员工离职率?错误!未指定书签。 2.8内部变动率错误!未指定书签。

3.人力资源结构指标错误!未指定书签。 3.1人员岗位分布?错误!未定义书签。 3.2人员受教育情况分析指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人员年龄、工龄分析指标错误!未指定书签。 3.4人员职称与技术等级结构分布指标?错误!未指定书签。二人力资源运作能力错误!未定义书签。 1 招聘指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1.1招聘成本评估指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录用人员评估指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1.3招聘渠道分布?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填补岗位空缺时间?错误!未指定书签。 2培训指标?错误!未指定书签。 2.1培训人员数量指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培训费用指标?错误!未指定书签。 2.3 培训效果指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绩效管理指标错误!未指定书签。 3.1绩效工资的比例错误!未指定书签。 3.2 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分布?错误!未定义书签。 4 薪酬指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4.1外部薪酬指标?错误!未指定书签。 4.2 内部薪酬指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5 劳动关系指标错误!未指定书签。

人事部门常用数据分析(20201110163101)

人力资源常用数据分析 —、招聘分析常用计算公式 1、 招聘入职率:应聘成功入职的人数 2、 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底人数) 3、 月员工离职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 4、 月员工新进率:整月员工新进总人数 5、 月员工留存率:月底留存的员工人数 6、 月员工损失率:整月员工离职总人数 7、 月员工进出比率:整月入职员工总人数 8、 骨干员工留存率:中高层员工人数 二、考勤常用的统计分析公式 1、 个人出勤率:出勤天数 三规定的月工作日X 10% 2、 加班强度比率:当月加班时数 m 当月总工作时数x 10% 3、 人员出勤率:当天出勤员工人数 ?当天企业总人数X 10% 4、 人员缺勤率:当天缺勤员工人数 三当天企业总人数X 10% 三、常用工资计算、人力成本分析公式 1、 月薪工资:月工资额 三21.75天X 当月考勤天数 2、 月计件工资:计件单价 X 当月所做件数 3、 平时加班费:月工资额 三24.75天三8小时X 1.5倍X 平时加班时数 4、 假曰加班费:月工资额 三24.75天三8小时X 2倍X 假曰加班时数 5、 法定假曰加班费:月工资额 三21.75天m 8小时x 3倍x 法定假曰加班时数 6、 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比率:直接生产人员工资总额 三企业工资总额X 10% 应聘的所有人数X 10%, 三2 三月平均人数X 10% ?月平均人数X 10% 三月初员工人数X 10% 三月初员工人数X 10% 三整月离职员工总人数X 100% 月初员工人数*100%

7、非生产人员工资比率:非生产人员工资总额三企业工资总额X 100% 8、人力资源费用率:—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三同期销售收入总额X 10% 9、人力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三同期成本费用 总额X 100% 10、人均人工成本: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m同期同口径职工人数 四、培训统计分析公式 HR常用公式分析 1?新晋员工比率二已转正员工数 /在职总人数 2补充员工比率二为离职缺口补充的人数/在职总人数 3?离职率(主动离职率/淘汰率)二离职人数/在职总人数 4?异动率二异动人数/在职总人数 5?人事费用率二(人均人工成本裏总人数)/同期销售收入总数 6?招聘达成率=(报到人数+待报到人数)/ (计划增补人数+临时增补人数) 7?人员编制管控率二每月编制人数/在职人数 8?人员流动率=(员工进入率+离职率)/2 9?离职率二离职人数/ ((期初人数+期末人数)/2) 10?员工进入率二报到人数/期初人数 11. 离职率二离职人数/(期初人数+ 录用人数)X 10% 12. 员工当月应得薪资的计算方程式为: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分析报告说明:本模板罗列了大致分析方向,第二部分所提供的表格仅供作图时参考,具体表现形式不局限,可采用多种图表格式进行。全文请用1.5倍行距编辑。分析报告完成后请将红色及蓝色字体部分删除。 一、公司组织结构图 描述公司现有的组织结构设置,如有调整,反映出组织结构调整过程并简述原因。 分析:(宋体五号) 二、2011年1-5月人力资源效率指标分析 人力资源效率指标主要是指人均净利润、万元人工成本净利润、人均销售收入,该指标可以与历史数据对比进行分析,也可以在集团内部与其他单位进行对比分析。人均净利润可以分析年度目标值完成情况。目标值以净利润双定目标除以年初人数确定。 三、

分析时可对进行组合如岗位——学历结构分析,岗位——年龄结构分析等,还可考虑对一定时间段内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或者挑选较重要的类别如管理类、产品类人员进行专门的分析。 1岗位结构(二级标题黑体小四加粗左端顶头对齐) 依据最新的岗位序列结构,岗位设置分为五大类:管理类、产品类、专业类、客户类、生产类。可对公司进行整体岗位结构分析或者对某一类别的结构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例图: 2 年龄结构 年龄龄区间划分为25岁以下、26岁-35岁、36岁-45岁、45岁以上四个区间。 仅仅对年龄分布进行一维分析,只能看出员工的年龄层次结构。只有当把年龄分布和其他相关的指标结合起来,才可以从数据中看出问题,例如将年龄分布和学历分布结合,或者将年龄分布和人员职位层次结合,组成一个二维的人员结构分析表,才能从双重指标中所显示的数据中,看出人员结构所折射出的具体情况。 企业的员工理想的年龄分配,应呈三角形金字塔为宜。顶端代表45岁以上的高龄员工;中间部位次多,代表36岁-45岁的中龄员工;而底部位人数最多,代表20岁-35岁的低龄员工。 例图:

年度公司人力资源规划执行报告

2007年公司人力资源规划与执行报告 Tag:报告 过去的2006年是个关键的年份,在经历了化纤行业的激烈竞争和整合后,在经历了公司内部管理的探索和实践后,我们锦兴公司迎来了充满希望也是关系到公司未来发展成败的2007年。按照公司的2007年的规划可以看出,明年将是我们在巩固基础并进行大跨步前进的一年,而为了配合公司整体的飞跃发展,在经历了2006年人力资源道路探索的人力资源部对于未来的工作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和框架,并准备在2007年在管理咨询公司的配合指导下,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展开,建立起完善的锦兴集团人力资源体系。为了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目标,根据2006年人力资源工作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充实,我们发现人力资源部的各个分系统之间都是相互关联或互为基础的,在过去的2 006年正是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性,"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而忽视了人力资源各种手段和工具的基础,致使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处处受阻,到处碰壁,当然在一次次的碰壁和受阻后,公司和人力资源部也吸收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因此,在总结了2006年的管理积累,在加上2007年有管理咨询公司的推动和助力,人力资源部在做好一般人事事务性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2007年的发展规划,具体如下: 第一步组织结构和部门职能的划分 根据以往经验分析,本人认为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的启动要从公司的组织结构和部门职能的划分开始入手,首先确定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然后根据公司的特点和情况设计组织结构: 1、确定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管理层次是指组织内纵向管理系统所划分的等级数。管理层次越多,企业的各项政策、指令传达的时间越长,失真的可能性越大。最理想的状态是消除管理层次,实现信息纵向"短路",因此,提倡尽可能地减少管理层次。现代化的企业组织更倾向于管理幅度宽层次,即扁平化管理。 当然,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两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层次多势必幅度小,幅度大层次就会减少。对于一个组织首先要有合适的管理幅度,企业领导人无论多能干,受到自身知识、能力、体力、精力等方面的限制,幅度不可能过大,如果幅度过大,疲于应付,反而会运营效率降低。 因此,公司各部门应该根据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确定各部门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在不影响正常的管理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管理层次而加大管理幅度,实施扁平化管理,同时才能保证信息的流畅和沟通的快速准确。 2.职能的集权分权以及职务代理制度 集权与分权不仅仅是组织结构问题,它已经成为企业领导人困惑的问题。权力集中到什么程度为好,放权放到什么程度最适合。"一统就死,一放就乱"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的特点。权力集中的时候,可能不会出现弊病,但运行效率很低;权力下放,可能运行效率会提高,但是会漏洞百出。 这些问题和毛病在我们公司也是客观存在,比如公司电气方面、物检化验方面、设备方面以及生产管理与工艺管理等等,是分、是合,公司讨论了几次,到目前为止还未有定论,故明年确定职能的集权和分权也是一个在组织结构确立时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同时,在确定了分权集权制度后,应该还必须相应地建立

HR数据分析及报告

上海汽车人力资源数据分析报告 小组成员:曲舒谭 理欣阿妮尔肖欣竺刘钰婷 一、行业和公司背景介绍 (一)行业背景 自2002年之后,中国汽车行业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特别是随着私人消费的兴起,轿车需求量开始迅速攀升,并成为推动中国汽车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 到2009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结束了由福特公司开始的美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汽车统治地位。不仅如此,2009年,中国的汽车产量超过了日本和美国的总和,自2006年以来,由日本汽车工业保持的世界第一的位置,在2009年也被中国取代。2009年中国汽车工业产销总量分别达到1379.1万辆和1364.48万辆,同比增长48.30%和46.15%。 2010年,在国家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变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积极作用下,我国汽车工业延续2009年发展态势,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汽车产销快速增长,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提升,汽车出口逐步恢复,大企业集团产销规模整体提升,市场需求结构进一步优化,汽车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2010年,汽车产销分别为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同比增长32.44%和32.37%,保持了世界第一的地位。 2011年以来,我国汽车业步伐放缓,汽车市场整体趋势向淡,但同时也是理性回归。2011年1-5月,汽车产销分别为777.97万辆和791.62万辆,同比增长3.19%和4.06%,增幅较2010年同期分别回落52.4和49.19个百分点。中国汽车产业作为世界汽车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十年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黄金期,汽车产业已经完成了从小到大的过程,正在逐步实现由弱到强的巨大跨越,全球汽车工业将向中国和一些新兴经济体进一步转移,这对中国汽车工业来说,仍是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公司背景和现状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汽集团”,股票代码为600104)是国内A股市场最大的整车上市公司。2011年,通过向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及上海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发行股份,购买独立零部件、服务贸易和新能源汽车业务的相关股权和资产,上汽集团实现资产重组整体上市,总股本达到110亿股。上汽集团主要业务涵盖整车(包括乘用车、商用车)、零部件(包括发动机、变速箱、动力传动、底盘、内外饰、电子电器等)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汽车服务贸易业务(包括汽车金融)。上汽集团所属主要整车企业包括乘用车公司、商用车公司、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上汽通用五菱、南京依维柯、上汽依维柯红岩、上海申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