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4.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
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 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症状及体征基本消 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在此期间体内可能 还有残余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病原体还未 完全清除,许多患者的传染性还要持续一段 时间,但食欲和体力均逐渐恢复,血清中的 抗体效价亦逐渐上升至最高水平。
感染后,大多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 异性主动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 转变为健康携带者。
(三)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 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 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 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感染后,病原 体清除,感染者获得巩固免疫。小部分则 转变为恢复期携带者。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 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 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 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 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 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 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点。潜 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个传染病中都存在。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在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下,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可出现充血、增生 等反应,临床上表现为肝、脾和淋巴结 肿大。
(三)临床类型
根据传染病临床过程的长短、轻重 及临床特征可分为:急性、亚急性、 慢性、轻型、中型、重型、爆发型、 典型及非典型等。典型相当于中型或 普通型,非典型则可轻可重,极轻者 可照常工作,又称逍遥型。
(二)急性期改变
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
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变。它
出现于感染发生后几小时至几天,也可见
于某些慢性疾病。主要的改变有:
1.蛋白代谢
《传染病学》第九版 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总论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prion)、病毒(virus)、衣原体(chlamydia)、立克次体(rickettsia)、支原体(mycoplasma)、细菌(bacteria)、真菌(fungus)、螺旋体(spiro-chete)和寄生虫(parasite),如原虫(protozoa)、蠕虫(helminth)、医学昆虫(medical insect)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重点研究各种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做到防治结合。
传染病学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包括病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
掌握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传染病不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甚至改写过人类历史。
人类在与传染病较量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重大战果,19世纪以来,病原微生物的不断发现及其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推动了生命科学乃至整个医学的发展;疫苗的研究诞生了感染免疫学,奠定了免疫学的理论基础,已用来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手段;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成就;“Koch法则”明确了传染病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了病原学理论,已被广泛应用到其他许多疾病的研究,奠定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基石。
正是由于上述辉煌战果,加上社会文明的推进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逐渐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占了上风。
20世纪70年代西方医学界一度认为,传染病正在消亡。
传染病总论(全科医学教材)(一)2024
传染病总论(全科医学教材)(一)引言概述: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空气传播等途径,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或者传播给一群人的疾病。
传染病具有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短、流行范围广等特点,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全科医学教材中对传染病的总论部分主要包括传染病概念、传染病的分类、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以及传染病的防控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正文:一、传染病概念1. 传染病的定义2. 传染病的病原体特点3.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4. 传染病的典型临床表现5. 传染病的诊断方法二、传染病的分类1. 以病原体分类的传染病a. 细菌性传染病b. 病毒性传染病c. 真菌性传染病d. 寄生虫性传染病2. 以传播途径分类的传染病a. 空气传播传染病b. 飞沫传播传染病c. 筛蚊传播传染病d. 接触传播传染病三、传染病的流行特点1. 传染病的季节性流行2. 传染病的地域性流行3. 传染病的聚集性流行4. 传染病的爆发流行5. 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与预测四、传染病的防控措施1. 传染病预防的基本原则2. 传染病的环境防控措施a. 消毒杀菌措施b. 病媒防制措施c. 防护措施五、传染病的疫苗预防1. 传染病疫苗的研制和应用2. 重点传染病的疫苗预防a. 乙型肝炎疫苗b. 流感疫苗c. 麻疹疫苗d. 白喉疫苗e. 脊髓灰质炎疫苗总结:全科医学教材中的传染病总论部分涵盖了传染病的概念、分类、流行特点以及防控措施等内容。
对传染病的准确诊断和有效预防起到了重要作用。
医务工作者需要掌握相关知识,以应对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控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
传染病学总论
5200万人
死于传染病
1700万人
肺炎及呼吸道感染引起死亡
440万人
霍乱、伤寒、痢疾造成
310万人死亡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感染者分别 3.5亿, 死亡110多万
麻疹死亡
100多万儿童
百日咳
35.6万儿童
破伤风死亡
46万儿童
艾滋病1981-1996
2180万感染,发病 770万,
其中550万人丧生
毒性相对弱可以被抗体中和
外毒素
①白 喉 全身毒血症; 侵犯心肌使心脏脂肪变性,玻璃样颗粒变性; 心肌纤维断裂并累及传导系统; 对神经引起髓鞘变性、周围神经麻痹。 ② 胃 肠 型食物中毒: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 肠毒素致肠功能紊乱。
③ 神经性食物中毒:肉毒杆菌 。 产生嗜神经外毒素—肉毒素,作用于脑神 经核、外周神经、肌肉接头处及自主神经末梢,抑制乙酰胆碱释放 ,使肌肉 收缩运动障碍,发生软瘫。
频度
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侵袭力(invasiveness) 毒力(virulence)
包括外毒素(exotoxin) 内毒素(endotoxin)
数量(quantity) 变异性(variability)
侵袭力
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 的能力。
直接侵入人体:钩端螺旋体、钩虫丝状蚴、 血吸虫尾蚴等。
有关传染病学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如 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 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
历史上传染病曾对人类造成很大的灾难。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许多传 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有些消灭。
有些传染病仍广泛存在,新的传染病发现, 国外新发现的传染病传入。
我国传染病防治的成就
动物传染病学-总论
动物传染病学(总论)一、名词解释1、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的疾病称之(习惯上,将由微生物所引起的疫病一般称为传染病,而由寄生虫所引起的疫病一般称为寄生虫病)2、传染源: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向外界排出病原体的动物机体称之。
主要见于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3、病原体:对动物有致病性的寄生物,包括微生物如细菌,病毒,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菌及寄生虫如原虫,蠕虫,昆虫等4、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5、感染梯度:动物被病原体感染后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从无任何症状到有明显症状,甚至死亡,这种不同的表现称之6、易感性:动物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被该病原体感染的特性7、潜伏期: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8、显性感染:依据感染后所出现症状的严重程度,将出现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称之9、隐性感染:如果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定居在某一部位,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但动物不出现任何症状,这种状态称之。
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动物称为带菌者10、持续性感染: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
由于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常缺乏或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的临诊症状11、慢性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12、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是寄生在动物机体内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在机体正常的情况下,它并不表现其病原性。
但当受不良因素的因素,致使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病原微生物的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13、一类疫病(17种):是指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性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的疾病。
大多数为发病急、死亡快、流行广、危害大的急性烈性或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一类疫病一旦爆发,应采取以疫区封锁、扑杀和销毁动物为主的扑灭措施14、二类疫病(77种):是指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的疾病15、三类疫病:是指常见多发、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动物疾病16、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17、自然疫源地: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
传染病总论
2)吞噬作用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具有非特异性吞
噬功能,可清除体液中的颗粒状病原体。
3)体液因子 包括补体、溶菌酶和各种细胞因子, 如白细胞介素1—6、肿瘤坏死因子、y-干扰素等, 可直接或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清除病原体。
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
2 特异性免疫:是通过对抗原识别后产
生的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是
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五、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六、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七、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八、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传染病的预防
• 一、管理传染源
• (一)对病人的管理
•
• •
(二)对接触者的管理
(三)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 (四)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传染病的预防
• (二)切断传播途径: • 根据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 • 呼吸道 • 消化道 • 体液/血液 • 昆虫媒介
• (3)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
• (4)病原携带状态
• (5)潜伏性感染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1)侵袭力 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 的能力。 (2)毒力 包括外毒素、内毒素及毒力因子,如 侵袭能力、溶组织能力穿透能力等。 (3)数量 就同一种病原体而言,入侵的数量多 少与其致病能力成正比 (4)变异 病原体可因遗传或环境等因素而发生 变异,通过抗原变异而逃避机体的特异性免疫 而不断引起疾病发生。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 李自琼
一、传染病的概念
• 传染病是一组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 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 常见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衣原体、立 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原虫、 蠕虫等。其中,由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 引起的疾病又称寄生虫病。 • 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但并非所有感染 性疾病都具有传染性。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
传染病的治疗
• 一般性治疗:隔离、休息、饮食、护理、 对症和支持治疗;
• 病原治疗:化学药物、抗生素、血清疗法、 菌苗疗法;
• 免疫调节治疗 • 中医治疗 • 并发症和后遗症的治疗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 病原体的入侵(血液、淋巴、胎盘;皮肤、 粘膜等)
• 病原体在体内蔓延繁殖(直接蔓延、血液 或淋巴扩散;特异性定位)
• 组织损伤机制(病原体及其毒素的作用、 炎症反应、变态反应的作用)
传染病三要素
• 传染源(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病原体 感染的动物)
•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 传播、接触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其他)
• 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 病程经过: 1、潜伏期 2、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 临床表现: 1、发热 2、发疹(皮疹的种类和鉴别) 3、中毒症状(毒血症、菌血症、
败血症)
以上症状可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
临床类型
• 根据发病性质和病程经过分类:急性、亚 急性、慢性;
• 根据临床表现分类:典型、不典型(非典 型);
总论
• 什么是传染 •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 传染病的特征 • 传染病的诊断 • 传染病的治疗 • 传染病的预防
什么是传染
• 定义: 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侵袭
人体,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互相斗争 的过程称为传染过程,简称传; • 传染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
传染过程中的五种情况
• 病原体被人体消灭或被排除体外 • 隐形感染 • 潜在性或潜伏性感染 • 病原体携带状态 • 显性感染
传染病学总论
有严格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如血吸虫病多在长江以南地区流行,因为那里气 候温和,雨量充沛,杂草丛生,适宜钉螺的孳生。 乙脑有严格的季节性,多在7、8、9三个月流行。
消化道传染病多在夏秋季流行,而呼吸道传染病
常在冬春流行,与自然因素有关。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居住条件、卫生设施、劳 动条件等,对传染病的流行起决定性作用。
解放前许多传染病发生流行,大批病人死 亡。 解放后许多传染病迅速得到控制,发病率 大幅度下降,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与 临床特点
一、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
比如痢疾杆菌只能引起菌痢,麻疹病 毒只能引起麻疹。
目前并非所有传染病的病原体都能分 离出来,一旦分离出病原体,就是传染 病确诊的依据。
2.有传染性 所有传染病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传染性有大有小,比如麻疹发病率95%, 脊髓灰质炎<1%。 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传染期, 每种传染病的传染期都相对固定,可作 为隔离病人的依据之一。
3.有流行病学特征
4、有感染后免疫
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力属于主动免疫。
通过抗体转移而获得的免疫(注射或从母 体获得抗体的免疫力) 属于被动免疫。
4、有感染后免疫 感染后免疫的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 差异很大。 病毒性传染病的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长, 往往保持终生,但有例外(如流感)。 细菌、螺旋体、原虫性传染病的感染后 免疫持续时间短,仅为数月至数年,也 有例外(如伤寒)。 蠕虫病感染后通常不产生保护性免疫, 因而往往产生重复感染。
2、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包括:
传染病学总论
历史的启示 传染病是将长期存在 传染病是可以战胜的 与传染病做斗争,任重道远
传染病学概念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 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 律的学科。 研究重点: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 预防措施。 研究目的:防治结合。
传染病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传染病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7年8月23日表 示,传染病在全球的爆发和传播越来越快, 治愈难度也越来越大。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的传染病以每年1 到2例的“惊人速度”出现。 截至目前,世卫组织的专家已经确认了1100 多种传染病。
近30年新发的主要传染病病原体及引发疾病(1)
传染病学总论
烟台市传染病医院
人类跟传染病的斗争, 从来没有停止过
概念
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 传染病 感染性疾病 非传染病 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 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可导致疾病的微生物与 寄生虫。
传染病历史
瘟疫、战争,饥荒,被称为人类历 史悲剧的“三剑客”。 传染病给人类带来的死亡或者创伤, 远远超过战争死亡的总和。
近30年新发的主要传染病病原体及引发疾( 2 )
年份
1980 1982 1982 1983 1983 1983 1988 1988 1989
病原微生物
引发疾病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I 成人T白血病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II 毛状T白血病 伯氏疏螺旋体 莱姆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AIDS) 大肠杆菌O157 :H7 坏死性肠炎 幽门螺杆菌 胃炎、胃癌 人类疱疹病毒-6 婴儿玫瑰疹 埃利希体 人类埃利希体病 丙型肝炎病毒 肝炎
传染病学总论
免疫应答,
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 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
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14
②隐性感染的发生率
在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例如、脊髓灰质炎和 乙脑)中,是最常见的表现,隐性感染超过显性感 染的10倍以上。
③隐性感染的两种转归
是指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常年发病率处于水平。 ②暴发流行(Outbreak)
在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期内突然出现 许多同一疾病的患者。
1918年流感
2003年SARS 38
③流行(Epidemic) 当其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发病率水平或散
发发病率的数倍时。
④大流行(Pandemic) 某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波及全国各
⑴入侵部位直接引起病变;恙虫病焦痂。 ⑵入侵部位繁殖,分泌毒素、在远离入侵部位引起 病变;破伤风。 ⑶进入血循环,再定位于某一器官引起该脏器的病 变;流脑。 ⑷经过一系列的生活史阶段最后在某脏器中定居, 蠕虫病。
⑶排出途径(Route of exclusion)
患者、病原携带者和隐性感染者有传染性的重要因 素。
自发性腹膜炎 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交叉感染(Cross infection): 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医源性感染(Iatrogenic infection) 社区获得感染(Community acquired infection)
⑴影响流行过程的自然 因素
包括地理、气象和 生态等影响。
寄生虫病和虫媒传 染病为明显。
日 本 血 吸 虫 流 行 区 疟 疾 流 行 区
传染病第一章总论
不同的疾病致病所需菌量不一。
一般病原体数量越大,感染可能性越 大,潜伏期较短,病情较重。
(4)变异性(variability) 环境因素可使病原体遗传因子改变, 发生变异。 (致病力的变化;抗原性变化;耐药 性变化…) 利用人工条件,以各种因素激发病原 体变异: 定向变异,为人类利益服务。
三、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
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均 研究传染病,都以消灭传染病为目标,但角度 不同。传染病学是以个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研 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 归的原因和规律,并研究其早期诊断方法以及 有效的治疗措施,它属于临床医学范畴。流行 病学则是以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传染病 在人群中发生的原因,分布规律以及有效的预 防和控制措施,属于预防医学范畴。二者需要 有机的结合,才能有效的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传染)的概念
概念:传染是指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 生过程,也是病原体与机体之间相互作 用和相互斗争的过程,一般也可称为感 染。 必备条件:病原体、人体、所处环境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大多数传染病: 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最少见
三、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㈠ 自然因素(Natural factors) 地理条件 气候因素 生态环境
自然因素对病原体与人体都产生影响, 与流行过程关系甚大。 传染病的地区性与季节性分布与自然 条件密切相关。
虫媒传染病、寄生虫病对自然条件 的依赖尤其明显。 ㈡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s) 经济发展水平 生活水平 文化教育水平与卫生习惯
(5)入侵门户与特异定位 • 病原体入侵人体需有特定途径 (侵入门户) • 体内生长繁殖亦有一定部位
传染病学总论-文档资料
传染源
• 病人 • 病原携带者 • 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
• 空气传播 • 水的传播 • 食物传播 • 接触传播 • 虫媒传播 • 土壤传播 • 血液制品
人群易感性
• 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容易感染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 自然因素 • 社会因素
传染病的特征
• 病原体
• 传染性
• 流行病学特征
丙类传染病
• 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 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 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管理传染源
• 甲类:强制管理 6小时,12小时 • 乙类:严格管理 12小时 24小时 • 丙类:监测管理
• 治疗病人、携带者 • 动物
切断传播途径
• 吞噬作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粒细 胞
• 体液因子:细胞因子、补体、溶菌酶
特异性免疫
• 细胞免疫 • T细胞介导
• 体液免疫 • B细胞介导 IgG IgM IgA IgD IgE
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 直接侵犯 • 毒素作用 • 免疫机制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 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人群易感性
传染病的治疗
• 一般及支持治疗 • 病原治疗 • 对症治疗 • 康复治疗 • 中医及中药治疗
传染病的预防
• 管理传染源 • 切断传播途径 • 保护易感人群
• 甲类 • 乙类 • 丙类 • 共35种
传染病分类
• 鼠疫 • 霍乱
甲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
• 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 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 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 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 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 热、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总论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4.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损伤,这种情况称为机会性感染。
5.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6.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7.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者。
8.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9.传抱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熏染后免疫。
10.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11.再燃是指当传抱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整规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埋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育,使体温再次降低,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景遇。
12.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规复期后,已不乱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育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景遇。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1.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2.病毒性肝炎按病原学分类: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
3.急性黄疸型肝炎分期:黄疸前期、黄疸期、规复期。
(体力、消化道、黄染)4.HBV 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定量办法对于判断病毒复制程度,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重要意义。
2024年度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
免疫学检查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或 抗原,如酶联免疫吸附试 验(ELISA)、凝集试验 等。
一般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 查等,可反映机体的感染 状况和器官功能。
15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应用
X线检查
对肺部传染病如肺结核、 肺炎等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
2024/2/2
CT和MRI
可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和范 围,如脑炎、肝炎等。
2024/2/2
传染病防控策略的持续优化
根据传染病防控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进展,持续优化传染病防控策略,提高防控效果。
31
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01
深入学习和掌握专 业知识
不断学习和掌握传染病学领域的 最新知识和技术,提高自身专业 素养。
02
积极参加学术交流 和培训活动
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 与同行专家深入交流,拓宽视野 。
和给药途径等。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降 低耐药菌的产生和药物不良反应
的风险。
2024/2/2
19
对症支持治疗措施
退热治疗
对发热患者,可选用适 当的退热药物,同时注 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避免脱水。
2024/2/2
呼吸支持
对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 患者,及时给予氧疗、 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措
超声检查
对肝脓肿、腹膜炎等腹部 传染病有辅助诊断作用。
16
鉴别诊断思路与技巧
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接触史和疫 苗接种史等。
仔细体格检查
注意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体征,以及 肝脾肿大等腹部体征。
2024/2/2
综合分析检查结果
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临床 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病原体(patho? 立克次体 ? 支原体
螺旋体 真菌 蠕虫 原虫
9
感 染(infection)
? 感染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人 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甲病肝原流体 行后会发人生体哪些情况?
10
感染过程各种表现
隐性
病原体 感染 显性
被清除
感染 病原
? 分类: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健康病原携带者 急性病原携带者 慢性病原携带者
13
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变异性
侵袭力 毒力
数量
14
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
(nonspecific immunity)
特异性免疫
(specific immunity)
15
体
病原携 潜伏性
带状态 感染
机体
11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的特点
? 无临床症状、体征 ? 机体发生免疫应答,病理变化轻微。 ? 可有传染性
12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
? 定义: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在人体内生
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而人体不出现 任何疾病状态的整个时期。
2
作业
1、何谓恐水症?本病最常见的传染 源是什么?常见的死亡原因是什么? 如何预防?
2、试比较普通菌痢和普通阿米巴痢 疾临床表现的异同?
3、造成血吸虫病传播的三个条件是 什么?如何预防?
3
4
第一课件网网 www.1kejian.c
5
6
第一节 概述
7
传染病的定义
? 传染病是一组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 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Infection disease)
1
教学目标
1.描述感染的概念及其表现。 2.描述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病原体的致病 作用及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3.叙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点、流行 过程及影响因素。 4.描述传染病的预防。 5.叙述传染病的消毒、隔离措施。 6.叙述传染病常见的症状体征及其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