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教育资源流失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教育资源流失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单位:08国贸2班王宁东

学号:0812010261

摘要:中国农业人口比例大和农村教育滞后问题,一直为社会所关注.04年笔者参与了厦门大学财政系农村经济调查组,考察了河北和宁夏的农村教育情况,深感农村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并已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本调查报告拟对目前表征明显的有关农村教育资源流失现状问题成因及对策作以描述剖析,以期引起更多人士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共同为中国农村和农村教育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教育资源,教育投入,多层次办学

一 .农村教育资源流失现状

1.农民承担的巨大的教育成本与实际获益差异过大.

当今中国农村教育和农村经济面临着制度性难题与困境。无论基础亦或高等教育,农民都直接承担着从学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成本,教育产业化又让农村大部分资金以教育投资的形式流向城市,而出去的人才因为缺少利益驱动而不愿返回农村服务,农村付出了资金和人才的成本,最终取得“丰收”的却是城市。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年初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的投入中,乡镇负担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2%,而县乡两级负担的87%基本上都直接来自农民——实际上,农民几乎直接承担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培养成本,1999年6月中旬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的教育产业化又让农村的教育成本压力雪上加霜。同时在教育系统集中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城市为中心的制度化过程中,资金以教育投资的形式流向城市,最优秀的智力资源也通过高等教育这条路径走出农村。为了支撑孩子上学,家里的劳力到城里打工赚钱,劳动力资源也流入城市,结果赚回来的钱又会以教育投资的形式返回到城市。这几个循环中,资金、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流向了城市,农村仅仅留下了贫瘠的土地和绝望的炊烟。从整体上说,如果农村教育不能对本地区的经济改善和文化建设起到显著作用,将只能成为城市教育的附庸,成为向城市输送人才的基地。而本地急需的各类人才,既得不到培养,还会被不断淘空。这样下去,地方政府怎么会有加大教育投资的动力呢?有志改变家乡面貌的有实力的企业家们,也将缺乏投资家乡教育的动力。

2.现行教育体制使农村成了培养人才的“白干队”

现有的农村教育从根本上讲是“在农村”为城市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离

开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人才,而不是“为农村”培养人才。.一大批“农村贵族”开始涌现.因为从小到大被全家“重点保护”,希望孩子能最终考上大学,跳出农门。这些学生基本上不干任何农活,结果是,大学没有考上,在农村自食其力的

本领也没学到,种田不会了,其他的谋生技能也没有得到训练。这个制度设计中,农村大学生进城有着充足的利益驱动机制,而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制度安排中

缺乏利益驱动机制促使进城的大学生回乡为农村经济服务,有去无回的现实正好

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相矛盾——这是典型的市场失效,成

本与收益不能对称,需求与目标错位,斥贫趋富。而且,正如有些专家指出的是,我国现有的高等学校(包括农业类高等院校)都在培养城市需要的人才,很少考

虑培养农村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新“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一些人看到市场经

济初期个别暴发户没读几年书,就能挣大钱,认为农村孩子读书不需多,认识几

个字,会拨弄计算器算算帐就行了。十几岁的娃娃一年拉扯几头牛、羊、一群鸡

鸭鹅,或摆个小地摊、当个小商贩什么的,或进城当个小临时工、打打工等等,便可自己养活自己,而多读一年书呢?少则花几百元,多则要花几千元或上万元。多读一年书就少挣一年钱,大学毕业了又怕他们找不到好工作,还得借钱为他们“找路子”.因此,多读书不如早挣钱的思想束缚了好多的农民,造成小学生毕

业率徘徊在90%左右,初中生辍学率上升至30%左右.这样下去,贫血的农村经济

总有一天会被拖垮,农民受伤害的心总有一天会疲惫,没有利益驱动的农村教育

也总有一天会停止供应免费的午餐。农民不在支持教育不再把钱投入到教育消费中。而且在市场经济中逐渐成熟起来的农民们一旦认定教育投资是一项“赔本生意”,坚持要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寻找新的出路,那将对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构成致命的威胁。

3.城乡教育的资本转移使农村经济出现倒退现象.

有调查表明,几年来农民收入一直在下滑,每年农村收入要减少4000个亿,其中含有流失的教育资本,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不言而喻,也是农村经济失去活力的一种表现. 在中国农村盛传一种奇怪的理论,称之为“经济与教育的反比原理”:据一项调查表明,在一个村子里,努力使自己孩子不断升学的家庭,

都负债累累,是村子里最穷的!在一个不太富裕的村镇,一个村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越高,这个村的经济排名也就越靠后;一户人家的孩子书读得越“高”,这户人家的经济状况也就越不济∶教育是农村发展致富的重要条件,但在现实情况中,这个条件似乎被异化了.正是因为这样的发展致富的条件,致使农村陷入了“不上学等着穷,上了学立刻穷”的二难境地,教育成了农村经济发展一条越挣越紧的铁链。同时农村教育筛选出来的人才进了城,淘汰下来的众多人力资源留在了农村,数量供给充裕的农村劳动力大军往往伴随着低素质。据统计,我国1990-1999年新增劳动力总数为1.89亿人,其中大专以上技术人才仅占3.5%,中专、技校、职业高中毕业生占14.5%,只接受过初中教育的占46%,有36%的新生劳动力还达不到初级技术所要求的文化程度。目前,我国低素质的劳动力绝大多数留在农村,形成了农村庞大的低水平剩余劳动力市场.

4.城乡教育机会的差距更加剧了农民的负担。

1999年底出版的《中国青年报》披露了一份关于中国公民高等教育的报告。报告对北京多所高校2000余名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这些学生里,28%

来自北京,30%来自北京以外的城市,24%来自全国各地不出名的城镇,18%

来自农村,城乡大学生之比是4:1。我国城乡人口之比差不多是2:8,那么,农村人和城市人上大学的机会之比就是1:16,为了上大学,农村孩子要付

出比城里孩子更多的努力。所以在农村里就流行着这样的逻辑:为了上大学,就得拼命挤进重点高中,为了挤进重点高中,就要多交更多的钱.这让本已不

堪重负的农民雪上加霜.较好的人力资本伴随着教育资金流向城市,在调查中,就有一家的孩子考重点高中只差4分,就要拿两千块的所谓的”赞助费”.家

长还在为是否让儿子继续读下去而苦恼.

二.农村教育资源流失的原因:

1.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需要相脱离

我认为,现在农村教育体制的最大弊端,在于“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即除了不断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外,再没有其他的功能。但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这种以不断升学为目标的农村教育,根本不能与城市匹敌。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只能成为极少数尖子生的陪衬,成为这种教育体制和目标的牺牲品。农村教育很少体现农村的特点,很难满足农村的特殊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