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0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10篇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比大小的方法,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3、让学生感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是有价值的。
教学重点: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导入:1、在数射线上放一放下面各数,并选两个数比一比大小。
__52、在○里填上“=”○○○3、揭题:小数的大小比较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数射线上比大小。
1、出示情景这是四(3)班同学在进行跳远比赛呢?徐夏豪的成绩是:2.90米。
沈珺的成绩是:3.60米。
夏陈的成绩是:3.45米。
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2、学生操作交流并排出名次3、练一练:用数射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小数,并比较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二)、脑子里比大小。
1、出示沈佳妮的成绩是:2.98米。
徐璐婕的成绩是:2.89米。
顾雨菲的成绩是:3.05米。
(2)、离开数射线,把三张卡片在桌上排一排。
(3)、交流说出她们排列的名次。
(三)、归纳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1、还有其他的方法排出名次吗?2、小组讨论3、交流并出示: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4、小结: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多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三、巩固运用1、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
3.14○4.130.473○0.465.0192○5.01297.281○8.0012、综合运用。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m栏决赛真激烈!加西亚的成绩是13.20秒刘翔的成绩是12.97秒特拉梅尔的成绩是13.18秒(1).提问:刘翔(中国)、加西亚(古巴)、特拉梅尔(美国)跑在前三位,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2).独立思考:有哪些好办法能很清楚地比较出这三个小数的大小?(3).学生交流。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平移和旋转》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平移和旋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能够区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2.培养学生运用平移和旋转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平移和旋转的定义及特点2.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3.平移和旋转的简单计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2.难点:运用平移和旋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如电梯的上下移动、风扇的转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的特点。
2.新课讲解(1)平移的定义及特点(2)旋转的定义及特点(3)平移和旋转的应用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现象,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
3.练习与讨论(1)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练习中的心得体会,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
4.拓展与应用(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移和旋转方法解决,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如设计平移和旋转的图案、制作平移和旋转的模型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课后作业1.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简要说明其特点。
2.请学生运用平移和旋转方法解决一道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包括解题思路、计算准确率等。
3.实际应用能力: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平移和旋转方法的能力。
重难点补充:1.平移和旋转的定义及特点教师展示一张图片,上面有多个图形,如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然后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另一个图形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他们观察并发现,正方形和圆形可以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相同的图形,而三角形则不能。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五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五篇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2)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上的应用价值,能利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体会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本课件、练习题卡。
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准备题,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迁移、类推,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融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来解决新课。
教学中,突出“五让”的特色:书本让学生自学;问题让学生提出;规律让学生发现;疑难让学生研讨;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五让”,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大约10分钟)1、谈话引入。
2、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明确题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用20元买3本笔记本和1支钢笔,还剩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说出解题的思路。
3、回顾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4、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活中,文具的单价不仅仅是整数,还有很多小数的情况。
pep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pep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数0的概念;2. 能够正确定位数0在数数序列中的位置;3. 能够通过实际生活情境,理解数0的一些特殊性质。
二、教学重点1. 数0的概念;2. 数0在数数序列中的位置。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数0的概念教学步骤:- 利用数数游戏,引出数0的概念;- 以实际物体为例,让学生感受数0的存在。
2. 数0在数数序列中的位置教学步骤:- 通过数数游戏,引导学生理解数0的位置在数数序列的开始位置;- 利用数线,帮助学生准确地定位数0在数数序列中的位置。
3. 数0的特殊性质教学步骤:- 运用日常生活情境,让学生发现数0在一些情况下的特殊性质,如加0等于原数、减0等于原数等。
四、教学活动设计1. 数数游戏:让学生参与数数游戏,体验数0的概念。
2. 数线练:让学生在数线上标出数0的位置,并进行相应的练。
3. 探索实验:让学生用实际物体进行探索实验,发现数0的特殊性质。
五、教学评估通过教学活动中的小组讨论、个别提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数0的概念和在数数序列中的位置,以及是否能够应用数0的特殊性质解决问题。
六、教学延伸1.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发现更多数0的特殊性质;2. 引导学生思考数0的应用场景,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七、教学资源1. 数线工具;2. 实际物体。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和实际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0的概念、位置和特殊性质。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初中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初中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了解数据的来源,学会使用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
2. 数据的整理:学会对数据进行分类、排序、筛选等整理方法,形成有序的数据。
3. 数据的描述:学会使用图表、统计量等方法对数据进行描述,揭示数据背后的信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方法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从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课讲解:讲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本方法,结合实例进行演示。
3. 课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从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课堂练习中的收获,以及如何将所学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策略:1. 采用“实例导入+讲解演示+练习实践+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3. 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及时进行课堂反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4. 学生能够从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本方法及实例。
(2024秋新版)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案
第三单元认识立体图形3.1立体图形的认识单元说明:“认识图形”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为了分散难点,这一单元只安排了立体图形的认识,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物体分类的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4种立体图形;二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是会用同样的立体图形进行拼组。
建议如下: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3.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利用已有知识发现新知识;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4.重视对“成长小档案”中内容的研讨,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课题名称】第1课时立体图形的认识【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67页--69页。
【教学目标】1.通过摸一摸、猜一猜、搭一搭等活动,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能在实际情境中辨认这些图形,准确说出它们的名称。
2.经历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体会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一般形状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课前准备】1.教师: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教具和图片教学课件:《》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标注完成《素养提升手册预习卡》学具: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语。
教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玩一个猜谜语游戏(课件出示谜语)小小一个长方体,肚里装着尺和笔,小朋友们来上学,把它放进书包里。
打一学习用品,猜一猜是什么?学生:文具盒。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7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7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吨的认识。
(教材第31~32页例7、例8)二、教学目标1、认识质量单位吨,通过积极的探索活动建立吨的概念。
2、理解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猜测计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三、重点难点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难点:“吨”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说说我们学过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并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填空。
1千克=()克4千克=()克1000克=()千克6000克=()千克老师:你知道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大概重量是多少?(课件展示了蓝鲸的信息,并标注了体重,单位为千克)老师:克和千克是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
刚才同学们也举了一些生活中使用克和公斤的东西的例子。
想想吧。
用公斤作为蓝鲸的体重单位合适吗?师:的确,像蓝鲸这种比较重的物品再用千克来计量就不太合适了。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更大的质量单位——吨。
(板书课题:吨的认识)师: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板书)二、学习新课1、教学教材第31页例7。
(1)认识吨。
老师:杨叔叔有一批货要运。
他可以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输。
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课件为教材第31页例7上图,点名学生回答)(2)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这个问题让我们对吨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究竟1吨有多重我们还不太清楚。
那么,现在就让这堆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老师: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课件显示教材第31页例7中的图片,点名学生回答)师: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因此我们有1吨=1000千克。
(板书)(3)体会1吨有多重。
老师:如果同学们对用10袋100公斤的大米量1吨还不够清楚,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理解。
老师:学生们都称过体重了,对吗?你知道你自己的体重吗?(学生分组交流)师:图片中的这名同学体重是25千克,你能算出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吗?40名呢?(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下图,点名学生回答)师:还记得千克和吨的`关系吗?1吨等于多少千克呢?(学生齐答)老师:40个这样体重的学生是多少吨?(学生都回答)师:正确,就是1吨。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版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时,我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三单元的五个部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的应用、负数的认识以及负数的运算。
我将带领学生回顾这些知识点,并通过例题和练习来巩固所学。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2. 理解负数的意义,并能进行负数的运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负数的运算及应用。
2. 教学重点: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
2. 学具:笔记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回顾与讲解:分别回顾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的应用、负数的认识以及负数的运算的内容,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分数乘法:a/b × c/d = (ac)/(bd)2. 分数除法:a/b ÷ c/d = a/b × d/c = (ad)/(bc)3. 负数的意义:负数表示比零小的数。
4. 负数的运算:加减乘除法则与正数相同,注意符号。
七、作业设计1. 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计算及应用。
答案:(1)8/15;(2)7/6。
2. 负数的运算。
答案:(1)1;(2)10;(3)2。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负数的运算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讲解。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温度、债务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负数的运算1. 借助直观教具:我使用了数轴来帮助学生理解负数的意义。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规则,并能熟练运用。
2.掌握整数的乘法和除法操作,并能灵活运用。
3.能运用整数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4.复习本单元所学知识,巩固学习成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整数的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则。
2.熟练运用整数进行多步计算和解决问题。
难点
1.解决实际问题时选用合适的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整数思维能力,逐步理解整数运算的本质。
三、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练习题册。
四、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复习单元内容
1.整数概念复习。
2.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规则复习。
3.整数的乘法和除法操作回顾。
第二部分:课堂练习
1.整数计算练习。
2.解决实际问题的整数运算练习。
第三部分:拓展延伸
1.思维拓展题目讲解。
2.实际生活中整数运算的应用案例分享。
五、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
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布置作业:完成练习题册上的相关题目。
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整数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
1.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与分析。
2.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整数运算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读出1~100之间的数字。
2.能够简单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能够应用数学符号(大于、小于、等于)进行数的比较。
4.了解“早晚”的概念。
5.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字和比较大小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1.掌握1~100之间数字的读法。
2.理解比较大小的基本概念。
3.运用数学符号进行数的比较。
三、教学难点1.运用数学符号进行数的比较。
2.理解“早晚”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1.黑板、彩色粉笔/白板、马克笔。
2.教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3.数字卡片、小学生钟表模型。
4.老师提前准备好相关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读数1.老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读出数字。
2.引导学生掌握100以内数字的读法。
3.学生互相读数,加深印象。
第二节比较大小1.老师出示两个数字卡片,让学生比较大小。
2.学生用手指比划,表示出两个数字的大小关系。
3.老师让学生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表示两个数字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
第三节早晚概念引入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早晚”的概念。
2.利用小学生钟表模型演示早晚的概念。
3.帮助学生理解早晚的时间概念。
六、教学延伸1.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周围的时间顺序,理解“早晚”在生活中的应用。
2.比较家庭成员的年龄大小,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数字和比较大小的知识。
七、教学反馈1.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数字读写和比较大小的掌握。
2.收集学生作业,及时进行批改与反馈。
八、教学总结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对数字的读写和比较大小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引入“早晚”概念,学生不仅增加了对时间概念的认识,也培养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教师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教案,希望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有效指导和帮助。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优质3篇)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优质3篇)1.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第1篇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正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页例3以及课后做一做。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能通过实物或模型辨认正方体,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在教学正方体时,应激活经验,回顾特点,对比长方体特点,感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二)核心能力能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认识正方体,建立空间观念,提高分析对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1.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正方体、动手操作折正方体,自主探究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对比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正方体的认识》名师教学课件,各种正方体实物,长方体模型,剪好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
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它的?请自己整理出来。
(2)请找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并思考:关于正方体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二)课堂设计1.谈话导入师:课前让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么?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对正方体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分享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体,使学生对正方体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正方体的兴趣。
】2.问题探究(1)观察模型,探究特征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回想一下,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长方体的? (面、棱、顶点,长宽高)师:对于正方体,你们准备从几方面来认识?生自由发言。
第三单元《分数除以整数》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分数除以整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实际分配物品,来演示分数除以整数的基本原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分数除以整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分数除以整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分数除以整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将一样东西平均分给几个人的情况?”(比如分水果、零食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奥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分数除以整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还注意到一些学生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讨论效果。
2024年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三单元
2024年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三单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第三单元的基本概念,包括数的认识、加减法运算等。
能够正确进行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并理解运算的实际意义。
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观察、归纳等方法,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理解加减法运算的实际意义,并能够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前一单元的内容,引出本单元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知识讲解:系统介绍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包括数的认识、加减法运算等。
结合实际例子,详细解释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引导学生分析加减法运算的实际意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巩固练习: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能力。
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增加练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数学知识体系。
课堂总结:总结本单元的知识点和学习成果,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清晰的认识。
强调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提出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和要求,为学生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案4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案4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第11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11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能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2)通过观察、分析、归纳,让学生发现计算器运算中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数学探究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2. 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3. 观察计算器运算中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计算器运算中的规律。
2. 教学难点:发现并运用计算器运算中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的计算题目,引导学生尝试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学生展示计算结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思考:计算器是如何帮助我们进行数学运算的?2. 探究新知(1)教师讲解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示范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计算器,熟悉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教师出示一系列计算题目,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观察计算结果。
3. 发现规律(1)学生分小组讨论,观察计算器运算中的规律。
(2)各小组汇报发现的规律,教师总结并板书。
4. 应用规律(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计算器运算中的规律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实际问题,教师点评并指导。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和运算规律。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总结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数学的奥秘。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和运算规律。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5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5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通用5篇〕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7页圆柱的认识、第18页例1和第19页例2。
内容简析圆柱的认识: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圆柱。
例1:通过观察圆柱,认识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
例2:通过观察图形,掌握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的1.认识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2.通过观察、发现、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拟和判断的才能,以及发现问题、分析^p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圆柱的根本特征,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建立圆柱的空间观念。
教法与学法1.在教法上,应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圆柱的表象,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并总结出圆柱的特征。
2.在学法上,学生把观察和动手操作相结合,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画一画等理论操作活动认识圆柱的特征。
本节课也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加强小组合作与交流。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实物展示法:老师拿出一个做好的圆柱模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初步感知圆柱;紧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个圆柱的特征,观察圆柱的组成。
(学生观察并独立考虑)学生1:圆柱由三局部组成:两个圆和一个曲面。
学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学生3:……老师表扬并鼓励学生的答复。
【品析:用观察实物的方式导入,让学生看到了真实的物体,使学生对圆柱的印象更加深入,同时用动作摸一摸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展示法:1.课件出示“旋转门”的画面,引导联想: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圆柱的形成)我看到了旋转门,想到了它转起来会形成一个圆柱。
2.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
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
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乘法计算,并能正确进行验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
(2)运用同桌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数学,乐于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会倾听、理解他人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进行乘法计算的验算。
2. 教学难点:(1)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如何正确摆放数字及进行计算。
(2)乘法计算的验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
(2)乘法计算练习题。
2. 学生准备:(1)课本。
(2)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提问:一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一位数有什么不同?2. 探究新知(1)讲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举例演示,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计算。
(3)学生自主尝试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3. 巩固练习(1)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讲评,纠正错误。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计算准确性以及解题思路。
3. 测试评估: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估,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2.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题。
3. 根据测试评估结果,调整教学计划,针对学生掌握薄弱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总目标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总目标教案第一章:认识分数1.1 学习目标:理解分数的概念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能够正确书写分数1.2 教学内容:分数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书写规范1.3 教学活动:引入分数的概念,举例说明分数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数的大小比较练习书写不同大小的分数,并互相评价第二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2.1 学习目标:学会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能够正确计算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理解分数加减法运算的规律2.2 教学内容: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分数减法的运算方法分数加减法运算的规律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练习计算不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并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发现分数加减法运算的规律,并进行总结第三章:分数的应用3.1 学习目标:学会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运用分数进行比较大小的应用题能够运用分数进行加减法的应用题3.2 教学内容: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数比较大小的应用题分数加减法的应用题3.3 教学活动: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分数进行解决练习解决分数比较大小的应用题,并互相评价练习解决分数加减法的应用题,并互相评价第四章:分数的综合练习4.1 学习目标:巩固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4.2 教学内容:分数的综合练习题4.3 教学活动:给学生发放综合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价和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辅导第五章:总结与评价5.1 学习目标: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5.2 教学内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总结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练习题和应用题的解题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第六章:分数与小数的互换6.1 学习目标:学会将分数转换为小数学会将小数转换为分数理解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6.2 教学内容:分数转换为小数的方法小数转换为分数的方法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6.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数转换为小数的方法练习将不同分数转换为小数,并互相评价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小数转换为分数的方法练习将不同小数转换为分数,并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第七章:分数与整数的互换7.1 学习目标:学会将分数转换为整数学会将整数转换为分数理解分数与整数之间的关系7.2 教学内容:分数转换为整数的方法整数转换为分数的方法分数与整数之间的关系7.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数转换为整数的方法练习将不同分数转换为整数,并互相评价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整数转换为分数的方法练习将不同整数转换为分数,并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整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第八章:分数与时间的互换8.1 学习目标:学会将分数转换为时间学会将时间转换为分数理解分数与时间之间的关系8.2 教学内容:分数转换为时间的方法时间转换为分数的方法分数与时间之间的关系8.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数转换为时间的方法练习将不同分数转换为时间,并互相评价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时间转换为分数的方法练习将不间转换为分数,并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第九章:分数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9.1 学习目标:学会在不同场景中运用分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2 教学内容:分数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应用分数在学术场景中的应用9.3 教学活动:引入日常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运用分数进行描述和计算引入学术场景,引导学生运用分数进行描述和计算学生展示自己在不同场景中运用分数的实例,并互相评价第十章:总结与评价10.1 学习目标: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10.2 教学内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总结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10.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练习题和应用题的解题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第十一章:分数与面积的互换11.1 学习目标:学会将分数转换为面积学会将面积转换为分数理解分数与面积之间的关系11.2 教学内容:分数转换为面积的方法面积转换为分数的方法分数与面积之间的关系1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数转换为面积的方法练习将不同分数转换为面积,并互相评价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面积转换为分数的方法练习将不同面积转换为分数,并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第十二章:分数与体积的互换12.1 学习目标:学会将分数转换为体积学会将体积转换为分数理解分数与体积之间的关系12.2 教学内容:分数转换为体积的方法体积转换为分数的方法分数与体积之间的关系1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数转换为体积的方法练习将不同分数转换为体积,并互相评价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体积转换为分数的方法练习将不同体积转换为分数,并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第十三章:分数在几何中的应用13.1 学习目标:学会在几何中运用分数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13.2 教学内容:分数在几何中的基本应用分数在几何中的高级应用13.3 教学活动:引入几何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分数进行描述和计算练习解决不同几何问题,并互相评价学生展示自己在几何中运用分数的实例,并互相评价第十四章:分数在科学中的应用14.1 学习目标:学会在科学中运用分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14.2 教学内容:分数在科学中的基本应用分数在科学中的高级应用14.3 教学活动:引入科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分数进行描述和计算练习解决不同科学问题,并互相评价学生展示自己在科学中运用分数的实例,并互相评价第十五章:总结与评价15.1 学习目标: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15.2 教学内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总结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1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练习题和应用题的解题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总目标教案,内容包括分数的认识、分数的加减法、分数的应用、分数的综合练习、分数与小数的互换、分数与整数的互换、分数与时间的互换、分数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以及分数与面积和体积的互换等。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直角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直角的认识》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三单元《直角的认识》。
我们将通过学习这一章节,了解直角的定义及其特征,学会使用直角三角板,并能够识别和测量物体中的直角。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直角的定义,能够识别直角;2. 学会使用直角三角板,能够用三角板画出直角;3. 能够找出生活中的直角,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直角的定义和特征,能够识别直角。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直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找出生活中的直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直角三角板、尺子、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孩子们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书本、桌子、门等,让他们观察这些物品上有没有直角,并尝试解释直角是什么。
2. 讲解直角的定义:我会用直角三角板向孩子们展示直角的定义,让他们明白直角的特点。
3. 示范使用直角三角板:我会向孩子们演示如何使用直角三角板来画出直角,并让他们动手尝试一下。
4. 识别直角:我会给孩子们一些图片,让他们找出其中的直角,并解释他们的判断依据。
5. 测量直角:我会给孩子们一些物品,让他们使用直角三角板来测量物品中的直角,并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设计一个简单的板书,包括直角的定义、特征和应用,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看到直角的概念。
七、作业设计1. 题目:找出生活中的直角,并画出来。
答案:略2. 题目:使用直角三角板,测量教室中的直角,并记录下来。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效果,看看孩子们是否掌握了直角的概念和应用。
同时,我也会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认为需要重点关注的。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的设计,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环。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教案4篇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教案4篇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画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一、魔术导入,复习铺垫师:同学们,大家都认识潘老师,你们一定不知道潘老师还会变魔术吧。
不信,你们看,老师可以用手中的这张纸变一个大家都认识的老朋友!你认识吗?师: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生:我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一个角。
生:像国旗角,桌子角,都是直角。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师:周末了,同学们都喜欢去游乐园吧,今天潘老师就带大家去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找一找,图中哪里有角?师:同学们太棒了,找到了这么多的角。
(课件演示:去掉背景图后所显示大小不同的角。
)它们长得一样吗?你们能根据它的特点分分类吗?1、给“角”分类。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具卡片,先独立思考,你按什么标准分类?想想可以怎么分,分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1)分成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
(2)也可以分三类:直角分一类,比直角小为一类,比直角大的可以为一类。
师:这样分更细致一些,我们发现不是直角的角里,有比直角大的角,也有比直角小的角,大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吗?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1号角和3号角就比直角大?而4号角和5号角就比直角小呢?师:嗯,如果这些角比较接近直角,开口的大小和直角很相近,我们看不出怎么办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较。
(验证方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所量的角的顶点对齐,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这样就可以比较这个角的开口是不是比直角大或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图形的形状分一分,在下面填一填。
()个
()个
()个
板书设计
分类
像这样把同一类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课后
反思
教学亮点
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实行教学,突出了教学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己操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分类活动的平台。
不足之处
少数基础差的学生不能把握好分类方法,分类时容易出错。
单元
学情
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抽象概括水平较差,要他们一下子按物体的用途、性质分类较难,他们最容易接受的是按照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这些明显的外部特征对物体实行分类。在教学中,教师在选择学具时应注意这个问题,这样就能够避免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也千差万别。在对物品实行分类时,往往会有很多标准。对于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所做的解释,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要挫伤学生,应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但也要注意不要过多引导学生找事物之间的不同,不能任意夸大,否则每一个事物都好像是不同的,这样教师将很难驾驭课堂,也失去了分类教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一些分类方法,让学生思考得出一些分类的规律。
教学难点
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化,会自定标准对物体实行分类。
教学准备
水果图片/课件
授课时间
年月日
教学流程
个性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实物投影:各种学具(小棒、圆片、三角形、小正方形、数字卡片)杂乱地摆放,说说怎样整理。
投影各种学具,让学生感受物体摆放杂乱,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课题。
引导:动手分一分,能够分成几类?是怎样分的?它们各有几朵?
学生反馈汇报:分成3类,红花、黄花、蓝花。
规范语言:我按照花的颜色分成3类,一类是红花,一类是黄花,一类是蓝花。
同桌互说,全班说。
小结:刚才我们按照一个标准——花的颜色,把花分成了3类。
(2)你能根据你分好的类,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汇报。
过渡语:谢谢大家帮老师这么大一个忙,等一下在课上表现好的小朋友以及认真学会这项本领的小朋友,就能够得到小花。
(2)现在小朋友们都会分类了,你还想分什么?能不能把我们班的小朋友也分一分类?
(3)欣赏生活中分类的现象。(课件出示超市图片)
四、课堂回顾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从生活引入,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观察,进一步体会并理解分类,学会分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
单元名称
分类与整理
单元序号
第二单元
单元
教材
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分类与整理”,在单元的开始表现了一些小朋友拿着各式各样的气球的情境。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通过学生动手分一分气球来教学按单一标准分类的知识,通过度组做游戏的活动教学按不同标准分类的知识。此外,本单元还渗透了统计的思想。这些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培养他们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水平。
单元
教学
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展一些分类方法,让学生思考得出一些分类的规律;
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化,会自定目标对物体实行分类
单元教学
内容及
课时安排
单元教学内容
课时数
第一课时:分类
展示学生作业并点评。
过渡语:小朋友们太聪明了,老师的难题一点也没有难倒大家。下面继续一起来闯第二关。
第二关: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七的第2题。
这些水果是按什么分类的,分成了几类?
学生先独立观察,再与同桌交流,一个小朋友边分边说,另一个小朋友边听边判断。
学生汇报小结。
三、拓展提升
(1)作业:教材第30页第3题。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自由发表意见,例如能够根据颜色来分等。
小结:分的时候必须按同一标准把所有气球都分完,分完之后我们还能发现很多的数学问题。
刚才我们学会了按照一个标准分类,下面我们来玩闯关游戏,检验一下小朋友是不是都会分类了。
(4)游戏:闯关。
第一关:把车涂上颜色。(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七的第1题)
学生自主活动。
1
第二课时:分类统计
1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第一课时;分类
教学课时
备课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度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水平。
(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物体实行分类,并对分好的物体实行简单的统计。初步养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3)出教材第27页的情境图。
这里有好多小朋友,他们手上拿了各式各样的气球。我们来帮他们把气球分一分吧,请按不同的形状分,分完之后请你数一数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
交流汇报:按球形、心形和糖葫芦形三种不同形状分,分完之后,发现球形的气球最多,有5个,糖葫芦形的气球最少,只有3个。
引导学生思考:还能够怎样分呢?
(1)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判断和语言表达水平。
(2)在整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过程中体会整理与分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善于表达和倾听我他人意见的学习品质。
(2)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揭示分类。
提问:小朋友们,看到东西这么乱,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协助老师吗?
谁来说说好的方法?指名上台摆一摆。
表扬:真聪明!你真能干,是老师的好帮手,谢谢你!
其他小朋友同意这样摆放吗?这样看起来就整齐多了。我如果想用小棒或者数字卡片,就能够一下找到了。归纳分类,摆放整齐,真漂亮!真方便!
揭题:像这样把同一类东西归类摆一摆,现在老师又遇到难题了,老师准备了很多小花作为奖品奖给大家,不过风一吹,不同颜色的小花都混在一起了,你能够协助老师把它们分分类吗?(信封中有黄、蓝、红3种颜色的花各3朵,同桌一组,合作完成)
单元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实行分类,并对分好的物体实行简单的统计和数据分析。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实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操作和活动体会分类的思想,掌握选择分类标准及准确的分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