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知识梳理检测1

合集下载

屈原列传知识点检测默写

屈原列传知识点检测默写

《屈原列传》姓名一.解释加点的词语·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位次/嫉妒·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制定/写作·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改变,更改·屈原不与.允许,同意·每一令出,平伐.其功自夸,炫耀·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恨,痛心/明·离骚者,犹离.忧也同“罹”,遭遇·人穷.则反本处境困难·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大概·其文约.,其辞微.简约/含蓄精深·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同“浊”/像蝉脱壳那样·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污浊/污浊·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同“黜”,罢免官职/合纵亲善·厚币委质...事楚泛指用作礼物的玉帛/呈献/同“贽”,见面礼·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到,往·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终究·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快意,心里舒服·又因.厚币用事..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凭借/掌权/骗人的假话..者臣靳尚,而设诡辩·怀王卒.行终于·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归罪,责怪·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思念·翼幸..君之一.悟同义词,希望/完全·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再三/表达·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论·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连,跟着/太平,稳定·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资质/被·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顷襄王怒而迁.之放逐·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类/文辞,指文学/被·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效法/言语举动适度、得体·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到……去·及见贾生吊.之悼念死者·同.死生,轻.去就把……同等看待/把……看得很轻二.翻译句子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应对。

《屈原列传》同步检测(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同步检测(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同步检测(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9.《屈原列传》同步检测一、选择类1.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蝉蜕于浊秽②莫不欲求忠以自为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④离骚者,犹离忧也⑤遂绝齐⑥故内惑于郑袖⑦而告以成功⑧此不知人之祸也⑨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⑩信而见疑,忠而被谤A.①⑥⑨/②⑦/③/④⑧/⑤⑩B.①⑦/②/③/④⑧/⑤⑨/⑥⑩C.①⑥⑨/②③/④⑧/⑤⑨/⑩D.①⑦/②③/④⑧/⑤⑩/⑥⑨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出则接遇宾客遇:遇到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C.明道德之广崇明:阐明D.使使如秦受地如:到,去二、情景默写3.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一个人在病痛忧伤时,常常会呼叫自己的父母。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用“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这种情况。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屈原志向高洁,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贾谊在《过秦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诸侯国不惜重金招纳天下优秀人才。

(5)贾谊在《过秦论》中,描写秦国利用诸侯国的弱点制服他们,乘胜追击追逐败逃的军队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的响应。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选文,完成题目。

甲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屈原列传复习知识点答案

屈原列传复习知识点答案

《屈原列传》一、文学常识屈原,名__平__,字__原__,___战国__时期我国伟大的__浪漫_主义诗人,代表作有抒情长诗《离骚》主要作品有《天问》、《招魂》、《九歌》、《哀郢》等汉代刘向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二、通假字离骚者,犹离忧也同“罹”,遭遇人穷则反本同“返”靡不毕见同“现”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同“旨”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同“浊”屈平既绌同“黜”罢免官职齐与楚从亲“纵”合纵亡走赵,赵不内“纳”被发行吟泽畔“披”厚币委质事楚“贽”见面礼三、古今异义颜色憔悴脸色,面容形容枯槁形体,容貌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言语举动适度、得体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第二年而欲反覆之君悟、俗改。

覆,翻转过来四、解释加点字意思娴.于辞令..熟练、熟悉。

应对的语言。

王甚任.之信任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改变,更改屈平不与.允许,同意平伐.其功自夸,炫耀屈平疾.王听之不聪.恨、痛心。

明好色而不淫.过分而失当其文约.,其辞微.简约含蓄精神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泥浆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洁净。

同“涅”,染黑。

污浊。

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快意,心里舒服。

亡走..赵逃跑。

奔向。

楚人既咎.子兰归罪,责怪。

其存.君兴国思念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帮助自己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跟着不知忠臣之分.资质..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被.发行吟泽畔披,散着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吃。

酒渣。

喝。

淡酒。

怀瑾握瑜....比喻保持高才美德。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者乎洁净的样子。

玷辱。

..,受物之汶汶皓皓..之白皎洁的样子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言语举止适度、得体贾生吊.之悼念死者又爽然..自失矣茫然五、句式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被动“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是以见放被动六、默写《国风》好色而不淫,__《小雅》怨诽而不乱__.。

《屈原列传》文言词句知识

《屈原列传》文言词句知识

《屈原列传》词句知识一、重要词语释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学实)强志(记),明于治乱,娴(熟悉)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信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朝列),争宠而心害(嫉妒)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制定)为宪令,屈平属(撰写)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占为己有)之,屈平不与(同意),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炫耀)其功,曰以为("曰"和“以为”同义连用)'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疏远)屈平。

屈平疾(痛恨)王听(动作名,听觉)之不聪(明察)也,谗谄(形作名,说人坏话、奉承谄媚的小人)之蔽明(蒙蔽圣明的人)也,邪曲(形作名,奸佞小人)之害(损害)公也,方正(形作名,正直的人)之不容(容纳)也(被动句),故忧愁幽思(苦闷深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同“稚”,遭受)忧也。

(判断句)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处境困顿)则反(同“返”,返回)本,故劳苦倦极(疲惫),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忧伤、悲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离间)之,可谓穷(处境困窘)矣。

信而见(被)疑,忠而被谤(被动句),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大概)自(由)怨生也。

《国风》好色(古今,喜好描写男女恋情)而不淫(过度),《小雅》怨诽(怨愤发牢骚)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提及)帝誉,下道(提及)齐桓,中述汤、武,以刺(讥讽)世事。

明(形作动,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太平、作乱)之条贯(条理),靡(没有)不毕见(同“现”,显现)。

其文约(简约),其辞微(含蓄隐晦),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形作名,小的方面)而其指(同“旨”,主旨)极大,举类(事物)迩(近)而见(表达)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描述事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同“浊”,污浊)淖污泥之中,蝉蜕(名状,像蝉蜕壳一样)于浊秽(形作名,污浊的环境),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被辱)世之滋(黑)垢,解然(洁白的样子)泥(沾污)而不滓(污染)者也。

《屈原列传》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

《屈原列传》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

《屈原列传》基础知识梳理《屈原列传》梳理案重点实虚词第一段:屈平疾(恨,痛心)王听(听觉)之不聪(明)也谗谄(说好人坏话的人)之蔽明也邪曲(邪恶不正的人)之害公也方正(正直的人)之不容(被动)也故忧愁幽(深)思而作《离骚》犹离忧(遭遇忧愁,离同“罹”,遭遇)也夫(句首发语词)天者,人之始也人穷(处境困难)则(就)反本疾痛惨怛(内心悲痛)屈平正(使动,使……正)道直(使动,使……直)行竭忠尽智以(连词,表目的,来)事其君谗人间(离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两个被动句)能无怨乎盖(大概)自怨生也上(名作状,向上)称帝喾下(名作状,向下)道(称道)齐桓以刺(指责)世事明(阐明)道德之广崇(广大崇高)治乱之条贯(规律)靡(没有)不毕(全,都)见其文约(简约)其辞微(含蓄),其志洁(高洁),其行廉(正直,端正)其称文小而其指(同“旨”,旨趣)极大举(列举)类(事物)迩(近)而见(包含、表现)义远(深远)自疏(疏远)濯(同“浊”)淖(泥浆)污泥之中蝉(名作状,像蝉一样)蜕于浊秽(黑暗社会)不获世之滋(污浊)垢皭(洁白)然泥而不滓(污黑)者也推(推究)此志也,虽(即使)与日月争光可也。

文化常识1.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

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代表作品:《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2.帝喾,传说中“五帝”(五帝是指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圣明君主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也是历代朝廷官方祭祀礼仪的专用词汇,是最高祭祀等级的仪式之一。

)之一,号高辛氏。

屈原是他的后裔。

翻译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译文:屈原痛心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谗言谄媚遮蔽了双眼(不能明辨是非),(致使)邪恶歪曲残害了公道,端方正直不被接受,因此(心怀)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原列传复习练习题

屈原列传复习练习题

屈原列传复习练习题一、选择题1. 屈原生活的时代是: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汉朝A. 齐B. 楚C. 燕D. 赵A. 《诗经》B. 《楚辞》C. 《离骚》D. 《九歌》4. 屈原在《离骚》中表达了哪种情感?A. 忠君爱国B. 愤世嫉俗C. 怀才不遇D. 爱情至上5. 屈原投江自尽的原因是:A. 国家灭亡B. 亲人去世C. 朋友背叛D. 政治失意二、填空题1. 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

2. 屈原的出生地在今天的__________省。

3. 屈原的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 屈原在《离骚》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等手法,表达了内心的忧愁和愤懑。

5. 屈原投江自尽的时间是__________(农历)。

三、简答题1. 简述屈原的政治抱负。

2. 请列举屈原作品中的三个神话人物。

3. 简述屈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4. 请谈谈你对屈原爱国情怀的理解。

5. 请简述端午节与屈原的关系。

四、阅读理解题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1. 请解释“朕皇考曰伯庸”中的“皇考”。

2.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中的“摄提”指的是什么?3. 请分析选段中屈原对自己名字的寓意。

4. 这段文字体现了屈原怎样的家国情怀?5. 请谈谈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五、名词解释题1. 楚辞2. 骚体3. 屈赋4. 汨罗江5. 屈原祠六、判断题1. 屈原是楚国的公子,出身贵族。

()2. 屈原的作品《天问》主要探讨了宇宙和人生的哲学问题。

()3. 屈原在《九歌》中描绘了大量的民间祭祀活动。

()4. 屈原的政治主张得到了楚怀王的充分信任和支持。

()5. 屈原投江自尽后,他的作品在楚国迅速传播开来。

()七、连线题1. 《离骚》 A. 祭祀乐歌2. 《天问》 B. 抒发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之情3. 《九歌》 C. 探讨宇宙和人生问题4. 《渔父》 D. 描述与渔父的对话八、翻译题1.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列传 练习及答案

屈原列传 练习及答案

《屈原列传》知识点检测一、解释重点字词:【第1段】1、博闻强志闻:志:2、明于治乱明:3、娴于辞令娴:4、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图议:5、出则接遇宾客接遇:【第2段】1、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2、争宠而心害其能害:3、屈平属草稿未定属:4、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夺:5、平伐其功伐:【第3段】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疾:聪:2、犹离忧也离:3、人穷则反本穷:反:4、故劳苦倦极极:5、疾痛惨怛惨怛:6、信而见疑见:7、盖自怨生也盖:8、《国风》好色而不淫淫:9、靡不毕见靡:10、举类迩而见义远迩:11、推此志也推:【第4段】1、屈原既绌绌:2、齐与楚从亲从:3、惠王患之患:4、乃令张仪详去秦详:5、厚币委质事楚厚币:委:质:6、使使如秦受地如:7、怀王怒,大兴师伐秦兴:8、而齐竟怒,不救楚竟:【第5段】1、以一仪而当汉中地当:2、臣请往如楚如:3、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因:用事: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5、使于齐,顾反顾反:【第7、8段】1、奈何绝秦欢绝:2、亡走赵,赵不内内:3、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咎:4、冀幸君之一悟冀幸:5、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致:6、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第9、10、11、12段】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短:2、顷襄王怒而迁之迁:3、被发行吟泽畔被: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举:5、是以见放是以:见:6、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7、受物之汶汶者乎汶汶:8、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从容:9、及见贾生吊之吊:10、同死生,轻去就同:轻:二、翻译重点句子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4、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5、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屈原列传检测

屈原列传检测

屈原列传检测
《屈原列传》检测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博闻强志:
..同“记”,记忆力2、争宠而心害.其能:妒忌3、平伐.其功:夸耀4、人穷.则反本:处境困难5、信而见.疑:被6、厚币.委质事楚:礼物7、三致.志焉:表达8、冀幸君之一.悟:彻底
9、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
10、屈原既绌.:罢免11、娴.于辞令:熟悉12、举类迩.而见义远:近
二、翻译句子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

2、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他阐述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条理系统,没有不完全表现出来的。

三、情境默写
1、屈原引发忧思创作了《离骚》是痛心于朝内政治黑暗的四个方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2、屈原借古代有为君主来讽刺当朝的句子是: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3、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的文辞风格: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列传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屈原列传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屈原列传同步测试题(含答案)《屈原列传》练习一、文学常识:屈原,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主要作品有《》、《》、《》、《》等汉代把它们合编成《楚辞》二、字音练习:给括号前的字注音属()草稿惨怛()帝喾()靡不毕见()濯()淖()蝉蜕()滋垢()浊秽()�()然泥()而不滓()既绌()商於()既咎()眷()顾被()发渔父()憔()悴()哺()育啜()泣罹()难()三、通假字:解释句中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 7、齐与楚从亲 8、亡走赵,赵不内 9、被发行吟泽畔 10、厚币委质事楚四、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 2、形容枯槁 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4、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五、解释加点的词:1、娴于辞令 2、争宠而心害其能 3、屈平属草稿 4、平伐其功 5、王怒而疏屈平 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7、可谓穷矣 8、其文约其辞微 9、惠王患之 10、大兴师伐秦 11、臣请往如楚 12、奈何绝秦欢 13、屈平既嫉之 14、人君无愚、智 15、王怒而迁之 16、楚有宋玉、景差之徒 17、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六、解释加点词的词类活用: 1、谗:因谗之曰 2、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邪曲:邪曲之害公也方正:方正之不容也 4、明:明道德之广崇 5、蝉:蝉蜕于浊秽 6、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7、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8、日:其后楚日以削七、判断文言句式: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6、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7、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8、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9、此不知人之祸也 10、“离骚”者,犹离忧也 1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1、求人可使报秦者 13、是以见放八、一词多义:(一)实词: 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②无何,宰以卓异闻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志: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③其志洁,其行廉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疏:①王怒而疏屈平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④《谏太宗十思疏》⑤梅以疏为美⑦其于计之疏也⑧十三经注疏 4、害①争宠而心害其能②为陶谦所害③除国之大害④不能害人 5、许①而赵不许,曲在赵②时人莫之许也③先生不知何许人也④塞上长城空自许 6、属①亡国破家相随属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司命之所属④屈平属草稿未定⑤有宁越徐尚……之属 7、离①“离骚”者,犹离忧也②约从离衡③如有离违,宜别图之④多情自古伤离别 8、迁①王怒而迁之②再迁为太史令③予左迁九江郡司马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9、与①与之斗卮酒②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③何哉?与秦而不助五国也④蹇叔之子与师(二)虚词:为 1、以为“非我莫能为”也()以1、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2、以一仪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3、竟为秦所灭()3、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4、化而为鸟,其名为鹏()4、以啮人,无御之者() 5、庖丁为文惠君解牛()5、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6、为其不可得而法()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7、闻秦王善为秦声()7、其后楚日以削() 8、我为赵将()8、传以示美人() 9、为刎颈之交()9、皆以美于徐公() 1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乃1、乃令张仪佯云秦()焉1、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2、怀王乃悉发国中兵()2、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3、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3、姜氏欲之,焉辟害() 4、今君乃亡赵走燕()4、而惴惴焉摩玩不已() 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5、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6、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6、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7、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9、家祭无忘告乃翁()九、名句默写: 1、长太息以掩涕兮, 2、亦余心之所善兮, 3路漫漫其修远兮, 4、信而见疑,,能无怨乎? 5、举世,,是以见放 6、明道德之广崇,,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行廉,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其行廉,,蝉蜕于浊秽,,不获世之滋垢, 7、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十、难句翻译 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4、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拓展延伸工人善琴万历末(1),詹懋举者守颍州(2)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耳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见一老人贸薪入城,担头常囊此,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贱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也詹乃从竟学,一时琴师莫能及――王士�G《池北偶谈》[注释](1)万历:明朝神宗朱翊钧的年号(2)守颍州:任颍州的太守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适弹琴适:(2)矫首矫:(3)善否否:(4)贸薪贸:(5)囊此囊:(6)受工之直直:(7)老人所贻贻: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白话文(1)颇善此乎?译文:(2)詹乃从竟学,一时琴师莫能及译文:(3)工即鼓前曲一过译文:3.这位木工令太守“惊异”之处有:(1);(2);(3);(4)翻译:万历年间,詹懋举任颍州的太守有次召用木工詹正在弹琴,木工站在窗外,抬头画指,好像在评价好坏叫来问他:“你很擅长弹琴吗?”木工答说“是”让他弹,木工就演奏了一遍刚才詹懋举弹的曲子,弹得很好詹很惊讶,问从哪学来的木工回答说:“家在西郊外,见一老人进城卖柴,总把琴装在口袋里挂在担头,于是请让看看听他弹奏,心里很高兴,于是向他学琴”詹给他钱,他不要,说:“我,贫贱的木工,只要做工的酬劳”又说:“您的琴是下品,我有琴,是老人赠的,现在献给您”果然是把好琴詹懋举于是跟着木工学琴,学完以后,当时的琴师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附屈原列传【译文】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习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官位相等,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夺走它,屈原不肯给,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之辞蒙蔽了聪明才智,让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离忧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就是由怨恨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称道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说到的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多用香花芳草作比喻,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而且反覆考虑这一问题,在他每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难过,因为井水是供人汲取饮用的君王贤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福吗!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参考答案一:平,原,战国,浪漫,离骚,天问,招魂,九歌,哀郢等二:略三:1.罹2.返3.现4.旨5.浊6.黜7.纵8.纳9.披10.贽四:1.脸色;色彩2.形体容貌;对人或事物加以描绘3.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不慌不忙,镇定自若的样子4.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五:1、熟悉2、嫉妒3、写作4、夸耀5、疏远6、恨,痛心7、处境艰难8、简约含蓄9、担心10、发动11、到12、断绝13、恨14、无论15、放逐,流放16、这类人17、效法六:1、名词作动词2、动词作名词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4、形容词作动词5、名词作状语6、名词作状语7、名词作动词8、名词作状语七:1、判断句2、状语后置句3、被动句4、判断句5、否定句6、被动句7、被动句8、被动句9、判断句10、判断句11、被动句12、定语后置句13、被动句八:实词1、见闻、闻名、名声、听到2、志向、记忆、志向、心意、标记3、疏远、用奏折陈述、稀疏、给皇帝的奏议4、嫉妒、杀害、祸害害处、损害伤害5、答应允许、赞许赞同、处所地方、称赞应许6、连接、嘱托、隶属归属、写作、类7、遭遇、使离散、背离违背、离开8、流放、升职、贬官、变更变动9、给、和、结交亲驸、参加虚词:为1、做2、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3、被4、成为5、替、给6、因为7、弹奏8、做9、成为以1、2、用3、任用4、如果5、因为6、因为7、而,修饰关系8、而,顺承关系9、认为10、而,表并列关系乃1、于是2、竟然3、这才4、却5、是6、是7、竟然8、竟然9、你的焉1、语气词2、语气词3、怎么哪里4、形同次词尾5疑问代词,什么6、之,代词7、语气词8、于此,在这里九、名句默写(略)十、难句翻译(参考译文)拓展延伸 1、(1)正、恰好(2)抬起(3)坏(4)卖(5)用袋子装着(6)值,薪酬(7)赠送 2、略(见译文)3、(1)木工懂得音乐(2)演奏甚妙(3)不受金(4)赠琴。

师生帮手:高中语文《屈原列传》知识点复习归纳练习及答案

师生帮手:高中语文《屈原列传》知识点复习归纳练习及答案

师生帮手:高中语文《屈原列传》知识点复习归纳练习及答案《屈原列传》同步练习一、字音属.()草稿惨怛.()帝喾.()濯淖..()皭.然泥.而不滓.()靳.尚()渔父.()三闾.大夫()餔.糟啜醨..()弹.冠()汶汶.()汨.罗江()温蠖.()二、重要实词1.与上官大夫同列.:___________________2.争宠而心害.其能:___________________3.属.草稿未定:___________________4.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___________________5.屈平不与.:___________________6.屈平伐.其功:___________________7.自矜.功伐:___________________8.人穷.则反本:___________________9.惨怛..:___________________10.《国风》好色而不淫.:___________________11.靡.不毕见:___________________12.推.此志也:___________________13.齐与楚从亲..:___________________14.使使如.秦受地:___________________15.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___________________16.屈平既嫉.之:___________________17.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___________________18.一篇之中三致.志:___________________19.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___________________20.顷襄王怒而迁.之:___________________21.新.沐者必弹冠:___________________2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___________________23.及见贾生吊.之:___________________1.博闻强志:___________________2.离骚者,犹离忧也:___________________3.人穷则反本:___________________4.靡不毕见:___________________5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_______6 .举类迩而见义远:___________________7.自疏濯淖污泥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8.屈平既绌:___________________9.乃令张仪详去秦:___________________10.厚币委质事楚:___________________11.亡走赵,赵不内:___________________12.被发行吟泽畔:___________________四、词类活用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谗谄之蔽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邪曲之害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正之不容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明道德之广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蝉蜕于浊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厚币委质事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泥而不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其后楚日以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亡国破家相随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时秦昭王与楚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短屈原于顷襄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同生死,轻去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1.柱天:《屈原列传》开始,就有“柱天之神”一词。

柱天是指众神所共同依靠的一根柱子,其象征天地间的权威与法律。

在屈原生活的时代,荒唐之事屡见不鲜,神明受侵,屈原因此感到忧虑。

2.溲、箕:《屈原列传》中所指的溲是指早晨的小便,箕是指盛糠秕的筐子,这里用作洗涤的工具。

屈原用溲洗去尘垢,比喻对自身进行精神洗涤,净化心灵。

二、修辞手法1.描写手法:(1)对偶:通过在文中使用对偶结构,增强修辞效果,使文章具有韵律感和辞章之美。

(2)借代:如把屈原被流放的情景,巧妙地通过属相中的癸巳年来表达,增强了文笔的风趣幽默。

2.修辞手法:(1)比喻:如将公子荆的罪孽比喻为罗网,形象地揭示了公子荆自食其果的命运。

(2)迷喻:如用旱魃之灾来暗指当时朝政腐败,严酷的荒政统治,有效地表达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文化背景1.政治现实:楚国处于战国时期的腐败和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岌岌可危。

这种时代背景下,楚国文化进入了一个低潮期,屈原努力振兴楚国文化,提倡道德和文化的重新建设。

2.文化思想:屈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诗人和文化思想家,他融合了南方和北方的文化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四、人物形象1.屈原:文章中塑造的屈原形象表现出了忠诚爱国、忧国忧民等典型的儒家精神,并以自我牺牲的精神提出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和期望。

2.公子荆:公子荆是屈原的政敌,代表了当时楚国腐败朝政的一部分。

他的形象充分表现了权谋之士的狡猾和冷酷。

3.武则天:屈原与武则天在异时空交谈,武则天的形象展现了她之前历史上的冷酷与权力欲,也体现出她对文化复兴和人民福祉的关心。

五、主题思想1.忠诚爱国:屈原忠心为国,他为楚国忠贞不逾,毁誉参半的信心和爱国情怀,是《屈原列传》的主题之一2.英雄追求:尽管屈原最终走向悲剧,但他所秉持的英雄追求,为国家和民族的兴盛奋斗到底,充分展现了他坚定、宏伟的抱负。

屈原列传基础知识整理

屈原列传基础知识整理

《屈原列传》语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同“罹”,遭受)2.人穷则反本((反,同“返”,返回)3.靡不毕见(见,同“现”,显现)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旨趣)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同“浊”)6.屈平既绌(绌,同“黜”,罢免)7.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8.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使……进)9.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10.厚币委质事楚。

(质,同“贽”,见面礼)二、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泥而不滓生活在污泥里时秦昭王与楚婚结为婚姻于是怀石投汨罗以死怀抱2.使动用法亡国破家相随属使……灭亡,使……破败存(思念)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使……兴3.名词作状语厚币委质事楚用厚币其后楚日以削一天天地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在朝内,在国外蝉蜕于浊秽像蝉那样……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明道德之广崇阐明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说短处,诋毁。

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蝉蜕于浊秽污浊环境邪曲之害公也邪恶小人方正之不容也方正之人,正直的人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忠诚之士,贤能之士7.动词活用作名词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谗谄之蔽明也中伤别人的小人四、古今异义词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骗人的假话;今义:无理狡辩,动词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古义:返回〈楚国〉覆转。

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

4.颜色憔悴古义:脸色。

颜,颜面;今义:色彩5.形容枯槁古义:形,形体,容,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6.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

7.奈何绝秦欢古义:怎么,为什么。

今义:对付,处置。

五、一词多义属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zhǔ,连缀,引申为写作。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动词。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动词,隶属,属于。

《屈原列传》检测

《屈原列传》检测

《屈原列传》检测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上官大夫与之同列2、屈平不与..3、平伐其功4、王怒而疏屈元显恭..5、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6、争宠而心害其能够..7、人愁则反本8、举类迩而见义远..9、虽与日月争光可以也。

10、乃令张仪佯去秦..11、并使并使如秦受到地1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1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14、人君并无仁义、智、贤、不肖,..1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16、就是以见放...17、靡不毕见18、顷襄王怒而迁之.二、表示以下句中通假字,并表述。

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4、靡不毕见5、屈平既绌6、厚币委质事楚7、亡走赵,赵不内8、被发行吟泽畔9、齐与楚从亲三、表示以下加点词的用法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2、其后楚日以削.....3、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四、区别以下各组词的意思属卒平原君使者冠盖二者属魏(《信》)旦日飨士卒(《鸿》)亡国破家相伴属于(《屈》)鲁肃言刘表卒(《赤》)属予作文以录之(《岳》)磐石方且薄,可以卒千年。

《孔雀》名属教坊第一部(《琵》)怀王卒行《屈》存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于(《桃》)五万兵容易卒再分(《赤》)砌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砌余所至,比好游者尚无法十一(《游等》)盖亦反其本矣(《魏》)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治之尧头序筑堤者(《史记》)复之秦,文武用,垂拱而治。

(《谏太宗》)顷襄王怒而迁之君之疾在腠里,伤重将恐深(《施明德》楚存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赤》)然皆祖屈原之淡然文辞,apparently则治身臣之罪(《出来》)以浮游尘埃之外今筑堤军八十万众(《赤》)何陋之有顷之,烟炎张天而圣君治国父祖而不见踪影者蚓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弱。

五、指出下列句式:为天下苦笑。

《屈原列传》检测题

《屈原列传》检测题

《屈原列传》检测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平伐.其功B.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C.明道德..枯槁..之广崇,治乱之条贯D.形容【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语古今异义的能力。

A项,伐:古义,自夸,炫耀;今义,讨伐。

古今意义不同。

B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时间名词,今年的下一年。

古今意义不同。

C项,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古今意义相同。

D项,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古今意义不同。

故选C。

2.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何,疑问代词,什么。

②何,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以,介词,用。

④以,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故选B。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徒,楚国官名,和“令尹”一样,相当于后世的“丞相”一职。

B.大夫,古代的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以下有卿、大夫、士三等。

C.委质,呈献礼物。

“质”,同“贽”,指初见尊长所送的礼物。

D.三闻大夫,楚国官名,管理楚国屈、景、昭三姓贵族。

【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A项,“和‘令尹’一样,相当于后世的‘丞相’一职”错误,“左徒”次于“令尹”,“令尹”相当于楚国的“丞相”。

故选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父母者,人之.本也上官大夫与之.同列B.信而.见疑举世混浊而.我独清C.以.一仪而当汉中地举贤以.自佐D.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

屈原列传检测题

屈原列传检测题

《屈原列传》语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7.齐与楚从亲8.亡走赵,赵不内9.被发行吟泽畔10.厚币委质事楚。

二、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泥而不滓时秦昭天与楚婚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厚币委质事楚于是怀石投汨罗以死2.使动用法亡国破家相随属存(思念)君兴国而欲反复之3.名词作状语厚币委质事楚其后楚日以削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身客死于秦蝉蜕于浊秽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明道德之广崇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蝉蜕于浊秽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7.动词活用作名词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四、古今异义词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今义:今年的下一年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今义:无理狡辩,动词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古义: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

4.颜色憔悴古义:;今义:色彩5.形容枯槁古义: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6.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

7.奈何绝秦欢古义:今义:对付,处置。

五、一词多义属屈平属草稿未定属予作文以记之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吾属今为之虏也神情与苏、黄不属伐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其后秦欲伐齐口诛笔伐伐薪烧炭南山中此五霸之伐也疏王怒而疏屈平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论积贮疏十三经注疏离“离骚”者,犹离忧也多情自古伤离别本父母者,人之本也本末倒置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在冀州之南今存其本不忍废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臣本布衣抑本其成败之迹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博闻强志其志洁,其行廉聊斋志异项脊轩志指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如削葱根璧有瑕,请指示王哙遂入……头发上指指通豫南闻博闻强志忽闻门外虫鸣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以勇气闻于诸侯迁顷襄王怒而迁之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予左迁九江郡司马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战、守、迁皆不及施害争宠而心害其能邪曲之害公也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疾臣少多疾病《陈情表》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其疾病而死《五人墓碑记》间遂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间至赵矣《廉蔺列传》绝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六、虚词积累1.乃乃令张仪详去秦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今君乃亡赵走燕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家祭无忘告乃翁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之礼2.焉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姜氏欲之,焉辟害末而惴惴焉摩玩不已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七、特殊句式1.判断句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屈原列传内容分析与知识点汇总练习

屈原列传内容分析与知识点汇总练习

(今湖北秭归)人。 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
瑕的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 作为一位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国爱民、坚持 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人格,千百年来感召着无数中 华儿女。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开创了新诗体“楚辞”, 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 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 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
6、连接、嘱托、隶属归属、写作、类7、遭遇、使离散、背离违背、离开
.
53
8、迁 ①王怒而迁之 ②再迁为太史令 ③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9、与 ①与之斗卮酒 ②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③何哉?与秦而不助五国也 ④蹇叔之子与师
8、流放、升职、贬官、变更变动9、给、和、结交亲驸、参加
.
51
5、许 ①而赵不许,曲在赵 ②时人莫之许也 ③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④塞上长城空自许
5、答应允许、赞许赞同、处所地方、称赞应许
.
52
6、属 ①亡国破家相随属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司命之所属 ④屈平属草稿未定 ⑤有宁越徐尚……之属 7、离 ①“离骚”者,犹离忧也 ②约从离衡 ③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④多情自古伤离别
为1、做2、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3、被4、成为5、替、给6、因为7、弹奏 8、做9、成为
.
55
乃1、乃令张仪佯云秦()焉1、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2、怀王乃悉发国中兵()2、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3、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3、姜氏欲之,焉辟害() 4、今君乃亡赵走燕()4、而惴惴焉摩玩不已() 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5、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6、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6、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7、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梳理检测
姓名:班级:分数:
一、卷面(5分)
二、注音(10分)
谗谄()靡()不毕见濯淖()滋垢()
渣滓()皭()然汶汶()枯槁()温蠖()属()草稿
二、通假字(5分)
1、犹离.忧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3、靡不毕见.
4、屈平既绌.
5、厚币委质.事楚
三、重点实词解释(30分)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王甚任.之
3、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4、争宠而心害.其能
5、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6屈平属.草稿未定
7、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8、平伐.其功
8、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10、“离骚”者,犹离.忧也
9、人穷.则反本
12、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10、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14、《国风》好色而不淫.
11、靡.不毕见.
16、其文约.,其辞微.
17、举类迩
..而见义远18、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19、不获世之滋.垢
20、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21、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
..事楚
22、又因.厚币用事者
...臣靳尚
2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24、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25、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2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27、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28、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29、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
..者乎
30、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四、翻译下列句子(40分)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译:
2、屈平疾王听之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译:
3、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地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译:
4、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为穷矣。

译: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
五、理解性默写(10分)
1.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4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