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拉下拉电阻
can上下拉电阻
can上下拉电阻上下拉电阻,也称为上下拉电阻器、上拉电阻、下拉电阻或拉电阻,是电子电路中常见的部件之一。
它们主要用于改变电路或器件的输入信号电平,从而实现不同的功能。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上下拉电阻的工作原理、应用场景以及常见的上下拉电阻器的设计和选取。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上下拉电阻的工作原理。
上下拉电阻通常由一个电阻和一个开关组成。
电阻用于限制电流的流动,而开关用于控制电路是否连接。
当开关闭合时,电阻与电路连接,在电路中形成一条低电阻路径。
反之,当开关断开时,电阻与电路断开,形成一条高阻抗路径。
通过控制开关的闭合与断开,我们可以控制电阻器对电路的影响,实现上拉或下拉的功能。
上拉电阻通常用于将信号引脚拉高至高电平。
当信号引脚不连接任何外部电源时,它处于悬空状态,容易受到外界电磁干扰。
在这种情况下,引脚的电平可能会不稳定,导致电路无法正常工作。
通过接入一个上拉电阻,可以将引脚的电平拉高至高电平,提高信号的稳定性。
上拉电阻通常连接到信号引脚和高电平电源之间。
下拉电阻则与上拉电阻相反,它主要用于将信号引脚拉低至低电平。
与上拉电阻类似,下拉电阻也可以提高信号引脚的稳定性,避免其处于悬空状态。
上下拉电阻在实际应用中非常常见,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
1.数字输入在数字电路中,上下拉电阻常用于输入引脚的电平设置。
例如,在微控制器的I/O引脚中,通常需要将引脚拉高或拉低以确定输入的电平。
通过配置上下拉电阻,我们可以将输入引脚的默认状态设置为高电平或低电平,从而简化外部电路的设计。
2.开关输入在一些数字电路中,我们需要检测开关的状态(开启或关闭)。
通过连接一个上拉或下拉电阻到开关输入引脚上,我们可以确定开关在打开或关闭时引脚的电平状态。
当开关关闭时,引脚电平被拉高至高电平(通过上拉电阻);当开关打开时,引脚电平被拉低至低电平(通过下拉电阻)。
3.I2C总线I2C总线是一种常用的串行通信协议,用于连接多个设备(如传感器和芯片)到单个总线上。
485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
485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
485总线是一种串行通信协议,常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数据传输。
在485总线中,传输线一般采用双线制,分为A线和B线。
而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则是在485总线通信中常见的电路元件。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都是一种电阻,它们的作用是控制总线上信号的电平。
在485总线中,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分别连接在A线和B线上,起到调整总线电平的作用。
上拉电阻是将总线电平拉高的电阻,它连接在总线A线上,并向上拉高总线电平。
上拉电阻的阻值一般较大,通常为1kΩ至10kΩ。
当总线无信号时,上拉电阻会将总线电平拉高至逻辑1的电平,以保证总线处于高电平状态。
下拉电阻则是将总线电平拉低的电阻,它连接在总线B线上,并向下拉低总线电平。
下拉电阻的阻值一般较小,通常为150Ω至300Ω。
当总线有数据传输时,总线会出现电平变化,下拉电阻则会将总线电平拉低至逻辑0的电平,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总的来说,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在485总线通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保证总线电平的稳定性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原理以及部分应用总结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原理以及部分应用总结推荐图中上下两个电阻分别为下拉电阻和上拉电阻,上拉就是将A点的电位拉高,下拉就是将A点的电位拉低,图中的12k有些是没有画出来的,或者是没有的.他们的作用就是在电路驱动器关闭时,给该节点一个固定的电平.上拉电阻: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 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
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对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选择应结合开关管特性和下级电路的输入特性进行设定,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驱动能力与功耗的平衡。
以上拉电阻为例,一般地说,上拉电阻越小,驱动能力越强,但功耗越大,设计是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均衡。
2.下级电路的驱动需求。
同样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管断开,上拉电阻应适当选择以能够向下级电路提供足够的电流。
3.高低电平的设定。
不同电路的高低电平的门槛电平会有不同,电阻应适当设定以确保能输出正确的电平。
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低电平时,开关管导通,上拉电阻和开关管导通电阻分压值应确保在零电平门槛之下。
电阻之上拉电阻与下拉电阻详解(转)
电阻之上拉电阻与下拉电阻详解(转)上拉(Pull Up )或下拉(Pull Down)电阻(两者统称为“拉电阻”)最基本的作⽤是:将状态不确定的信号线通过⼀个电阻将其箝位⾄⾼电平(上拉)或低电平(下拉),⽆论它的具体⽤法如何,这个基本的作⽤都是相同的,只是在不同应⽤场合中会对电阻的阻值要求有所不同,从⽽也引出了诸多新的概念,本节我们就来⼩谈⼀下这些内容。
如果拉电阻⽤于输⼊信号引脚,通常的作⽤是将信号线强制箝位⾄某个电平,以防⽌信号线因悬空⽽出现不确定的状态,继⽽导致系统出现不期望的状态,如下图所⽰:在实际应⽤中,10K欧姆的电阻是使⽤数量最多的拉电阻。
需要使⽤上拉电阻还是下拉电阻,主要取决于电路系统本⾝的需要,⽐如,对于⾼有效的使能控制信号(EN),我们希望电路系统在上电后应处于⽆效状态,则会使⽤下拉电阻。
假设这个使能信号是⽤来控制电机的,如果悬空的话,此信号线可能在上电后(或在运⾏中)受到其它噪声⼲扰⽽误触发为⾼电平,从⽽导致电机出现不期望的转动,这肯定不是我们想要的,此时可以增加⼀个下拉电阻。
⽽相应的,对于低有效的复位控制信号(RST#),我们希望上电复位后处于⽆效状态,则应使⽤上拉电阻。
⼤多数具备逻辑控制功能的芯⽚(如单⽚机、FPGA等)都会集成上拉或下拉电阻,⽤户可根据需要选择是否打开,STM32单⽚机GPIO模式即包含上拉或下拉,如下图所⽰(来⾃ST数据⼿册):根据拉电阻的阻值⼤⼩,我们还可以分为强拉或弱拉(weak pull-up/down),芯⽚内部集成的拉电阻通常都是弱拉(电阻⽐较⼤),拉电阻越⼩则表⽰电平能⼒越强(强拉),可以抵抗外部噪声的能⼒也越强(也就是说,不期望出现的⼲扰噪声如果要更改强拉的信号电平,则需要的能量也必须相应加强),但是拉电阻越⼩则相应的功耗也越⼤,因为正常信号要改变信号线的状态也需要更多的能量,在能量消耗这⼀⽅⾯,拉电阻是绝不会有所偏颇的,如下图所⽰:对于上拉电阻R1⽽⾔,控制信号每次拉低L都会产⽣VCC/R1的电流消耗(没有上拉电阻则电流为0),相应的,对于下拉电阻R2⽽⾔,控制信号每次拉⾼H也会产⽣VCC/R2R 电流消耗(本⽂假设⾼电平即为VCC)。
上拉电阻下拉电阻的原理和作用
上拉电阻下拉电阻的原理和作用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是电子电路设计中常用的元件,其原理和作用如下:1.上拉电阻:上拉电阻是一种电阻器,它的作用是将一个信号线拉高到高电平状态。
在数字电路中,上拉电阻通常用来确保信号线在断开连接时保持逻辑高电平,防止其浮动。
当信号线未连接到任何驱动器或信号源时,上拉电阻会向信号线提供一个连接到电源高电平的路径,从而确保信号线保持在逻辑高电平。
上拉电阻的原理是利用电阻的阻值将信号线连接到电源引脚,与电源之间形成一个电阻分压电路。
当信号线未被外部驱动时,上拉电阻会通过电流流向信号线,将其拉高到电源电压,使其保持逻辑高电平。
上拉电阻常用于开关电路、输入/输出电路、微控制器引脚等地方。
例如,在微控制器的输入引脚上加上上拉电阻,当外部信号未连接时,输入引脚会受到上拉电阻的影响,保持在逻辑高电平状态。
当外部信号连接并给出低电平信号时,外部信号能够更容易地拉低输入引脚电压,使微控制器能够检测到这个低电平信号。
2.下拉电阻:下拉电阻与上拉电阻相反,它的作用是将一个信号线拉低到低电平状态。
在数字电路中,下拉电阻通常用来确保信号线在断开连接时保持逻辑低电平,防止其浮动。
它通过提供一个连接到地的路径,将信号线拉低到地电位。
下拉电阻的原理也是利用电阻的阻值将信号线连接到地引脚,与地之间形成一个电阻分压电路。
当信号线未被外部驱动时,下拉电阻会通过电流流向地,将其拉低到地电位,使其保持逻辑低电平。
下拉电阻同样常用于开关电路、输入/输出电路、微控制器引脚等地方。
例如,在微控制器的输入引脚上加上下拉电阻,当外部信号未连接时,输入引脚会受到下拉电阻的影响,保持在逻辑低电平状态。
当外部信号连接并给出高电平信号时,外部信号能够更容易地拉高输入引脚电压,使微控制器能够检测到这个高电平信号。
总之,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在电子电路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确保信号线的稳定性,防止浮动和干扰,从而提高电路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
【硬件设计】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用法
【硬件设计】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用法一、什么是上拉电阻?什么是下拉电阻?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嵌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下拉同理!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弱强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升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二、上拉电阻及下拉电阻作用:1、提高電壓准位:a.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b.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的搞电平值。
2、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3、N/A pin防靜電、防干擾: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同時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4、电阻匹配,抑制反射波干扰: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5、預設空閒狀態/缺省電位:在一些 CMOS 输入端接上或下拉电阻是为了预设缺省电位. 当你不用这些引脚的时候, 这些输入端下拉接 0 或上拉接 1。
在I2C 总线等总线上,空闲时的状态是由上下拉电阻获得。
6. 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输入端如果是高阻状态,或者高阻抗输入端处于悬空状态,此时需要加上拉或下拉,以免收到随机电平而影响电路工作。
同样如果输出端处于被动状态,需要加上拉或下拉,如输出端仅仅是一个三极管的集电极。
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三、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作用是什么?
什么是上拉电阻?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都是电阻元器件,所谓上拉电阻就是接电源正极,下拉的就是接负极或地。
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钳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
下拉同理,也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钳位在低电平。
那么,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用处和区别分别又是什么呢?一、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是什么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钳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
而下拉电阻是直接接到地上,接二极管的时候电阻末端是低电平,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钳位在低电平。
上拉是对器件输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强弱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供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二、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用处和区别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二者共同的作用是:避免电压的“悬浮”,造成电路的不稳定。
上拉电阻:1、概念:将一个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与电源VCC相连,固定在高电平;2、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灌电流;3、当一个接有上拉电阻的IO端口设置为输入状态时,它的常态为高电平。
下拉电阻:1、概念:将一个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与地GND相连,固定在低电平;2、下拉是从器件输出电流,拉电流;3、当一个接有下拉电阻的IO端口设置为输入状态时,它的常态为低电平。
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弱强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升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由此可见,电源到器件引脚上的电阻叫上拉电阻,作用是平时使用该引脚为高电平;地(GND)到器件引脚的电阻叫下拉电阻,作用是平时使该引脚为低电平。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应用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应用嘿,咱来唠唠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应用。
这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啊,就像是电子世界里的小帮手,能帮咱解决不少问题嘞。
先说上拉电阻吧。
它就像个小弹簧,把电压往上拉。
比如说在一个数字电路里,有个输入端口,如果这个端口没有连接任何信号的时候,上拉电阻就会把这个端口的电压拉到高电平。
这样就能避免这个端口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就像一个人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往哪走,上拉电阻就给他指了个方向。
在一些传感器的接口电路里,上拉电阻就很常用。
传感器没有信号输出的时候,上拉电阻能让接口的电压保持稳定,等传感器有信号了,就能准确地检测到变化。
再说说下拉电阻。
它呢,就像个小秤砣,把电压往下拽。
在一些电路里,如果有个输出端口,但是没有信号输出的时候,下拉电阻就会把这个端口的电压拉到低电平。
这样可以防止这个端口出现意外的高电平,就像给一个调皮的小孩拴上一根绳子,不让他乱跑。
在一些开关电路里,下拉电阻可以保证开关断开的时候,电路的状态是确定的。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还可以用来提高电路的抗干扰能力。
就像给电路穿上一层防护衣,不让外界的干扰信号轻易地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
比如说在一个微控制器的输入端口,加上一个合适的上拉电阻或者下拉电阻,可以减少因为电磁干扰或者静电干扰而产生的错误信号。
在一些通信接口电路里,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也有重要的作用。
比如说在I2C 总线里,上拉电阻可以保证总线在空闲状态时的高电平,下拉电阻可以在某些情况下帮助确定总线的状态。
我给你讲个事儿哈。
我有个朋友,他自己做了个小电路板,一开始总是不稳定,有时候莫名其妙地就出问题了。
后来他发现是有几个输入端口没有加上拉电阻或者下拉电阻,导致端口的状态不确定。
他加上了合适的电阻之后,电路板就变得稳定多了。
从那以后,他就知道了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重要性,做电路的时候都会认真考虑它们的应用。
这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啊,虽然看起来小小的,但是作用可不小嘞。
iic上拉电阻、下拉电阻
iic上拉电阻、下拉电阻IIC(Inter-Integrated Circuit)是一种常用的串行通信协议,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在使用IIC协议进行通信时,为了保证信号的稳定和可靠传输,常常需要使用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
本文将从IIC协议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入手,详细介绍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IIC协议是一种双线制的串行通信协议,由时钟线(SCL)和数据线(SDA)组成。
在IIC通信中,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作用是为了确保SCL和SDA线上的信号电平能够正确地被接收和解析。
我们来了解一下上拉电阻的作用。
上拉电阻是连接在SCL和SDA 线上的电阻,它的作用是将这两根线拉高到一个默认的高电平。
当总线上没有任何设备产生低电平信号时,上拉电阻能够确保SCL和SDA线保持在高电平状态,从而防止信号的漂移和误读。
当总线上某个设备需要传输数据时,它会将相应的线拉低,与上拉电阻形成一个电平切换,以表示数据的传输。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下拉电阻的作用。
下拉电阻同样是连接在SCL和SDA线上的电阻,它的作用是将这两根线拉低到一个默认的低电平。
当总线上没有任何设备产生高电平信号时,下拉电阻能够确保SCL和SDA线保持在低电平状态,从而防止信号的漂移和误读。
当总线上某个设备需要传输数据时,它会将相应的线拉高,与下拉电阻形成一个电平切换,以表示数据的传输。
在实际的电路设计中,选择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数值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总线上的设备数量、总线长度、工作频率等。
一般来说,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数值应该相对较大,以确保信号的稳定性。
常见的数值范围是1kΩ至10kΩ,具体数值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连接方式也需要注意。
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将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连接到VCC和GND,以保证信号电平的正确切换。
另一种方式是将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连接到IO引脚上,以避免在电源启动时产生过大的电流。
具体的连接方式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什么是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在电子电路中,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是常用于控制和稳定电路的元件。
它们主要用于输入引脚的电平的控制,帮助确保信号稳定和可靠。
上拉电阻是指连接在信号引脚和正电源之间的电阻,用于将信号引脚的电平拉高。
当信号引脚未接外部信号时,上拉电阻会将引脚的电平拉高到正电源电平。
通常,上拉电阻的阻值比较大,一般在10kΩ到100kΩ之间。
下拉电阻则是连接在信号引脚和地之间的电阻,用于将信号引脚的电平拉低。
当信号引脚未接外部信号时,下拉电阻会将引脚的电平拉低到地电平。
下拉电阻的阻值与上拉电阻类似,通常也在10kΩ到100kΩ之间。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应用上拉电阻的应用上拉电阻常用于数字电路中的输入引脚。
在数字电路中,当输入引脚未连接外部信号时,它往往处于一个悬空状态,容易受到干扰而产生误判。
通过连接上拉电阻,可以确保输入引脚的电平稳定地被拉高到正电源电平,从而避免误判。
下拉电阻的应用下拉电阻同样常用于数字电路中的输入引脚。
当输入引脚未连接外部信号时,下拉电阻可以确保引脚电平稳定地被拉低到地电平,避免产生误判。
下拉电阻也常用于与上拉电阻配合使用,实现部分输入引脚上升沿和下降沿触发功能。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实现方式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可以通过不同的实现方式来实现。
软件实现在一些特定的矽晶管结构中,当将输入引脚设置为输入模式时,可以通过软件配置使其内部电路自带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
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外部电路元件的使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受到芯片设计限制。
外部电路实现在一些情况下,需要通过外部电路连接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可以通过将电阻连接到信号引脚和正电源或地之间来实现。
这种方式更灵活,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阻值的电阻,以满足特定的应用要求。
小结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是在电子电路中常用的元件,用于控制和稳定电路的输入引脚电平。
通过连接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可以确保信号引脚的电平稳定地被拉高或拉低。
三极管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
三极管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三极管是一种常用的电子元件,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设备中。
在三极管电路中,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是两个重要的元件,它们在电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别介绍三极管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作用和原理。
一、三极管上拉电阻上拉电阻是指连接在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电源正极之间的电阻。
它的作用是将集电极与电源正极相连,以提供稳定的电压给三极管的集电极。
上拉电阻的阻值一般较大,常采用几千欧姆至几十千欧姆的范围。
三极管上拉电阻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 稳定工作点:上拉电阻通过限制集电极电流的大小,使得三极管能够在某个工作点上稳定工作。
上拉电阻的阻值越大,集电极电流就越小,从而使得工作点更加稳定。
2. 提供集电极电压:上拉电阻将电源正极与集电极相连,使得集电极能够获得稳定的电压。
这样,三极管的放大功能才能正常进行。
3. 防止漂移:上拉电阻通过限制集电极电流的大小,使得三极管的工作点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防止工作点的漂移。
二、三极管下拉电阻下拉电阻是指连接在三极管的发射极和地之间的电阻。
它的作用是将发射极与地相连,以提供稳定的电压给三极管的发射极。
下拉电阻的阻值一般较小,常采用几十欧姆至几百欧姆的范围。
三极管下拉电阻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发射极电压:下拉电阻将发射极与地相连,使得发射极能够获得稳定的电压。
这样,三极管的放大功能才能正常进行。
2. 稳定工作点:下拉电阻通过限制发射极电流的大小,使得三极管能够在某个工作点上稳定工作。
下拉电阻的阻值越小,发射极电流就越大,从而使得工作点更加稳定。
3. 防止漂移:下拉电阻通过限制发射极电流的大小,使得三极管的工作点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防止工作点的漂移。
三、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选择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对于三极管的工作非常重要。
具体选择的原则如下:1. 上拉电阻的阻值应适当大,以保证集电极电流的稳定性。
2. 下拉电阻的阻值应适当小,以保证发射极电流的稳定性。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作用
浅谈上、下拉电阻的作用••油菜no1•14位粉丝•1楼浅谈上、下拉电阻的作用上下拉电阻: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MO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的高电平值。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MO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
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电阻的具体取值怎么计算的?上拉电阻是不是应该是接Vcc再接电阻,然后接到管脚上的?一般上下拉的电阻取值都有个特定的范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都在几K到几十K之间吧,具体的还要看电路要求.至于接法,上拉电阻简单来说就是把电平拉高,通常用4.7-10K的电阻接到Vcc电源,下拉电阻则是把电平拉低,电阻接到GND地线上。
所以是接电源或者接地,再接到需要拉高或者拉地电平的节点上的.一般说来,不光是重要的信号线,只要信号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出于无驱动状态,就需要处理。
比如说,一个CMOS门的输入端阻抗很高,没有处理,在悬空状况下很容易捡拾到干扰,如果能量足够甚至会导致击穿或者闩锁,导致器件失效。
祈祷输入的保护二极管安全工作吧。
如果电平一直处于中间态,那输出就可能是不确定的情况,也可能是上下MOS都导通,对器件寿命造成影响。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作用以及使用原则
上拉电阻,下拉电阻的含义,作用及选用原则在数字电路中不用的输入脚都要接固定电平,通过1k电阻接高电平或接地。
1、定义: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嵌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下拉同理!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弱强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升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2、为什么要使用拉电阻:一般作单键触发使用时,如果IC本身没有内接电阻,为了使单键维持在不被触发的状态或是触发后回到原状态,必须在IC外部另接一电阻。
数字电路有三种状态:高电平、低电平、和高阻状态,有些应用场合不希望出现高阻状态,可以通过上拉电阻或下拉电阻的方式使处于稳定状态,具体视设计要求而定!一般说的是I/O端口,有的可以设置,有的不可以设置,有的是内置,有的是需要外接,I/O端口的输出类似于一个三极管的C,当C接通过一个电阻和电源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成为上C拉电阻,也就是说,如果该端口正常时为高电平,C通过一个电阻和地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称为下拉电阻,使该端口平时为低电平,作用吗:比如:当一个接有上拉电阻的端口设为输如状态时,他的常态就为高电平,用于检测低电平的输入。
上拉电阻是用来解决总线驱动能力不足时提供电流的。
一般说法是拉电流,下拉电阻是用来吸收电流的,也就是灌电流。
3.上拉电阻的作用: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同时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MOS器件为高输入阻抗,极容易引入外界干扰)。
单片机上拉与下拉电阻
上拉与下拉电阻上拉电阻就是把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钳位在高电平,此电阻还起到限流的作用。
同理,下拉电阻是把不确定的信号钳位在低电平。
上拉电阻是指器件的输入电流,而下拉指的是输出电流。
总结:1、当TTL电路驱动CMO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MO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TTL集成电路使用TTL管,也就是PN结。
功耗较大,驱动能力强,一般工作电压+5V CMOS 集成电路使用MOS管,功耗小,工作电压范围很大,一般速度也低。
TTL电路是电流控制器件,而coms电路是电压控制器件。
TTL在室温下,一般输出高电平是3.5V,输出低电平是0.2V。
CMOS电平:1逻辑电平电压接近于电源电压,0逻辑电平接近于0V。
因为TTL和COMS 的高低电平的值不一样,所以互相连接时需要电平的转换:就是用两个电阻对电平分压。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的搞电平值。
实际使用中,有时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与非门的输出端连接在同一条导线上,将这些与非门上的数据用同一条导线输送出去。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与非门电路来实现线与逻辑,这种门电路就是集电极开路与非门电路,简称OC门。
电路的特点是输出管T5的集电极悬空,使用时需外接一个负载电阻RP和电源Ec。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MO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上拉电阻阻值通常在1k 到10k 之间选取。
在数字电路中不用的输入脚都要接固定电平,通过1k 电阻接高电平或接地。
上拉、下拉电阻,分压电路
上拉、下拉电阻,分压电路(2009-05-23 22:59:26)分类:GlobalKnowledge 标签:分压电路上拉电阻ttl电路下拉电阻it上拉电阻是指:将某电位点采用电阻与电源VDD相连的电阻。
比如,LM339比较器的输出端在输出高电平时,输出端是悬空的(集电极输出),采用上拉电阻可以将电源电压通过该电阻向负载输出电流,而输出端低电平时,输出端对地短接。
下拉电阻就是在某电位点用电阻与地相连的电阻。
如果某电位点有下拉和上拉电阻就组成了分压电路,此时,电阻又叫分压电阻。
作用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的高电平值。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
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
上拉、下拉电阻
上拉、下拉电阻上下拉电阻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钳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下拉同理!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弱强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升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上下拉电阻:1、当TTL电路驱动CMOS电路时,如果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MO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 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上拉电阻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的高电平值。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MO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 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上拉电阻:就是从电源高电平引出的电阻接到输出1,如果电平用OC(集电极开路,TTL)或OD(漏极开路,CMOS)输出,那么不用上拉电阻是不能工作的, 这个很容易理解,管子没有电源就不能输出高电平了。
2,如果输出电流比较大,输出的电平就会降低(电路中已经有了一个上拉电阻,但是电阻太大,压降太高),就可以用上拉电阻提供电流分量,把电平“拉高”。
(就是并一个电阻在IC内部的上拉电阻上, 让它的压降小一点)。
当然管子按需要该工作在线性范围的上拉电阻不能太小。
当然也会用这个方式来实现门电路电平的匹配。
注意事项需要注意的是,上拉电阻太大会引起输出电平的延迟。
(RC延时) 一般CMOS门电路输出不能给它悬空,都是接上拉电阻设定成高电平。
下拉电阻:和上拉电阻的原理差不多, 只是拉到GND去而已。
上拉电阻与下拉电阻详解
上拉电阻:1、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才能使用。
3、为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
综合考虑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
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对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选择应结合开关管特性和下级电路的输入特性进行设定,主要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驱动能力与功耗的平衡。
以上拉电阻为例,一般地说,上拉电阻越小,驱动能力越强,但功耗越大,设计是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均衡。
2.下级电路的驱动需求。
同样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高电平时,开关管断开,上拉电阻应适当选择以能够向下级电路提供足够的电流。
3.高低电平的设定。
不同电路的高低电平的门槛电平会有不同,电阻应适当设定以确保能输出正确的电平。
以上拉电阻为例,当输出低电平时,开关管导通,上拉电阻和开关管导通电阻分压值应确保在低电平门槛之下。
4.频率特性。
以上拉电阻为例,上拉电阻和开关管漏源级之间的电容和下级电路之间的输入电容会形成RC延迟,电阻越大,延迟越大。
上拉电阻的设定应考虑电路在这方面的需求。
下拉电阻的设定的原则和上拉电阻是一样的。
一种测量内部上拉下拉电阻的方法
一种测量内部上拉下拉电阻的方法
一种测量内部上拉下拉电阻的常用方法是利用电压分压原理进行测量,具体步骤如下:
1. 断开外部电路连接,使芯片处于自由状态。
2. 在芯片的输入端连接一个已知电阻R1,并通过一个电压源
提供恒定电压Vcc。
3. 测量连接芯片的输入端和接地之间的电压V1。
4. 移除已知电阻R1,并测量连接芯片的输入端和接地之间的
电压V2。
5. 根据电压分压原理,可以得到内部上拉下拉电阻的计算公式:
- 上拉电阻 (Rp) = R1 × (V2 / (Vcc - V2))
- 下拉电阻 (Rd) = R1 × (V1 / (Vcc - V1))
其中,Vcc为芯片供电电压。
通过上述步骤和计算公式,可以
测量芯片的内部上拉下拉电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到元件间的叫下拉电阻,作用是平时使该脚为低电平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的范围由器件来定(我们一般用10K)
+Vcc
+------+=上拉电阻
|+-----+
|元件|
|+-----+
+------+=下拉电阻
-Gnd
3、N/A pin防静电、防干扰:在COM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产生降低输入阻抗, 提供泄荷通路。同時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4、电阻匹配,抑制反射波干扰: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其工作原理是:
在正常工作情况下, OD型管脚内部的NMOS管关闭, 对外部而言其处于高阻状态, 外接上拉电阻使输出位于高电平(无效中断状态); 当有中断需求时, OD型管脚内部的NMOS管接通, 因其导通电阻远远小于上拉电阻, 使输出位于低电平(有效中断状态). 针对MOS 电路上下拉电阻阻值以几十至几百K为宜.
(注: 此回答未涉及TTL工艺的芯片, 也未曾考虑高频PCB设计时需考虑的阻抗匹配, 电磁干扰等效应.)
1, 芯片引脚上注明的上拉或下拉电阻, 是指设计在芯片引脚内部的一个电阻或等效电阻. 设计这个电阻的目的, 是为了当用户不需要用这个引脚的功能时, 不用外加元件, 就可以置这个引脚到缺省的状态. 而不会使 CMOS 输入端悬空. 使用时要注意如果这个缺省值不是你所要的, 你应该把这个输入端直接连到你需要的状态.
4, 芯片外加电阻由应用情况决定, 但是在逻辑电路中用电阻拉电平或改善驱动能力都是不可行的. 需要改善驱动应加驱动电路. 改变电平应加电平转换电路. 包括长线接收都有专门的芯片.
一、定义:
上拉就是将不确定的信号通过一个电阻嵌位在高电平!电阻同时起限流作用!下拉同理!
上拉是对器件注入电流,下拉是输出电流;弱强只是上拉电阻的阻值不同,没有什么严格区分;对于非集电极(或漏极)开路输出型电路(如普通门电路)提升电流和电压的能力是有限的,上拉电阻的功能主要是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电路输出电流通道。
2, 这个引脚如果是上拉的话, 可以用于 "线或" 逻辑. 外接漏极开路或集电极开路输出的其他芯片. 组成负逻辑或输入. 如果是下拉的话, 可以组成正逻辑 "线或", 但外接只能是 CMOS 的高电平漏极开路的芯片输出, 这是因为 CMOS 输出的高, 低电平分别由 PMOS 和 NMOS 的漏极给出电流, 可以作成 P 漏开路或 N 漏开路. 而 TTL 的高电平由源极跟随器输出电流, 不适合 "线或".
一般来说上拉或下拉电阻的作用是增大电流,加强电路的驱动能力
比如说51的p1口
还有,p0口必须接上拉电阻才可以作为io口使用
上拉和下拉的区别是一பைடு நூலகம்为拉电流,一个为灌电流
一般来说灌电流比拉电流要大
也就是灌电流驱动能力强一些}
三、上拉电阻阻值的选择原则包括:
1、从节约功耗及芯片的灌电流能力考虑应当足够大;电阻大,电流小。
3.从IC(MOS工艺)的角度,分别就输入/输出引脚做一解释:
1. 对芯片输入管脚, 若在系统板上悬空(未与任何输出脚或驱动相接)是比较危险的.因为此时很有可能输入管脚内部电容电荷累积使之达到中间电平(比如1.5V), 而使得输入缓冲器的PMOS管和NMOS管同时导通, 这样一来就在电源和地之间形成直接通路, 产生较大的漏电流, 时间一长就可能损坏芯片. 并且因为处于中间电平会导致内部电路对其逻辑(0或1)判断混乱. 接上上拉或下拉电阻后, 内部点容相应被充(放)电至高(低)电平, 内部缓冲器也只有NMOS(PMOS)管导通, 不会形成电源到地的直流通路. (至于防止静电造成损坏, 因芯片管脚设计中一般会加保护电路, 反而无此必要).
2、从确保足够的驱动电流考虑应当足够小;电阻小,电流大。
3、对于高速电路,过大的上拉电阻可能边沿变平缓。综合考虑
以上三点,通常在1k到10k之间选取。对下拉电阻也有类似道理
四、原理:
上拉电阻实际上是集电极输出的负载电阻。不管是在开关应用和模拟放大,此电阻的选则都不是拍脑袋的。工作在线性范围就不多说了,在这里是讨论的是晶体管是开关应用,所以只谈开关方式。找个TTL器件的资料单独看末级就可以了,内部都有负载电阻根据不同驱动能力和速度要求这个电阻值不同,低功耗的电阻值大,速度快的电阻值小。但芯片制造商很难满足应用的需要不可能同种功能芯片做许多种,因此干脆不做这个负载电阻,改由使用者自己自由选择外接,所以就出现OC、OD输出的芯片。由于数字应用时晶体管工作在饱和和截止区,对负载电阻要求不高,电阻值小到只要不小到损坏末级晶体管就可以,大到输出上升时间满足设计要求就可,随便选一个都可以正常工作。但是一个电路设计是否优秀这些细节也是要考虑的。集电极输出的开关电路不管是开还是关对地始终是通的,晶体管导通时电流从负载电阻经导通的晶体管到地,截止时电流从负载电阻经负载的输入电阻到地,如果负载电阻选择小点功耗就会大,这在电池供电和要求功耗小的系统设计中是要尽量避免的,如果电阻选择大又会带来信号上升沿的延时,因为负载的输入电容在上升沿是通过无源的上拉电阻充电,电阻越大上升时间越长,下降沿是通过有源晶体管放电,时间取决于器件本身。因此设计者在选择上拉电阻值时,要根据系统实际情况在功耗和速度上兼顾。
二、上下拉电阻作用:
1、提高电压准位:a.当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如果TTL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OM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 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b.OC门电路必须加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的搞电平值。
2、加大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2. 对于输出管脚:
1)正常的输出管脚(push-pull型), 一般没有必要接上拉或下拉电阻.
2)OD或OC(漏极开路或集电极开路)型管脚,
这种类型的管脚需要外接上拉电阻实现线与功能(此时多个输出可直接相连. 典型应用是: 系统板上多个芯片的INT(中断信号)输出直接相连, 再接上一上拉电阻, 然后输入MCU的INT引脚, 实现中断报警功能).
3, TTL 到 CMOS 的驱动或反之, 原则上不建议用上下拉电阻来改变电平, 最好加电平转换电路. 如果两边的电源都是 5 伏, 可以直接连但影响性能和稳定, 尤其是 CMOS 驱动 TTL 时. 两边逻辑电平不同时, 一定要用电平转换. 电源电压 3 伏或以下时, 建议不要用直连更不能用电阻拉电平.
5、预设空间状态/缺省电位:在一些 CMOS 输入端接上或下拉电阻是为了预设缺省电位. 当你不用这些引脚的时候, 这些输入端下拉接 0 或上拉接 1。在I2C总线等总线上,空闲时的状态是由上下拉电阻获得
6. 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输入端如果是高阻状态,或者高阻抗输入端处于悬空状态,此时需要加上拉或下拉,以免收到随机电平而影响电路工作。同样如果输出端处于被动状态,需要加上拉或下拉,如输出端仅仅是一个三极管的集电极。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