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其应对策略(一)
青春期叛逆期的心理分析与应对策略
![青春期叛逆期的心理分析与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c394f86a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96.png)
青春期叛逆期的心理分析与应对策略青春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常常表现出一种叛逆的心态。
他们渴望自由,希望摆脱成人的限制,同时也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
本文将对青春期叛逆期的心理进行分析,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
一、青春期叛逆期的心理分析在进入青春期之后,青少年的身心发生了许多变化,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产生疑惑,试图了解自己是谁以及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种身份探索的过程中,他们开始对成人世界抱有怀疑和不满,心理上产生了叛逆情绪。
1.1 渴望自主权和独立性青春期的孩子们对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权有强烈的渴望。
他们希望能够自行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做出选择,而不是只听从成人的指示。
这是他们试图摆脱成人限制的一种表现。
1.2 探索身份和自我意识的阶段在青春期,孩子们开始思考自己是谁,试图寻找自己的身份和意义。
他们会思考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目标,并试图建立自己的独立个性。
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与成人有不同的观点和争论,表现出叛逆的行为。
1.3 对权威及规则的挑战青少年在叛逆期会对权威和规则提出质疑和挑战,因为他们开始思考权力的合理性和社会的设定。
他们对于成人世界的一些规范和限制可能感到不满,因此会试图用叛逆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应对策略叛逆期对于家庭和社会环境来说都是挑战性的。
以下是一些应对策略,旨在帮助家长、教师和社会大众更好地应对青少年叛逆期的心理问题。
2.1 倾听和尊重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沟通是应对叛逆期的关键。
倾听他们的观点和感受,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家长和教师可以定期与他们进行开放的谈话,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扰。
这样做可以建立互信,增进双方的理解。
2.2 提供积极的引导和模范在青春期,青少年需要积极的引导和模范。
家长和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并为他们提供支持和鼓励。
同时,家长和教师自己也应该成为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让青少年从他们身上学习。
2.3 建立积极的规则和界限青少年在叛逆期需要清晰的规则和界限来引导他们的行为。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c8574d2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6e.png)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前言在中学阶段,许多学生经历了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由于认知、情绪等方面的变化,一些学生会出现逆反心理,表现出对学校以及教师的抗拒,这给他们自身的发展和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并给出一些应对策略。
逆反心理成因分析生理变化引发的逆反心理中学时期,学生经历了许多生理上的变化,例如性别特征的显著发展、内分泌系统的调整等。
这些变化往往造成学生的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进而引发逆反心理。
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挑战引发的逆反心理中学时期的学习任务逐渐增加,学生需要具备更高的认知能力来应对和解决问题。
然而,有些学生可能认知能力相对不足,面对难题和挑战时产生焦虑和抵触情绪,表现出逆反。
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不良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都可能培养出逆反心态。
同时,一些学生在学校之外的社交圈子也可能受到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在学校的表现。
应对策略为了帮助中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学校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1. 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感受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理解和关注学生内心的情感和困惑。
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被尊重和认可。
2. 提供积极的激励和支持学校和教师应提供积极的激励和支持,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和挫折。
通过给予肯定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教师也要在学习上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3.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开展有趣的课外活动等。
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就感,减少逆反的发生。
4.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逆反心理常伴随着学生的自卑和不自信。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例如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给予学生合理的责任等。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0972a40b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e2.png)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现象,但却不容忽视。
逆反心理指的是中学生在与他人交流和接受外界观点时持反对态度的心理倾向。
这种心理倾向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因所导致的:一、自我认同感不足。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育迅速,对自我产生了新的认知。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面临到对自我的质疑和迷茫。
他们可能在这个时期感觉自己无法被别人确认和接纳,因此表现出排斥和反抗的行为。
二、成长环境的影响。
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式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过于压抑的环境或者是过于放任的成长环境都可能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会让中学生感到压抑和束缚,产生逆反心理;而过于宠溺的教育方式则会让他们缺少自律和责任心。
三、同伴群体的影响。
在中学阶段,同伴关系非常重要。
当中学生身处某种特定的同伴群体中,由于集体心理的作用,他们往往会采取与集体一致的态度。
当中学生自身的观点与群体观点发生冲突时,他们可能会选择逆反,以显示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
针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应对: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源于对自我认同感的不足。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支持,提升自我认同感。
学校和家庭可以提供给中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鼓励他们参加社交活动,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交往技巧。
二、改善教育环境。
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一个积极向上、宽松活泼的教育环境。
教师和家长应该注重培养中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给予他们合理的自主决策权。
另外,教师和家长也要尽可能听取中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三、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背后是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给予中学生充分的指导和支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四、注重情绪管理教育。
中学生在青春期容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情绪管理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分析及解决方法
![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分析及解决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b03973d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59.png)
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分析及解决方法青少年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成熟,青少年开始渴望独立和自主,他们希望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被尊重和认同。
因此,当父母或其他成年人认为他们在做错事或不正确的时候,青少年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青少年逆反心理可能表现为与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争吵、不合作和反抗。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懒惰、不负责任、不尊重规则和其他负面行为。
那么,如何解决青少年逆反心理呢?1. 给孩子自主权。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来探索和尝试新的事物。
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独立和自主的权力和责任。
2. 与孩子建立沟通渠道。
在孩子与父母或成年人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非常重要。
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聆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而不是仅仅指责或批评他们的行为。
3. 及时表扬。
及时地给孩子适当的肯定和表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心和成就感。
当孩子表现出好习惯或正确的行为时,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4. 与孩子共同制定规矩。
制定明确的家规和规定是相当重要的。
为了让孩子愿意遵守这些规定,父母应该与孩子共同制定这些规则。
孩子感到自己也有了掌控权和主动权,会更加尊重和遵守这些规定。
5. 建立爱与安全感。
孩子需要感受到父母和其他成年人的爱与关怀,这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
当孩子感到父母爱他们并信任他们时,他们会更加愿意遵守家庭规定,并且心态也会更加积极向上。
总之,在处理青少年逆反心理时,父母需要时刻保持耐心和理解,并以积极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父母的角色应该是负责任的辅导员,既为孩子提供指导和支持,同时也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bcefd214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b8.png)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逆反心理是中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特指青少年在面对权威、规则和约束时经常产生的一种反抗心理。
逆反心理一定程度上是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正常表现,但如果无法妥善处理,会对他们的成长和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中学生应当学会应对逆反心理。
以下是一些应对逆反心理的策略:1.理解逆反心理的成因: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是中学生正在度过从儿童到成人的转变阶段,他们追求独立性和自主性,对于权威的限制和规则感到不满。
了解逆反心理的成因,可以使家长和教师更加理解中学生的困境,与他们建立起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关系。
2.倾听和沟通:当中学生表现出逆反心理时,家长和教师应该学会倾听他们的声音,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
同时,及时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
让中学生感受到他们的声音被真正重视,有助于减轻他们的逆反情绪。
3.提供合理的自主权:中学生追求独立性和自主权,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适当地给予他们一些自主权,让他们在合理的范围内做出自己的决策。
例如,在学习安排上,可以和中学生共同商议制定学习计划;在生活自理方面,可以让他们自己负责管理自己的时间和任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4.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责任感是培养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提高他们的责任感,逐渐减少逆反心理的发生。
可以要求他们承担一些家庭或班级的责任,鼓励他们按时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对集体的责任感。
5.设立明确的规矩和约束:逆反心理的产生往往是因为缺乏规矩和约束,或者规矩不明确。
家长和教师应该设立明确的规矩和约束,确保中学生的行为有序,并对违反规则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惩罚。
规矩和约束既能给中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行事准绳,又能让他们感受到权威的存在。
6.鼓励兴趣爱好的发展: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学业压力和学习失去兴趣有关。
家长和教师可以鼓励中学生培养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如参加体育运动、加入社团或俱乐部等。
浅谈初中生逆反心理及疏导策略
![浅谈初中生逆反心理及疏导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18dca860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33.png)
浅谈初中生逆反心理及疏导策略初中生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抵触、反抗、抗拒等心理反应。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是他们逐渐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物。
了解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和表现,并采取相应的疏导策略,对于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身体上的变化。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荷尔蒙的分泌和身体发育迅速进行,他们面临着自己身体的变化和性别意识的觉醒,容易出现焦虑和自卑感。
其次,社交关系的变化。
初中生开始与不同性格、价值观的同学相处,发展自己的社交圈子,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矛盾和摩擦。
再次,学业压力的增加。
初中生进入了新的学习阶段,需要适应更多科目和更高难度的学习内容,这使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
此外,家庭关系和个人价值观的碰撞等也是逆反心理的原因。
初中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多种多样。
他们可能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经常莫名其妙地生气、发脾气或者抱怨。
他们可能对父母和老师的话语逐渐听不进去,表现出抵制、抗拒的态度。
他们可能拒绝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或者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他们可能加入一些不良群体,违背家庭和学校的规定。
他们可能开始追求身份认同,表现出一些叛逆行为。
这些表现都是初中生逆反心理的一种体现。
疏导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首先,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个性,与他们进行平等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
家庭成员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互信和理解,形成和谐的氛围。
其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成长,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培养。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保持开放和专业的交流。
再次,提供适当的课业辅导。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帮助和指导,帮助他们适应学业压力。
同时,家长也需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支持。
最后,建立积极的社交圈子。
学生应主动参与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与不同背景和兴趣的同学进行交流,拓宽自己的社交范围。
未成年人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未成年人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e3148433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fd.png)
未成年人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未成年人逆反心理是指青少年为了表现对社会的异见和对父母的不满,而采取的一种反抗行为和态度。
未成年人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化,如抵制和忽视父母的教诲、逃学、离家出走、不尊重老师和学校规定等。
未成年人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自我认同感不强。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需要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和接受,否则会产生无助感、自卑感等负面情绪。
当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观念、兴趣与家长相悖时,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就可能采取逆反行为。
2. 家庭教育不当。
对于一些采用过于严厉或报复性教育的家庭,子女可能出现逆反心理。
因为严厉的惩罚和强制性的要求会让孩子感到受到了欺凌和伤害,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3. 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中,许多年轻人易被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等影响,产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从而形成逆反心理。
针对未成年人逆反心理,可采取以下措施:1. 帮助未成年人建立自信。
对于未成年人,家长应该多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支持他们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 稳定情绪、化解矛盾。
面对青少年逆反行为,家长和老师应保持冷静,不要和他们对着干,会让矛盾加剧。
应当耐心和理性地沟通,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有时候,家长和老师也需要自己检讨,是否有一些自己的问题让孩子不满。
3. 强化教育方式。
教育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引导性的,避免使用负面的惩罚方法。
同时,家长应了解自己孩子所在的成长环境,建立良好的熟人网络,从而更好地控制孩子所接触的社会因素。
4.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家长应引导孩子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增强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责任感,让他们成为对社会和对家庭都有贡献的人。
同时,也要教育他们学会独立思考,避免被流行文化和社交网络所误导。
总之,要解决未成年人逆反心理问题,必须了解其根源,采取相应的措施。
家长和老师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共同引导孩子朝着正确方向走。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剖析及教育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剖析及教育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2690875367ec102de3bd8936.png)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剖析及教育对策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1.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
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
中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随着他们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已经是成人了,渴望得到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自尊感明显增强,对一切都不愿顺从,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愿听从他人的意见,渴望独立自主,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处于各种心理矛盾的包围之中,如果这些矛盾冲突得不到顺利解决,就可能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家庭的因素。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关爱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过高,超过了孩子所能承受和容忍的限度,这种反差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的家长对待孩子总是居高临下,采取粗暴、命令的方式,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选择。
再次,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甚至家庭暴力等感情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3.学校教育的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
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惜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学生主观意愿与实际的反差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逆反心理教育对策1.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观点。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
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
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
也许态度不太友好,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中学生逆反心理与应对策略
![中学生逆反心理与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6b00303d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11.png)
中学生逆反心理与应对策略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随着生理、心理和社会经验的不断丰富,中学生的心理世界逐渐复杂,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也时有发生。
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面对中学生逆反心理,运用合理的策略来应对呢?一、了解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既有家庭因素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家庭因素方面,父母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水平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学校教育方面,教师的教育方式、管理方式,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方式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
社会环境方面,社会风气、社会压力等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二、正确应对中学生逆反心理1. 增强教师的理解力:教师应敏锐地观察到学生言行中的自我表现,了解学生心理变化的原因,以宽容、接纳的态度与学生交流。
2. 减轻学生的压力: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减轻学生压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3. 倡导有效的沟通: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真诚地交流,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信任和空间。
4.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师要通过有趣的故事、成功的案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的喜怒哀乐,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5.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中学生建立自信、乐观的心态,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三、策略运用1. 以身作则: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对待师长、同学、家长都要充满尊重,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理解。
2.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逆反心理: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逆反心理,教育学生尊重老师和家长,学会沟通和交流,找到合适的应对方式。
3.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营造安静、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集中精力,减少不必要的压力。
4.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竞争:竞争是中学生难以避免的一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竞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潜能。
5. 引导学生关爱他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关注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逆反心理的应对方法
![逆反心理的应对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296c4d2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2d.png)
逆反心理的应对方法1、弄清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在进入青春期之前,孩子和成人之间的联系是密切的。
他们往往依附于父母、教师,言听计从十分温顺。
但是,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们不断地发育成熟,自我意识增强,越来越多地追求独立自主。
在他们这种独立性的追求中,父母、教师及成人原有的种种约束会被当作障碍,逆反心理表现得十分突出。
因此,对于青少年也应多予以理解,循循善诱,切忌强迫命令。
2、注意对逆反心理因势利导。
实践表明,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后,疏导的办法效果较好。
需要父母、教师,教育充分注意这一点。
你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坐下来和他们深谈,探究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然后正确地引导他们把心中积蓄的洪水泄掉,这样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前途是十分有益的,也非常有助于密切同他们的关系。
反之动辄打骂、指责和压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逃学、出走、闹事大都与此有关。
3、适当立规矩。
对于孩子的逆反行为,家长也不能不管不问,可以对孩子适当建立一些规矩,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孩子知道做事要有底线,不是什么都能做的。
逆反心理的表现:1、脏话狠话,孩子说的话竟不能入耳。
孩子在一起玩耍生气时竟会说“我要打死你”、“我要把你扔海里”。
和家人闹别扭时,也会说“妈妈你去死吧”、“你去吃屎吧”等听起来让大人惊讶的话。
这些话有可能是在电视上学到的,孩子觉得这些话能引起别人的重视。
2、情绪不稳定。
容易发脾气和爱吵架和发脾气是青春期孩子的普遍特征。
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话来显示自己的权威,以及独立的人格和行为。
他们害怕受父母的管制而表现得无所适从。
3、经常对父母说“不”。
孩子长大后,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任何事情都会有自己的意见看法,越来越多的事情都想要自己做决定。
因此就会开始说越来越多的“不”字。
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1、缺乏沟通和尊重。
家长缺乏与孩子经常的感情沟通,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也会以不尊重来对待家长。
其表现形式有粗暴和沉默两种。
2、自我意识增强。
孩子自我意识增强,是叛逆心理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孩子希望表现自我,于是处处与人对着干。
中学生逆反心理分析及应对措施
![中学生逆反心理分析及应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a29401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2c.png)
(1).一般社会成员反抗权威、反抗现实的心理倾向。如“唯上是反”、“唯制度是 反”、“唯先进是反”等等。作为社会心理现象,它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反抗性、偏 激性、自发性、盲从性等特点。它往往与社会腐败、不正之风、经济利益分配不公、 政治民主不落实、教育方法不当、个人思想认知偏差等诸多因素有关。应从净化社会 氛围,建立良好的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入手,真正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 来加以解决。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如对官僚主义、不正之风所产生的逆反心 理,实际上是对社会腐败的一种反对、抵制,但也有些是消极的。它不仅成为教育工 作的阻力,而且对社会安定、和谐的发展具有负面作用。对此应勇于引导,敢于进行 有力度的教育,纠正错误认知,树立健康心态。
五、总结
Summarize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这是梁启超先生 的话,这番话明确地告诉我们青少年对于我们国家的重要 性。而在现在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 题愈发突出,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 我们要正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同时也是要求我 们多方结合,齐心协力,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2).青少年成长中为求自我独立对父母或师长所表现出来的反抗心态。如你让他向 东,他偏向西;你让他做,他偏不做;你不让他做,他偏要做。作为发展心理现象,它 具有鲜明的年龄的阶段性、半成熟和半幼稚的特征,青少年较为突出。对此既要正视 和尊重他们的要求独立发展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处于幼稚无知的一面。消除青少年 逆反心理的关键在教育者的正确对待和教育机制。
三、课题研究过程
研究于2022年新入学初中班级部分学生为对象,以其余学生为对比组, 通过多方参与问卷调查观察思考,面对面交流及研究总结等多环节多 渠道操作,了解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和成因,探寻抑制和消除逆反心 理的有效途径,完成课题任务,从而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和心理发展。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和处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e47b85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a4.png)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原因和处理方法青少年逆反心理是指在这个特定阶段,青少年对于权威、规则和约束产生反抗和抵触情绪。
这种心理现象在许多青少年身上都普遍存在,原因各异。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并提供一些应对逆反心理的处理方法。
一、原因1.身份认同与独立性追求在青少年时期,个体开始关注自我身份认同的问题。
他们希望摆脱儿童时代对父母的依赖,追求自己独立的个体价值。
逆反心理的一种反映是对于父母和其他权威者的规则和要求进行抵触,以显示自己的独立性。
2.身体和情绪的变化青春期是身体和情绪承受巨大变化的时期。
荷尔蒙的改变导致了青少年情绪上的波动和失控,使他们更易受外界刺激影响。
这些生理变化加剧了他们更容易表现出逆反、焦虑和情绪化的行为。
3.沟通问题青少年通常遇到与父母或其他成年人之间的沟通障碍。
他们经历的是追求独立的心理过程,但成年人可能不理解并限制他们的自由。
这种沟通障碍导致了矛盾与冲突,从而引发逆反心理。
4.社会压力现代社会对于青少年的要求越来越高,学业压力、才艺表现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等都会对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
逆反心理可能是对这些压力的反应,一种逃避和释放压力的方式。
二、处理方法1.理解与尊重家长和教育者应该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他们需要感受到他们的感受和观点被认可,而不是一味地压制和指责。
建立开放而尊重的沟通模式,给予他们更多的参与和决策的权力,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意见被重视。
2.建立互信关系逆反心理常常源于亲子关系缺乏信任基础。
家长和青少年之间建立互信关系至关重要。
沟通时,要倾听他们的需求和心声,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遵守承诺,不轻易打破承诺。
通过建立强有力的亲子关系,逆反心理可以得到缓解。
3.培养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青少年逆反心理往往与无助和困惑有关。
教育者和家长应该帮助他们培养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让他们学会合理地应对压力和挫折。
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增强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2a1d966a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fe.png)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在中学生阶段,学生往往处在青春期的变革中,身心发展迅速,对自我和外界的认识产生重大变化。
同时,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价值感等因素也会对中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中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表现为对权威和规则的抗拒,以及一些反社会行为。
了解逆反心理的成因,找到针对性的对策,有助于改善中学生的逆反现象,推动他们健康成长。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1. 生理因素青春期是中学生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和逐渐产生激素的变化对中学生的情绪和心理产生了显著影响。
他们常常由于内分泌失调而出现情绪波动,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 学业压力学校教育以升学率为导向,对学生施加了较大的压力。
中学生需要应对大量的作业、考试,面对升学竞争的压力,这些压力容易导致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抵触学校教育,产生反抗情绪。
3.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孩子在家庭中受到的言行、教育方式等都会对他们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家庭沟通不畅、家长过于严厉或溺爱,容易使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4. 自我意识成熟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自由和独立。
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权威和规则的质疑和抗拒,产生逆反心理。
二、逆反心理的对策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应注重平等和尊重,理解学生的困难和挑战,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同时,学校可以针对学生的需求设置适当的课外辅导活动,增加学习的乐趣,缓解学业压力。
2. 加强家校沟通家长应关注中学生的情绪变化,与孩子进行深入的心理沟通,了解他们的烦恼和困惑。
家长可以适度支持孩子,为他们提供鼓励和建议,避免过度管制或溺爱。
3. 提供积极的反馈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及时给予中学生积极的反馈,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和参与社交活动。
积极的反馈有助于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4.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中学生需要学会正确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d864558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6a.png)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中学生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充满变化和挑战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经历了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变革,随之而来的是对于权威和规则的挑战,以及自我认同的探索。
因此,许多中学生在这个阶段都会出现逆反心理。
而理解逆反心理的成因并采取有效对策成为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1.自我认同的概念模糊中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的探索阶段,他们开始质疑自己的身份、价值和目标等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生可能产生迷失感和不确定感,缺乏稳定的自我认同,从而对外部权威产生质疑。
2.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家庭教育方式过于严厉或过度放任,缺乏正确引导和沟通,容易使得中学生产生逆反情绪。
另外,家庭中是否存在家庭冲突、单亲家庭、家庭成员过度关注学业成绩等因素也会影响中学生的逆反情绪。
3.学校环境的诸多压力学校环境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学业压力和竞争压力使得中学生感到沮丧和无助,对学校的规则产生抵触情绪。
此外,个别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也可能引发中学生的逆反情绪。
4.同伴关系的变化中学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之一,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着重要影响。
一方面,中学生由于处于身份认同的探索阶段,往往会受到同伴的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产生逆反情绪。
另一方面,同伴关系的变化,如同伴的选择和排斥等,也容易导致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二、对策:1.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温床,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预防和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径。
父母应注重家庭教育,采用适度的管教方式,既不过于严厉也不过度放任。
并且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2.建立积极的学校环境学校作为中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应创建积极的学校环境。
学校要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支持,让中学生在学业、兴趣和社交活动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如何应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如何应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3865a4b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c4.png)
如何应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青少年心理也常常处于一个相对脆弱和易受外界影响的状态。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中很常见,如何正确应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每个家长和教育者都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应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方法和策略。
一、理解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往往源于对自我认同的追求,试图表达独立的意识和个人性格。
此外,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身体和情感变化,对社会规范和权威的质疑也会导致逆反情绪的出现。
了解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青少年的内心需求,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引导。
二、保持沟通和理解与青少年保持良好的沟通和理解是应对逆反心理的关键。
通过与青少年的积极对话和倾听,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关爱。
在沟通中,家长和教育者应努力理解青少年的观点和感受,尽量避免过于强调自己的权威和观点。
通过互相尊重和理解,建立良好的家庭和教育氛围,能够有效地减少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发生。
三、培养自信心和独立意识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往往与他们对自身能力和独立性的追求有关。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鼓励青少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意识。
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机会独立思考和决策。
同时,要及时给予他们肯定和认可,让他们感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并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四、设立合理的规矩和界限尽管青少年需要独立和自主,但在家庭和学校中仍然需要一定的规矩和界限。
设立合理的规矩和界限有助于保障青少年的安全和健康发展,也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然而,规矩和界限的设立应注意适度,过度限制和过分苛求可能适得其反,导致更加强烈的逆反情绪的产生。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在设立规矩和界限时,应注重与青少年的互动,尊重他们的需求和意见。
五、提供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在青少年面临逆反心理时,家长和教育者应提供积极的引导和支持。
通过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困惑,教导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可以促使他们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
未成年人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未成年人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75557578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26.png)
未成年人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未成年人的逆反行为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逐渐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给家长、教师和社会管理者带来了相应的困扰和挑战。
逆反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在一定环境下对于所受的束缚或规则产生不满和反抗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为抗拒、挑战、侵犯规则和权威,甚至是进行攻击和反抗。
逆反行为不仅影响了未成年人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对社会稳定和和谐产生不利影响。
对未成年人逆反心理的分析和对策显得格外重要。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1. 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
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行为特点,家庭中的冲突和矛盾,父母离异和家庭关系不和谐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刺激和影响,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2. 学校因素学校是孩子学习的地方,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行为。
如果学校环境不和谐,师生关系紧张,教学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等都会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3. 社会因素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给未成年人带来了很多新鲜事物和信息,社交网络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容易接触到一些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这也会对未成年人的逆反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心理。
父母应该注重对孩子的心灵关怀,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及时发现孩子内心的矛盾和不满,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心理状态。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注意温和的教育方式,不应该过分严厉或者过分放纵,需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和爱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让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不断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学校作为孩子的第二课堂,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学校应该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老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对待学生。
学校还应该重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满足,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应对措施报告
![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应对措施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bff1bad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a7.png)
中学生逆反心理及应对措施报告背景逆反心理是指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对于权威、规则和约束的反感和抵制。
在青春期的孩子们面临着身体、心理和社会角色等多方面的变化,他们开始渴望独立和自由,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压力和期望。
这种逆反心理可能导致他们不愿意接受教育、违反校规校纪、与家长产生矛盾等问题。
分析1. 心理原因•自我认同:中学生逐渐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中,会对外界的期望产生怀疑,并试图寻找自己独特的个性。
•自主性需求:青春期是孩子们渴望获得独立和自主权的时期,他们希望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
•自尊心波动:青春期是孩子们自尊心波动较大的时期,他们对于批评和指责更加敏感。
2. 社会原因•权威压力:中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面临着来自权威的各种规则和约束,这可能引起他们的逆反情绪。
•同伴影响:同龄人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他们之间的交往可能导致逆反情绪的传播和加剧。
3. 家庭原因•家庭冲突: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可能使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期望: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过高或者给予过多压力,也可能引发孩子的逆反情绪。
结果中学生逆反心理对其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但不限于:- 学业受损:逆反心理导致中学生对学习抵触,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成绩。
- 行为问题:逆反心理可能导致中学生违反校规校纪、与教师产生冲突等行为问题。
-家庭矛盾加剧:逆反心理使得中学生与家长之间产生更多矛盾和冲突。
- 社会适应困难:逆反心理可能使中学生在社会交往中遇到困难,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未来发展。
应对措施1.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学校:学校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包括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家校之间的沟通等,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和需求。
•家庭:家长要与孩子保持密切的沟通,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和困惑,理解他们的情绪变化。
2. 尊重和支持中学生•学校:教师应尊重中学生的独立性和个性差异,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e2fdd029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84.png)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摘要】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对抗权威、挑战规则的心理状态,常见于青少年期。
逆反心理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家庭环境中的家长过分溺爱或过度严厉,学校教育环境的单一和压力过大,以及社会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对于这种心理问题,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和改善学校教育环境是有效的对策。
家庭和学校应该多方合作,共同努力预防和调解学生的逆反心理。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加强社会正能量的引导,逆反心理问题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的。
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共同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心理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关键词:逆反心理、中学生、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对策、预防、调解、合作共同努力1. 引言1.1 学生的逆反心理定义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指学生产生反抗、抗拒、挑战和逆来顺受的心理倾向。
当学生对周围环境产生不满和抵触时,会表现出逆反的行为和态度。
逆反心理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一种长期积累而成的心理特征,可能源自于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逆反心理会给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影响学习积极性、导致自卑情绪、破坏师生关系等。
了解和解决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
通过有效对策和多方合作,或许可以帮助学生走出逆反心理的困境,实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1.2 为什么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家庭中存在亲子关系不和谐、父母过分溺爱或者过分严厉等问题,容易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情绪。
学校环境也是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学校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态度、学习压力等都可能让学生感到不舒服和不自在,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社会因素也会对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影响。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一)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一)](https://img.taocdn.com/s3/m/8f86cab151e79b896902261d.png)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一)随着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的客观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升学的压力,离异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等,使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
诸如厌学、心理脆弱、性格不合群、独立能力差、亲子冲突呈增加趋势等。
其中,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表现极为明显。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在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遵从(或抗拒)。
青少年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问题。
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中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达32.6%,偶尔存在逆反心理的达89.4%。
逆反心理无论是对青少年自身还是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1.逆反心理束缚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由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由逆反心理产生的逆反行为的消极作用,青少年不能有效地从成年人那里获得有用的经验,不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汲取教训,不能从别人的成功中得到启迪,因而会妨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成熟。
2.逆反心理会使青少年误入歧途,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和其他消极后果。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使他们往往不计后果,漠视校规、挑战社会规则。
譬如有些青少年不听从教师、家长关于不要早恋的劝告,暗中追逐异性,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幼稚的“两性”关系上,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学习成绩。
还有一些青少年违反学生守则和公共生活准则,大量吸烟和饮酒,过早地变成“烟鬼”、“酒鬼”,影响了身体的发育和身心健康。
3.逆反心理有可能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其应对策略(一)论文关键词:青少年青春期逆反心理起因种类应对箍略论文摘要:逆反心理是我们每个人青春期必经的一段心理历程,也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误区。
阐述了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起因、种类及其应对策略,以期为帮助家长和教师改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消除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加速他们社会化的进程抛砖引玉、指点迷津。
古希腊传说中,宙斯给…·个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盒子里装着人类的全部罪恶。
和其他孩子…样,潘多拉也是好奇的,加上宙斯给她盒子时告诉她绝对要打开。
正因为这样,潘多拉更想看盒于里的东西。
她打开了盒子,结果所有的罪恶都跑到了人间。
其实类似于这样的事情在我们日常的教育实践中也会经常发生:老师严肃地告减同学们,某部电影或某本小说不宜观看阅读。
结果,大多数同学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甚至某些平时不热衷于看电影、看小说的同学,也好奇地悄悄去看。
还有这样一种学生,他们倔头倔脑,软硬不吃,一股牛劲。
明明犯有过失,老师苦心教育,他们置若罔闻,对老师的批评、劝告,他们横眉冷对,甚至摆出一副唱对台戏的架势,弄得老师气没一处发,往往发出“恨铁不成钢”的感叹。
上述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逆反心理在作怪。
事实上,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存在着逆反心理,但对于处“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年龄在l1、12岁一17、18岁)这种心态尤为突出,逆反心理就是这一时期所存在的主要的心理误区之一.为此,消除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也是青春期教育的主要课题。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起因从主观冈素米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起因首先是和他们特殊的身心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青少年大腑的结构和机能已趋于成熟。
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阔。
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
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青少年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
正是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二)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而来的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进而又在心理产牛断乳,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
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识无意识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
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
(三)青少年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心理上的成熟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
具体来说青少年在心理的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其认识是不坚定的和易动摇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其认知事物和问题时的偏差太大,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一些正常的教育往往不是与之同向思维而是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与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与施教者对立面而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
(四)一些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主要源于他们的好奇机制。
好奇、探究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倾向,这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对一些有害或不良书刊以及不相宜的活动,未作充分说理就简单下达禁令,那么这样会增加被禁止的书刊、活动的神秘色彩。
青少年,尤其是非顺从型人格的青少年,往往因此而争相设法搞到禁书,掀起阅读禁书热的暗流,偷偷参加被禁止的活动,出现上述的禁果逆反,违背了教师的初衷。
从客观因素来说,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和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有重要影响。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生长的基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
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
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
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学生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1)教育方法与手段不得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例如,理论宣传中脱离实际,不解决人们关心的现实问题,形式教育报喜不报忧,甚至夸大成绩,掩盖问题,都容易使人产生反感;表彰先进时,成绩说过了头,容易引起挑剔其缺点;对犯错误的学生缺少尊重,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不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教育者的表率作用差,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没有做到;工作方法简单,总是出口训人,家长作风有余,民主作风不足,都容易引起逆反心理。
(2)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是滋生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温床。
在注入式思想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局面是:教师把学生看成是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只是随心所欲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很少考虑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接受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仅起信息的载负和传递作用,学生则起接受贮存作用。
,学生机械学习、死记硬背,教师一味灌输,不讲效率。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注入教学使学生的自主权利得不到保证,主体性发展受到压抑,创新精神也被窒息,个体性差异更是得不到承认。
学生在课堂上的这种消极被动局面显然与主体性要求日增和自主参与意识日强的青少年的这些年龄特征和时代特征背道而驰。
久而久之,他们便由苦学、厌学、逃学发展到以逆反和对抗这种扭曲的方式来争取自己长期得不到保证和强化的主体性权利和自主性要求,以弥补这种不平衡状态。
可见,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的后遗症,也是教育教学上诸多弊端的曝光。
3.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
同辈群体是指同龄人或相近年龄人组成的群体。
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
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青少年们不仅有共同的行为倾向,他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
其中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行为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致…致,置身其中的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则较为正常、合理。
相反,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也产生不良影响。
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在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又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
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4.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
大众传播媒介和现代兴起的电脑网络的进入家庭,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且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以电视、网络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是注重大众化、新奇性,为此,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埘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
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有意识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文化现象,如“朋客”、嬉皮士=和具有反叛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忿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种类根据逆反心理起因的差异,青少年身上主要表现出以下种类的逆反心理:第一,超限逆反。
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他毛病,而不给予理解或帮助;教育者不分对象的觉悟层次或问题性质,一概过高的“上纲上线”、批评指责)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骂鸡”。
第二,情境逆反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如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末了,班主任却津津乐道),自然会使学牛产牛逆反心理,即主体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说教,或做其他事情,如摆弄东西、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
第三,信度逆反。
表现为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传递内容虚假产生怀疑。
如教育者所谈及的内容无可非议,而本人的人格却不端正;或本人的人格无可非议,而传播的内容却是虚假的(或含虚假的成分);再则,其人格及传播的内容无可非}义,可对内容的表达分析不能(或不能充分)说服学生。
这样,都会引起受教育者对施教者本人或传播的内容(甚至对其本人连同内容)产生怀疑,拒不遵从。
第四,禁果逆反。
中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
如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晚自习偷看电视球赛,甚至喝酒、吸烟、在禁放区域燃放烟花爆竹等,实属禁果逆反。
第五,自主逆反。
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
如家长或老帅动机良好,却用呵斥、讽刺、打骂、强行禁止等简单、粗暴手段对待学牛;或从相反的角度不关心、不理睬、不管教学生等等,都会引起主体对施教者的不满、抵触,如双方互相呵斥、打骂,或不理睬等。
第六,归因逆反。
即他人的说教、做法井无错处,而动机小良引起的逆反心理如教育者无意表扬了一位做了好事而动机不良的人,或尽管他人的言行有助于主体,但其动机不良,就会引起这种归因逆反。
第七,失衡逆反。
信息传播者的行或实际与其传播的内容背道而驰,失去平衡。
如教育者的言教无误,而身教差矣;学校说教与社会安际相筹甚远等。
其说教内容就可能被学生“反其道而彳了之”此外,在教育中还有一种人格型逆反即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异常或心理疾病,如执拗、怪癖、暴躁、易冲动、刻薄、极端自私、心境不安等,梢不随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主要是老师、父母或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