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角》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角》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论,说出自己的看法。
有知识,又为新知识提供了附着点。重视讨论、交流和
合作,重视探究问题的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同时,考虑 课例研究综
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层次,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发 述
展,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法上注重从教师的“教”,
转向学生的“学”。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归纳,总
结能力:在把角从图片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
教学策略选 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展开,以问
择与设计 题解决为中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
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师出示了由一个端点引发的三条射线组成的图
形,让学生通过数角,进而探究角的四种表示方法:
难点:角的表示方法的选择与角的单位转换.
知识与技能: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及表示方法,并在
图形中认识角、熟悉角的表示方法,并了解角的度量单
位以及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观察——对比——归纳”
教学目标 的学习过程,培养用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的能力及类比的
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又为生
(1)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任一个角,表示顶
点的字母要写在中间;
(2)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个角;
(3)用小写希腊字母表示单独一个角;
教学过程
(4)用数字表示单独一个角。 并分析这四种表示方法的易错点。在例题的处理
中,强化了学生对角的表示方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检测
出了学生的课堂的学习效果。
(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我设计了一组动画,演示了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角》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认识角的教案设计
本篇教案设计是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认识角”这一知识点进行的设计。
经过梳理和归纳,总结出了以下内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知识点概述认识角是初中数学中的基础知识点,其主要内容包括角的定义、角度的度量和角的基本性质等。
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举例、分析和归纳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角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运用和创新能力。
二、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角(2)了解角度的度量方式(3)掌握角的基本性质(4)能够解决一些与角有关的问题2.教学重点角的定义、角度的度量、角的基本性质3.教学难点角的度量方式的简单运用4.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举一个关于日常生活中角的例子,比如说两个人角度的大小或者是两个建筑物的角度差异等,引起学生对角的概念的认识。
(2)讲解对角的定义和角度的度量方式进行解释,并结合图像进行说明。
(3)操练让学生通过图像或者实物,自己制造、观察角,并计算角度。
(4)巩固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并让学生通过题目巩固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5)拓展对于对学习具有高度兴趣的学生,我们可以适当地拓展课程内容,比如说探讨一些关于角的重要应用,比如在物理、家居设计、机械制造等方面的角度应用。
5.教学方法与手段(1)提问与回答:进行互动式的授课,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热情。
(2)图像展示:将课堂中学习到的概念和原理与图像进行结合,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
(3)思维导图: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化梳理和整理,方便学生理清知识框架和概念。
(4)实物展示:通过实物,比如航拍影像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和具体地了解角的概念和应用。
6.教学评价通过家庭作业或者小测验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三、教学策略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学习能力低的学生,采用图像展示和实物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对于学习能力高的学生,则可进行拓展或者开放性的探讨。
初中数学求角度数教案
初中数学求角度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角度,掌握角度的度量单位。
2. 学会使用量角器求解角度数。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角度的概念及度量单位。
2. 使用量角器求解角度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角度的换算。
2. 应用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量角器。
3.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角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场景会用到角度的概念。
2. 讲解角度的度量单位,即度、分、秒。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使用量角器求解角度数的方法。
步骤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步骤2:在量角器上对准要测量的角,找到对应的刻度线。
步骤3:读取刻度线上的数值,即为所求的角度数。
2. 讲解角度的换算,即1度等于60分,1分等于60秒。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求解角度数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完成练习题,加强巩固。
2.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试着用角度的知识去解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角度的概念、度量单位以及使用量角器求解角度数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求解角度数的基本技能。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练习题,对所学知识有了较好的掌握。
但在课后作业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角度的换算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角度的概念和求解方法有了较好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初中的角的教案
初中的角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角的定义和性质,能够识别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角。
2. 培养学生运用角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角的定义和性质。
2. 不同类型角的识别和比较。
教学难点:1. 角的度量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者黑板,展示角的图片和实例。
2. 学生准备直尺、量角器等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角,如钟表、自行车、房屋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体上的角。
2. 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角,并尝试描述角的特点。
二、角的定义和性质(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给出角的定义: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通过实际操作,探索角的性质,如角的度量、角的大小比较等。
3.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度量单位是度,并解释度的含义。
三、不同类型角的识别和比较(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展示不同类型的角,如锐角、直角、钝角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通过实际操作,识别和比较这些不同类型的角。
3.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分类标准,如锐角的大小在0度到90度之间,直角的大小为90度,钝角的大小在90度到180度之间。
四、角的度量的理解与应用(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展示角的度量的方法,如使用量角器等测量工具。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通过实际操作,学习角的度量的方法。
3.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如测量一张纸片的角的大小,让学生运用角的度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角的定义、性质、分类和度量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解答学生的困惑。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物品,找出不同类型的角,并尝试描述角的特点。
2. 让学生回家后,尝试解决一些与角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测量家具的角的大小等。
初中数学_初中数学初一下册第五章第三节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角》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经验,按照新课程理念的目标要求,特制定以下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对角的理解建立起几何中角的概念,并能理解角的两个定义方法.2、学生学会角的各种表示方法。
3、学生学会角的度量及度、分、秒的转换。
能力目标: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探究、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初步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几何图形,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情感目标:通过实际操作,体会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热情和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角是一个重要而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有关角的概念和性质,表示方法、画法、计算等,都是重要的几何基础知识,是学习后续图形与几何知识以及其他数学知识的必备的知识基础。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角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认识很粗浅,有必要在初中阶段进一步学习,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
本节内容为鲁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章第3节第一课时角的表示与度量。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及对角的概念已有粗浅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
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学习角的比较与运算建立基础,同时又对今后的几何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内容及教材处理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进一步认识角的意义,了解角的表示方法及掌握角的不同单位及简单转换。
在教学安排上通过生活中角的图形例子引入,进而由直观到抽象出角的数学图形,然后引导学生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归纳出角的定义。
对比角的几种表示方法,学会表示各种不同的角。
在角的单位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熟知的时钟的时、分、秒的转换帮助学生认识度、分、秒的概念及相互之间的转换。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角的定义、表示法及角的度量单位。
难点:角的表示方法的选择与角的单位转换。
四、学情分析针对初一年级学生基础薄弱,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本节课在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下注重引导启发相结合,注重讲解与训练相结合。
初中数学角优秀教案
初中数学角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角的概念,能正确识别和画出各种角。
2. 使学生能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角的概念,能够识别各种角。
2. 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2. 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角的概念。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角的模型或者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2. 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片中的角。
2. 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角,教师总结并板书角的概念。
二、新课(20分钟)1. 教师通过示范,向学生展示如何用量角器画角。
2. 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自己动手用量角器画角。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否有关系,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4.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三、练习(10分钟)1. 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角的概念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
二、探究(2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否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是否有关系?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探究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两边叉开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探究结果,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
三、练习(10分钟)1. 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对角的概念的理解。
初中数学43角教案
初中数学43角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43角的定义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43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43角的定义和性质。
2. 运用43角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43角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图片,如房屋平面图、道路交叉口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中的角。
2. 提问:你们对这些角有什么认识?二、探究43角的定义和性质(15分钟)1.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43角吗?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出43角的定义:一个角的两条边成垂直状态,这个角就是43角。
3. 提问:43角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吗?4.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出43角的性质:43角的度数是90度,它的两条边互相垂直,且互相垂直的直线互相平行。
三、运用43角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房屋平面图、道路交叉口等,引导学生运用43角解决这些问题。
2. 提问:你们能用43角解决这些问题吗?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运用43角解决这些问题。
四、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提问: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2. 引导学生总结43角的定义和性质。
3. 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其他的43角的性质吗?4. 引导学生思考43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43角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得比较好,但在运用43角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些学生还有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43角。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上册《角的和差》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练习题,涵盖角的和差的计算、性质应用等方面,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强调解题方法和技巧。
3.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角的和差的概念、性质、计算方法等。
3.讲解角的和差的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等,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4.演示如何使用量角器测量和计算角的和差,并强调注意事项。
(三)学生小组讨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个三角形模型、量角器等工具。
2.各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两个角的和是多少度?如何计算?
-三个角的和是多少度?为什么?
-角的和差具有哪些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以丰富的教学手段和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数学角的和差学习的兴趣。
2.培养自信: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
3.合作精神:引导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提高审美观念:通过观察和操作角的和差,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感受数学图形的美。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角的和差的概念及其度数表示;角的和差的性质;角的和差的计算方法。
2.难点:角的和差性质的推导和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中角的和差计算。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利用生活实例,如校园中的角雕塑、建筑物的角度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角的和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计算和绘图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角》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3.初步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几何图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增强学 生学习的兴趣。
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
1. 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的概念 2. 会比较角的大小,认识角的和、差、倍、分,理解角平分线的 概念。 3. 认识度、分、秒,会进行角的和、差的简单计算。了解直角、 锐角、钝角、余角的概念,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补角相等。 4. 了解对顶角概念,知道对顶角相等 5. 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知道过一点能画并且只能画一条直 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垂 线,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和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说明:在此列出本专题所需要的教学环境 和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化资源、常规资源等和各种支持资源)
教学环境:配有电子白板的教室 信息化资源:电脑、实物投影仪、网络及相关应用软件 常规资源:三角尺、圆规、量角器
学习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活动一:创设情境 合作探究 1.观察有关角的图片,让学生总结角的特点。
主题单元问 题设计
1.角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度量与比较角的大小呢? 2.角按照大小怎样进行分类? 3.对顶角与什么有关系呢,是大小还是位置?
专题划分
专题一:角的比较与度量
( 4 课时)
专题二:角的和、差、倍、分 ( 1 课时)
专题三:对顶角
( 1 课时)
其中,或专题 一 中的活动 第二课时作为研究性学 习)
3. 怎 样用 叠合 法比 较角 的大 小? 什么 是角 的平 分源自线?专题问题设 计
4.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度、分、秒之间是怎样转化 的? 5.直角、锐角、钝角是怎样定义的?当两个角满足怎
七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案、教学设计
注意事项:
1.完成作业时,要求字迹清楚,计算准确,步骤完整。
2.对于选做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设计。
3.思考题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与家长、同学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
4.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做好课后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1.培养学生对数学角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角的度量、性质和应用的欲望,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2.通过对角度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角的度量,为后续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分层次教学,注重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和练习题。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辅导角的度量方法和基本性质;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引导他们探索角的计算和应用,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突破重难点,强化实践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如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实际操作中掌握角的度量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帮助学生克服角度计算的难点,提高计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培养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3.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角度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的角的范围教案
初中数学的角的范围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角的定义,掌握各种类型的角。
2. 能够准确地描述和识别各种角。
3. 能够运用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角的定义和分类。
2. 角的性质和运用。
教学难点:1. 角的分类和识别。
2. 角的性质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角的模型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几何图形,如线段、射线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角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呢?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角的定义:角是由两条射线共享一个端点而形成的图形。
2. 介绍角的表示方法:用一个小圆圈表示角的顶点,用两条射线的端点表示角的边界。
3. 讲解各种类型的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1)锐角:大于0°且小于90°的角。
2)直角:等于90°的角。
3)钝角:大于90°且小于180°的角。
4)平角:等于180°的角。
5)周角:等于360°的角。
4. 展示角的模型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种角的特点。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角的认识。
2. 练习题包括:识别各种角、描述角的特征、运用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等。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角的定义、分类和性质。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哪些与角相关的几何图形或概念呢?3. 拓展:介绍一些与角相关的有趣几何问题或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角的定义、分类和性质,让学生掌握了角的基本概念和运用。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角的认识。
但在拓展环节,学生的思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与角相关的几何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趣的实例或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初中数学书角教案
初中数学书角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角的定义,掌握角的概念。
2. 培养学生用量角器量角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1. 角的定义及分类。
2. 量角器的使用。
教学难点:1. 角的大小比较。
2. 量角器的准确使用。
教学准备:1. 教具:量角器、三角板、直尺。
2. 学具:量角器、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角,如黑板角、桌角等。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角的特点。
二、新课(20分钟)1. 介绍角的定义: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叫做角。
2. 讲解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3. 示范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a.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和三角板,量一量三角板上的角。
b. 讲解量角器的使用步骤:先确定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然后读取度数。
c. 学生自主练习量角,教师巡回指导。
三、练习(15分钟)1. 学生分组,互相量一量对方三角板上的角,并记录下来。
2. 各组汇报量角结果,教师点评。
四、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角的定义、分类和量角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课后)1. 画出五种不同类型的角,并标明度数。
2.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写在数学日记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让学生掌握了角的定义、分类和量角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初中数学角的教案反思
教案反思:初中数学《角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角的概念,初步认识角的大小,能用角的大小比较不同的角。
2.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高观察、操作、语言表达等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角的概念: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叫做角。
2. 角的初步认识:了解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概念。
3. 角的大小比较: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并能进行角的比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情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角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角的特点。
3. 角的分类:讲解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掌握各种角的特点。
4. 角的大小比较:讲解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角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5.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课堂观察和练习情况来看,学生对角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区分各种角的大小,但在语言表达方面还需加强。
2. 教学内容的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基础,通过生活情境导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角的分类和大小比较方面,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解、观察、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需加强学生的参与度。
4. 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学生对角的概念和大小比较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加强。
5. 教学改进措施:(1)在角的分类和大小比较方面,加强学生的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初中数学面角讲解教案模板
初中数学面角讲解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分类以及基本性质,能运用角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角的定义,分类和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钟表,自行车等,引导学生观察角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角。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角的定义:通过实物演示,引导学生理解角的定义,即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2. 角的分类:根据角的大小,将角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3. 角的基本性质:讲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三、实例分析(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角的概念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收获,以及对角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角的定义,分类和基本性质,是否能够运用角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否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这些都是需要在课后进行反思和改进的。
《角》教案 2022年北师大版数学七上3
4.3角的度量与表示一、课题§4.3角的度量与表示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对角的认识,建立起几何中角的概念,并能掌握角的两个定义方法.2.使学生掌握角的各种表示方法.3.通过角的第二定义的教学,学生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中的运动、变化的情况,初步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几何图形,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4.使学生掌握平角、周角和直角的概念.三、教学重点和难点角的概念及两个定义和角的表示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四、教学手段现代课堂教学手段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六、教学过程(一)、从实际生活中建立角的概念1.问题的提出:回忆前面的学习内容,都是单纯讨论直线、射线、线段的性质、关系.以后将要学习由它们构成的图形,同学们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由直线与直线或射线与射线,线段与线段组成的图形?(让学生思考几分钟后,举手发言,由于学生的几何知识还不多,因此可能举出的例子很少,或者有不妥之处,教师应加以鼓励并引导.)2.教师总结:三条线段组成的三角形、两条直线组成的坐标系、两条射线组成的角.这些图形的特点和性质在今后的学习中都要学到,今天我们先学习角的有关概念.3.让学生自己观察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角.(如:桌子的角、钟表的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两条道路相交时所组成的角、红领巾的边所成的角等.)4.教师提问:通过同学们的例子,我们应该怎样给角下定义呢?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角的共同特点:角的两边都有一个公共的端点,组成角的两边的是射线.由此引导学生得到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注意正确理解角的定义,首先组成角有两个条件(1)有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边.(2)两条射线有一个公共的端点.这个公共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3)还应指出的是:我们平时画角的时候,只能将边画成两条线段,这是由于只能用角的一部分来研究角,而角的定义中边是两条射线,也就是说这两条边可以无限延伸.5.教师提问钟表的指针是怎样形成角的?学生能够回答:一个指针在转.教师这时指出角的第二个定义:一条射线OA由原来位置绕着它的端点O旋转到另一个位置OB所成的图形.(教师拿圆规演示出来射线的旋转情况,并在黑板上给出图形.)注意对这一定义的理解:(1)此定义与以前学过的定义有所不同,它是用运动的方法来定义角的.也就是从角的产生过程下定义,它对一条射线的原始位置开始描述,直到运动到最后位置.(2)在此定义中,对运动的方向并没有要求.也就是说,可以顺时针旋转,也可以逆时针旋转.但要明确:初中阶段是指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这一点要对学生讲清楚,以便为将来学习任意角埋下伏笔.(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加以演示)(3)要告诉学生OA叫做角的始边,OB叫做角的终边.而且始边可以与终边重合,还可以在重合以后继续旋转,从而得到几种特殊的角.(二)、平角、周角和直角的概念教师设计以下提问:1.从角的第二定义出发,对射线OA的旋转可以到哪些特殊位置?2.这些特殊的角之间有哪些关系?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直角、平角、周角的定义.平角:射线OA绕点O旋转,当终止位置OB与起始位置OA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周角:射线OA绕点O旋转,当终止位置OB与起始位置OA第一次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直角:平角的一半叫做直角.(三)、角的表示法这部分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并指出这些表示法是一些规定,必须遵守.1.角的内部和外部角的内部:射线旋转时经过的平面部分是角的内部.角的外部:平面内除去角的内部和角的顶点、角的边以外的部分是角的外部.教师通过以下图形对角的内部、角、角的外部进行讲解,使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如图1-16.注:角将平面分为三部分.即角的外部、角的内部、和角的两边及顶点.2.大写字母表示角:规定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角;这三个大写字母应分别写在顶点、两条边上的任意的点;三个字母的顺序也有规定,顶点的字母必须写在中间,如图1-17.以上四个角依次表示为:∠ABC,∠ BOE,∠CAN,∠BDC.注意顶点的字母不一定用O,角的终边与始边的字母也可以随意.在下面的图形中,我们将看一看平角和周角的表示方法,如图1-18.左边的图为平角,记为∠AOB,右边的图为周角,记为∠AOB.注意周角由于终边与始边重合,所以OA与OB为同一条射线.标法如图.3.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角:如图1-17中的四个角也可以记为∠B,∠O,∠A,∠D.但要注意的是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有同一个顶点时,不能用一个大写字母.如图1-19.左边的图中以O为顶点的角有三个∠AOC,∠COB和∠AOB,如果写∠O就不知道表示哪一个角,右边的图形中以A为顶点的角有六个,写成∠A后就会分不清表示的是哪一个角.因此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角的时候,一定要在不会发生混淆的情况下使用.4.用一个希腊字母表示角:方法是,在角的内部靠近角的顶点处画一弧线,写上一个希腊字母,如α,β,γ等,记作∠α,读作角α.如图1-20.5.用一个数字表示角,方法是,在角的内部靠近角的顶点处画一弧线,写上一个数字如1,2,3等,记作∠1,读作角1.如图1-20,在一个顶点的角较多的情况下,也可以这样表示,如图1-21.6.练习:(1)如图1-22,将下面图形中的角分别用两种方法表示.(2)写出图中大于直角且小于平角的角.(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如图1-23.(四)、总结教师提问:1.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概念?2.通过这节课你都认识了哪些角?它们都怎样定义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做总结.(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角的概念,它是用两种方法定义的,一个是用静止的观点,另一个是用运动的观点.对第二定义的形式要加以重视.在此基础上,有了特殊角:平角、周角、直角的概念.(2)角的表示方法有四种: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用一个希腊字母表示;用一个阿拉伯数字表示.七、练习设计1.每人在实际生活中找出三到五个角的实例,其中包括直角、平角和周角.2.如图1-24,指出每个图形中的所有直角.(直观判断)3.如图1-25(a),指出下列每个图形中的所有小于180°的角.4.(1)任意画一个角∠AOB,在它的内部取一点E,作射线OE,用大写字母写出图中所有的角;( 2)任意画一个角∠EOF,在它的内部取两个点A,B,作射线OA,OB.用希腊字母表示图中所有的角.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后记1.本教案的教学时间为1课时45分钟.2.教学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是:(1)让学生了解第一章的总体知识结构,具体讲,就是在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性质的基础上,由它们组成新的几何图形,从而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是由简单到复杂的组合过程.(2)借讲角的第二定义之机,用运动的观点研究几何图形,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加强数学的实践性,养成学生联系实际的好习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通过角的不同表示法,使学生看到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法的好处,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打下基础.3.本教案对课本的顺序进行了一定的更改,将直角的定义与平角、周角的一起给出,这样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4.在作业中,将有些以后常用的几何图形,如矩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两个三角形的特殊位置关系等,都让学生见一见,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5.角的各种表示法的教学一定要重视,要反复练习,尤其是从一个顶点出发的角有两个以上时,一定让学生写对,并告诉学生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最好用数字表示角,这样既简便又清晰.6.以下思考题供参考:(基础较好的学校选用)(1)一条直线是一个平角吗?(由平角的定义知,平角的两边,即两条射线在一条直线上,且分别在顶点的两侧,而直线没有顶点,也不是两条射线,所以直线不能看成是一个平角) (2)如图1-25(b),∠AOB内部画99条射线,问图中一共有多少个角?从特殊性想起:角内没画射线——1个角角内画1条射线——(1+2)个角角内画2条射线——(1+2+3)个角……角内画99条射线——1+2+3+4+…+100=5050个角一、课题§4.2比较线段的长短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2.使学生学会线段的两种比较方法及表示法.3.通过本课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对线段与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四、教学手段现代课堂教学手段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六、教学过程(一)、复习线段的概念,引出线段的长度的度量和表示1.学生动手画出(1)直线AB.(2)射线OA.(3)线段CD.2.提出问题:能否量出直线、射线、线段的长度?(如果有学生将直线、射线也量出了长度,借此复习直线和射线的概念.)3.提出数与形的问题:线段是一个几何图形,而线段的长度可用一个正数表示.这就是数与形的结合.4.线段的两种度量方法:(1)直接用刻度尺.(2)圆规和刻度尺结合使用.(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寻找这两种方法) 5.教师再讲表示法:线段AB=7cm.二、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教师设计以下过程由学生完成.1.怎样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提出为什么要站在一起,脚底要在一个平面上?2.怎样比较两座大山的高低?只要量出它们的高度.由此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比较的两种比较方法:重叠比较法将两条线段的各一个端点对齐,看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教师为学生演示,步骤有三:(1)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2)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3)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以记AB=CD.若端点B落在D上,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如图1-6.教师讲授此部分时,应用几个木条表示线段AB和线段CD,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和形象.也可以用圆规截取线段的方法进行.数量比较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将长度进行比较.可以用推理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写法如下:因为量得AB=××cm,CD=××cm,所以 AB=CD(或AB<CD或AB>CD).总结:现在我们学会了比较线段的大小,还会比较什么?学生可以回答出,可以比较数的大小,进而再问:数的大小如何比较?(数轴)再问:比较线段的大小与比较数的大小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得到:比较线段的大小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三、应用实例,变式练习:1.如图1-7,量出以下图形中各条线段的长度,比较它们的大小.并比较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如图1-8,根据图形填空.AD=AB+______+______,AC=______+______,CD=AD-______.3.如图1-9,已知线段AB,量出它的长度并找出它的中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4.如图1-10,根据图形填空,(1)AB=______+______+______.(2)AB-a=______+______.(四)、小结1.教师提问:怎样表示线段的长度?怎样比较线段的大小?通过本节课你对图形与数之间的关系有什么了解?2.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重点总结数与形的结合以及比较线段大小的两种方法.七、练习设计p.18,1.2题.p21,2.3.4题.九、教学后记1.本课的教学时间为1课时45分钟.2.本课时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对数与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节课是一堂起始课,它为学生的思维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在传统的教学安排中,这节课的地位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只是交给学生比较线段的方法,没有从数形结合的高度去认识.实际上这节课大有可讲,可以挖掘出较深的内容.在教知识的同时,交给学生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这一点不容忽视,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时时注意.3.学生在小学时只会用圆规画圆,不会用圆规去度量线段的大小以及截取线段,通过这节课,学生对圆规的用法有一个新的认识.4.在课堂练习中安排了度量一些三角形的边的长度,目的是想通过度量使学生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结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为下面的教学做一个铺垫.5.为避免本节课的枯燥,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出现悬念.如:开始的提问“线段是几何图形,它与数字有什么联系?”“在我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什么东西可以比较大小?”等.这样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思维,使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6.如果感觉课堂密度小,还可以增加一些培养动手能力的题.如:(1)量一量老师的大三角板中的等腰三角形各边的长,然后再量一量自己手中同样的小三角板各边的长,算一算相等的角所对的边长度的比值,是否相等.(为相似三角形的内容做一些铺垫)(2)量一量课桌四条边的长,再量一量课本四条边的长,算一算长边与长边的比、短边与短边的比.(得到角相等的图形,边不一定成比例)(3)在同一时间下,两棵高矮不同的大树的影子的长度自己量出,然后比较大小,想一想这两棵树哪一棵高?(对相似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以上的三个题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是很好的认识数学世界的实例.使本节课的内容更加生动丰富,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一、课题§4.2比较线段的长短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2.使学生学会线段的两种比较方法及表示法.3.通过本课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对线段与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四、教学手段现代课堂教学手段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六、教学过程(一)、复习线段的概念,引出线段的长度的度量和表示1.学生动手画出(1)直线AB.(2)射线OA.(3)线段CD.2.提出问题:能否量出直线、射线、线段的长度?(如果有学生将直线、射线也量出了长度,借此复习直线和射线的概念.)3.提出数与形的问题:线段是一个几何图形,而线段的长度可用一个正数表示.这就是数与形的结合.4.线段的两种度量方法:(1)直接用刻度尺.(2)圆规和刻度尺结合使用.(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寻找这两种方法) 5.教师再讲表示法:线段AB=7cm.二、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教师设计以下过程由学生完成.1.怎样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提出为什么要站在一起,脚底要在一个平面上?2.怎样比较两座大山的高低?只要量出它们的高度.由此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比较的两种比较方法:重叠比较法将两条线段的各一个端点对齐,看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教师为学生演示,步骤有三:(1)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2)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3)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以记AB=CD.若端点B落在D上,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如图1-6.教师讲授此部分时,应用几个木条表示线段AB和线段CD,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和形象.也可以用圆规截取线段的方法进行.数量比较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将长度进行比较.可以用推理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写法如下:因为量得AB=××cm,CD=××cm,所以 AB=CD(或AB<CD或AB>CD).总结:现在我们学会了比较线段的大小,还会比较什么?学生可以回答出,可以比较数的大小,进而再问:数的大小如何比较?(数轴)再问:比较线段的大小与比较数的大小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得到:比较线段的大小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三、应用实例,变式练习:1.如图1-7,量出以下图形中各条线段的长度,比较它们的大小.并比较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如图1-8,根据图形填空.AD=AB+______+______,AC=______+______,CD=AD-______.3.如图1-9,已知线段AB,量出它的长度并找出它的中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4.如图1-10,根据图形填空,(1)AB=______+______+______.(2)AB-a=______+______.(四)、小结1.教师提问:怎样表示线段的长度?怎样比较线段的大小?通过本节课你对图形与数之间的关系有什么了解?2.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重点总结数与形的结合以及比较线段大小的两种方法.七、练习设计p.18,1.2题.p21,2.3.4题.九、教学后记1.本课的教学时间为1课时45分钟.2.本课时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对数与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节课是一堂起始课,它为学生的思维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在传统的教学安排中,这节课的地位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只是交给学生比较线段的方法,没有从数形结合的高度去认识.实际上这节课大有可讲,可以挖掘出较深的内容.在教知识的同时,交给学生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这一点不容忽视,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时时注意.3.学生在小学时只会用圆规画圆,不会用圆规去度量线段的大小以及截取线段,通过这节课,学生对圆规的用法有一个新的认识.4.在课堂练习中安排了度量一些三角形的边的长度,目的是想通过度量使学生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结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为下面的教学做一个铺垫.5.为避免本节课的枯燥,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出现悬念.如:开始的提问“线段是几何图形,它与数字有什么联系?”“在我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什么东西可以比较大小?”等.这样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思维,使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6.如果感觉课堂密度小,还可以增加一些培养动手能力的题.如:(1)量一量老师的大三角板中的等腰三角形各边的长,然后再量一量自己手中同样的小三角板各边的长,算一算相等的角所对的边长度的比值,是否相等.(为相似三角形的内容做一些铺垫)(2)量一量课桌四条边的长,再量一量课本四条边的长,算一算长边与长边的比、短边与短边的比.(得到角相等的图形,边不一定成比例)(3)在同一时间下,两棵高矮不同的大树的影子的长度自己量出,然后比较大小,想一想这两棵树哪一棵高?(对相似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以上的三个题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是很好的认识数学世界的实例.使本节课的内容更加生动丰富,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七年级数学《角》教学教案设计
七年级数学《角》教学教案设计教材分析《4.3.1角》这节教学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本章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
直线、射线、线段和角都是一些重要而基本的几何图形,有关角的概念、性质、表示方法、画法和计算等是重要的几何基础知识,是学习后续图形与几何知识以及其它数学知识的必备的基础知识,本节课主要学习角的有关概念、表示方法及角的度、分、秒的相互转化。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角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但很粗浅,有必要在初中阶段进一步学习,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的水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角的形成,建立几何中角的概念.2.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形式和四种表示方法.3.结合实际例子,理解平角、周角的概念.4.掌握角的度、分、秒的相互转化。
【能力目标】:1.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培养学生观察、探究、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角的学习,提高学生用数学符号和图形符号表达说明问题的能力。
【情感和态度】:1.通过探究角的四种表示方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解题信心.2.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尽快的解决问题.3.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角的概念的理解与角的表示方法【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角的概念.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观察实物图片,你能找出下列图片中哪部分具有角的形象?(多媒体出示图片)2.判断下列哪些图形是角?二.新知探究(一)角的定义(1):1.画一画:请在你的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角。
2.想一想:(1)你能指出所画角的边和顶点吗?(2)角的两边是前一节刚学过的什么图形,它们的位置关系如何? (3)你能描述一下怎样的几何图形叫做角吗? 3.角的定义(1)角是由有公共端点的两条_______组成的图形;这个公共________是角的顶点,这两条_________是角的两条边.请在你刚才画的图形中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4.定义辨析: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两条直线组成一个角。
角和角的度量教案初中
教案:角和角的度量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表示方法。
2.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掌握度、分、秒的进位制和单位互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三种表示方法。
2. 学会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掌握度、分、秒的进位制和单位互化。
教学难点:1. 掌握度、分、秒的进位制,会作度、分、秒间的单位互化。
2. 学会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并正确读取度数。
教学准备:1. 教具:电脑课件、实物投影、量角器。
2. 学具:量角器、需要测量的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存在的各种角,让学生举例说明。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角的大小,引出角的度量单位。
二、探究角的度量方法1. 介绍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并解释其进位制。
2. 演示如何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步骤。
4. 学生实际操作,测量给定的角的度数,并记录结果。
三、巩固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角的度量方法。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并提供正确的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角的概念、角的表示方法和角的度量方法。
2.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评价,强调角的度量方法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测量一些生活中的角,并记录其度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角的度量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掌握了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方法,学会了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并掌握了度、分、秒的进位制和单位互化。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在使用量角器时存在操作不规范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初中 角 教案
初中角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分类。
2. 培养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角的概念及分类。
2. 运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角的概念的理解。
2. 角的分类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角的概念、分类的图片和实例。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图片,如钟表、自行车、房屋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中的角。
2. 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角。
3. 教师总结:角是由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和这两条射线的部分组成的图形。
二、角的分类(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介绍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 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
- 直角:等于90°的角。
- 钝角:大于90°,小于180°的角。
- 平角:等于180°的角。
- 周角:等于360°的角。
3. 教师展示一些角的实例,让学生判断这些角属于哪种分类。
4.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判断实例中的角。
三、运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如何在一条直线上准确地画一个90°的角?2. 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问题。
3.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来解决这个问题。
4. 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动手实践,完成问题的解答。
四、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角的概念和分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实例的引入,帮助学生理解了角的概念,掌握了角的分类。
在实际问题的解决环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提高了运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顺利,学生参与度高,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角的概念,加强对各种分类角的识别和判断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七年级《角》教学设计
七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角》教案角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角的定义及相关概念,用运动的观点理解角、平角、周角的概念,掌握角的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利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事物间的相互联系,渗透类比、联想、转化等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的意识,培养学生“一切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角”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教学中将观察、操作、演示等方法有机贯穿于课堂中的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看一看、找一找、指一指、做一做、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通过网站、操作演示、表扬等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的可见与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教学重点:角、平角、周角的定义,角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具有公共顶点的角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角与我们生活方方面面密不可分的联系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什么是角?角的表示方法是什么?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角的概念○1、感受生活中的角(出示生活中的角的图片)○2、动手做一做(两人合作,利用学具做一个角,进行小组比赛。
)○3、思考:角是怎样组成的?引出角的概念。
(课件出示)讲解:顶点、边的概念。
○4、出示练习:下面图形是不是角?(小组抢答)2、角的旋转定义○1、演示: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形成的角。
○2、观察:时钟上指针的转动形成的角。
○3、小组讨论:一条射线经过怎样的运动能形成角?○4、总结出示:角的旋转定义。
3、平角与周角○1、演示平角和周角的形成,让学生估测其大小,引出两种特殊角:平角、周角。
○2、强调:平角与直线的区别,周角与射线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强调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二、角的度量
学习角的度量
(1)教学生认识量角器
(2) 认识了量角器,那怎样使用它去测量角的度数呢?
这部分知识请同学们合作学习
提出要求:小组合作边学习测量方法边尝试测量第一个角,想想有几种方法?
1.要求合作学习探究、测量
2.反馈汇报:学生边演示边复述过程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正确的操作过程,纠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4.归纳概括测量方法
(1)用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2)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可与内零度刻度线重合;也可与外零度刻度线重合)
(3)另一条边所对的角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5.小结:同一个角无论是用内刻度量角,还是用外刻度量角,结果都一样.
继续旋转,OB和OA重合时,形成什么角?周角
4.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明确顶点、边的作用
(1)观看角的图形提问:这个点叫什么?这两条射线叫什么?(学生边说师边标名称)
(2)角可以画在本上、黑板上,那角的位置是由谁决定的?
(3)顶点可以确定角的位置,从顶点引出的两条边可以组成一个角.
5.学会用符号表示角
B.如果从一点出发任意取两条射线,那出现的是什么图形?
(二)认识角,总结角的定义
3.过渡:角是怎么形成的呢?一起看
(1)演示:老师在这画上一个点,现在从这点出发引出一条射线,再从这点出发引出第二条射线.
提问:观察从这点引出了几条射线?此时所组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
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怎样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教育方面:
培养学生准确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学会确立主题,运用素材,表达独到见解、抒发真情实感。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三、教材分析
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本节主要是讲角的知识.使学生了解角的形成,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各种表示法;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度、分、秒的进位制,会作度、分、秒间的单位互化;使学生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三种表示方法。掌握度分秒的进位制,会作度分秒间的单位互化。
启发学生得出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①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我们学过线段的中点,类似地,我们来看下面的图,如果∠AOB =∠BOC,那么OB就叫做∠AOC的平分线,此时,∠AOC = 2∠AOB = 2∠BOC,∠AOB =∠BOC =∠AOC;像OB这样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类似地,还有角的三等分线等.
初中数学《角》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数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自己预习课本对课本的知识进行总结。
2、学生整理资料,自己动手动脑。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知识和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角的形成,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各种表示法;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度、分、秒的进位制,会作度、分、秒间的单位互化;使学生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情景法
五、教学过程
一、建立角的概念
(一)引入角
1.从生活中引入
提问:
A.以前我们曾经认识过角,那你们能从这两个图形中指出哪些地方是角吗?
B.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角,一起看一看,谁能从这些常用的物品中找出角?
2.从射线引入
提问:
A.昨天我们认识了射线,想从一点可以引出多少条射线?
三、度、分、秒的进位制及这些单位间的互化
为了更精细地度量角,我们引入更小的角度单位:分、秒;把1°的角等分成60份,每份叫做1分记作1′;把1′的角再等分成60份,每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
1°=60′,1′=60″;
1周角=360º,1平角=180º
角的度、分、秒是60进制的,这和计量时间的时、分、秒是一样的.
解:先把36″化为分,
36″= ( )′×36 = 0.6′
6′+0.6′= 6.6′
再把6.6′化为度,
6.6′= ( )°×6.6 = 0.11°
所以 10°6′36″= 10.11°
四、角的比较
我们已经知道怎样比较线段的长短,那么怎么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回忆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①用度量的方法比较;②放到同一直线上比较
六、教学反思
本节讲的是角,在角里面又包括角的表示,角的度量和角的比较。在学习这一章的时候,重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角这个定义会用角知道和了解角的有关知识。在角的这一章很大的内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识别角的能力让学生接触角的同时知道角的有关知识,在这节中学生的易错点也比较的多,在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学多思!
以度、分、秋这单位的角的度量制叫做角度制;此外,还有其他度量角的单位制.
例1 将57.32°用度、分、秒表示
解:先把0.32°化为分,
0.32°= 60′×0.32 = 19.2′
再把0.2′化为秒,
0.2′= 60″×0.2 = 12″
所以 57.32″= 57°19′12″
例2 把10°6′36″用度表示
提问:那么,角的符号是什么?该怎么写,怎么读的呢?
(1)可以标上三个大写字母,写作:∠AOB或∠BOA,读作:角AOB或角BOA
(2)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字母O都在中间)
(3)在只有一个角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写作:∠O,读作:角O
(4)为了方便,有时我们可以标上数字或希腊字母,写作∠1或∠α,读作:角1或角α,如下图
总结: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angle)
角的第二定义:角也可以看做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如下图中的角,可以看做射线OA绕端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OB所形成的,我们把OA叫做角的始边,OB叫做角的终边.
射线OA绕点O旋转,当终止位置OB和起始位置OA成一条直线时,形成什么角?平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