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板法测土基回弹模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荷载变形曲线
13
规程公式方法
新公式方法
1 E0 (1 0 ) 4 B
2
D
60.6MPa
14
• 注意问题
(1)试验规程本身的问题,如总影响量的表述、计 算回弹弯沉与实测回弹弯沉 概念的模糊、坐标原 点的修正等。 (2)检测机构检测结果存在的问题:计算不准确。
15
(3)承载板法测试回弹模量的关键技术问题
1 E0 (1 0 ) 4 B
2
9
D
• 与规程公式的比较
说明: (1)两个公式实质一样,计算结果自然相同; (2)但新公式计算更为简洁、高效; (3)规程公式需要考虑坐标原点修正;而利用新公式无 需考虑,直接利用旧坐标系中回归直线(前提是散点呈 线性分布)的斜率即可代入计算模量。 (4)新公式建立的过程中考虑了坐标原点修正。
10
④新公式应用(实测案例)
表1回弹模量测试数据 分级加 载卸载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承载板压 力 (Mpa) 0.033 0.065 0.098 0.131 0.163 0.196 0.229 0.261 0.294 左百分表读数 右百分表读数(0.01mm) 平均值 (0.01mm) (0.01m 回弹 加载 卸载 回弹 加载后 卸载后 m) 后 后 弯沉 弯沉 205 208 209 219 234 249 265 267 290 191 185 180 192 195 209 218 215 232 28 46 58 54 78 80 94 104 116 425 431 434 441 454 468 479 478 502 419 420 421 417 429 439 440 438 450 12 22 26 48 50 58 78 80 104 20 34 42 51 64 69 86 92 110
Hale Waihona Puke Baidu11
表2 回弹模量计算数据 施加给 承载板 压力 (Mpa) 实测回弹弯沉 (0.01mm)
分级 影响量 (0.01mm)
计算 回弹变形 (0.01mm)
修正的 计算回弹变形 (0.01mm)
0.033 0.065 0.098 0.131 0.163 0.196 0.229 0.261 0.294
o
T1
Q
T2
Wi
Ni
6
(2)绘制荷载~变形曲线
7
(3)回弹模量计算—基于弹性力学:
π D pi 2 ( 1 0 ) ① Ei 4 li

E0
D
4
p (1 L
i i
2 0
)
改为:计算回弹变形
计算回弹变形=实测回弹变形+分级影响量
8
(4)新的计算公式建立及应用 ①公式建立
20 34 42 51 64 69 86 92 110
0.489 0.980 1.471 1.962 2.452 2.943 3.434 3.925 4.415
20.489 34.980 43.471 52.962 66.452 71.943 89.434 95.925 114.415
10.682 25.173 33.664 43.154 56.645 62.136 79.626 86.117 104.608
第2讲(4) 承载板法测土基回弹模量
1
2
3
• 目的与适用范围:设计参数 • 仪具与材料技术要求 • 方法与步骤 (1)准备工作 (2)测试步骤 (3)实测回弹变形 (4)测定总影响量(注意规程的错误): (5)测定含水率、压实度 • 计算
5
(1)分级影响量的计算
(T1 T2 ) D2 pi ai a 4T1Q
(1)总影响量a的测定 a的意义并非现场测试规程所指明的“两只百分表的初终读 数差之平均值”,而是“两只百分表的初终读数差之和”, 两者相差2倍的关系,前种表述未考虑弯沉仪杠杆比为2的情 况。 (2)分级影响量的计算及其应用(公式由来、实测回弹变形与 计算回弹变形)
(3)坐标原点修正(原点修正方法,旧、新坐标系) (4)荷载~变形曲线(散点及其分布、模量计算数据的选用)
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