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与著述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浅谈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完整word版)浅谈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翻译是人类文化交流最悠久的活动之一,有翻译实践就必然有对翻译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这些探索逐渐形成系统、科学的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古今中外的翻译历史中,不同学者从各自独特的角度对翻译有或深或浅的认识。

特别是二战以后,翻译理论工作者将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对比文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史20世纪后期,特别是最后20年间,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西方,各种新理论层出不穷,不断涌现,翻译理论家开始打破学科壁垒,纷纷以其他学科的各种理论为依托,建立了各种翻译理论模式,形成了各种翻译研究流派。

但是,由于翻译活动自身的复杂性,理论与理论之间的互相渗透性,而且各种模式之间常常互相借鉴,彼此参照,因此,翻译研究流派其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存在。

国外的翻译研究,在西方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古罗马时期的西塞罗、贺拉斯等人的相关著述。

然而在这漫长的两千余年的时间里,直至20世纪50年代以前,除个别学者如德国的洪堡、本雅明外,翻译研究者的关注焦点始终没有跳出“怎么译”这三个字。

也就是说,在这两千余年的时间里,西方的翻译研究者所关注的一直就是“直译”还是“意译”、“可译”还是“不可译”、“以散文译诗”还是“以诗译诗”这样一些与翻译行为直接有关的具体问题,他们的理论则多出自论者自身翻译实践的经验体会。

20世纪是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得到巨大发展的时期。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翻译学者开始从科学的、现代语言学的视角来讨论翻译问题,他们运用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等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翻译问题进行科学、系统地研究,开拓出翻译研究的崭新领域。

翻译研究的这一语言学转向是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次质的突破和飞跃,以至于在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初,翻译甚至被纳入语言学范畴,被当作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语义学的一个分支。

附录二:谭载喜主要著述一览_翻译与翻译研究概论:认知视角课题

附录二:谭载喜主要著述一览_翻译与翻译研究概论:认知视角课题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中译翻译文库 ·翻译思想与理论研究丛书中译翻译教材 ·翻译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翻译与翻译研究概论——认知 ·视角 ·课题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Perceptions, Perspectives and Methodology㲘䊹㻓著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翻译与翻译研究概论:认知·视角·课题 /谭载喜著.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11(中译翻译文库•翻译思想与理论研究丛书)(中译翻译教材·翻译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ISBN 978-7-5001-3382-7Ⅰ.①翻… Ⅱ.①谭… Ⅲ.翻译理论-研究生-教材②翻译-研究-研究生-教材 Ⅳ.①H059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225964号出版发行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地 址 / 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甲4号物华大厦6层电 话 / (010) 68357328 68359287 68359376 68359303 68359719邮 编 / 100044传 真 / (010) 68357870电子邮箱 / book@网 址 / http: // 出版策划/张高里策划编辑/林国夫责任编辑/袁仁辉特约编审/谢天振 胡安江排 版 / 竹页图文印 刷 / 北京天来印务有限公司经 销 / 新华书店规 格/700×960毫米1/16印 张/23.5版 次/2012年11月第一版印 次/2012年11月第一次ISBN 978-7-5001-3382-7定价:48.00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目 录出版说明xiii 代序——为纪念奈达而作xiv第一章对翻译与翻译学的认知3第一节翻译认知的三个层面3第二节翻译与翻译学的区分6第三节新时期翻译学的发展标志9第二章对翻译本质绝对属性与相对属性的认知12第一节翻译转换的绝对与相对12第二节翻译对等的绝对与相对15第三节翻译属性的第三形态特质19第三章对翻译策略、方法与单位的认知21第一节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21第二节翻译方法与技巧的多元性22第三节立足翻译单位的翻译方法认知24第四章对翻译(科)学引发争议的认知26第一节关于翻译学争议的缘起26第二节对译学否定论之否定27第三节翻译学之“名”、“实”辨证35第五章对译学发展的再认知40第一节翻译与译学发展方向再思40第二节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必备条件41第一篇 本质认知第三节 翻译研究的未来与任务43第六章 翻译的原型理论视角49第一节 原型理论与翻译范畴属性 49第二节 翻译原型51第三节 几个基本翻译问题的阐释54第七章 翻译的模糊语言学视角57第一节 模糊语言与文学 57第二节 模糊语言与翻译 59第三节 几个焦点话题60第八章 翻译的语篇语言学视角64第一节 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语篇还是句子?65第二节 不同目标读者:必须还是毋须作出不同目标语篇? 72第三节 翻译的基础:以文为本还是以人为本?77第九章 翻译比喻研究的视角(上)81第一节 翻译比喻的内涵、外延与分类 82第二节 翻译比喻的常见语境与文化蕴涵 89第三节 翻译比喻衍生的译学思索93第十章 翻译比喻研究的视角(下)96第一节 翻译比喻与译者比喻 96第二节 体认译者身份 101第三节 解码译者比喻104第十一章 翻译素质与能力研究109第一节 “翻译培训”与“翻译教育” 110第二节 翻译教学的综合素质培育理念 113第三节 素质培育与翻译能力114第十二章 翻译原则与方法研究:以英文译学词典的中译为例119第一节 译学词典翻译与引进的意义119第二篇 理论视角第三篇 研究范围与翻译教学、课题举隅㚠 㔝第二节译学词典翻译原则与方法的确定 120第三节译学词典翻译的“十字方针”121第十三章翻译教学中的文化研究127第一节本土化语境下英语与翻译教学中的中国元素 127第二节英语与翻译教学中的知识功用 134第三节背景知识与共有知识的互动特性 139第十四章香港翻译教育与教学研究142第一节香港高校翻译学位课程概述 142第二节教育理念与模式:以香港浸会大学为例 147第十五章翻译研究方法与课题举隅156第一节基本研究方法 156第二节如何开发新课题 162附录一:谭载喜近年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的译学英语论文精选 2081.1 Metaphors on Translation 2081.2 Towards a Whole-Person Translator Education Approach in TranslationTeaching on University Degree Programmes 2261.3 The “Chineseness” vs. “Non-Chineseness” of ChineseTranslation Theory: An Ethnoconvergent Perspective 2511.4 The Translator’s Identity as Perceived through Metaphors 276附录二:谭载喜主要著述一览 295附录三:谭载喜简介及主要学术活动 302参考文献一(正文部分) 309参考文献二(附录部分) 321出版说明本书是拙著《翻译学》于2000年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以来,笔者在新时期对翻译与翻译研究问题进一步思索和探讨的成果。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第六章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第六章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Supplementing (补充):HuMan中用大写的M指 示原文隐含的男性中心主义
Prefacing and footnoting (加注与前言) Highjacking (劫持)
hystory(Mary Daly从希腊语词根hyst“子 宫”+story创造出来,意为“女性的历史”) (注:与history相对的词不是herstory
曾在《当代文学》(Contemporary Literary), 《国际小说》(Fiction International ),《符 号》(Signs)以及艾伦·华伦·弗里德曼等人主 编的《贝克特的翻译和翻译贝克特》发表过论 文
《性别和翻译的隐喻学》发表后立刻成为女性 翻译研究和性别研究中的经典代表作
有关女性的比喻
钱伯伦认为,翻译通常是以性别程式化和性别 中的权利话语之间的关系呈现。
“不忠的美女”不仅是对翻译的贬低,也是对 女性的贬低。归根结底,它是将翻译看作是男 女之间的婚姻契约,妻子和译文必须忠实于原 配,否则就罪责难逃,而丈夫则不受此契约的 约束
译者——男性 译本——女性
从词汇层面看男性的主导地位
Mistress情人、小蜜 Mister先生
Dog
Bitch母狗
Call boy 仆佣
Call girl 应召女郎
Cook
Chef
Histroy、they、man、mankind、 freshman、chairman
女性忠实的悖论
Menagerie :les belles infidelles(不忠的美 人)————漂亮的不忠实,忠实的不漂亮 (信雅) 翻译=婚姻 原文(丈夫、父亲或作者)+译 文(女性)=忠实

浅议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

浅议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

浅议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作者:张维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09年第01期[摘要] 西方的翻译活动, 若从公元前3世纪《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问世算起, 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自古罗马的西赛罗、贺拉斯以来, 翻译学学派林立, 学说纷繁。

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各自的阐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一部西方翻译学史就是一部学派的传承与更替、聚合与交锋的历史。

本文试从谈论西方翻译理论的历史发展角度入手,分析、总结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和走向。

[关键词] 西方;翻译理论;发展;走向从古代的西赛罗到1959 年,可以叫做传统的翻译学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学科意识,理论均零碎而不成系统,作者大多是翻译实践家,理论大多是经验性的。

西赛罗首次将翻译区分为创造性和非创造性翻译,由此确定了翻译中的两种基本方法。

自西塞罗以来,从文学角度探讨翻译问题的理论家们便围绕着直译和意译,忠实与不忠实,精确与不精确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西塞罗之后的一批翻译理论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和主张。

如贺拉斯忠实原著的译者不会逐字直译,而采用活译的见解; 圣·吉洛姆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的主张; 奥古斯丁《圣经》翻译凭上帝的启示、凭灵感的主张。

到了中世纪,有罗马波依休斯宁要内容精确、不要风格优雅的直译观点; 又有英王阿尔弗雷德有时需逐字译、有时需意译的灵活处理主张; 还有意大利但丁的文学不可译的观点。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翻译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的空前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翻译理论家。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德国路德提出的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观点:英国查普曼的译诗不可死译,可以“新造形象”的译诗方法;十七至十九世纪,有英国德莱顿的“直译”、“意译”和“拟作”三分法和翻译是艺术的观点;有泰特勒和坎贝尔作为优秀译作的衡量标准提出的三大原则,即译文必须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必须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文必须具有原文的流畅;有英国阿诺德的翻译荷马必须正确了解荷马的特征的观点和尼采的直译观点。

西方翻译理论翻译史

西方翻译理论翻译史

一般认为公元前3世纪72名犹太学者在亚历山大翻译圣经旧约全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或公元前250年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 前284-204)把荷马史诗《奥德赛》译成拉丁文看作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部译作。

从公元前52到44年古罗马的西塞罗(Marcus Jullius Cicero, 公元前106-前43) 发表“论最优秀的演说家”和“论善与恶之定义”区分“解释员翻译”到“演说家翻译”开创了翻译理论研究。

对于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中国有学者提出把其划分为三个阶段A 从古罗马的西塞罗区分“解释员翻译”到“演说家翻译”起到1959年:称作“传统的翻译学阶段”。

B 从1959年罗曼•雅科布逊(Roman Jakobson) 发表《翻译的语言学问题观》(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开始到1972年:称作“现代翻译学阶段”。

C 从1975年霍姆斯(James Holmes) 正式发表论文,《翻译的名称和性质》(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开始至今:称作“当代翻译学阶段”。

(潘文国等)在第一阶段最重要的著作是英国的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 1747-1814)的专著《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他首先对“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个定义,提出三大原则:复写原作思想,风格手法与原作同一,具备原作的通顺。

该作成为英国和西方翻译理论的一座里程碑。

对于后来“忠实”和“自由”(即“直译”和“意译”)的讨论,有较大的影响。

这一阶段还有英国诗人麦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 针对荷马诗作的翻译提出荷马诗作的特征和翻译原则,对19世纪下半叶英国文学翻译引起较大的反响。

法国翻译理论源流_陈顺意 (1)

法国翻译理论源流_陈顺意 (1)

法国翻译理论源流陈顺意【摘 要】法国翻译理论在西方翻译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对法国翻译理论的介绍和研究较少,仅有的研究主要限于法国重要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的研究,缺乏对法国翻译理论的宏观把握和梳理。

本文拟对法国翻译理论的源流进行梳理,将其划分为起源、发展、成熟、沉寂、鼎盛五个阶段,以期展现法国翻译理论史的概貌。

【关键词】法国翻译理论起源流变[Résumé] La théorie de la traduction en France occupe une place importante dans la théorie de la traduction occidentale. Pour plusieurs raisons, en Chine, peu nombreuses sont les présentations et les études sur la théorie de la traduction en France et elles se limitent principalement à l’étude des traducteurs importants et des théoriciens de la traduction en France, ainsi s’impose-il un manque de vue d’ensemble. Pour donner un aperçu sur l’histoire de la théorie de la traduction en France, nous proposons un parcours de son évolution qui se divise en cinq périodes: son origine, son développement, sa maturité, sa stagnation et sa prospérité.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在西方翻译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

罗曼.雅科布逊Roman Jakobson

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 加入美籍。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 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 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 对语言和翻译的关系、翻译的重要性、以 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详尽的分析和 论述。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 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尤金.奈达Eugene Nida

因此,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 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象感冒一样获得思 想”,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 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 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是,译者将源语的 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用目的语 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以使 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 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 于目的语紧密相联的。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 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60、70年代,德国译学界受结构主义语言 学的影响,形成了以纽伯特(A. Neubert)、卡德 (O. Kade)维代表的莱比锡派(the Leipzig School) 和以威尔斯(W. Wilss)为代表的萨尔派 (Saarbrücken School)。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 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与可变的 语用因素;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 翻译科学。 功能派翻译理论在这时兴起,针对翻译语言学派 中的薄弱环节,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 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 的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目的论影响深 远,功能学派因此有时也被称为目的学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4、文本类型: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呼唤功能。
5、关联翻译法: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越要紧贴原文翻译。
6、翻译批评:就翻译批评的目的、标准、步骤与方法提出见解,见《翻译入门》、《翻译教程》。
(三)交际理论派与奈达
奈达(Nida) ◆ 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著述极丰,其理论对西方当代翻译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 伦敦学派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语言。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言语使用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语义 理论不仅要规定语法范畴和语法关系,而且要说明文化环境对语义情景的影响。该派观点反 映到翻译领域,即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
• 卡特福德 (Catford):著有《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 方面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 翻译理论和思想主要见于《论翻译的原则》一书。该书是西方翻译理论的 第一部专著。
◆ 优秀的译作必须使读者领略原作的优点,并得到“同样强烈的感受” 。
◆ 翻译三原则: ◆ 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二、 翻译的语言学派
4、首次提出对等概念,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称。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对等信息。
5、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如果语言中出现词汇不足,可通过借词、造词或释义等方法对 语言进行处理。
6、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这对于存在时态、性、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尤其复杂。
(二)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 纽马克(Peter Newmark) 1、从语言意义入手,将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中某一语言单位或片段,即文本或文本的一部分

国内外几种翻译理论DOC

国内外几种翻译理论DOC

国内外几种翻译理论概述摘要:当今世界有许多著名的翻译家。

随着翻译文化的发展,各种翻译思想和实践逐渐在国际译学界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在我国,翻译研究者不乏其人,例如:严复在翻译上主张的“信、达、雅”;傅雷所主张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论”。

与此同时,西方的翻译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例如:以奈达主张的“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的对象”的翻译思想,以及卡特福德所主张的“描写性”翻译理论。

关键词:信达雅翻译标准重神似不重形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艺术修养化为我有化境理论原则翻译的性质功能语义分析程序描写性翻译转换翻译限度特征严复及“信达雅”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不但提出了在中国翻译界至今还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信达雅理论,他的理论及翻译"还为中国近代知识界、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于过去的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他的译著在中国建构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理论基础。

但是对于他的翻译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

“信达雅”说, 是严复(1984)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研究严复的翻译的著述,可能已远远多于严复的译作本身了。

严复于译事的贡献涉及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达”、“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信达雅”说“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世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1984:6)。

”“信达雅”标准的提出,把我国历史上零散的翻译观点从理论上加以扼要、中肯、鲜明、概括的综合,为后世从事翻译的人提出了明确可信、具体切实的翻译标准,使我国的翻译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高惠群、乌传衮,1992:85)。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 Nord)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她首次用英语全面系统地介绍功能学派的各种学术思想,并针对其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翻译中的文本分析》(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1991)一书中,她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须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并将翻译分为工具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和纪实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工具翻译的目的是在译语文化中实现新的交际功能,而纪实翻译是对作者和源语文本的读者之间的交际所做的记录。在用英文写就的著作《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1997)中,她不仅对功能学派各学说进行了梳理,并且针对理论中的偏激倾向给译者提出了“功能加忠诚”(functionality plus loyalty)的指导原则,忠诚属道德范畴,关注翻译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诺德在翻译教学和译员培训的方法论方面很有建树。
在此基础上,执教芬兰的德国学者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她的学术观点集中体现在1984年发表的《翻译行为——理论与方法》一书中。这一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及参与者的角色予以细致的分析,主要包括:发起人/客户(the initiator/client)、委托人(the commissioner)、原文作者(the ST producer)、译者(the TT producer)、译本使用者(the TT user)及译本接受者(the TT receiver),他们并非参与每一个翻译过程,有时一个人可以同时担任几个不同的角色。翻译行为论和目的论有颇多相通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相融合。不过曼塔里的方法和概念模式显然比目的论更为激进,她把翻译看作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等复合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用“翻译行为”(translatorial action)来代替翻译(translation),将改编、编译、编辑和资料查询都包括在内,同时在理论中大量借鉴商业和管理学术语。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德国译学界受构造主义语言 学旳影响,形成了以纽伯特(A. Neubert)、卡德 (O. Kade)维代表旳莱比锡派(the Leipzig School) 和以威尔斯(W. Wilss)为代表旳萨尔派 (Saarbrücken School)。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 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别不变旳认知原因与可变旳 语用原因;后者是奈达学说旳追随者,主张建立 翻译科学。
奈达理论旳关键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 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旳死板相应,而要在 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旳对等。
尤金.奈达Eugene Nida
为使源语和目旳语旳之间旳转换有一种原则,降低差别,尤 金·A·奈达从语言学旳角度出发,根据翻译旳本质,提出了著名 旳“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 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旳语言从语义到文 体再现源语旳信息”(郭建中,2023 , P65) 。
在这本书中,莱斯把功能范围引入翻译批评,将 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络,发展了 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旳翻译批评模式, 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旳雏形。她以为理想 旳翻译应该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 方面都与原文对等,并把这么旳翻译称为综合性 交际翻译(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 然而在实践中,她又意识到等值不但不可能实现, 而且有时并非是人们所期望旳,所以应该优先考 虑译本旳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到了中世纪,阐释学成为《圣经》研究旳一种分支,经 过对宗教典籍旳注释、阐明向人们澄清上帝旳意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阐释学旳研究领域不再拘泥 于宗教经典,而是扩大到对整个古代文化经典旳阐释。 这一时期能够被看做古典阐释课时期。

英语翻译的理论概述和方法实践应用-2019年教育文档

英语翻译的理论概述和方法实践应用-2019年教育文档

英语翻译的理论概述和方法实践应用一、英语翻译的定性英语翻译(English Translation)我们通常可以从字面去理解,就是两种语言的沟通。

但是笔者对英语翻译进行了全面解译和研究后,得出如下结论:(一)什么是英语翻译?英语翻译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将英语的意思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工作。

它要求译者拥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能够完完全全表现出英语原本的意思。

这是一种不同语言间进行互相表达的活动。

(二)英语翻译的分类简单的说,翻译包括口译(Interpretation)和笔译(Translation)。

按其处理方式来分,又有全译、摘译和编译。

关于翻译的分类,讨论的论述很多,但其始终处于一种既很重要,但又似乎没有必要的矛盾中。

在我国自汉代佛经翻译开始就有了“直译”“意译”之争,一直延续至今。

所谓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就是根据原文词语的本义及顺序进行翻译而不做改变,译文形式与内容都与原文一致。

意译(fre Mantic Translation)就是根据本族语表达习惯,译文在形式上以原文为标准,不必囿于原文的用词、结构、比喻或形象,而在表达形式上随译者的理解用恰当的译文、读者容易理解的本族语言忠实地表达出来。

二、英语翻译目的论和理论中西方翻译家比比皆是,翻译理论百家争鸣,笔者对中西方翻译理论进行概述和总结,供读者借鉴。

1.翻译理论目的论: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所以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最早是从德国兴起,是德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和核心理论,在当时德国的翻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在世界的翻译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正如德国功能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费米尔认为的那样: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

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2.西方翻译理论学派:西方当代翻译的理论流派分为:古典译论、现代译论、当代译论。

《描述翻译学及其他》评述及其理论思考

《描述翻译学及其他》评述及其理论思考

《描述翻译学及其他》评述及其理论思考[摘要]Toury的《描述翻译学及其他》是描述翻译研究的主要著述,标志着翻译研究从规定性研究向描述性研究的重大转向已形成。

本研究从描述翻译研究产生的起因开始,详细地介绍了该著述成书的背景及著作所包含的主要结构及理论内容,并就其基本理论框架进行了简单评述,对描述翻译研究的理论价值及理论不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关键词]描述翻译学;翻译研究;翻译实践;语境一、成书背景《描述翻译学及其他》(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Gideon Toury所著的一部翻译理论力作。

[1]图里教授专门从事翻译研究,是操纵学派的重要成员,主要著述除了《描述翻译学及其他》之外,还有《翻译理论探索》(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及多篇学术论文。

[2]20 世纪70年代以前翻译研究主要是规定性的,即利用语言学的某些基本原理对翻译实践进行总结,得出某种不变的规范、标准或理论,用以指导翻译实践[3]446,评判翻译作品,规约翻译行为。

这显然不是对翻译现象全面、正确的认识。

描述翻译研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Holmes 1972年提出了翻译研究的图谱[4]67-80,他在其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中把翻译研究分为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纯理论研究又分为描述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从此描述翻译研究开始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描述学派的阵营不断扩大,他们在翻译界的影响也不断加深[6]90。

Toury是其中主要的代表。

他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在他早期的研究中(1972~1980),他曾与Even Zohar合作,基于多元系统理论的框架,主要从事翻译基础理论及文学翻译的社会文化因素研究。

根据他多年翻译研究的总结和思索,[1]7-10对Holmes的翻译研究框架进行了阐释,认为描述翻译研究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分支。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

西方翻译理论有着严格的方法论、精确的理论描述、细腻和定性定量的分析。

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

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无疑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

正如奈达所说,翻译理论应“兼容并包,利用多种手段来解决翻译中的种种难题”。

积极地了解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汲取一切译论的研究成果,这无论对初涉译事的后生或对有相当经验的译者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西方翻译理论也包括古典译论、现代译论、当代译论,尤其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更是流派林立,如美国翻译培训派: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庞德:细节翻译理论、威尔:翻译的矛盾;翻译科学派: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威尔斯:翻译的科学、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早期翻译研究派: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霍姆斯、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多元体系派: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图里:目标系统;解构主义派:福科:解构原文、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解构与创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大家包括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费道罗夫、v.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

A
11
尤金.奈达Eugene Nida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 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 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 的表层结构(郭建中,2000 , P67) ,也就是将源语
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 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a cold.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 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刘宓 庆,1998 ,P122)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 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 藏在字里行间里。
A
14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阐释学Hermeneutics是关于理解、解释及其方法论的学 科,它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在希腊神话中, 赫尔墨斯(Hermes)是负责解释、翻译神旨、传达神谕的 使者。
古希腊时期的阐释学主要用于逻辑学和辩论术以及一些 宗教、文学经典著作的解释,其目的不外乎消除文本的 歧义和误解。
A
17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20世纪60、70年代,德国译学界受结构主义语言 学的影响,形成了以纽伯特(A. Neubert)、卡德 (O. Kade)维代表的莱比锡派(the Leipzig School) 和以威尔斯(W. Wilss)为代表的萨尔派 (Saarbrücken School)。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 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与可变的 语用因素;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 翻译科学。
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普通语言学理论,标志 这现代语言学的诞生,也为当代翻译研究的各 种语言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西方翻译等值研究评述

西方翻译等值研究评述
10在西欧维纳jpvinay和达尔贝内特jdarbelnet1957年也提到等值翻译并将其看作是一个使用完全不同的遣词造句来复制与原文相同的情景11但他们也认识到语言理论的局限性强调当语言学方法不再适合翻译时译者可以依靠其它手段如1959年雅克布森直译语新语等提出过一些类似的观点
维普资讯
西方翻译等值研 究评述
郭 亚 丽
( 西南师范大学 外语 学 院, 重庆 40 1 ) 07 5
摘 要 :翻译等值 问题一直是现代翻译学中的重要议题 ,西方语言学翻译派对等值理论进行 了系统的研 究. 大地促进 了翻译研 究的发展 , 极 但国内外围绕它进行的讨论也始终没有停止过。 本文综述 了西方翻译等值 研究. 认为翻译等值并不是指原文与译文的绝对对称 , 而是在 某些层次, 一定程度上的对应。对翻译文本的研 究. 必然 离不开对原文与译文关 系的讨论 , 等值将始终是原文与译文关 系中的中心话题和重要的翻译标 准。 关键词 : 翻译等值; 对等; 语言学派 中图分类号 : 1. H3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62 06 (060 — 16 0 17— 0720 )3 00— 4
收 稿 日期 :o 60 — 5 20 - 1 1


引 言
“ 等值 ” 对等”eu a ne作为翻译标准, 或“ (q i l c) ve 是现代
翻译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语言学派关注的主要思
想. 很多西方翻译理论家在 阐述 自己的译论主张时 , 往往 都离不开对翻译等值 问题的探讨。“ 等值” 是几乎所有现 代理论著述 中的中心术语 。 - =十年来 , 近- 随着西方翻译 理论的引进 . 我国学者对翻译等值的研究也异常活跃。 翻 译研究中等值概念的引进 ,极大地促进 了翻译学研究的 发展 . 加深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 , 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 翻译实践。但是各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等值概念本身的界 定。以及对其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价值和作用众说纷 纭。本文主要根据西方各派翻译理论学者对翻译等值问 题的研究的不同角度 ,对其研究成果及研究状况进行 系 统梳理 . 图廓清翻译等值概念 , 试 明确其价值 , 以利于对 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新解word资料11页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新解word资料11页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新解目前,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这一概念涵盖的时间范围上,译学界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表述。

事实上,目前在中国出版发行的、以“当代”冠名的翻译理论著作所涉内容也大都是西方的。

如此一来,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这一概念的不同表述进行界定,然后再以此为据,从翻译规范的视角出发,重新给予界定,提出一种相对周全的观点就显得必要了。

本文拟首先厘清译学界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这一概念的不同表述,以及与之相关的“现代”和“当代”两个时间概念之间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辨证分析后提出将“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视为一个动态概念,即“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始终指近十年的西方翻译理论,以期加深人们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认知和了解。

一、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起始时间的不同表述在译学界,与大量侧重翻译技能的翻译教材相比,有关当代翻译理论的专著及相关论文屈指可数,即使有也大都是对西方有关专著的“译介、验证或应用”等。

比如在专著方面,仅先后有许钧和袁筱一编著的《当代法国翻译理论》、郭建中编著的《当代美国翻译理论》、廖七一编著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根茨勒(Edwin Gentzler)编著的修订版《当代翻译理论》(第二版修订本)(ContemporaryTranslation Theories。

Revised Second Edition)以及廖七一等编著的《当代英国翻译理论》等不多的几本。

至于有关论述当代翻译理论的论文,截至2009年底,笔者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也只能检索到二十余篇,且大都或述或评,文中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都涵盖在以上这几本专著里面,“而对其进行反思、质疑、证伪、发展的却很少”。

而且这些有限的专著和相关论文中,著作者们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这一概念所表述的时间范围是只言片语、模糊的,甚至是互不统一的。

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1.第一种观点认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起点应该是在20世纪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与著述
似水流年@ 2005-05-19 21:53
一般认为公元前3世纪72名犹太学者在亚历山大翻译圣经旧约全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或公元前2 50年里维乌斯• 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 前284-204)把荷马史诗《奥德赛》译成拉丁文看作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部译作。

从公元前52到44年古罗马的西塞罗(Marcus Jullius Cicero, 公元前106-前4 3) 发表“论最优秀的演说家”和“论善与恶之定义”区分“解释员翻译”到“演说家翻译”开创了翻译理论研究。

对于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中国有学者提出把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A 从古罗马的西塞罗区分“解释员翻译”到“演说家翻译”起到1959年:称作“传统的翻译学阶段”。

B 从1959年罗曼• 雅科布逊(Roman Jakobson) 发表《翻译的语言学问题观》(on Linguistic Aspec ts of Translation)开始到1972年:称作“现代翻译学阶段”。

C 从1975年霍姆斯(James Holmes) 正式发表论文,《翻译的名称和性质》(The Name and Nat 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开始至今:称作“当代翻译学阶段”。

(潘文国等)
在第一阶段最重要的著作是英国的亚历山大• 弗雷泽• 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 1747-1814)的专著《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他首先对“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个定义,提出三大原则:复写原作思想,风格手法与原作同一,具备原作的通顺。

该作成为英国和西方翻译理论的一座里程碑。

对于后来“忠实”和“自由”(即“直译”和“意译”)的讨论,有较大的影响。

这一阶段还有英国诗人麦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 针对荷马诗作的翻译提出荷马诗作的特征和翻译原则,对19世纪下半叶英国文学翻译引起较大的反响。

在第二阶段的重要学者有雅科布逊、奈达( Eugene A. Nida )、卡特福德(Catford John C.)、威尔斯(Wilss Wolfam) 等人。

布拉格语言学派创始人罗曼• 雅科布逊1959年发表的《翻译的语言学问题观》首先将语言学、符号学引进了翻译学,他把语言分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和符号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三分法理论)。

1963年法国语言学家穆南(Georges Mounin, 191 0-) 发表了《翻译理论问题》(Les Problèmes Théoriques de la Traduction) ,他科学地考察了“可译性”问题,提出翻译的障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差异:文化背景、句法结构、文体障碍,认为翻译活动是可能的,但成功是相对的。

1964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发表《翻译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 ating),1969年他和塔伯(C.R. Taber) 发表了《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 ation)。

奈达的著作还有〈语义的成分分析〉等共180多篇,提出了“动态对等”或“等效翻译”原理,有人认为奈达的理论是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的转换生成语言学,但他毕竟是现代西方翻译理论成果最多的理论家。

1965年英国语言学家卡特福德发表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提出“描写性翻译”并阐述了翻译的性质、类别、对等、转换和限度等问题(把现代语言学新思维运用于翻译研究)开拓了翻译研究新途径。

卡特福德的理论受益于弗斯(John Rupert Firth, 1890-1960)的翻译理论和韩礼德(M.A.K. Halliday)的系统语法,前苏联翻译理论学家费道罗夫发表了《翻译概论》提出了“等值翻译”。

德国翻译理论家威尔斯发表了《翻译科学:问题与方法》,又译《翻译学的问题与方法》(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他与乔姆斯基观点具有相似性:表现在相信人类的语言在语法、语义等方面都有“普遍性”,这就构成了翻译的基础。

而欧美语言学派的“翻译科学”论则扎根于乔姆斯基的语言学。

西方译坛第三阶段即目前理论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学科意识。

霍姆斯(James Holmes) 是“翻译研究派”的代表,他的专著《翻译学的名称和性质》着重探讨了翻译学(Translation Studies)学科的名称、性质、范围等内容,第一次勾勒出翻译学的学科结构框架。

1981年纽马克( Peter Newmark, 1916—) 出版了《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提出:“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并认为应当借助逻辑学、哲学、语言学制定翻译规则。

他1976年还在“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The Theory and Craft of Translation)一文中描述了“意义走失”现象,提出这主要是由于“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造成,根源有语言差异,也有个人因素。

1986年德• 瓦德(Jan De Wa ard)与奈达合著《从一种语言内到另一种语言》(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Functional Equival ence in Bable Translating); 2000年,美国学者韦努蒂(Lawrence Veruti) 编了一本《翻译学论著选读》(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此外还有法国达尼卡• 塞莱斯科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 1921-)、勒德雷尔(Mariane Lederer)等释意学派理论, 都是上世纪末在译坛有影响的学者和著述。

上述西方译论思想对中国译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984年,中国学者金堤与奈达合作在我国出版了《论翻译》(On Translation),谭载喜出版了《奈达论翻译》,卡特福德1991年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Ling 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和奈达1993年的翻译理论著作《语言、文化与翻译》(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都在我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翻译学是门什么样的学科,仍然众说纷纭。

1971年,法国学者嘉范(Goffin) 曾创造了一个新词Tradu ctologie, 即英语的Translatology, 也有人用Translation Studies表示“翻译学”,还有人用Science of Tr anslation表示“翻译学”。

我国学者林语堂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用Science Translation表示“翻译学”。

一般来说,对西方翻译的研究,中国历代都有不少引人注目的学者。

远的不说,当代王佐良、刘重德、郭建中、谭载喜、潘文国、杨自俭等都倾注精力进行了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