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
第四章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他们都把文学理解成为一个综合体,一个动态的体系;他们都认为, 翻译研究的理论模式与具体的翻译研究应互相借鉴;他们对文学翻译 的研究都属于描述性的,重点放在翻译的结果、功能和体系;他们都 对制约和决定翻译成果和翻译接受的因素、对翻译和各种译本类型指 间的关系、翻译在特定民族或国别文学内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翻译对民 族文学间的相互影响所起的作用感兴趣。
第四章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英国翻译学家纽马克将西方研究翻译的历史划分为两大时 期:从公元前55年到20世纪上半叶属于语言学前时期, 20世纪下半叶则属语言学时期。美国语言学家兼圣经翻译 家奈达则认为西方的翻译理论有四大流派:语文学派、语 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语言学前时期主要翻 译圣经和文学作品,翻译主要是少数人的事,这个时期的 翻译理论就是奈达所说的语文学派的理论。后三种理论流 派即纽马克所说的语言学时期的翻译理论。
伦敦学派与弗斯、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伦敦学派是具有英国特色的语言学派,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语言使用 的社会环境(the social context of situation)所决定的。在翻译研究领域, 他们认为,译文的用词与原文等同与否取决于其是否用于相同的语言 环境之中。
伦敦学派的创始人为福斯(J. R. Firth)。有两篇文章集中反映出他的 翻译理论,一篇为《语言学与翻译》(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另一篇为《语言分析与翻译》(Linguistic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弗斯着重谈到三个方面:(1)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2)完全 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3)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一种语 言的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另一种语言。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讲诉PPT课件
语言学理论着眼于理想的说话者——听话者。他精通这种语言而 且不受与语法无关的种种条件的影响,如记忆限度、注意分散、兴趣 转移和实际运用语言时所犯的错误。 (Chomsky,1965:3—4)
• 而且,乔姆斯基将说话主体(speaking subject)理想化,赋予其创造 性使用语言的特别能力。在理想化过程中,一些错误、意外及口误等 均被排除在乔姆斯基的模式之外,但是福科认为这些因素对于了解说 话主体及其内在性质具有和“正确的”表达同样的重要性。
• 因此,乔姆斯基的理论中有两种运动存在——通过短语结构规则从基 础到深层结构,然后通过转换规则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
• 乔姆斯基认为短语结构规则反映了人脑内在的无意识的活动,深层结 构决定句子内在的意义,表层结构则决定句子的发音。
6
• 许多人就乔姆斯基对人脑结构及其如何“获得”语言的看法从哲学上 提出了反对意见,批评乔姆斯基关于语言结构的证据并不是以实际存 在的语言(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实际如何使用语言)为根据的,而是基 于那些只有在理想状态下才能找到的句子。
• 从历史发展来看,翻译科学派是对施莱尔马赫、洪堡等语言学和翻译观 的批判继承,但从更直接的原因看,则是对翻译培训派重实践、强调译 作品味与文学价值、注重美学经验而缺少系统化理论的反拨。
• 很显然,翻译需要更加系统化的理论来指导,而语言学的发展和所取得 的成果为翻译理论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 Bloomfield的结构语言学和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深层结构/表层结 构的转换规则等为翻译科学派提供了理论根据。
• 奈达简化了乔姆斯基的这一模式,只借用了后两部分来强化自己的理 论。
4
• 乔姆斯基与奈达的理论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动因与研究内容。 •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探索人脑的结构,讨论语法的普遍规则及普遍词汇
[当代西方翻译等值理论回顾]当代西方主流的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等值理论回顾]当代西方主流的理论翻译的等值(equivalence,有人翻译成对等)作为翻译活动的重要标准,“是现代翻译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西方,从18世纪英国文艺理论家泰特勒在其著作《翻译原理简论》中提出“等值原则”,到费道罗夫再次关注该理论并于1953年在《翻译理论概要》中提出“作用相符、语言与文本相符”的等值理论,等值理论逐渐受到西方翻译理论家的重视,各理论家也纷纷提出自己对等值的看法,如雅各布森的差异值理论、奈达的动态等值理论等,都大大地发展了等值理论并进而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
以下笔者将分4个派别来详述各派对于等值理论的探讨。
一语言学派中对等值理论的探讨较有影响的主要是雅各布森和卡特福德1 雅各布森的等值理论主要有两点:(1)提出“在语际翻译的层面上,一般在符号单元之间没有完全对等。
”此处的符号单元实质上就是单词或词组。
即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字与字,词与词是不可能完全对等的。
如英语中“cup”一词在汉语中的对应词是“杯子”,但事实上根据《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的解释,cup指“a small round container with a handle,that you use to dri nk tea, coffee etc.”而汉语中的“杯子”一词显然不止包含cup,还应包含glass、vessel等容器。
因此,即使是最常用的词也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对等。
但这并不是说这些语言是不可译的,“种种信息可以对外来的符号单元或信息做出充分解释。
”即可以用目的语的完整信息来解释源语的信息,以达到意义上的等值。
(2)根据雅各布森的观点,还提出“差异等值”的理论。
“意义和对等的问题主要在于语言结构和语言用语中的差异,而不在于强调一种语言能否表述以另一种口头语写成的信息……即跨语言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一定的语法和辞汇形式。
”这段话表明,首先雅各布森承认语言的可译性,同时跳出了直译和意译的束缚,提出了差异等值。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
翻译学必读1语文和诠释学派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 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
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
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
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 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4目的学派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
科学派
中文翻译科学派是当代西方中文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关注翻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该流派强调翻译是一种科学的活动,需要通过系统的方法和理论来进行研究和实践。
中文翻译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吴立言、邱立本、孙振威、韦沛然等。
他们在研究中文翻译理论方面,采取了基于现代语言学和翻译学的方法,强调翻译必须建立在对原文和译文语言本质的准确理解基础上。
中文翻译科学派的研究重点包括翻译的原则、策略、方法和技巧等方面。
他们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忠实原文、准确传达信息、灵活运用语言等。
此外,他们还注重研究翻译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如句法结构分析、语义转换、文化背景的考虑等。
中文翻译科学派的研究成果为当代中文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对翻译教学和实践也具有指导作用。
同时,中文翻译科学派的研究还促进了中西方翻译理论交流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总之,中文翻译科学派是当代西方中文翻译理论的一支重要流派,以科学性和规范性为特点。
他们的研究对中文翻译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翻译学 第三章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第三章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纷呈,翻译学研究空前繁荣,翻译思想异常活跃,翻译研究呈现出学科相互渗透、不同翻译思想既对立有互为补充的多元特征。
重点人物:奈达将当代翻译理论的流变表述为从语文学,语言学,交际学到社会符号学的发展轨迹根茨勒将当今翻译理论分为北美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起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和结构主义派五大流派曼迪将当代西方的翻译研究大致分为翻译的功能理论,话语与语域理论,多元系统理论,文化研究和翻译的哲学研究贝克尔概括为交际与功能研究,语言学研究,心理语言与认知研究和符号学研究本章概括为:语文学翻译研究翻译的语言学研究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的哲学研究翻译的文化研究第一节翻译学传统与语文学翻译研究纽马克20世纪50年代以前统称“前语言学”翻译研究,认为这段时间缺少对翻译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属于“前科学”的研究,纽马克以重大翻译活动为标志划分翻译理论发展阶段。
斯坦纳1,古典翻译理论至18世纪末泰特勒和坎贝尔翻译三原则的发表2,从施莱尔马赫至20世纪中叶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70年代,以翻译语言学派的兴起为标志,以维纳,奈达,穆楠和卡特福德为代表4,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其标志是新兴学派林立,跨学科研究蓬勃发展谭载喜将漫长的西方翻译史划分为六个时期:1)发轫于公元前四世纪的肇始阶段;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3)中世纪时期;4)文艺复兴时期;5)近代翻译时期,即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
本章节将西方翻译理论粗略的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个阶段,基本上属于奈达的语文学的翻译研究1,古代翻译理论公元前3世纪到欧洲中世纪结束为止(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公元前285年,72学者对《圣经》的翻译,众多学者,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和奥古斯丁。
人物: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奥古斯丁西塞罗认为:翻译必须符合听众和读者的语言习惯,并能打动读者听众,翻译要传达的事原文的意义和精神,并非原文的语言形式,文学翻译是再创作,译者必须具备文学天赋或素质。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翻译学必读1语文和诠释学派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 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
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
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
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4目的学派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
当代西方主要翻译流派及其理论家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主要翻译流派及学者语言学派翻译理论Roman Jakobson 罗曼·雅科布逊原籍俄罗斯,后移居捷克,最后加入美国国籍Peter Newmark 彼得·纽马克J. C. Catford 约翰·卡特福特,英国Eugene Nida尤金·奈达,美国Basil Hatim巴兹尔·哈蒂姆Mary Snell-Hornby玛丽·斯奈尔—霍恩比阐释学派翻译理论George Steiner乔治·斯坦纳,英国Antoine Berman安托瓦纳·贝尔曼,法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Katharina Reiss 凯瑟琳娜·莱斯,德国Hans Vermeer 汉斯·弗米尔,德国Christiane Nord 克里斯汀娜·诺德,德国文化学派翻译理论James Holmes 詹姆斯·霍姆斯Itamar Even-Zohar伊塔玛·埃文—佐哈,以色列Gideon Toury 吉迪恩·图里AndréLefevere安德烈·勒菲弗尔Susan Bassnett苏珊·巴斯奈特,英国Theo Hermans西奥·赫曼斯,荷兰解构学派翻译理论Walter Benjamin瓦尔特·本雅明,德国J. Jacques Derrida 雅克·德里达,法国Paul de Man保罗·德曼,美国Lawrence Venuti劳伦斯·韦努蒂,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Sherry Simon雪莉·西蒙,加拿大Lori Chamberlain劳丽·钱伯伦Barbara Godard 巴巴拉·格达德,加拿大Luise von Flotow 路易斯·冯·弗罗托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Douglas Robinson 道格拉斯·罗宾逊,美国Tejaswini Niranjana 特佳斯维妮·尼南贾纳,印度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盖亚特里·斯皮瓦克,印度裔美学Else Ribeiro Pires Vieira埃尔斯·丽贝罗·皮尔斯·维埃拉,巴西苏东学派翻译理论安德烈·费道罗夫吉维·加切奇拉泽吉里·列维安娜·里洛娃。
西方当代翻译思想与流派(II)
翻译学
1. 纯理论翻译研究
1) 描述翻译学/翻译描述
面向产品的研究 面向功能的研究 面向过程的研究
2) 理论翻译研究/翻译理论
特定媒介理论 特定区域理论 特定层次理论 特定文类(或语类的)理论 特定时代理论 特定问题理论
2. 应用翻译研究
1) 译员培训 2) 翻译辅助工具 3) 翻译批评
描述翻译研究包括: 1. 产品导向的描述翻译研究(product-oriented DTS)探讨已经存在的 翻译作品。它可以对单个的原语文本—目的语文本配对进行描述或 分析,也可以对同一个原语文本的一个或多个目的语文本展开比较 分析。这些小规模的研究可以累积成为更大规模的翻译研究,探讨 某一特定时期、某种语言或某种文本类型的翻译。大规模的研究可 以是历时性的(顺着时间的发展),也可以是共时性的(某一特定 的时间点火时间段)。 2. 功能导向的描述翻译研究(function-oriented DTS)指的是“在接 受语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描述翻译的功能:这是对背景而不是对文 本的一个研究”。可以探讨的问题包括哪些书籍在何时何地被翻译, 产生了何种影响。这一领域,霍尔姆斯称之为“社会翻译研究”, 今天更多地 称之为“文化导向的翻译研究”(cultural studiesoriented DTS)。 3. 过程导向的描述翻译研究(process-oriented DTS)和翻译的心理 学有关,它主要致力于挖掘译者大脑中所发生的事情。虽然后来有 些研究者在朗声思维(think-aloud protocols,译者在翻译时将他们 的翻译过程叙述出来,研究者对译者的叙述进行录音)方面做了一 些研究,但这一领域至今仍然缺乏系统的分析。
5、文化学派翻译理论
“描述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规 定翻译研究”(pr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当代西方主要翻译流派及其理论家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主要翻译流派及学者语言学派翻译理论Roman Jakobson 罗曼·雅科布逊原籍俄罗斯,后移居捷克,最后加入美国国籍Bertrand Russell 柏特兰·罗素Peter Newmark 彼得·纽马克J. C. Catford 约翰·卡特福特,英国Eugene Nida尤金·奈达,美国Basil Hatim巴兹尔·哈蒂姆Mary Snell-Hornby玛丽·斯奈尔—霍恩比阐释学派翻译理论George Steiner乔治·斯坦纳,英国Antoine Berman安托瓦纳·贝尔曼,法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Katharina Reiss 凯瑟琳娜·莱斯,德国Hans Vermeer 汉斯·弗米尔,德国Christiane Nord 克里斯汀娜·诺德,德国文化学派翻译理论James Holmes 詹姆斯·霍尔姆斯Itamar Even-Zohar伊塔玛·埃文—佐哈,以色列Gideon Toury 吉迪恩·图里AndréLefevere安德烈·勒菲弗尔Susan Bassnett苏珊·巴斯奈特,英国Theo Hermans西奥·赫曼斯,荷兰解构学派翻译理论Walter Benjamin瓦尔特·本雅明,德国J. Jacques Derrida 雅克·德里达,法国Paul de Man保罗·德曼,美国Lawrence Venuti劳伦斯·韦努蒂,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Sherry Simon雪莉·西蒙,加拿大Lori Chamberlain劳丽·钱伯伦Barbara Godard 巴巴拉·格达德,加拿大Luise von Flotow 路易斯·冯·弗罗托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Douglas Robinson 道格拉斯·罗宾逊,美国Tejaswini Niranjana 特佳斯维妮·尼南贾纳,印度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盖亚特里·斯皮瓦克,印度裔美学Else Ribeiro Pires Vieira埃尔斯·丽贝罗·皮尔斯·维埃拉,巴西苏东学派翻译理论安德烈·费道罗夫吉维·加切奇拉泽吉里·列维安娜·里洛娃。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20世纪以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时代”。
人们围绕“字对字”和“意义对意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核心是“信”、“神”、“真”典型代表包括约翰·德莱顿、泰勒等人,而巴纳德、施泰纳等人则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双语学派
9 Jacobson(1959)提出了意义对等的问题,在接下来的20年左右的时间里,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用转换语法模式,并使用“科学”(奈达语言)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时的意义处理。
奈达的形式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和对等原则都以读者为中心。
纽马克相信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非常重视翻译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与此同时,翻译就像女性文本和文学一样,总是“颠覆”和“解构”原作(男性文学)
一些翻译理论家把翻译比作作文研究中的“戏仿”(parody)作为“应用和滥用”传统文学规则和惯例的一种解构方法,解构普遍真理或“正统文化的地位”(Hacienne)同样,翻译也是对原文的戏仿。
一方面,翻译应该忠实地模仿原文,另一方面,它又含蓄地背离原文,颠覆或解构原文。
亚文化倾向的最大特点是质疑“普遍概念”和”权威”,肯定翻译中的“差异、异质性和原创性”。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
• 许多人就乔姆斯基对人脑结构及其如何“获得”语言的看法从哲学上 提出了反对意见,批评乔姆斯基关于语言结构的证据并不是以实际存 在的语言(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实际如何使用语言)为根据的,而是基 于那些只有在理想状态下才能找到的句子。 • 乔姆斯基认为:
语言学理论着眼于理想的说话者——听话者。他精通这种语言而 且不受与语法无关的种种条件的影响,如记忆限度、注意分散、兴趣 转移和实际运用语言时所犯的错误。 (Chomsky,1965:3—4)
他不仅必须知道信息包含的明白的内容,而且还必须了解意义的细微 差别、字词的情感价值以及决定信息的“风格与感受”的文体特色……换 言之,除了需要具有翻译过程所涉及到的两种或更多种语言的知识外,翻 译者还必须对相关主题有全面的了解。(Nida,1964:150—151)
• 奈达的理论前提是原文的信息不仅可以被确定,而且也可以被翻译,从 而使译文接受者产生与原文接受者同样的接受效果。他的翻译理论强调 的不是形式等同(formal correspondence),而是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不是字面意义(literal meaning),而是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不是语言传递的“内容(what) ”,而是进行传递的“方式(how)”。译文读者所产生的反应应当与 原文读者的反应“基本相似(essentially like)”;否则,就要对译文 加以适当变化以取得同样的反应(Nida and Taber,1969:202)。只要 译文能以与原文同样的方式起作用,译者就有权对原文中的话语、字词 及隐喻等进行修改。
这样的过程在理论上与实践中都更加有效,1)先把原文转化成结构上 最简单、语义上最明白的核心句;2)再将意义在结构简单的层面上从原语 转换到接受语;3)然后生成接受语中文体上的和语义上的对等表达。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与翻译学派[整理]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与翻译学派战后,科技、语言学和翻译事业蓬勃发展,机器翻译也悄然兴起。
人们对翻译的看法也随之而改变。
翻译不仅是一门艺术或技巧,而且是一门科学,与文艺学、社会学、心理学、数控论和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相关但又自成体系的科学。
翻译理论的研究,也不再局限于哲学家、文学家和翻译家,而成为语言和翻译研究专家进行系统探讨的严肃课题。
因此,西方的翻译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有两大特点:(1)理论研究纳入语言学范畴,受现代语言学和信息理论的影响,因而带有明显的语言学色彩,与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形成鲜明对照;(2)以往理论家闭门造车、不相往来的局面被打破。
理论家通过论著、杂志、论文集等方式,充分发表各自的观点。
此外,由于交通手段、出版业的进步以及国际学术组织的出现,各国翻译理论家之间的交往不断密切,学术交流日益加强。
现代西方的翻译理论主要有四大学派:布拉格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和交际理论派。
一、布拉格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主要成员有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为:(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可布森。
他原籍俄国,后移居捷克;二战时迁至美国,加入美籍。
作为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重要性、语言和翻译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精辟的论述。
自1959年发表后,此文一直被西方理论界奉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雅可布森的论述主要有五点:(1)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突破,两大转向三大突破1)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西方翻译研究开始从一般层面上的对两种语言转换的技术问题的研究,也即从“怎么译”的问题,深入到了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探究。
提出了语音、语法、语义等一系列的等值问题。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的等值论等研究,虽然有它的局限,但它对翻译所作的微观分析,无疑使人们对翻译的过程和目标,看得更加清楚了,更加透彻了。
2)当代西方的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发起者、翻译文本的操作者和接受者身上。
它借鉴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跳出了对译文与原文之间一般字面上的忠实与否之类问题的考察,而注意到了译作在新的文化语境里的传播与接受,注意到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还注意到了译者在这整个的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当代翻译研究的最大突破还表现在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
研究者开始关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因素。
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多学科形式,注意到它不仅与语言学,而且还与文艺学、哲学甚至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翻译研究最终关注的当然还是文本在跨文化交际和传递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文化问题,诸如文化误读、信息增添、信息失落等。
两大转向1)语言学派的转向2)从文化层面来审视翻译的转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出现了一批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信息论等理论的学者,他们把翻译问题纳入到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从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符号学、交际学等角度,提出了相对严谨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开拓出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给传统的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
他们是当代西方翻译史上名副其实的翻译理论家,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尤金·奈达(Eugen A. Nida)卡特福特(J.C. Catford)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从严格意义上而言,是这批学者对翻译问题的学术探讨,揭开了当代西方翻译史上的理论层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评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
一、美国翻译培训派
1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
2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
3庞德:细节翻译理论、
4威尔:翻译的矛盾;
二、翻译科学派
1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
2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
3威尔斯:翻译的科学、
4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
三、早期翻译研究派
1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
2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
3霍姆斯
4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
四、多元体系派
1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
2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
3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
4图里:目标系统;
五、解构主义派:
1福科:解构原文、
2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
3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
4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
5解构与创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评述
1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
2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
3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
4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
5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
6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
7费道罗夫、v.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
8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
9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另外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也典型地体现在
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及其它以“解构为方法论”,以及以对“权力话语”的关注为重点的各种翻译理论,代表性的译论家有西门、巴巴拉.哥达德、凯特.米勒特、艾德里安.里奇、玛丽.艾尔曼、桑德拉.吉尔伯特、苏桑.格巴与埃莱娜.西苏、罗宾逊、巴斯奈特、特里弗蒂、韦努蒂、尼南贾纳、斯皮瓦克、霍米.巴巴、根茨乐、玛丽亚.提莫志克、本雅明、德里达、保尔.德曼、欧阳桢、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