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血热与皮肤病

合集下载

中医古籍皮肤病分类方法系统综述

中医古籍皮肤病分类方法系统综述

中医古籍皮肤病分类方法系统综述中医古籍中对皮肤病的分类方法是非常系统和细致的,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对中医古籍中的皮肤病分类方法进行综述。

一、外感病与内伤病的划分中医古籍中将皮肤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

外感病主要是由外邪侵袭引起的,如风寒湿热等,常见的有风疹、湿疹、热疹等。

内伤病则是由内脏功能失调或气血不足引起的,如肺热病、肝阳上亢等。

二、病位的划分中医古籍中对皮肤病的病位也有详细的划分。

按照病变部位可分为头面部、四肢、胸腹、背部等病位。

例如,头面部的疾病包括面疮、头风、鼻疮等;四肢的疾病包括手足痒、湿疮等;胸腹的疾病包括胸疮、脐风等。

三、病因的划分中医古籍中还将皮肤病按照病因进行分类。

常见的病因包括湿热、风寒、血热、气血不足等。

例如,湿热引起的皮肤病有湿疹、湿疮;风寒引起的皮肤病有风疹、风疮;血热引起的皮肤病有痘疮、瘰疬等。

四、病程的划分中医古籍中对皮肤病的病程也有详细的划分。

病程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的病程短暂,病情较重,常见的疾病有急性湿疹、急性痘疮等;亚急性期的病程较长,病情较轻,常见的疾病有亚急性湿疹、亚急性痘疮等;慢性期的病程很长,病情较为稳定,常见的疾病有慢性湿疹、慢性痘疮等。

五、病机的划分中医古籍中对皮肤病的病机也有详细的划分。

病机可分为实证、虚证和寒湿证等。

实证主要表现为皮肤病病情较重,病变明显,常见的有湿疹实证、痘疮实证等;虚证主要表现为皮肤病病情较轻,病变不明显,常见的有湿疹虚证、痘疮虚证等;寒湿证主要表现为皮肤病病变部位有寒湿感,常见的有湿疹寒湿证、痘疮寒湿证等。

中医古籍中的皮肤病分类方法是非常系统的,包括外感病与内伤病的划分、病位的划分、病因的划分、病程的划分和病机的划分等。

这些分类方法为中医治疗皮肤病提供了指导,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同时,这些分类方法也反映了中医古籍对皮肤病的深入研究和丰富经验的积累,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皮肤病最根本的原因是“风燥”与“血热”

皮肤病最根本的原因是“风燥”与“血热”

皮肤病最根本的原因是“风燥”与“血热”
*导读:中医认为,皮肤病最根本的原因是风燥与血热,故有治风先治……
中医认为,皮肤病最根本的原因是风燥与血热,故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

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大致可将皮肤病分为阴虚血燥和湿热内蕴两种类型。

阴虚血燥型此类患者的皮疹一般呈浅红或暗红斑,皮肤表面粗糙干燥且覆有鳞屑,患者虽有口干现象但不喜欢喝水,舌质红或暗红。

治疗应以滋阴、养血、润燥为主。

方药:地黄饮子蒺藜、乌梢蛇、麦冬、茯苓、生地黄各15克,僵蚕、白鲜皮、牡丹皮、赤芍各12克,珍珠母20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可起到祛风润燥、化瘀止痒的功效。

湿热内蕴型患者疹斑上常有水疱,抓破后,皮肤会呈现鲜红糜烂,造成组织液渗出,液干后会结黄色的厚痂,患者可同时见大便干、小便黄等症状,舌质红。

治疗应以利湿清热、利肠通便为主。

方药:消风散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以及石膏各3克,甘草与川木通各1.5克,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可起到疏风养血、清热除湿的功效。

安徽省庐江县中医院主任医师祁增年。

第八章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第八章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第八章皮肤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第一节皮肤病的辨证皮肤病的中医辨证主张整体和局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祖国医学有八纲、脏腑、经络、卫气营血及三焦等辩证方法,这些方法已在中医学课程中作了详细阐述,这里仅有重介绍皮肤病的局部症状辨证。

(一)自觉症状辨证1.瘙痒痒是由风、湿、热、虫及血虚等因素引起。

(1)风痒为遍身作痒,痒无定处,流窜不定。

皮损以头面为主,多呈干性,舌红或淡红、苔薄。

(2)湿痒特点为脂水没淫,缠绵难愈。

以会阴、下肢为多,苔白腻、脉孺。

(3)热痒以皮疹发红、焮热作痒为特点。

常遇热加重,舌红、苔黄、脉数。

(4)虫痒特点为痒若虫行,奇痒难忍,部位固定,夜间为甚。

(5)血虚痒多为全身作痒,皮肤干燥脱屑,舌淡、脉沉细或缓。

2.疼痛系气血壅滞、阻塞不通所致。

疼痛固定属血瘀,痛无定处属气滞。

寒痛者皮色不变,皮温不高,自觉夜痛,得热则减:热痛者皮色红,炽热而痛,得冷则减。

喜按喜温则为虚痛,拒按喜冷则为实痛。

3. 麻木麻木系气血不通,经络阻隔所致。

即所谓气虚则麻,血虚则木。

4.灼热多属热毒、火邪所致。

(二)皮肤损害辨证1. 斑疹(1)红斑多为血热所致。

红斑压之褪色者,还可由气分之热或风热引起。

压之不褪色者也可见于血瘀。

红斑稀疏则为热轻,色深、分布密集则为热重。

(2)紫斑可由血分热盛、迫血外溢,积于皮下;或因寒邪外束,气滞血凝所致;也可由牌不统血,溢于脉外而成。

(3)白斑多由血虚、气滞或气血不调所致。

(4) 色素沉着斑多属气血不和、肾虚或肝郁气滞所致。

2.丘疹色红细密伴瘙痒者属风热,色红较大者属血热,疹色暗红而压之不褪者多见于血瘀,正常肤色或疹色不鲜者为气虚、血虚及血燥。

3.结节多属气血凝滞,湿热蕴结或痰核所致。

4. 水疱疱周有红晕者为湿热或热毒,无红晕者多属脾虛湿蕴。

5. 脓疱多由湿热或热毒炽盛所致。

6. 风团疹色白属风寒或血虚,色红多属风热。

此外,抓后出现红色风团或条状隆起者,也可由血热生风所致。

7.鳞屑急性病后见之为余热未净,慢性病时出现鳞屑为血虚或血燥。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中医治疗皮肤病,多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气血阴阳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向表现,因此常外病内治,遵循整体观,达到阴平阳秘。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一、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辩证是中医辩证最基本方法。

通过四诊获得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盈亏、病邪的盛衰、疾病的浅深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种证候。

(一)表证证候特点:病位浅、病程短、起病急。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无汗或有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等。

常见疾病:如风寒或风热所致的荨麻疹。

(二)里证特点:病位深达脏腑,病程较长。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神昏、谵语、尿赤、便结、舌经苔黄、脉洪而数。

常见疾病:如皮肤疖、痈等化脓感染性皮肤病,未经及时治疗,热毒传入营血。

(三)寒证证候特点:是感受寒邪可机体的机能活动衰减,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个方面。

临床表现: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沉。

皮肤损害常表现为色淡白或青紫,温度偏低,或有疼痛,得暖则缓。

常见疾病:如冻疮、肢端动脉痉挛病。

(四)热证证候特点:是感受热邪或机体的功能亢盛,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个方面。

临床表现:发热喜凉,口渴冷饮,面红耳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

皮肤损常表现为色鲜红,欣热,肿胀,或脓疱、瘀斑。

常见疾病:如丹毒、败血症出现的皮肤紫癜。

(五)虚证证候特点:是正气虚弱不足。

临床表现:由于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不同,故表现各有特点。

一般常见的为精神萎靡,面色胱白,身倦无力,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泻,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舌面光滑无苔,脉细弱。

常见疾病:如瘰疬性皮肤结核、系统硬皮病,系统红斑性狼疮。

(六)实证证候特点:是邪气亢盛有余。

临床表现:包括气滞、血瘀、痰饮、虫积等,因而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虽然皮肤病发生在人体表面,但通过气血经络与人体内脏紧密相关。

某些皮肤病发于皮表,肌肤腠理受邪,可趋于内,影响内脏;而一些内脏疾病亦可形诸于外,通过皮肤表现出来。

因此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既有与治疗内脏疾病相同的—面,又具有其独特之处,现简述如下。

一、八纲辨证八纲是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是辨证的总纲领,皮肤疾病亦不例外。

阴证与阳证、表证与里证、虚证与实证、寒证与热证,是四对既互相对立而又互有联系的基本证候。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常作为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其着眼点是对疾病大体的病理分类,而非完整而具体的证,突出反映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辩证法思想。

在八纲辨证中阴阳为总纲,也就是把疾病分为两大类,其中表证、实证、热证是阳证,里证、虚证、寒证是阴证。

(一)辨表里证【表证】表证即六淫邪气从外侵袭机体造成的位于体表的轻浅证候。

主要见于外感疾病的初起阶段。

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疼痛,或见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不适等症,舌苔薄白,脉浮。

可见于风瘾疹(急性荨麻疼〉之风寒外束、卫外不固证。

【里证】里证泛指病变部位在里,即脏腑、气血运化异常所表现的证候。

如溻皮疮(剥脱性皮炎)随病情发展出现皮肤暗红,或见疲斑,偶有青紫,大量糠秕状鳞屑,伴髙热,口干唇燥,甚则热陷心包,神昏谵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二)辨寒热证寒证与热证反映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

【寒证】寒证指由阴盛或阳虚所导致的以寒冷为主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为恶寒或畏寒喜暖,面色咣白,手足厥冷,口淡不欲饮,分泌物淸稀置多,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质润,脉迟或紧。

在皮肤科疾患中可表现为皮损颜色暗淡,肤温偏低,或自觉疼痛得温则舒。

可见于冻疮,手足厥冷(肢端动脉痉挛症:!、皮痹(系统性硬皮病)等。

【热证】热证指由阳盛或阴虚所产生的以温热表现为主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心烦易怒,或见血液异常外渗,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中医理解皮肤病

中医理解皮肤病

中医理解皮肤病
中医对皮肤病的理解主要基于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原则。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皮肤是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重要器官之一,其健康与否与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密切相关。

在中医理论中,皮肤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体内部的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经络阻塞等因素导致的。

例如,中医认为,湿热内蕴、血热妄行、血虚风燥等都是导致皮肤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其中,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中医根据皮肤病的不同病因病机,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祛风止痒、活血化瘀等不同的治法,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此外,中医还注重预防皮肤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情绪状态等对于预防皮肤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中医对皮肤病的理解是基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原则,强调人体内部的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经络阻塞等因素与皮肤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治疗上注重个体化、综合性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在皮肤病预防中的作用

中医辨证论治在皮肤病预防中的作用

中医辨证论治在皮肤病预防中的作用皮肤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

中医辨证论治作为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在皮肤病的预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气血、脏腑、经络等密切相关。

当人体的阴阳平衡失调,正气不足,邪气侵袭时,就容易导致皮肤病的发生。

而中医辨证论治则是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其病因病机,从而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首先,中医辨证论治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个体的体质特点。

体质是人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特质。

不同的体质类型在皮肤病的易感性上存在差异。

比如,阴虚体质的人容易出现皮肤干燥、瘙痒等症状;湿热体质的人则可能多发湿疹、痤疮等皮肤病。

通过中医的辨证方法,如望闻问切,可以判断个体的体质类型,并据此给予相应的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调理建议,以增强体质,预防皮肤病的发生。

其次,中医辨证论治注重对情志因素的调节。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进而导致气血运行失常,引发皮肤病。

例如,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导致肝郁气滞,进而出现黄褐斑、斑秃等。

因此,中医强调保持心情舒畅,通过调节情志来维持脏腑气血的平衡。

对于容易焦虑、紧张的人群,可以采用疏肝解郁的方法进行预防;对于情绪抑郁的人,则要注重养心安神。

在饮食方面,中医辨证论治也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病情,合理选择食物。

比如,对于血热型的皮肤病患者,应少吃辛辣、温热的食物,如辣椒、羊肉等,以免加重血热症状;对于脾虚湿盛型的患者,则要避免食用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加重湿气。

同时,中医还强调饮食的均衡和规律,避免暴饮暴食、过度节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再者,中医的起居调理在皮肤病预防中也不可忽视。

顺应自然规律,做到起居有常,能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抵抗力。

例如,根据四季的变化调整作息时间,春季早睡早起,夏季晚睡早起,秋季早睡早起,冬季早睡晚起。

中医中药内服治疗皮肤病的要点是什么

中医中药内服治疗皮肤病的要点是什么

中医中药内服治疗皮肤病的要点是什么皮肤病是一类常见且多发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困扰。

中医中药内服治疗皮肤病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调理人体内部的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那么,中医中药内服治疗皮肤病的要点究竟是什么呢?一、准确的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原则,对于皮肤病的治疗也不例外。

中医认为,皮肤病虽然表现于外,但根源往往在于内部脏腑功能的失调。

例如,湿疹可能是由于体内湿热蕴结所致;银屑病可能与血热、血瘀、血虚等有关;荨麻疹则可能与风邪侵袭、气血不足有关。

医生需要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综合分析判断其病因、病机。

比如,观察患者的皮肤病变形态、颜色、分布,询问其发病时间、诱因、症状变化,以及饮食、睡眠、二便等情况。

通过这些全面的信息,确定是属于风热、风寒、湿热、血热、血虚风燥等哪种证型,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合理的中药组方在明确辨证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中药组方是治疗皮肤病的关键。

中药方剂的组成有君臣佐使的原则,君药针对主证,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佐药制约君药、臣药的偏性,使药调和诸药。

对于皮肤病的治疗,常用的中药有清热药(如金银花、连翘、黄芩)、祛湿药(如茯苓、泽泻、薏苡仁)、祛风药(如防风、蝉蜕、荆芥)、养血药(如当归、熟地、白芍)等。

但具体的用药需要根据辨证结果灵活组合。

比如,对于湿热型湿疹,可能会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以龙胆草、黄芩、栀子等清热利湿;对于血虚风燥型的银屑病,可能会使用四物消风饮,以当归、熟地、川芎等养血润燥,配合祛风止痒的药物。

同时,还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用法。

不同的病情、体质,药物的剂量会有所不同。

而且,有些药物需要先煎、后下,或者烊化冲服,以保证药效的充分发挥。

三、个体差异的考量每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等因素都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进行中医中药内服治疗皮肤病时,必须充分考虑个体差异。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皮肤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以及其所取得的显著疗效。

一、中医药的辨证论治原则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包括辨证分型、辨证施治和辨证取穴。

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分类,如寒热湿燥等不同类型。

辨证施治是根据辨证分型的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等。

辨证取穴是通过针灸治疗,刺激特定穴位来调和患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皮肤病的效果。

二、中医药的辨证论治方法1. 风热湿毒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对于风热湿毒型皮肤病患者,常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方法。

可选用中药复方制剂,如板蓝根颗粒、连翘败毒饮等,外用可使用金银花洗剂、蒲公英擦洗剂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疏风解毒的穴位,如大椎、合谷等。

2. 燥热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燥热型皮肤病患者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清热、润燥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知母、麦冬等,外用可使用芦荟胶、玫瑰花水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养阴生津的穴位,如太溪、液门等。

3. 湿热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湿热型皮肤病患者通常表现为皮肤湿疹、糜烂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清热利湿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黄芩、黄连等,外用可使用皂角米煎液、苦参软膏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清热利湿的穴位,如足三里、曲池等。

4. 血热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血热型皮肤病患者常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清热凉血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红藤、龙胆等,外用可使用紫草软膏、金银花洗剂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清热凉血的穴位,如血海、足三里等。

5. 寒湿型皮肤病的辨证论治寒湿型皮肤病患者常表现为皮肤湿疹、瘙痒等症状,辨证时可选择温阳祛寒湿的治疗方法。

中药内服可使用苍术、干姜等,外用可使用艾叶熏洗、姜厚片敷贴等。

针灸治疗可选择温阳祛寒湿的穴位,如关元、足三里等。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中医学认为,皮肤病是由内脏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在治疗皮肤病时,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一、辨证分型1. 湿热型:皮肤疹子多为红色、疼痒明显,伴有湿热感。

常见于湿热内蕴、脾胃功能不佳的人群。

2. 风热型:皮肤疹子呈红丘疹、丘疹疹、斑丘疹等形态,伴有灼热感。

多见于外感风热、风热袭表的患者。

3. 血热型:皮肤疹子鲜红或紫红色,伴有疼痛灼热感,易结痂溃疡。

常出现于热毒郁结、血燥内生者。

4. 湿热燥损型:皮肤痒痛、干燥脱屑,常见于湿热燥热互结之人。

5. 血瘀型:皮肤紫斑、紫红色斑块,伴有疼痛灰暗感。

常见于外伤或瘀血内停者。

6. 气滞型:皮肤呈现瘀阻紫癜、疼痛拒按等现象,常见于情志不畅、气血不畅的人群。

二、治疗原则1. 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血热、风热等类型的皮肤病,常用草药有黄连、连翘、地黄等。

2. 润燥祛湿:适用于湿热、湿热燥损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萆薢、苦参、石膏等。

3. 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气滞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川芎、当归、赤芍等。

4. 理气祛风:适用于气滞、风热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柴胡、白芷、羌活等。

5. 温阳散寒:适用于阳虚、湿寒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肉桂、补骨脂、防风等。

三、常用草药1. 金银花: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型、风热型皮肤病。

2. 茯苓:利湿化痰,适用于湿热型、湿热燥损型皮肤病。

3. 当归: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型皮肤病。

4. 川芎:舒筋活络,适用于气滞型皮肤病。

5. 炮姜:温阳祛寒,适用于阳虚型皮肤病。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病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同时,草药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特点,对于一些慢性反复发作的皮肤病尤为适用。

祝愿广大患者早日康复健康!。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治疗皮肤病方面,中医药有着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通过细致的分析病情,针对不同的证候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从中医药角度讨论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探讨中医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实践经验和临床应用。

一、湿热病证湿热病证是皮肤病的常见证候之一,表现为皮肤湿热、瘙痒、疼痛等症状。

治疗湿热病证应当清热利湿,消肿止痒。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龙胆泻肝汤、败毒散、猪苓汤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排脓的功效。

二、风热病证风热病证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灼热等症状,常见于疱疹、湿疹等疾病。

治疗风热病证可选用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中药方剂,如葛根败毒散、银翘散等,以清热祛风、消肿止痒。

三、血热病证血热病证是指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疹子等症状,常见于荨麻疹、痱子等疾病。

治疗血热病证应当清热凉血,祛风止痒。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凉血地黄汤、柴胡清肝汤等,具有凉血祛热、平肝化风的作用。

四、痰湿病证痰湿病证表现为皮肤油腻、潮湿、瘙痒等症状,常见于湿疹、丹毒等疾病。

治疗痰湿病证应当化痰祛湿、清热解毒。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苓桂甘薏汤、黄连解毒汤等,具有祛湿化痰、清热解毒的功效。

五、气滞病证气滞病证表现为皮肤紫暗、紧绷、瘀斑等症状,常见于瘀血性疾病如瘀血瘀斑、瘀疮等。

治疗气滞病证应当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逍遥散、护肝通脉丸等,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

六、阴虚病证阴虚病证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症状,常见于湿疹、荨麻疹等疾病。

治疗阴虚病证应当滋阴润燥、清热安神。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六味地黄丸、龟鹿二仙汤等,具有滋阴润燥、清热安神的功效。

综上所述,中医药对皮肤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包括清热利湿、祛风除湿、凉血祛热、祛湿化痰、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滋阴润燥等治疗原则。

在实际治疗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结合辩证论治的原则,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以达到疗效最佳的效果。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虚证与实证是指气血不足或实质过盛所表现的证候。

虚证表现为疲乏无力,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或见心悸失眠,舌淡苔白,脉细弱。

实证则表现为肿胀疼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在皮肤疾病中,虚证可表现为皮损颜色暗淡,质地干燥,或自觉疼痛得温则舒;实证则可表现为皮损肿胀疼痛,质地软硬不均。

气滞是指人体局部或某一经络脏腑的气机运行不畅、受到阻滞所表现的证候。

以局部或全身胀满、痞闷、胀痛为主症,且症状时发时止,时轻时重,可因情志不舒而诱发或加重。

气滞所致皮肤异常亦是以胀满不适等自觉症状为主要表现,例如蛇串疮(带状疱疹),受累部位胀痛,时发时止,时轻时重。

心与小肠是脏腑辨证中的重要内容。

肝主疏泄,泛指肝脏疏通、宣泄、条达升发的生理功能,对全身气血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肝主调畅气机,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人体气机调畅。

异常则会出现气机的瘀滞不畅,引起情志的异常变化,表现为肝火炽盛证:急躁易怒、心烦不寐、耳鸣如蝉、口苦咽干,或肝郁气滞证:抑郁寡欢、多疑善虑、沉闷欲哭、胸胁胀满窜痛等病证。

异常的情绪变化,如暴怒、抑郁,可造成皮肤的异常变化,如黄褐斑等,常常伴有上述症状。

从肝论治,调畅气机,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

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主藏精,为生命活动的根本,膀胱具有贮尿和排尿功能。

任何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都可影响到肾。

临床中以肾之虚证为多见,可分为肾阳虚和肾阴虚。

血分证是指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陷至血分,其主要症状为高热、口渴、舌质红绛或暗红,脉数、苔黄或薄白。

此证常见于恶性疟疾、败血症、重症肺炎等疾病。

暑为阳邪,是夏令主气,乃火热所化。

夏天是发病率最高的季节,人夏暑热熏蒸,头面颈项赤肿,则成疖毒;盛夏肌腠开泄,感受暑热而生热疮;暑热为邪,热胜肉腐,易于结毒,化为疖肿;夏热之气,损伤肌表,则发为日晒疮;暑热互蒸,蕴结肌媵不解而生天疱疮、痱毒等。

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

情绪的异常变化容易导致身体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从而引起各种躯体疾病。

小孩血热的五大表现

小孩血热的五大表现

小孩血热的表现不止五种,但以下是血热常见的症状:
1.皮肤症状:血热可能导致皮肤出现红色斑疹、皮肤瘙痒,以及手掌脱皮等症状。

这些症状是因为血热扰乱了血液的正常循环,导致血液在皮肤表面表现出异常反应。

2.体温上升:血热的最明显症状之一是体温上升,超过正常范围。

这是因为血热扰乱了体温调节机制,导致体温异常升高。

3.全身症状:小孩可能感到身体不适、疲倦,甚至不愿意参与平时喜欢的活动或游戏。

这是因为血热影响了全身的生理机能,导致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4.出血症状:血热可能导致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

这是因为血热扰乱了血液的正常凝固机制,导致血液易于流失。

5.情绪变化:小孩可能表现出烦躁不安、易怒、容易发脾气等情绪变化。

这是因为血热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情绪调节失控。

除了上述症状外,血热还可能引发口腔溃疡、咽喉疼痛、眼红、眼屎多、鼻腔出血、大便干燥、睡眠差、头痛、身体疼痛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出现和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具体需要根据孩子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判断。

对于血热的治疗,家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服用清热凉血的药物,如金银花颗粒、蒲地蓝消炎片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饮食调理来辅助治疗,如给孩子煮绿豆汤、莲子粥,或适当多吃香蕉、梨、丝瓜、冬瓜等清热凉血的食物。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疑虑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血热皮肤病症状有哪些?【医学养生常识】

血热皮肤病症状有哪些?【医学养生常识】

血热皮肤病症状有哪些?
文章导读
血热容易引起一些皮肤症状,如搔痒或者是红疹等这些问题,所以对于调理工作也要讲究,可多吃一些具有清热解毒的食物或者是药物,饮食尽量以清淡为主,出现皮肤瘙痒症状要尽早治疗。

1、患者在平时感觉体内上火的多吃一些清热解毒的药物或者清热解毒的食物。

特别是因为血热而引起的皮肤瘙痒,皮肤不舒服的患者需要多注意这一点。

不要等到病情复发之后才才想到吃药。

2、饮食上面一定要多注意吃一些比较清淡的食物,特别是清热去火的蔬菜之类不仅是会让血热的病情稍微缓解一点,而且还可能因为这些让体质改变,所以饮食方面患者一定要多注意。

3、建议患者一定要及时的去当地有权威的医院首先进行一下全面的检查,如果确定是因为血热而引起的皮肤瘙痒,那么患者就要尽早的治疗,因为血热引起的皮肤病会在治疗。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

中医对皮肤病的辨证施治皮肤病是指发生在人体皮肤上的各种疾病,其症状多样化,如湿疹、荨麻疹、牛皮癣等。

中医理论认为,皮肤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因此中医主张要从整体上治疗皮肤病,注重辨证施治。

下面将从中医辨证理论和施治方法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医对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一、中医辨证理论中医辨证理论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其扮演着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角色。

对于皮肤病的辨证,中医主要依据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信息进行辨证。

辨证分析的目的是确定病因、病机、病位,从而找到相应的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皮肤病多是由内热、湿热、血瘀等引起,具体的辨证施治方法如下:1. 内热型皮肤病内热型皮肤病表现为皮肤潮红、干燥、瘙痒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类病多与体内火盛有关,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柏、地黄等,常配以绿豆、菊花等清热解毒的药材。

2. 湿热型皮肤病湿热型皮肤病表现为皮肤潮湿、油腻,伴有瘙痒、红肿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类病多与体内湿热有关,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利湿。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柏、薏苡仁、茵陈等,常配以白术、橘红等清热利湿的药材。

3. 血瘀型皮肤病血瘀型皮肤病表现为皮肤发紫或暗红,伴有疼痛、瘀点等症状。

中医辨证认为,这类病多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丹参、赤芍等,常配以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材。

二、中医施治方法中医对于皮肤病的施治强调整体调理,以患者个体的差异为依据,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综合施治。

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中医施治方法:1. 中药外治中药外治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起到舒缓症状、提高皮肤抵抗力的作用。

中医常用的中药外治方法有煎药洗剂、中药熏洗、中药贴敷等。

2. 中药内治中药内治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主要方法,通过口服中药调节人体内环境,改善病因病机,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中医常用的中药内治方法有煎药汤剂、中药颗粒等。

杨志波教授论治血热证头皮银屑病临证经验

杨志波教授论治血热证头皮银屑病临证经验

基金项目:湖南省杨志波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湘中医药函〔2018〕37号)。

作者简介:彭文文(1994-),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的中医药防治。

E-mail:351670348@qq com指导老师:杨志波(1956-),男,汉族,硕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E-mail:dr yang888@126 com杨志波教授论治血热证头皮银屑病临证经验彭文文1 杨志波2△ 王 芳1 康昀博11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5【摘 要】 头皮银屑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常反复发作,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杨志波教授临证时发现头皮银屑病以血热证居多,对于医治头皮银屑病血热证患者杨志波教授采用内外合治的方法,疗效显著。

【关键词】 头皮银屑病;血热证;杨志波【中图分类号】R242/ 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07-0088-03ProfessorYangZhibo'sClinicalExperienceinTreatingScalpPsoriasiswithBloodHeatSyndromePENGWenwen1 YANGZhibo2 WANGFang1 KANGYunbo11 Hunan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Changsha410208,China;2 TheSecondAffiliatedHospitalofHunan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Changsha410005,ChinaAbstract:Scalppsoriasisisadiseasethatseriouslyaffectspatients'qualityoflife.Itoftenrecursandhasasignificantimpactonpatients'physicalandmentalhealth.ProfessorYangZhibofoundthatthemajorityofpatientswithscalppsoriasiswerewithbloodheatsyndrome.Forthetreatmentofpatientswithscalppsoriasis,ProfessorYangZhiboadoptedthemethodofinternalandexternaltreat ment,whichhasasignificanteffect.Keywords:ScalpPsoriasis;BloodHeatSyndrome;YangZhibo 银屑病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种以鳞屑性红斑为主要皮疹表现的慢性、易复发皮肤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1]。

中医对皮肤病的认识

中医对皮肤病的认识

中医对皮肤病的认识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也是人体的外界与内部环境之间的重要屏障。

皮肤病是一类常见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包括湿疹、银屑病、痤疮等。

中医对于皮肤病的认识与西医有所不同,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注重从内而外的治疗。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与人体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等有关。

中医将皮肤病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解释。

内因包括情志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而外因则包括寒湿、热毒等。

中医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认为皮肤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辨证论治和中药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思想之一,指的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因等方面的不同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和体质特点,中医可以将皮肤病分为风热湿燥、湿热蕴结、血热瘀阻等不同类型,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手段。

中医认为,中药具有疏风解表、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等作用,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连翘、板蓝根等,这些中药可以通过内服或外用的方式使用。

除了辨证论治和中药治疗,中医还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中医强调“防患于未然”,认为预防皮肤病的关键是保持身心健康。

中医建议患者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合理饮食,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等。

中医对于皮肤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许多皮肤病患者通过中医的治疗,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甚至痊愈。

中医的治疗方法注重整体调理,可以改善患者的体质,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然而,中医治疗皮肤病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皮肤病的病因复杂、病情多变,中医的辨证施治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辨证能力。

此外,中医治疗皮肤病需要患者长期服用中药或进行外用治疗,需要耐心和坚持。

对于一些严重的皮肤病,中医单纯的治疗效果可能不如西医的药物治疗。

从“血”论治敏感性皮肤病

从“血”论治敏感性皮肤病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9), 2729-2733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9409从“血”论治敏感性皮肤病张艺千*,段 渠#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 成都收稿日期:2023年8月4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12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22日摘要 敏感性皮肤病是皮肤处于高度不耐受的状态,轻微的外界刺激即可出现皮损改变,近年来发病率较高。

中医可归纳为“风瘙痒”、“花粉疮”、“桃花癣”等范畴,段渠教授认为敏感性皮肤病主要的病机是风、热、湿搏结于血分熏蒸面部。

本文介绍段渠教授从血论治敏感性皮肤病,确立了凉血清热治其标,养血滋阴治其本的治疗原则。

通过对病案的分析,讨论组方思路、用药特点,希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参考。

关键词敏感性皮肤,从血论治,名家经验Treatment of Sensitive Skin Condi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lood”Yiqian Zhang *, Qu Duan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Aug. 4th , 2023; accepted: Sep. 12th , 2023; published: Sep. 22nd , 2023AbstractSensitive skin conditions refer to a highly intolerant state of the skin, where slight external stimuli may induce changes in the appearance of the skin.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there has been a nota-ble increase in the incidence rat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ategorizes these condi-tions as “wind itching”, “pollen-induced sores/ulcers”, and “peach blossom tinea”. Professor Duan Qu attributed the main pathogenesis to the binding of wind, heat and dampness in the blood phase fumigating and steaming the fac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Professor Duan’s treatment of sensitive skin condi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lood”. He established the treatment principles of cooling *第一作者。

中医如何从养血润燥的方法治疗皮肤病

中医如何从养血润燥的方法治疗皮肤病

中医如何从养血润燥的方法治疗皮肤病皮肤病是一类常见且复杂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困扰。

中医在治疗皮肤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养血润燥便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思路。

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皮肤的状态与内在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当人体血虚、血燥时,往往会反映在皮肤上,出现各种病症。

血虚不能濡养肌肤,血燥则肌肤失于滋润,从而导致皮肤干燥、粗糙、瘙痒、脱屑,甚至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皮损。

那么,中医是如何通过养血润燥的方法来治疗皮肤病的呢?首先,需要准确的辨证论治。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症状、舌象、脉象等,以判断是否存在血虚、血燥的情况。

比如,患者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多提示血虚;而皮肤干燥脱屑,伴有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等,则可能为血燥。

在确定了血虚、血燥的证型后,就可以选用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四物汤是养血的经典方剂,由熟地、当归、白芍、川芎组成。

熟地滋阴养血填精,当归补血活血调经,白芍养血敛阴柔肝,川芎活血行气开郁。

四药合用,补中有通,滋阴不腻,温而不燥,动静结合,可使营血调和。

对于血燥较甚的患者,则可选用当归饮子,其由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防风、白蒺藜、荆芥、何首乌、黄芪、甘草组成,具有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的功效。

除了内服方剂,中医还有许多外用的方法来养血润燥。

比如,用当归、熟地、白芍等养血润燥的中药熬水湿敷或外洗患处,能够直接滋润皮肤,缓解干燥瘙痒等症状。

还有一些中药膏剂,如润肤膏、紫云膏等,也具有养血润燥、生肌收口的作用,可以用于皮肤干裂、溃疡等病症。

在饮食调理方面,中医也强调养血润燥。

患者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养血润燥作用的食物,如黑芝麻、核桃、大枣、桂圆、阿胶等。

黑芝麻能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核桃有补肾健脑、养血润肺的功效;大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桂圆可补益心脾、养血安神;阿胶则是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佳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问·热论》“热者寒之”
血热血瘀型
热与血结 瘀热相搏
血热血瘀
常见病种:皮肤变应性血管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过敏性紫癜、结节性红斑、红斑性狼疮等 治法:凉血散血法,即凉血活血法 方剂:凉血逐瘀汤、大黄蛰虫丸、三藤合剂 药物:大黄、牡丹皮、丹参、红藤、鸡血藤、黄藤、 水蛭、虻虫、茅根、赤芍、紫草、红花
论血热与皮肤病
中医历来是十分重视的问题
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血热讨论和应用十分广泛活跃
何谓“热”,何谓“血热”,何谓“血热证”
•热与火同类,均为阳盛之象,火热常混称 •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热甚则化火 •在病理概念上一般统称热邪 •实际上百病之中,火热居多
热的归类
八纲
营血
脏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津液 热
七情
血热血毒型
生物源毒、光毒、药物毒
血热血毒
常见病种:重症药疹、光感性皮炎、植物日光性皮炎、 麻疹、猩红热、化脓性银屑病、疱疹样脓 皮病,各型红皮病、蛇蝎之咬伤、丹毒、痈疽 治法:凉血解毒法,或清热解毒法 方剂: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黄连解毒汤 药物:犀角、羚羊角、黄连、黄芩、牡丹皮、黄藤、红藤、 元参、生地、银花、知母
(6)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
微循环障碍
(1)毛细血管袢扩张(2)微血流增速
免疫反应
(1)超敏C-反应蛋白增高(2)免疫球蛋白增高 (3)免疫复合物增加(4)相关非特异性抗体及特异性抗体增高
炎症反应
(1)血中炎症细胞增加,如嗜中性、嗜酸性细胞、肥大细胞增加 (2)炎症细胞的组织浸润如各型淋巴细胞浸润。 (3)炎症因子增加及浸润如白介素(IL),趋化因子,黏附分子
血热证的临床研究
血热证的实质是什么? 结合临床采取宏观和微观研究对其本质进行探讨
红斑性狼疮
银屑病
红斑性狼疮与血热证
血热证贯穿SLE全过程
对885例SLE中医辨证论治的观察: 分成四型论治 (1)血热血毒型(2)阴虚血热型 (3)气虚血热型(4)血热血瘀型 分别采用 (1)凉血调血合剂(2)理气调血方 (3)三藤合剂 (4)三色合剂 (5)三参三黄汤 (6)上药一号方 治疗结果: 789例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 总有效率为89.1% 显效率46.7%
血热湿热型
热为阳邪猛烈 湿为阴邪黏滞
血热湿热
常见病种:各型天疱疮、痈疽、化脓性银屑病、疱疹样 脓疱疮、疱疹样皮炎、带状疱疹、泛发性湿 疹、特应性皮炎 治法:凉血除湿法或清热利湿法 方剂: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 药物:黄芩、苦参、龙胆草、茵陈、车前草、白鲜皮 萆薢、黄柏、知母、山栀、连翘、泽泻
血热血燥型
炎性红肿;红色风团;红色皮肤划痕症
血热证的临床表现
紫癜:皮下出血(瘀点、瘀斑、血肿等) 毛细血管扩张
敏感皮肤:引起皮肤激惹反应
多油性皮肤:痤疮、脂溢性皮炎、脂溢性脱发 皮损糜烂、血痂、肿胀或脓疱 易出现皮肤同形反应
瘙痒:热微致痒
疼痛:热极则痛
焮热或灼热感或刺热感 五心烦热、发热
阴虚血热型
热盛伤津
热盛耗液 阴液亏耗
阴虚血热
常见病种: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银屑病、毛 发红糠疹、药疹、各型红皮病 治法:凉血滋阴、或清热养阴 方剂:知柏地黄汤、增液汤、凉血三黄方 药物:知母、黄柏、生地、生石斛、丹皮、天花粉、 黄芩、黄连、玄参、麦冬、北沙参、生黄芪、 乌梅、冬虫夏草、黄藤
口渴喜冷饮,口唇干焦,目赤肿痛
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女子月经常先期而来
易动血 易动风
脉象:脉弦数;舌象:舌质红、镜面舌或地图舌;常起刺或有溃 疡;苔黄而干燥或焦黄
血热证的实验室检查
血液物化特性
(1)血色鲜红 (2)血温升高,皮温升高 (3)血流增速 (4)血沉增快 (5)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
六淫 五气 五志 五行 六经
热的病理特征
火性上炎,热气上腾;热为阳邪,发病骤急 热盛则干,火盛则燥;热极生风,火盛风动 热盛化火,热极生毒;热结成块,热极致瘀 热盛气衰,壮火食气;热盛伤津,火盛耗液
热的病机特点
火毒互见,热瘀互生;火易动血,血热妄行 热灼心经,邪火扰神;火灼成痰,痰火互结 热微致痒,热甚则痛;热盛则红,热腐成脓
血热证是一个独立的证,有其它血热特有的症候和特征,它具 有津液气血,卫气营血功能之紊乱,又有津液气血,卫气营血 物质基础之改变
血瘀
血 虚
血热
血 燥
血热证的临床表现

炎性红色皮疹
炎性红斑、炎性红色丘疹如多形红斑、环形红斑、 蝶形红斑、盘状红斑、廻旋状红斑、持久性红斑、
麻疹样红斑、猩红热样红斑等、红色炎性结节;
血热
“血中之热,血分之热” 热入血中,血行加速,脉道扩张 血温升高和血液功能及物质异常改变 邪热客于营血,邪热客于津血 血热探源有两大与血有关的辨证体系 津液气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津血、营血与血热之同源理论
气 血 学 说
津液气血理论
津血(津液)
津血热
卫气营血理论
营血(营气)
营血热
热胜则干 同因同源
血热血燥
火胜则燥 常见病种:银屑病、玫瑰糠疹、毛发红糠疹、扁平苔癣 红皮病等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治法:凉血润燥法 方剂:凉血润燥方、清营饮、清热调血合剂 药物:生地、玄参、丹皮、紫草、红藤、槐花、赤芍 白芍、首乌、玉竹、麦冬、沙参、五味子
气虚血热型
气虚生火 壮火食气
气虚血热
常见病种:红斑鳞屑性皮肤病亚急性阶段、荨麻疹、 皮肤划痕症、皮肌炎及多发性肌炎、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蕈样肉芽肿、 大疱性表皮萎缩症 治法:益气凉血法、或清热补气法 方剂:三参三黄汤、石膏生地煎 药物:人参、元参、丹参、黄芪、黄藤、黄芩、 生石膏(重用)、生地、紫草、连翘、牡丹皮 寒水石、知母、玉竹、天冬
诊断标准 :血热证
根据皮肤红色炎症性皮疹1~2项指征结合全身症状、脉象、舌象及实
验室检查
血热证的病因病机
风 燥 热
气虚
外邪
毒 其他 湿
血 热
血瘀
内伤
血虚
阴虚
血热质
血热证的分型论治 辨证求因 审因论治 辨证分型 分型论治
• 邪、虚、瘀、毒 • 风、热、燥、湿
• 阴虚、血虚、气虚 • 毒、瘀
清凉 热血 血热 八 十 法法
营血与津血致病
•营血热病情较重较急;津血热病情相对平和 •营血热多见于温病之传染病及病情比较急性、凶险的杂病 如麻疹、猩红热、药疹、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津血热多见于皮肤病和各种杂病:如红斑鳞屑性皮肤病,自 身免疫病的辨证
营血热
津血热
血热证是中医气血津液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中血证的一个症候 群,它与《新血证论》中血虚证、血燥证、血瘀证等是同一范 畴的证,可互相转化,可互相重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