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心病辨证的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精选推荐

中医辨证——精选推荐

中医辨证脏腑辨证概念:脏腑辨证是在认识脏腑⽣理功能、病理特点的基础上,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病情资料,进⾏综合分析,从⽽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即病性的⼀种辨证⽅法。

以脏腑病位为纲,对疾病进⾏辨证。

基本⽅法及⽬的:1. ⾸先根据脏腑的病理特点及病变范围确定其脏腑病位。

2. 根据⼋纲、⽓⾎津液、病因辨证,确定脏腑病变的病理性质。

3. 根据脏腑、经络、组织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兼病。

适⽤范围:主要适⽤于内伤杂病。

第⼀节辨⼼病证候⼼的⽣理病理:主⾎脉:⼼痛,⼼悸,怔忡,脉结代主神明:失眠多梦,健忘,⼼烦,狂躁昏谵⾆—— ⼝⾆⽣疮出现以上主症,应⾸先考虑⼼的病变。

⼀、⼼⽓虚证【概念】⼼⽓虚证是指由于⼼⽓不⾜、⿎动⽆⼒,⾎⾏不畅、失于充养的证候。

【病因病机】1.素体久虚;2.久病失养,3.年⾼脏⽓衰弱。

【临床表现】⼼悸,胸闷 + ⽓虚证(乏⼒、⽓短、⾃汗、动则加剧,⾆淡,脉虚)本证以⼼悸胸闷及⽓虚证为审证要点。

治法:补益⼼⽓;处⽅:养⼼汤加减《证治准绳》⼆、⼼阳虚证【概念】⼼阳虚证是由于⼼阳虚衰,⿎动⽆⼒,虚寒内⽣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病机】1.常由⼼⽓虚进⼀步发展⽽来;2.他脏波及⼼阳⽽成。

【临床表现】⼼悸,怔忡,胸闷或痛 +阳虚(畏冷肢凉,⾯唇青紫,⾃汗,⽓短,⾆淡胖或紫暗,苔⽩滑,脉弱、结、代)以⼼悸、胸闷或痛及阳虚证为审证要点。

治法:温通⼼阳;处⽅:保元汤加减《博爱⼼鉴》⾁桂,⼈参,黄芪,⽣姜,⽢草三、⼼阳暴脱证【概念】⼼阳暴脱证是指⼼阳衰极,阳⽓暴脱所表现的危重证候。

【病因病机】1.常是⼼阳虚证进⼀步发展的结果,2.因寒邪暴伤⼼阳,3.痰瘀阻塞⼼窍所致者,4.失⾎伤津,⽓⽆所依。

【临床表现】在⼼阳虚证表现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苍⽩,或⼼痛剧烈、⼝唇青紫、脉微欲绝、神志模糊、昏迷不醒。

本证以⼼阳虚和亡阳的临床表现为诊断依据。

治法:益⽓回阳,救逆固脱;处⽅:参附汤或独参汤加减附:⼼⽓虚、⼼阳虚、⼼阳暴脱三证的鉴别⼼⽓虚,⼼阳虚,⼼阳暴脱三证鉴别表证候相同点不同点⼼⽓虚⼼悸怔忡,胸闷⽓短,活动后加重,⾃汗⾯⾊淡⽩或⽩,⾆淡苔⽩,脉虚⼼阳虚畏寒肢冷,⼼痛,⾯⾊⽩或晦暗,⾆淡胖苔⽩滑,脉微细⼼阳暴脱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苍⽩,⼝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要点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脏腑辨证之心与肺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脏腑辨证之心与肺
精品pp
❖ 如心源性喘息常在夜间发作,西医治疗都从 心脏入手,为什么中医不可以从心脏辨证呢?
❖ 中医不但可以。而且早在西医没认识这病之 前,中医就认为心肺为君相之官,认为肺对 于心脏的血液循环有调节作用.
精品ppΒιβλιοθήκη ❖ 我们可以把心悸少气、心慌气短、左胸痛不得息等 称之为中医心肺的二联证。
❖ 健忘.亦为心血虚的特征。
精品pp
❖ 心气虚亦见心慌心悸,与心阳虚之心慌心悸 有何不同?
❖ 心气虚的心慌心悸,每与活动有关; ❖ 心阳虚的心慌心悸,多于阴雨、夜间及冬季
发作.便是心阳不足之明证。
精品pp
扶心阳常用药物
❖人参,肉桂,远志, 益智仁,紫石英,五 味子
精品pp
五、心寒证
❖ 【临床表现】
❖ 特征:心脏剧痛、面色苍白、气窒欲绝, 手足厥冷。
精品pp
例如:主症心悸,可谓病位在心 无疑,但心有气虚、血虚,或是痰、 瘀扰于心,究为何候呢?只有依全身 症状,辨析其病因病性,才能作出准 确的诊断。所以三者间有着相互交织 的“纵”、“横”关系。
精品pp
3、在进行脏腑辨证时,应从整体 角度全面分析脏腑所属证候。 主要表现在脏腑之间,脏腑与 经络、脏腑与各系统组织器官之 间在生理、病理上的有机联系。 此无疑是人体统一性、完整性的 体现。
❖ 前人说,人之神,宅于心.心之精,依于肾. ❖ 而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实记性所凭也。
❖ 故健忘轻者,责之于心;重者,迷惑善忘,多见老 人糊涂忘事.归之于肾。
精品pp
二、心血虚内热证
❖【临床表现】
❖ 特征:心悸而烦、惊惕不安,轰热、手心 热、虚汗。
❖ 共征:舌质红、脉细数,逐渐形成等虚热。 ❖ 基础证:失眠、健忘、形瘦等心血虚。

2022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诊断》考试大纲新

2022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诊断》考试大纲新

2022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诊断》考试大纲第一单元绪论要点:中医诊断疾病的三大原则其次单元问诊细目一:问寒热要点:1.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2.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3.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4.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细目二:问汗要点:特别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细目三:问痛苦要点:1.痛苦的性质及临床意义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细目四:问头身胸腹要点:头晕的要点及临床意义细目五:问耳目要点:1.耳鸣、耳聋的概念及临床意义2.目眩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细目六:问睡眠要点:1.失眠的概念及临床意义2.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细目七:问饮食与口味要点: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临床意义2.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临床意义3.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腻、口酸、口涩、口苦、口咸的临床意义细目八:问二便要点:1.大便特别(便次、便质、排便感觉)的要点及临床意义2.小便特别(尿次、尿量、排尿感觉)的要点及临床意义第三单元望诊细目一:望神要点:得神、失神、假神的常见表现及临床意义细目二:望面色要点:1.常色与病色的区分2.五色主病的内容和机理细目三:望形态要点:1.望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意义2.望姿势特别(动静姿势、特别动作)的临床意义细目四:望头面五官要点:1.望头形、囟门、头发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2.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望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3.望齿、龈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4.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细目五:望皮肤要点:1.望斑疹的内容及临床意义2.望疮疡的内容及临床意义细目六:望排泄物与分泌物要点:观看痰、涕的临床意义细目七:望小儿指纹要点: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第四单元望舌细目一:舌诊原理要点:舌与脏腑的关系细目二:望舌质要点:1.舌色变化(淡白、红、绛、紫)的临床意义2.舌形变化(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舌下络脉)的临床意义3.舌态变化(强硬、痿软、抖动、歪斜、吐弄、短缩)的临床意义细目三:望舌苔要点:1.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的临床意义2.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临床意义3.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第五单元闻诊细目一:听声音要点:1.音哑与失音的临床意义2.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的概念及临床意义3.咳嗽、喘、哮、短气、少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4.呕吐、呃逆、嗳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细目二:嗅气味要点:口气、病室气味特别的临床意义第六单元脉诊细目一:脉诊概说要点:1.寸口脉与脏腑的关系2.切脉指法3.寸口"三部九候"的概念细目二:正常脉象要点:1.正常脉象的特点2.正常脉象胃、神、根的含义细目三:常见病脉常见病脉(浮、沉、迟、数、虚、实、滑、涩、洪、紧、弦、细、微、濡、动、疾、结、促、代)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第七单元按诊要点:1.按肌肤的内容及临床意义2.按腹部辨痛苦、痞满、积聚的要点3.按胸部虚里的内容及临床意义第八单元八纲细目一:概述要点:八纲辨证的概念细目二:表里要点:1.表证与里证的概念2.表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三:寒热要点:1.寒证与热证的概念2.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四:虚实要点:1.虚证与实证的概念2.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五:阴阳要点:1.阴证与阳证的概念2.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细目六:八纲证候间的关系要点:1.证候相兼与错杂2.证候真假(寒热真假)第九单元病性辨证细目一:辨阴阳虚损证候要点:1.阳虚证、阴虚证的临床表现2.亡阳证、亡阴证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要点细目二:气虚类证辨证要点:1.气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气陷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三:血虚类证辨证要点:血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四:气滞类证辨证要点:1.气滞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气逆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五:血病其他证辨证要点:1.血瘀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血热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血寒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六:气血同病类证辨证要点: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特点细目七:津液类证辨证1.痰证的临床表现2.水停证的临床表现3.津液亏虚证的临床表现第十单元脏腑辨证细目一:心病辨证要点: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心血虚、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心脉痹阻证痰、瘀、寒、气四因的比较4.痰蒙心神、痰火扰神证的比较让知识带有温度。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例四大部分。

诊法:诊法是对患者进行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简称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的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及排出物的形,色,质,量等情况。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和嗅觉辨别患者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

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活陪诊者,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现在症状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掌握病情资料。

切诊是切按脉搏及病体的有关部位。

)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资料主要包括症状,体征和病史。

诊病:诊病亦称辨病,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中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辨证: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的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证名是将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本质概括成一个诊断名称,症候是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病症及体征病历:病历又称病案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病历包括病情,病史,诊断,治疗。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司外揣内: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可以推测内在的病理变化认识内在的病理本质从而可解释显现于外的征象。

2,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3,以常衡变:通过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从对比中找出差别,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1,整体审察: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脏腑器官组织由于经络的联系,气血的运行,所以能保持生理上的整体性的协调一致,人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形神合一的有机整体。

人体每一病症的产生无不体现整体的失调。

2,诊法合参:诊法合参是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收集病情。

3,病症结合:在中医学中,病和证是密切相关的不同概念。

病注重从贯穿疾病始终的根本矛盾上认识病情,证主要是从机体反应状况下认识病情。

辨病有利于从疾病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重视疾病的基本矛盾。

中医诊断:心病辨证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心病辨证的主要内容

(⼀)⼼⾎虚证 指⾎液亏虚,⼼与⼼神失于濡养,以⼼悸、失眠、多梦及⾎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淡⽩或萎黄,唇、⾆⾊淡,脉细⽆⼒。

(⼆)⼼阴虚证 指阴液亏损,⼼与⼼神失养,虚热内扰,以⼼烦、⼼悸、失眠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烦,⼼悸,失眠,多梦,⼝燥咽⼲,形体消瘦,或见⼿⾜⼼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虚与⼼阴虚虽均可见⼼悸、失眠、多梦等症,但⾎虚以“⾊⽩”为特征⽽⽆热象,阴虚以“⾊⾚”为特征⽽有明显热象。

(三)⼼⽓虚证 指⼼⽓不⾜,⿎动⽆⼒,以⼼悸、神疲及⽓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悸,胸闷,⽓短,精神疲倦,或有⾃汗,活动后诸症加重,⾯⾊淡⽩,⾆质淡,脉虚。

(四)⼼阳虚证 指⼼阳虚衰,温运失司,⿎动⽆⼒,虚寒内⽣,以⼼悸怔忡、⼼胸憋闷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悸怔忡,⼼胸憋闷或痛,⽓短,⾃汗,畏冷肢凉,神疲乏⼒,⾯⾊⽩,或⾯唇青紫,⾆质淡胖或紫暗,苔⽩滑,脉弱或结或代。

(五)⼼阳虚脱证 指⼼阳衰极,阳⽓欲脱,以⼼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在⼼阳虚证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苍⽩,呼吸微弱,或⼼悸,⼼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青紫,脉微欲绝。

⼼⽓虚与⼼阳虚均可见⼼悸、胸闷、⽓短等症,但阳虚证有畏冷肢凉、⾊晦暗等表现,⽓虚证则疲乏等症表现明显。

⼼阳虚脱证则是在⼼阳虚证的基础上,出现冷汗肢厥、胸痛、脉微等表现。

(六)⼼⽕亢盛证 指⽕热内炽,扰乱⼼神,迫⾎妄⾏,上炎⼝⾆,热邪下移,以发热、⼼烦、吐衄、⾆⾚⽣疮、尿⾚涩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渴,⼼烦,失眠,便秘,尿黄,⾯红,⾆尖红绛,苔黄,脉数有⼒。

甚或⼝⾆⽣疮、溃烂疼痛;或见⼩便短⾚、灼热涩痛;或见吐⾎、衄⾎;或见狂躁谵语、神识不清。

(七)⼼脉痹阻证 指瘀⾎、痰浊、阴寒、⽓滞等因素阻痹⼼脉,以⼼悸怔忡、胸闷、⼼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精)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精)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九单元脏腑辨证病性气虚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虚脉(细弱无力)血虚唇甲色淡、爪甲色淡、面色无华、脉细涩阴虚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阳虚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舌胖大、虚脉精亏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发脱齿松,健忘实寒寒冷、排泄物清稀白、舌苔白、脉紧或缓或迟实热发热、排泄物黄稠、舌红苔黄、脉数或滑痰湿痰多,胸闷脘痞腹胀、困重、苔腻、脉滑或濡痰热排泄物黄稠量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湿热气滞胸闷脘痞腹胀、走窜、情志影响、嗳气矢气、脉弦血瘀刺痛、舌紫暗有瘀斑、脉涩食积暴饮暴食、嗳腐吞酸、厌食、矢气酸臭、苔腻水身体浮肿内风口眼歪斜、肢体震颤、四肢抽搐、言语不利、半身不遂阳亢眩晕、面红目赤、头重脚轻、舌红苔黄,脉弦燥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浮津亏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细数无力细目一辨心病证候要点一心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1.心血虚证: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舌色淡,脉细无力。

2.心阴虚证: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3.心气虚证: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细目一辨心病证候4.心阳虚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5.心阳虚脱证:突然冷汗淋滴,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6.心火亢盛证: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谵语、神志不清。

7.心脉痹阻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或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瘀)或以心胸憋闷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痰)或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寒)或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淡红,脉弦。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一心与小肠(ppt)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一心与小肠(ppt)
畏寒肢冷,心痛,面色 白或晦暗,舌淡苔白滑, 脉沉迟无力或微细结代
突然出现冷汗淋漓,四肢 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 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 或昏迷。舌质淡紫青滑, 脉微细欲绝
病例分析
男,68岁,干部。
阵发心悸、气短年余,加重1周。1年前因 胆结石行胆囊切除术,术后感体力不如以前, 逢劳作后出现短阵心悸、气短、汗出、乏力, 休息后可缓解。近1周因搬家劳累,上述诸证加 重,自感倦怠,精神疲惫,懒言,语声低微, 食少,查:面白、舌淡、脉缓无力。试用脏腑 辨证分析之。
实火-面赤口渴,身热,便秘溲赤, 苔黄,脉数,迫血妄行、吐血
心-心烦,失眠,甚则狂躁谵语,口 舌生疮,或舌尖红赤生芒剌
移热于小肠-小便赤、涩、灼、痛
[辨证要点] 心烦、口舌生疮、尿赤+实热证
病例分析
王某,女,51岁,干部。反复发作性舌疮 伴心烦、便秘10余年,加重1周。近10年来, 每逢工作紧张、或加班睡眠不足时,即发舌疮, 少时1~2个,多则5~6处,疮面可达1cm2大小, 舌红,舌疼,影响吃饭和说话,伴心烦,手足 心热,便秘,尿赤,喜冷饮。查:舌尖红,舌 尖、舌边有3处烂疮面,苔薄微黄,脉数稍弦。 试述: 心的生理、病理
1 主血脉 2 主神明 3 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4 小肠主受盛、化物和分清泌浊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病特征性表现(定位):
心居胸中---胸闷、胸痛 手少阴心经循上臂内侧---痛引肩臂内侧 心主血脉---心悸、怔仲、心痛 心主神志---失眠、多梦、健忘、神昏
谵语、神乱(癫、狂、痫)
(二)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
七福饮
1、心血虚 概念:是心血不足,心失濡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耗伤阴血
劳神过度,心血暗耗
临床表现:血虚证 + 心失濡养

中医与诊断脏腑心病生理辩证

中医与诊断脏腑心病生理辩证

头痛,头昏
舌色晦暗,脉细涩

舌质紫黯
瘀血症(刺痛,固定不移; 或有斑点
舌色晦暗,舌质紫黯或有
斑点,脉细涩)
病因病机
常见症状 共同症状 常见特色症状
舌象
病因:
心悸怔忡 瘀阻心脉:
舌暗,有
瘀血、痰浊、 心胸憋闷 刺痛
青紫斑点
阴寒、气滞
痰阻心脉:
苔白腻
病机:
+瘀血症 闷痛+体胖痰多,
心阳不振,运 (疼痛, 身重困倦
血无力,而致气 舌色紫黯 寒凝心脉:
舌淡苔白
滞、瘀血、痰浊、 阴寒等邪气痹阻, 心脉瘀阻
有青紫斑 痛势剧烈,突然 点,脉细 发作,得温痛减, 涩或结代)+畏寒肢冷
实证
6、心火亢盛 7、心脉痹阻 8、痰蒙心神 9、痰火扰神

虚实夹杂 10、瘀阻脑络
病因病机
1 心 血虚
2 心 阴虚
病因:
耗血太过 生血不足
病机:
心与心神失于濡养
病因:
思虑劳神暗耗心阴 温热火邪灼伤心阴 肝肾阴虚累及心阴
病机:
心与心神失养 虚热内扰
辨证要点
常见症状
舌象
心悸、失眠、多梦 舌色淡
+血虚症(头晕眼花、 健忘、面色淡白或萎 黄,唇舌色淡)
病因 头部外伤,瘀血停积 久痛入络,瘀血内停
病机 瘀血犯头,阻滞脑络
辨证要点
常见症状
舌象
神志异常(神志抑郁,错 乱,痴呆、昏迷)

痰浊症(面色晦滞,胸闷 呕恶,舌苔白腻,脉滑)
舌苔白腻
脉象 脉滑
神志异常(神志狂燥,神 昏谵语)

舌红苔黄 脉滑数 腻
痰火内盛症(吐痰黄稠, 喉间痰鸣;胸闷不舒;舌 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诊 脏腑辩证(心病) (1)

中诊 脏腑辩证(心病) (1)
机 制
情志不遂,气郁生痰
痰浊内盛,夹肝风上扰
痰迷心窍证
•定位症状
•意识模糊,昏不知 人;精神抑郁 •表情淡漠,神志痴 呆,喃喃独语举止 失常;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
•痰浊内 盛
•口吐涎沫 •喉有痰声 •面色晦滞 •胸闷呕恶 •苔腻脉滑
九、痰火扰神证
概 念
痰浊与火邪蒙蔽心窍、神昏之证 精神刺激,怒而气郁化火, 火炼液为痰 外感温、湿热之邪,热邪 灼津为痰 痰火内扰
病例讨论
病案二: 李某,女,55岁。近一年来常有心 口痛,每次几秒到几分钟,休息后可 缓解,昨天天气变冷又加重,平时畏 寒,心悸气短,面色淡白,舌淡胖, 偏暗,有瘀斑,脉沉涩。 心脉瘀阻证
病例讨论
病案三: 王××,男,65岁。两年来心前区疼痛,时 发时止。平素常感疲劳,劳累后胸闷、气短、 心悸症状加重,汗出较多,心前区有刺痛感。 近2天来心前区刺痛症状加重,尤其在夜间, 发作次数较频,心悸怔忡,睡眠较差。面色 少华,唇色黯。舌淡暗,有瘀点,脉细涩。 心脉瘀阻证(气虚血瘀)
心阳虚脱证
心血虚证 心阴虚证 痰蒙心神证 心火亢盛证 痰火扰神证 小肠实热证 心脉痹阻证
三、 心气虚证
概 念
机 制
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之证
先天禀赋不足 年高体弱
久病
表现·分析
心悸怔忡 --- 心气虚鼓动无力
气短胸闷 --- 宗气不振
气 虚 证:神疲乏力,面色淡白,
自汗,动则尤甚
舌淡苔白,脉弱 --- 气虚 辨证要点 心悸、胸闷+ 气虚症状
心的生理与病理
1
主血脉
2
主神明
3
开窍于舌
心悸 失眠多梦 怔忡 心烦健忘 心痛 神昏神乱 脉结代/促

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对心脏疾病的诊断和疗效标准主要基于中医辨证法。

以下是具体的诊断和疗效标准:诊断标准:中医认为心脏疾病属于“胸痹心痛”范畴。

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如心痛、胸闷、心悸等,以及舌脉表现。

同时,结合心电图等现代医学检查手段进行确诊。

疗效标准:中医治疗心脏疾病的疗效判定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改善和心电图等检查结果。

痊愈是指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好转是指患者症状有所减轻,心电图有所改善;有效是指症状有所好转,但心电图无变化;无效是指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心电图无变化或恶化。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心脏疾病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等,因此治疗方法和用药也会有所不同。

同时,中医治疗心脏疾病也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和诊断手段,以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心系病证的辨证银川中医医院

心系病证的辨证银川中医医院
当归30g 黄芪30g 山萸肉30g 生熟地各20g
炒白芍30g 甘松30g 茯神20g 黄连10g 太子参 30g 丹参30g 柴胡15g 甘草10g 加减: 气虚自汗甚者,加麻黄根10g浮小麦30g,; 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30g;
胸闷如窒,心痛阵发,舌暗紫、瘀斑者,加桃仁12g,红花12g。
第二十四页,共39页。
➢ 临床表现 主症:眩晕,耳鸣。 次症:头沉如蒙,肢体肿胀,心烦易怒,小便 不利。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细
第二十九页,共39页。
3、平肝活络利水法在眩晕病证中的应用
➢ 治法:清热平肝,利水活络。 ➢ 方药:杨学信调压汤加减:
草决明30g 珍珠母(先煎)30g 杭芍30g 天麻 12g 葛 根30g 钩 藤(后下)15g 茯苓20g 泽泻 20g 山萸肉30g 薏苡仁 30g 川芎20g 路路通10g
金银花30g 山慈菇30g 三七粉(冲)2g 丹 参 30g
赤芍15g 瓜蒌12g 茯苓20g 焦 楂30g
元胡 20g 葛根20g 川芎20g 黄芪30g 太子参30g 广藿香10g 白豆蔻10g
4剂,凉水煎,取汁500ml,分早中晚三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第二十页,共39页。
典型医案2
2013年6月12日二诊: 患者诉服完4剂中药后一口气可爬到4楼,仅感
金银花30g 山慈菇30g 三七粉(冲)2g 丹 参 30g 赤芍15g 瓜蒌12g 茯苓20g 焦 楂30g 元胡 20g 葛根20g 川芎20g
加减:
痰黏稠、色黄、大便干、苔黄腻者,加酒军6g,黄连6g,
竹沥10g; 偏瘫、麻木、舌颤抖者,加天竺黄10g, 地龙6g;
胸闷如窒,绞痛阵发,舌暗紫、瘀斑者,加桃仁12g,红花12g。

第七章 中医诊断学 病位辨证(心肺脾病辨证)

第七章 中医诊断学 病位辨证(心肺脾病辨证)

9.大肠湿热证
(1)定义:由于湿热侵犯肠道,传导失职,表现为以泄泻 下痢为主症的证候。
(2)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
夏秋暑热邪侵犯肠道 肠道湿热 湿:气机阻滞—腹痛,后重
饮食不洁
传导失职 热:急迫—迫津下泄—暴注下泄
湿热秽浊蕴结肠道
湿热薰灼,肠络受损—下痢脓血
热邪伤津——口渴
热薰于外——身热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久病失养
不充
劳心耗血
(3)证候特点:心悸,失眠,多梦与血虚证共见为主要辨证依据。
2.心阴虚证
(1)定义:由于阴液亏损,心与心神失养,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2)病因病机:
心失濡养 心不主血脉—心悸,怔忡
思虑劳神太过暗耗心阴
心不主神志—心烦,失眠多梦
热病后期,耗伤阴液 心阴亏虚 虚热内生——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寒凝心脉 阴寒凝滞,气血不行
时发时

气滞心脉
气机郁滞,血行不畅
不同症状
痛如针刺,舌暗或青紫斑 点,脉细涩或结代 心胸闷痛,体胖痰多,苔 白腻,脉沉滑
痛势较剧,突然发作,冷 痛或遇寒痛剧,舌淡苔白, 脉沉紧
疼痛而胀,胁胀,喜太息, 发作与精神因素有关,脉 弦
可互为因果 相兼为病
四型证候可夹杂出现
2.心火亢盛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的鉴别
脾失健运——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肠鸣泄泻 运化水谷 气血生化不足——面色淡白、萎黄,倦怠乏力
少气懒言,头晕眼花 主运化
痰饮 运化水液——脾失健运 水湿潴留 水肿
肢体困重
不能上输水谷精微——头晕目眩,少气懒言,腹胀腹泄 主升清
不能保持内脏正常位置—— 内脏下垂
主统血——脾气亏虚,统血无权——各种出血

中医诊断学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总)

中医诊断学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总)

临床表现:
肺失宣肃:咳喘,气粗,鼻翼煽动
肺热:胸痛,咽喉红肿疼痛
里实热:热、渴,二便,舌脉
辨证要点:
咳喘+里实热证
脏腑辨证
七、痰热壅肺证
脏腑辨证
涵义:
痰热交结,壅滞于肺的证候
病因病机:
外因:热——外邪化热,炼液成痰 痰热壅肺 内因:痰——宿痰化热
肺失宣肃 气机闭塞 肉腐血败
临床表现:
心火上炎下移+火热
神志异常+痰浊 神志异常+痰+火热 心悸怔忡+闷憋疼痛+痰瘀气寒 头痛,头晕+血瘀
肺病辨证
生理功能:皮、毛、悲、鼻、泪
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 通调水道:水之上源 肺朝百脉,主宣肃 主皮毛,主卫外司合
病理状态:
呼吸↓:咳、喘、痰;或胸闷,气短等 水液代谢↓:水、湿、痰、饮 卫外失司:自汗,易感外邪
失于滋润:口干咽燥,声音嘶哑
阴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两颧潮红,舌脉
辨证要点:
干咳,少痰或粘+阴虚
三、风寒犯肺证
脏腑辨证
涵义:
风寒之邪侵袭肺表,致使肺卫失宣的证候
病因病机:
外感风寒
损伤卫阳,卫阳被遏 风寒表证 肺失宣肃 咳、喘、痰(寒)
临床表现:
表寒证 肺失宣肃:咳喘痰涕,鼻塞流涕,痰涕清稀
证候:
虚:久病→气虚,阴虚 实:外邪(风、寒、热、燥)
病理产物:水、湿、痰、饮等
脏腑辨证
一、肺气虚证
脏腑辨证
涵义:
肺气虚弱,功能(主气、卫外)减退的证候
病因病机:
久病咳喘→消耗↑ 脾虚失运→肺失充养
临床表现:
肺气虚弱
呼吸↓ 卫外↓ 布津↓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一、心气虚证的临床表现1、心病表现心悸,胸闷,气短。

2、气虚表现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3、辨证依据心悸、神疲与气虚症状共见。

二、心阳虚证的临床表现1、心病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2、阳虚表现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晄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3、辨证依据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与阳虚症状共见。

三、心阳暴脱证的临床表现1、心阳虚证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2、辨证依据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等。

四、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的鉴别五、心脉痹阻证瘀、痰、寒、气的比较六、心脉痹阻证的证候分析1、病因(1)本证多因正气先虚,心阳不振,运血无力,而致气滞、血瘀、痰浊、阴寒等邪气痹阻,心脉癖阻。

(2)其性质多属本虚标实。

2、证候分析(1)心阳不振,失于温运,或瘀血内阻,心脏搏动失常,故见心悸怔忡。

(2)阳气不宣,血行无力,心脉阻滞不通,故心胸憋闷疼痛。

(3)手少阴心经之脉横出腋下,循肩背、内臂后缘,故痛引肩背内臂。

七、心血虚证的临床表现1、心病表现心悸,失眠,多梦。

2、血虚表现头晕眼花,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3、辨证依据心悸、失眠、多梦与血虚症状共见,多有久病、失血等病史。

八、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1、心病表现心烦,心悸,失眠,多梦。

2、阴虚表现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盔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3、辨证依据心烦、心悸、失眠与阴虚症状共见。

九、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1、心病热象心烦,失眠,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澹语、神识不清。

2、实热表现发热,口渴,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3、辨证依据发热、心烦、吐衄、舌赤生疮、尿赤涩灼痛等实火表现。

十、痰蒙心神证的临床表现1、神昏神情痴呆,意识模糊,甚则昏不知人。

中医诊断学60,61,62讲辨心病肺病证候

中医诊断学60,61,62讲辨心病肺病证候
第二个心阴虚证。我们就这么的过了,每一个证型就这样过了,就是复习,要学生你给我反复地强化这些概念。确实你真正能够掌握这个问题,辨证就辨得出来了。心阴虚证就是阴液亏虚了以后,心和心神失掉了濡养,阴虚以后火旺阳亢,所反映的这种证候。表现:就是有阴虚的那种虚热表现,阴虚火旺有什么表现?这我们应该要掌握了,咽喉干燥、身体消瘦,特别是手足心发热、午后低热、两颧潮红、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这个阴虚证你还没有掌握?掌握了这个阴虚证,那你为什么说他是心阴虚呢?一定有心的证候。什么表现?心烦、失眠、多梦、心悸,还是那几个症状。把这两类症状加在一起,有了它这两组症状,因此我们叫心阴虚。原因:我们也不讲了。分析:不分析了。要比较一下,心血虚和心阴虚它们的关系。在心的症状是相同的,心血虚可以出现心悸,心阴虚可不可以出现心悸?仍然可以出现心悸,心脏得不到心阴的濡养,心动加快可以出现心悸,失眠多梦都可以出现,阴虚也可以出现,血虚也可以出现。但是血虚我们昨天讲过是白、阴虚是色红,血虚偏寒、阴虚偏热,这我们昨天也讲过了。到底这个病人,有的人就是心阴虚、心血虚搞不清,我说你红白都分不清?你还当什么医生!白为主的,偏寒的是血虚;红为主,偏热的是阴虚。或者具体一点,心血虚,病人他血色素可能是低的,验血应该看得到。心阴虚,其中可能血也少一点,但是整个说血液是处于浓缩状态,我这么理解,阴液不足,这样的表现。《辨证依据》也不讲了,应该讲了就背得下来,记得住了。
我们下面开始讲脏腑辨证了。脏腑辨证临床用得很多,现在脏腑辨证应该是很容易学了,前面那些东西都学过以后,我们给同学们讲课的时候,脏腑辨证基本上是一种复习的形式,就让同学自己去想、去启发,老师并不作很多详细地讲解了,你去综合运用的问题。什么叫脏腑辨证?就是根据脏腑的生理机理、病理特点,对照病情、临床表现,看它属于哪一个脏和腑的问题。病发生在哪一个脏、哪一个腑,就(是)判断病变的脏腑病位。当然判断脏腑病位,一定要加上前面我们学的第八章的病性辨证,脏腑病位上的什么性质的这样一种辨证方法,因为病性第八章学过了,第九章我们就重点是了解哪一个脏腑的病位,这个病位它属于什么性质?这样一种辨法。实际上就是病位和病性结合在一起的这样一种辨证方法叫脏腑辨证。脏腑辨证的认识过程不讲了。它的意义:一个它是八纲辨证的深入,重点是辨明病位。作为脏腑辨证,最关键的是要把病位搞清楚,因为病的性质在我们前面那一章已经讲了,都是那些性质,只是病位不相同可能出现不同的性质。所以脏腑辨证是以定脏腑病位为主。但是我们定位实际上不仅仅是脏腑,脏腑是最主要的、最常见的,但是有些病还没有到脏腑,表证还没有到脏腑,你说是哪个脏腑的卫?一般要归类(的话)归属于肺,因为肺主皮毛,但是严格的说它不是肺的问题。所以脏腑定位除了脏腑以外,肢体关节游走疼痛、关节痛这个痹病,你说是哪一个脏腑的问题?是肾的问题!因为关节痛是肾,它肌肉痛是脾,不好定位。所以主要是脏腑定位,我们定病位主要是定脏腑,但是还有定其他的。第二个它是一个完整的证候,因为刚才讲它既辨了病位,特别重点的是辨病位,并且又要辨它的病性,有了病位和病性两个东西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很完整的证名。心,病位在心,血虚,心之血虚,所以心血虚就是一个完整的证名。我们说心,光只讲心,不是一个完整的证名,心的证,心的什么证?不完整,不是最后诊断。血虚证按道理说也没有完整,为什么?它没有说是哪个脏腑、哪个位置上的血虚?只有心和血虚加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证名。因为脏腑辨证是以定病位以及它病位上的性质改变,所以它是个完整的证名。是基本的方法,脏腑辨证最常用的,特别是内妇儿科,基本上就是按脏腑辨证,要辨的证可能百分之八九十,都已经概括进去了。一上午如果看30个、40个病人的话,可能20多个、30个都是按脏腑辨证辨的,(是)最基本的方法、最常用的方法。第四个脏腑辨证概念确切,内容具体,系统完整,比较容易掌握。为什么?脏腑辨证虽然很早就有了,《内经》就开始有了,《中藏经》里面比较详细的讲了脏腑寒热虚实生死顺逆,讲了脏腑的证候,后来很多医家对脏腑辨证都有很长足的发展,但是真正脏腑辨证很完整的形成是在什么时候?就是按现在讲的脏腑辨证这样的内容,是在二版教材。二版教材的脏腑辨证完整形成以后,(从)五十年代到现在有四十多年了,到现在总体结构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了,基本就定下来了。为什么?它的系统比较完整,概念比较确切,大家比较容易掌握。为什么?告诉这个历史,当时有一个卫生部的部长助理,后来当副部长叫做郭子化,郭子化就主持中医的二版教材,在哪里定的?在庐山。开始写的脏腑辨证,请了一些很有名的老医生去,编二版教材,当时的很有名的老医生去了,那些老医生们看病是会看,书也背得很熟,但是你要把它真正按照现在这种教材编出来,他编不出来。当时郭子化在会议上就问,《伤寒论》谁哪个的?“某不才,愿意献上一二”,他就背上来了,从第1条就背到300多条,就背下来,他又把哪个的话背上一段,《金匮要略》怎么说的?都背得很好,真正背的原文要把它写成教材,写不出来。这怎么办呢?这些老先生们要他写教材写不出来,后来就找了四个很有名的西学中的,包括现在还在的廖家贞,还有张湖北张什么祥,几个,就去编了,这四个西学中的,他是西医,脏腑解剖、生理他很熟,再把中医的东西一结合上去,就变成了现在的脏腑辨证,所以(有)条理性、系统性,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心有什么功能,肝有什么功能,脾有什么功能,肠子干什么的,什么病归属于肠,什么病归属于肝,他就结合得很(好),加上一点中医的话,这一上去,就变成了现在的脏腑辨证。因此脏腑辨证从那个时候一出来,藏象学说这是中医建国十周年,中医的一大贡献,藏象学说包括里面的脏腑辨证,就成为当时中医最完整最好的一个成果。它有助于我们学习其他的辨证方法,它的理论比较系统完整,大家就容易用。因此现在有很多人基本上只晓得用一个脏腑辨证了。但是它有不足的地方,我们刚才讲到,不足的地方一个方面就是外感病、表证不好说,还没有到脏腑,外感病它确实有卫、气、营、血这么(个)层次,一层、二层、三层、四层、五层、六层,不断的深入,(有)这么一个过程,用脏腑辨证不好辨,由心就发展到肺,由肺又到肝,由肝又到了肾,没有这么明显的规律。脏腑辨证我们都知道,脏腑辨证你说它的演变规律是什么?是肺开始到心、心到脾、脾到肝、肝到肾,是这么一个顺序吗?没有这么一个固定的顺序。有不少的外感病,象卫气营血,它是能够体现出来,卫分证到了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是能体会得出来的,脏腑辨证应该说应用起来就有它不足的地方了。再就是有一些局部的病,脏腑的症状还不明显的时候,你说怎么归纳脏腑?就不好归纳了。比如说一个皮肤的病,就是个皮肤上长癣,或者有时皮肤上瘙痒,或者甚至象上次讲白斑病,他突然之间就白头了、白了,你说是哪个脏腑的问题?肝还是肾、还是脾?不好归纳,所以也不是脏腑辨证所有都能归纳进去的。有些要归纳是强勉归纳,眼睛红是肝火,口里面生疮是脾火、心火,耳朵怎么样就是肾,这是强行的配合,真正是不是心的问题、肝的问题?也很难理解,有些问题很难理解。因此我们还应该发展专科辨证,我专门写了两篇文章讲专科辨证,并且有一系列的专科辨证的证候、有一系列的文章报导,还应该要抓。不是所有的证都能够用脏腑来概括进去的。学习方法:我们讲的这些脏腑辨证,学习方法复习式。复习什么?一个就是要熟悉原来藏象的理论、学藏象学说,脏腑辨证,你必须要把中基讲的藏象理论、藏象学说要搞清楚,知道生理才能够推断病理,这些病理才能够用生理机制去进行解释。第二个,一定要辨清病性,这是关键,第八章病性辨证你没有学好,你没有掌握气滞、血瘀、痰饮、气虚、血虚、亡阴、亡阳,这些问题你没有学好,脏腑辨证那你也学不好,学好了那些东西,学脏腑辨证就是复习总结。强调两个问题。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临床辨证时,可有多个近似证的计量值达到或超过诊断阈值,一般应取最高计量值的证型作为首选诊断,或将计量值超过通用阈值的几个证型有机整合成一个证名诊断。

一、心神类证诊断标准1痰蒙心神证同义词:痰湿闭神证。

定义:痰湿蒙闭心神,所表现的神志错乱、痴呆、神昏、喉中痰鸣等证候。

必备证素:心神[脑],痰,(气)闭。

或兼证素:经络,(湿),(气滞)。

常见证候及计量值:神昏//突然昏仆//神识恍惚=6;神识痴呆=6;喉中痰鸣痰壅//(昏迷)吐涎沫=6;神志错乱=4;语言不利=2;吐痰=2;抑郁或忧虑=2;神情淡漠=2;头晕=2;恶心=1;呕吐=1;胸闷=1;形体肥胖=3;舌苔白=2;舌苔腻=3;脉滑=2。

2热闭心神证定义:热邪闭扰心神,所表现的发热、神昏、神志狂乱等证候。

必备证素:心神[脑],热[火],(气)闭。

或兼证素:(肺),肝,(血热),(暑),动风,(毒)。

常见证候及计量值:神昏=6;谵语=6;发热//壮热=4;神志狂乱=4;对光反应消失=3;神志错乱=2;躁扰不宁=2;肢厥身灼=2;口渴=2;腹硬满=2;新病便秘=2;尿短黄=2;面色赤=2;舌赤//舌绛=2;舌苔黄=2;脉滑=2;脉数=2。

3痰热闭[扰]神证定义:痰湿与热邪闭扰心神,所表现的神志狂乱或错乱,或神昏、发热、吐黄痰等证候。

必备证素:心神[脑],热[火],痰,(气)闭。

或兼证素:肺,(湿),(阳亢),阴虚,动风。

常见证候及计量值:神昏=5;谵语=5;神志狂乱//神志错乱=4;喉中痰鸣痰壅//(昏迷)吐痰涎=4;抑郁或忧虑//急躁易怒=2;吐痰=3;痰多质稠=3;痰色黄=2;心烦=2;失眠=2;发热=2;口渴=2;新病便秘=2;尿短黄=1;面色赤=2;舌赤//舌绛=2;舌苔黄=2;舌苔腻=2;脉滑=2;脉数=2。

4风痰闭神证定义:痰蒙心神而动风,所表现的神昏、喉中痰鸣、肢体抽搐或瘫痪等证候。

必备证素:心神[脑],痰,动风。

或兼证素:经络,(肝),(气闭),阳亢。

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症状和体征: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如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

2.心电图:心电图是诊断心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心电图可以检测出心脏的电活动
变化,对于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有重要意义。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常规等,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如心肌酶谱、血脂、
血糖等指标。

4.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等,可以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状况。

5.中医证候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中医理论进行证候诊断,如心血瘀阻、心
气不足、心阳不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血液亏虚,心与心神失于濡养,以心悸、失眠、多梦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二)心阴虚证
指阴液亏损,心与心神失养,虚热内扰,以心烦、心悸、失眠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心血虚与心阴虚虽均可见心悸、失眠、多梦等症,但血虚以“色白”为特征而无热象,阴虚以“色赤”为特征而有明显热象。

(三)心气虚证
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以心悸、神疲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四)心阳虚证
指心阳虚衰,温运失司,鼓动无力,虚寒内生,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五)心阳虚脱证
指心阳衰极,阳气欲脱,以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在心阳虚证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心气虚与心阳虚均可见心悸、胸闷、气短等症,但阳虚证有畏冷肢凉、色晦暗等表现,气虚证则疲乏等症表现明显。

心阳虚脱证则是在心阳虚证的基础上,出现冷汗肢厥、胸痛、脉微等表现。

(六)心火亢盛证
指火热内炽,扰乱心神,迫血妄行,上炎口舌,热邪下移,以发热、心烦、吐衄、舌赤生疮、尿赤涩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谵语、神识不清。

(七)心脉痹阻证
指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以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又名心血(脉)瘀阻证。

由于诱因的不同,临床又有瘀阻心脉证、痰阻心脉证、寒凝心脉证、气滞心脉证等之分。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瘀阻心脉证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
痰阻心脉证以心胸憋闷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
寒凝心脉证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气滞心脉证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淡红,脉弦。

(八)痰蒙心神证
临床表现:神情痴呆,意识模糊,甚则昏不知人,或神情抑郁,表情淡漠,喃喃独语,举止失常。

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喉有痰声。

并见面色晦暗,胸闷,呕恶,舌
苔白腻,脉滑等症。

(九)痰火扰神证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胸闷,气粗,咯吐黄痰,喉间痰鸣,心烦,失眠,甚则神昏谵语,或狂躁妄动,打人毁物,不避亲疏,胡言乱语,哭笑无常,面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蒙心神与痰火扰神证均有神志异常的表现,均可见神昏。

但痰蒙心神证为痰浊,其症以抑郁、痴呆、错乱为主,无热证表现。

痰火扰神证则为既有痰,又有火,可有狂躁谵语等症。

(十)瘀阻脑络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痛处固定,或健忘,失眠,心悸,或头部外伤后昏不知人,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细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