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专题一古诗词曲一课件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古诗文阅读课件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古诗文阅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75f882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3f.png)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 ①海:湖泊。
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与《参军行》相 近的一首,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3分)
山中杂诗
归园田居(其三)[东晋]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南朝] 吴 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考向四 赏析名句
202X鄂州卷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诗。(2分)
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 两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进行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 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 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典型例题】
202X年嘉兴、舟山卷
1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的意思。
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
【应计策略】
一.抓住关键字(直译为主),牢记文言文
翻译“对、留﹑换﹑调﹑补﹑删”的方法。
二.识记特殊句式: ⑴判断句。“……者……也”“……者”“……也”。
⑵被动句。一是用“于”“见”“为”表示被动;
考向五 鉴赏技法 比较评价
[202X•杭州]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家 [明] 孙承宗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渔家》前两句是怎样表现“渔家苦”的?请进行赏析。(3分)
通过手指冻僵、呵气取暖的细节描写以及天寒地冻、 残月在天、船上积雪斑驳的环境描写,表现渔家为生计 奔走劳作的艰辛。
资料省2019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标40首古诗词曲梳理及训练课件.ppt
![资料省2019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课标40首古诗词曲梳理及训练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203eaa336294dd88d1d26bc0.png)
【主题思想】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 俗、悠闲自得的心境,反映出诗人鄙弃官场,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 俗的人生追求。
1.(2014·贵州遵义) (1)你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淡泊名利。(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 “见”字写出了诗人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符合作者 “悠然”的情趣。(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2.(2012·湖北随州)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心远地自偏 (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境。
1.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 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 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 _登__楼__远__眺__的 感慨,抒发了_凭__今__吊__古__,__怀__才__不__遇__(__理__想__破__灭__,__孤__寂__沉__郁__)_的思想感情。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 种苍茫的孤独感。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感、压抑 感和孤独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 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 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语文中考专题复习:第2篇《古诗文阅读》ppt课件
![语文中考专题复习:第2篇《古诗文阅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66384787e21af45b307a830.png)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3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 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 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 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 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4 .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 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 铺垫;伏笔等 ( 这通常是分析整首诗,中考题中除比较阅读外 较少出现)。 三、古诗词中常考的景物意象
第12讲┃ 考点聚焦整合
[解析] 这类题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主要有内容的归纳概括、哲理的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等, 考查题型或填空或选择或简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表现 手法和主题内容的理解。对诗文的内容理解要做到知人论世, 即理解诗词时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境遇,联系作品产 生的时代背景、社会风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境遇常常在 作品中透露出来,并且往往渗透到同期的许多作品中,带有延 续性;时代风云也总会折射到文学作品中来,许多同一时代背 景下的作品往往具有共同的思想感情。此诗写于作者初涉官场、 任满返乡、年少气盛、抱负不凡之时,不难看出诗人借“登峰” 寄托壮怀。
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
二、2011·泰州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不 见① 杜 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②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③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 注] ①这首诗写于诗人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 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②世人:指统 治集团中的人。③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 部。
第12讲┃ 中考真题体验
5.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 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 是一首边塞诗。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曲鉴赏 ppt课件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曲鉴赏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cb489435fbfc77da269b1da.png)
一般提问方式: 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最传神的字(词)
是哪个?为什么? 某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提问变式: 某一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
哪里?谈谈你的理解。 前人认为某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有什
么看法?等等。
示例1、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第三步,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 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鉴赏常用语如:
a、该句运用……,形象地勾画出……的画面。
b、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的意境,生 动形象,极富美感。
c、 写出了……的过程或生动情景,使诗歌达到 情景交融的境界,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深切。
d、 该句点明了、揭示了作者……情感、思想或 哲理。
对动作性字词,要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 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 “生动”、“形象”、“简练”、“富有 表现力”等词语。
对名句,要从情感、意境、形象、哲理、语 言等审美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要注意情、 景、理的统一。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 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 句中描述景象;
示例11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考题:本词写“愁”很有特点,试简析。
该词巧妙地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 把“愁”搬上了船,使愁有了重量,不但可 以随水而流,而且可以用船来载,极为妥帖。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
第二步,描摹出主要的景物及其特点,特别 注意要使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简单直译;
是哪个?为什么? 某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提问变式: 某一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
哪里?谈谈你的理解。 前人认为某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有什
么看法?等等。
示例1、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第三步,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 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鉴赏常用语如:
a、该句运用……,形象地勾画出……的画面。
b、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的意境,生 动形象,极富美感。
c、 写出了……的过程或生动情景,使诗歌达到 情景交融的境界,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深切。
d、 该句点明了、揭示了作者……情感、思想或 哲理。
对动作性字词,要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 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 “生动”、“形象”、“简练”、“富有 表现力”等词语。
对名句,要从情感、意境、形象、哲理、语 言等审美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要注意情、 景、理的统一。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 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 句中描述景象;
示例11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考题:本词写“愁”很有特点,试简析。
该词巧妙地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 把“愁”搬上了船,使愁有了重量,不但可 以随水而流,而且可以用船来载,极为妥帖。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
第二步,描摹出主要的景物及其特点,特别 注意要使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简单直译;
中考专题复习课件:古诗词阅读欣赏(共75张精美课件)
![中考专题复习课件:古诗词阅读欣赏(共75张精美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bf56c0fa6c30c2259019efc.png)
答:不畏严寒、凌寒独开的秉性。
金陵驿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问:诗中孤云、燕子、杜鹃鸟三个意象是 诗人自身___形象的写照。
答:孤苦悲凉凄惨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问:这首诗的内容与《过故人庄》相 同,都是描写________________?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 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联想关键词语,体味诗的情感
杨柳:惜别 月亮: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阳关曲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熙宁十年(即公元1077年)。离别 七年以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 佳节。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眼前团聚的珍惜,同时 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 感慨。
联系已学诗歌的主题,分析情感
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答题要点: 1.从表现手法入手 2.指出诗句或词句描写的内容 3.结合全诗或全词谈谈在诗词中的作用 4.谈谈作者的情感
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特点(描绘的内容) +表达作用(情感)
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塞外的 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 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表现 了作者为国家担忧的复杂的情感。
2024届中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 教学PPT课件
![2024届中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 教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89f5ac5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96.png)
2.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诗在内容上以某一物象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往往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其精神品格;常 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方法。 (1)形式标志:以物象为题,或“咏”“题”“赠”“赞”后加相关物象。 (2)内容特点:托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 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结构章法:物——人——情。
10.白描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借用于文学 写作,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 种描写方法。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 早行》)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 修饰语,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 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8.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折戟 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 国家的命运,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9.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 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铺叙的写作技法。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 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木兰诗》)这些诗句写花木兰替父从军凯旋后返回故居的情景,充 分渲染了花府一家老小迎接木兰还家的热闹气氛。
二、古代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 情直接倾泻而出。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 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 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中考语文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PPT优秀课件下载(31份)10(26张)
![中考语文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PPT优秀课件下载(31份)10(26张)](https://img.taocdn.com/s3/m/8e64ce5301f69e3143329480.png)
第四则: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 词语解释 温故而知新 故:学过的知识
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2. 句子翻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得到了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 老师了。
第五则: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
第九则:向一切人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警醒别人的 短处并反省自己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述而》)
1. 词语解释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 2. 句子翻译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者: 好的方面,优点 从【师。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 些短处就要改正。 3. 句子朗读节奏 择/ 其 善 者/ 而 从 之,其 不 善 者/ 而 改 之。
(dài)。” (《为政》)
1. 词语解释 (1)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 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2)思而不学则殆 2. 句子翻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
就有疑惑了。 3. 句子朗读节奏 学 / 而 不 思/ 则 罔,思/ 而 不 学/ 则 殆。 4. 文意理解 《论语》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为何不先说 “思而不学则殆”,而是先说“学而不思则罔”?说说你
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 字
(2)三十而立
立: 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迷惑、疑惑 (2)四十而不惑 惑:
(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F】: 遵从
越过、超过 逾:
矩: 规矩、规范 2. 句子翻译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中考语文】初三中考古诗词复习课件(共36张PPT)
![【中考语文】初三中考古诗词复习课件(共3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b76e1f1195f312b3169a594.png)
诗意: • 五月的天山仍在降雪,没有花朵只有寒冷。 笛声中响起了《折 柳》的旋律,春天的景色却从未看到。 早晨随着战鼓出击,夜 晚怀抱着马鞍睡去。 只愿手持着腰中的宝剑,直接为国杀敌扫 灭敌人。 名句欣赏:“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里,“晓战”与 “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 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 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 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 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 “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 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九年级古诗词复习
塞下曲(李白) 凉州词 相见欢 塞下曲(卢纶) 惠崇春江晚景 浣溪沙 龟虽寿 白雪歌 关雎 蒹葭 饮酒 行路难 游山西村 观沧海 江城子 山坡羊•潼关怀古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意:
•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
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 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 销售了。
名句欣赏: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 的联想。“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 , “春江水暖”用 “鸭先知”来加以表现,令人击节称叹。诗人在这里凭感觉和想 象再现了暖融融的春意,移情于物,把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活灵 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由于天 气暖和了的客观事实导致鸭能感觉到。(辩证唯物论) 2.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眼光看 待事物,而不能用孤立的眼光看待事物。天气暖和了与鸭有感觉 是联系的。(唯物辩证法)
初中语文 中考复习 专题一 古诗词曲鉴赏课件(253张PPT)
![初中语文 中考复习 专题一 古诗词曲鉴赏课件(25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8b1ab9169eae009591bec91.png)
2.(2019河北)这首祝愿,表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
12
3.(2011河北)阅读宋词《水调歌头》,回答(1)~(2)题。(5分) (1)请就词中加波浪线句子的内容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答)。(2分)
示例一:是在月宫(天上)起舞,还是在人间起舞? 示例二:“何似在人间”是说天上好,还是人间好? 示例三:“清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即 可给分)
(2)简析“转朱. 阁,低绮. 户,照无眠.”一. 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 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13
4.*无题(唐·李商隐) [10年未考]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4.(2020北京东城区模拟)古人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意思是诗歌创作要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刘禹锡的这首诗,颔联就借典故,既表达了他对故人的怀 念之情,又抒发了他对 岁月流逝、人事变迁 的感慨;尾联则点明酬答之意,既 表达了他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体现了他 坚韧不拔、乐观豁达的精神。(2分)
10
3.水调歌头(北宋·苏轼) [2019、2011年均单篇考查]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 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
金题集训
1.(2020唐山路北区三模)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12
3.(2011河北)阅读宋词《水调歌头》,回答(1)~(2)题。(5分) (1)请就词中加波浪线句子的内容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答)。(2分)
示例一:是在月宫(天上)起舞,还是在人间起舞? 示例二:“何似在人间”是说天上好,还是人间好? 示例三:“清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即 可给分)
(2)简析“转朱. 阁,低绮. 户,照无眠.”一. 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 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13
4.*无题(唐·李商隐) [10年未考]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4.(2020北京东城区模拟)古人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意思是诗歌创作要 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刘禹锡的这首诗,颔联就借典故,既表达了他对故人的怀 念之情,又抒发了他对 岁月流逝、人事变迁 的感慨;尾联则点明酬答之意,既 表达了他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体现了他 坚韧不拔、乐观豁达的精神。(2分)
10
3.水调歌头(北宋·苏轼) [2019、2011年均单篇考查]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 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
金题集训
1.(2020唐山路北区三模)以下对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文言文阅读PPT课件
![江西省中考语文总复习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文言文阅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cade06c79563c1ec5da7179.png)
【答题思路】 文言文翻译主要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落实关键词,根据语境翻译。翻译时,首先应通
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在翻译过程中,要学会以下几种方法:留、增、删、换、调。 留:即保留原样,不用翻译。留的内容包括:文言文中凡是古今异义相同的字词及国号、朝
2.根据文言虚词和固定句式断句:牢记古代各种文言虚词和固定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文言虚词
固定句式
句首发 语词
“善哉”“夫”“盖”“其”“然”“则”“然则”“岂”“既 ”“既而”“故”“至若”“若夫”“初”“唯”“斯”“凡”“ 且”“请”等虚词前要断开
“……者也” “……也”“……者”
“不亦……乎”
【考点一】 划分朗读节奏(5年5考)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羨/施氏之有
B.孟氏/之一子之秦
C.当今/诸侯力争
D.遂/宫而放之
【答案】 B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朗读节奏的能力,也是考查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情况。准确理解 句义就能正确朗读。B项,“孟氏之一子之秦”,这句话的意思是“孟家的一个儿子去 秦国”;再从结构上看,“孟氏之一子”是主语,“之秦”为谓语。因此,正确的节奏应 该是“孟氏之一子/之秦”,根据主谓结构划分。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中考考情速递
【考情总结】
年份 考点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鲁施氏有二子
《清官周忱》 明 王蓝田 魏晋南 《游大林寺》 《精骑集》
文章篇目 周 《列子·说符》 焦竑 出自《玉堂丛语》北朝 出自《世说 唐 白居易 序 宋 秦观
380字
260字
新语》 240字
300字
2024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标古诗词曲分篇梳理课件
![2024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标古诗词曲分篇梳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625243b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31.png)
第19首 赤壁 〔唐〕杜牧
作家作品 杜牧,字牧之,世称“杜樊川”。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其诗多为讽喻时政之作,以七绝最为出色,《过华清宫》《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赤壁》等诗,语言精练,情思含蓄。有《樊川文集》传世。
诗歌精讲(讲解依据教参)
全诗主旨 这首咏史怀古诗借助三国时英雄成败之事,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感悟,同时又曲折地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激愤。
诗歌精讲(讲解依据教参)
全诗主旨 本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第12首 泊秦淮 〔唐〕杜牧
作家作品 诗人夜泊秦淮,看到秦淮河畔浮靡豪奢的景象,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文学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代表作有诗歌《泊秦淮》《江南春》,散文《阿房宫赋》等。
诗歌精讲(讲解依据教材)
全诗主旨 本诗通过有关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第6首 木兰诗 北朝民歌
作家作品 这是一首乐府民歌。《乐府诗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全书共一百卷,分十二类,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诗歌精讲(讲解依据教参)
全诗主旨 诗人通过描写在北固山下停宿时所看到的两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4首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作家作品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马致远的杂剧和散曲创作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其散曲最为有名的当属《天净沙·秋思》,其杂剧代表作为《汉宫秋》。
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鉴赏课件演示文稿ppt(共75张PPT)
![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鉴赏课件演示文稿ppt(共7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cb19df1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d3.png)
(2)“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 得江面广阔浩渺;同时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 春意正浓的景象。
五、指点迷津
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
一是抓住关键词、句;
二是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就情感 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作一些理解分析; 三是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抓住景与情下功夫。
问: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作简要赏析。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 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2分)
[答案: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友
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是品行高洁、坚贞不屈的形象化 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志向、气节
六、题型点击
1、情境赏析题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问:本诗颈联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案:表现了诗人与主人开怀畅饮、愉快交 谈的情景]
四、牛刀小试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它抒发了作者___
的情怀。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
有
。
(2)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欢乐积极向上;青山,行 舟,绿水,和风,白帆,红日,归雁。
(2)语言特色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委婉含蓄、
五、指点迷津
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
一是抓住关键词、句;
二是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就情感 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作一些理解分析; 三是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抓住景与情下功夫。
问: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作简要赏析。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 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2分)
[答案: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友
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是品行高洁、坚贞不屈的形象化 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志向、气节
六、题型点击
1、情境赏析题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问:本诗颈联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案:表现了诗人与主人开怀畅饮、愉快交 谈的情景]
四、牛刀小试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它抒发了作者___
的情怀。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
有
。
(2)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欢乐积极向上;青山,行 舟,绿水,和风,白帆,红日,归雁。
(2)语言特色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委婉含蓄、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课件(共56张PPT)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课件(共5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9775717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d8.png)
词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的虚词
的用法。
★★★ 4.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 ★★ 理解其在句中的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
定。如“而”:“学而不思则罔”(《〈论
语〉十二章》)一句中的“而”连接“学”和
“不思”,它们之间为转折关系,所以“而”
是表转折的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
般在这四个方面。①修辞手法赏析
不当。比如,把诗词中运用的比喻
古诗词 阅读
内容理解和 赏析 2~4分
(选择题)
说成拟人,或把设问说成反问,诗 ★★★★★ 词中或诗句中本没有运用某种修辞
手法却说运用了。②表现手法赏析 错位。将两两相对的概念错位,如
正衬与反衬,正面描写与侧面描
写,化虚为实与化实为虚,以动衬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联写诗人乘船看见的彭泽县城清晨之景,天然清丽。
B.诗中先写县城环境,次写城边水涯景色,再写官舍驿楼之景,层次分明。
C.本诗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景物,由大景渐写小景。
D.尾联流露了诗人追慕陶渊明恨不能一见之情。
【错漏举例】 B/C/D 【错因归纳】 考生选B项,是未能理解诗中环境描写的顺序,不能判定 “乱石江边出,孤帆带日斜”是城边水涯景色。
续表
考查频率
专家支招
2.联系生活,有感而发。从选文中探究作者的思想
感情,要分清是爱还是憎;作品的意向是肯定还是
否定;写作意图是歌颂还是鞭挞、讽刺;文章主旨
是让读者吸取教训还是获得启示、懂得道理;对文
★★ 章所说的现象、表达的观点作简单的评述。
3.适当延伸,巧妙归纳。任何一段选文,联系当今
的社会生活,我们都可以做适当延伸。因此,我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ຫໍສະໝຸດ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
◆决胜中考 (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考点梳理 ◆典例精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