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中国古代货币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货币金融思想简史

中国货币金融思想简史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货币金融思想简史
唐代钱币思想的变化
l 唐代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殖, 物价不断下跌,出现了与汉晋以来不断 发生钱币贬值情况相反的“币重物轻” 的局面,要求增加流通中的钱币数量。 而这些都能在唐代思想家的思想中得到 反映。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货币金融思想简史
l “于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坐卖买
田宅奴婢铸钱抵罪者,自公卿大夫至庶人,不可称数
。”“每壹易钱,民用破业,而大陷刑……犯者俞众
,及五人相坐皆没人,郡国槛车铁锁,传送长安钟官
,愁苦死者什六七。”,这当然要导致王莽币制改革
的失败了,也是加速王莽统治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后来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后,终于重新恢复使用五铢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货币金融思想简史
古代部分(春秋时期)
l 《春秋》原来是东周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中国 古代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起,就 由史官每年不断地编年纪事,孔丘所作的《春 秋》,编的是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 ),下讫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一间 的史事,史称春秋时期。由于“周室卑微”诸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货币金融思想简史
王莽的钱币思想及其改制活动
l 王莽执政14年,竟4次托古改革币制,对社会经济活动 受到很大影响,也加速了新朝的灭亡。在登上皇帝的 宝座前一年就曾经搞过一次币制改革,发行重十二铢 值五十的大钱和值五百的“契刀”’以及值五千的“ 错刀”三种新币与原来的五殊钱同时通用。他在做了 皇帝后又连续多次改革币制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货币金融思想简史
墨家的商品货币思想

中国古代的货币与金融

中国古代的货币与金融

唐宋时期的纸币与钱庄
纸币的起源:唐代的“飞钱”
纸币的发展:北宋的“交子”
钱庄的出现:作为金融中介, 提供存贷款服务
钱庄的功能:兑换货币、保管 金银、发放贷款等
03
中国古代金融的演 变
THEME TEMPLATE
古代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商周时期: 以物换物的 金融雏形
春秋战国: 金属货币出 现,金融活 动开始活跃
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能力不足
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
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较弱
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有限
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与不规范
金融市场缺乏统 一的管理和监管, 导致市场混乱和 不稳定。
金融市场参与者 素质参差不齐, 缺乏专业知识和 经验,增加了市 场风险。
金融市场信息不 对称,导致投资 者利益受损,市 场公信力下降。
金融服务的局限性:古代中国的金融服务主要面向富人和大商家, 普通人很难获得基本的金融服务。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对现代金融体系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重视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中国古代货币与金融政策对现代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制定提供了启示,例如通过控制货币 供应量来稳定物价,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来防范金融风险。
强化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中国古代货币与金融的发展历程中,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并重,例如通过发 行纸币、设立准备金等措施来应对金融风险。这对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借鉴,要求在金融创新的 同时加强风险管理。
促进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中国古代货币与金融体系的发展始终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这为现代 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启示。现代金融体系应更加注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融合, 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古代货币思想的特点的开题报告

中国古代货币思想的特点的开题报告

中国古代货币思想的特点的开题报告
中国古代货币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反映。

古代货币思想主要表现在货币的产生、流通和使用等方面,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本论文将探讨中国古代货币思想的特点。

首先介绍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过程及其体系,然后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古代货币思想的特点,包括:
1.固守重量制度
中国古代货币注重重量制度,即货币的重量是硬通货的保证。

这种思想反映了中国文化中“严谨正直”的传统价值观。

2.政治意义
古代中国货币的铸造和流通都是与政治权利紧密相连的。

货币不仅仅是一种物品,更是一种政治工具。

这种思想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和经济密切关联的特点。

3.文化价值
古代中国货币是一种文化符号和代表。

它们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品质和精神。

4.重视平衡
中国古代货币思想非常重视平衡,尤其是在货币的流通方面。

中国古代相信,一个稳定的经济体系需要平衡的货币流通,而非波动不定。

以上是本论文预计探讨的几个方面,通过这些方面可以全面了解中国古代货币思想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金融与货币制度

中国古代的金融与货币制度

中国古代的金融与货币制度中国古代的金融与货币制度承载着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古代货币制度的特点、金融系统的组成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在古代社会,人们最初采用的是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商品交流,这种方式存在着很多问题,限制了商品流通的顺畅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使用一个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来便于商品的流通是非常必要的。

于是,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应运而生。

中国古代的货币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当时的货币是以物为基础的,如贝壳、布帛等被广泛应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青铜、铁器等金属货币逐渐兴起。

到了战国时期,小型的刀、镞等金属货币逐渐成为主流。

而到了秦汉时期,以钱币为主的金属货币体系逐渐形成。

二、古代货币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各地方自治,货币多样化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并非一统制,而是各地方自治,货币形式多样。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不同朝代和不同地区都曾发行过各种不同形态的货币,如金银铜币、布帛、江南钱等。

2. 物品货币与金属货币的共存在古代中国,物品货币与金属货币并存。

物品货币是以珍稀的物品或者特定的商品作为货币流通媒介,而金属货币则以贵金属、铜、银等金属制成的钱币作为货币流通媒介。

3. 贸易和经济的繁荣随着货币制度的建立,中国古代的贸易和经济开始蓬勃发展。

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交换变得便利,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交往,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三、金融系统的组成在中国古代,金融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银行业务在古代中国,银行业务主要通过钱庄和典当行等机构来完成。

钱庄负责存款、放款以及汇兑等业务,典当行则提供抵押、典当等金融服务。

2.票据交换古代中国的票据交换主要通过银票、汇票等方式进行。

这些票据通过交换人与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方便了经济交往的进行。

3.市场交易中国古代的金融系统离不开市场交易的支持。

中国古代金融体系与货币文化

中国古代金融体系与货币文化

中国古代金融体系与货币文化中国古代的金融体系与货币文化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商业交流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钱币作为交易媒介,而不是仅仅使用物品交换。

这个过程同时促使了铸造等技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民经济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金融体系和货币文化也不断发展。

在古代,人们对铜钱的认识和运用相当深入。

此后,人们开始对银和金进行开发和使用,这使得货币形态更加丰富。

一些货币单位像白银、黄金等迅速成为交易媒介,并被广泛使用。

在古代,中国的金融体系和货币文化的发展也大量依赖于官方的支持和监管。

政府在货币铸造、货币流通、金融管理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从战争中获得的收益和官方铁制货币的推广,为国家的财务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开始实行货币规范化的管理,并且限制非华夏商人使用货币。

同时,地方布商可能会自行铸造货币,并在一个特定的地区里流通。

例如,在春秋、战国、秦、汉、唐等国家时期,商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铸造铜钱,并在自己的地区里进行交换。

这使得不同地区的货币存在巨大差异,使得金融供应更加灵活。

然而,这种情况也为金融风险的出现提供了机会。

除了政府和商人之间的铸币,各家族、城市和寺庙也有他们自己的铸币。

古代中国社会的信仰文化也促进了金融体系和货币文化的发展。

一些贡品在仪式和礼仪方面使用,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易媒介,在很长时间里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古代中国金融体系和货币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信誉、诚信、互信以及良好的交易习惯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一些传统的金融与交易文化活动在中国历史上也有深厚的根基。

例如,中国的包公祠、奉先寺等既是宗教场所,也代表了政府权力和法律制度。

他们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商业信誉的重要角色。

总体而言,古代中国的金融体系和货币文化一直是一个很多方面影响并体现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领域。

这些融合了政治、宗教、经济、文化和道德等多方面元素的历史,为今天的金融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古代中国的金融与货币制度研究

古代中国的金融与货币制度研究

古代中国的金融与货币制度研究古代中国的金融与货币制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货币形态、货币制度及其演变、金融业务和金融机构等方面进行探讨。

货币形态在古代中国,货币形态非常丰富,既有实物货币,也有铸造货币和纸币。

实物货币包括贝类、刀币、布币等,铸造货币主要有铜钱、银元和金锭,而纸币则是唐代开始出现的钞票。

其中,铜钱最为广泛流通,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

货币制度及其演变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演变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主要有三个时期:先秦时期、汉代以及唐宋明清时期。

在先秦时期,货币制度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主要使用实物货币作为交换媒介。

到了汉代,国家开始制定完整的货币制度,并采用了铸造货币的方式。

此时,钱币的铸造和流通逐渐成为国家的专营业务。

唐宋明清时期,货币制度进一步完善,纸币的使用逐渐普及,并形成了权力集中、经济管理和金融监管三位一体的货币制度模式。

金融业务金融业务涉及古代中国的经济生活,包括贷款、借贷、典当等方面。

在先秦时期,信用关系是经济活动的基础,贷款和借贷活动尚未形成。

到了后期,则出现了“三佣”、“五黑”等商业组织,贷款和借贷活动日益增强。

唐代后期,典当业开始兴起,借款人可以将贵重物品典当给当铺,获得临时借贷资金。

此外,还有招商引资、股份发行、经济赋税等金融业务。

金融机构古代中国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银行、钞关、钱庄、当铺等。

银行是汉代时期出现的,其主要业务是承接和发放公共财政、商业储蓄,以及货币发行和兑换等。

唐代时期,出现了更高级别的金融机构--钞关,其主要任务是发行兑换纸币。

江南钱庄和四川钱庄则是明清时期的特色金融机构。

此外,还有贸易公司、招商引资机构等,这些金融机构都为中国古代金融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古代中国的金融与货币制度是经过漫长岁月形成的,其异彩纷呈和繁复多样的形态为世人所称道。

货币制度的演变、金融业务的发展,以及金融机构的建立都为中国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古代中国的金融与货币制度

古代中国的金融与货币制度

古代中国的金融与货币制度古代中国的金融与货币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和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方面相互交织,不断演进。

本文将从货币的起源与演变、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和金融体系等方面来探讨古代中国的金融与货币制度。

首先,古代中国货币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常用实物交换商品,如粮食、兽皮、贝壳等,这也是最原始的货币形式。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交往方式日益频繁,实物交换的不便性也逐渐凸显,逐渐产生了以金属为代表的可流通货币。

随着金属货币的出现和流通,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不断演变。

最早的流通货币是青铜器,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作为崇拜权力和财富的象征,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换媒介。

后来,随着货币交易的增加,古代中国逐渐出现了以金和银为代表的贵金属货币。

在货币制度层面,古代中国出现了多种货币形式。

最初,货币制度以重金属为主导,如黄金、银子,由官府统一铸造发行。

这一制度在商周时期逐渐建立,并延续到秦汉时期。

而随着王权的衰落和社会分割,私人铸造的冶铸货币也出现了,同时盐、铁等特定商品也被当作货币使用。

此外,中国古代还存在蔬菜、布帛、木梁等特殊货币。

古代中国的金融与货币制度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商业繁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货币的流通,人们能够更方便地进行交换和贸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货币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加强了王权统治和中央政府的权力。

此外,金融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为政府提供了财政收入,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总之,古代中国的金融与货币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货币的起源与演变、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和金融体系等方面来看,古代中国的金融与货币制度在不同时期和政权的影响下,不断演变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古代中国的金融与货币制度

古代中国的金融与货币制度

古代中国的金融与货币制度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金融与货币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凭借着先进的金融与货币制度,中国古代王朝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取得了长足进步。

本文将从货币种类、兑换制度、经济活动、财政政策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古代中国的金融与货币制度。

货币种类是金融制度的基石之一。

古代中国的货币种类包括金、银、铜、纸币等。

在早期,贝壳、玉石、布匹等也被广泛使用作为交换媒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属货币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媒介。

在春秋战国时期,铜钱作为主要的货币开始流通,其后的历代王朝陆续发行各种铸币。

唐代是中国古代货币的鼎盛时期,有着独具特色的铸币技术。

此外,汉代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飞钞”,这在世界金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兑换制度是古代中国金融制度的核心之一。

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关系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

古代中国的兑换制度较为复杂,货币流通主要依靠值的兑换。

例如,在唐朝时期,各地发行的铜钱并非一律通用,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价值进行兑换。

同时,大唐还实行了被称为“通宝”的一统货币制度,这在当时具有划时代意义。

金融与货币制度在促进经济活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代中国的金融系统包含了银行、票据、保险等机构。

商业繁荣的唐宋时期,金融机构成为国家财政和经济活动的支撑。

例如,宋代出现了“对数法”和“窑户法”,用于保护商人免受海盗袭击和商品损失的风险。

此外,古代商业区域的兴起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发展的土壤,各类银行和货币兑换点在商业中心纷纷涌现,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

古代中国的财政政策也紧密联系着金融与货币制度。

不同王朝制定了各自独特的财政政策,以维持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繁荣。

例如,北宋时期实行了“均输法”,通过向每个农田征收一定量的农税,确保了国家财政的收入稳定。

在明清时期,官府设立了专门的税收机构和财政部门,包括典库、钱监等,以征收税收和铸币等财政活动。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金融与货币制度在货币种类、兑换制度、经济活动和财政政策等方面表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特点。

中国古文化里对金融的体现

中国古文化里对金融的体现

中国古文化里对金融的体现
中国古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金融思想,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体现:
货币思想:中国是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古代中国的金融创新大多围绕着货币展开,如周朝的“质剂”、汉朝的“白鹿皮币”和“王莽币”等。

纸币的雏形:北宋时期,由于四川地区缺少铸钱的铜材,导致通货紧缩,商人发明了交子,这是人类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个纸币。

中国古代的金融文化对现代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纸币的发行和管理体制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中国古代货币思想

金融中国古代货币思想

中国古代货币思想Zhongguo gudai huobi sixiang中国古代货币思想中国先秦至鸦片战争以前历代思想家及史籍中对货币、货币流通与货币制度的看法和主张,包括中国古代所特有的货币范畴和货币理论。

先秦货币思想的发生可以追溯到货币发生的时期。

中国的货币发生于夏商时期,最早的主要货币是天然海贝,因而商代的甲骨文中有、、、等字从贝。

在殷商、西周的金文中从贝的字就更多了,这些字许多都与商品和交换有关。

殷商甲骨文中的买字写成等形,从网从贝;贝作为货币,网贝就有贸易市利的意思;尤其是殷中每见“子荷贝”图形文字,还有等,形象地显示了殷商时期的商人们携带货币,或肩荷、或船载,引重致远、长途贩运的情景。

这些表明当时天然贝已是流通界的主要货币,而且也可推知其时人们已意识到货币的发生与商业和交换有密切的关系。

甲骨文宝字写成等形,像屋宇,货币及玉珍藏在屋内就是字;除此,甲骨文中更有字,像货贝成堆;字像人拜倒于货币之旁,这些都形象地显示了人们对货币的宝爱及贪欲心理,而且货币拜物教的观念也发生了。

不过,殷商、西周时期还只是中国货币的发生时期,因而这时期人们的货币思想也只处在萌芽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剧烈变动的时代,也是金属铸币广泛流通及货币经济确立的时期,因而中国古代货币思想的内容也开始丰富起来。

这时,在货币思想领域中逐渐出现了一些较系统的观点和看法,由于它们皆发生于中国自身,是在无外部现成思想为旁依的情形下产生的,因而更富创造性,并对后世货币思想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这时出现的重要货币概念和范畴有子母、轻重,以及涉及商品、货币、价值、价格及货币购买力等的一些观点。

其中,一些重要货币范畴如“子母”、“轻重”还发展和形成比较系统的看法和素朴的理论,如货币子母相权论、轻重理论及以轻重理论为重心的一套管子学派的货币思想等。

这时,货币金属论与货币名目论这两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流行的关于货币本质问题的看法,以及关于货币价值形成问题的货币数量论思想(见货币数量说),在中国古代货币思想中,均已有明显的表现。

中国古代的货币和金融体系

中国古代的货币和金融体系

中国古代的货币和金融体系在中国古代,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发展历程是十分丰富和多样的。

从最早的贝币到铜币、钱币、纸币的出现,不断推动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和发展。

1. 贝币在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是贝币,也就是使用贝壳作为货币单位的货币形式。

这种货币形式最开始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贝币的使用主要出现在诸如婚嫁、土地交易、农垦以及商贸等方面,但是由于贝币本身的数量有限且不便携带,贝币的使用范围和作用十分有限。

2. 铜币铜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铜币是以铜为材料铸造而成,不同重量不同面值的铜币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存储价值。

铜币的使用范围和作用较贝币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由于铜币本身承载价值和质量易受到冒充伪造的影响,因此人们对铜币的使用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

3. 钱币随着历史的演进和贸易的不断发展,钱币的出现给了古代商业和贸易的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钱币一般是以铜为主要材料铸造而成,由于钱币质量十分优异,不易造假,因此在古代人们对于钱币的使用完全代替了过去的贝币和铜币,成为古代商业和贸易中散装货币的主要形式。

随着钱币的使用范围的扩大,金、银等材料的使用也被逐步的推广。

而钱币的发展也是从小到大,从不全面到全国通行,这样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多样性和逐步完善的轨迹。

4. 纸币随着货币的使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张和贸易的繁荣,古代人们发现钱币的使用变得越来越不便利,因此他们开始寻求更加便捷、更加安全的货币形式。

于是,古代中国的纸币就应运而生了。

目前已知最早的纸币是由唐朝时期的一位贵族刘倩所发行的,它的使用范围相较于钱币还要更加广泛。

自唐朝开始,中国的纸币发展逐渐成熟和完善,直到元朝,中国纸币也已经逐渐普及。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从最早的贝币到铜币再到钱币、纸币,这些铸造或创造出的货币形式统一贯穿了中国古代的商贸流通。

而这些货币不仅仅具备使用价值,更是代表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

中国经济思想史_第4章_中国古代的货币思想

中国经济思想史_第4章_中国古代的货币思想

第四章中国古代货币与人口思想第一节子母与单旗货币思想单旗,史称单穆公,是春秋时周景王(前544—520)和周敬王(前519-476)的卿士。

公元前521年,周景王要新铸大钱取代原有的轻钱,单旗不同意“废轻而作重”,并提出了著名的“子母相权”思想,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思想。

《国语·周语下》记载,“景王二十一年,将铸大钱,单穆公曰:不可,古者天灾降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

民患轻,则为之作重币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

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于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大小利之。

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能无匮乎……”。

一、子母的概念:母者,重也,其大倍,故为母也,子,轻也,其轻少半,故为子也。

(汉书·食货志)《逸周书·大匡解第十二》曾记载,周文王告知四方商旅,“布租轻,作母以行其子,易资贵贱,以均游旅”。

如果此段记述真实可靠,则属最早提及“子”、“母”概念的文献。

二、子母相权:母权子,子权母。

子母相权是指货币的轻重要求子母之间存在一定的平衡关系,从而维系商品价格和货币价值之间的平衡关系。

母权子,就是在民患轻时,作重钱,新的重钱就是维系这种平衡关系的主要方面。

同理,子权母,就是在民患重时,作轻钱,新的轻钱就是维系这种平衡关系的主要方面。

子母相权就是轻重货币按照一定的比价流通。

在商品流通中,如果人们感到原来的钱太轻,交易不便,则可以铸造分量重一点的钱。

重钱按对轻钱的一定比价投入流通,重钱为母,轻钱为子,这即所谓“母权子而行”;反之,如果人们感到原来的钱太重,交易不便,则可以铸造分量轻一点的钱。

轻钱按对重钱的一定比价投入流通,重钱为母,轻钱为子,这即所谓“子权母而行”。

单旗“母权子、子权母”的论说表明,他对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之间必须互相适应的重要货币原理已有一定认识。

三、量资币,权轻重。

轻重是指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关系?还是货币内部轻重币之间的关系?四、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

中国金融思想

中国金融思想

中国金融思想中国金融思想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一直受到远古社会实践的影响,以及儒家、道家等优秀思想的影响。

这些思想渗透到中国金融实践,影响着中国金融的发展轨迹。

古代的中国金融思想受到先秦自治的影响,更多的是采用国家实行的财政政策,其主要目的是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整合,确保政府发挥统治作用。

古代中国金融思想也受到传统文化如仁义礼智信,道德观念以及宗法制度的影响,要求金融活动要坚持伦理道德,要以政府利益位置出发,维护国家利益。

从六朝开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正规的货币形式银币。

随着社会发展,中国金融思想也向前发展,产生了政府监管金融的观念,要求货币发行的唯一性,建立统一的货币体系,以及金融机构自愿遵守政府规定,实行强制执行来保障金融活动的正常运转。

明清以来,科举制度使汉民族受益匪浅,但这一时期中国金融思想仍聚焦于政府收费制度的完善。

明朝更是立足于市场经济,形成了四大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国债发行局、外汇管理局、大陆银行。

这一金融体系更加细致,注重建立货币稳定的体系,加强金融市场的开放及监管,很大程度上为当时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时期,中国金融思想经历了几个阶段,从传统货币制度、单一货币制度到多种外币制度,再到今天的央行独立管理体系。

这一过程为当代中国金融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发展覆盖了国内货币、财政、资本市场、信用和衍生品等多个方面,为当前中国金融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古代至今,中国金融思想变革断断续续,延续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个人继续的金融治理原则,金融行业在建立市场信任和预防金融风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金融市场更加开放,资本市场更加完善。

中国金融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精神财富,它将在当代中国金融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代中国的金融与货币制度

古代中国的金融与货币制度

古代中国的金融与货币制度在古代中国,金融与货币制度早已形成并发展,起初并没有统一的货币体系,而是各个地方采用不同的货币形式进行交易。

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金融和货币制度,这不仅为贸易活动提供了便利,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金融活动主要包括赋税、财政、铸币和借贷等方面。

赋税是国家对民众进行征收的一种财政手段,通过收取税款,国家可以得到一定的财政收入来支持国家的运转,同时也能够调节经济活动。

在古代中国,赋税形式各异,有时以实物形式交纳,有时以货币形式交纳。

例如,在秦汉时期,国家实行了对农民征收的赋税制度,农民需要以粮食、丝绢等实物形式交纳税款。

而在唐宋时期,国家逐渐将赋税以货币形式征收,这为货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与赋税相伴随的就是财政活动。

古代中国的财政活动,除了赋税收入外,还包括财政支出和财政管理。

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军事、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以满足国家的需要。

财政管理则是指国家对财政收支进行监管和管理的活动,以保证财政的平衡和稳定。

在古代中国,国家设立了专门的财政机构来处理财政事务,例如宋代设立的三税、四库等财政机构。

这些机构的建立和运作,有力地促进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铸币是古代中国金融制度中的重要环节。

在早期,古代中国的货币往往是以实物形式存在,例如贝壳、布币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实物货币的不便捷性和不稳定性,于是逐渐出现了金属货币。

这对于促进经济交流和商业发展起到了倾其蔽之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金属货币主要有铜币、银币和钱币等。

其中,铜币主要用于小额交易,而银币则主要用于大额交易。

随着铸币技术的发展和改进,古代中国的金属货币逐渐趋于统一和标准化。

在古代中国,借贷活动也是金融制度的一部分。

借贷是指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资金或财物,而后者则在一定期限内归还本金和利息的一种财务活动。

在古代中国,借贷活动主要体现在农民和地主之间、商人和商人之间以及官府和民间的借贷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货币制度与金融市场

中国历史上的货币制度与金融市场

中国历史上的货币制度与金融市场写在前面:中国历史悠久而丰富多样,货币制度与金融市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出发,探讨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我们将了解不同时期的货币形式、制度演变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可以追溯至商代和周代时期。

在这个时期,贝壳、布帛等物品作为流通媒介被广泛使用。

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货币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主流。

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形式多样,有小刀、印章等金属货币。

这些货币除了作为交换媒介,还具备了储值和计量的功能。

随着秦统一天下,货币制度进一步规范化。

秦朝制定了以黄金为主的金银货币制度,推行了全国统一的货币制度,铸造标准化的金银币。

这一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基本框架。

二、中世纪至现代的货币制度演变随着历史的演进,中世纪至现代的货币制度发生了多次演变。

1. 宋元时期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货币制度最发达的时期之一。

在宋朝,以铜钱为主要交换媒介,流通的铜钱种类繁多,品位也有所不同。

此外,它还发行了纸币——交子,使交易更加便捷。

2. 元明时期元代的货币制度主要以铜钱为主,同时也有银币的使用。

此外,元代引进了纸币——宝钞。

明代继承了元代的货币制度,但同时也开始出现明代铸造的银币。

3. 清朝时期清朝是中国历史上铸币量最多、种类最繁多的时期之一。

清朝货币制度主要以铜钱为主,同时也使用了银币和纸币。

清朝铸币技术的发展为后来的货币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除了货币制度,中国历史上的金融市场也经历了多次变革与发展。

1. 古代的钱庄与票号古代中国的钱庄与票号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钱庄提供贷款、兑换货币等服务,而票号则提供汇票、兑现等业务。

这些机构在推动商业发展、促进贸易往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近代银行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逐渐兴起。

清朝末年兴办的通商银行、光绪年间出现的大清银行等都开创了中国现代银行业的先河。

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与金融科技

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与金融科技

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与金融科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货币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货币制
度相对较为简单,但其背后所蕴含的金融科技却是非常深刻的。

古代中国的货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实物货币,另一种是纸币。

实物货币主要包括铜币、银币和金币。

这些实物货币除了用于交
易外,还可以用作投资和存储。

一些特定材料制成的实物货币甚
至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而纸币的出现则是为了解决实物货币的可携带性和保存性较差
的问题。

早在东汉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锦纸、皮币等形式的纸币。

到了唐朝时期,纸币逐渐普及,并且出现了书写记账和防伪
措施等技术手段,使得纸币得以被大规模的使用和流通。

古代中国货币制度的发展,充分体现了金融科技的进步。

而这
些科技手段的使用,也使得中国的金融业在当时已领先于其他国家,以至于成为了世界上最发达的货币市场之一。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金融科技就是记账和清算技术。

这一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并且减少了交易风险。

记账和清算技术的使用,不仅在古代中国的货币市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来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了技术基础。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金融科技手段,如防伪技术、货币交换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也为古代中国的货币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货币制度的发展,体现了当时中国金融业的发达和科技水平的高超。

这些金融科技手段的应用和发展,为中国金融业走向世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走向现代化金融业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与金融体系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与金融体系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与金融体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与不同的朝代,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货币制度和金融体系。

本文将讨论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与金融体系。

货币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当时的货币主要是贝壳、铜钱和银子。

由于贝壳和铜钱过于低价值,不便于进行高额交易,因此银子成为主要的交易货币。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贸易的发展和铸币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大量的金银铜币。

由于各个国家铸币标准不一,加上私铸行为泛滥,导致货币混乱,交易困难。

因此,在秦朝统一全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货币整合和统一,建立起单一的货币制度。

汉朝时期,货币制度趋于稳定,铸造了大量的铜钱、金银质币和券面货币等。

到了唐宋时期,货币制度已经相对完善。

唐代铸造的银子和铜钱是较为著名的。

唐代的经济繁荣,货币流通量大,甚至还出现了铸造大额金币的情况。

宋代则以造纸钞票为主,在经济、贸易发展的时期,该种钞票在一些地方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随着时代的推移,货币制度不断演变。

元代初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制度,元朝建立起了“钞关统一,海内统一”的钞票制度。

明清时期,钱的种类更加多样化,出现了八卦钱、大清铜元等不同种类的货币。

除了货币制度的变化,中国古代还有着独特的金融体系。

在古代,农民往往缺乏充足的资金来购买种子,耕牛和农具等,他们需要向当地的地主或官府借贷。

借贷的利率往往非常高,有时甚至可以高达120%。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古代中国发明了“押签”和“合作社”等金融工具,对农民进行融资,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这些金融工具成为古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金融业也是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例如杭州的“南京会馆”就是一个著名的商业机构,在整个东亚的商业网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此外,大型钱庄如卢沟桥钱庄,更是在中国金融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和金融体系因为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它们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和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金融思想对现代金融业务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古代金融思想对现代金融业务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古代金融思想对现代金融业务的影响和启示
中国古代金融思想对现代金融业务有一定的影响和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信用思想:古代中国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信用关系,贷款的核心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

在现代金融业务中,建立和维护信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信用评级、信贷风险管理等都离不开信用思想的指导。

2. 银行业务:古代中国已有公私兼营的银行业务,如钱庄、典当行等,这些机构提供存款、贷款、兑换等服务。

对于现代银行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如风险管理、资金流动性管理等。

3. 抵押和典当:古代中国有相应的抵押和典当制度,将财产作为借款的担保品。

现代金融业务中的抵押贷款、信用贷款等也借鉴了古代的抵押和典当理念。

4. 理财思想:古代中国注重理财,尤其是家族财富的积累和传承。

这对现代金融理财产品的设计和个人理财规划有所启示。

例如,古代的“钱庄”在某种程度上类似现代的投资基金。

总之,古代中国金融思想对现代金融业务有着一定的启示,其中信用思想、银行业务、抵押典当以及理财思想等方面,都对现代金融行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金融与货币制度

中国古代的金融与货币制度

中国古代的金融与货币制度中国古代的金融与货币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系统。

自汉代开始,中国逐渐建立起了独特的货币体系,并且在经济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古代中国的金融与货币制度,以及它们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一、货币的发展与演进1.1 从物物交换到货币交换在远古时代,人们之间的交换主要依靠物物交换。

例如,一头猪可以用来交换一块布,这种交换方式十分不便。

于是,人们开始想办法引入一种介质来作为交换的媒介,这就是货币的雏形。

1.2 契约与货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契约的概念逐渐出现。

契约可以看作货币制度的先驱。

通过订立契约,人们可以通过一种普遍接受的方式来交换物品和服务,这进一步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发展。

1.3 货币的出现在中国古代,一种名为"布币"的货币出现了。

布币采用布料作为介质,与当时的丝绸产业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随后,从唐代开始,铁、铜、铜铁合金等材料被用来铸造货币,为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2.1 钱庄钱庄是古代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钱庄可以提供存款、贷款、兑换货币等服务,为商品交换提供便利。

另外,钱庄还提供票据业务,推动了商业信用的发展。

2.2 钱谷在中国古代,钱谷是一种常见的金融工具。

钱谷是一种虚拟货币,相当于现代银行的存款凭证。

它允许人们将物品寄存于钱庄,并获得一个对应的钱谷凭证。

这项创新使得交换更加便利,也提高了货币的流通性。

2.3 货币贷款货币贷款是中国古代金融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可以向钱庄借款,以满足个人或商业的资金需求。

贷款利率会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借款目的来确定。

三、金融与经济的影响3.1 促进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的金融与货币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货币的出现和金融机构的建立,促使商品的交换更加便捷,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3.2 商业信用的形成古代中国的钱庄发展了票据业务,推动了商业信用的形成。

中国金融思想

中国金融思想

中国金融思想中国金融思想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中,金融思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财富分配、社会关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历史上中国金融思想的发展中国金融思想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金融活动主要集中在货币发行、税收征收、贷款支付等方面。

在秦朝,政府建立了国家经济管理体系,推行了一系列金融政策,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到汉朝,金融思想发展到其顶峰,中央政府把财政、金融、商业等都纳入政府管理范围,实行统一的金融政策,推动经济的发展。

其后,中国金融思想又经历了南北朝、隋唐时期、宋代、元代、明清时期、近代和现代等历史变革,金融思想也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并不断改进金融领域内的政策,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二、中国金融思想的内涵中国金融思想以“节约、勤劳、慎重、均衡”为核心内涵。

节约是指要尽量减少浪费,在支出和收入之间取得平衡,使财力得到有效利用。

勤劳指的是要充分利用资源,不断提高效率,实现财富源源不断的增长。

慎重指的是要谨慎投资,做好风险防范工作,避免无谓的损失。

均衡指的是要保持财务状况的平衡,确保财务状况的健康发展。

三、中国金融思想的影响中国金融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它不仅推动了中国的财富分配,还有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

一方面,中国金融思想推动了中国的财富分配,使财富更加公平合理地分配给不同的社会阶层。

中国金融思想所追求的“节约、勤劳、慎重、均衡”,有助于充分利用资源,有效降低支出,同时又能提高收入,充分发挥资源的价值。

另一方面,中国金融思想有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

中国金融思想强调“节约、勤劳、慎重、均衡”,这些思想都是倡导把财富分配公平均衡的理念,有助于减少社会贫富差距,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四、结论中国金融思想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财富分配、社会关系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金融思想以“节约、勤劳、慎重、均衡”为核心内涵,它不仅推动了中国的财富分配,还有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货币思想Zhongguo gudai huobi sixiang中国古代货币思想中国先秦至鸦片战争以前历代思想家及史籍中对货币、货币流通与货币制度的看法和主张,包括中国古代所特有的货币范畴和货币理论。

先秦货币思想的发生可以追溯到货币发生的时期。

中国的货币发生于夏商时期,最早的主要货币是天然海贝,因而商代的甲骨文中有、、、等字从贝。

在殷商、西周的金文中从贝的字就更多了,这些字许多都与商品和交换有关。

殷商甲骨文中的买字写成等形,从网从贝;贝作为货币,网贝就有贸易市利的意思;尤其是殷中每见“子荷贝”图形文字,还有等,形象地显示了殷商时期的商人们携带货币,或肩荷、或船载,引重致远、长途贩运的情景。

这些表明当时天然贝已是流通界的主要货币,而且也可推知其时人们已意识到货币的发生与商业和交换有密切的关系。

甲骨文宝字写成等形,像屋宇,货币及玉珍藏在屋内就是字;除此,甲骨文中更有字,像货贝成堆;字像人拜倒于货币之旁,这些都形象地显示了人们对货币的宝爱及贪欲心理,而且货币拜物教的观念也发生了。

不过,殷商、西周时期还只是中国货币的发生时期,因而这时期人们的货币思想也只处在萌芽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剧烈变动的时代,也是金属铸币广泛流通及货币经济确立的时期,因而中国古代货币思想的内容也开始丰富起来。

这时,在货币思想领域中逐渐出现了一些较系统的观点和看法,由于它们皆发生于中国自身,是在无外部现成思想为旁依的情形下产生的,因而更富创造性,并对后世货币思想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这时出现的重要货币概念和范畴有子母、轻重,以及涉及商品、货币、价值、价格及货币购买力等的一些观点。

其中,一些重要货币范畴如“子母”、“轻重”还发展和形成比较系统的看法和素朴的理论,如货币子母相权论、轻重理论及以轻重理论为重心的一套管子学派的货币思想等。

这时,货币金属论与货币名目论这两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流行的关于货币本质问题的看法,以及关于货币价值形成问题的货币数量论思想(见货币数量说),在中国古代货币思想中,均已有明显的表现。

春秋晚期单旗的“子母相权论”就是立足于货币金属论,而《管子》的货币思想则主要立足于货币名目论及货币数量论思想。

单旗的子母相权论春秋末,单旗将“子母”这一概念运用于货币流通现象上,并首先作了较系统的表述。

单旗,史称单穆公,周景王的卿士,他因反对景王铸大钱而提出了这一理论。

他重视货币的“权轻重”的作用,认为铸币分量的轻重要适合流通中的需要,如果原来的铸币分量太轻,因而购买力低,就应铸造分量较重的铸币;反之,则要铸造较轻的铸币。

两种铸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按它们的轻重维持一定的比价,这就叫做“母权子”或“子权母”(《国语·周语》)。

后来人们把它归纳为“子母相权”这一货币术语,并且把子母相权的涵义,从流通中两种不同单位足值铜铸币并行的关系,推广于足值铜钱与不足值的虚价铜钱,以及铜钱与纸币、白银与铜钱间的关系上,成为中国古代长时期人们论述货币流通与货币制度问题时的一种货币理论。

墨家的价值论在先秦思想家的货币思想方面,墨家关于价值论的贡献很值得人们的重视。

《墨子》提出“为屦(鞋)以买不为屦”,“买,刀(铜币)籴(谷物)相为贾(价)”(《经说下》)。

《墨经》的作者已发现物品用途的二重性,已接触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问题,并看到物品自身不能表现价值,而必须借助另一物品来表现,亦即已接触到价值形态及其表现问题。

可惜墨家这些对于科学的价值论至关重要的思想,在中国其后历史的漫长年代中,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发展。

《管子》的货币思想主要出自战国学者们之手的《管子》,把春秋以来已流行的“轻重”概念,广泛用于包括货币、价格、商品、贸易等人们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从封建国家的角度出发,把货币问题当作阐发的重点,而发展为货币是封建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工具的思想,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管子》重视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

它论说:“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国蓄》);“黄金、刀币者,民之通货也”(《轻重乙》);“刀币者,沟渎也”(《揆度》)。

所谓“通施”、“通货”,就是有无相通、交易媒介的意思,而它把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视为“沟渎”,即把货币流通视为流水的渠道,商品流通离开货币则无法进行。

这是一种具有较高概括能力的看法。

《管子》把货币的定义归结为流通手段,并与它的“轻重论”联系起来,形成货币数量论的思想。

它阐述轻重论的一般原则说:“夫物多则贱、寡则贵”(《国蓄》),这对于万物(商品)或货币的价值形成都是适用的。

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关系是:“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山至数》),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增减,就会使商品价格发生正比例的变化,或者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发生反比例的变化。

据此,它说:“国币之九在上,一在下,币重而万物轻;敛万物应之以币,币在下,万物皆在上,万物重十倍”(《山国轨》)。

《管子》从封建国家的角度出发,以轻重论为中心,提出货币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工具的思想。

它强调指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

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货币“握之则非有补于也,食之则非有补于饱也,先王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国蓄》)。

此后,由《管子》阐发的“轻重”概念成为人们讨论货币问题的专用范畴,如西汉的贾谊、桑弘羊,南齐孔,唐代的刘秩(?~756)、陆贽,北宋的周行己(1067~?)等,都曾应用轻重论来阐述当时的货币流通现象。

两汉、魏、晋、南北朝从秦、汉起中国发展为地主经济制的统一的封建帝国。

汉代至南北朝时期,货币思想主要有以下一些发展和变化。

贾谊、贾山、晁错、桑弘羊的货币思想西汉前期的思想家们在货币思想领域方面,为巩固统一的封建地主经济制政权、为建立统一的货币制度作了重要的舆论准备。

贾谊提出了“法钱”的概念,尤其是他的“禁铜七福”论(《汉书·食货志下》)要求由封建政府垄断货币材料──铜的主张,对后来封建国家的货币政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贾山和晁错发展了《管子》关于货币无补于饥寒的名目论思想和国家把货币作为干预经济工具的思想,认为货币是“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的无用之物,但封建君权则可使它成为“易富贵”、“无饥寒之患”的东西(《汉书·贾山传》、《汉书·食货志上》),明确指出了掌握货币铸造权与维护君权二者的联系。

桑弘羊是汉武帝实现垄断货币铸造权、建立统一五铢钱制度的主要执行人,他在盐铁会议上极力维护中央垄断货币铸造权的政策。

他说:“统一,则民不二也;币由上,则下不疑也”(《盐铁论·错币》),第一次提出了“统一”的概念,为统一的封建帝国树立健全的货币制度确立了一项重要原则。

实物论与反实物论思想的斗争在中国封建地主经济制前期,自然经济仍居优势,因而与货币经济发展的同时,从西汉中叶以后,就一直不断出现“实物论”思想。

贡禹(公元前 124~前44)是主张废钱用谷帛的最早的代表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货币的混乱,经济实物化状态的增强,则更多地可以听到这一呼声。

然而这一时期,维护金属铸币流通的“反实物论”思想,以及反对铸币贬损的货币金属论思想,也同时发展了。

前者可以反对桓玄(369~404)废钱用谷帛建议的孔琳之为代表,他引述“竞蕴湿谷以要利,制薄绢以充资”(《宋书·孔琳之传》)的历史事实为例证,并把铜钱与谷帛二者对比,从对币材自然属性的分析上,有说服力地揭示了金属货币的优越性;而南齐孔的《铸钱均货议》(《南齐书·刘悛传》)则是阐发货币金属论、维护足值货币的一篇带有代表性的文章,他所言“不惜铜”、“不爱工”之语,长时期被人们援引为稳定货币、反对封建统治者货币贬损政策的不刊之论。

此外,在 4世纪中叶出现了反映货币拜物教现象的鲁褒的着名的《钱神论》(《全晋文》卷一百一十三),而最早见于鲁褒文中的“孔方”一词,一直被后人作为“钱”的同义语。

唐、宋、元、明、清从唐宋以来,由于商品货币关系和金属铸币流通实践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纸币的产生及其流通,促使货币思想又有所前进和发展。

刘秩、陆贽、沈括、周行己的货币思想唐代刘秩祖述《管子》和贾谊的成说,维护封建国家垄断铜币铸造权的原则,并在议论中将贾谊的重农抑末思想为主导的“禁铜七福”论,发展成包括照顾商人利益“末利”的“禁铜四美”论;他还运用《管子》轻重论更进一步地发展了货币数量论思想。

他说:“夫物重则钱轻,钱轻由乎钱多,多则作法收之使少;少则重”(《旧唐书·食货志下》),将货币价值的大小与货币数量的多寡直接联系起来,因而比较东汉张林、南齐孔所言“钱少物皆贱”、“籴不贵是天下钱少”(《晋书·食货志》、《南齐书·刘悛传》),即将物价高下与货币数量多寡相连系的说法,就更前进了一步。

在此以后,在中唐“钱荒”问题争议中,陆贽也运用轻重论把对货币数量论的认识概括为:“物贱由乎钱少,少则重,重则加铸而散之使轻。

物贵由乎钱多,多则轻,轻则作法而敛之使重。

是乃物之贵贱,系于钱之多少,钱之多少,在于官之盈缩”(《陆宣公奏议全集》)。

陆贽和刘秩的说法,都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表述最为清楚的典型的货币数量论思想。

北宋着名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沈括(1031~1095)在货币思想方面也有卓越的贡献。

他在对当时“钱荒”问题的议论中,提出以贵金属金银为币、利用类似信用货币的盐钞代行货币职能的主张,尤其是他对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数量关系的认识,极有见地。

他说:“钱利于流借,十室之邑有钱十万,而聚于一人之家,虽百岁故十万也;贸而迁之,使人飨十万之利,遍于十室,则利百万矣,迁而不已,钱不可胜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八十三)。

这是他对前人反对货币“壅积”的思想的重要的发展。

周行己 (1067~?)也主张改善和推行纸币“交子”,以及茶、盐钞引、公据等信用凭证和证券,并将轻重理论运用于铜、铁钱流通上,以解决当时货币流通混乱和币值不稳的问题。

他所言“钱本无重轻,而物(商品)为之重轻”,钱、物“相为等而轻重均”(《浮集》)的说法,是接触到了货币价值论的一个可注意的论点。

货币虚实论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商品货币经济进一步发展后出现的一种货币理论。

“虚实”是一组相对概念,用来说明商品货币关系。

西汉时期,桑弘羊就曾有“以末易其本,以虚(货币)荡其实(商品)”(《盐铁论·力耕》)之语。

但用它明确说明货币流通现象,则始于唐代“安史之乱”时第五琦铸造当十、当五十“乾元重宝”大钱,因大钱贬值,遂使流通界的铜钱有“实钱”、“虚钱”之分(《唐会要》卷八十九)。

进入宋代以后,出现了纸币;元朝以后,白银又逐渐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于是“虚实”概念也被推广用于说明白银、铜钱和纸币流通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