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关于后悔的研究
后悔的内部发展过程:影响因素、后效及研究展望
后悔的内部发展过程:影响因素、后效及研究展望后悔是由认知比较引发的一种负性情感体验。
近年来,研究者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探索。
后悔理论在其发生及作用领域均有所发展;对后悔的影响因素探究主要涉及神经机制、人格特质及情境信息三个方面;后悔的后效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决策领域。
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后悔的内部发展过程,结合其发生、发展特征在多个领域开展研究,并进一步改善测量工具以满足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的需求。
标签:后悔;内部发展过程;认知比较;负性情感体验1 引言“对于那些本来应该做的事情,我们总是拖着一直不做,而往往做了那些我们不该做的事情”(Hatchett,1982),以致最后懊悔不已,产生强烈的负性情绪体验,后悔(regret)就是这些情绪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Coricelli,Dolan,&Sirigu,2007)。
Saffrev及其同事(2008)研究发现,后悔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伴随决策行为产生,其出现频率仅次于焦虑,但消极程度及负面影响却远远大于焦虑。
当现实的结果不尽如人意时,人们往往会将现实结果与可能出现的较好结果进行比较,从而产生消极的后悔情绪体验(Mellers,Schwartz,&Ritov,1999)。
后悔研究起源于经济学家loomes等人(1982)提出的理性决策后悔理论,认为后悔是由于决策获得的现实经济收益与其他决策可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之间的差异比较产生的。
在此基础上,Zeelenberg等人(2006)认为,后悔是令人厌恶的一种情绪,是个体所获得或预期的现实结果与可能出现的更好的结果相比较产生的。
已有研究发现,后悔的产生不仅受个体稳定人格特质的影响,也与个体所处情境中的信息及其对信息的感知有着密切的关系。
后悔体验在短期内可以改变人们的决策方向及审慎性,长时间的沉浸则会降低对生活的满意度,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Kuhnle&Sinclair,2011;Inbar,Botti,&Hanko,2011;Purvis,Howell,&Iyer,2011;van deVen&Zeelenberg,2011)。
后悔心理的研究综述
后悔心理的研究综述在选择的过程中,人们常会出现“后悔”情绪。
近年来,“后悔”现象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其中心理学界较有代表性的有:Kahneman和Miller提出的关于“做”与“不做”的标准理论,后有Gilovich和Medivec的时间模式,对短时后悔和长时后悔进行独到的探讨,国内学者张结海对前述模式出现的一些不一致提出了一些修正意见,并提出了“状态的继续”与“状态改变”的概念。
但就后悔个人倾向性的研究却还比较少。
标签:后悔;长期后悔;短期后悔;后悔倾向性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了。
在选择的过程中,人们常会出现“后悔”的情绪。
后悔作为人的一种情绪情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有人甚至形成了一种后悔倾向——事前较少考虑,事后进行逆时思维,然后反复出现强烈的后悔情绪,从而严重地影响了个人的态度倾向、情绪、思维和行为方式。
鉴于“后悔”现象的存在,近年来,心理学界对后悔的研究兴趣越来越浓了。
一、后悔的概念心理学家Zeelenberg将后悔定义为:一种基于认知的消极情感,当个体意识到或者想象出如果先前采取其他的行为将产生更好的结果时,就会产生后悔情感。
Loomes Sugden和Bell从经济学角度,将后悔定义为:决策结果包括选项和事件发生的状态,而后悔就是这两部分对比的结果。
纵观中外研究,后悔有以下几种类别:根据后悔的持续时间,可将后悔分为短期后悔和长期后悔;根据后悔发生的时间,可分为决策前所考虑的后悔,即预期后悔和决策后所体验的后悔,即体验后悔。
二、后悔的理论研究(一)国外研究观察西方“后悔”的研究进展,有关后悔的研究取向主要有三种:哲学取向、经济学取向与心理学取向(主要基于反事实性思维研究)。
哲学家们对后悔的研究主要是力求证明伴随后悔产生的一些内部状态的自然性,试图界定后悔的含义,并把它从相关情绪如失望、内疚、自罪和悲伤中加以区别。
经济学家SavageLS.(1951)认为要研究后悔并建立相应的理论,必须基于两种基本假设:第一,许多人都必须经历过这种后悔状态;第二,它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判断,并且尽力去预测结果。
后悔实验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情感、心理和行为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后悔作为一种负面情绪,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深远的影响。
为了探究后悔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设计,探讨后悔情绪对个体决策和行为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后悔情绪对个体决策的影响;2. 探究后悔情绪对个体行为的影响;3. 为减少后悔情绪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男女比例1:1,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一系列关于决策的选择题和量表。
3. 实验步骤:(1)实验分组:将3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人,分别为后悔组、无后悔组和对照组。
(2)实验操作:①后悔组:在实验开始前,向后悔组被试播放一段关于自己过去错误决策的视频,使被试产生后悔情绪。
②无后悔组:在实验开始前,向无后悔组被试播放一段与实验无关的视频,使被试保持平静。
③对照组:在实验开始前,向对照组被试播放一段与实验无关的视频,使被试保持平静。
④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向所有被试呈现一系列关于决策的选择题,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3)数据收集:实验结束后,向所有被试发放量表,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
1. 决策结果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后悔组在决策结果上明显优于无后悔组和对照组,说明后悔情绪对个体决策有积极影响。
2. 量表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后悔组在量表得分上明显低于无后悔组和对照组,说明后悔情绪对个体行为有积极影响。
五、讨论1. 后悔情绪对个体决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后悔情绪对个体决策有积极影响。
这可能是因为后悔情绪使个体更加谨慎地对待决策,从而提高决策质量。
2. 后悔情绪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后悔情绪对个体行为有积极影响。
这可能是因为后悔情绪使个体更加注重自身行为后果,从而促使个体改正错误。
3. 后悔情绪的影响机制:后悔情绪作为一种负面情绪,其影响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认知机制:后悔情绪使个体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反思,从而提高决策质量。
决策后情绪后悔的研究述评
决策后情绪后悔的研究述评摘要:后悔是只有在决策中基于反事实思维才产生的一种消极的特殊情绪。
本文主要从后悔的定义,后悔的主要理论成果,后悔的研究范式、影响的后悔因素及后悔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述评。
关键词:决策;后悔;反事实思维后悔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只要人们意识到或仅仅只是想象到假如做了不同的决定,那么处境或结果可能会比现在好,人们就难免会为自己的决策而感到后悔。
关于后悔的定义主要有三种:Sugden 认为后悔是将事件的真实结果和可能发生的一个比真实结果更好的假设结果相比较并伴随痛苦情绪的过程。
Landman 将后悔定义为个体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对过去采取或未采取某一行动而导致的消极结果产生的自责、懊恼、悔恨等心理的一种情绪状态。
Zeelenberg 认为当个体认知到或者想象出,如果先前采取其他的行为结果会更好时,后悔情绪就会产生了。
一、后悔的主要理论1.Kahneman的标准理论Kahneman 的标准理论中“做———不做”后悔认为,面对同样的损失,由做引起的后悔程度比不做引起的后悔程度更强烈。
这一发现开创了心理学对后悔研究的先河,并且成为了这一领域所发现的最主要规律。
Kahneman的“做———不做”后悔,根据有无行为发生将后悔分为两类:做的后悔(regret of action),即对已发生的行为的后悔;不做的后悔(regret of inaction),即对未发生的行为的后悔。
2.后悔的时间性模型Gilovich 和Medivec 收集到的大量短期(一星期)后悔和长期后悔材料显示,短期后悔中绝大部分是做的后悔,而长期后悔中大部分是不做的后悔。
也就是说短期后悔支持“做———不做”规律,而长期后悔却与这一规律相悖。
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后悔的时间性模型,短期后悔支持“做与不做规律”,而长期后悔则与这一规律相悖。
这种时间性差异的原因是“做”和“不做”引起的后悔强度都随时间而降低,但“不做”的后悔强度降低速度由于一系列的心理机制的阻止而减慢,最后使得“不做”的后悔强度超过了“做”。
关于后悔的科学研究
关于后悔的科学研究后悔,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
无论是受到了挫折,做出了错误的抉择,或是遗憾未尽的事情,都会让人感到后悔。
但什么会引起我们的后悔?在这个问题上,科学研究已经给出了一些答案。
根据研究,我们可以分为两种后悔类型:行动后悔和不作为的后悔。
行动后悔,也称为行动后顾之忧,是发生在我们已经做出决定或采取行动后的后悔,比如我们可能会为过去那些错误的决定或是无法挽回的局面而感到后悔。
而不作为的后悔,则是由于我们没有采取行动而导致的后悔,比如机遇不时常常降临,但我们却无法抓住它,错失良机。
对于行动后悔这种情况,研究人员提醒我们注意四个因素。
第一个是过度思考。
当我们遇到决策时,大脑会快速制订计划,但如果我们一直在思考所有可能的后果,我们就会误判现实,做出后悔的行为。
其次是决策恐惧症。
一些人,害怕做出糟糕的选择,因此他们常常半途而废。
第三个是有偏颇的自我印象。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很聪明,就容易高估风险,而如果我们感觉自己缺乏能力,就会出现与风险相比不必要担心的情况。
最后一个因素是既存认知偏差。
如果我们决定去尝试某些事情,但它不符合我们既有的认知理念,我们可能就会试图避免决定,并最终感到后悔。
在对于不做事的后悔方面,研究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我们往往会因为一个稀有贵重的事件,而失去了某些想要的机会。
一般来说,这是因为我们过于专注于我们最想要的事情。
在某些时候,仅仅因为我们的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就会错过一个机会。
而这在其他更关键的方面,比如我们的职业和减肥,也是很常见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且不要错过任何有用的机会。
还有一种不做事的后悔是在做某些事情时,我们可能因为无法很好的控制事情,而遗憾我们无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此外,研究还表明情绪的后悔,对于一个人的健康和幸福度来说是有影响的。
显然,感觉后悔会让我们感到沮丧,而且会影响我们的睡眠和食欲。
一些研究发现,常常感到遗憾和后悔的人,生活质量通常比较低。
后悔规避的相关研究与分析
后悔规避的相关研究与分析后悔作为一种负向的消极情感状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时常出现。
这种反事实的思维,会对人们的决策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在决策领域,理论经济学家最早研究后悔。
传统的理性决策理论(如期望效用理论)认为,理性的人们做出的决策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选取效用最大化的方案。
Loom等学者认为,后悔是决策结果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期望效用理论的基础上加一个后悔函数,修正原有的心理效用曲线,使之能够更好地解释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决策行为。
卡尼曼在其著名的作为效应实验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后悔进行研究。
此后,后悔研究逐步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的关注。
一、后悔规避的概念和涵义后悔,是指发生在个体意识到或想象出如果先前采取其他行为,将会产生更好的结果时的一种基于认知的消极情感认为:后悔无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只要我们意识到或仅仅只是想象到假如我们做了不同的决定,那么处境或结果可能会比现在好,我们就难免会为自己当时的决策感到后悔。
事实上,后悔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很少能在生活中不犯错误或避免小的过失,此时总是产生后悔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
为了避免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就称为后悔规避或后悔厌恶。
后悔规避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更多是将后悔规避作为对预期式后悔的厌恶,对预期式后悔的逃避。
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往往会将我们当前已取得结果与不同行为的结果加以比较,如果决策时选择另一种行为的结果会比现在好,那么,个体就会产生后悔的情绪,并且在以后的行为决策中,会更多地考虑最小化后悔,后悔是一种令人厌恶的情绪状态,因此,我们没有等待这种隋绪的发生,相反,应积极地选择那些可以最小化将来后悔程度的行为方式。
后悔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同时会引发强烈的使后悔体验不再出现的愿望,这就是后悔规避。
后悔规避是一种心理倾向,即对消极情绪体验的自我保护倾向,可使个体免于遭受后悔的困扰。
后悔规避表现为个体的行为反应,为了避免后悔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个体通过对预期后悔采取相应的行为,使后悔程度最小化。
后悔情绪认知心理特点及神经机制的研究
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E N T R A L S O U T H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O R E S T R Y&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神 经 科 学技 术研 究 社会 认 知现 象 的交 叉学 科 。它 整合
社 会 心 理学 与认 知 神经 科 学 的知识 领 域 ,对 社会 心理 现 象 进行 多 水平 、多层 面 的分 析统 合 。从 社 会 、认知
没 有 把 握 ,他 做 了修 改 ,结 果 发 现 如 果 不 修 改 会 多 得 l 0分 ; 哪个 学 生 更 后 悔 ?研 究 发 现 :学 生 B >学
大 时, 后 悔 强 度 反 而 逐 渐 减 弱 。R o s e认 为 实 际 结 果 与 意 愿 结 果 的 接 近 性 主 要 包 括 时 间 接 近 性 、 空 间接 近 性 、和 主 观 数 字 的 接 近 性 。 比如 迟 到 3分 钟 错 过
哲 学 取 向、经 济 学 取 向 以及 心 理 学 取 向是 研 究
“ 社 会脑 ”的概 念 在 2 0世 纪末 的 提 出 , 国 内也 开始 了 社 会 认 知 神 经 科 学 的 研 究 。[ 】 】 社 会 认 知 神 经 科 学
( 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v e n e u r o . s c i e n c e , S C N) 是 一 门采 用认 知
和 神 经 三个 水 平研 究 纷繁 复 杂 的社 会情 绪 现象 。【 2 后 悔 情 绪 是 一种 复 杂 又 常 见 的 社 会 认 知 现 象 ,是 我 们
成人后悔心理的探索性研究
成人后悔心理的探索性研究
正文
删除线
行内代码
上标
下标
清除格式
默认字号
默字体
默认行高
左对齐
右对齐
居中对齐
两端对齐
增加缩进
减少缩进
成人后悔心理的探索性研究
采用landman的观点,以Gilovich的后悔心理问卷为参照,编制了符合中国成人实际情况的后悔心理问卷(ARPQ).经过统计分析认为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结果表明:成人后悔心理问卷由八大因素组成,分别为时间与精力(FF1);友谊、婚姻、爱情(FF2);习惯与嗜好(FF3);助人(FF4);把握机遇(FF5);个性(FF6);前途与未来(FF7);付出与收获(FF8).
行为决策中后悔情绪的研究综述
行为决策中后悔情绪的研究综述【摘要】后悔是行为决策前后都可能出现的情绪体验。
根据心理学的定义,后悔是一种基于认知的消极情感。
当个体意识到或者想象出如果先前采取其他的行为,将产生更好的结果时,就会产生后悔情感。
同时,许多研究也表明,后悔还可能作为一种预期情绪,通过认知的中介作用影响到最终的行为决策。
这里将从后悔的概念出发,以预期后悔与体验后悔为重点,梳理行为决策中的后悔的研究方法,并评述目前学术界关于后悔的理论模型。
【关键词】行为决策预期后悔体验后悔反事实思维后悔理论1前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时常要作出各种各样的决策,而后悔是行为决策中出现最多的的情绪体验。
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后悔是人们日常交谈中提到最多的负面情绪。
然而,最早的决策研究主要开始于经济学领域。
由于最初的经济行为研究大多是在“理性经济人”的思维视野和理论框架下开展起来,因此,决策领域的早期研究几乎忽略了情绪的影响作用。
后来,随着社会认知科学、经济社会学、心理学以及其交叉学科的发展,“决策”不再仅仅是经济学的研究专利,尤其是将“情绪”引入“决策”研究之后,情绪与决策的关系研究备受青睐,开展最多的当属“后悔”情绪对“决策”影响的研究。
后悔情绪可以出现在心理预期中并最终对行为决策造成影响。
由此可见,行为决策中情绪的作用机制比较复杂,因此,决策与后悔情绪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后悔的概述心理学界对后悔(Regret)是这样定义的:后悔是一种基于认知的消极情感,主要发生在个体意识到或者想象出如果先前采取其他的行为,将产生更好的结果时。
由此可见,产生后悔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个体行为(决策)的结果不好(或相对不好);二是如果改变了当事人已经完成的行为(决策)就会获得好(或相对好)的结果。
心理学界对后悔的研究是在反事实性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的框架下展开的。
上面提到的“要是当初……,就好了!”“如果……,就不会这样了。
后悔理论研究模型_冲突与进展
后悔是为我们所熟知的一种情绪,它是日常交谈中情绪表达方面提到最多的负面情绪,与我们的日常决策、认知方式、情绪体验等都密切相关。
其实,最早对后悔进行研究的是哲学领域,其后才逐渐扩展到经济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领域。
人们在后悔时通常会产生“如果……就……!”“要是……就好了”等的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1]。
在心理学领域研究后悔是基于反事实思维进行的。
1982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Kahneman和他的同事Tversky首次提出“反事实思维”这个名词,即个体对过去事件加以心理否定并构建出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方式常常伴随着后悔、痛苦或者高兴等情绪反应。
此后,心理学对后悔的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并日趋丰富。
但就目前对后悔的研究而言,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1后悔概念的界定日常生活中的后悔是指“做错了事,事后感到懊悔。
”[2]而心理学领域对后悔的研究有着自己独特的模式,它是在反事实思维的框架下展开的。
因此,后悔的定义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反事实思维的印记。
Sugden认为后悔是将事件的真实结果(what is)和可能发生的一个比真实结果更好的假设结果(what might have been)相比较并伴随痛苦情绪的过程[3]。
这个定义蕴涵了反事实思维的对比效应(contrast effect)和它的情绪功能(affective function)的思想,将真实结果和可能发生的假设结果相比较就体现了对比效应。
反事实思维中的上行反事实思维引发了负面情绪———后悔,则反映了情绪功能。
可见,这个后悔定义严格遵循着反事实思维的思想,同时也说明了后悔与反事实思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Landman将后悔定义为个体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对过去采取或未采取某一行动而导致的消极结果产生的自责、懊恼、悔恨等心理的一种情绪状态[4]。
这一定义涉及了后悔的影响因素,做—不做效应(action—inaction effect),后悔的负面结果以及后悔的多元组合(即自责、懊恼、悔恨等),且主要是以Kahneman的“做—不做”规律为依据的,而Kahne-man恰恰是研究反事实思维的早期人物之一。
关于后悔纠结的心理学
关于后悔纠结的心理学
后悔和纠结是人类情感中常见的体验,它们与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和理论有关。
以下是一些关于后悔和纠结的心理学观点:
1. 预期理论:预期理论认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根据对未来的预期来权衡利弊。
如果决策的结果不如预期,人们可能会感到后悔和纠结。
2. 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为之间存在不一致时,他们会感到不适和纠结。
这种不一致可能会导致人们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或行为,以减少认知失调。
3. 后悔理论:后悔理论认为,人们在做出决策后会评估决策的结果,并与其他可能的结果进行比较。
如果发现自己的决策导致了不良后果,人们可能会感到后悔和纠结。
4. 沉没成本谬误:沉没成本谬误是指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往往会考虑已经投入的成本,而忽略了当前的情况和未来的可能性。
这种谬误可能导致人们继续坚持错误的决策,即使已经意识到它们是错误的。
5. 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指人们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对于那些经常感到后悔和纠结的人来说,学习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可能会有所帮助。
总之,后悔和纠结是复杂的情感体验,涉及到许多心理学概念和理论。
了解这些概念和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并采取适当的策略来处理它们。
为什么一些人更容易陷入懊悔的情绪中?
为什么一些人更容易陷入懊悔的情绪中?导言:懊悔作为一种消极情绪,经常困扰着人们的内心世界。
然而,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陷入懊悔的情绪中,而另一些人则能够更好地抵御懊悔的困扰呢?下面,我们将通过分析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些人更容易陷入懊悔的情绪的原因。
一. 自我责备机制过于敏感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具有过于敏感的自我责备机制。
当他们遭遇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将责任归咎于自己,无论是事发时的外部条件还是他自身的因素,都会成为他们自我责备的对象。
这种自我责备的过于敏感导致了他们更容易陷入懊悔的情绪中。
二. 完美主义倾向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设定了很高的标准,并且要求自己完美地达到这些标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
因此,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的表现持有较高的期望,当他们未能达到这些期望时,他们会感到失落和懊悔。
这种完美主义倾向使他们更容易陷入懊悔的情绪中。
三. 选择困难症选择困难症是一种常见的现代社会现象,指的是当人们面对多个选择时,感到迷茫和困惑,很难做出决策。
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在做出决策时常常犹豫不决,担心犯错,导致后悔。
这种选择困难症的倾向使他们更容易陷入懊悔的情绪中。
四. 社交压力和他人评价的关注度一些人对于他人的看法非常在意,他们担心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会受到他人的批评和负面评价。
这种对他人评价的关注度,使他们更容易在面临选择时陷入犹豫不决的情绪,当自己的决策出现问题时,他们也更容易陷入懊悔之中。
五. 长期的负面情绪积累负面情绪的积累也是一些人更容易陷入懊悔情绪中的原因之一。
当一个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负面情绪,他们的思维会偏向于消极,对于过去的决策和行为会持有更加悔恨的态度。
这种长期的负面情绪积累会使他们更容易陷入懊悔之中。
结语:不同的人对于懊悔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一些人更容易陷入懊悔的情绪中。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个人的心理特点和社会环境对于懊悔情绪的影响,来更好地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懊悔情绪。
犯罪后悔心理学方法在悔过过程中的应用
犯罪后悔心理学方法在悔过过程中的应用犯罪行为对社会和个人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不仅侵犯了他人的权益,更损害了罪犯自己的内心。
在犯罪后,一些罪犯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希望通过悔过来弥补过错。
然而,要想真正实现悔过,需要运用心理学方法来理解和解决悔过的难题。
本文将探讨犯罪后悔心理学方法在悔过过程中的应用。
一、自责与自省犯罪行为过后,罪犯往往会感到内疚和自责。
这种负面情绪对于悔过过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罪犯应该逐渐接受自己的过错,并认清犯罪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伤害。
通过自省,罪犯可以深入思考造成犯罪的原因,分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寻找到个人的弱点和易受影响的环境因素。
只有真正理解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对其产生深刻的自责与自省,罪犯才能朝着悔过的方向迈进。
二、意识重塑与认知调整犯罪往往是罪犯内心世界的反映,有时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悔过过程中,罪犯需要对自己的意识进行重塑和认知调整。
意识重塑是指通过调整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其与社会道德规范相一致。
罪犯需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思维和行为习惯,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改变。
认知调整是指帮助罪犯改变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
通过接受心理帮助和专业指导,罪犯可逐渐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培养出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而促进悔过的进程。
三、道歉与赔偿在悔过过程中,罪犯需要积极主动地向受害者道歉,并尽力进行赔偿。
道歉是对受害者和社会的一种尊重和认可,也是罪犯表达忏悔和悔过的重要方式。
通过道歉,罪犯可以向受害者展示自己的改变和诚意,同时也为受害者提供了一种解脱和安慰的机会。
赔偿则是对受害者进行经济或其他形式的补偿,帮助他们尽可能恢复以前的生活状态。
通过道歉与赔偿,罪犯可以修复与受害者之间的关系,为悔过和重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再教育与社会支持犯罪后悔心理学方法的应用还需要结合罪犯的再教育和社会支持。
再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心理干预手段,帮助罪犯纠正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观念,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后悔的内部发展过程:影响因素、后效及研究展望
Bo t t i , & Ha n k o, 2 01 1; Pu r v i s, Ho we l l , & I y e r , 2 01 1;
“ 对 于那 些 本来 应该 做 的 事 情 , 我 们 总是 拖 着
一
v a n d e V e n& Z e e l e n b e r g , 2 0 1 1 ) 。
伴随决策行为产生 , 其出现频率仅次于焦虑 , 但消极
程度 及负 面影 响却远 远大 于焦 虑 。当现实 的结果 不 尽 如人意 时 , 人 们往 往 会 将 现 实结 果 与 可 能 出现 的 较好 结果 进行 比较 , 从 而 产 生 消极 的后 悔情 绪 体 验
( Me l l e r s , S c h w a r t z , &R i t o v , 1 9 9 9 ) 。
论 发 展 和 实证 研 究 的 需 求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关键词 : 后 悔; 内部发展 过程 ; 认知 比较 ; 负性情 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 : B 8 4 0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5 1 8 4 ( 2 0 1 3 ) 0 2— 0 1 1 0— 0 8
1 引 言
及其 同事 ( 2 0 0 8 ) 研究发现, 后 悔 在 日常生 活 中总 是
可 能与后 悔 的内部发 展过 程不清 有关 。尽管 已有研 究在 理论 及实证 层 面 已经对 后悔 的发 生机制 有 了一 定 的探讨 和解 释 , 但其 内在 逻辑 尚不 明确 , 而 这应该
是 开展预 防 和干 预研 究 的基 础 。接下 来 , 将 从 后 悔
直不做 , 而往 往做 了那 些 我们 不该 做 的事 情”
后悔的痛苦探讨人性中的后悔心理
后悔的痛苦探讨人性中的后悔心理后悔的痛苦:探讨人性中的后悔心理后悔是一种让人无法忘怀的情绪,它时常困扰着我们的内心,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痛苦。
正如人们常说的,“君子有三心”,其中就有“后悔之心”,可见后悔对于人的成长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人性中的后悔心理,并对如何正确应对后悔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
一、后悔的痛苦感受后悔是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或决定所产生的一种懊悔、悔恨的情绪。
当我们回忆起曾经犯下的错误或错过的机会时,后悔的痛苦感受会涌上心头,给我们带来沉重的负面情绪。
有时,后悔甚至能够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
后悔的痛苦感受主要源于对于过去事件的无可挽回性的认知。
人们意识到自己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或决策,但却无法改变或修正过去。
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和失去机会的遗憾使得人们深陷于后悔的痛苦中。
同时,后悔还会给人们带来自责、自卑等负面情绪,使得人们对自己的价值产生质疑。
二、后悔心理的成因后悔心理的成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后悔可能源于错误的决策。
当我们面临选择时,如果没有充分的思考或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容易做出不理智的决策。
而事后,当我们认识到选择的错误性时,后悔就产生了。
其次,后悔还可能源于未能抓住机会。
有时候,机会只会一次降临在我们的面前,如果我们因为种种原因而错过了,后悔就不可避免。
此外,社会和亲密关系对后悔心理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社会舆论和他人的评价能够引起我们的后悔心理。
在亲密关系中,如果我们伤害了对方,造成了感情上的损失,后悔也会随之而来。
三、正确应对后悔面对后悔,我们要学会正确应对,从而减轻痛苦并向前迈进。
以下几点是处理后悔的一些建议。
首先,接受过去的事实和选择,放下过去的后悔。
既然过去的事情无法改变,我们需要承认自己犯错或错过机会的事实,接受这样的结果,并学会释放内心的后悔情绪。
其次,从错误和遗憾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
后悔是一种反思和成长的机会,我们应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以此来不断提升自己。
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沉浸在懊悔中无法自拔?
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沉浸在懊悔中无法自拔?懊悔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当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或决策感到后悔时,往往会被懊悔所困扰,无法自拔。
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陷入懊悔的泥沼中呢?下面我们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1. 个人品质与教育背景拥有高度重视个人品质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行为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一旦犯错或做出不理智的决策,他们更容易感到后悔。
此外,教育背景也会对一个人的懊悔倾向产生影响,接受过严格教育的人往往更具有对自己行为的批判性思维,更容易陷入懊悔情绪中。
2. 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也是导致某些人更容易陷入懊悔的原因之一。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持有不确定或负面的看法,他们会更容易对自己的过去行为进行苛责和懊悔,从而无法自拔。
3. 情绪调节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指的是一个人控制、识别和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有些人天生情绪调节能力较差,他们往往难以摆脱内心的懊悔情绪,持续沉浸其中。
此外,长期缺乏情绪调节训练的人也容易陷入懊悔情绪中。
4. 社会压力和事后评论社会压力和身边人的事后评论也会导致某些人更容易陷入懊悔中。
当一个人的行为受到他人的批评、指责或嘲笑时,他们往往会对自己的决策感到后悔,并且无法从中解脱出来。
如何摆脱懊悔和寻求心理治疗的建议:1. 接纳过去的错误面对过去的错误决策和行为,接纳它们是改变自己懊悔情绪的第一步。
每个人都会犯错,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应该被懊悔所困扰一生。
2. 提升自我价值感增强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和成长,这有助于减少懊悔情绪的产生。
3. 学会情绪调节技巧学习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冥想、运动等,这些能够帮助你放松身心,减少懊悔情绪的困扰。
4. 寻求心理治疗帮助如果你发现自己无法自拔于懊悔之中,无法自行调节情绪,寻求专业心理治疗的帮助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心理治疗师可以帮助你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情绪,找到摆脱懊悔的路径。
总结:懊悔是一种常见的情绪,某些人更容易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犯罪后悔心理学视角下的道德转变之旅
犯罪后悔心理学视角下的道德转变之旅犯罪行为是社会不可容忍的行为,它对受害者和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
然而,我们是否真的可以将犯罪分子一概而论,将其永远地定义为邪恶的化身呢?本文将从犯罪后悔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犯罪者的道德转变之旅。
一、犯罪的心理背景犯罪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心理问题是其中之一。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些犯罪者在犯罪行为之前常常存在情绪、认知和人格等各方面的问题。
比如,他们可能面临着孤独、挫败感和自尊心受损等情绪问题,同时也常常具备缺乏同理心、责任感和自控力等人格特质。
二、犯罪后的后悔心理当犯罪行为被揭露或者犯罪者被处罚之后,他们常常会出现后悔心理。
犯罪后的反思和内疚感常常是道德转变的起点。
犯罪行为对犯罪者自身和他人造成的伤害开始被深刻地认识到,这种感受激发了他们内心的良知和道德意识。
后悔心理使得犯罪者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重新评估自己的价值观。
三、道德转变的过程道德转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具体的步骤和时间每个犯罪者可能都有所不同。
然而,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道德转变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悔过的意识。
犯罪者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罪行,对过去的行为感到懊悔和内疚,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接着,是对受害者的关怀。
犯罪者开始反思自己的罪行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感到对受害者的愧疚和同情,希望能够为他们补偿和赎罪。
然后,是道德价值观的转变。
犯罪者意识到自己当前的道德观念存在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和审视。
他们开始思考善恶、公正和责任等道德概念,并重新建构自己的道德价值体系。
最后,是积极行动的实施。
犯罪者开始主动采取措施来弥补自己的过错,比如寻求受害者的谅解、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及帮助其他有类似遭遇的人等。
四、道德转变的意义与影响犯罪者的道德转变不仅对他们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于犯罪者个人来说,道德转变意味着他们走出了罪恶的阴影,实现了对过去行为的认知和悔过。
后悔的心理学研究进展
后悔的心理学研究进展陈巍1,2,丁峻1,2,赵晶1,*,曹亮1(1.杭州师范学院心理学系,浙江杭州310018;2.杭州师范学院认知与行为神经科学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36)【摘要】近年来,有关后悔的研究比较活跃,后悔已经成为日常决策、认知方式、情绪体验研究中经常涉及的概念,临床与神经心理研究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本文简要描述和回顾了后悔的基本概念,后悔的经典理论以及后悔研究在当代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中的进展。
【关键词】后悔;眶额皮层;反事实性思维;经典后悔理论;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611(2007)04-0415-03ResearchesaboutRegretinPsychologyCHENWei,DINGJun,ZHAOJing,CAOLiangThePsychologyDepartmentofHangzhouNormalUniversity,Hangzhou310018,China【Abstract】Recently,researchesaboutregrethavebecomemoreandmoreactive,especiallyinthestudyfocusingondailydecisionmaking,cognitivestyleandemotionalexperience.Clinicalandneuropsychologyalsomakesadeepexplo-rationonit.Thisarticlebrieflydescribesandreviewsconceptofregret,classictheoriesofregretandthestudyintheprogressofsocialcognitiveneuroscience.【Keywords】Regret;OrbitofrontalCortex;Counterfactualthinking;Classictheoriesofregret;Socialcognitiveneuro-science*浙江教育学院Wehaveleftundonethosethingswhichweoughttohavedone;andwehavedonethosethingswhichweoughtnottohavedone.-AmericanBookofCommonPrayer[1](对于那些本该做的事,我们往往拖着没做,而干了那些本不该干的事);世上没有后悔药-中国谚语,都形象的指向了后悔这一我们并不陌生的情绪。
回头是否会导致后悔?
回头是否会导致后悔?回头,是指在前进的道路上重新审视和选择;后悔,是指对于过去所做的选择和行为感到懊悔和遗憾。
人生中,我们常常会被困扰于是否选择回头,担心会否导致后悔。
那么,回头是否会导致后悔呢?下面将从心理学、生物学和经济学的角度为您解析这个问题。
一、心理学视角1. 心理现象:回忆偏差与选择困难回忆偏差是指在回忆过去事件时,人们倾向于将事实梳理得更积极或消极。
当我们回头思考一些选择,可能会过度强调过去的美好,而忽视了当初做出选择的原因。
这种回忆偏差可能会使我们后悔回头的决定。
2. 选择困难:恐惧可能导致错失机遇回头意味着重新选择,而选择的过程常常伴随着焦虑和犹豫。
我们害怕重新做出选择后,发现自己错失了原有的机遇。
这种恐惧可能使我们更倾向于坚持当前的道路,不愿回头。
二、生物学视角1. 进化心理学:保持一致性的决策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确保一致性决策的倾向。
回头意味着改变已有的决策,与我们生物学上的决策机制相悖。
因此,回头往往会导致对过去选择的否定和后悔,使人感到不舒适。
2. 自利心理:克服即时满足的诱惑在生物学层面上,人类往往倾向于追求即时满足。
而回头往往需要我们克制内心的冲动,做出对长远利益更有利的选择。
这种克制和抑制给人带来的焦虑感可能会导致后悔的产生。
三、经济学视角1. 机会成本:回头的代价和机遇成本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概念指的是做出某个选择所需要放弃的其他选择的收益。
回头的决定往往伴随着机遇成本的产生,我们需要衡量回头带来的收益是否超过了放弃其他选择的成本。
如果回头的代价太大,我们很可能会后悔。
2. 动态一致性:保持稳定的决策经济学中的动态一致性理论认为,人们往往倾向于保持稳定的决策,以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
回头可能意味着打破现有的稳定状态,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引发后悔的情绪。
综上所述,回头是否会导致后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心理学、生物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层面的原因。
尽管回头有可能引发后悔,但在一些情况下,回头也能够带来新的机遇和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
做vs不做的后悔
• 92%的被试认为乙会更后悔。 • 因为人们更容易把自己置于乙的位置而被“我自作自 受”这样的想法折磨。 • 然而,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自己生命中最后悔的事, 往往集中于“没有做什么”。例如,“我真的希望我 在大学时候能够更加认真地对待我的学业”,“我真 的希望我在爸爸去世之前我应该告诉他我很爱他”, 还有“我真的很后悔我没有去过欧洲”。
实验1
后悔的时间模型
让一组成人被试完成问卷,要求他们回忆(不用写下来)上一周和过去整个 一生中感到最后悔的作为和不作为事件,然后在这两个时段内都指出是作为
还是不作为事件的后悔程度更深。
关于过去一周的情况,觉得对作为(53%)事件更后悔的人数与觉得对不作为 事件更后悔的人数相当;然而关于过去整个一生的情况,则多数人(84%)对 不作为事件感到更后悔。
结果&分析
做vs不做的后悔
• 为什么会出现矛盾?
1. 在真实生活中,人们是否真的对没有进行的行为更加 后悔; 2. 时间模式:是否是在短期的时间范围内,人们对已经 完成的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更加后悔,而从一个长期 的角度进行考虑,人们感到没有完成的行为更加后悔。 3. 在这个有关后悔的时间模型中所包含的各种不同的心 理机制。
增加不作为事件后悔的因素
时间模式成因分析
让已毕业的和在校学生考虑增加一门有挑战性的课程对学期 生活的影响,如对本学期平均成绩积点、睡眠时间等的影响。 一组是已毕业3.5年的毕业生,第二组是在校学生考虑对本学 期的影响,第三组是在校学生考虑对上学期的影响。
担忧程度:已毕业的学生<考虑上学期情况的学生<考虑本学期情况的学生。 因此如果考虑在当时的情况下采取不作为的行为,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而言, 他们所感受到的后悔的程度一定是最高的。
减轻作为事件后悔的因素
时间模式成因分析
1. 不可解释的不作为事件: • 在当时事件发生的情形下,我应该有能力完成这样的任务,使得对 过去不作为的行为变得不可解释,也因此而无法原谅自己。 • 阻止行动的因素一般没有引发行动的因素那么明显,因此经过一段 时间以后,不作为会变得无法解释,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现象会 越来越严重。 2. 后果无限 作为后悔事件的后果一般是有限的(finite)(实际发生),而不作为 后悔事件的后果在心理上一般是无限的(infinite)(想象中发生)
前人的实验
日常生活的研究
• Gilovich和Medvec(1994)使用电话调查的方法,直接问受访者(60名成 人)他们对作为和不作为的后悔情况: • 当你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并考虑那些你感到后悔的事,哪些事你更后悔, 是那些做了可是希望自己没有做的事,还是那些没有做可是希望自己做 了的事? • 75%的参与者认为不作为产生的后悔更大 • 是不是因为不作为比作为的事例多很多? • 作者又以一个30名成人的样本做了一个电话调查, • 让受访者回忆他们最后悔的一件作为事件,和最后悔的一件不作为事件, 不用说出事件的内容,可是必须有一件具体的事例。然后让他们判断哪 件事有更大的后悔。结果是70%的参与者认为不作为的事例产生的后悔更 大。
实验1
时间模式成因分析
让一组20位成人考虑最后悔的作为事件和最后悔的不作为事件,然后用10点量表评价 “如果做了后悔没有做的事(如果没做后悔做了的事),你的生活将会有多不一样”。
实验的结果是:其中有2名被试说他们无法想起任何作为后悔事件,2名被试说从长期来看, 作为的后悔事件实际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剩下的16名被试认为,如果做了后悔没有做的事 带来的改变显著高于如果没做后悔做了的事而发生的改变。
• 认为那些没完成的任务、没实现的目标比那些已完成的、已实现的或已解决的事 情更容易被回忆。因此不作为的后悔事件一般更容易被记住,也更持久。 • 作为事件是属于过去的,而不作为事件即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因此也会更频繁 地回忆起来,从而更频繁地体验到后悔。Zeigarnik效应认为不是增加了不作为事 件后悔的痛苦程度,而是增加了体验它的频率。
自由反应的数据
日常生活的研究
Background
做vs不做 的后悔
日常生活 的研究
后悔的 时间模型
时间模式 成因分析
Conclusion
Contents
• 关于矛盾的解释:基于情境的判断要求人们考虑短期的后悔(short-term
regrets),而另一种实验方法则是要求参与者回忆生活中重大的后悔事
The Experience of Regret:
What, When, and Why
经36 鄂瑶
Background
做vs不做 的后悔
日常生活 的研究
后悔的 时间模型
时间模式 成因分析
Conclusion
Contents
Background
做vs不做 的后悔
日常生活 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究
后悔的 时间模型
时间模式 成因分析
结果分析
时间模式成因分析
1. 行为修正(behavioral repair work):人们更倾向于采 取更多的补偿性措施来修正那些作为事件。 2. 心理修正(Psychological Repair Work):
• 一线希望(silver linings):自我安慰 • 不协调 在后悔的作为事件中,人们更加可能采取降低不协调的措施 由于不作为常常被视为维持现状而作为被视为背离常规,因此人们 对作为感到更多的个人责任,也就有更可能采取措施来降低其中的 不协调
让38名成人考虑最后悔的作为事件和最后悔的不作为事件,然后描述每件事即时或 延后的坏结果(录音),考察做这样描述的时间。
结果:被试平均用了42秒描述不作为的后果,而平均用29秒描述作为的后果。 通过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表明,人们认为不作为带来的伤害要大于作为所带来的伤害。
实验2&3
时间模式成因分析
Zeigarnik 效应
使不作为后悔事件的认知可能性增加的因素
时间模式成因分析
Background
做vs不做 的后悔
日常生活 的研究
后悔的 时间模型
时间模式 成因分析
Conclusion
Contents
被试 实验方法 关于后悔的定义 文化差异 群体?个体?
Summary
Conclusion
被试 实验方法 关于后悔的定义 文化差异 群体?个体?
试验中被试数量过少: 20个,30个。最多也只有80个
Summary
Conclusion
被试 实验方法 关于后悔的定义 文化差异 群体?个体?
一部分实验采用的是电话采访,还有邮寄信件的 方式,干扰因素多。结果是否可靠?
Summary
Conclusion
被试 实验方法 关于后悔的定义 文化差异 群体?个体?
结果&分析
做vs不做的后悔
Background
做vs不做 的后悔
日常生活 的研究
后悔的 时间模型
时间模式 成因分析
Conclusion
Contents
• Kinnier& Metha(1989): • 如果你的生活可以重新再来一次,对于哪些事情会采取不同的行为? • 最常见的回答是他们没有完成的行为,例如“学习应该更加努力和用功” 等等。 • Gallup的1953、1965年的两次调查(Erskine,1973)、Metha、Kinier和 McWhirter(1989)以及Terman(1986)的调查结果也出现了类似的结果。 • 缺陷: 1. 不是直接问被试他们是否后悔,而是问如果有一次重新再来的机会,希望 以不同的方式做某事,这样的提问方式并不能够与后悔情绪等同起来; 2. 问被试如果能重来他们希望以不同的方式做什么(what they would do differently if they had the chance),会使被试偏向于考虑那些没做的事。
过去对后悔的研究方法
Background
3. 虚拟事实的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与后悔: • 人们不是孤立地评价一个事件,而是把它与其它“可能”、“应 该”发生的事件做比较。 • 情绪夸大(emotional amplification) 即人们倾向于对那些很容易想象到另一个结局的事件有很强烈的 反应。 E.g 换乘另一趟航班后遭遇飞机失事
后悔的感情也可以细分
• 没有完成自我实现而造成的后悔,
• 进行了某些违反道德的行为而产生的后悔 不同种类的后悔是否在痛苦程度上有所区别?
Summary
Conclusion
被试 实验方法 关于后悔的定义 文化差异 群体?个体?
文中被试大多数是西方人,那么关于对 后悔的认识,不同文化之间是否有差别 呢?比如中国文化崇尚“无为而治”、 “顺其自然”。
件,他们可能会评价不同类的事件,而且后悔的含义也可能不同。 • 但Gilovich和Medvec认为这种差异也反映了后悔体验的时间模式。
1. 短期:行为产生的影响更大
2. 长期:不作为产生的影响更大。
时间模式
后悔的时间模型
Dave和Jim互相不认识,可是都进入了同一间大学,而且都不是非常满意, 并在考虑是否要转到别的学校。最终他们做了不同的决定:Dave留在原来 的学校,而Jim转到另一所大学。假设他们的决定都被证明是不好的:Dave 不喜欢现在这所学校而且希望自己当初就转校,Jim不喜欢新的环境而且希 望自己当初选择留在原来的学校。 1. “在他们发现自己的决定是错误的那一刻,你认为谁最后悔?”(who do you think would regret his decision the most upon learning that it was a mistake?) 2. “从长远来看,你认为谁对自己的决定最后悔?”(who do you think would regret his decision the most in the long run?) 76%的被试认为在短期内Jim会更后悔,63%的被试认为长远来看Dave会更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