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新闻采访的名词解释

新闻采访的名词解释

新闻采访的名词解释新闻采访是一种常见的新闻报道形式,通过与相关人员交流、调查和收集信息,从而获取新闻素材,展示事实真相或者呈现动态事件。

在媒体领域,新闻采访是一项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工作,它为公众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新闻信息,增加了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本文将对新闻采访的定义、目的和重要步骤进行解释,并探讨新闻采访的技巧和挑战,以及它在媒体行业中的作用。

首先,新闻采访是一种通过与相关人员交流和调查,从而获取重要信息和故事素材的工作方式。

采访对象可以是现场目击者、权威人士、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高管以及普通民众等,旨在收集他们的观点、意见、见解和经验,以补充和丰富新闻报道的内容。

新闻采访的目的是获取可靠的新闻线索、证实事实的真实性、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并挖掘新闻故事的背后信息。

通过对相关人员的采访,新闻媒体可以提供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报道,满足公众对新闻的需求,传递有价值的信息给读者和观众。

在进行新闻采访时,一般有几个重要的步骤。

首先,记者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了解采访对象的身份、背景和经历,并对要采访的话题有一定的了解。

其次,记者需要与采访对象预约时间和地点,确保能够顺利开展采访工作。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保持专业和客观的态度,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并倾听采访对象的回答。

同时,记者需要保持整体思维和敏锐观察力,捕捉采访现场的重要信息和细节。

采访结束后,记者需要整理和编辑所获得的信息,准备新闻报道的写作和发布。

然而,新闻采访也存在一些挑战和技巧。

首先,采访对象可能对记者的提问持保留态度或者避重就轻,这就需要记者具备良好的沟通和说服能力,通过亲和力和信任感赢得采访对象的配合和信赖。

其次,在采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确定性和意外情况,记者需要灵活应对,保持冷静和灵敏的反应。

与此同时,记者还要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尊重采访对象的权益,确保采访过程的合法合规。

新闻采访在媒体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提供了全面、多样的信息来源,使媒体报道更加真实、准确和立体。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题答案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题答案

新闻采访与写作(下)复习题答案(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指导一、名词解释1新闻语言:新闻语言是兼有艺术语言、科学语言和生活语言之长的记实语言,是一种直观朴实的、确切无误的、生动形象的纪实语言。

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准确清晰、通俗易懂、简洁的特点。

2 新闻笔法:新闻写作所使用的笔法应该说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是新闻作品中基本的笔法。

其他的如倒叙、插叙、悬念、伏笔、穿插、比喻、夸张、反复、排比、对照、夹叙夹议等等,也是新闻作品可以利用和参考的。

但是,对于新闻写作来说,更应该研究新闻写作的特殊笔法或持有的笔法。

大体说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虚实相间,以实为主。

2.粗细互补生动真切。

3 纵横捭阖,开合自如:主要有三种笔法:(1)合笔(2)跳笔(3)跨笔3新闻主题:所谓新闻主题,即指新闻事实所提炼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表明的中心思想。

它是贯穿一篇新闻的主导思想、主脑和灵魂,是决定新闻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

新闻主题与一般文章主题的概念基本相同。

通俗地讲,即指作品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要解决或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4 新闻角度:所谓新闻角度,即指新闻事件表现的着眼点和侧重点。

也即指记者在明确报道思想和识别新闻价值的基础上,精心选择一个最能反映新闻主题的侧面作为报道的切入点,从而完成整个事件的写作。

新闻角度的选择和体现贯穿于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全过程。

在选择和体现新闻角度过程中,记者应该围绕下述三个字下功夫:(1)比(2)小(3)异。

5 新闻标题:新闻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它是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

它要求“一语点破”,点明这篇报道的精髓所在;侧重于标出动态,告诉读者正在发生或正在进行的一件什么事情;要标出主要新闻要素。

6 新闻导语:新闻导语是消息区别其他新闻文体的重要特征,属于消息特有的概念和标志。

新闻采访常考的名词解释

新闻采访常考的名词解释

新闻采访常考的名词解释新闻采访是一项重要的新闻工作,它承载着报道真实、客观、全面的使命。

在进行新闻采访时,采访者常常会遇到一些特定的名词和概念。

这些名词解释既有助于我们理解报道,也能让我们更好地进行新闻采访和报道工作。

下面,我们将对常考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并以此为线索展开讨论。

1. 独家新闻:独家新闻指的是某家媒体独自获得并报道的独特新闻。

通常情况下,独家新闻是指该媒体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早、更全面地获取了这个新闻事件的消息,并进行了报道。

独家新闻具有一定的价值,因为它们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或观众。

2. 专访:专访是指采访某个特定对象的一种形式。

通常情况下,专访是由专门的采访记者对某个知名人物、公众人物或专业人士进行深入的、有针对性的采访。

通过专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被采访者的观点、经验、态度等。

采访者在进行专访时,通常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并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3. 爆料:爆料是指揭露一些重要的、秘密的、尚未为公众所知的信息或事件。

爆料往往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和独家性,因此常常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

在新闻采访中,爆料可以很好地拓宽新闻报道的视野,揭示事实真相。

然而,采访者在面对爆料时也需要谨慎处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4. 独立性:新闻报道的独立性是指新闻媒体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独立性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准则,保证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在进行采访和报道时,采访者应避免受到任何利益驱动或政治影响,始终以事实为导向,并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5. 编辑:编辑是新闻报道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编辑负责整理、安排和修饰新闻报道的内容,确保其质量和可读性。

编辑需要对新闻报道具有敏锐的嗅觉和判断力,能够准确捕捉到新闻事件的关键点,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和补充。

同时,编辑还需要对新闻报道进行语言修辞上的优化,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6. 报道角度:报道角度是指新闻报道中所采用的视角和立场。

不同的报道角度可能会对同一事件进行不同的解读和呈现。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和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和报道提供需要确认、扩展和深化的信息,提醒记者新闻的位置和采访的方向。

2.新闻与事实――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

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3.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记者围绕收集新闻事实材料,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而进行的专项调查活动4.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

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五、两全其美——两全其美是指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政策指示;深入理解“底层”,就是要掌握丰富的实际情况。

在面试实践中,我们不仅要了解“顶”,还要了解“底”,让上级了解并达到下级。

6.“心入”与“身入”――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

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7.记者——俗称记者,是指新闻传播机构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

同事通常指记者,包括主编、编辑、记者、广播员、通讯员等。

8.专业记者――专业记者是专门采访报道某一行业或某一战线的记者。

专业记者的最大特点是“专”。

他们在自己分工的那个方面掌握着较多的专业知识,并有一定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

9.特派记者——由新闻单位派遣执行重要特别任务的记者。

特种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优于普通记者。

10.特约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采写任务约请外单位的同志来完成而给以的称号。

特约记者采写的稿件一般比较重要,且有特色。

11.新闻敏感度——也称为“新闻鼻子”。

它指的是新闻工作者敏感地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包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

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性,一种感性思维活动,是新闻工作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职业能力的综合体现。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一、名词解释1、媒介即讯息:也称作媒介即信息,由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

信息总要以最适合其播出或最易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受众,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

2、深度报道:对主体新闻的时空维度进行深度扩展的报道。

它通过对主体新闻的生成背景、波及影响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展示与剖析,深刻地反映客观环境的最新变动状态。

针对某一事件进行深入采访,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新闻事件的深层内涵,来引导社会舆论。

3、新闻线索: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一种信号或简要信息。

4、斯诺和《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5、延迟性导语:又称间接性导语,是相对于直接性导语的种常用的导语形式。

用情节、隐喻、故事的精彩片段激发受众的兴趣、疑问、好奇心、求知欲,借此带领受众进入新闻事件的核心。

6、新闻采访:新闻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7、隐性采访: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隐瞒记者身份,以体验方式或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而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

8、媒介即人体的延伸:媒介即万物,万物及媒介。

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眼神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

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

9、沙漏型结构:纵向结构,按照新闻发生的时间进程展开新闻内容,开始部分与倒金字塔结构类似,有一个描述新闻核心内容的导语,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其余的部分或全部报道。

10、电视的象征暴力:由法国布尔迪厄《关于电视》中提出,揭示民主假象,通过施行者与承受者的合谋与默契而施加的一种暴力,通常双方都意识不到对方是在施行还是承受。

《新闻采访写作学》名词解释汇总

《新闻采访写作学》名词解释汇总
实价值呈隐性价值之际,由记者、编辑主动介入入、设计并促成事实价值显露露的策划行行行为。 注意:选题应准、选位应低、切口口应小小;采访的时间、报道的密度、时段的分布务必谋划有度;谨防 过度介入入;策划必须符合实际且不不能滥用用。
提问 提问是运用用谈话的方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心里里里的一一种方方法,他是记者采访活动的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关系采 访活动成败的关键。提问应注意:简洁、具体、间接、深刻、自自然、节制。三种形式:正面面提、侧面面 探、反面面激。 (1)正面面提:提问要开⻔门⻅见山山,直接了了当 (2)侧面面探:运用用启发引导的原理理和技能,旁敲侧击、循循善诱的促使采访对象对以往的新闻材料料 产生生回忆。方方法:接近信启发引导、相似性启发引导、对比比性启发引导。 (3)反面面激:记者通过一一定强度的刺刺激设问,促使采访对象的感觉由“要我谈”转为“我要谈”,从而而打 开采访通道。方方法:激问,投入入一一定程度的刺刺激,迫使对方方感觉朝相反方方向转化,然后乘势追问;错 问,记者从事实的反面面设问,促使对方方的兴奋程度剧增,迅速产生生要否定错误、澄清事实的感觉,于是 便便讲真话,吐实情。
改写 即把某一一新闻线索或一一则现成的稿件,加以修改或补充而而另成一一则新鲜的新闻。
电话采访 记者因种种原因无无法到达现场的情况下电话采访夜可能是一一种重要手手段和有效渠道,它可以补充其 他采访的不不足足,是新闻得以真实、迅速地报道出来。这种电话新闻给人人的印象是新颖、活泼、形象、 生生动且真实可信。实施时应当注意:准备要充分、提问要凝练、记录要及时。
体验式采访 是指记者为了了深切地理理解生生活,亲自自去体验某一一行行行业的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写出报道的采访方方式。 体验式采访是新闻记者深入入生生活、体察⺠民情的一一种好方方法。体验式采访就是要求记者深入入生生活,即贯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名词解释1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名词解释1

1.机动记者:又称直属记者,直属总编辑或总编办公室领导。

负责重大新闻和重大典型的采写。

机动记者平时没有固定的采写任务,哪里需要哪里去,机动灵活。

随时待命。

2.驻外记者:是新闻单位派往国外常驻采访的记者。

我国的驻外记者在政治水平上、业务能力及外语水平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3.内参:新近发生的各种事实,即使是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事实,有些则不宜或暂时不宜公开传播。

记者可以而且应该把采访到的这一类事实写成“内参”。

提供给新闻单位内部或送交领导部门参考。

4.采访基点:也叫采访活动的联系点、立脚点。

这是记者根据工作需要,选择若干相对稳定的联系点,经常保持联系,并用一定的时间,同那里的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交上一批推心置腹的朋友。

这样,记者就能了解那里的情况,能够摸准那里干部群众的思想脉搏,采访基点就成了透视整个社会生活的“窗口”。

5.新闻角度:“角度”一词,源于摄影。

新闻角度是记者采写新闻是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或侧重点。

记者只有因时因地地制宜,善于选择最佳角度,才能把新闻事实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

6.宣传价值:即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

(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

7.新闻政策:新闻机构及其控制者(国家和政党)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强制性规定;也可以说,是国家,政党或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对所属新闻传媒规定的宣传方针和宣传纪律,包括新闻机构的工作原则和编辑方针。

8.采访计划:指记者对于采访活动的基本设想,包括采访的目的、要求、步骤、方法、时间,以及找什么人,提什么问题,阅读什么资料,还有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处置的方法等。

9.采访对象:即凡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向之索取情况和意见,或者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

10.特定报道对象:一般是指专家、学者、科学家、艺术家以及一些特殊行业的人物、事件,同时也包括象征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极其丰富的事物。

11.记者招待会:又称新闻发布会,通常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举行,有时也由个人出面举行。

采访名词解释

采访名词解释
48.直接性导语
是一种最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突出表现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或最有个性特色、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它适用于时效性较强的事件性新闻。直接性导语又可以分为叙述式、总结式和评述式等。
49.间接性导语
又称延缓性导语,是相对于直接性导语的种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曲径通幽,引人入胜,间接体现新闻主题,迂回舒展地引出新闻的核心事实或新闻要旨。可分为描写式、引用式、对比式、设问式等
34.新闻特写
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35.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主题在新闻中起主导作用,贯穿全文、支配写作,是新闻构思、选材、表达和运用语言的依据。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www.Examda。com)
12.新闻宣传价值——所谓宣传价值,即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包括一致性、典型性、针对性、时宜性这几个因素。
13.新闻选择——是指记者根据新闻价值、自身媒体的定位或版面(时段)需要对已发现的新闻进行取舍和安排。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一个是新闻政策标准。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
7.新闻记者——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同事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
8.专业记者——专业记者是专门采访报道某一行业或某一战线的记者。专业记者的最大特点是“专”。他们在自己分工的那个方面掌握着较多的专业知识,并有一定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
2012年1月
31.采访对象144
32.巡回采访(215)
33.倒金字塔结构424
34.事件通讯538
2011年10月
31.第一手材料(32)
32.巡回采访(215)
33.事件性新闻379
34.经验性消息387属于四大类消息之一(动态消息、综合消息、评述性消息)
2011年1月
31.宣传价值(113)
32.交叉采访(218)
33.描写式导语451导语的分类
导语是消息结构的一种组合成分
导语的概念434
符合导语的概念435
第一代导语和第二代导语437
就基本表现形式而言,导语就分为两大类:直接性导语和间接性导语
445直接性导语又分为叙述式导语、总结式导语
32.隐性采访(220)
33.新闻根据401
34.消息背景474
2005年10月
31.采访基地51
32.巡回采访(215)
33.新闻结构333
34.风貌通讯554
2005年1月
1.巡回采访(215)
2.勾推法()对应于新闻采访活动中,是指记者在采访时暂时避开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先对其周围的人进行采访,了解其周围情况,随后再对新闻事件当事人进行采访的行为,这是一种全面采访的方法。

3.事件性新闻379
4.解释性报道381
5.一事一报400
2004年10月
31.第一手材料(32)
32.隐性采访(220)
33.新闻主题310
新闻主题分为广义的主题和狭义的主题
34.通讯纵横式结构510
平时准备、临时准备(129)
采访计划(152
访问(159
访问活动的类型161
搭桥164
自己人效应率(256)
异己人效应率(256)
6.“心入”与“身入”(49)
——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

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受众的得益心里260
12.新闻宣传价值113
13.新闻选择——是指记者根据新闻价值、自身媒体的定位或版面(时段)需要对已发现的新闻进行取舍和安排。

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一个是新闻政策标准。

只有新
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

14.“耳目喉舌”——无产阶段的记者肩负着党的使命,其职责就是通过报道事实,当好党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

“耳目喉舌”主要指新闻记者的职责,即及时提供事实的报告,通过采访,尽快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

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充分发挥记者作为“耳目喉舌”的作用。

15.新闻报道思想(142)
16.新闻背景(材料)——是指新闻事实出现的缘由、环境和主客观条件。

背景是一篇消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材料。

19.“搭桥艺术”——164
搭桥是一种采访艺术,也就是斯诺前夫人韦尔斯讲的“斯诺法”,它的核心是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相似点或接近点,使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从“生”到“熟”,在特定的环境下,选择合适话题,目的是为了赢造生动活泼的氛围的一种采访艺术。

22.设问——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提些
假设的问题,从而证实、了解采访对象对某一事件的真实看法。

具有易于开拓思路,能谈深谈透的特点。

23.采访的“心理控制”—— 181
26.概览与细察205
30.用事实说话——新闻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

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条报道原则。

它寓理于事,把观点隐蔽在对事实的报道中,使人们在接受事实的同时接受记者的意见。

它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和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因而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更具说明力。

31.新闻要素——280
新闻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

一般包括:何时、何地、何事、何故、如何,简称“5W1H”。

笔外功夫292
新闻文风367
新闻选材325
新闻结构333
44.电头374
本报讯374
50.新闻典型
55.解释性报道
吃透两头227在采访实践中,既要吃透“上头”又要吃透“下头”,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消息结尾472
消息的背景474背景的分类
通讯的集中表现形式的定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