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文词(第一章 第七章)

合集下载

清代的诗词文

清代的诗词文

清代的诗词文————————————————————————————————作者:————————————————————————————————日期:第七章清代的诗、词、文第一节清代的诗清诗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而且流派很多,诗话如林,呈现出唐宋以后诗歌创作的复兴局面。

清代诗歌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一、清初期(顺治、康熙两个朝代)清初诗人,就其生活道路,政治态度和诗歌风格可以分为两大类:反清的明末遗民和降清的明末遗民。

1、反清的明末遗民这些人入清后不同清朝统治者合作,积极投入抗清斗争,他们的诗歌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杜濬、归庄、阎尔梅、钱澄之、申涵光、吴嘉纪等。

其中成就最大的是顾炎武、屈大均、吴嘉纪。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出身于“江东望族“。

明末参加过复社,入清不仕,积极投入抗清的武装斗争。

抗清失败后他十谒明陵,遍游华北,到处奔走,不忘兴复。

有《日知露》、《亭林诗文集》。

顾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又说:“诗主性情,不贵奇巧”。

他的诗歌剧作重视地时间了他的这些主张,大都写国家民族兴亡的大事,有十分丰富的历史内容,或托物寄兴,或借景抒情,或吊古伤今,都充满着爱国热忱和民族情感。

诗风沉浑悲壮、苍凉劲健,诗如其人。

他的诗对清代诗歌,尤其是清初和晚清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品选《精卫》诗中作者以精卫自喻: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表示一定要以精卫填海的精神来从事恢复故国的事业,对于那些“有成窠”的燕雀,即那些降清的士大夫,表示了无比的轻蔑。

2、清代的明末遗民这些人虽也是明末遗民,但他们或者降清,或者参加清朝科举,或被清同志者聘请出山。

又都为清政府服务了。

有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施闰章、宋琬、毛奇龄、朱彝尊、陈维菘、姜宸英、彭孙遹、王士祯号称大家。

而以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

[转载]清诗别裁集卷九至卷十二

[转载]清诗别裁集卷九至卷十二

[转载]清诗别裁集卷九至卷十二卷九黄垍字子厚,山东即墨人。

康熙癸卯举人。

著有《夕霏亭诗》。

短歌行龙蟠于泥,蚖其肆之。

虎处于柙,爪牙安施?委巷之犬,吠声如豹。

廒仓之鼠,口厌梁稻。

太行居后,孟门居前。

佥夫之心,君子畏焉。

方寸之中,乃有五岳。

磊砢嵚崎,五丁焉凿。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为之在人,成之在天。

送屺公周邑侯南归君从西郊来,旌旆光如电。

父老遮道左,争欲识君面。

君从西郊归,雪压荒丘树。

独有春风发,送君千里路。

(不另下断语,而世态物情已尽于此。

)严我斯字就思,浙江归安人。

康熙甲辰,赐进士第一人,官翰林学士。

著有《尺五堂诗删》。

十峰草堂歌为钱础日作九龙之山环九峰,一峰一态如一龙。

兴云出雨气磅礴,鳞甲欲动凌苍空。

别有一峰伏而起,神奇夭矫为龙尾。

世人咫尺不知名,古来畸士都如此。

中有草堂绕烟萝,峰峰回薄青嵯峨。

左图右史安乐窝,猿啼鹤唳山之阿。

草堂主人抱龙德,或潜或见人不识。

时时掉臂弄云霞,往往歌声出金石。

旷怀雅好游名山,往来齐鲁尽跻攀。

有时夜半登日观,双骑白鹿青云间。

去年把臂历山麓,清诗万首酒百斛。

今年款段走长安,不使缁尘涴素服。

手持尺幅字琳琅,乞我题诗寄草堂。

予本风尘落拓者,青鞋布袜思徜徉。

安得投簪寻泛宅,五湖之曲烟光白。

与君拄杖听鸣泉,夜向松窗读《周易》。

(一起神来,以下便一笔扫去。

)疁水谣疁之水兮清且涟,使君堂上坐鸣弦。

疁之水兮清且漪,使君郊外多耕犁。

使君官庖食无肉,长须编篱种野簌。

使君侵晨寒无衣,老婢当窗织布机。

使君寒,民五裤。

使君饥,民含哺。

升君之堂进君酒,有酒盈卮,有蔬盈豆,长老在前,稚子在后,俚语歌呼为君寿。

清畏人知兮,何人勿知。

吁嗟今之人兮,廉吏可为而不为。

(虽不明指使君为何人,然前后令疁水者非陆清献公不足当之也。

结句有慨乎其言之。

)闻砧曲长安八月秋风起,长安门巷秋如水。

闺中思妇罢鸣筝,一夜伤心千万里。

前年荡子去从军,消息关山总不闻。

黄龙塞上愁云断,丹凤城边落叶纷。

平沙猎猎吹枯草,碣石霜飞寒信早。

第一-三章 清代叶诗文词

第一-三章  清代叶诗文词

2、朱彝尊 与王士禛同时驰名诗坛时有“南朱北王”之称,又称 “南北两大诗人” 。 (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晚年自号小长芦 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嘉兴)人。参修《明 史》,一生饱读诗书,著书甚丰。除《经义考》二百卷外, 尚有《明诗综》一百卷,《词综》三十卷,又有文集《曝 书亭集》八十卷,其中诗二十二卷,词七卷,文五十卷, 赋一卷。 其论诗,早期宗唐黜宋,年则由唐入宋。 早年诗作多抒发个人不平之愤。如《寂寞行》: 节物惊人往事非,愁看燕子又来归。 春风无限伤心地,莫近乌衣巷口飞。 后期多歌功颂德、交际应酬之作。
四、王士禛与康熙诗坛 康熙时期,统领诗坛的有施闰章、宋琬、王士禛、朱彝尊、 查慎行、赵执信等,一般称之为“清初六家”。 1、王士禛 A生平:(1634-1711),字子真,又字贻上,号阮亭, 又号渔洋山人,死后因避雍正(胤禛)讳,改称士正,乾 隆朝改士祯,原籍山东诸城,祖上迁居新城(今桓台县)。 著有《带经堂集》,又有选本《渔洋山人精华录》,此外 有《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渔洋诗 话》等多种笔记。 B评价: 钱谦益称其诗“文富理繁,衔华佩实,感时之作,恻怆于 杜陵;缘情之会,缠绵于义山” 。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洎乎晚岁,文章愈富,名位 愈高,海内能诗者,几无不出共门下。主持风雅近五十年, 过于钱、吴远矣。”
从后期诗歌的主题来看,可分为两大类: 其一是以明末清初的历史现实为题材,志在以诗存 史。《永和宫词》、《洛阳行》、《临淮老妓行》、 《楚两生行》 、《捉船行》、《打冰词》、《临江参 军》、《圆圆曲》等。 另一主题是对痛失名节的悲吟。临终四绝其一: “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债应填 补,总比鸿毛也不如。”其四“奸党刊章谤告天,事 成糜烂岂徒然。圣朝反坐无冤狱,纵死深恩荷保全。” 赵翼《瓯北诗话》评云:“梅村出处之际,固不无 可议。然其顾惜身名,自渐自悔,究是本心不昧。”

清代文学第一章

清代文学第一章

• 《赠朱鉴纪四辅》云:十载江南事已非, 与君辛苦各生归。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 扬州七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 旧征衣。东京朱祐年犹少,莫向尊前叹式 微。 • 沈德潜评曰:“词必己出,事必精当, 风霜之气,松柏之质,两者兼有。就诗品 论,亦不肯作第二流人。”(《明诗别裁》 卷十一)
江苏昆山顾炎武故居
要之接迹唐、归无愧色也。”
• 一、侯方域散文
• 侯方域(1618—1654)字朝宗,河南商丘人。与陈 贞慧、冒辟疆、方以智被誉为“为天下持大义者” 的“南明四公子”。他与陈贞慧、吴次尾作《留都 防乱公揭》,历列阮大铖之罪,声震南都。有《壮 悔堂集》10卷。代表作《李姬传》、《马伶传》。 散文往往将班马传记、韩欧古文和传奇小说手法熔 为一炉,形成清新奇峭风格,而尤以传记散文见长。
• 陈鼎《留溪外传》:“嘉纪独好书,尝拥书陋轩。 陋轩者,草屋一楹,环堵不蔽,与冷风凉月为邻, 荒草寒烟为伍,故人尽呼嘉纪为‘野人’,而野 人因自号焉。野人每晨起,即拥书枯坐。” • 洪亮吉《论诗绝句》:“偶然落笔并天真,前有 宁人后野人。金石气同姜桂气,始知天壤两遗 民。”
• 顾炎武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金石掷 地有声。吴氏写身边琐事而真情勃发,真实亲切 如姜桂之气。
• 至于那些虽自称为遗民、或以遗民自居, 诗文作品中也抒发兴亡之感、寄寓故国之 思,但实际上却有过短暂的出仕新朝经历 的人,我们将其归入贰臣行列。
• 最早的遗民:商周之际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 首阳山。 • 中国历史上的两代“遗民”:宋代、明代
• 宋代:林景熙、郑思肖、谢翱、谢枋得等
• 明代: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屈大均、吴嘉纪等 • “遗民”产生的原因: • 二、士人的“君亲”、“君父”观念 •

第一章 清初的诗词文.doc

第一章  清初的诗词文.doc

第一章清初的诗词文第一节清初诗歌一、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申涵光等。

二、仕清诗人: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等。

“梅村体”三、国朝诗人:“南朱北王”、“南施北宋”“神韵”说。

两大审美特色。

一是重实;二是感伤。

一、遗民诗人:矢志不渝的期待者——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入清后更名炎武,字宁人,江苏昆山人。

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诗人,又是著名的抗清志士。

有《亭林诗文集》,另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论著。

■顾炎武诗学主张:1、认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2、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诗作概况顾炎武的诗歌创作正是实践他的主张,在民族斗争激烈的年代里托事感时,洋溢着崇高的民族气节,高昂的战斗热情。

代表作有《京口即事》、《秋山》等。

这些诗作于清兵南下之初,作品中表达诗人不屈的意志,揭露清兵的残暴罪行。

在清初遗民诗人中成就最为突出。

他存诗四百多首,收在《亭林诗文集》中。

顾炎武诗歌特点一是围绕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的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

绝少世俗应酬之作,即便是拟古、咏史、写景、唱和之作也是如此。

二是取材广阔。

三是诗风雄浑悲壮,苍凉沉郁。

这个特点,也是清初遗民诗人黄宗羲、王夫之、归庄等所共有的。

一、遗民诗人:投笔从戎,只是为了恢复明朝大业——黄宗羲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明末以反对阉党著名,清兵入关,积极投身抗清斗争,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

黄宗羲■黄宗羲诗学主张和诗歌特点:1、强调诗写现实;2、注重学问,推崇宋诗,与吴之振等选辑《宋诗钞》,扩大宋诗影响,推动浙派形成;3、诗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

一、遗民诗人:隐而著述——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

明崇祯举人,曾从永历桂王举兵抗清,南明灭后隐遁归山,埋首著述,博通经学、史学和文学,贡献卓著,学者称船山先生。

清朝的古诗诗歌词句

清朝的古诗诗歌词句

清朝的古诗诗歌词句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统治者为爱新觉罗氏,共传十二帝,总计29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本店铺在此整理了清朝的古诗诗歌词句,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清朝的古诗诗歌词句11、《正册判词》曹雪芹•清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2、《杂诗》乾隆•清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无鱼非水德,无徒势云孤。

鱼岂离于水,潜渊转江湖,人岂离于世,适将他有图。

知一贵知二,通变乃达常,不逆复不亿,抑亦先觉良。

吹芋三百人,隐笑齐宣王。

3、《善权寺相传为祝英台旧宅,寺后一台,云其读》陈维崧•清傍东风,寻旧事,愁脸满红筯。

任是年深,也有系人处。

可怜黄土苔封,绿罗裙坏,只一缕春魂抛与。

为他虑,还虑化蝶归来,应同鹤能语。

赢得无聊,呆把断垣觑。

那堪古寺莺啼,乱山花落,惆怅煞台空人去。

4、《青溪口号》查慎行•清桥坏笮系绳,水浅牛可跨。

牛背度溪人,须眉绿如画。

5、《与冢妇朱柔则》紫静仪•清深闺白日静,熏香垂罗帱。

病起罢膏沐,淡若明河秋。

自汝入家门,操作苦不休。

萍藻既鲜洁,牖户还绸缪。

丈夫志四方,钱刀非所求。

惜哉时未遇,林下聊优游。

相对理琴瑟,逸响随风流。

潜龙慎勿用,牝鸡乃遗羞。

寄言闺中子,柔顺其无忧。

6、《菩萨蛮》纳兰性德•清晓寒瘦著西南月,丁丁漏箭余香咽。

春已十分宜,东风无是非。

蜀魂羞顾影,玉照斜红冷。

谁唱《后庭花》,新年忆旧家。

清朝的古诗诗歌词句21、《咏滇茶》陈维崧•清秾春冶叶朱门里,弄东风红妆初试。

残莺天气香棉坠,惆怅最宜著此。

见多少江南桃李,斜阳外翩翩自喜。

异乡花卉伤心死,目断昆明万里。

2、《戏题仕女图》吴伟业•清霸越亡吴计已行,论功何物赏倾城?西施亦有弓藏惧,不独鸱夷变姓名。

3、《已亥杂诗 40》龚自珍•清北方学者君第一,江左所闻君毕闻。

土厚水深词气重,烦君他日定吾文。

4、《阅马》乾隆•清平原草色著霜初,试阅天闲万乘余。

凤耳临风多(马兔)(马录),龙鬐耀日有驔鱼。

第一章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繁荣

第一章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繁荣

他一方面以“义理、书卷、经济”的行文之 实扩大、充实言有物的内容;一方面对“神、 气、音节”等行文之道给予高度重视,大大 突破了言有序的范围。 二是提出了因声求气说,把“神气”与音节、 字句联系起来,为探寻义法奥妙揭示出门径, 使其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何为“因声求气”?
刘大櫆《论文偶记》
次,词家风格多样,流派纷呈。第三, 清词自有新品貌,新气象。 康雍乾时期的词作染上了一层凄苦迷离 的色彩。嘉道以后,词风激切尔幽愤。 清人之词大多都有审美理论为指导,使 清词创作更具理性色彩。
文字狱下词的兴盛
清,异族多猜,迭兴文狱。才子学士,既
不以科举热中,复不敢言辞贾祸,敛形远 害,群遁于朴实艰僻之途,是以考据笺疏 至兹物大。词本倚声,较难驰骋,幽微要 眇,可托孤愤。国初诸贤致力于此者,盖 欲消磨豪迈,自忘天下,固不徒寄感兴亡 之际也。(《清十一家词选· 自序》中正书局
四、王士祯及神韵说
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
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康熙 诗坛之主盟,标榜“神韵”说,获得 “清代第一诗人”(谭献《复堂日记》) 之称。 他认为诗的妙处要象南宗大画家所说的 “远人无目,远水无波,远山无皴”那 样,“略具笔墨”即可,以为闻此可得 诗家三昧。
2)翁方纲与肌理说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奚,直
隶大兴人。 所谓的肌理,包括以儒学经籍为基础的义理和 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要求以学问为作诗的根 底,以考证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文理统一, 思想和文辞谐和,做到外表空灵,内容质实。 结果客观上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 找诗材。后来的学人之诗和宋诗运动,都由翁 氏肌理说推动而来。
在艺术成就上,陈词以豪放为主,风格

清代诗文

清代诗文
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有封建卫道气。诗选、诗 评影响颇大。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 《明诗别裁集》《国朝诗别裁集》《说诗啐 语》。

天恢 命 关 江亡 顾 下复 北 后 苏后 炎 兴, 方 在 昆改 武 亡晚 , 江 山炎 ( , 年 考 南 人 武 16 匹 终 察 参 。 , 13 夫老 山 与 明字 有 于 川 抗 末 宁 16 责 陕 , 清 加 人 82 。西 寻 活 入, ) ”华 访 动 复世 , 阴 豪 , 社称 初 。 杰 失 ,亭 名 倡 , 败 清林 绛 导 图 后 兵先 , “ 谋 亡 入生 明 ” ,
圆圆曲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空侯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吴梅村字画
(三)国朝诗人

Hale Waihona Puke 《亭林诗文集》传世,存诗四百多首,拟古、 咏怀、游览、即景等均围绕着抒发民族感情和 爱国思想的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 突出的特色。 《秋山》《海上》《精卫》等, 抒写亡国之痛和复国决心,对清初和晚清诗坛 影响巨大。 一、十之八九寓有强烈的家国兴亡之感,绝少 世俗应酬之作。 二、取材广阔。 三、风格雄浑悲壮,苍凉沉郁,语言却又朴素 自然,兼有杜甫和陶潜的优长,并带有学者的 气质。
清代的图书大整理有三个作用: 第一,拉拢和控制了大批学者,当时的许多 学者都是常年埋头故纸堆不问世事。 第二,对全国的图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检 查,并且命令各地查缴“违碍”书籍,然后 销毁。从这个角度看这是文化专制造成的图 书厄运。 第三,使古代图书典籍得到整理和保存,也 方便了学者研究和使用。

清代文学一

清代文学一

长生殿》 桃花扇》 第二章 《长生殿》与《桃花扇》
一、清初期至中叶戏曲 洪昇与《长生殿》 二、洪昇与《长生殿》 孔尚任与《桃花扇》 三、孔尚任与《桃花扇》
一、清初期至中叶戏曲 1、李玉(1591?-1671?) 、李玉( ? ?) 清忠谱》 合著) 《清忠谱》(合著) 2、李渔(1611-1680) 、李渔( ) 填词非末技, “填词非末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流而异派者 也。” (《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 清中期以后, 清中期以后,以昆曲形式演出的杂剧和 传奇(雅部)逐渐衰落,以弋阳腔、梆子腔、 传奇(雅部)逐渐衰落,以弋阳腔、梆子腔、 秦腔等为主的地方戏(花部、乱弹) 秦腔等为主的地方戏(花部、乱弹)日渐兴 盛。道光年间(1821-1850)出现“京戏”, 道光年间( )出现“京戏” 地方戏取得压倒“雅部”的优势。 地《桃花扇》 1、孔尚任(1648-1718) 、孔尚任( - ) 2、以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 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 “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 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 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 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 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 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 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 世之一救矣。 桃花扇小引》 世之一救矣。”(《桃花扇小引》) 3、艺术创新 、 人物: 侯方域, 人物:李香君 ,侯方域,阮大铖 情节: 情节:围绕扇子展开
二、《聊斋志异》的文化内涵 聊斋志异》 1、取士制度的反思 、 司文郎》 贾奉雉》 王子安》 《司文郎》, 《贾奉雉》,《王子安》 2、爱情的百花园 、 阿宝》 孙子楚, 《阿宝》,孙子楚,情痴 香玉》 婴宁》 《香玉》,《婴宁》 知己之爱, 连城》 知己之爱, 《连城》 柏拉图式爱情, 娇娜》 孔雪笠与娇娜 柏拉图式爱情,《娇娜》 ,孔雪笠与娇娜 色授魂与,尤胜于颠倒衣裳” “色授魂与,尤胜于颠倒衣裳” 3、封建社会黑暗统治的倒影 、 促织》 梦狼》 公孙九娘》 《促织》 ,《梦狼》,《公孙九娘》 4、讽刺丑陋世态 、 骂鸭》 《骂鸭》 5、寄寓人生哲理 、 劳山道士》 画皮》 《劳山道士》, 《画皮》

清代文学第一、七章清代的诗词文

清代文学第一、七章清代的诗词文
第一、七章 清代的诗词文
第一、七章 清代的诗文词
一、清诗
(一)清初的诗
清初诗人以其生活道路、政治 态度、诗歌风格分为两大类。第一 类为不肯与清王朝合作的明遗民 ; 另一类诗人。他们虽也为明遗民, 但都降清、顺清和仕清。
1、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
之 ;吴嘉纪和屈大均;“归奇顾怪” 2、清后入仕的诗人钱谦益、吴伟业 “梅村体” : 王士禛及其神韵说 “钱王代兴” :王士禛是继遗 民诗人之后最有名的诗人,在康熙 诗坛上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 并受到钱谦益的赞许,希望他可以 代自己而出,即所谓的“钱王代
性灵派:+以袁枚为代表,在文学创作上
承接明代公安派的文学思想,主张直抒 “性灵”。情是其诗论的核心,强调诗 人要具备真情、个性、诗才,在艺术构 思中主张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 重。推重独创,反对模拟。他的笔触相 当广泛,反映现实、咏物怀古、描绘山 川自然和表现个人志趣,大都不受传统 思想束缚和正宗格调限制,而且清灵隽 妙,具有感情奔放、议论新颖、笔调活 泼、语言晓畅、句法灵巧等特点,从内 容到形式都有一定的创新。
阳湖派,代表人物恽敬和张惠言 汪中及其他骈文家
汪中是清代骈文成就最高的一 位。《哀盐船文》是骈文中的绝作。
流派。创始人方苞,刘大槐继之,姚鼐 集大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因而得 名。他们继承了古文传统,提出“义 (文章内容)法(文章作法)”主张, 提倡“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 散文创作也取得可观成就。桐城派由清 初发端,兴盛于中叶,余绪直至晚清。
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狱中
杂记》等。姚鼐的《登泰山记》
(二)清中叶的词 张惠言-常州词派 《词选序》主要有两点:
一,反对把词当作小道,主张 词与诗赋有同等地位; 二,强调词要有内容,但内容 不宜直露,要用比兴寄托,达到 “意内言外”。

第1章清代诗词文

第1章清代诗词文

• 清初后期诗人,随着清朝封建政权的 日益巩固,在一些新起的诗人作品里, 民族感情逐渐淡薄,他们论诗作诗多 重形式技巧,喜立派别门户,诗歌内 容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现政权取得和 谐相处。主要诗人有王士祯、朱彝尊、 赵执信、查慎行等。其中以王士祯影 响最大。
• (一) 清初遗民诗人
• 据卓尔堪《遗民诗》统计,清除遗民诗人有400多人, 作品近3000首。这些诗的共同特点是坚持民族气节, 揭露清兵暴行,颂扬抗清英烈,寄托故国哀思。表现 百姓在明清战乱中的流离之苦和故国之痛,诗风慷慨 苍凉,激昂悲壮。表现出回归诗骚和汉魏风骨传统的 趋向。主要诗人有黄宗羲、顾炎武、杜淆、阎尔梅、 钱澄之、屈大均、吴嘉纪等,其中以顾炎武、屈大均、 吴嘉纪成就最高。
• 3.诗体发展。清诗的叙事功能较前代有了较大的开拓。 大量的新型乐府体、五七言体等长篇叙事诗的出现, 弥补了我国长期以来诗歌偏尚抒情而叙事相对薄弱的 缺陷。还出现了各种诗体的组诗,记事、抒情、写景, 挥洒自如,规模宏大为“有诗以来所未有”。
• 4.形成了两大审美特色:一是重实;二是感伤。 “重实”原于明清易代鼎革重创下的文人心态 的被迫收敛;“感伤”原于民族耻辱和个人情 怀的压抑。前者看重宋诗的淳实,后者崇尚唐 诗的缠绵,但清诗的尊唐宗宋并不像明代那么 绝对,而是显出包容的胸怀,二者往往相互渗 透,并非水火不容。
• 2、吴伟业(1609 — 1671),字骏公,号梅村,江苏 太仓人,明末复社成员,官至少詹事(掌皇后、太子 家事),因与马、阮不合,辞归。明亡后被清世祖强 逼入京,任宏文院侍讲,迁国子监祭酒。后借口母病, 还乡归隐。
• 吴伟业和钱谦益不同的是,他政治上并无很强的用世

• 心,入清后出于保全家族,不得已违心仕清,但又感 受到传统名节观念的沉重负担,自悔愧负平生之志, 内心十分痛苦。为表示对违心仕清的忏悔自赎,吴伟 业把《梅村家藏稿》以仕清分为前后两集,“立意截 然分明”,表示不回避和掩饰自己的污点,临终时要 求家人殓以僧装,在墓碑上只题“诗人吴梅村之墓”, 用以摆脱社会所加的政治身份,表示身仕二姓的悔恨 和自赎的真心。

第一章 清代诗词文.

第一章 清代诗词文.

姚鼐在美学上提出用“阳刚”、“阴柔”区别文章风格。

“阳刚”即豪放,“阴柔”即婉约。

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生出多样风格。

姚鼐又发展了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 为文章八要。

从掌握形式(格、律、声、色进而重视精神(神、理、气、味,最终达到高境。

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

姚鼐代表作《登泰山记》:主要描绘泰山风雪初霁的壮丽景色。

写作特点:以时间为顺序,以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作者游泰山的历程和所见到的景色,剪裁得体,详略分明;描写泰山景色时重点突出;描写处处显示时令特色。

阳湖派: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是“桐城派”的分支。

古文理论与“桐城派”基本相同,但文章较有气势,不拘谨枯淡。

三、汪中及其他骈文作家清初骈文家:有陈维崧、吴绮、章藻、毛奇龄等。

清中叶骈文家:有胡天游、汪中、阮元、孔广森、洪亮吉等。

清代骈文家主张骈散并重,人称“汉魏派”。

其中,以汪中成就最高。

汪中,骈文不拟古人,不堆辞
藻,“长于讽谕”,气势浑厚,感情真挚,独具一格。

传世名篇是《哀盐船文》《广陵对》等。

清代文学史笔记

清代文学史笔记

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清代文学概说清代文学(清初——中叶)的主要内容:清代文学绪论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第四章:《聊斋志异》第五章:《儒林外史》第六章:《红楼梦》第七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第八章:清中叶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清代文学的范围清代(1616—1911),建国于1616年,初称后金,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定都北京。

1911年辛亥革命,共有国267年。

历12帝,是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又一个王朝,也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

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历史进入近代。

清代文学一般认为有初、中、晚之分。

清代文学,指清前期至清中叶的文学:清前期(1644—1735)清入关——雍正末,包括顺治、康熙、雍正几朝清中叶(1736—1839)乾隆初——道光19年,包括乾隆、嘉庆、道光20年(1840年)前晚期则指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灭亡。

清朝晚期的文学一般认为已属近代文学的范畴。

一、社会概况(一)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加强。

皇权,《大清律》、《大清律例》,程朱理学,八股取士,(二)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特别严酷。

清王朝是以异族身份入主中原。

前期民族矛盾尖锐,对汉人的抗清斗争进行了血腥的镇压,“杨州十日”先后制造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案,各地抗清斗争延续到康熙22年(1683)。

随着经济繁荣,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官吏腐败,人民反抗不绝:天地会、白莲教、天理教等。

(三)思想领域的斗争激烈。

1.利用、控制、恩威并用的统治政策。

利用汉民族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来控制社会思想文化。

以朱熹配享孔庙大成殿十哲之次,宋代理学为清代官方之学;对知识分子恩威并用。

恩:开博学鸿词科,编书、修史。

从《明史》、《康熙字典》到《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威:大兴文字狱,如康熙二年“明史案”、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四 清代文学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四 清代文学整理

第八编清代文学(1644-1839)清代文学,指清前期至清中叶的文学:清前期(1644—1735)清入关——雍正末,包括顺治、康熙、雍正几朝清中叶(1736—1839)乾隆初——道光19年,包括乾隆、嘉庆、道光20年前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历史进入近代。

这之后的文学是近代文学。

第一章清代诗词文第一节清代诗歌一、清初诗歌(一)清初遗民诗人:1.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其诗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的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突出色调,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杜甫。

《秋山》、《精卫》、《海上》等,抒写亡国之痛和复国决心,对清初和晚清诗坛影响巨大。

黄宗羲诗歌情感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的情操;王夫之善用香草美人寄托情怀,表现“孤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

三人以气节高尚被后世敬仰。

2. 吴嘉纪、屈大均遗民诗人可与顾、黄、王并肩的,当推吴嘉纪和屈大均。

吴多作危苦之词,如《过兵行》;纯用白描,幽淡似陶,沉痛似杜,形成质朴古淡的苍劲风格,如《绝句》。

屈则富于浪漫幻想,兼学屈原《离骚》和李白、杜甫,诗歌奔放激昂;五律出色,如《大同感叹》。

屈大均在清初影响颇大,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

(二)清初入仕诗人1. 钱谦益与虞山诗派钱谦益在明朝时期仕途坎坷,《初学集》中诗歌愤郁苦闷;入清后其诗除了悲悼明朝、反对清廷和恢复故国的主调外,还弥漫着“羁囚”哀音,如《有学集》《投笔集》等。

他主张转益多师,建立“诗有本”的真情论。

其诗叙事抒情,各体兼擅,尤工近体。

七言律诗情词怆恻,沉雄苍凉,入杜堂奥,学得神髓,如《后秋兴》。

虞山诗派受钱谦益影响,代表人物:冯班。

2. 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吴伟业,号梅村,感慨兴亡和悲叹失节是其吟咏的主要内容。

他以唐诗为宗,五七言律绝具有声律妍秀、华艳动人的风格特色。

他最大贡献在七言歌行,在继承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影响深远,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002第一章 清初诗文词

002第一章 清初诗文词

第一章清初诗文词第一节顾炎武等爱国作家的诗文清朝入关以后,实行残酷的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引起了全国人民风起云涌的反抗,各地抗清的武装斗争一直延续了四十年。

除明朝的残馀势力还在竭力抵抗外,江南一带士大夫的抗清运动前仆后继,壮烈牺牲,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

还有很多明末的遗民虽未参加武装斗争,却始终坚持不合作态度,不赴考试,不受官职,宁甘老死于山林岩穴之下。

他们中间有不少著名的诗人或文人,都亲身经历过巨大的世变,因而在作品中常常反映了那时代的民族斗争,充分表现了不忘故国的思想感情。

当然,这些爱国遗民的思想立场主要还是封建主义的,他们抗清的言论或行动基本上是从忠于明王朝出发的。

他们不但不和农民军合作,反而诋毁他们,所以没有成就。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江苏昆山人。

早年与归庄同入复社。

明亡后,曾游历山东、河北、山西诸边塞,考察山川形势,又垦荒于雁门之北,以为恢复故国的准备。

晚年定居华阴,卒于曲活。

顾炎武痛感明亡之后,士大夫民族气节丧尽,乃倡在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和志气。

这对于后来汉族人民不断起义反清的革命运动起了很大的影响。

后来有人想荐举他修明史并应博学鸿儒考试,他都坚决拒绝。

他主张学以经世致用为本,反对空谈心性。

他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反对一切神怪无稽、剿袭、佞谀之文。

认为言志为诗之本,观民风为诗之用,而赞成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所以说:“诗主性情,不贵奇巧”(以上见《日知录》)。

顾炎武的诗多写国家民族兴亡大事,托物寄兴,吊古伤今,充满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表现了建立功业、恢复故国的热烈希望。

当清兵南下之际,他写了一系列的诗篇。

在《感事》中,对南京拥立新主寄予莫大的希望:“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

”在《京口即事》中,述史可法督师扬州,把他比作“祖生多意气,击楫正中流”。

在《秋山》中,历述江阴、昆山、嘉定等处抗清失败以及被屠杀劫掠的惨状:“一朝长平败,伏尸篇冈峦。

[清代诗]清代的诗

[清代诗]清代的诗

[清代诗]清代的诗第一篇清代的诗:经典清代诗词清代诗是指清代诗人创作的诗歌。

清代诗人善于借鉴前代,扬长补短,对于古典诗歌有所发展。

莲塘 [清]朱克生日暮莲塘里,浴水两鸳鸯。

低飞不远去,只在荷花傍。

风莲戏鱼图[清]恽寿平萍风将散绿,香气欲成露。

美人采红莲,曾过南塘路。

荷花 [清]曹寅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白莲 [清]盛锦玉井分栽到野塘,冰销翠袖回生凉。

半江残月欲无影,一岸冷云何处香。

真相尚留开士社,红衣洗尽美人装。

水仙操罢扁舟去,谁与凌波解第二篇清代的诗:明清诗歌精选刘基(1311-1375)水龙吟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

啼鹃迸泪,落花飘恨,断魂飞绕。

月暗云霄,星沈烟水,角声清袅。

问登楼王粲,镜中白发,今宵又添多少。

极目乡关何处,渺青山髻螺低小。

几回好梦,随风归去,被渠遮了。

宝瑟弦僵,玉笙指冷,冥鸿天杪。

但侵阶莎草,满庭绿树,不知昏晓。

杨基(1326-1378)菩萨蛮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

花月两模糊,隔窗看欲无。

月华今夜黑,全见梨花白。

花也笑第三篇清代的诗:清代写兰花的诗句大全咏同心兰四绝句清钱谦益新妆才罢采兰时,忽见同心吐一枝。

珍重天公裁剪意,妆成敛拜喜盈眉。

题画清郑燮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峤壁兰清郑燮峭譬一千尺,兰花在空碧。

下有采樵人,伸手摘不得。

得意写之兰草与三台,无人敢笔栽。

取得新奇法,墨香吹出来。

题王蔗村镜影图清蒋士铨鉴空无我相,水静波亦止。

手拈幽兰花,妙香乃如此。

写兰石有寄清智永一片空山石,数茎幽谷草。

写寄风尘人,莫忘林泉好。

题画兰清黄任何来尔室香?四壁即空谷。

一拳古而媚,美人伴幽独。

题画兰清黄任沅澧多所思,远道我心。

纸窗招香魂,貌之不敢佩。

题画兰清黄任磁斗寄绮石,源清者香远。

君从辋川来,而得此粉本。

兰清马骀丛兰发幽崖,托根近霄汉。

泉水自流出,天风吹不断。

冬兰冬草漫碧寒,幽兰亦作花。

清如辟谷士,瘦似琢诗家。

高中语文 清代诗歌

高中语文 清代诗歌
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志言集序》)。他把思 想意义(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 统一起来,认为作诗不在力求神韵,不在死守格 调,也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有学问,有方 法。把诗歌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成了令 人生厌的学问诗。
• 3.创作:袁枚批评“错把抄书当作诗”。
• 千佛山 • 山对济南城,人言帝舜耕。 • 登临记秋晚,几案与云平。 • 曾巩文传久,开皇像凿成。 • 历亭遥望处,寤寐倚栏情 。
• 继王士禛主盟诗坛。 • 2.文学主张:“格调说”
格调说
• 强调写诗须讨究格律声调,“诗贵性情,
亦须论法”。 要写得含蓄、蕴藉、委婉, “温柔敦厚”“怨而不怒”;讲究格律、 声韵,重视体式,提倡学古。
• “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弊病
有所补救,但它维护传统“诗教”,基本 属封建正统派诗论。
宗宋两派。
• 宗唐者有施闰章、宋琬(“南施北宋”),
还有朱彝尊(与王士禛并称“南朱北 王”),赵执信,其中以赵执信为代表;
• 宗宋者有査慎行、吴之振、宋荦等,其中
以査慎行为代表。
• 1、赵执信 • (1)生平:1662-1744.
• 是王士禛的甥婿,后失和,反对“神韵
说”。
• (2)创作:赵诗清新峭拔,思路峻刻,重
•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又蒋士铨、张问陶
• 蒋士铨:作品选37-38页 • 张问陶:作品选47页
• 3.创作:台阁体,歌功颂德,雍容典雅,平
庸无奇,缺少独创。
• 有感 • 天上风雷过,人间气象新。 • 狐群竟濡尾,象齿足焚身。 • 有愧文章伯,谁为社稷臣。 • 尔曹堪一笑,回首等尘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枚(1716—1797)
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主人,
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及 笔记小说《子不语》。 论诗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 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 甚大,形成了性灵派。
袁枚论诗崇尚性灵。所谓“性灵”包括 性情、个性和诗才。主张诗歌创作应抒写 性情(“性情以外本无诗”),表现诗人 的独特个性(“作诗不可无我”,“有人 无我,是傀儡也”),追求独创、自然, 重视作家的诗才,认为艺术构思中的灵机 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重。
以陈维崧为宗的词派。思想上尊崇词 体,摒弃词为“小道”“艳科”的传统观 念,继承《诗经》与白居易“新乐府”的 精神,创作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有“词史”之称。风格上,学习苏、辛以 豪放为主,有《迦陵词》《陈迦陵文集》 等。该派主要成员有:万树、蒋景祁、吏 唯园、陈维岳等。
朱彝尊(1629~1709)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 昔长如玦。但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 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 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 春丛认取双栖蝶。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斜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中期领袖:厉鹗
浙西词派咏物词承朱彝尊而来,着力追求穷 形尽相,更有进境,形成盛况。
弊端:取材范围较窄,意境追求也较单一,重在
字句声律上用功夫,限制了创造的天地,给浙西 派带来堆填弄巧的风气,易走向枯寂、琐碎。
(一)张惠言(1761~1802) 是学者,又是古文“阳湖三家”之一, 更是著名词人。他与兄弟张琦合编《词选》 阐发了他的词学思想。
(第八编 清代文学:第一章、第七章)
清初、清中叶
一、遗民诗人 二、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三、吴伟业和“梅村体”
四、王世禛及其神韵说
最富有时代精神 共同主题: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
疾苦
气节高尚三大学者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1.生平:
原名绛,入清后,改名炎武,
字宁人,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江苏昆山人。参加抗清,始终 不仕于清朝。
刘大櫆:对“义法”理论进行了丰富与拓 展。代表作有《游晋祠记》《游大慧寺记》 等。
姚鼐: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 一。编有《古文辞类簒》,代表作有《登泰 山记》《李斯论》等。
总集:李兆洛编选的《骈体文钞》 汪中(1745~1794)
内容上取材现实,情感上吐自肺腑,艺 术上能“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风格 遒丽富艳,渊雅醇茂,而且用典属对精当妥 帖,被视为清代骈文复兴的代表。 《哀盐船文》
(一)吴伟业(1609—1671)
1.生平 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 人。 有《梅村家藏稿》传世。
(1)反映江山易代的巨大社会变故。 (2)身为“二臣”,痛失名节的悲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其 中歌行一体,尤所擅长。格律本乎四 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 为胜,韵协宫商,感均顽艳,一时尤 称绝调。”
翁方纲(1733—1818) 论诗主张“肌理说” ,“为学必以考证 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
翁方纲的论诗主张。所谓肌理指诗 中的义理和文理。义理为“言有物”, “根植于六经”,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儒 家思想文化;文理为“言有序”,指诗 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要求作诗 以学问为根底,融词章、义理、考据为 一体,做到内容质实而形式雅丽。
流派纷呈: (一)沈德潜“格调说”
(二)翁方纲“肌理说”
(三)袁 枚“性灵说”
沈德潜(1673—1769)
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苏州)人。 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 并编选了《古诗源》《唐诗别裁集》 《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等书。
沈德潜论诗,主张“格调说”,尊唐 抑宋,以儒家诗教为根本,强调诗歌须 “格高,调响”,要有高华雄壮、富于 变化的美感;同时,更加强调诗歌“和 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 恪守“温柔敦厚”“中正和平”的创作 原则。
明清之际著名诗人吴伟业(号梅村)的七 言歌行体叙事诗。他吸取元、白歌行体重在 叙事之长,辅以初唐四杰的华艳词藻,李商 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 剧性,在叙事诗里独具一格。《圆圆曲》是 梅村体的代表作。
1.王士禛(1634—1711)
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
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顺 治十五年(1658)进士,后升 迁至刑部尚书。 有《带经堂集》,后人所辑有 《带经堂诗话》,是其诗论的 代表作。
神韵说是王士禛的论诗主张。其论诗吸取司 空图“韵外之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与 严羽“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理论,主张“兴 会神到”,追求“得意忘言”,以清淡玄远的风 神韵致为诗歌的最高境界,要求诗歌要有含蓄深 蕴,言尽而意不尽的特点,以王维、孟浩然为诗 歌创作的典范。
《秦淮杂诗》其一
“南朱北王”:朱彝尊、王士禛 “南施北宋”:施闰章、宋琬
字朝宗,河南商丘人。 前期为文流于词藻,后学唐宋八大家,文风变化。 《壮悔堂文集》10 卷,内容广泛,体裁多样,有八 大家之遗风。 代表作品:《李姬传》《马伶传》 徐作肃《壮悔堂文集序》:“侯子十年前尝为整丽 之作,而近乃大毁其向文,求所为韩、柳、欧、苏、 曾、王诸公,以几于司马迁者而肆力焉”。
一、桐城派的散文
清初、清中叶
一、陈维崧和阳羡词派 二、朱彝尊和浙西词派
三、京华三绝(纳兰性德、曹贞吉、顾贞观)
(一)陈维崧(1625~1682)
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
学识渊博,性情豪迈,学习苏、辛,使豪放词大放
异彩。 尊词体,继承《诗经》和白居易“新乐府”精神, 无愧“词史”之称。 《醉落魄·咏鹰》咏物言志,抒发壮志难酬的悲壮 襟怀。
《马嵬》:议论新颖
《苔》:清新灵巧
《湖上杂诗》:别出心裁
性灵说是晚明文艺思潮的 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 局面。
“乾隆三大家”:袁枚、赵翼、蒋士铨
赵翼《论诗》其二: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性灵派外围,吟唱盛世悲歌。
郑燮:号板桥。擅长书画,扬州八怪之一。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喻坚韧不拔之志。 《绝句》 (2)以落花飘魂抒写的亡国之恨,含蓄蕴藉。 《补落花诗》 (3)以诗明志,于凄楚里见其高风亮节。
吴嘉纪 屈大均
(一)钱谦益(1582~1664)
字受之,一字牧斋,晚号
蒙叟、绛云老人、东涧遗 老等,江苏常熟人。
剃发降清 抗清自赎
纳兰性德
曹贞吉
顾贞观
纳兰性德(1654—1685)
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
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 士明珠长子。康熙十五年进 士,官至一等侍卫。
有《通志堂集》
《纳兰词》(《饮水词》)
纳兰性德论词主情,重比兴,崇尚 入微有致地表达感情。尤其是爱情词低 回悠渺,执著缠绵,是其词作的重要题 材。
(1)强调诗写现实。 “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 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
(2)注重学问,推崇宋诗。
诗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有
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
《山居杂咏》
1.生平 字而农,号薑(姜)斋,
湖南衡阳人。 明崇祯举人,曾从永历桂 王举兵抗清,南明灭后隐 遁归山,埋首著述,博通 经学、史学和文学,学者 称船山先生。
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 浙江秀水(今嘉兴)人。 博通经史,工诗词古文,尤长于词,有 《江湖载酒集》等词集4种,是浙西词派开 创者,和陈维崧并称“朱陈”,执掌词坛牛 耳,开创清词新格局。
清代以朱彝尊为宗的词派。朱论词宗法 南宋,标举“清空”“醇雅”风格,主张 向姜夔、张炎学习。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 技巧,注重锻炼字句,讲求独出机杼。成 员有龚翔麟、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 嗥日、沈岸登,有《浙西六家词》。
(1)诗学中提出重“学问”的要求,转益多 师,主张革新诗歌, “必有为而作”。
(3)诗歌创作:把唐诗的华美的修辞、严整 的格律与宋诗的重理智相结合。
代表作:《后秋兴》
明末清初受钱谦益影响而在常熟虞山产 生的重要流派。以钱谦益为首,包括冯舒、 冯班、钱曾、钱陆灿等。诗歌内容大都抒发 了亡国之痛和对故国的哀思,积极主张诗歌 革新并能取诸家之长而自成风格,学古而不 泥古,一扫明末盲目摹古空虚诗风,对诗坛 的繁荣作出了一定贡献。
清代嘉庆以后重要词派。嘉庆初年,常 州词人张惠言,与兄弟合编《词选》。主张 尊词体,提高词的地位,倡导意内言外,比 兴寄托和“深美宏约”之致,对扭转词风和 指导风气起了积极作用。至周济发扬光大, 蔚为宗派。其影响直至清末不衰。
清初、清中叶
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和汪琬
《四库全书提要》:“古文一脉……国 初风气还淳,一时学者始复讲唐宋以来之 矩矱,而(汪)琬与宁都魏禧、商邱侯方 域称为最工。然禧才杂纵横,未归于纯粹; 方域体兼华藻,稍涉于浮夸。惟琬学术既 深,轨辙复正,其言大抵原本六经,与二 家迥别。”
《精卫》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 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 鹊来燕去自成窠!
沈德潜:“词必己出,事必精 当,风霜之气,松柏之质,两者兼 有。就诗品论,亦不肯作第二流 人。”
1.生平
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
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 文学家,关心天下治乱安 危,以学术经世。
“从自然之眼观物, 以自然之舌言情,此 由初入中原,未染汉 人风气,故能真切如 此。北宋以来,一人 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