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人教版:《荷塘月色》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
教学目的: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教学方法
话题探讨法、鉴赏法。(注意要点: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3、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
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的脚步,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朱自清的情况。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听配乐朗诵,注意文中字词。
1、根据文后时间,介绍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
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他能找到吗?
2、强调字词的音、形、义:
要求学生注意文后的注音、解释:
一脉相承mài 脉脉含情mò 曲折qū 名曲qǔ
幽僻:幽深、僻静。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风致:美的姿态。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大意:大概的轮廓。
三、抓住关键词语,整体把握课文。(结合课文后有关资料)
1、思考如何划分层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2—6):去荷塘及感受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2、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
问题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问题3: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
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
四、讲读第一部分:
第一段点拨分析: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一个“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绘制的荷塘月色图画,构成了一个恬静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悄悄”出门与结尾“轻轻”进门,有着一定的内涵: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作者如此“不宁静”,不是家里的矛盾。“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着眠歌,一切都很平静、温馨。联系
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作者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这正是作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五、讲读2~3§:
1、第二段点拨分析: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
“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路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板书]: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2、第三段点拨分析: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怎么理解这种感受?
重点理解这个句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对“晚上”“独处”的陶醉,正是对“白天”尘嚣的不满,暗示出“不平静”的社会原因。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且”是姑且、暂且的意思,正表明作者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借片刻的逍遥自在来排遣心中的不宁静,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六、作业:
预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准备背诵第4~6自然段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
一、师生互动,赏析4、5、6自然段。
带着满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来到了荷塘边。他眼中的荷塘夜景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来与他共同分享!
(一)4、5、6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试说出各段的侧重点。
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写作顺序:荷叶→荷花(静态实写)→荷香→荷波(动态虚写),流水——虚写映衬。
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六段写荷塘四周景色。
(二)讲读第4小节:
1、让学生勾出本段中最喜欢的句子,并思考为什么喜欢。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大力鼓励多答,暂时不作评价)。
2、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