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黑格尔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讨论
论黑格尔的悲剧观
4.解决与超越:尽管悲剧中的主人公最终会经历痛苦的结局,但黑格尔认为,悲剧所揭示的冲突和矛盾最终会导致超越和解决。这种超越并不意味着消除矛盾,而是通过对矛盾的理解和接纳,使个体能够在更高层次上获得自由和实现。
总的来说,黑格尔的悲剧观强调了人类存在中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个体与普遍之间的对抗。悲剧艺术通过揭示这些矛盾和冲突,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通过痛苦和挣扎,主人公逐渐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超越,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黑格尔的悲剧观对后来的文化和哲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黑格尔的悲剧观
黑格尔的悲剧观是他对悲剧艺术和人类存在的哲学思考。以下是对黑格尔的悲剧观的简要概括:
1.悲剧与人类存在的冲突:黑格尔认为,悲剧是由人类存在中的内在矛盾和冲突所引发的艺术形式。悲剧中的主人公常常陷入无法解决的困境和冲突,这代表了人类存在中的矛和不可避免的悲剧性。
2.个体与普遍的对抗:在黑格尔的观点中,悲剧中的主人公代表着个体意识,而悲剧的情节则反映了个体意识与普遍意识之间的冲突。这种对抗不仅体现在主人公与社会秩序或权威力量之间,也体现在主人公内心的纷争和选择上。
浅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浅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摘要: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他关于对立面的统一或否定之否定的更为广泛的哲学原理一个特殊的应用。
“伦理实体冲突论”和“永恒正义”是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两个重要观点。
本文以英国著名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为例,浅析黑格尔悲剧理论在小说主人翁身上的应用与表现。
关键词:黑格尔悲剧理论《呼啸山庄》悲剧人物引言在西方美学史上,亚理士多德奠定了经典的悲剧理论,对悲剧的情节,人物,效果等方面作出了相对准确和完整的解释。
在他之后,虽然有很多学者也对悲剧理论作出过某一方面的阐述,但大多没有突破亚理士多德的理论框架。
直到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出现,他对悲剧理论运用辨证的方面加以阐述,强调了“冲突论”和“永恒正义”的观点,对悲剧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突破。
1、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特点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主要体现在:他提出悲剧本质的“冲突说”,黑格尔第一个将辨证法应用于悲剧批评,把悲剧看成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辨证过程。
他认为矛盾冲突是悲剧的基础,是悲剧的推动力量[2]。
他接着提出了悲剧冲突的类型,一种是由于客观条件产生的冲突,如自然原因,亲属关系,阶级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冲突;另一种是心灵的冲突,黑格尔认为是理想的冲突[3]。
黑格尔在他的悲剧理论中还提出,悲剧的结局是“永恒的正义”或“永恒的公理”取得的胜利。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悲剧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不只是亚理士多德所说的“怜悯和恐惧”,而是愉快和振奋[4]。
2、《呼啸山庄》主要人物情节《呼啸山庄》是英国女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著名的一部小说,故事发生在英国北部约克郡偏僻荒原上的一座终日狂风呼啸的山庄。
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从利物浦领回一个无家可归的弃儿,给他取名希斯克利夫,并待他如同亲生,却引起了儿子辛德雷的强烈不满和嫉妒,而女儿凯瑟琳与这个皮肤黝黑一身野气的孩子很快成了形影相随的伙伴。
恩肖先生死后,希斯克利夫失去了保护,辛德雷少爷待他如同奴仆,并禁止妹妹与其玩耍。
朱光潜《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阅读练习及答案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朱光潜至于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一向就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
悲剧和喜剧都属于戏剧,在分谈悲剧与喜剧之前,应先谈一下戏剧总类的性质。
戏剧是对人物动作情节的直接摹仿,不是只当作故事来叙述,而是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扮演出来,所以它是一种最生动鲜明的艺术,也是一种和观众打成一片的艺术。
人人都爱看戏,不少的人都爱演戏。
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
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
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例如古代的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
我们不禁要问:戏剧这个崇高地位是怎样得来的?多研究一下“儿戏”,就可以了解关于戏剧的许多道理。
首先是儿童从这种游戏中得到很大的快乐。
这种快乐之中就带有美感。
马克思论劳动,也说过美感就是人使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
人为什么爱追求刺激和消遣呢?都是要让生命力畅通无阻,要从不断活动中得到乐趣。
因此,不能否定文艺(包括戏剧)的消遣作用,消遣的不是时光而是过剩的精力。
要惩罚囚犯,把他放在监狱里还戴上手铐脚镣,就是逼他不能自由动弹而受苦,所以囚犯总是眼巴巴地望着“放风”的时刻。
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因为其它艺术都有所偏,偏于视或偏于听,偏于时间或偏于空间,偏于静态或偏于动态,而戏剧却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以活人演活事,使全身力量都有发挥作用的余地,而且置身广大群众中,可以有同忧同乐的社会感。
所以戏剧所产生的美感在内容上是最复杂、最丰富的。
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作为戏剧。
都可以产生这种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不过望文生义,悲喜毕竟有所不同,类于悲剧的喜感,西方历来都以亚理斯多德在《诗学》里的悲剧净化论为根据来进行争辩或补充。
依亚理斯多德的看法,悲剧应有由福转祸的结构,结局应该是悲惨的。
理想的悲剧主角应该是“和我们自己类似的”好人,为着小过失而遭到大祸,不是罪有应得,也不是完全无过错,这样才既能引起恐惧和哀怜,又不至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的打击。
论黑格尔的悲剧观
论黑格尔的悲剧观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对悲剧有着独特的见解,提出了独特的悲剧观。
本文将以论黑格尔的悲剧观为标题,探讨黑格尔的悲剧观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悲剧。
悲剧是一种古希腊戏剧形式,以英雄的灾难结局为特点。
黑格尔认为,悲剧是一种通过艺术表达人类命运的方式。
他相信,悲剧是一种能够唤起观众共鸣和情感的艺术形式,能够揭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命运。
黑格尔的悲剧观强调悲剧中的冲突和矛盾。
他认为,悲剧的核心是人类与命运的斗争。
悲剧英雄通常是在命运的威胁下选择反抗,但最终被命运所击败。
这种冲突和矛盾使悲剧成为一种富有戏剧性和触动人心的艺术形式。
在黑格尔看来,悲剧中的冲突和矛盾反映了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的存在,但又受限于社会和历史的条件。
悲剧英雄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与社会和历史的力量进行斗争。
然而,他们往往无法逃脱命运的束缚,最终被命运所摧毁。
黑格尔的悲剧观还强调了悲剧的教育意义。
他认为,通过观看悲剧,人们可以认识到人类存在的困境和挣扎。
悲剧可以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和理解力,使人们更加关注人类的命运和社会问题。
悲剧可以成为一种道德教育和人类思考的媒介,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黑格尔的悲剧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悲剧观对于后来的文学、戏剧和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作家和艺术家受到黑格尔的悲剧观的启发,创作了许多具有深度和内涵的作品。
他们通过悲剧来探讨人类命运、社会问题和道德伦理等主题。
黑格尔的悲剧观还对哲学和社会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悲剧观强调了人类存在的矛盾和困境,对于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许多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通过对悲剧的研究和分析,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命运的问题。
黑格尔的悲剧观是对悲剧艺术的一种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能够表达人类命运的艺术形式,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和共鸣。
悲剧中的冲突和矛盾反映了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黑格尔悲剧冲突论
黑格尔的悲剧冲突论是从其哲学理论体系中演义出来的,体现了"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的美学思想;黑格尔的悲剧"冲突论"运用矛盾发展学说的理论揭示了戏剧是以冲突为艺术特性的叙事范式;黑格尔创造性地发展了自古希腊亚理斯多德以来一直在西方占统治地位的摹仿说戏剧理论,他的一般世界理论、伦理实体理论等将亚理斯多德的摹仿论上升到戏剧冲突论的高度。
尔是十九世纪德国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和美学家,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其哲学理论的重要来源,而最能体现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则是他的悲剧冲突理论。
黑格尔是第一个把矛盾冲突学说真正应用于悲剧理论的哲学家,他认为“悲剧是一切艺术形式中最适合于表现辩证法规律的艺术。
”如果我们研读黑格尔的悲剧学说,就会发现,黑格尔正是在用悲剧来实践他的辩证法理论。
一黑格尔通过矛盾法则来说明悲剧冲突的性质,认为悲剧不是因为个人的偶然原因造成的,那只是表面的现象,悲剧冲突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由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认为,人类的意志理念具有能动作用,是绝对理念分化出来即对立统一体,因而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相对于绝对正确的“永恒正义”来说,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
在冲突当中,各自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两种善的斗争,必然引起悲剧性的冲突。
黑格尔借用索福克勒斯的作品《安提戈涅》来说明自己的理论。
剧中,国王克瑞翁代表的是第二种伦理力量,即国家的安全荣誉;安提戈涅则代表第一种伦理力量即家庭伦理道德。
在黑格尔看来,这两种理念都是合乎理性的,是善的。
但由于片面维护和坚持自己所代表的那部分力量,互相损害,因而又都有不合理的因素。
他们产生矛盾,进行斗争,导致不可避免的悲剧性结局。
假若安提戈涅让哥哥暴尸荒野则违背了她所代表的家庭伦理道德,从而否定了自己;假如埋葬了哥哥则违反了国家的法律与父亲克瑞翁发生冲突。
美学全书重点总结
【美学】未特殊标记则为选择题考点。
第一节美学的学科属性一、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简述美学学科形成的三个阶段/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阶段是【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第二阶段是【美学思想】,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审美现象的理性认识。
第三阶段是【美学学科】的建立,它是从整体上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1)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2)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3.“美学”-鲍姆加登(鲍姆嘉通)-“美学之父”。
鲍姆加登 1750 年出版的《美学》,【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Aesthetic”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感性学",后来翻译成汉语就成了"美学"。
4.西方美学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一:来华传教士的翻译传播代表:德国传教士花子安(花之安)的《大德国学校论略》《教化仪》途径二:转借日本的翻译——代表:日本学者中江肇民 1883 年翻译《维氏美学》二、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1.美学 VS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第二节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 4 种代表性看法。
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①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研究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②是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主要研究对象美学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各个观点下的知识点:观点一: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1.代表人物: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克勒)2.代表作品:《大希庇阿斯篇》(西方文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美的著作)3.影响:美学在古希腊没成为一门学科,但开始研究美本身、美的本质观点二:美学是研究艺术的学科代表人物: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学》观点三: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两层次】层次一: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代表: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艺术即经验》分析哲学:维根特斯坦:词的意义即用法层次二:比审美经验深一层,研究审美心理活动19 世纪德国:费希纳《实验美学》和《美学入门》(四)观点四:美学是研究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的学科:代表人物:中国美学家蒋孔阳《美学新论》二、对美学学科研究对象的认识【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悲剧观念的探讨
简要介绍喜剧观念
1、柏拉图:《斐利布斯篇》 1)喜剧“快感和痛感的混合”,是恶意的 快感 2)“滑稽可笑在大体上是一种缺陷”、 “这种缺陷一般是和得尔福神庙的碑文所说 的那种情况正相反”(即变为“认识你自己” 的反面——“简直不认识自己”) 从性质上来说, 从性质上来说,这里的可笑指的乃嘲笑
亚里士多德、霍布斯的喜剧观念
叔本华概括的“乖讹”理论
1、叔本华对“前后不相称”的又一个证明。也可 以视之为直观表象和抽象概念之间的“乖讹”,即 背离。 “笑……是以直观的和抽象的认识不相吻合为根据 的。……实在的客体总是在某一方面通过概念来思 维的,笑的产生每次都是由于突然发觉这客体和概 念两者不相吻合,除此之外,笑再无其他根源;笑 自身就正是这不相吻合的表现。” 2、演奏《马赛曲》的例子: 观众要求在节目单之外加演《马赛曲》——警察上 台维持秩序——“按节目单来演”——某一观众的 诘问
从激起怜悯和恐惧到净化之前的小结
1、怜悯是必要的,不会怜悯可恨之人、可 恨之事 2、单纯的怜悯也有可能导向一种秀美感, 即精致、细微、柔婉的小事物 3、与此相对,悲剧感而非秀美感与英雄气 概更为接近 4、但仅有英雄气概而没有恐惧也不足以产 生悲剧效果
“净化”问题
关于“净化说”的几种不同的理解: 1、认为“净化”是借重复激发而减轻这些情绪的 力量,从而导致心境的平静——硬化说 2、认为“净化”是消除情绪中坏的因素,从而发 生健康的道德的影响——涤除人心 3、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净化就是通过音乐或其它 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 从紧张到松弛。所谓“感到一种舒畅的松弛”,得 从紧张到松弛 到一种无害的快感。
对秀美引起忧伤的描绘
的骑士文学、欧洲浪漫主义时期 的文学,更多只是伤感。 2、秀美和真正的悲剧效果的差别:后者有 英雄气概。 3、然而,有了怜悯,同时又有英雄气概, 也还不足以产生悲剧的效果
《美学》中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
第二张点古希腊时期,有链接;第五张点笔筒;之后的那张点德国古典美学时期;第10张点关于喜剧发生的探讨;第14张点左小角图片;之后点第三点;就完了,按照稿子的顺序讲,你自己再看看稿子和PPt,尽快把两者结合起来!《美学》中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西方的审美形态在诞生之日就与艺术体裁密切相连,如悲剧和喜剧开始时都是戏剧剧种,后来才上升为相对稳定的审美形态,这种情况导致了西方的审美形态比较容易界定的特点。
但除了这种有形的体裁特点外,西方的审美形态仍然有其深厚的人生境界的底蕴。
我们今天将来探讨西方基本审美形态中的悲剧与喜剧。
一、悲剧理论与喜剧理论的历史回顾(一)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悲剧艺术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早在古希腊时代,悲剧创作就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悲剧家,以后在近代乃至现代,悲剧艺术仍然历久不衰。
与悲剧艺术的繁荣相适应,西方的悲剧理论也十分丰富和发达。
其中,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以及马克思等人都对悲剧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古希腊时期,在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真正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亚里士多德。
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
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可以说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
当然,从今天的眼光看来,这个定义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因为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如此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显然是由于古希腊悲剧对于人物行动的描写远远超过了对于性格的塑造,这一点显然并不适用于解释近现代的悲剧艺术。
但无论如何,这种概括反映了当时的悲剧创作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
他认为,悲剧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悲剧主人公遭受到的痛苦并不是由于他的罪恶,而是由于他的某种过失或弱点,因此他的遭遇就会引起我们的同情和怜悯;而他又不是好到极点,而是和我们类似的,因此才会使我们担心自己由于同样的错误或弱点而受到惩罚,由此就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安。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及对其的一些思考
一 黑格尔简介
黑格尔(1770—1831) • 背景:十八世纪后半期至十九世纪上半期的欧洲处于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各种思 潮汹涌澎湃。在这些思潮中,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是这一时期遍及欧洲的最强劲 的政治思想运动;与此同时,作为与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相抗衡的一种思潮,保 守主义在这一时期也表现得较为突出。在德国,由于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自 由主义、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三大思潮呈现独特的发展趋势,分别形成了温和的 自由主义思潮、浪漫主义化的民族主义思潮以及浪漫主义化的保守主义思潮,深 刻影响了德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深深植根于十八世纪后期、 十九世纪前半期的德国乃至欧洲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和这三股思潮的发展紧 密联系在一起。 • 经历:出生于公务员家庭,一生经历丰富,主要是那个时代的原因,看到了许多大的 政治变动,他一生主要是教书和做学问,性格比较妥协,保守,但那个时代背景是浪 漫的自由的,所以可以说他是个浪漫的妥协派。他热情的赞扬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但是到了雅各宾专政时期他就忍不住了,表现出绝望和彷徨。这个事实就足以说明他 的市民阶级的摇摆性和不彻底性。象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歌德所说的一样,黑格尔还 没有摆脱当时德国“庸俗的市民”的习气。
• 情致就是悲剧人物静态的性格,当悲剧人 物行动时情致就转化为悲剧人物的性格 。
• 情境:一般世界情况规定了悲剧人物活动的大致时空, 情境则把这一模糊的时空具体化到人物的日常活动中来 了。情境包括三种或三个阶段,即无定性的情境、处在 平板状态的情境和冲突的情境。其中只有冲突的情境适 合于悲剧情节的展开与悲剧人物的塑造。无定性的情境: 自足的艺术形象还没有和周围世界发生联系,而只是处 于一般世界情况之中的时候,这种艺术形象还处于白闭 状态,表现出的是一种静穆或泰然自足的艺术特色。处 于平板状态的情境:它和周围世界的联系不具有重大的 意义,不产生矛盾冲突,而只是一些独立的行动。人物 之间的联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或者即使建立起来了也只 是些无关紧要的关系,见不出对立斗争。
悲剧与喜剧
悲剧与喜剧1.悲剧性的概念及悲剧性的本质特征“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也就是说,在历史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由于客观社会原因或历史的必然冲突,真善美、生命、爱情、信仰、理想等等“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损害或被毁灭,这个过程或结果使人们陷入剧烈的悲痛,但马上又被正面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所感染,被惊心动魄的感人力量所震撼,因而由痛苦转化为快感,从而获得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即悲剧性美感。
悲剧的本质是“历史的必然性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这里所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要求,它代表着正义的、进步的、新生的力量,以及他们的合理要求,但是由于旧势力的强大和新旧力量对比的悬殊,在矛盾冲突中导致悲剧性结局。
这就是说,悲剧性的本质归根结底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矛盾冲突的反映。
从一定意义上讲,悲剧性与崇高是一致的。
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处于尖锐对立与冲突时,客体以外在巨大形式暂时压倒了主体,主体则在严峻冲突中最终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显现。
悲剧性的本质比崇高更加深刻,悲剧性的主客体冲突更加尖锐和更加激烈,具有合理性的社会力量在悲剧中遭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们正是从这种毁灭中更深刻地认识到它们的价值,使人们在悲哀与痛苦的同时,努力去奋斗、去抗争。
正因为如此,悲剧的意义,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是与崇高相通的。
悲剧的美是一种崇高的美。
2.喜剧性的概念及喜剧性的本质特征喜剧性,是同悲剧性相对应的。
“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也就是说,滑稽可笑的人物或事物披上了一件令人炫目的漂亮外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庸俗或丑恶,而当这件漂亮的外衣被撕破时,不仅暴露出自己的本质原形,而且当众受到嘲笑、讽刺和否定。
从这个意义上讲,喜剧性是一种突现了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之间的不协调或不和谐,给人以笑的审美类型。
2015年秋季西南大学 《美学与人生》作业答案
1、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主要形态有哪些?答:有两种,一种从客观的属性中去寻找美的根源;另一种从精神中去寻找美的根源。
此外,还有游移于上述两者之间的种的各种折衷、含混的说法。
马克思主义主张从人地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改造中去寻找美的根源。
2、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1)客观社会性,就是说,美既是客观的,又是社会的,它既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同时又不是脱离人的社会生活的纯粹的自然存在的东西。
(2)个别形象性,就是说,一切审美对象必须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的,人们可以通过感觉、知觉、直觉等一系列审美心理活动直接感受得到的,否则就无法进入人的审美领域。
(3)感染性,就是说,美具有诱人的魅力,美的事物作为实践的产物,积淀着人的个性、智慧、才能、理想和情感等;因此,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自己的情感和理想社会与审美对象相调和而引起感情波动或浓烈的感情向纵横方向扩充,这就是感染性的实质。
(4)社会功利性,美既有非功利性、超功利性的一面,又有社会功利性的一面,从个体美感的瞬间心理特点来看,是非功利或超功利;从美所包含的内容来看,又具有功利性,这种功利性是隐蔽的、曲折的、往往不为审美主体所察觉。
3、审美活动产生的前提是什么?答:(1)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存在为前提,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包括先天的感官感受能力和后天的学习辨识能力。
(2)美感的产生要以人的审美需要的存在为前提,马斯洛需要层次。
(3)必须要有审美的态度。
所谓审美的态度就是一种非功利性的非抽象逻辑的非科学式的态度,从功利中解放出来从科学探索中解放出来,从而在自由的心态下只注重事物的整体形式本身,在自己的直觉感知活动和想象、情感活动等心理活动中获得精神的陶醉和快乐愉悦。
(4)美感的存在,是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的。
(5)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4、简述美学史上4种关于喜剧性的理论。
答:①康德是从喜剧的心理效应来论述喜剧发生原理。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形态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形态2017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形态为帮助考生们梳理教材知识点,方便大家更好地进行备考,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自学考试《美学》重要知识点:审美形态,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重点解析名词解释审美形态指在审美活动中展现出来,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
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悲剧是在人的生存的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
喜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经历了从一种艺术类型到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喜剧以笑为载体,笑及其原因的探讨是戏剧理论的核心,其主要特点是形式与内容的悖离,它包含着快乐机制,同时又是一种挑衅性的发展,其中也存在着滑稽因素。
喜剧感的笑包含着人类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真与善的肯定,是一种严肃性的笑。
丑源于人类丑感的形成,是一种不和谐,以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
荒诞源于荒诞派戏剧,是指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其形式是怪诞、变形,其内容是荒谬不真,使人产生荒诞感,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简答题1.概述审美形态的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二重性的内涵。
答: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和二重性是审美形态的特征。
第一,生成性。
第四节 黑格尔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讨论
西方文论-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程•首页•课程简介•教学团队•教学内容o教学大纲o课程讲义o课后习题o期末考试•教学手段o教学导引o问题解答o教学交流o师生互动o相关批评术语•教学条件o教材及参考书o教学材料o教师文库o相关网站•教学成果o现场教学o教改研究o课程评价第四节黑格尔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讨论一、悲剧论黑格尔悲剧理论篇幅并不大(见《美学》第三卷下册),但十分重要,因为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悲剧被置于一切艺术形式之上,是最高的艺术形式;同时黑格尔他将悲剧视为全部艺术发展的总结。
另外,悲剧理论最充分地体现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他对悲剧问题的研究完全是哲学基础之上。
黑格尔悲剧理论的要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悲剧冲突是两种“普遍力量”的冲突,因而冲突双方各具片面的正义性。
第二,悲剧冲突,应当是无可排解的必然性冲突,因而冲突的双方必然在悲剧中共同毁灭。
关于“两种普遍力量的冲突”,黑格尔明确提出:理想的悲剧冲突,不应是由于个人原因和偶然因素而形成的;如果不能分别代表一定的“普遍力量”、即一定的伦理理想,就没有形成冲突的足够理由。
另外,冲突双方所代表的“普遍力量”或者伦理理想,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如果一正一邪、一善一恶,也不会成为理想的悲剧性冲突。
如他所说:“……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它那一方面的辩护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的,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
因此,双方都在维护伦理理想之中、而且就通过实现这种伦理理想而陷入罪过……”各有自己的“辩护理由”却要毁灭“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一种“伦理理想”却要破坏另一种“伦理理想”,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片面的正义性”,亦即“维护伦理理想”所导致的“罪过”。
他以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为例,《安提戈涅》之所以是一出理想的悲剧,就因为一方代表着骨肉亲情,一方代表着国家利益;就任何单独一方而言都是合理的、正义的,但是这两种合理、正义的“普遍力量”却恰好都必须破坏对方。
浅谈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浅谈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摘要]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从三方面分析了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即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悲剧理论的主要内容和问题。
通过分析发现,黑格尔悲剧理论中的永恒正义不是一种寂然不动的实体,而应该是在悲剧冲突中不断地得到彰显,得到超越。
[关键词]黑格尔悲剧理论哲学思想永恒正义我国著名学者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论及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时,曾说过:“哲学家谈悲剧总是不那么在行。
在悲剧问题上求教于哲学家往往是越说越糊涂。
”然而,事实当真如此还是别有深意?显然,我们不能武断地下结论。
本文就来谈谈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研究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必须先了解其哲学思想。
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
”主张思维与存在的统一。
他认为逻辑推演的过程就是思想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客观世界发展的过程。
黑格尔反对康德的“自在之物’’不可知的观点,他认为思想是“客观的”,是事物的本质。
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这就是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精神”,由此建立起了其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辩证发展的,他反对“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认为正反两面是相互联系和转化的,不把反面看作对正面的简单否定,而把它看作构成正面的内部环节,正如黑格尔所说“纯粹的光明就是纯粹的黑暗”。
嘿格尔把“绝对精神”分为三个基本阶段:逻辑、自然和精神。
黑格尔的全部哲学主要就是对这三个阶段的描述。
“绝对精神”通过艺术、宗教和哲学三种形式来认识自己,哲学是“绝对精神”的完成形式,宗教介乎哲学和艺术之间,而艺术只是精神对自身的一种感性的、直观的认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主要内容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他关于对立面统一的辩证法思想的一个特殊应用,悲剧中,相互对立的双方构成“冲突”,而对立上面的统一,即是通过“和解”的方式。
悲剧的产生:冲突说。
黑格尔所谓的冲突,是指人物性格在某种具体情境中所遭受到的两种普遍力量(人生理想)的分裂和对立。
漫谈美学里的悲剧与喜剧
转载漫谈美学里的悲剧与喜剧原文地址:漫谈美学里的悲剧与喜剧作者:春秋文子提到"悲剧"和"喜剧"许多人都不陌生,但是当作为审美形态的时候,就并不仅限于"悲剧艺术"和"喜剧艺术"了,它们还广泛地存在于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生活,人的存在实践中。
先来说悲剧,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性的特殊效果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惟有"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特性根源于两种对立理想和势力各自凭借足以自我辩护的理由所展开的冲突,这种冲突以同归于尽的结局达到在"永恒正义"前的和解。
恩格斯认为悲剧性冲突的实质是"历史必然的要求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悲剧美的内涵,在于体现人的存在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的过程。
具有正面价值的存在实践,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的冲突中受侵害、被毁灭,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但又被人的存在的勇气与理想力量,被更强烈的历史感与宇宙感所克服和超越,因而由痛感转化为快感,引起情感深层的激荡、振奋,这样就获得特殊形态的审美体验。
悲剧作为审美形态在人类古代社会就已经存在,悲剧的出现是以作为戏剧的悲剧形式的兴盛为基础的。
古代希腊社会就产生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著名悲剧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几乎都渗透着"命运"观念的主题,因此古希腊的悲剧也称之为命运悲剧,也正是命运主题为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确立了基本的内涵。
在实践存在论美学看来,人存在于世界,面对自然,社会,面对无止境的未知世界,冲突、对立在所难免。
因此,基于人的有限性的"命运观"自然就产生,人把与自己对立、冲突的不可知因素,全部归于命运;而相应的,面对命运的摆弄,是盲目顺从,还是奋起抵抗,就构成了人生境遇;而对命运抗争的失败,也就形成了悲剧的体验。
喜剧的力量和危害阅读答案
喜剧的力量和危害阅读答案21世纪以来,各种搞笑文化风生水起。
从《疯狂的石头》()到《泰囧》(),种种搞笑影视的“成功”一度挑起了学界对于喜剧的热情。
人们一方面吃惊于这种新型喜剧的“逆袭”,一方面又依照喜剧的原则重新审视这些作品的价值。
尽管有论者以“新美学”或者“独特性”命名《泰囧》等作品,但是,仍旧无法摆脱“喜剧”的分析框架。
有趣的是,无论怎样调用已有的喜剧理论来命名和分析,21世纪以来的“搞笑”文化连同它所“指向”的时代,却毫不客气地“违背”着“喜剧”的文化逻辑和原则,以一种极其吊诡的方式“表征”当下我们这个时代的“吊诡”。
之所以说“喜剧”这个概念无法涵盖这些产品,乃是因为这个概念的哲学内涵已经失效。
马克思曾经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引用并评述恩格斯的观点时说:“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
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在这里,“笑剧”乃是历史性地告别旧事物的讽刺性的喜剧,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理论来说,人类的历史乃是从悲剧开始,以笑剧(讽刺喜剧)的形式自我否定并进而发展,世界历史的最终形态则是喜剧——人类告别阶级、国家和压迫,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想。
所以,在马克思那里,喜剧并不仅仅就是笑剧和搞笑,而是一种代莱社会制度挥别旧有的制度、合理性的新事物胜利驱赶非合理性的旧事物的特定形式。
他在评论“一个德国式的现代问题”的时候这样说道:“现代的旧制不过就是真正的主角已经死的那种世界制度的丑角。
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来入坟墓,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
在埃斯库罗斯的《被锁链粘住的普罗米修斯》里已经悲剧式地受一次枪伤的希腊之神,还要在琉善的《对话》中喜剧式地重死去一次。
历史为什么就是这样的呢?这就是为了人类能够开心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我们现在为德国当局谋求的也正是这样一个开心的历史结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文论-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程•首页
•课程简介
•教学团队
•教学内容
o教学大纲
o课程讲义
o课后习题
o期末考试
•教学手段
o教学导引
o问题解答
o教学交流
o师生互动
o相关批评术语
•教学条件
o教材及参考书
o教学材料
o教师文库
o相关网站
•教学成果
o现场教学
o教改研究
o课程评价
第四节黑格尔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讨论
一、悲剧论
黑格尔悲剧理论篇幅并不大(见《美学》第三卷下册),但十分重要,因为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悲剧被置于一切艺术形式之上,是最高的艺术形式;同时黑格尔他将悲剧视为全部艺术发展的总结。
另外,悲剧理论最充分地体现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他对悲剧问题的研究完全是哲学基础之上。
黑格尔悲剧理论的要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悲剧冲突是两种“普遍力量”的冲突,因而冲突双方各具片面的正义性。
第二,悲剧冲突,应当是无可排解的必然性冲突,因而冲突的双方必然在悲剧中共同毁灭。
关于“两种普遍力量的冲突”,黑格尔明确提出:理想的悲剧冲突,不应是由于个人原因和偶然因素而形成的;如果不能分别代表一定的“普遍力量”、即一定的伦理理想,就没有形成冲突的足够理由。
另外,冲突双方所代表的“普遍力量”或者伦理理想,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如果一正一邪、一善一恶,也不会成为理想的悲剧性冲突。
如他所说:“……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它那一方面的辩护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的,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
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
因此,双方都在维护伦理理想之中、而且就通过实现这种伦理理想而陷入罪过……”各有自己的“辩护理由”却要毁灭“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一种“伦理理想”却要破坏另一种“伦理理想”,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片面的正义性”,亦即“维护伦理理想”所导致的“罪过”。
他以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为例,《安提戈涅》之所以是一出理想的悲剧,就因为一方代表着骨肉亲情,一方代表着国家利益;就任何单独一方而言都是合理的、正义的,但是这两种合理、正义的“普遍力量”却恰好都必须破坏对方。
由于建立在两种“普遍力量”的对立上,悲剧冲突的双方都会认为自己所代表的是正义、合理,从而都坚持自己的理想,互不相让。
这就引出了黑格尔关于“必然性冲突”的判断。
他进而认为:在必然性冲突中获胜的不可能是任何一方,理想的悲剧应当是冲突双方共同毁灭、同归于尽,这才是悲剧的结局。
悲剧的必然性,是因为冲突双方都坚持自己代表的“普遍力量”的片面合理性,而“永恒的正义”必然要否定和克服冲突中两种“普遍力量”的片面性。
所以悲剧人物的毁灭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
在悲剧中失败毁灭的,只是双方“普遍力量”的片面性,而“普遍力量”本身是胜利的,并且正是由于在冲突中克服了自己的片面性,才又重新取得了和谐。
黑格尔这一判断的关键,仍然在于“片面的正义性”问题。
悲剧冲突的双方既是无罪的(因为他们都代表着一定的“普遍力量”)、也是有罪的(因为他们的“普遍力量”都是片面的、都要毁灭另一方)。
这种片面的“普遍力量”,就其自身而言是正义的、全面的,但是对一个“绝对理念”而言、对“永恒的正义”而言,却只能是片面的、相对的。
悲剧冲突双方的共同毁灭,体现着“绝对理念”和“永恒正义”对悲剧人物所坚持的那种片面性的一种否定。
所以在悲剧冲突中获胜的,永远都应当是一种更高的“普遍力量”,即“绝对理念”和“永恒的正义”。
在黑格尔看来,这也就是毁灭性冲突、悲剧性结局居然可以为观众带来快感的根本原因。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明确地否定了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之冲突的悲剧意义,否定了传统的善恶报应和命运观,这一点对后世西方文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就个体的人而言,黑格尔悲剧理论的根据,是在“善恶一体”的基督教人类认识观,通过悲剧而集中凸显“理想人物”的片面性和“不合理行为”的合理性;从而文学的悲剧也成为对于生活、乃至“自由意志”的一种形象的解说。
就群体的社会而言,黑格尔悲剧理论包含着对于各种现世价值的片面性、不完满性甚至自相矛盾性的透彻洞悉;而“绝对理念”和“永恒正义”,似乎又回到了黑格尔早年所设定的“那打破一切限制的纯粹理性”、即“上帝本身”,并且使这一设定成为唯一的价值坐标。
将黑格尔的悲剧理论简单地看作“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演释”是非常可笑的。
恩格斯曾经在写给施米特的信中劝其读《美学》,并且有这样的评价:“只要您稍微读进去,就会赞叹不已。
”
二、喜剧论
黑格尔认为:悲剧人物是有真实内容的,是有某种“情致”推动其行动,因此其行动都具有一定的目的。
而喜剧人物所追求的目的本身没有“实质”(即真实内容),“主体一般非常愉快和自信超然于自己的矛盾之上,不觉得其中有什么辛辣和不幸……凭他的幸福和愉快的心情,就可以使他的目的得到解决和实
现”。
喜剧人物“单凭自己而且就在自己身上获得解决。
从他们的笑声中我们就看到他们富有自信心的主体性的胜利。
”
为什么喜剧会是这样的?黑格尔分析了产生喜剧效果的三种情形:
第一,主体非常认真地去追求一个本身渺小、空虚的目的。
但也正是因为它无足轻重,当主体所追求的意图失败时,实际上不会感到受了什么损失,从而可以高高兴兴地不把失败放在眼里,并且觉得超然其上。
关于这一点,黑格尔特别强调:“一方面……应引起痛感、而另一方面单纯的嗤笑和幸灾乐祸都还在起作用的地方,照例就没有喜剧性”。
这是针对莫里哀式的喜剧而言。
如贪吝者真地把“贪吝”看作其生活的全部意义,只会在“贪吝”破灭时引起“痛感”,却绝不可能“超然其上”。
从而莫里哀的剧作被黑格尔视为“可厌的抽象品”、“缺乏真正的喜剧核心。
”
第二,人物本想追求一种有意义的目的和性格,但是他们的性格及使用的手段“却是起完全相反作用的工具”,即永远不可能实现该追求,于是“目的”与人物性格及其追求目的的手段“产生喜剧性的对比”。
如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妇女公民大会》:雅典妇女乔装打扮召开公民大会,要求参政议政,但是她们“还照旧保留妇女们的全部情趣和情欲”,显得与参政议政的目的格格不入。
第三,外在的偶然事件使“情境”迅速变化,使人物性格与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的冲突之所以要导致“喜剧式的解决”,是因为它与主人公自身的正确或错误的选择并不直接相关,而只是环境的变化使然。
总之,喜剧的出发点在于人物对“目的”从不抱以严肃的态度。
他们似乎只是在游戏,自己制造矛盾、显出可笑处,又自己挫败自己、以至最终通过自己来解决矛盾。
这样,黑格尔所说的喜剧人物便是“与观众一起笑”(laugh with …)、而不是“被观众所嘲笑”(to be laughed)。
这同西方以“讽刺”为基调的传统喜剧观是有所不同的。
因此黑格尔不仅批评莫里哀的喜剧,而且还以西班牙喜剧为例,认为近代喜剧是“把人物旨趣的偶然和乖讹、可笑的行为、失常的习惯、愚蠢的表现描绘给观众看”;观众感到可笑,是因为他们以为自己看出了喜剧人物所看不出的矛盾。
基于这样的独特观念,黑格尔成为西方文论史上第一位从根本上肯定了莎士比亚的思想者。
因为在他看来,真正具有古代喜剧那种“爽朗精神和丰满性格”的,只有莎士比亚。
但是与他在悲剧理论中对莎士比亚作品的大量举证不同,黑格尔在这里说:“我只想……再一次举出莎士比亚,却不能进行详细的分析”。
按照黑格尔对“绝对理念”之“绝对精神”阶段的分析,“到了喜剧发展的成熟阶段,也就到达了美学这门科学研究的终点”。
尽管这一说法很容易遭到质疑,但是就黑格尔自身的逻辑线索而言,“绝对理念”正是由此而自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