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朗 美学范畴+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打印版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 叶朗

美学原理 叶朗

美学原理叶朗
《美学原理》是叶朗的经典著作,这本书由叶朗精心编写,探讨了美学思想和艺术原理。

本文将结合叶朗的美学理论,讨论美的定义,美的来源,美的贡献,以及美的重要性。

首先,美是一种感官愉悦的体验。

叶朗认为,美是一种客观真理,反映了个体心灵对客观现实的理解。

因此,美是集合了思考、想象和现实经验的一种深层感知。

例如,在绘画作品中,当绘画技巧和画面整体结构结合得当时,可以让观者感觉到作画者表达出来的艺术意境和心灵深处的感受。

其次,美的来源在于心灵的交流。

叶朗认为,美的内在美感来源于个体内心的激情与渴望,它可以使人们感受到相互之间的统一,从而拥有更强烈的交流能力。

例如,当艺术家在作品中展示自己的激情和心灵,观者就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认可他们的情感,并通过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紧密联系在一起。

此外,美对人们有着重大的意义。

叶朗认为,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增强了人们的内心,是把人类意识从日常生活中拉出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追求自我实现的助推器。

例如,当我们欣赏美妙的景色时,我们就可以静下心来,看清自己内心的渴望,再根据自己的目标去寻找实现的方式。

最后,美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叶朗认为,美是一门神学,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人类思想创新的催化剂。

例如,艺术家创作作品时,可以从美的概念中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从而帮助他们更加全面地理解
自己及周围的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和技术进步。

综上所述,叶朗的美学理论强调了美的定义、来源、贡献和重要性。

美是一种感官愉悦的体验,源于心灵的交流,可以给人们带来重大的意义。

美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可以成为人们推动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美学第六讲:美和美感的社会性41页PPT

美学第六讲:美和美感的社会性41页PPT
美学第六讲: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盛唐气象”这个概念是盛唐时代的审美 风貌的极好的概括。
盛 唐 气 象 : 顺 陵 坐 狮
唐 三 彩
The End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
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则天异色, 地异气,民异情。
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西方美学史: 法国美学家泰纳《艺术哲 学》: 中国美学史: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的关 系》,《中国地理大势 论》: 不同的天然景物,影响一 个朝代的气象(审美风 貌),也影响人们的审美 情趣,产生雄浑悲壮与秀 逸纤丽这样两种不同的意 象与风格。
审美格调
一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审美趣味,作 为一个整体,就形成一种审美格调, 或称为审美品味。格调或品味是一 个人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
巴尔扎克:《风雅生活论》
“一个人的灵魂,看他持手杖的姿势,便可以知晓。” “请你讲话,走路,吃饭,穿衣,然后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 什么人。” “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良好的教养、纯正的语言、文雅的举 止、大方的仪表(包括服饰在内)、房间的陈设,一句话,一 切与个人有关事物的完美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风雅生活的核心乃是一种高雅、纯正的审美趣味,也就是“具 备这样一种难以言传的才能(它也许是感觉的精髓!),它能 够叫我们永远选择真正美和真正好的东西;从整体上说,这些 东西与我们的面貌,与我们的命运相互吻合。它是一种美妙的 感觉,惟有这种感觉,经过不懈的运用,能够使我们豁然领悟 各种关系,预见各种结果,推测事物、词汇、观念、人物的位 置或意义”。
审美趣味
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是在审美活动中逐渐形成 和发展的,它要受到这个人的家庭出身、阶 级地位、文化教养、社会职业、生活方式、 人生经历等多方面的影响。审美趣味是个人 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 审美趣味是在个体身上体现出来的,因而带 有个人的色彩。刘勰说:“慷慨者逆声而击 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 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美学原理叶朗范文

美学原理叶朗范文

美学原理叶朗范文美学原理是研究美、审美的原理和规律的一门学科,也是美学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之一、美学原理旨在揭示人类如何感知美、创造美以及美的表现形式和规律。

本文将从美学原理的定义、内涵和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同时探讨叶朗对美学原理的贡献。

首先,美学原理可以理解为美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美学原理的研究对象是美感,即人们对美的感知和体验。

美学原理涵盖了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审美经验的形成过程、美的标准和规范等方面。

通过研究美学原理,可以深入了解美的本质和特征,把握美的内在规律。

美学原理的研究对于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体验和开展艺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美学原理的内涵主要包括感知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和感知美的规律。

感知美的能力是人类天生的感知能力,是通过感官来感知和体验外界的美。

这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的运用。

创造美的能力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创意创造新的美。

这包括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设计师设计美的产品等。

感知美的规律是通过对大量美的事例的研究总结出来的,它揭示了人类感知美的普遍规律,包括对颜色、形状、音乐、文学作品等的感知规律。

美学原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美学原理可以用于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审美体验。

通过对美学原理的研究和理解,可以帮助人们提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这对于欣赏艺术作品、品味生活中的美具有重要价值。

二是美学原理可以指导艺术创作和设计实践。

在创作和设计过程中,了解和运用美学原理可以使作品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更具有艺术感和美感。

三是美学原理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美的本质和特征。

在人类文化传统和艺术史上,美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通过研究美学原理,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美的内在规律和演变过程。

叶朗是中国当代美学界的知名学者,对美学原理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美学身份”的概念,认为美学作为一种独立的学科应该有其专业身份,不应该被其他学科所完全禁锢。

美学原理 叶朗 复习提纲(2020年7月整理).pdf

美学原理 叶朗 复习提纲(2020年7月整理).pdf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绪论1 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Aestheica。

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2 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

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缺陷(消极作用)1)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

2)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3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4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哲学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世界,这里表现了美学两个特点:美学与人生联系紧密;美学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

)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鲍桑葵《美学史》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

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美学与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体现还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章柏拉图对美的定义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这个“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客观的,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

美是理念是指:1)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念,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

事物的美是由于理念的参与所形成的。

美和美感的社会性讲解ppt课件

美和美感的社会性讲解ppt课件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温和的自然界怎样使人的精神变得活泼,平衡,把 机灵的敏捷的头脑引导到思想和行动的路上。”—— (法)泰纳《艺术哲学》
希腊的海岸线很长,港湾很多,每个希腊人的身上都 有那种水手的素质,所以他们天生的一种经商、冒险 等等。
齐国的水湍急而又回旋,所以齐国的百姓就贪婪、粗暴而好 勇。楚国的水柔弱(和)而清流,所以楚国的百姓就轻快、 果断而敢为。越国的水浊重而浸润,所以越国的百姓就愚蠢 、嫉妒而污秽。秦国的水浓厚而流缓,淤泥沉滞而混杂,所 以秦国的百姓就贪婪、暴戾、虚狂而好生事。晋国的水苦涩 而浑浊,淤泥沉滞而混杂,所以晋国的百姓就谄谀而心怀欺 诈,奸佞而贪财利。燕国的水深聚而柔弱,沉滞而混杂,所 以燕国的百姓就愚蠢、痴呆而喜好忠贞,轻视急难而不怕死 。宋国的水轻快有力又清澈,所以宋国的百姓就纯朴、平易 而又喜好公正。
每一代的美都是而且应该是为那一代而存在:它毫不破坏和谐,毫不违反 那一代的美的要求;当美与那一代一同消逝的时候,再下一代就将会有它 自己的美、新的美,谁也不会有所抱怨。
——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第44页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题解】水地篇论水。因水与地有关系,所以以“水地”为题, 以地开篇,认为水是“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但主要 篇幅是论述水的性质和功用。在论述中盛赞水的品性,水不 仅是“万物莫不以生”,是“万物的本源”,“诸生之宗室”,而且 水是“具材”(材美具备),是“神”,要取法于水。最后指出水质 对人性有巨大的影响,具体地论述了各地的水质与人性的情 况——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范畴,而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

美学史应该研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而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一个时代审美意识的理论结晶。

审美意识分散于文学艺术作品中,同时又集中于若干美学理论著作中,表现为两个系列:形象的系列和范畴的系列。

审美意识史=美学史+各门艺术史。

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的发端。

“道”中心范畴,最高范畴,道是原始混沌,道产生万物,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自己运动,道是无与有的统一。

“气”,万物之本,道包含气、象,万物都包含阴阳对立面,在气中得到了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包含了有和无,天地万物都是有和无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

老子论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界定了美,区别了美和善,对立了美和丑,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对美采取了简单否定的方式。

“味”成为一种美学范畴,提出“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的审美标准,无味也是一种味,而且是最高的味。

“妙”体现的是道的无规定性、无限性的一面,出于自然归于自然,和徼相对,徼意为边界,体现道的规定性和有界限性。

徼和妙同属于玄。

老子否定美,却并不否定妙。

“妙”对后代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严羽“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涤除玄鉴”涤除指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鉴指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的观照。

涤除玄鉴有两层含义,一是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一是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第二章:孔子的美学孔子美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美学第六讲美和美感的社会性PPT课件

美学第六讲美和美感的社会性PPT课件
• 一、不同的天然景物,影响一个朝代的气 象。
• 二、不同的天然景物,影响人们的审美情 趣。南方北方,不同的景物影响下产生了 雄浑悲壮和秀逸纤丽的不同意象和风格。
• 三、“文学地理”亦常以“政治地理”为 转移
• 欣赏:秦腔《苏武牧羊》、昆曲《游园 惊梦》
19
二、社会与审美
• 泰纳认为,人类生活中“非顺从不可的各 种形势的总和”,亦即社会的物质基础和 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决定了一个 时代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
3、阶层:时尚在历史上曾具有强烈的阶层性,但 全民时尚共同体已经达成
27
时尚的来与去:
1、对占据社会文化资本高处的人或群体的模仿。 其源头包括相关产业的专门打造、明星的践行 以及对某个社会群体的模仿。
2、时尚的原初,可能是具有或使用或具有足够 多的审美意义,但在被模仿、被流行的过程中, 其意义慢慢消解
何为时尚? ——是“社会大 多数人的审美趣味” 吗?
——等同于 “至潮至In”的趣 味吗?
——从何而来? 因何而去?
26
时尚的意义:构建某个社会圈子,使得其中每个 个体因为相互模仿而卸下审美以及伦理的责任
1、特异与模仿:为获得特异感而去模仿?
2、群体与个体:时尚总是某个社会圈子中的时尚。 个体的时尚总需要在某个圈子内获得认同
3、时尚的消亡:当时尚成了社会常态,它就开 始消亡。时尚是一条自我吞噬的大蛇。
28
粉丝与偶像
何种偶像、谁的粉丝? ——如何判断某个人是谁的粉丝? ——粉丝之间如何相互认识? ——先有粉丝,还是先有偶像?
29
第一个电影偶像明星:劳伦斯-奥利弗(1907-1989)
30
制造偶像: ——才艺 ——外形 ——可代入感

课件-美学-第三章 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课件-美学-第三章 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又如,世界杯期间大家都谈西班牙队的美丽打法, 谈卡卡,谈贝克汉姆。
当今的时尚话题举例?!
(2)时尚的一个特点是渗透力和扩张力很强。 比如一段时间大家都看《阿凡达》、韩剧,有钱 人都挎LV,年轻人追苹果,时装、整容等。
(3)时尚的流行有时间性,也就是说,一定时 间段内流行的时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社会 条件的变化而消失或变得不时尚。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时代精 神和风俗习惯→体现这种时代精神 的人→表现于生活和艺术各方面。
如,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兴起充分 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的极大的精神苦 闷。
“走进教堂的人心里都很凄惨,到这儿来求的也 无非是痛苦的思想。他们想着灾深难重、被火坑 包围的生活,想着地狱里无边无际、无休无歇的 刑罚,想着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想着殉道的 圣徒被毒刑磨折。他们受过这些宗教教育,心中 存在着个人的恐惧,受不了白日的明朗与美丽的 风光;他们不让明亮与健康的日光射进屋子。教 堂内部罩着一片冰冷惨淡的阴影,只有从彩色玻 璃中透入的光线变成血红的颜色,变做紫石英与 黄玉的华彩,成为一团珠光宝气的神秘的火焰, 奇异的照明,好像开向天国的窗户。”
3、梁启超对地理环境与审美情趣和艺术风 格关系之探讨
(1)不同的天然景物,影响一个朝代的气 象(审美风貌),如不同朝代由于建都地 方的差异而导致该时代审美风貌的巨大不 同。
建都北方者:规模宏远,局势壮阔,气魄 磅礴。
建都南方者:规模绮丽,局势清隐,气魄 文弱。
(2)不同的天然景物,也影响人们的审美 情趣,产生雄浑悲壮与秀逸纤丽这样两种 不同的意象与风格。如北碑(遒健雄浑、 峻峭方整)与南书(秀逸摇曳、含蓄潇 洒)、京剧(北戏)与昆曲(南音)。
(1)审美趣味作为一个人的审 美价值标准的体现,它制约着一 个人的审美行为,决定着这个人 的审美指向。如有的人喜欢武侠 片,有的人喜欢文艺片,有的人 喜欢这个作家,有的人喜欢那个 作家等等。

叶朗《美学原理》 美是什么

叶朗《美学原理》 美是什么

美是什么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一种客观精神
休谟认为美在观赏者心里,是一种主观的美
20世纪出现了提出天人合一,对传统的主客二分进行批评
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就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展开讨论
主要有四种观点 蔡仪:美是主观的
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朱光潜:没事主客观的统一 叶朗所支持的朱光潜观点
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 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
实践美学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不同时期对于体态的看法汉朝以瘦为美,唐朝以胖为美
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
张璪:外事造化,中得心源
马祖道一:心不自心,因色固有五、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的美在意象六、意象的分析美在意象的理解意象的四点性质
意象的意蕴
美的对立面的概念
形式的五种涵义
形象概念七、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美只能存在于美感活动之中八、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真善美的关系
真善美可以统一
真善美不可以统一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美和美感的社会性)【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美和美感的社会性)【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3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名词解释1.审美趣味答:审美趣味是指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

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的美的认识和评价。

审美趣味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特征:①本能性,审美感知是人的生理本能之一,审美趣味则是人类审美感知的外化;②直觉性,当人们评价一个审美对象时,只需唤醒大脑记忆中的各种审美评价因素,便可以在瞬间做出审美的评价;③情感性,人们在鉴赏审美对象时,完全由好恶的情感推动,而不是理性的思辨;④个体性,审美活动是一个个体的活动,她由每个人的综合因素:生理结构、艺术修养、生活阅历道德观念、思想感情政治立场等,这样就导致了主体审美趣味的差异性;⑤时代性、群体性,人的审美情趣随着时代的变化,都留下了群体的特征与时代的烙印。

2.审美格调答:审美格调,又称审美品味,是一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审美格调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

审美格调在审美价值的意义上可以有种种区别,如高雅与低俗、健康与病态、纯正与恶劣、广阔与偏狭,等等。

审美格调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保守性;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人文教育(特别是审美教育)的作用能使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发生变化。

二、论述题1.随着艺术传播媒介的历史变迁,人类的艺术审美经验发生了怎样的嬗变?答:艺术传播历经了口头、文字、印刷、电子、网络等媒介的变迁,人们的艺术审美经验也随之发生一次次嬗变,如今人们的艺术审美经验越来越趋于碎片化、娱乐化、体验化。

(1)口语媒介的交流性与人类艺术审美经验的非理性口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传播媒介,依靠人体自身的发声功能,通过语言承载的信息内容进行交流。

民间说唱和传统戏曲是口语传播四大名著的主要形态。

说唱戏曲等口语传播形态对于名著内涵价值的认同和在社会群体中的传承是不可或缺的。

美学原理叶朗可编辑全文

美学原理叶朗可编辑全文

1、《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曰:)“敢问何为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
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 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 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2、《孟子·尽心下》: “可欲之为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 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儒家论乐(略讲)
乐为表演艺术之总称:音乐、舞蹈。后甚至泛指艺 术。
乐与快乐:“夫乐者,乐(le)也,人情之所必不 免也。”(《荀子·乐论》)
乐与人心:“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 感于物也。”(《礼记·乐记》)
乐的本质及功能:和。“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 天地同节。”(《礼记·乐记》)
内外互动:“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 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 (《礼记·乐 记》)
礼乐治世:“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 治天下者,礼乐是也。”(《礼记·乐记》)
孔子美学1(出自《论语》)
孔子美学2 (出自《论语》)
亚圣孟子
-主“内圣”
※恻隐之心,仁之端
也;羞恶之心,义之端 也;辞让之心,礼之端 也;是非之心,智之端 也。(《孟子·公孙丑 上》) -性善论 -主“仁政” -民贵君轻
仁与人格(略讲)
修身就是修人格:“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 以修身为本。”(《大学》)
在关系中树立观念: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 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 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
人格的目标:止于至善。
礼(1)(略讲)
礼就是秩序:“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 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
礼是社会和谐的保障。 ——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 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一作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尽其责),女有归(自己的家 庭)。货(资源)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 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讨厌有力不出力,但非为己)。是故 谋闭(一切阴谋)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 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最新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手打版

最新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手打版

绪论一、研究中国美学史的意义:建立现代美学体系1、现代美学体系四原则:(1)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相互贯通(2)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相互融合(3)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4)基础美学和应用美学相互推进2、总结:如果不系统研究中国美学史,不把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融合起来,就不可能使美学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学科,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现代美学体系。

二、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学术界看法一:中国美学史主要研究历史上关于美的理论(狭窄)(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包括哲学美学,审美发生学,心理学等。

有些在古代已得到发展,有些仅有萌芽。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已审美意象为中心的。

“美”并不是最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

)看法二: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宽泛)作者:美学史应研究每个时代的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一个时代审美意识的理论结晶。

一部美学史,主要就是美学范畴、美学命题的产生、发展和转化的历史。

审美意识史:1、形象的系列:《诗经》《楚辞》(艺术史)2、范畴的系列:“意象”“气韵”“风骨”“气”(美学史)↓美学史+各门艺术史我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各个时期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也就是历史上各个时期出现的美学范畴,美学命题以及由这些范畴,命题构成的美学体系。

三、中国美学史的分期:中国古典美学:发端——先秦、两汉老子、孔子、庄子、荀子等展开——魏晋南北朝至明代李贽总结——清代前期王夫之、叶燮四、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流行性考察:(一)西方美学重再现、重模仿,发展了典型的理论;中国美学重表现、重抒情,发展了意境的理论。

(二)西方美学偏于哲学认识论,侧重“美”“真”统一;中国美学偏于伦理学,侧重“美”“善”统一。

(三)西方美学偏于理论形态,具有分析性和系统性;中国美学偏于经验形态,带有直观性和经验性。

第一编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第一章老子的美学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题库(美和美感的社会性)【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题库(美和美感的社会性)【圣才出品】

第3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名词解释1.审美趣味答:审美趣味是指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

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的美的认识和评价。

审美趣味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特征:①本能性,审美感知是人的生理本能之一,审美趣味则是人类审美感知的外化;②直觉性,当人们评价一个审美对象时,只需唤醒大脑记忆中的各种审美评价因素,便可以在瞬间做出审美的评价;③情感性,人们在鉴赏审美对象时,完全由好恶的情感推动,而不是理性的思辨;④个体性,审美活动是个体的活动,它受每个人的综合因素影响:生理结构、艺术修养、生活阅历、道德观念、思想感情、政治立场等,这样就导致了主体审美趣味的差异性;⑤时代性、群体性,人的审美情趣随着时代的变化,都留下了群体的特征与时代的烙印。

2.审美格调答:审美格调,又称审美品味,是一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审美格调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

审美格调在审美价值的意义上可以有种种区别,如高雅与低俗、健康与病态、纯正与恶劣、广阔与偏狭,等等。

审美格调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保守性;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人文教育(特别是审美教育)的作用能使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发生变化。

二、论述题1.随着艺术传播媒介的历史变迁,人类的艺术审美经验发生了怎样的嬗变?答:艺术传播历经了口头、文字、印刷、电子、网络等媒介的变迁,人们的艺术审美经验也随之发生一次次嬗变,如今人们的艺术审美经验越来越趋于碎片化、娱乐化、体验化。

(1)口语媒介的交流性与人类艺术审美经验的非理性口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传播媒介,依靠人体自身的发声功能,通过语言承载的信息内容进行交流。

民间说唱和传统戏曲是口语传播四大名著的主要形态。

说唱戏曲等口语传播形态对于名著内涵价值的认同和在社会群体中的传承是不可或缺的。

美学第六讲:美和美感的社会性41页PPT

美学第六讲:美和美感的社会性41页PPT
美学第六讲: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法。— —西塞 罗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15下面我们就开始讲,第十一讲审美范畴。

审美范畴讲第一个问题,一审美范畴与审美形态这个问题主要就是讲什么是审美范畴?审美范畴因为这个概念在很多书里头也用的不是很准确,用的比较乱。

我们前面讲过,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00:45审美活动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文化的环境,因此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就会发育出不同的审美文化。

不同的审美文化,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最终的关切不同,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形态,审美形态01:15我们叫审美形态。

我们都知道,你比如说同一个艺术家他创造的文学作品或者艺术作品一系列的,我们不是讲意象世界吗?他一系列的意象世界往往会显示一个相同的色调、相同的风貌,艺术风格我们称之为艺术风格,说这个作家的风格、那个作家的风格不一样。

所谓审美形态就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某一个类型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审美范畴就是这种大风格、这种审美形态的概括。

那么,所谓审美形态就是在一个特定的01:45社会文化环境里头,产生的某一个类型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一个社会、一个历史时期,它产生出来一系列的审美意象它有一个相同的大风格。

审美范畴就是这种大风格、就是这种审美形态,它的概括和结晶,就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02:15产生的某一个类型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这种大风格的结晶、它的概括就是我们讲的审美范畴。

比如以西方文化史为例,优美——古希腊文化比如优美,我们现在讲优美,优美就体现了古希腊文化中,在古希腊的文化中,以神庙,古希腊的神庙,还有那个神的大理石的雕像,作为代表的02:45那一种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优美——古希腊文化崇高——西方基督教文化而崇高,我们讲崇高则体现了西方基督教文化,当然它这个基督教文化是继承了希伯来文化,犹太希伯来文化。

以哥特式的教堂,我们讲哥特式教堂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随着历史的发展03:15优美、崇高这两种文化的大风格依然存在,优美:拉斐尔的绘画莫扎特的音乐普希金的诗歌比如,拉斐尔的绘画、莫扎特的音乐、普希金的诗歌,都是优美的典型。

崇高:歌德的《浮士德》而歌德的《浮士德》是崇高的典型。

但是,他们的文化内涵和古希腊的神庙、雕像、还有中世纪哥特式的教堂已经不同了,内涵不同了。

那么,在西方文化史上,03:45究竟出现了哪些最重要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呢?这个美学家的看法不完全一样。

在古代和中世纪,美,我这讲的美是优美,它是中心范畴,后来出现了崇高,后来的美学家又提出了各种各样很多概念,我这就不说了。

04:15这些概念当然都标示了不同的审美意象的不同的风格,但是其中有一些,还谈不上是高度概括的大风格,也就是谈不上是我们说的审美形态所以不能列入审美范畴的范围。

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荒诞我们认为优美和崇高、悲剧和喜剧、04:45丑和荒诞这几对概念是西方文化史上涵盖面比较大的审美形态的概括和结集,也是美学史上绝大多数美学家认同的审美范畴。

这个审美范畴不能随意的、随便的增加、无限的增多,有的书里头很多很多,这样一来审美形态的研究05:15就变成了降低成为艺术风格的研究,我们说的审美形态还是指一个时代的一个大风格,而不是某个作家、某个艺术家个人的一个风格。

审美形态审美范畴中国这个审美形态、中国的审美范畴怎么来研究?我们知道在中国的文化史上艺术风格也呈现出极其丰富的状态,05:45你比如唐代的诗歌那就是有很多不同的风格,李白的、杜甫的、李商隐的等等都不一样。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他就列出了二十四种风格,后来许多画品、书品也有这种风格的分类,但是这些概念多数还不能称为审美范畴,06:15因为它们称不上是文化的大风格。

在中国文化史上,儒家道家佛家受儒家、道家、佛家三家的影响也发育了若干在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审美意象群,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形态,就是我们讲的大风格,06:45结晶出独特的审美范畴。

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我觉得比如像沉郁沉郁——儒家文化就是以儒家文化作为内涵的、以杜甫作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它的内涵是儒家的文化,飘逸——道家文化飘逸是以道家文化为内涵,以李白为代表的一种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空灵——禅宗文化空灵是以禅宗文化为内涵,07:15以王维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所以我现在讲的中国的审美范畴主要就讲沉郁、讲飘逸、讲空灵,像沉郁这个它不光是杜甫的,在这以前在这以后都有,一直到我们现代也还有,你比如鲁迅的风格,就是沉郁的风格。

07:46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二悲剧第二个问题讲悲剧。

因为这个审美范畴那么多,我们时间不够,我就挑几个,主要是讲悲剧,下面还有几个简单讲一下,悲剧我稍微讲具体点,但是也不能详细讲了。

讲悲剧,悲剧讲两个问题,一个是对悲剧的解释,我主要是介绍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和尼采。

悲剧悲剧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08:16我们这讨论的悲剧是作为审美形态的一种悲剧,广义的悲剧,而不是作为戏剧样式的一种悲剧,作为戏剧的一种,戏剧里头有喜剧、悲剧,那是狭义的悲剧。

审美范畴:悲剧我讲的是广义的悲剧,就作为一种审美范畴。

那么,历史上很多美学家对悲剧进行研究,当然是这两个悲剧的概念是有联系的,狭义的和广义的当然连在一起了。

08:46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

亚里士多德他对悲剧的研究,他的观点主要是两条:第一,悲剧是人的行为造成的;第二,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而使这种情绪得到净化。

怜悯和恐惧这种情绪引出来以后然后又使这种情绪得到净化。

亚里士多德他认为09:17悲剧的主角并不是坏人,他之所以陷入了厄运,并不是他做了坏事,而是他犯了过失,他有过失,他的行为产生了他自己意想不到的结果。

那么他用古希腊大悲剧家《俄狄浦斯王》09:47索福克勒斯他的作品《俄狄浦斯王》,这个作品来证明他这个看法。

俄狄浦斯大家可能都知道,这个情节是这么一个情节,俄狄浦斯他是忒拜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所生的儿子,那么,这个国王拉伊俄斯他从神那里得到一个指示,说由于他自己以前的罪恶,10:17所以他的儿子命中注定要杀父娶母,要杀掉父亲而且娶他的母亲。

因此他得到这个神的指示以后,儿子一出生他就把他抛弃了,因为这个儿子将来做坏事,就把他抛掉了,结果这个孩子被一个科林斯的国王,10:47他没有儿子,后来这个儿子他就把他收为自己的养子。

俄狄浦斯他长大成人之后,从神那里得到自己这个命运,要杀父娶母,他要反抗命运,他就跑了,他原来是在科林斯国王那儿,他就跑出去,就跑到了忒拜。

在半路里头他碰到了一个三岔路口,他碰到一个老人,11:17他俩吵架了动怒,就把这个老人给杀死了,这个老人正巧是他自己的生父,就是原来生他的那个父亲,就是那个拉伊俄斯。

然后他又碰到的狮身人面那个妖怪斯芬克斯,1斯芬克斯不是有个谜语吗?他给人家猜,猜不出来就把他吃掉,猜出来他自己就自杀了,11:47后来他把它破解了,猜出来了。

那么,就是为忒拜人解除了灾难,忒拜人就拥戴他当了王了,他当了国王了,因为原来那个国王不是被他杀掉了吗,他就当了国王了。

而且娶了前王的王后,寡后,做了寡妇的,事实就是他的母亲,生母。

12:17这场戏开始的时候,忒拜发生了瘟疫,有病了,瘟疫病。

神它说你这个瘟疫,要使这个瘟疫好的话,必须有个条件,必须要找到杀害前王的凶手,瘟疫才能停止。

俄狄浦斯他当了国王了,他要为忒拜谋福利了,所以他就去调查,12:47到底谁把前面那个国王给杀死的,调查的结果发现凶手就是他自己,然后也找到原来,原来那个国王是找一个牧羊人把他小孩抛弃的,那么,也找到那个牧羊人,那个牧羊也承认,说这个婴儿,婴儿时候的俄狄浦斯是王后交给他的,说明他确实是原来国王的儿子,于是真相大白,13:17俄狄浦斯的娶母的预言实现了,这个神的预言实现了。

那么,在极度的悲痛之中,王后就上吊自杀了,然后,俄狄浦斯他也把自己的眼睛刺瞎了,主动的要求流放,因为他犯了罪了嘛。

这是一个悲剧,很有名的悲剧。

索福克勒斯的一个悲剧。

这个悲剧说明什么呢?命运的可怕和不可抗拒13:47说明命运的可怕和不可抗拒。

这个俄狄浦斯和他的父亲为了逃脱命运的安排,做了一系列的选择,他们知道了这个神的预言以后,他们就想办法要逃脱这个命运,一系列的选择、行动、行为,但是正是这一系列的选择使他们掉进了命运的陷阱。

14:17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主角并不是坏人,他们因为自己的过失而遭到了灭顶之灾,这是命运的捉弄,捉弄人,所以引起了人们的怜悯和恐惧,这是亚里士多德的看法。

下面我介绍黑格尔,黑格尔的看法认为悲剧14:47是两种片面的理想的冲突,他这个悲剧也很有名,“而悲剧所表现的正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解。

但是就当时世界情况整体来看,某一理想的实现就要和它的对立理想发生冲突,破坏它或损坏它,反之亦然,所以它们又都具有片面性、抽象性,不完全符合理性。

这是一种成全某一方面就必须牺牲其对立面的两难之境。

悲剧的解决就是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或毁灭。

他个人遭到毁灭,他所代表的理想却不因此而毁灭。

所以悲剧的结局虽是一种灾难和苦痛,却仍是一种‘调和’或‘永恒正义’的胜利。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黑格尔认为悲剧所表现的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者叫普遍力量,冲突和调解,他说这两个方面,就各自的立场来说,互相冲突的理想,既然是理想,那都带有理性或者伦理上的普遍性,15:18都是正确的。

代表这些理想的人有理由把他们实现,用行动加以实现。

但是就当时世界情况的整体来看,某一种理想的实现,就要和它对立的理想发生冲突,破坏它或者损坏它,15:49那个对立的理想的实现,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所以他们都是片面的、抽象的、不完全符合理性的,这是一种两难之境,就是成全某一方面,必然要牺牲它的对立面。

悲剧的解决就是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或者毁灭。

16:21就他个人来看,他的牺牲好像是无辜的,但是就整个世界秩序来看,他的牺牲是罪有应得的。

足以伸张永恒的正义的,他个人虽然遭到毁灭,但是他所代表的理想并不因此毁灭,16:51所以悲剧的结局,虽然是一种灾难和痛苦,但是仍然是一种永恒正义的胜利。

所以正因为这个缘故,悲剧所产生的心理效果,就不只是亚里士多德说的恐惧和怜悯,而且还有愉快和振奋。

黑格尔本人他是举另外一个,就是刚才我们的索福克勒斯17:21他的另外一个剧《安提戈涅》叫做《安提戈涅》,也是很有名的一个悲剧作为例子。

这个悲剧的女主角安提戈涅,他的二哥叫波吕涅刻斯,他要争王位,他就借外国的兵来打自己的国家,结果兵败身亡死了,失败了,他也被杀死了。

那么这个国就是忒拜了,17:51忒拜的国王克瑞翁下令禁止埋葬波吕涅刻斯的尸体,违令者要处死,因为什么呢?因为波吕涅刻斯他焚烧了祖庙,祖先的神殿。

所以他是应该不能埋葬,他的尸体不能埋葬,但是安提戈涅是他的妹妹,18:21安提戈涅因为他的哥哥,所以她不顾禁令,埋葬了她的哥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