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药》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药教案
高二语文《药》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小说《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
掌握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的能力。
培养学生理解小说主题思想、进行文学批评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药》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
理解《药》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让学生简要介绍作品内容、主题及鲁迅的写作风格。
2.阅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药》全文,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
学生边读边标记出生词、难句,教师适时解答。
3.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主要人物夏瑜、华小栓、华大妈等的人物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4.课堂讨论让学生就《药》的主题思想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简要复述《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主题思想。
2.分析情节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药》的情节结构,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等。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讨情节安排的巧妙之处。
3.鲁迅小说艺术特色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如讽刺、象征、现实主义等。
学生结合《药》分析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4.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鲁迅小说的认识。
第三课时1.课后作业讲解教师针对课后作业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课堂检测教师通过提问、默写等方式检测学生对《药》的理解程度。
3.课后作业布置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药》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
药鲁迅教案一等奖
药鲁迅教案一等奖
《药》鲁迅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2. 掌握《药》这篇小说的主题和情节,理解其深层含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鲁迅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鲁迅的代表作品及其内涵。
2. 分析鲁迅的思想和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3. 讨论鲁迅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鲁迅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
2. 课文精讲:通过讲解《药》这篇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重点讲解小说的主题、情节安排、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内容。
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鲁迅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呐喊》等,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鲁迅思想的读后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鲁迅思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评价
1. 通过课堂互动和讨论,评价学生对鲁迅思想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高二语文第四册《药》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第四册《药》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文本的主题。
2.分析人物形象,领悟鲁迅笔下的深刻内涵。
3.感受鲁迅独特的艺术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领悟鲁迅的艺术风格。
2.教学难点:深入挖掘小说的深层含义,理解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药”为主题,让学生谈谈对“药”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思考:“药”在这个故事中有什么特殊含义?2.文本解读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夏瑜、华老栓、华小栓、康大叔等。
讨论人物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关注鲁迅笔下的国民性批判。
3.主题探讨分析小说的主题: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批判国民的愚昧、麻木、自私。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为什么选择“药”作为载体来表现这个主题?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4.艺术手法分析分析鲁迅的语言特点:简洁、明快、讽刺。
引导学生关注鲁迅的细节描写,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讨论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药”、“人血馒头”等。
5.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对鲁迅其他作品的了解,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国民性问题,思考如何改变这种现象。
6.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阅读鲁迅的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2.选择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分析其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
五、教学反思1.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更加细致地挖掘人物性格特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2.在拓展延伸环节,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国民性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在课堂小结环节,要强调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夏瑜与华家父子的性格对比,理解其象征意义。
理解“药”的双重含义,即实际的药物治疗和象征性的社会救治。
2.教学难点:深入挖掘鲁迅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理解其通过人物塑造所传达的深层次含义。
鲁迅《药》教案5则范文
鲁迅《药》教案5则范文第一篇:鲁迅《药》教案2013年度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设计《药》教案陕西科技卫生学校姚妙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题目《药》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双线结构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细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欣赏小说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反思自我,树立主人翁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明确文章主题。
难点:依据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回顾鲁迅先生的相关知识,提出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引发学生思考,告诉学生答案就在《药》这一篇文章中,设置悬念,激发兴1趣。
(二)熟悉文本,分析结构1、采用分角色、分组、小组自读等方式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和脉络。
2、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复述。
复述时要求学生注意内容顺序、段落层次、重点部分、情节发展。
3、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提问完成对双线结构的教学。
①小说的结构?明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②这篇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是什么?明确: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华大妈上坟③这样一个恐怖的馒头被小栓吃了,但是人血从何而来?明确:是革命志士夏瑜的鲜血④对照华家,从夏家的角度分析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明确:夏瑜被杀害、夏瑜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⑤这四部分分别发生在什么地方?明确:刑场、茶馆、茶馆、坟地⑥在什么地方,用什么东西,通过谁将两家联系在一起?明确:通过康大叔用人血馒头将两家华、夏两家联系在了一起。
⑦华家和夏家在文章结构中是什么关系?明确:华家是明线,夏家是暗线板书设计:(三)合作探究分析人物1、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很多,我们可以将文中的人物分类,怎么分?明确:华老栓一家、茶客可以归结为愚昧麻木的群众;夏瑜归为革命者一类;康大叔、红眼睛阿义归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1.1 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2 《药》的背景:写于1924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现实,揭示了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
第二章:小说情节梳理2.1 情节概括:小说以“药”为线索,讲述了革命者夏瑜被封建势力残酷杀害,他的鲜血被当作治病的良药,卖给愚昧的民众,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民众的麻木。
第三章:主要人物分析3.1 华老栓:一个普通的市民,深受封建思想毒害,为了治病而购买人血馒头,最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3.2 夏瑜:革命者,为了民族解放而斗争,最终被封建势力残酷杀害。
第四章:小说主题探讨4.1 封建思想的毒害:通过华老栓和民众的行为,展现了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毒害,导致他们无法看清现实的真相。
4.2 民众的麻木:小说中的民众对夏瑜的遭遇毫不在意,甚至将他当作治病的工具,反映了民众的麻木不仁。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鲁迅其他作品简介:可以介绍《呐喊》、《彷徨》等鲁迅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5.2 相关影视作品推荐:可以推荐一些与《药》相关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和主题。
第六章:教学目标与方法6.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药》的历史背景。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象征意义。
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如封建社会的残酷性和民众的麻木状态。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6.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使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小说中的细节。
运用比较分析法,将《药》与其他鲁迅作品进行对比。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共同探讨问题。
第七章:教学内容与步骤7.1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与文学地位简介《药》的情节梗概与人物关系小说中的象征手法与主题探讨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7.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药》的兴趣,如“你认为革命是什么?”自学: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情节和人物。
鲁迅小说药的阅读题及答案教学设计3篇
鲁迅小说药的阅读题及答案教学设计3篇Teaching design of reading questions and ans wers of Lu Xun's novel medicine鲁迅小说药的阅读题及答案教学设计3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药》阅读原文教学设计2、篇章2:《药》阅读题目教学设计3、篇章3:《药》阅读答案教学设计《药》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中语文的重点课文,所以我们在考试之前一定要做好针对性的复习。
下面是小泰整理的关于《药》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章1:《药》阅读原文教学设计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
里边的小屋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
”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①,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
那屋子里面,正在窸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便出了门,走到街上。
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
《药》教学设计
《药》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革命者被杀害并制成药物的故事,通过这一故事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以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药》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2. 分析小说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主题思想;3. 欣赏小说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难点:分析小说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主题思想,欣赏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旧社会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药》,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勾画出认为重要的人物和事件。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个认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重点分析小说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主题思想。
5. 例题讲解: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解释答案。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8. 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药》情节:描述革命者被杀害并制成药物的过程。
人物:对华老栓、夏瑜等人物的描写。
主题:反映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呼唤社会变革。
艺术手法:象征、讽刺等。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小说《药》的基本情节。
答案:略。
2. 请分析小说中的华老栓和夏瑜两个角色形象。
答案:略。
3. 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答案:略。
4. 请举例说明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在欣赏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方面仍有所欠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在这方面的引导和培养。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
鲁迅名著《药》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药》的象征意义。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民众愚昧、落后思想的批判,对革命先驱的悼念。
(2)认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类似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药》的象征意义。
(2)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药》,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2)从不同角度分析《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3. 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药》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鲁迅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的鉴赏能力。
3.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4.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鲁迅的药文章赏析教案
鲁迅的《药》文章赏析教案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药》的历史背景。
激发学生对《药》的阅读兴趣,培养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简介《药》创作背景介绍文章主题引入1.3 教学活动展示鲁迅生平简介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鲁迅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药》的创作背景,如时代背景、鲁迅的思想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选择以“药”为?这篇文章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主题?第二章:文章梗概与结构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药》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文章梗概梳理人物关系分析文章结构分析2.3 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学生小组合作分析人物关系,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
第三章:主题与象征手法探讨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药》的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掌握鲁迅在文章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3.2 教学内容文章主题探讨象征手法分析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支持主题的证据,进行深入探讨。
学生分组讨论鲁迅在文章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如“药”的象征意义等。
第四章:人物形象分析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细致入微地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人物形象分析4.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人物形象分析的框架,引导学生从外貌、言行、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或多个人物进行深入分析。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药》的主题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5.2 教学内容拓展活动5.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将《药》的主题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第六章:文学背景与历史语境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药》创作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语境。
培养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关系的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鲁迅创作《药》的文学背景《药》反映的历史语境6.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PPT或视频资料介绍鲁迅创作《药》时的文学环境。
《药》教案(精选13篇)
《药》教案(精选13篇)《药》篇1教学目的:1、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3、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2、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时数:三教时备注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
本单元是小说单元,也是本期学习的第二个小说单元。
第五单元的单元要求是: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265页把“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浏览一遍。
要求画出:1.情节的定义;2.情节包括几个部分;3.阅读小说时对情节要注意的三个“是否”;4.主题的定义;5.分析主题时要考察的三要素和两要点(教师巡堂,检查学生是否画对)。
下面我们将以这些知识来指导我们阅读分析《药》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并释题:“药”是用来干什么的?(医治人们病苦,疗救社会)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小说的思想内容是否能回答这个问题(留下悬念,待学完本文后讨论)。
二、指导预习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
三、研习新课一、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1)请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教师巡堂点拨,逐步缩小范围(尤其是环境描写方面的),引导学生把“思考和练习”一的1—4句画出即可。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方面是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四、二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时要求准备:(1)讲述《药》所包含的两个故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与结局交待清楚,要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药》教案(综合版)
《药》教案(综合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小说《药》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帮助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小说《药》的情节概述。
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和主题思想。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
运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2.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
提供相关文献和评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
使用在线讨论平台,方便学生交流和提交作业。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步骤3.1 教学安排共计10个学时,每个学时45分钟。
包括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作业写作三个部分。
3.2 教学步骤引入小说《药》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基本情况。
概述小说的情节,介绍主要人物和事件。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评价4.1 教学评估定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写作,评估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的改进和提高。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文献5.1 教学资源提供小说《药》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在线讨论平台,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
5.2 参考文献鲁迅.《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王瑶.《鲁迅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李健吾.《鲁迅小说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教学活动一:小说情节接龙学生分组,每组轮流描述小说《药》中的情节,要求下一组学生需以前一组描述的情节为基础继续叙述。
《药》优秀教案
《药》优秀教案《药》优秀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药》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药》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情节结构、主旨等方面探究鉴赏《药》;二、教学重点:《药》的主题思想探讨;三、教学难点:小说明暗两条线索与小说主题的交融;四、计划课时:两课时五、课型:自读课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指导学生阅读小说,。
并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出最关注本文的问题)第二课时:(一)整体感悟:带着以下一些问题自读文本:1.明暗两条线索如何有机交融的?明确:明线是围绕华小栓的病而展开的“买药——吃药——谈药——药无效”暗线是夏瑜的命运。
其中两线的交织是由华小栓的病牵引的,直接联系的地方是第三节“谈药”和第四节“上坟”。
2.试分析并讨论文中革命者夏瑜、华老栓夫妇、驼背五少爷、康大叔、红眼睛阿义、花白胡子、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夏四奶奶、夏三爷等人物形象,他们有些什么共性和个性?请为他们分类。
并分别说明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是采用了哪些手法?明确:悲哀的孤独者夏瑜;愚昧的慈心父母:华老栓夫妇、夏四奶奶;愚昧的茶馆谈客: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冷漠残忍的迫害者:夏三爷、康大叔、红眼睛阿义。
动作描写:华老栓夫妇“买药”时掏钱的动作;和刽子手交易的过程……心理描写:华老栓买药的路上和回来的路上(对比分析)……3.小说许多地方都有非常出色的环境描写,请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几处,并探讨他们在文中的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第一部分第一段:“乌蓝的天”“青白的光”;明确:清冷、阴森的环境为下文奠定了阴沉的环境氛围。
最后一段:“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暗淡的金字”。
明确:参见注释④,对比,老栓治好小栓的“希望”是光明的,可“希望”对于革命者来说却是前途的“暗淡”。
药_(鲁迅)教案(共五篇)
药_(鲁迅)教案(共五篇)第一篇:药_(鲁迅)教案药鲁迅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3、分析结构(双线结构)与人物性格,学习归纳主题的方法。
4、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2.难点:《药》的主题和结尾景物描写的作用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2.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教学步骤:一、导语:有一副对联:一个馒头,串起华夏两家辛酸故事;两出悲剧,引出中华百年求索历程这是一个怎样的馒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药》。
二、时代背景:1、写作背景:本文收入作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
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现实。
鸦片战争之后,满清政府更加反动黑暗、腐败无能,对外投降卖国,对内加强反动统治,残酷镇压革命运动。
这篇小说写于1919.4.25,“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1907年7月6日,安徽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准备在学堂毕业大会之际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因弹尽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时年34岁。
紧接着,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人告发,7月13日清兵包围秋瑾主持的绍兴大通学堂,寡不敌众,终遭被捕,15日杀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时年32岁。
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药》。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兴起,这曾经给鲁迅先生极大的鼓舞。
但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广大群众长期陷于愚昧麻木之中,民主思想的不到响应;鲁迅先生看到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张勋复辟,看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不发动群众,脱离群众,民族革命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又使得作者对于辛亥革命大失所望。
《药》教案(5篇可选)
《药》教案(5篇可选)第一篇:《药》教案药鲁迅教学目标:一、了解课文一明一暗的双线情节结构,及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二、学习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三、了解中国辛亥革命时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一、引导学生从分析背景、情节入手,理解作品主题。
二、学习小说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欣赏环境描写,品析自然环境描写营造出的氛围及其在表现小说主题上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一、欣赏小说的主题、人物描写技巧和结构。
二、领悟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乌鸦”的深刻含意。
三、理解作者为夏瑜坟上平添一个花环的用意。
教学方法:一、朗读法。
如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研究性学习法。
如对小说的主题及“花环”“乌鸦”的深刻含意的理解,教师应力求让学生研讨,自己只作相应点拨。
教具准备:格调悲哀低沉的相关音乐。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1分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品的相关背景。
2.把握作品的情节及双线结构特点。
一、导入新课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然而我们想想,无数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又换来了什么?民族依旧黑暗,国民依旧愚昧。
多么可悲呀!一个人病了,有医生给开药吃,方可痊愈。
一个民族“病了”,又有谁来开这个药方,开什么“药”呢?请让我们拜读鲁迅先生的又一透视国民灵魂的名作——《药》。
二、介绍写作背景《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发表于同年5月《新青年》上。
以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对外勾结帝国主义,投降卖国;对内加强反动统治,残酷镇压革命运动,另一方面又在思想上愚弄和麻痹人民,使人民任其宰割,穷苦大众处于极端的悲苦之中。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兴起了,1905年前后“光复会”“同盟会”等到革命团体相继成立。
从1906年江西萍乡县和湖南浏阳县一带的矿工、农民起义,一牟震动全国的广州起义,资产阶级革命者进行过无数次的武装革命,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使广大民众在思想上麻木、愚昧、不觉醒,民主革命得不到响应,革命总是陷于失败。
鲁迅的药文章赏析教案
鲁迅的《药》文章赏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药》的历史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课堂讲解和小组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到《药》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感悟作品中的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鲁迅及其作品《药》的背景介绍2. 作品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梳理3. 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4. 社会现实与人性的探讨5. 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感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梳理《药》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深入剖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感悟作品中的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药》的背景,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3. 小组分享法:小组成员分享对作品的感悟和体会,共同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鲁迅及其作品《药》的背景介绍,作品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梳理。
2. 第二课时: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社会现实与人性的探讨。
3. 第三课时: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感悟,总结与反思。
4. 第四课时:课后作业布置,对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
5. 第五课时:分组讨论,小组分享,课堂总结。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深入剖析《药》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2. 课堂讲解:分析《药》中所描绘的社会现实,如封建礼教、人吃人的现象等,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的批判意义。
《药》公开课教案(含)
教案《药》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药》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2)运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价值观;(2)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困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内容1.导入:简要介绍《药》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药》全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
3.人物形象分析: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感悟小说的主题。
4.比较阅读:将《药》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课堂讨论:针对小说中的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简要介绍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阅读(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药》全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
3.人物形象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感悟小说的主题。
4.比较阅读(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药》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阅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课堂讨论(15分钟)针对小说中的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6.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表达能力,给予及时反馈。
《药》简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药》简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药》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能够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3)通过写作练习,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3)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药》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2)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技巧。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药》;(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主题和象征手法。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药》;(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关注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掌握程度;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其对小说象征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看其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简要概括小说《药》的情节和人物关系;2. 请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3. 请学生尝试运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创作一篇小作文。
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小说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药鲁迅先生教案5篇
药鲁迅先生教案5篇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详实的教案,我们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药鲁迅先生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药鲁迅先生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遗体、追悼、逝世、晚餐、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咳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二、学习准备回忆或收集有关鲁迅的生平、事迹。
三、学时安排四学时。
第一学时,解课文大意;第二学时,读熟课文,品读第一部分;第三学时,品读二、三部分;第四学时,品读四、五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时。
第一学时,熟读课文,解大意;第二学时,讨论、体会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作者写他的哪几件事;第三学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给课文各部分列小标题。
)四、学习过程第一学时1、解鲁迅的同学介绍鲁迅的一些情况。
2、读课题,有什么疑问要问?(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称伯父为什么还要再称先生?)3、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穿插正音。
4、同座互读第一部分。
5、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为什么不知道鲁迅就是伯父的?追悼和吊唁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爱戴和爱抚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7、概括段意小标题(段意:伯父去世,很多人都到殡仪馆追悼他。
小标题:在殡仪馆里伯父去世深切的怀念逝世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第二学时1、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穿插正音。
2、同座互读第二部分3、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意思因果关系句;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字面义?一般情况下谁的记性好?话中之意?《表》前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著,鲁迅翻译;《小约翰》荷兰作家望-蔼台著,鲁迅和另一作家翻译;)4、再读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体会感情。
鲁迅 药 教学设计
鲁迅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鲁迅的药课堂时间:2个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他对现代文学的贡献;2. 分析《药》这篇短篇小说的情节、主题和艺术特点;3. 提高学生对鲁迅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药》的情节、主题和艺术特点;2. 探究《药》这篇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
教学准备:1. 复印鲁迅的《药》一文;2. PPT或黑板、粉笔;3. 学生准备鲁迅的相关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课题,向学生介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2. 激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可以通过展示鲁迅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等方式。
步骤二:导读《药》(20分钟)1. 分发《药》一文,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全文。
2. 对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解释,并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
步骤三:分析《药》的情节(20分钟)1.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有哪些关键事件?这些事件有什么含义?2.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动机。
步骤四:分析《药》的主题(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表达主题?2.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描写现实生活中的药品混杂和售假等问题来批判社会现象的用意。
步骤五:分析《药》的艺术特点(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药》中所运用的叙述手法、人物塑造和意象描写等艺术手法。
2.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将细腻的写实描写与讽刺抨击相结合的独特风格。
步骤六:鲁迅的贡献(15分钟)1. 帮助学生了解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包括其对白话文的运用、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等。
2.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
步骤七:提问和讨论(20分钟)1. 提问:你对《药》这篇小说有什么看法?你认为它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具有指导价值?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就同学们之间的不同观点展开辩论。
高中语文药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理解鲁迅小说《药》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把握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分析作品结构、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引导学生认识旧社会的黑暗,理解革命者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追求进步的价值观。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理论分析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鲁迅小说《药》的主题思想,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2. 难点:分析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1.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2. 学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总结归纳。
四、教学用具1. 多媒体课件2. 教学用书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问题:鲁迅小说《药》讲述了怎样的故事?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二)自主阅读,感知内容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有哪些?这些象征手法有什么作用?(三)合作探究,分析主题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2. 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象征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品味语言,欣赏艺术1.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小说中的精彩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2.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总结归纳,升华情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小说《药》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
七、作业1. 深入阅读鲁迅小说《药》,撰写一篇读书笔记。
2.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感悟。
---八、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鲁迅小说《药》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药》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二、通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三、通过课习分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一、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二、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
本单元是单元,也是本期学习的第二个小说单元。
第五单元的单元要求是: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下面请同学们开课本265页把“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浏览一遍。
要求画出:1.情节的定义;2.情节包括几个部分;3.阅读小说时对情节要注意的三个“是否”;4.主题的定义;5.分主题时要考察的三要素和两要点(教师巡堂,检查学生是否画对)。
下面我们将以这些知识来指导我们阅读分《药》。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并释题:“药”是用来干什么的?(医治人们病苦,疗救社会)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小说的思想内容是否能回答这个问题(留下悬念,待学完本文后讨论)。
指导预习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
研习新课一、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1)请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教师巡堂点拨,逐步缩小范围(尤其是环境描写方面的),引导学生把“思考和练习”一的1—4句画出即可。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方面是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二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时要求准备:(1)讲述《药》所包含的两个,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与结局交待清楚,要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3)讨论:小说两条线索是怎样连接、交织、融合在一起的。
在以上讲述和讨论过程中,教师订正、筛选学生的语言,板书小说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图(见人教社“教参”第139页),同时完成“思考和练习”三第一部分。
板书依次出现的顺序应是:1.华家的故事情节;2.夏家的故事情节;3.两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明、暗线;5.两条线索的连接、交织、融合的地点。
主题暂不板书,待分完人物后再归纳。
第二教时教学要点分人物形象的性格。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药》的“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华老栓(《药》的主人公)1.华老栓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如,“满幅补钉的夹被”见215 页),地位低下(如,“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
2.华老栓有哪些性格特征?愚昧、落后。
他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如,211页对他“……觉……变……得……有……”这些充满信心的神情描写。
完成“思考和练习”四、2),感到“幸福”(如,213页对他“……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的心理描写。
完成“思考和练习”四、3),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见212页“……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这又表现了他麻木、无知。
但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见:高潮部分215页—216页对老栓的外貌、动作的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开端部分210页—212页有关对老栓的动作描写;如,“老栓接了”显得庄重,“抖抖的装”显得激动,“按了两下”显出小心慎,这些都联系着他内心活动显现着性格;再如,“吃一惊”不但写出场面的可怕,并显现了老栓的胆怯,“按一按”写出了老栓的钱来得不易和对钱的珍惜,以及对儿子医病的渴盼,“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写出了他对钱珍惜及惊惧神态,又“不敢拿他的东西”更体现了他的胆怯与善良及其矛盾心情),应当说这些才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
3.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括。
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后;他的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长期统治造成的。
夏俞(《药》的主人公)分之前,教师可介绍一些夏瑜这个人物形象的背景材料(见人教社1991年1月第1版高中第三册教参第146—148页,补充资料四“关于秋烈士被害和《药》的创作”以及补充资料五“关于《药》的素材”)并适当讲解一些生活原型与艺术典型的关系。
分夏瑜时应紧扣课文进行分。
夏瑜在作品中没有出场,作者主要是通过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话来侧面描写他的行为思想。
1.夏瑜的身分、家境和对革命的认识是怎样的?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
家境贫寒,对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见高潮部分217—218页)。
2.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既赞扬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争的悲剧性;即,他的主张、行动、牺牲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同情;但他的牺牲并非毫无影响。
(参见高潮和结局部分)康大叔1.他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是直接杀害夏瑜的凶手,但还不是罪魁祸首。
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仇视。
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
(其间可联系人们对他的“笑”和“敬”的后面隐藏着“怕”来分,适时完成“思考和练习”二)2.康大叔有哪些性格特征?他凶暴、残忍、贪婪、无耻(可用212页和215页关于对他的语言、装束、动作描写,尤其是那些动词的使用来分,如:嚷、抢、扯、裹、塞、抓、担、捏、哼——表现了他的凶狠、贪婪;闯、披、散、捆、嚷——表现了他的蛮横、凶暴。
并通过对作者选词的推敲,同时完成了“思考和练习”五)作者以鲜明的爱憎描写了以上三个人物,也可说是三类人物的典型;即,资产阶级革命者、人民群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情节的设计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至于对一帮茶客的分,教师可参看教参141页。
华大妈的性格与华老栓有相似处,这里从略;夏四奶奶的性格,可在讲授课文《夜》时再联系着谈。
第三教时教学要点一、归纳《药》的主题。
二、联系《药》的情节初步理解阅读小说时要注意的情节设计的后两个“是否”。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括上两节课的授课内容后,布置学生讨论以下四个讨论题。
1.《药》的主题是什么?在学生分小说主题时,教师应按单元知识向学生提出:“首先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的考察。
”“其次,还得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
”在讨论时学生可能提出多种见解,教师也不妨将教参“补充资料”的五种提法出示(见教参144页),以引起学生讨论。
我们的意思是赞成课文“预习提示”的见解,因为其中注意到了作者的创作动机。
《药》的主题可作以下括:小说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作品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现实,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根据本文主题,谈谈你是怎么理解作品把夏瑜的英勇献身作为暗线来安排?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完成“思考和练习”三要求回答的部分答案见教参143页)3.《药》的标题有什么作用?揭示主题。
(见教参138页)讨论这个问题时,教师应照应起始课释题时留下的悬念来作结。
4.单元知识短文中指出:“阅读小说时,要注意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
”联系《药》的情节发展谈谈你的一点看法。
这些问题的回答应当说都是肯定的。
第一个“是否”由于在分人物时学生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里讨论可着重讨论后两个“是否”。
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课文第四部分(结局)为例来研究,一方面易于达到目的,另方面也可加深这部分思想内容的理解。
根据讨论情况,教师可适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1)第四部分(结局)为什么会出现华大妈、夏四奶奶上坟这个情节 ?为什么在夏瑜的坟头上会出现花环这一细节?由于小栓的病未能对症下药,死是必然的。
两位母亲在“这一年的清明”要去上坟,正是母亲对亲子之爱驱使;至于坟头上要出现花环,不但是为了展示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的愚昧不理解,更重要的是革命者夏瑜的思想行为并非毫无影响的必然显现。
因此说华大妈、夏四奶奶上坟以及夏瑜坟头上的花环这一情节和细节的出现,都是由人物性格的力量推动的。
学生只要谈得出或理解到这些,可说对情节的发展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有了初步的理解。
(2)为什么夏四奶奶上坟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脸上出现“羞愧”?因为,一方面她不理解她儿子的行为是革命的,另方面她又怀念被清政府杀害的儿子,但又怕人发现,她的表情,正是她这种内心隐秘的矛盾心理的反映(完成“思考和练习”四、4)学生只要能谈得出或理解到这些,就是对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有了初步理解。
布置作业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小组选出一名对戏剧创作较有兴趣的学生执笔,用《药》的第三部分(高潮)内容为材料,以《茶馆人物谱》为题,将该部分改为独幕剧(课外“思考和练习”六的要求可纳入其中),然后集体修改,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作汇报演出(各组演出时间不超过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