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一第六单元第17课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限时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17课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限时训练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政府用户籍制度来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魏晋时期官府户籍登记的主要对象是自耕农,而私家依附人口、奴婢及流亡人口、寺院僧尼及依附人口未纳入官府户籍。关于魏晋时期的户籍登记状况,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说明当时百姓的人身自由度增加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及国家赋税的增加
C.自耕农是官府赋役负担的主要承担者D.促进了当时耕作方式的改进
2.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它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分散居住的特点,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严防农民串联造反B.便于国家征集劳役和兵役
C.便于统治者了解民情D.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
3.据明代徽州文书记载,某一时期乡村的边界纠纷、交易纠纷、侵害地权、采伐林木等土地纠纷共计75例(见下表)。这反映了
A.传统乡村宗族社会的特征B.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C.封建社会法律法规不健全D.地方势力强大,影响中央权威
4.明朝朱元璋时期,政府把普通百姓按职业划分为民户(包括儒户和医户)、军户、匠户、非正规职业户一一贾人、僧道、罪人,并且分别立籍进行管理。该措施有利于A.缓和明初的土地兼并B.强化政府对社会的控制
C.明代发展商品经济D.遏制明朝社会贫富分化
5.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导致该变化的原因是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战国后期铁犁牛耕逐步推广
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的兼并
6.汉高祖时期,县、乡三老作为“乡族势力的代表”,正式成为“国家认定的地方社会领袖”,其职能主要是在道德风俗方面“掌教化”、“帅众为善”、“率其意以道民”。材料说明汉代中央
A.政府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治理B.地方宗族势力强大
C.治国思想由“无为”变为“有为”D.不拘一格选拔官吏
7.《礼记》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在《礼记·王制》中写道:“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由此可见,先秦时期()
A.置民生问题于首位B.注重粮食安全问题
C.提倡农业精耕细作D.推崇勤俭治国原则
8.抄箚(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有别于税账、丁账等不计妇女的做法,抄箚的对象包含男女老幼,并按家业分等。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材料体现了宋代
A.奉行善政养民的执政理念B.扩大赋税的征收范围
C.强调国家社会的尊卑等级D.建立健全的户籍制度
9.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
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10.董煟在《救荒全书》中记载:“(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赈粜(卖出);义仓以赈济;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材料表明
A.赈济的对象没有选择性
B.否定利用市场调节手段
C.赈灾救助措施的多样性
D.富民没有参与灾荒赈济
11.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秦汉时地方实行乡里制度:百家为一里,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据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郡县二级体制难以直接管理乡村B.秦汉时中央集权制度与地方分权制度相结合
C.乡里制度是县制度在基层的补充D.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
12.《礼记》记载,孤、独、矜、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百姓)也,皆有常饩(固定口粮)。痦、聋、跛、躃、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材料反映了先秦时期
A.统治者民贵君轻思想B.国家对弱势群体给予一定关爱与扶助C.国家完善的救济制度D.王权专制统治导致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13.唐朝时期,为了救助贫病孤疾者,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条、碗10个、匙箸各10套。其他地方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朝
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民生
C.对百姓提供必要及时的救助D.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14.朱元璋立国定策的根本宗旨,就是要让他统治下的臣民能重新安于士、农、工、商四种身份,让传统的四民各守本业。嘉靖六年,明世宗下诏:凡是寄寓已久,且在北京置有产业的人,允许他们在北京宛平、大兴二县附籍(附籍指附人本地户籍)这一举措A.主要针对明初社会动荡不安B.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D.反映了明朝社会治理的进步
15.史学界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进行,基层社会的自治化倾向越来越强。这表明( )
A.乡里组织是明清时期成立的乡村自治组织
B.国家政治体制上的中央集权严重弱化
C.宗族、士绅阶层成为动摇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
D.国家控制与乡村自我管理相结合,共同维护基层社会秩序
16.东汉豪强地主在庄园内纳宾客附徒,兴办教育,经营各种经济事业,豢养军队,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