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鸿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鸿章
李鸿章的一生的功绩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官,二是外交,三是洋务。然而,李鸿章在每一个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或者是手段)。如:在为官方面,李鸿章信奉:为官既要做事,又要自保。故,在他任职期间,他既敢于任事、开创新事业,又精于自保,擅长经营自己的势力、维护自己的权益;至于外交,可以说是李鸿章权倾一时重要原因,然而,谁也未曾想到李鸿章的事业成于此也恰恰败于此,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起洋务运动,这可以算作是李鸿章任职期间做过的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事,因为这次运动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开端的催化剂。
关键词:李鸿章晚清第一大臣机遇外交洋务运动
下面我从以上三个方面谈一下我读完《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后对李鸿章的看法。
机遇、魄力以及才识铸就的大臣
在本书中,我意识到一个人要想成功,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就,那么首先你就要敢于抓住机遇。
我通过阅读本书我发现:李鸿章改变命运的关键一步就是:他抓住了“单独援兵上海”这个重要的机遇,从而使其有了操练淮军、回家组织团练的机会,这为他以后在官场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因此,李鸿章有了外国人接触的机会,这为他以后在政治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埋下了伏笔,为他以后的外交生涯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或者环境)。
再者,一个人的成功和一个的魄力、处事的果断也是分不开的。李鸿章就是如此。
同治元年五月,朝廷两次下旨要李鸿章率部赶往战略要地镇江,加强防守。李鸿章当时正在全力防沪,当他接到这个命令时,无论出于形式还是保存自己的实力,他都是十分的不愿意,但朝廷圣旨的严峻使他不敢违背,然而他并没有放弃,于是他就写了《权衡沪镇缓急片》,看似客观陈列“守沪”与“援镇”利弊得失,实则表明自己不想遵旨援镇,要求朝廷权衡。而这篇文章仅仅八百来字,却层层推进,逐条反驳了朝廷的“圣旨”,最后为他自己争取到了发展的机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李鸿章较强的语言功底以及可以恰当的把握朝廷的心思。
最后就是:一个人如果具有较好的语言功底或者可以很好的猜透别人的想法,那么他会很容易走向成功。
在这本书中,他重点阐述了李鸿章的通权达变、审时度势以及“写折子”的本事。从1862年到1901年李鸿章去世,他的奏折中将他精
于权谋和“写折子”的本事反应的淋漓尽致。在不少有关国家大政及一些他本人利益相关的事情上,他与朝廷的主张不一致,但多数情况下,他都能迂回曲折的达到目的,并在奏折中列举种种理由税负朝廷,使其不能不后者不得不接受自己的主张。这些则为李鸿章政治地位的发展和巩固做了充足的准备。
总之,我认为:正因为以上三点的缘故,这才造就了李鸿章的“晚清第一大臣”。
“一生秋风糊裱匠”
虽说李鸿章的一生都在和外国人打交道,但有谁知道李鸿章自己心中的想法,又有谁知道李鸿章自己也不愿意当着一个“糊裱匠”。
自从到上海雇佣“洋枪洋队、”“协防”初次与洋人打交道开始,李鸿章逐步走上参与全局性外交决策之路。到了当上直隶总督起,他就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外交决策,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当然,“以夷制夷”是它的基本外交思路,但由于当时的国情,使他的不能很好的得以实施,这也导致了许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李鸿章也知道带有“丧权辱国“性质的条约的签订,自己难逃其咎,但为了国家,他宁愿自己背上黑色的包裹,从而维护国家人民的安定。然而,我们又有谁清楚:在大败之后签订“城下之盟”,战败国讨价还价的余地是那么的有限,几乎不能讨价还价。
同时,他自己也明白:“懂外交”是自己权倾一时的重要原因,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的事业、名声,也将被毁于此;他承认:中日甲午战争“至一生事来,扫地无余,如欧阳公所言,‘半生名节,被后生辈描画都尽。’环境所迫,无可奈何”。由此我们可以切实体会到李鸿章的亲身感受。他还无奈的感叹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就警觉补丁里面是何等材料。既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楼,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对当时国家现状也是十分的苦恼,他自己也不想成为一个糊裱匠。
被打出来的近代化——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老大帝国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次规模并不算大的战争的巨大意义,所以林则徐的主张被冷落、拒绝。
然直到近二十年后,曾、左、李才领略到洋枪洋炮的厉害,从而冲破重重阻力,开始了中国的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
对于一直处于外患仍频、内乱不断的清王朝来说,“洋务运动”的种种举措与其生死存亡休戚相关,理应大力支持。然而,由于清王朝的愚昧守旧势力太过强大,导致李鸿章等人的“洋务运动”的开创和进展一直十分艰难,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王朝因为缺乏先进的武器、装备,最终被迫动摇了其政权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李鸿章还是有一定的历史预见性,或者说是有一定的觉悟,使中国没有败得太过惨重。
因此,我认为李鸿章是一个有魄力、有勇气,敢于抓住机遇的人。同时他还有一定的预见性,它能够很好的把握周围的变化,从而做出最正确的选择的人。
注释: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 3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