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鸿章

合集下载

近代史论文——浅谈李鸿章

近代史论文——浅谈李鸿章

纵观历史,人物万千,可是人们对其的评价,几乎都逃不出一个极端化的范畴。

在人们眼里伟大的人没有瑕疵,而卑鄙的人没有一点人性。

李鸿章就是其中的典型。

可是李鸿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人们眼里,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卖国贼,《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两条罪状就足以让人们将他彻底钉死在卖国贼的柱子上,永世不得翻身。

他真的只是一个卖国贼吗?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李鸿章是功大于过。

诚然他为了家族和自己的利益,受过贿赂,打压他人产业。

但是他对于中国,对于历史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绝不是一个卖国贼就可以掩盖一切的!作为政治立场和他对立的梁启超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悲李鸿章之遇。

既然两者对立他的话应当有相当的可信度。

也许有人说,一家之言而已。

那就来纵观其一生,再做评价。

李鸿章出身于翰林,清代文贵武贱,但他后来毅然从戎,虽然其中有吕贤基的原因,但大部分还是出于李自己的主观意愿。

他为什么毅然从戎呢?因为时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神会动乱不堪。

太平天国运动,使农民阶级的反抗运动,是农民阶级反抗精神的体现,可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对于中国需要的是富强,是统一,是一个强大的政府!因此,作为有远见的他又怎么会置之事外,唯有挺身而出。

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

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他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是办洋务,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客观评价李鸿章

客观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虽‎然,其人物‎之位置果何‎等乎?其与‎中外人物比‎较,果有若‎何之价值乎‎?试一一论‎列之。

‎第一,李鸿‎章与霍光。

‎史家评霍光‎曰不学无术‎,吾评李鸿‎章亦曰不学‎无术。

则李‎鸿章与霍光‎果同流乎?‎曰:李鸿章‎无霍光之权‎位,无霍光‎之魄力。

李‎鸿章谨守范‎围之人也,‎非能因于时‎势行吾心之‎所安,而有‎非常之举动‎者也。

其一‎,生不能大‎行其志者以‎此,安足语‎霍光?虽然‎,其于普通‎学问,或稍‎过之。

‎第二,李鸿‎章与诸葛亮‎。

李鸿章忠‎臣也,儒臣‎也,兵家也‎,政治家也‎,外交家也‎。

中国三代‎以后,具此‎五资格,而‎永为百世所‎钦者,莫如‎诸葛武侯。

‎李鸿章所凭‎藉,过于诸‎葛,而得君‎不及之。

其‎初起于上海‎也,仅以区‎区三城,而‎能奏大功于‎江南,创业‎之艰,亦略‎相类。

后此‎用兵之成就‎,又远过之‎矣。

然诸葛‎治崎岖之蜀‎,能使士不‎怀奸,民咸‎自厉,而李‎鸿章数十年‎重臣,不能‎辑和国民,‎使为已用。

‎诸葛之卒,‎仅有成都桑‎八百株,而‎鸿章以豪富‎闻于天下,‎相去何如耶‎?至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犬马‎恋主之诚,‎亦或仿佛之‎。

第三‎,李鸿章与‎郭子仪。

李‎鸿章中兴靖‎乱之功,颇‎类郭汾阳,‎其福命亦不‎相上下。

然‎汾阳于定难‎以外,更无‎他事,鸿章‎则兵事生涯‎,不过其终‎身事业之一‎部分耳。

使‎易地以处,‎汾阳未必有‎以过合肥也‎。

第四‎,李鸿章与‎王安石。

王‎荆公以新法‎为世所诟病‎,李鸿章以‎洋务为世所‎诟病,荆公‎之新法与鸿‎章之洋务,‎虽皆非完善‎政策,然其‎识见规模决‎非诟之者之‎所能及也。

‎号称贤士大‎夫者,莫肯‎相助,且群‎焉哄之,掣‎其肘而议其‎后,被乃不‎得不用佥壬‎之人以自佐‎,安石鸿章‎之所处同也‎。

然安石得‎君既专,其‎布划之兢兢‎于民事,局‎面宏远,有‎过于鸿章者‎。

近代史论文李鸿章与《辛丑条约》

近代史论文李鸿章与《辛丑条约》

论李鸿章与《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一位老人带病代表大清国与十一国签署了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

他在签字回来的时候大口的吐着血,并于两个月后因胃出血而死。

《辛丑条约》是他所签署的三十几个条约中的最后一份。

一百多年来他一直身背卖国贼的骂名,但谁又能看透他背后的辛酸,他只是大清国的一个傀儡木偶,他只是大清国的一个台前表演者,这位老人便是晚清重臣及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李鸿章。

李鸿章是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大臣,他的后半生致力于晚清的外交事业,他也是淮军和北洋海师的创始人和统帅人,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曾被当时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但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李鸿章被视为卖国贼,贪生怕死又向往荣华富贵的小人,甚至在京剧中李鸿章的脸谱往往都被化作卖国贼的样子。

一切只因为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侵略者们签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其中最著名的也是使大清国损失最惨重的便是《辛丑条约》。

但这一切真的是李鸿章所主导并积极去参加的吗?并不是这样,历史总是会蒙蔽人们的眼睛,让我们透过历史的现象去看本质。

他也有上司,一个真正贪生怕死却又放不下“天朝上国”这空架子而不主动打开国门的女人——慈禧太后。

古时候的中国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大型帝国,皇权高度集中,皇帝的旨意代表一切,那时慈禧太后操纵年轻的皇帝,垂帘听政,独揽大权,昏庸无道,满朝文武都不敢对慈禧太后有异议,只得服从。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列强用枪炮攻击着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大清国,并几乎不费力的砸开了慈禧太后的府邸—北京紫禁城。

随后,慈禧太后携着光绪皇帝以及亲信的大臣慌忙出逃至西安。

清王朝被迫向帝国主义列强求和,但列强接受求和的条件就是签订这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当时慈禧太后自身都难保何顾大清国的荣誉与利益,随即命李鸿章留在北京与十一国签订这款条约。

每每战败求和签订不平等条约时慈禧太后总会想到李鸿章,身为洋务运动发起人之一和大清国最出色的大臣李鸿章深知外国人的厉害与大清国的不足,被派出作为大清国的代表也是情理之中之事,并且在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之前他已经代表大清国签订了三十几个条约,所谓颇有经验。

近代史辩论李鸿章

近代史辩论李鸿章

1.辩题.辩题:李鸿章是千古罪人还是一代能臣2.选取原因与价值原因:李鸿章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与奕、曾国藩等人主动引进西方设备和技术;积极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为我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做出了贡献..但他也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利益..那么;李鸿章一生的所作所为究竟称得上是罪人;还是能臣他的功与过究竟哪个更大一些呢价值:历史的海洋让我们认识到;漂流在历史之海中的人物从来都是值得世人去借鉴或考评的样本;“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能让我们客观地看待事实和真相;不以偏概全;在生活中也能学会客观看待事物..3.正方:李鸿章是千古罪人反方:李鸿章是一代能臣4.正文:正方:1. 青年时代伙同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极力维护清王朝腐朽统治;成为农民革命的刽子手;代表历史的反动..2. 同治十年;沙皇俄国与新疆游匪阿古柏勾结;出重兵占领了新疆伊犁地区;并妄图鲸吞整个新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伙人竟然想放弃西北大片国土;极力反对左宗棠西征;这更加体现其应对大事软弱的一面..3. 1883年底;法国军队攻击驻越清军;中法战争爆发..但是在这危急时刻;李鸿章却采取了“不可衅自我开”的妥协退让方针;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法国人;使清军在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1884年7月;当法国舰队司令孤拔率领法国舰队以游历为名;强行进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时;李鸿章再三告诫福建水师“未可与欧洲列强轻言战事”;还严谕“不准先行发炮;违者虽胜亦斩”..结果福建水师伤亡惨重;11艘军舰全军覆没..4.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致使七万清军滞留平壤;贻误了战机..平壤战役发生后;李鸿章在中日战争中害怕北洋水师的失败会危及自己在清政府中的地位;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借口北洋水师“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使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5. 李鸿章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1885年中法新约使法国控制越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1895年马关条约不仅仅中国丢掉了台湾;而且还有2亿两白银的赔款..赔款相当于日本20年或清政府3年的财政收入;这难道能忽视吗据此;我方认为李鸿章罪行累累;罄竹难书;他绝对是千古罪人..反方:我方坚持认为李鸿章在历史的推动中有其相当积极的作用..1.那时除了李鸿章;还有哪个头上大清官员可以同外国人周旋每一次在国家临危机时;总是李鸿章要出来收拾残局..2.李鸿章可以说是一个伴随着近代洋务运动潮流而产生的标志性人物;在洋务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他早期在“自强”口号下筹建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他还派遣留学生;兴办洋务学堂;培养新式人才..不仅如此;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还兴建了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等..在经济方面;他创办的一些军事工业及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都管理有方;能和外国企业竞争;也维护民族的利益;这难道不是从大局出发吗3.日本人对李鸿间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锐的手腕..从中可见;李鸿章是大清晚期的英雄..4.李鸿章从长计议;主张求和..他是想让国家安定;趁此时努力富强国家;他的想法是没有错的..李鸿章作为大清的“外交家”;在战败求和谈判中;除了把损失减到最小;他也无可奈何..每次谈判;他总是面临两难选择..除了通过权衡从中两害取其轻;对于其他;他无能为力..如果签约的不是李鸿章;历史也不会改变;将会由另一个人签约;那么我想这个人现在恐怕也会被称为“卖国贼”正方:李鸿章是搞过洋务;但我们能因为秦桧搞过书法所以就否认他是汉奸吗能因为汪精卫在文学上的造诣就否认他是卖国贼吗同理;我们难道能因为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上的贡献就否认他前述所做的那些恶事反方:首先;李鸿章并不是秦桧汪精卫之流其次;众所周知;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制度的腐败;正方不应该如此嫁祸李鸿章..这个原因同样适合当时中国外交上的失败;弱国无外交;一个又软弱又腐败、在战争中失败的国家就更没有外交了..李鸿章作为一个封建官僚;在外交场合使出了浑身解数;极力维护国家利益..举个例子;他在签订马关条约的过程中;被一个日本浪人刺杀;眼睛受重伤;他利用这个事件作为筹码大做文章;迫使日本人修改了很多条款;比如把赔款从4亿两还价到2亿两;这难道不是他的功绩吗正方:但是另一个例子请问反方又如何解释呢中俄密约签订后;俄方和李鸿章订下私人协议;只要密约能够顺利执行;李某便能得到300万卢布的酬谢..有人怀疑这是李某在寄往总理府的电报中数次替俄国恫吓清朝的原因;而300万卢布相当于今天的3亿元人民币反方:且不说这资料的真实性现在历史界也在探讨;就说列强一再找李鸿章谈判不也恰恰说明了他才能杰出;只有他才能代表中国政府吗正方:是因为李鸿章卖国卖出了名在和日本谈判之前;李鸿章早已卖国卖到臭名远扬的地步了;不然日本人也不会别人不要就要李鸿章..反方:中国是以战败国的身份签约的..李鸿章去日本去俄国是奉命行事;别无选择..总结:评价一个人必须明确两点;即此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他的所作所为..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洋枪大炮军舰;逼迫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的大变局当中;李鸿章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李鸿章在晚清社会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活动了整整四十年;其时间之长、涉及的领域之广、所做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诚然;李鸿章一生代表清政府签下了大大小小约30个不平等条约;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李鸿章也有不得已的原因..当年的真相我们已无法知晓;但历史人物却不能用简单的好或坏来判定..只有把历史人物放在历史历史背景中做出客观的评价;才能真正认识历史;学会“以史为鉴”..。

论李鸿章的变法思想

论李鸿章的变法思想

论李鸿章的变法思想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李鸿章是个关键人物,我们要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近代史,则必须研究李鸿章。

可是,以往对李鸿章的研究,多侧重于他的洋务实践活动,而忽视了对他的思想活动的研究。

我认为,评论李鸿章其人,不仅要考察他的实践活动,而且要分析他的思想深处的复杂活动,找出其思想与实践的差距,科学地说明造成这种差距的主客观原因。

李鸿章比起其他洋务派官僚,有一个重要的特色是,早在19世纪60年代他的变法思想就形成了,并在1874—1875年的海防建设问题讨论中,提出了变法的主张。

但在封建顽固派强烈反对下,李鸿章的主张没有被清廷采纳,遂使他的变法没有成为清朝政府的国策。

海防会议之后,李鸿章的变法思想虽略有发展,但并没有重大的突破;他只是以务实的精神,兴办洋务企事业,进行低层次的改革。

甲午一战,李鸿章因清军惨败而备受朝野攻击,声名狼藉,落得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本文拟以海防会议为界标,对其前后变法思想的内容、产生的原因及其局限性略作分析,并对其悲剧性结局的历史原因提出初步看法。

李鸿章在海防建设问题讨论中提出的变法主张1874年,清政府总理衙门鉴于日本入侵台湾的教训,提出了加强海防建设的六条措施,下发沿海沿江各地督抚讨论,从而引起了一次关于海防建设问题大讨论。

李鸿章于12月2日上《筹议海防折》,就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条覆奏,并就内政改革提出变法主张。

奏折指出,在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形势下,“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为此他强调“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

对于“用人”一条,他提出“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鹜空文,绝无实际”;对于“持久”一条,又提出“若不稍变成法,于洋务开用人之途,……数十年后主持乏人,亦必名存实亡,渐归颓废”。

他的这个奏折,从头至尾贯彻了力主变法的精神。

可以说,“变法”是这一奏折的“纲”,其他条目都是其变法思想的具体体现。

李鸿章的变法主张,主要有四条:一、改革军事制度,裁绿营和旧水师的红单、拖罟、舢板等船只,建立近代海陆军。

论李鸿章对近代中国影响

论李鸿章对近代中国影响

论李鸿章对近代中国影响摘要: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较为开明的封建官僚之一,他忠诚于封建王朝和对封建传统文化的维护,但他在建设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

纵观历史,李鸿章一生所做的事情涉及到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的方方面面,这些事在不同程度上对当时处于大转型时期的中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其中外交活动是李鸿章后期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恰如其分地评价李鸿章的外交生涯,是评判李鸿章一生功过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李鸿章外交忠诚外须和戎洋务运动所谓历史,是无数的必然和偶然的集合体.有时候它就像一个一阵狂风,把一群人物像是一打枯叶一样置于自己的浩瀚洪流中,其实看他们身不由己的翻滚沉浮,都是身不由己. 然而脱开了历史课本去看李中堂大人的一生,他又是一个应该如何去定义的人物呢?一、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较为开明的封建官僚之一,他忠诚于封建王朝和对封建传统文化的维护,但他在建设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

作为中国由封建社会末期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较为开明的封建官僚之一。

由于他手中所具有的权力和所处的地位,使其与同时代的慈禧、赫德三个人交织构成了左右晚清政局上满汉中外各项决策的关键性人物。

因此可以说,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之时,适逢其会的李中堂大人也就成了“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

他的人生旅途,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身为清朝“柱石重臣”,他的思想根植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于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揉,对内则“开拓”与“因循”并具,对外则抗争与妥协皆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的弄潮儿,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的螳螂臂。

李鸿章生长在一个典型的耕读家庭,其经济状况、政治地位、文化素质诸多因素,无一不在他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高二写人作文:论李鸿章1500字

高二写人作文:论李鸿章1500字

高二写人作文:论李鸿章1500字提起李鸿章,人们就会愤怒地骂到:“这个卖国贼!”的确,李鸿章跟着西太后,做了很多祸国殃民的坏事,也签了很多屈辱求和的条约,但他也并非是一个只有过而无功的人。

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开战,因为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很快便败了下来。

1895年2月,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清政府不得不同日本政府谈判,并准备接受包括割地求和在内的屈辱条件。

几天后,李鸿章应召到京,清政府任命他为全权代表与日本实行谈判。

李鸿章身感责任重大。

他就日本提出的条件,先后同军机处、美、英公使馆实行商议,但均不得要领。

3月2日,奕向李鸿章传达光绪口谕,授予他以商让土地之权。

同日,李上摺提出对议和的看法,认为割地之事,古今中外皆有,“但水平图自强之计,原不嫌暂屈以求伸”,仅仅地有多寡要次之分,须力与争辩,朝廷必须密为筹备,防止日军直犯京畿等等。

至此,以能看出李鸿章割地求和之心,同时李也为自己的罪行找到了一个借口。

3月14日,李鸿章率参议李经方、参赞马建忠、伍廷芳、罗丰禄,美国顾问科士达等一百多人,前往日本马关春帆楼议和。

20日,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在春帆楼会谈,双方交换全权证书。

李鸿章劝日本不要“寻仇不已”,要求先议停战条件。

次日,双方举行二次谈判,商议停战之事。

伊藤提出包括日军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解除三地清军武装,日军管理天津至山海关铁路,清政府负担战时日军所有军费等条件。

李鸿章鉴于这种情况,又要求先谈议和条件。

24日,李鸿章意外遭遇枪击,从而迫使日方无条件停战。

4月1日,日首次公布议和内容。

4月21日,李鸿章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条约不但使中国失去大片土地,还令中国开放长沙、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这是中国签定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清政府也是中国人民的莫大耻辱。

19世纪末,山东农民成立“义和团”,树起“助清灭洋”的旗帜,打击外国列强。

不过,正当“义和团运动”展开得轰轰烈烈之时,却受到以李鸿章为首的清军及“八国联军”的围攻和镇压。

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

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

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毕生致力于洋务事业,在整个洋务运动中居于不可争辩的显赫的首脑地位。

剖析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是研究洋务运动所不容回避、不能或缺的重要方面。

“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洋务运动是时代的产物。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门户洞开,资本主义列强纷至沓来,闭关锁国、孤立于世界之外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在和世界接触的过程中,中国暴露了自己的愚昧和落后,挨打受辱,几乎无以自存。

李鸿章清醒地认识到:“华夷混一局势已成,我辈岂能强分界画”(《李文忠公全集》(以下简称《李集》),朋僚函稿(一),《复沈幼丹中丞》。

),中国不可能再与世隔绝,而“外国强兵利器,百倍中国”(《李集》,朋僚函稿(五),《复陈筱舫侍郎》。

)必须正视现实,善以自处。

他概括当时中外形势的特点为两句话:“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集》,奏稿(二十四),《筹议海防折》。

),扼要中肯,发人深思。

在浑浑噩噩的清朝统治者中,能有这种认识的可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承袭着“神明华胄”的荣光,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一般封建士大夫大都闭目塞听,不知道也不愿意知道世界形势的变化。

他们回顾历史,感到“圣圣相承,文德武功,震耀区夏”,“法度纪纲,灿然大备”,认为清朝统治“岂特远过元与明,直将驾汉唐而上之”,茫然问道:“中国何弱之有?”他们环顾当世,两次鸦片战争已成陈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已被镇压,天下太平,共庆“中兴”,振振有词地质问:“尚得谓之弱乎?”(方□颐:《二品轩文存》(十二),《议复赫威两使臣论说》)于是昏昏沉沉,不思振作,梦想着退回到闭关自守,一统天下的旧时代去。

为了喊醒昏睡中的、蒙昧无知而又侈然自大的官僚士大夫们,李鸿章一再大声疾呼: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居今日而曰“攘夷”,曰“驱逐出境”,固虚妄之论。

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之也。

(《李集》,奏稿(十九),《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2014年中考满分作文700字:论李鸿章

2014年中考满分作文700字:论李鸿章

2014年中考满分作文700字:论李鸿章导语:中考临近,大家都在进入最后的紧张备考复习阶段,作文在考试中占着重要的地位,语文想拿高分作文必须得拿高分,下面店铺给大家推荐一些历年高考的满分优秀作文供大家借鉴学习,欢迎阅读。

晚清腐朽的冷风不断在他脸前飘过,帝国主义入侵的步伐在他耳边闪过,清军战败的消息不断地摆到他桌上,和谈的进行耗费着自己本应安度的后半生,他是清政府唯一一位能够与帝国主义战胜国进行真正谈判的官员,他是唯一一位在言词上完败帝国主义战胜国的外交大臣,他就是晚清全权大臣李鸿章。

李鸿章接手的签订的第一份条约为《中日修好条规》,这是一份平等条约,标志着中日关系有了一个新进展,但好景不长,日本公然于1874年出兵台湾,清军战败,李鸿章再次被任命为外交大臣,与日进行谈判,虽然签订了《中日台事条约》,但野心勃勃的日本在5年后吞并了琉球群岛,严重威胁到台湾安全,1876年,英军出兵干涉我国,李鸿章接手了他签订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烟台条约》,他没想到,随后的条约不再平等了,随着这份条约的签订,晚清政府的腐朽局面开始败露出来,一份份战败消息令他心里冻寒,每一次奔赴谈判会场他没有一丝焦急,没有一丝害怕,仅有心里充满的那份自信心,凭着接手的不平等条约签订的经验,他让战胜国的一方不敢直接摆出骄傲姿态,而是尊称他为李中堂。

他每次都尽可能的恳求战胜国减轻条约的赔偿额,取消割地,但每次都得到失败的回报,即便如此,他以后的每次谈判都仍然充满自信,李鸿章接手的最后一份条约为《辛丑条约》,年迈的他在签订这份条约后背上千古骂名。

不久,李鸿章结束了他的外交生涯,离开了人世,享年78岁。

李鸿章的一生几乎全部用在了外交上,他迫切的希望拥有一次真正的平等外交,让清政府走出腐朽局面,但,历史的天空拒绝了他这一要求,但他在和谈上坚持不懈充满自信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浅论李鸿章

浅论李鸿章

浅论李鸿章——“以一人而战一国”的悲恸论文摘要:本篇文章中,我以自己对李鸿章的了解,对其一生事迹进行简要概述并发表一些个人对李鸿章的评价。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评价、晚清李鸿章(1823年-1901年)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汉族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李傅相,亦称李合肥,被西方人称呼为“东方的俾斯麦”。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肥东县东乡(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1]。

从此开始他与残破不堪的晚清紧密相关的一生。

从1862年当上江苏巡抚起,李鸿章在晚清舞台上活跃了整整40年。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中国“东亚病夫”的称号开始被叫响。

一个奉行“闭关锁国”准则的封建大国,被西方列强用鸦片、洋枪、大炮、军舰撬开了紧紧关闭的国门,开始了一段屈辱血泪史。

而李鸿章,作为一个“破屋裱糊匠”,倾毕生之力,为晚清这支风中残烛遮风挡雨。

李鸿章一生做的事情很多、涉及的领域也很广。

他先后担任过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从1870年起,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一直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赏穿方龙补服),是清朝政府高层参与决策、执行决策的重要人物。

在军事上,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

在经济方面,他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行者,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李鸿章一个人就办了前面三个,后来他还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并且率先倡导在中国修建铁路……“以一人而战一国”[2],梁启超先生在他所著《李鸿章传》中这样说。

由此可见,李鸿章一生的所做所为,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虽然李鸿章有如此的功绩,但是在近现代人们对他的评价中,经常会听到“卖国贼”、“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这样刺耳的声音。

而这些负面评价的来源主要是人们对他镇压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并未实现中国“自强”和他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等等历史事迹的批判。

论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论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论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西哲有恒言曰:时势造英雄。

我认为,李鸿章当得起“英雄”二字。

他穷其一生为清廷的发展做出努力,太平天国和捻军败在他手上,洋务运动在他的领导下蓬勃发展;同样的,他也会犯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的全军覆没到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对于这样一个在历史上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人物,梁启超曾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摘自《李鸿章传》)而我并非想为其正名,亦无意诽谤,只想从相对客观、公正的角度,以时间发展为线索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太平天国淮军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海战戊戌变法不平等条约一、太平天国被后世史学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是对李鸿章不公平的,对太平天国也是太过抬举了。

近代以来社会各界对太平天国的不同评价各式各样,如胡适认为“太平天国之乱”使中国几十年不曾恢复元气,是应该谴责的,孙中山也说,“五十年前的太平天国及时为民族革命的代表,带也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应仍不免专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摘自《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

而太平天国所宣扬的生而平等在定都天京之后就变了样子,失去了原有的代表农民阶级的农民革命的实质,内讧四起,骄傲自满,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思想愈来愈多的侵蚀到革命队伍里,大兴土木建筑王宫,养尊处优,生活奢靡,其充其量不过是使封建制度换了姓氏而已。

而李鸿章在此次推翻太平天国的运动中不过是作为曾国藩的幕僚助其作战,即使是后来创建淮军,也只是其推手而已,所以即使没有李鸿章太平天国也会走向末路。

但是,不同的是,这次运动的推翻在李鸿章身上显示出来的效应可以说是巨大的。

他不仅借曾国藩之势,得曾国藩之助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李家军——淮军。

而且深切体会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

所以,他精选军官担任不同职务,任用其能并以西式武器装备部队,坚持新法练兵以改进淮军的战斗力。

由此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军队就在李鸿章手下诞生了。

他意识到了这个世界是由不同力量的竞争者所组成,西方在武器和技术方面都以大大超越中国,所以在军事上,他开始采用西化管理并装备了西式器械,对于中国军事近代化有重要意义,中国军事近代史开始了。

论李鸿章对近代中国影响

论李鸿章对近代中国影响

论李鸿章对近代中国影响摘要: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较为开明的封建官僚之一,他忠诚于封建王朝和对封建传统文化的维护,但他在建设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

纵观历史,李鸿章一生所做的事情涉及到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的方方面面,这些事在不同程度上对当时处于大转型时期的中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其中外交活动是李鸿章后期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恰如其分地评价李鸿章的外交生涯,是评判李鸿章一生功过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李鸿章外交忠诚外须和戎洋务运动所谓历史,是无数的必然和偶然的集合体.有时候它就像一个一阵狂风,把一群人物像是一打枯叶一样置于自己的浩瀚洪流中,其实看他们身不由己的翻滚沉浮,都是身不由己. 然而脱开了历史课本去看李中堂大人的一生,他又是一个应该如何去定义的人物呢?一、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较为开明的封建官僚之一,他忠诚于封建王朝和对封建传统文化的维护,但他在建设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

作为中国由封建社会末期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较为开明的封建官僚之一。

由于他手中所具有的权力和所处的地位,使其与同时代的慈禧、赫德三个人交织构成了左右晚清政局上满汉中外各项决策的关键性人物。

因此可以说,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之时,适逢其会的李中堂大人也就成了“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

他的人生旅途,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身为清朝“柱石重臣”,他的思想根植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于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揉,对内则“开拓”与“因循”并具,对外则抗争与妥协皆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的弄潮儿,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的螳螂臂。

李鸿章生长在一个典型的耕读家庭,其经济状况、政治地位、文化素质诸多因素,无一不在他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梁启超论李鸿章 历史作文

梁启超论李鸿章 历史作文

梁启超论李鸿章历史作文李鸿章,这个在晚清历史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争议的焦点。

对于他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而梁启超先生对李鸿章的论述,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深刻的视角。

要说起李鸿章,那可真是个复杂的人物。

就拿他办洋务这件事儿来说吧,那可真是费了老劲了。

当时的中国,被列强打得晕头转向,到处是一片破败景象。

李鸿章心里着急呀,他想着得给咱国家弄点新玩意儿,不能老是这么落后挨打。

于是,他风风火火地搞起了洋务运动。

他先是建工厂,那场面,热火朝天的。

工人们从早忙到晚,机器轰隆隆地响个不停。

李鸿章天天往工厂跑,这儿瞅瞅,那儿看看,生怕出了啥岔子。

他那认真劲儿,就像是在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

记得有一次,工厂里的一台重要机器出了故障,停工了。

李鸿章急得团团转,把那些外国技师找来,一个个地问,一个个地催。

他那着急的样子,脸上的汗珠子直往下掉,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这可咋办,这可咋办!”最后,问题总算是解决了,他这才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还办起了新式学堂,想培养出一批懂洋文、懂技术的人才。

为了请到好老师,他不惜花重金,到处打听,到处招揽。

有一回,听说有个外国学者很有本事,李鸿章亲自写信邀请,那信写得情真意切,把自己的期望和诚意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人家被他感动了,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李鸿章搞洋务,可不光是建工厂、办学堂,他还组建了北洋水师。

那一艘艘军舰,威风凛凛地停在港口,可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为了买这些军舰,李鸿章不知道跟朝廷磨了多少嘴皮子,费了多少心思。

可这北洋水师,后来在甲午战争中还是吃了败仗。

这事儿啊,让李鸿章备受指责。

有人说他瞎折腾,花了那么多钱,还是没保住国家。

但咱们仔细想想,这能全怪李鸿章吗?当时的清朝,腐败透顶,内部矛盾重重,就算李鸿章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力挽狂澜啊。

梁启超先生说李鸿章是“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这话真是说到了点子上。

李鸿章身处那样一个乱世,想要有所作为,却又受到种种限制。

[如何评价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

[如何评价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

[如何评价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如何评价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 篇一 : 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 网友陈峰对[评价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给出的答复:是一个尽到了自己责任,称职的政府工作人员网友蒙面大侠对[评价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这个人,给出的答复:摘录自《罗辑思维》,最后为视频链接~~~~~~~~~~~~~~~~~~~~~~~~~~~~~~~~~~~~~~~~~~~~~~~~~~~~~~~~~~~~~~~~~~~~~~卖国还是爱国,这实在是一个一百多年来都打不清的官司。

我们就说一个人吧,李鸿章。

他卖国已经卖出品牌来了,后来西方列强找清政府签合约,都得叫李鸿章来。

李鸿章不来这边人都不大放心。

最典型的是《马关条约》了,日本人点名,你必须李鸿章到马关来签。

但是李鸿章他气死了,所以在《马关条约》之后,1896年他有一次环球航行,这次航行后来的历史书报道很少。

但实际上,他从中国到了俄国,然后又到了英国、德国,然后又去了美国,然后从美国又从日本回到中国。

这样一次环球航行,他见到了俾斯麦,见了俄国的皇太子,然后见了美国的格兰特总统等等。

这就是他这一趟的行程。

什么叫爱国,就是你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妈一样。

有人说爱国主义是一种伟大的情怀。

你说伟大那就伟大咯,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基本情怀。

只有人格极不完善的人他才有可能不爱国。

所以说爱国是一种正常情绪,你说伟大,我觉得是一种过奖之词。

你搁到李鸿章身上,他也会爱国。

你说一个人七十多岁了,老脸皮厚的,他真的愿意去签那个不平等条约啊。

没办法嘛,打不过嘛。

所以老人家从横滨换船的时候,就是他原来坐的是美国轮船,到横滨,要换招商局的船回国内。

老头就倔得不得了,说我就不上日本土地,我终生不踏日本土地。

这就跟很多船员提了一个难题,那怎么办呢,你最好是上码头,然后换船嘛。

说不行,就不上日本土地。

所以没办法,最后把美国船和招商局的船拼在一起,弄了个跳板,老头冒着生命危险,颤颤巍巍走跳板过去,不踏日本土地。

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功与过?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

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功与过?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

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功与过?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学习中国历史,没有人不知道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而这些条约的签署者,就是遭万人唾骂的清政府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

与这些条约在一起,李鸿章成了千古罪人,朝廷斥责他办事不力,免去了他的显赫职务,国人斥之为卖国贼,民间则传说他拿了日本人的银子,甚至有人公开声明要不惜一切杀掉他以雪“心头奇耻大辱”。

而在这同时,关于李鸿章的很多与洋人有矣的逸事在不胫而走,比如:李鸿章可能是第一个到国外去看足球比赛的中国人,并且对这些人把一只球踢来踢去,跑得满头大汗感到匪夷所思,李鸿章在国外的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当客轮驶往美国的途中,来揭秘吧据悉李鸿章在船上对每一位他见到的美国人都问这样的三个问题:你是做什么的?你能挣多少钱?你住得离纽约近吗?李鸿章不顾礼仪用手撕烤鸡吃,主随客便的英国人从此翻开了吃鸡时可以不用刀叉、直接动手的新篇章,李鸿章让厨子用下脚料做的杂碎成了宴老外的一道名菜……这些传说,有的像是在耻笑李鸿章的不谙西洋风情,有的则像是赞扬李鸿章与洋人打交道时的雍容和机智。

其实,来揭秘吧认为很多事情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对李鸿章这个人也同样如此。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由李鸿章出面签署那些条约,并不等于就应该由李鸿章来承担全部责任。

清朝的全体军机大臣曾经给皇帝上过一份奏折,里面说:“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曾令李鸿章老泪纵横。

这句话里面也的确包含着合理成分。

尽管李鸿章在清朝的外交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时候,“每当聚议时,一切辩驳均由李鸿章陈词,所奏朝廷折电,概出李鸿章之手。

”但他毕竟只是大清朝的马前卒而已。

中日甲午战争后,面对日本人割让辽东、台湾、澎湖,赔款军费3亿两白银的“要价”,朝廷在给李鸿章的电报中均是模棱两可的“着鸿章酌量办理”。

李鸿章考虑,如果采取强硬的态度和立场,就会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而以清朝当时的军事力量,战争的结果只能是整个东北的沦丧,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清政府的主权和财产也会遭到巨大的损失。

怎样评价李鸿章

怎样评价李鸿章

怎样评价李鸿章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他在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几乎处于左右朝局的地位。

我国资产阶级历史学的创始人梁启超早在七十年前就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四十年来中国大事记》)。

《清史稿》也说他“独立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人当其冲,……近世所未有也”。

但是,与李鸿章的地位和影响相比,史学界对他的研究是不够的。

长期以来,人们只论及他对内如何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对外如何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对他的其他活动或者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

因此,一提到李鸿章,人们自然要说他是刽子手和卖国贼。

显然,这样评价历史人物是有失全面的。

毋庸置疑,对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和经手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劣迹,加以抨击和批判是理所应当的。

但在抨击和批判的同时,也需进一步作出阶级的、历史的说明。

必须指出,就镇压农民起义而言,这是他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

许多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敌视人民这一点上,一切封建统治者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

被后人誉为民族英雄的岳飞和史可法,在阶级矛盾激化时,都曾主张并执行了镇压农民的政策。

近代史上的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虽是个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但为了绞杀太平天国革命,他竟不顾病体之难,还以当年出戍时“苟利国家生死外,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词句勉励自己,做了第一任“剿匪总司令”。

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家魏源,当太平军危及到他的阶级利益时,也在江苏高邮举办团练,直接参预镇压活动。

地主阶级士大夫是这样,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何尝不是如此。

马建忠百般仇视太平军,目之为,“残忍嗜杀”的“流寇”。

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也时刻提醒统治者要防止农民揭竿而起,把自己置于农民起义的对立面。

由此可见,不独李鸿章一人采取了与人民为敌的态度,包括那些曾在历史上有过功绩,而且被后人加以肯定的进步人物,在阶级矛盾激化时,统统都是站在劳动群众的对立面的。

梁启超论李鸿章 历史作文

梁启超论李鸿章 历史作文

建设监理对于工程建设领域的从业者来说,监理的职责耳熟能详,简明的阐述是“三控两管一协调一履责”,这是2013版监理规范对监理的定义,也是目前建设工程领域行业管理层对监理工作比较一致的看法——即“在施工阶段对建设工程质量、造价、进度进行控制,对合同、信息进行管理,对工程建设相关方关系进行协调,并履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法定职责”。

这其中“三控”——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是监理职责的重点内容,在监理工作中占有核心位置。

每一个工程项目实施,都包含实项目管理的三大目标即“质量目标、进度目标、投资目标”。

这三大目标的管理与控制是项目各参建方都必须实施的。

当然对于不同的参建方来说,进行这三大目标的管理与控制所采取方式和侧重点又有所区别。

监理单位受业主方委托,委派监理工程师对工程项目实施监理,是工程现场除业主方、施工方之外最重要的责任主体。

尽管监理被认为是独立的第三方,但从委托关系方面看,监理的职责其实是代表业主实施的项目管理,监理方的“三控”行为,总体上应归属于业主方项目管理的三大目标管理与控制体系。

而施工方作为项目建设最主要的责任主体之一,也同样面临项目管理三大目标控制的要求,同样需要实施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和成本控制。

作为不同的工程项目参建主体,监理方的“三控”与施工方的“三控”在侧重点与控制手段上有本质的区别。

1 质量控制监理方的质量控制,其实质是业主方的质量风险防范与控制行为因为业主及其委托的监理人员,并不自身组织施工人员及机械设备和材料进行工程直接投入,而是采用经济合同关系,业主将此项工作发包给更加专业的施工方(或叫承包方)。

从业主角度看,工程质量的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施工方是否投入足够的资源(人员、设备等)来保证工程质量;二是施工方是否会为降低成本而偷工减料从而降低工程质量;三是出现施工质量缺陷时施工方为减少损失可能会采取掩盖隐瞒的行为从而造成质量隐患或降低工程质量。

为避免出现以上质量风险,相应地,其风险防范措施对应包括:对施工方(承包方)的施工组织计划进行检查,对施工用原材料质量进行检查,对施工工序中各阶段成品或半成品进行检查,以保证最终工程产品为合格工程产品。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1000字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历经起伏,涉及到很多重大事件和历史问题。

因此,对于他的评价也会涉及很多方面。

首先,李鸿章是一位有爱国心的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受过熏陶的他深知家国天下的重要,对于维护国家的利益努力尽忠职守。

他反对封建势力的压迫,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推动自强运动,不断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为国家的根本利益奋斗终身。

其次,李鸿章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他在外交领域陆续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受度支矿务局指派,与英国达成《马关条约》,这一条约解决了中英两国在贸易和领土等问题上的纠纷,为两国未来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他还成功地让德国,法国等国家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为清代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李鸿章还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军事家。

在他担任大元帅时,与众将士一起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击退了太平天主洪秀全以及他的军队,在践行了故国忠诚的同时还保卫了自己的家乡。

而在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发挥了重要作用,领导中国的外交谈判,成功让列强停火,保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不过,人无完人。

李鸿章虽然在近代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还是有一些负面的评价。

有一些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忠于清朝封建政权的反动派。

他与列强达成的一些协议,有的对中国是不利的。

此外,他一些行为被视为过度跟随外国势力,蔑视民众的期望,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对于中国改革开放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也是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评价。

无论如何,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发人深思。

初二作文议论文《论李鸿章》650字(总7页PPT)

初二作文议论文《论李鸿章》650字(总7页PPT)

初二作文议论文《论李鸿章》
李鸿章的一生几乎全部用在了外 交上,他迫切的希望拥有一次真正 局 的平等外交,让清政府走出腐朽 面,但,历史的天空拒绝了
他这一要求,但他在和谈上坚持不懈
充满自信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
心中。 初二:王嘉麒
关键词:全部,外交,局面,历史,
天空,精神,人们,用在,希望,拥有, 走出,拒绝,要求,自信,迫切,平等, 腐朽,充满。 词语:全部 拼音:quánbù 解释:整个部类。清周中孚《郑 堂札记》卷二:“家学门当属箸 録祖父及同族之书,于全部独闕 此类知之。”完全。吴晗《灯下 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 “历史家没有权这样说:历史戏 必须全部按照历史事实写。”碧 野《我...
初二作文议论文《论李鸿章》
婚姻的最大杀手不是外遇或出轨,而是一地 鸡毛的生活琐事。所以,平时的沟通很重要, 而吵架也是另类的沟通,正所谓吵吵闹闹一 辈子,不吵不闹难白首!
再见
2019年7月25日星期四
初二作文议论文
论李鸿章
650字
晚清腐朽的冷风不断在他脸
前飘过,帝国主义入侵的步
伐在他耳边闪过,清军战败
消息 的
不断地摆到他桌上,和谈
的进行耗费着自己本应安度的后半生, 他是清政府唯一一位能够与帝国主义
战胜国进行真正谈判的官员,
言词 他是唯一一位在
上完败帝国
主义战胜国的外交大臣,他就
是晚清全权大臣李鸿章。
初二作文议论文《论李鸿章》
他每次都尽可能的恳求战胜国减
轻条约的赔偿额,取消割地,
但每次都得到失败的回报,即便如此, 他以后的每次谈判都仍然充满自信, 李鸿章接手的最后一份条约为《辛丑 条约》,年迈的他在签订这份条约后 背上千古骂名。不久,李鸿章结束了

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

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

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朱晓薇、林纬琳、庄翠兰、孙澄玉、李懿指导教师:黄美华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主要人物。

他毕生致力于洋务事业,在整个洋务运动中居于不可争辩的显赫的首脑地位。

剖析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是研究洋务运动所不容回避、不能或缺的重要方面。

一、“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洋务运动是时代的产物。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门户洞开,资本主义列强纷至沓来,闭关锁国、孤立于世界之外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在和世界接触的过程中,中国暴露了自己的愚昧和落后,挨打受辱,几乎无以自存。

李鸿章清醒地认识到:“华夷混一局势已成,我悲岂能强分界画”,中国不可能再与世隔绝;而“外国强兵利器,百倍中国”,必须正视现实,善于自处。

他概括当时中外形势的特点为两句话:“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扼要中肯,发人深思。

在浑浑噩噩的清代统治者中,能有这种认识的可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承袭者“神明华”的荣光,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一般封建士大夫都闭目塞听,不知道也不愿意知道世界形势的变化。

他们回顾历史,感到“圣圣相承,文德武功,震耀区夏”,“法度纪纲,灿烂大备”,认为清朝统治“岂特远过元与明,直将驾汉唐而上之”,茫然问道:“中国何弱之有?”他们环顾当世,两次鸦片战争已成陈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已被镇压,天下太平,共庆“中兴”,振振有词地问:“尚得谓之弱乎?”于是昏昏沉沉,不思振作,梦想着退回到闭关自守、一统天下的旧时代去。

为了喊醒昏睡中、蒙昧无知而又侈然自大的官僚士大夫们,李鸿章一再大声疾呼: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局今日而曰“攘夷”,曰“驱逐出境”,固虚妄之论。

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之也。

中土士大夫不深悉彼己强弱之故,一旦有变,曰“吾能御侮而破敌”,其谁信之?于目前小胜,谓“内贼不足平,外患亦不足虑”,其又能自信耶?数千年大变局,识时务者当知所变计耳。

并强调指出:“我朝处数前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鸿章
李鸿章的一生的功绩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官,二是外交,三是洋务。

然而,李鸿章在每一个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或者是手段)。

如:在为官方面,李鸿章信奉:为官既要做事,又要自保。

故,在他任职期间,他既敢于任事、开创新事业,又精于自保,擅长经营自己的势力、维护自己的权益;至于外交,可以说是李鸿章权倾一时重要原因,然而,谁也未曾想到李鸿章的事业成于此也恰恰败于此,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起洋务运动,这可以算作是李鸿章任职期间做过的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事,因为这次运动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开端的催化剂。

关键词:李鸿章晚清第一大臣机遇外交洋务运动
下面我从以上三个方面谈一下我读完《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后对李鸿章的看法。

机遇、魄力以及才识铸就的大臣
在本书中,我意识到一个人要想成功,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就,那么首先你就要敢于抓住机遇。

我通过阅读本书我发现:李鸿章改变命运的关键一步就是:他抓住了“单独援兵上海”这个重要的机遇,从而使其有了操练淮军、回家组织团练的机会,这为他以后在官场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因此,李鸿章有了外国人接触的机会,这为他以后在政治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埋下了伏笔,为他以后的外交生涯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或者环境)。

再者,一个人的成功和一个的魄力、处事的果断也是分不开的。

李鸿章就是如此。

同治元年五月,朝廷两次下旨要李鸿章率部赶往战略要地镇江,加强防守。

李鸿章当时正在全力防沪,当他接到这个命令时,无论出于形式还是保存自己的实力,他都是十分的不愿意,但朝廷圣旨的严峻使他不敢违背,然而他并没有放弃,于是他就写了《权衡沪镇缓急片》,看似客观陈列“守沪”与“援镇”利弊得失,实则表明自己不想遵旨援镇,要求朝廷权衡。

而这篇文章仅仅八百来字,却层层推进,逐条反驳了朝廷的“圣旨”,最后为他自己争取到了发展的机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李鸿章较强的语言功底以及可以恰当的把握朝廷的心思。

最后就是:一个人如果具有较好的语言功底或者可以很好的猜透别人的想法,那么他会很容易走向成功。

在这本书中,他重点阐述了李鸿章的通权达变、审时度势以及“写折子”的本事。

从1862年到1901年李鸿章去世,他的奏折中将他精
于权谋和“写折子”的本事反应的淋漓尽致。

在不少有关国家大政及一些他本人利益相关的事情上,他与朝廷的主张不一致,但多数情况下,他都能迂回曲折的达到目的,并在奏折中列举种种理由税负朝廷,使其不能不后者不得不接受自己的主张。

这些则为李鸿章政治地位的发展和巩固做了充足的准备。

总之,我认为:正因为以上三点的缘故,这才造就了李鸿章的“晚清第一大臣”。

“一生秋风糊裱匠”
虽说李鸿章的一生都在和外国人打交道,但有谁知道李鸿章自己心中的想法,又有谁知道李鸿章自己也不愿意当着一个“糊裱匠”。

自从到上海雇佣“洋枪洋队、”“协防”初次与洋人打交道开始,李鸿章逐步走上参与全局性外交决策之路。

到了当上直隶总督起,他就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外交决策,处理各种复杂问题。

当然,“以夷制夷”是它的基本外交思路,但由于当时的国情,使他的不能很好的得以实施,这也导致了许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李鸿章也知道带有“丧权辱国“性质的条约的签订,自己难逃其咎,但为了国家,他宁愿自己背上黑色的包裹,从而维护国家人民的安定。

然而,我们又有谁清楚:在大败之后签订“城下之盟”,战败国讨价还价的余地是那么的有限,几乎不能讨价还价。

同时,他自己也明白:“懂外交”是自己权倾一时的重要原因,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的事业、名声,也将被毁于此;他承认:中日甲午战争“至一生事来,扫地无余,如欧阳公所言,‘半生名节,被后生辈描画都尽。

’环境所迫,无可奈何”。

由此我们可以切实体会到李鸿章的亲身感受。

他还无奈的感叹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就警觉补丁里面是何等材料。

既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楼,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对当时国家现状也是十分的苦恼,他自己也不想成为一个糊裱匠。

被打出来的近代化——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老大帝国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次规模并不算大的战争的巨大意义,所以林则徐的主张被冷落、拒绝。

然直到近二十年后,曾、左、李才领略到洋枪洋炮的厉害,从而冲破重重阻力,开始了中国的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

对于一直处于外患仍频、内乱不断的清王朝来说,“洋务运动”的种种举措与其生死存亡休戚相关,理应大力支持。

然而,由于清王朝的愚昧守旧势力太过强大,导致李鸿章等人的“洋务运动”的开创和进展一直十分艰难,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清王朝因为缺乏先进的武器、装备,最终被迫动摇了其政权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李鸿章还是有一定的历史预见性,或者说是有一定的觉悟,使中国没有败得太过惨重。

因此,我认为李鸿章是一个有魄力、有勇气,敢于抓住机遇的人。

同时他还有一定的预见性,它能够很好的把握周围的变化,从而做出最正确的选择的人。

注释: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 31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