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链中继卫星系统
浙江省湖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浙江省湖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1.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得一项是()A.余晴同学邀你到她家去玩,你说:“行,届时我一定光临寒舍。
”B.肖强对深夜仍在大声说话、喧闹的邻居说:“不要讲话了,我们要休息了!”C.小闵去接电话时,别人打错了,他说:“你打错了!也不看清电话号码就乱拨。
”D.你对一位获奖的同学说:“祝贺你!有什么好的学习经验向我介绍介绍,好吗?”2.将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项是()①实际上,猪是很聪明的动物,“智商” 远高于牛、羊等家畜。
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③例如,英国曾有一头小猪,在六个月大的时候,就具备了与人握手、从1数到8等技能。
④人们常用笨得像猪形容某人很愚笨。
⑤科学家还认为,猪与狗、黑猩猩、人类等高智商物种一样,具有认知能力。
A.④②①⑤③B.①②③⑤④C.④①②③⑤D.①②⑤③④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艾溪湖的风光美如画,怎能不让人见异思迁....。
B.张先生如往常一样漠不关心....地上网核对昨天买的世界杯体彩号码。
C.她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女孩,关键时刻总能随声附和....,支持班级事务。
D.你真是杞人忧天....,即使下大雨,这里地势高,也绝不会被淹没的。
4.语言运用仿照下面画波浪线语句,发挥想象,参考学过的课文,也可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续写一个句子,使前后语句构成一个排比句。
童年,是朱自清笔下的孩童,在酝酿着花香的空气里,唱出宛转的曲子;是,,;是泰戈尔笔下的金色花,在母亲做祷告时,悄悄散发出的芬芳。
童年有着纯真的梦,载满了童趣的琼浆。
名著阅读小川同学把《西游记》中,孙悟空不同成长阶段....的名称和相应的关键事件,做了如下图所示的梳理。
请结合下图和自己的阅读体验,完成任务。
5.AB两处孙悟空的“名称”各是什么?A:B:6.孙悟空从“猴”到“佛”的成长过程,给你哪些人生感悟?结合“关键事件”,联系自身实际,各用一句话概括。
第四章 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概述
TDRSS改进了统一载波系统中用频分复用来统一完成各种 测控功能的方案,而采用时分复用和扩频复用来实现多 种测控功能和数传功能的统一。 这种“时分/扩频”统一的原理,包括6个主要的技术要 素: ① 时分复用。 ② 一码多用。 ③ I/Q正交复用。 ④ 纠错编、译码。 ⑤ 高速数传技术。 ⑥ 扩频测距。
覆盖率=2(α+β)/2π
③中继卫星到地心的连线既不垂直于用户星轨道平面, 也不平行于用户星轨道平面,覆盖率介于两者之间,用 户星一个轨道周期内既可能出现地球遮挡,也可能完全 覆盖。
TDRSS的特点表现在,它既与同步卫星通信不同,又与“TT&R” 不同。它与同步卫星的区别: ①TDRSS要对用户星定轨。 ② TDRSS测控目标为高速空间飞行器;而卫星通信的用户为 地球表面的卫星通信固定站或速度较低的移动通信站。 ③ TDRSS要进行高速数据中继传输。 ④ TDRSS能进行多目标测控通信。其多址通信的方法,包括 码分多址和时分多址,并采用了TDRS星载相控阵天线及其多 波束地面形成等新技术。
②中继卫星位于用户星轨道平面时,中继 卫星跟踪用户星,覆盖用户星是最差的。 图中,弧ABCD的长度是用户星的可见弧段, 也就是中继卫星对用户星的覆盖弧段。
Re Re 2 α +β =2 arccos +arccos Hs+Re Rs
地 面 终 端 站
中 KSA正向(S频) 继 卫 遥控、跟踪 星 KSA反向(K频)
遥测、跟踪
电气
TDRSS发射运载器
结束
在TDRSS中,对用户航天器的定轨,采
RR 2
用的方法是:“动力学”法。( R R 法) 利用地面终端站→中继卫星→用户航天器→中继卫星 →地面终端站的双向测距测速数据来定轨,电波的传 播顺序为t 0 →t 1 → t 2 → t 3 →t 4
中继卫星
中继卫星中继卫星被誉为“卫星的卫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人类探索、开发和利用空间活动的不断深入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型空间信息传输系统,其主要功能是进行天基测控和空天数据中继,相当于把地面测控站搬到了距地面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上,可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
作为在太空中运行的数据“中转站”,中继卫星能使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数据实时下传,极大提升各类卫星使用效益和应急能力。
中国第三颗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3星”2012年7月25日夜间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经过一段时间在轨验证和系统联调后,“天链一号03星”将与2008年发射的01星、2011年发射的02星实现全球组网运行,中国将由此正式建成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
现有的中继卫星美国6颗1983年4月4日发射了第一颗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TDRS-1,开创了天基测控新时代;1993年1月,第6颗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TDRS-6 )发射后,该系统具有了在轨运行和轨道备份能力,这才真正完成其组网过程。
1995年7月13日发射了第7颗TDRS卫星作为应急备用星,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第一代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的建设工作。
美国之所以如此坚持不解地努力发展这一系统,重要原因就是它是一种作用很大的卫星。
由于发射失败和卫星本身故障,直到1991年发射第5颗卫星(TDRS-5)时,只能保持一颗完好的卫星在轨,虽然其间也曾有过2颗上作卫星在轨的情况,但没有足够的轨道备份。
尽管如此,这种卫星系统已发挥了很大作用,它曾为12种以上的各种中、低轨道航天器提供跟踪与数据中继业务。
其中包括著名的哈勃望远镜。
如今,关国正在研制下一代的高级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A TDRSS)新一代跟踪数据中继卫星计划再发射3颗卫星,称为TDRS-H, I, J.其中TDRS-H和I已于2000年6月和2002年9月发射升空。
TDRS-H处于部分工作状态,TDRS-I处于校验状态。
星地之间架起信息之桥 默默奉献的“天链”中继卫星
球 同 步 轨 道 我 国 “ 天 ,
链 ” 中 继 卫 星 系 统 就 此
拉 开 了 更新 换 代 的 序 暮 。
即 便 已 经 到 了 更 新 换 代
的 时 候 相 信 还 有 很 多 ,
人对
链 “ 天
”
中 继 卫 星
很陌 生
那 我 就 让
”
中 继 卫 星
中 低 卫 星 、 飞 船等 飞行 器 之 间 转 发信 息 。
因 为 工 作 对 象 的特 别 中 继 卫 星 也 被 形 象 ,
地称 为 “卫 星 中 的 卫星 ” 。
为 啥 需 要 中继 卫 星
地 面 明 明 有 卫 星 接 收站 , 为 什 么 还 需 要 中 继 卫 星 来 帮 忙 转 发 信 号 呢? 简 单 来 说
年 1 985 世 界 上第 二 颗 中 继 卫 星 从 苏 ,
联升 空
这颗编 号 为
宇 宙 “
”
1 700
的 中 继
,
卫星
设 计寿 命 为 5 年
主 要 服务 于
和 平 “
”
,
,
号空 间站 ,
在它 的帮 助下 ,
和 平 “
”
号 空 间
站 每 绕雌一周 可与 地 面通 信 40 分 钟 。
啥是 中 继 卫 星
中 继卫 星 从 本 质 上 来 说也 是 一 种 通 信
卫 星 只 是 和 那 些 在 卫 星 地 面接 收 站 之 间 ,
转发数据 的通讯卫星不 同 ,
中 继 卫 星 是 在
2 7
pomut senm? 新知
帮 “ 媒 娥 四号 ” 传递信
我国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技术发展
㊀V o l .31㊀N o .6㊀166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航㊀天㊀器㊀工㊀程S P A C E C R A F TE N G I N E E R I N G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1卷㊀第6期㊀2022年12月我国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技术发展陈晓光㊀易予生㊀丁凯(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北京㊀100094)摘㊀要㊀梳理了我国神舟载人飞船㊁天舟货运飞船和空间站的测控与通信技术设计状态和发展历程,提出了我国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系统逐步小型化㊁集成化㊁通用化㊁高性能的发展趋势.结合未来载人航天新阶段测控与通信技术的需求,给出了未来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可重构㊁智能化㊁批产化㊁一体化发展的重点方向和关键技术.关键词㊀载人航天器;空间站;地基测控;天基测控;出舱通信中图分类号:V 448㊀㊀文献标志码:A ㊀㊀D O I :10 3969/ji s s n 1673G8748 2022 06 020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T T &C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T e c h n o l o g yf o rC h i n aM a n n e dS pa c e c r a f t C H E N X i a o g u a n g ㊀Y IY u s h e n g㊀D I N G K a i (B e i j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p a c e c r a f t S y s t e m E n g i n e e r i n g ,B e i j i n g 100094,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d e s i g n s t a t u s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C h i n a sS h e n z h o um a n n e ds pa c e c r a f t ,T i a n z h o u c a r g o s p a c e c r a f t a n ds p a c es t a t i o n T T&C (t e l e m e t r y ,t r a c k i n g an dc o mm a n d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t e c h n o l o g y a r es u r v e y e d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t r e n do fm a n n e ds pa c e c r a f tT T&C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s y s t e m ,w h i c hi s g r a d u a l l y m i n i a t u r i z e d ,i n t e g r a t e d ,u n i v e r s a la n dh i g h Gp e r f o r m a n c ei si n t r o Gd u c e d .C o mb i n e dw i t h t h e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o fT T &C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t h e n e ws t a ge of f u Gt u r em a n n e d s p a c e ,t h e k e y d i r e c t i o n s a n d t e c h n o l og i e s f o r th e r e c o n fi g u r a b l e ,i n t e l l i g e n t ,b a t c h p r o d u c Gt i o n a n d i n t e g r a t e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f u t u r em a n n e d s pa c e c r a f tT T &C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a r e g i v e n .K e y w o r d s :m a n n e ds p a c e c r a f t ;s p a c es t a t i o n ;g r o u n d Gb a s e d T T&C ;s p ac e Gb a s ed T T&C ;E V A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收稿日期:2022G10G08;修回日期:2022G12G10基金项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作者简介:陈晓光,男,硕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载人航天器系统设计和测控通信.E m a i l :s u n r i s e 77@s i n a .c o m .㊀㊀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技术包括测控技术及数据传输技术两部分.载人航天器入轨后,由器上测控与通信分系统和地面站系统㊁中继卫星系统一起,共同建立器地无线测控㊁测量及对地数据传输㊁中继数据传输通信链路,完成对载人航天器状态采集㊁轨道测量㊁运行控制㊁载荷数据下传地面等功能.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系统是航天器在轨与地面沟通和数据传输通信的重要生命线,为载人航天器在轨正常工作提供各项信道保障条件[1G2].㊀㊀近年来,随着微电子㊁软件无线电等技术的发展,涌现了大量应用于测控与通信领域的新技术㊁新产品㊁新思路,呈现出一些新变化㊁新趋势[3G5].本文在梳理和总结我国载人飞船㊁货运飞船㊁空间站测控与通信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测控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总结提炼了载人航天器测控㊁导航㊁数传㊁星间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最后,归纳并给出了未来载人航天器对测控与通信技术的需求,以及测控与通信技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和关键技术.1㊀测控与通信技术发展现状载人航天测控与通信的主要任务是在天基中继卫星㊁导航星座㊁陆基测控站和海基测控船支持下,完成载人航天器(载人飞船㊁货运飞船㊁空间站)的跟踪测轨㊁遥测遥控㊁中继通信㊁高速数传㊁图像通信㊁话音通信㊁交会对接通信㊁出舱活动通信等功能,见图1.图1㊀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系统F i g 1㊀M a n n e d s p a c e c r a f tT T&C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s ys t e m ㊀㊀由图1可知:通过对地测控与通信链路,实现天地遥测㊁遥控㊁话音数据的上下行传输;通过中继链路,实现天基遥测和指令数据㊁图像㊁话音㊁试验数据㊁延时数据㊁平台状态信息的传输;通过我国北761㊀㊀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陈晓光等:我国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技术发展斗(B D)星座,实现定位和测速;通过遥控指令系统,完成整器指令分发与执行;通过空空通信链路,实现目标飞行器㊁追踪飞行器之间的指令㊁遥测㊁定位数据及遥操作图像数据的传输;通过出舱通信链路及舱内外无线通信链路,实现航天员与空间站之间的话音及遥测数据传输.1 1㊀地基测控系统载人航天器地基测控系统主要采用统一S频段测控体制.如图2所示,统一S频段测控集跟踪㊁测距㊁测速㊁遥测㊁遥控等功能于一体,设备简单,可靠性高,测量精度适中,已在我国载人航天器中得到广泛应用.(1)载波调制体制.统一S频段测控采用频分复用调制体制,每个基带信号先调制到自身的副载波上,几个已调副载波合并之后,再对主载波进行角度调制.一般来说,地(海)面站上/下行载波都采用调相体制(P M/P M),航天器上的测控与通信设备采用相参工作体制;或者,地面站采用上行载波调频,下行载波调相体制(F M/P M),航天器上的测控与通信设备采用非相参体制.(2)测距㊁测速体制.纯侧音测距体制或伪随机码(P N码)测距体制,或音码混合体制.采用侧音测距时,最高侧音用来保精度,低侧音用来解距离模糊.测速采用连续播双程相干多普勒测速技术,载波同步后从载波或伪码中提取出多普勒频移进行测速.(3)遥控遥测体制.对上行遥控副载波进行脉冲编码(P C M)/相移键控(P S K)调制,或P C M/多频移键控(M F S K)调制,或P C M/幅移键控(A S K)调制等.编码遥测采用对下行遥测副载波进行P C M/ P S K调制,或P C M/差分相移键控(D P S K)调制.话音㊁数据㊁图像对通信副载波进行P S K或D P S K 调制.图2㊀载人航天器统一S频段测控系统F i g 2㊀U S BT T&Cs y s t e mo fm a n n e d s p a c e c r a f t1 2㊀天基测控系统中继卫星系统作为天基测控通信网,能够有效扩大中㊁低轨道飞行器测控㊁通信覆盖范围;中继终端设备利用我国第2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支持,完成天地双向高速数据传输[6].中继天线终端主要实现功能包括:捕获并跟踪中继卫星信标信号;在中继卫星的可视弧段通过中继信道向地面传输数据;在中继卫星的可视弧段通过中继信道接收地面上行数据;完成规定的前向和返向信道数据处理;进行伪码测距[7G8].天链中继卫星系统利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2~3颗中继卫星实现对载人航天器的跟踪㊁测控㊁通信甚至导航[9],如图3所示.体制上采用扩频测控体制,同时还有高数据率数传体制.采用P C M㊁偏移四相相移键控(O Q P S K)及P C M㊁码分多址(C D M A)㊁二相相移键控(B P S K)数据传输体制,跟踪导航统一采用单通道单脉冲测角㊁伪码测距的单站定轨体制,并利用星本体测控数据提高用户的跟踪导航精度,采用I,Q双通道调制,I路传送短P N码,Q路传送长P N码,短码引导长码捕获来解决无模糊测距和快速捕获问题.861㊀航㊀天㊀器㊀工㊀程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31卷㊀图3㊀载人航天器天基测控系统F i g 3㊀S p a c eGb a s e dT T&Cs y s t e mo fm a n n e d s p a c e c r a f t ㊀㊀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首次使用天链一号01星进行天基测控和跟踪,传回的视频图像清晰,话音质量好,数据可靠,成功实现了我国天基信息传输的重大突破;2011年10月,天链一号01星和02星形成的双星系统,圆满完成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交会对接任务,极大地扩展了可数传和测控的轨道弧段,并首次实现同一波束内双目标的捕获跟踪和中继数传;2012年6月,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3名航天员成功完成与天宫一号的自动和手动对接任务,并进驻天宫一号,实现了多项首创.在轨13天中,大量数据㊁图像㊁音频㊁电邮及神舟G天宫组合体的测控等信息,通过中继卫星系统高质量地传到地面指控中心,为此次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1 3㊀导航定位系统载人航天器目前可同时处理我国B D二代卫星定位系统㊁G P S和格洛纳斯(G L O N A S S)卫星定位系统信号,并使用B D+G P S㊁G P S+G L O N A S S进行兼容定位,实现了全部B D和G P S卫星正常跟踪,在进行绝对定位解算前,优先选择B D导航卫星观测量.设备内部对导航处理板进行热备份,B DGG P S导航板采用B D+G P S兼容方式,处理B D卫星B1㊁B3频点和G P S卫星L1频点信号;全球导航定位系统(G N S S)导航板采用G P S+G L O N A S S兼容方式,处理G P S卫星L1和G L O N A S S卫星L1信号.系统框图如图4所示.在交会对接和撤离阶段,追踪飞行器B DGG P S兼容机通过空空通信设备获取目标飞行器原始测量数据,经过差分解算计算出2个飞行器间的相对位置和相对速度.绝对定位精度(3轴,1σ)不大于15m,绝对测速精度(3轴,1σ)不大于0 25m/s.相对测量模式分为载波固定解㊁双差伪距㊁位置差分3种.图4㊀载人航天器定位系统F i g 4㊀P o s i t i o n i n g s y s t e mo fm a n n e d s p a c e c r a f t1 4㊀空空通信系统空空通信子系统实现与来访飞行器间的数据交换,同时满足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㊁天宫二号㊁天和核心舱)对追踪飞行器(载人飞船㊁货运飞船㊁光学舱)交会对接通信支持.在交会对接段与来访飞行器的空空通信设备建立双向空空通信链路,并实现手控遥操作任务.空空通信机根据距离远近具备961㊀㊀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陈晓光等:我国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技术发展大㊁小功率切换功能.空空交会对接模式可分为自动交会对接㊁手动遥操作及径向对接3种工作模式.自动交会对接和径向交会对接模式时,双向数据传输速率较低,空空通信采用扩频方式进行通信,空空通信机a/b采用双机热备份方式工作.手控遥操作通信模式下,双向数据传输速率较高,空空通信采用非扩频方式进行通信,空空通信机a/b采用双机发射冷备份方式工作.1 5㊀出舱通信系统在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出舱活动时,出舱通信子系统提供了超高频(UH F)的无线通信功能,实现了无线状态下出舱航天员与舱内航天员㊁出舱航天员与地面的双向通话及生理遥测数据的传输.空间站出舱通信方案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二期出舱方案基础上,重点解决了航天员在舱外跨小区切换和功率的远近效应问题.航天员在舱外活动时,通过在舱内配置出舱通信处理器㊁舱外配置的UH F收发天线与出舱航天服通信设备建立无线双向链路,传输数据包括语音㊁遥测信息等,并实现对舱外活动100%的无线通信覆盖,如图5所示.图5㊀神舟七号和空间站航天员出舱F i g 5㊀A s t r o n a u tE V Ai nS h e n z h o uG7a n dC h i n aS p a c eS t a t i o n1 6㊀图像话音系统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一期和二期的图像话音设备采用了类似电路交换的设备进行切换,设备种类多,系统复杂,使用不便.鉴于地面因特网通信技术的发展,分组交换技术已经取代电路交换技术,具有切换时间快等很多突出优点,图像话音数据可在因特网上传输㊁处理和交换,再考虑到航天员信息服务㊁显示㊁空间站信息管理等需要,设计了高速通信网,传输图像㊁话音㊁空间站信息㊁航天员办公数据等中高速数据,另外还传输系统网综合数据和舱间通信的数据,以作为系统网的备份.载人空间站舱内㊁外摄像机采用集成化㊁网络化的设计思想,将图像(含伴音)采集㊁压缩编码及网络通信功能集于一身,不需要为摄像机配置专门的图像编码及网络通信接口设备.摄像机内部完成图像模拟信号的模拟/数字(A/D)变换㊁编码压缩,形成数字图像及伴音数据后,通过以太网通信模块的以太网接口直接与通信网交换机连接,实现摄像机的网络接入.载人航天器话音通信采用集中式的话音处理方案,由话音处理器实现所有话音终端的接入㊁管理㊁通信等功能,完成天地会议通话㊁专用通话㊁出舱通信㊁舱内会议等多种模式的话音通信.中继K a频段单址(K S A)信道㊁U S B链路㊁数传链路传输天地话音,互为备份.U S B上㊁下行链路提供2条高级多带激励(AM B E)体制话音通路,包括1路任务话和1路专用话,合计32k b i t/s.中继链路由于带宽允许,提供3条高级语音编码(A A C)体制的话音,包括1路任务话和2路专用话,合计576k b i t/s.2㊀载人航天测控与通信技术发展特点根据载人航天任务需求,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系统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U S B地基测控;第二阶段为地基测控为主,天基测控为辅;第三阶段为基于天基测控的天地一体化网络通信,地基测控为辅.第一阶段,从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从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至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仅有地基测控,采用U S B统一测控体制,同时包括天地话音通信㊁图像传输㊁着落信标机等产品,本阶段测控覆盖率仅为16%.第二阶段,从神舟六号至神舟十一号,以及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从神舟六号开始搭载海事终端,神舟七号搭载我国第1套中继终端,首次在国内实现了基于中继卫星系统的天基测控,测控覆盖率在071㊀航㊀天㊀器㊀工㊀程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31卷㊀神舟七号达到了44%.随着我国中继卫星系统的建设,在天宫二号时实现了3颗中继卫星的覆盖,测控覆盖率达到了88%.第三阶段,从天舟一号至空间站建成,包括神舟十二号及后续载人飞船㊁天舟一号至后续货运飞船㊁天和核心舱㊁问天实验舱㊁梦天实验舱及后续的光学实验舱.从天舟一号开始,到空间站三舱,以及后续的光学实验舱,测控与通信系统采用天地一体化网络通信,并首次在国内实现了基于I P 网络的天地通信,实现天地话音㊁图像和载荷数据的网络传输,实现空间站三舱㊁天舟货运飞船㊁光学实验舱的在轨组网通信.表1总结了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技术的发展特点.表1㊀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技术的发展特点T a b l e 1㊀D e v e l o p m e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m a n n e d s p a c e c r a f t T T &C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t e c h n o l o g y功能测控技术技术特点应用航天器地基测控㊀统一载波S 频段,遥控为P C M GP S K GP M ,遥测为C M GD P S K GP M ,测距为3~110k H z ㊀分立器件㊁直插元件,遥测16k b i t /s,质量5 1k g㊀神舟一号~神舟八号㊁天宫一号㊁天宫二号㊀集成芯片㊁表贴元件,采用了E S A 标准频率流程,遥测16~64k b i t /s 自适应,采用小型化设计,质量2 5k g㊀神舟九号~神舟十四号㊁天舟一号~天舟四号㊁天和核心舱㊁问天实验舱㊁梦天实验舱数传㊀S 频段㊀两路768k b i t /s 数据分别为图像话音数据的I 支路㊁飞船平台数据的Q 支路㊀神舟一号~神舟十四号㊁天舟一号~天舟四号天基测控㊀S 链路㊁K a 链路:由高速通信处理器㊁中继综合单元㊁K a接收组件㊁K a 发射组件及中继天线组成,中继天线共用1套展开及伺服机构㊀S 前向:U Q P S K+扩频,传输速率2k b i t /s ;S 返向B P S K+扩频,传输速率20k b i t /s ;K a 前向:S Q P S K ,传输速率50k b i t /s ;K a 返向:S Q P S K ,传输速率1 6M b i t /s ㊀神舟七号~神舟十四号㊀S 前向:U Q P S K+扩频,传输速率2k b i t /s ;S 返向:B P S K+扩频,传输速率20k b i t /s ;K a 前向:S Q P S K ,传输速率5M b i t /s ;K a 返向:S Q P S K ,传输速率144M b i t /s㊀天舟一号~天舟四号㊀S 前向:U Q P S K+扩频,传输速率2k b i t /s ;S 返向:B P S K+扩频,传输速率32k b i t /s ;K a 前向:S Q P S K ,传输速率10M b i t /s ;K a 返向:S Q P S K 和8P S K ,传输速率1 2G b i t /s㊀天和核心舱㊁问天实验舱㊁梦天实验舱(使用二代中继卫星)卫星导航系统㊀接收G P S 导航卫星信号㊀G P S :L 1频段㊀神舟一号~神舟七号㊀兼容B D ,G P S ,G L O N A S S 导航卫星系统㊀B D :B 1,B 3频段;G P S :L 1频段;G L O N A S S :L 1频段㊀神舟八号~神舟十四号㊁天舟一号~天舟四号㊁天和核心舱㊁问天实验舱㊁梦天实验舱空空通信系统㊀自动交会对接㊁手控遥操作㊁径向交会对接㊁前向交会对接及转位㊀扩频模式为B P S K 调制,传输速率为2 8k b i t /s和28k b i t /s ;非扩频模式为D Q P S K 调制,传输速率为3 55625M b i t /s 和5 725M b i t /s ㊀神舟八号~神舟十四号㊁天舟一号~天舟四号㊁天和核心舱㊁问天实验舱㊁梦天实验舱出舱通信系统㊀UH F 无线通信:舱通信处理器+舱内外出舱通信天线㊀UH F 无线通信(点对点通信)㊀神舟七号㊀前返向频分㊁码分体制,采用内㊁外环联合功率控制及R a k e 接收技术㊀天和核心舱㊁问天实验舱㊁梦天实验舱图像话音系统㊀M P E G 2/M P E G 4图像压缩算法/H 264编码㊀标清图像:M P E G 2图像压缩算法,单幅768k b i t /s图像(含伴音);话音采用集中混音策略,任务话㊁专用话㊀神舟一号~神舟六号㊀标清图像:M P E G 4图像压缩算法,单幅768k b i t /s图像(含伴音)或双幅384k b i t /s 图像(含伴音);图像编码器集中处理,统一调度,进行 6选2 或 6选1 图像切换;话音采用集中混音策略,任务话㊁专用话㊁协同话㊀神舟七号~神舟十四号㊀高清图像:采用H 264编码;舱内外摄像机采用集成化㊁网络化设计,集成图像采集㊁压缩编码;话音采用集中混音策略,任务话㊁专用话㊁协同话及在轨拨号的I P 电话㊀天舟一号~天舟四号㊁天和核心舱㊁问天实验舱㊁梦天实验舱㊀㊀(1)载人航天测控与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具有小型化㊁集成化㊁通用化㊁高性能的特点.(2)导航接收机的从单频到多频,从以G P S 为主份转换为B D 为主份.171㊀㊀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陈晓光等:我国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技术发展(3)在对地数据传输通信方面,数据传输在数据率㊁传输频段㊁设备集成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速率由低向高㊁单通道向双通道发展㊁分立单机向集成化发展㊁空间站中继数传达到1 2G b i t/s.(4)测控与通信系统为增加鲁棒性,普遍采用了自主管理设计,当诊断出信道或基带因空间环境影响出现故障时进行自主复位或断电操作,使系统能够快速㊁自主恢复,减少了地面人为干预,提升了效率.(5)高速测控与通信㊁B D短报文㊁二代测控中继终端㊁在无地面干预自主测控技术,均已在载人航天器中得到应用验证.3㊀载人航天测控与通信技术发展趋势为满足载人航天发展新阶段对测控与通信技术的需求,载人航天测控与通信技术有以下发展趋势.(1)批产化㊁通用化.通过测控通信产品的标准化㊁模块化,以满足测控通信产品状态统一和批产化的需求.在批生产方面,需要由分立单机装配方式向采用先进构架㊁集成统一单板和无缆化装配方式转换,如采用统一功能板,通过配备不同软件来实现各种功能[10].(2)测控管理自主化㊁高效化.通过无依托自主测控㊁星间数据交互等有效测控手段,满足大规模多航天器的高效测控管理需求.(3)数字化㊁小型化.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降低成本,用软件技术实现相关功能,借用先进的工业技术成果,使设备集成度更高㊁性价比更高㊁成本更低.(4)通过推动以激光㊁K a频段高速数据传输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应用,满足提升通信性能的需求.4㊀发展建议在载人航天测控与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牵引下,后续重点研究的几项测控与通信领域关键技术如下.(1)应答机抗干扰抗截获技术.充分利用在研载人航天器,推进扩跳频应答机在轨验证,建立型谱.开展宽带扩跳频技术研究,提升抗干扰性能.(2)导航接收机抗干扰技术.开展高精度抗干扰㊁干扰检测等技术攻关.(3)多模通用化测控终端设计技术.开展 技术状态系列化,硬件平台通用化,特殊模块组合化 先进硬件技术研究工作,应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形成多功能㊁多体制㊁通用化的多模测控终端工程化产品.(4)一体化通信架构技术.开展先进通信系统架构研究,基于标准化㊁通用化通信接口及平台处理模块,实现具有可重构㊁智能化能力的批产化一体通信产品.(5)新体制高速数传技术.针对Q/K a频段开展16A P S K/32A P S K高阶调制技术研究,实现自适应编码调制(AM C)技术,完成在轨载人航天器与地面数据传输平均速率最大化.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张越,洪家财.G N S S星间测控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J].电子测量技术,2018,41(23):117G122Z h a n g Y u e,H o n g J i a c a i.D e v e l o p m e n t t r e n d so fG N S S i n t e rGs a t e l l i t e st e c h n o l o g i e s[J].E l e c t r o n i c M e a s u r eGm e n tT e c h n o l o g y,2018,41(23):117G122(i nC h i n e s e) [2]单长胜,李于衡,孙海忠.中继卫星支持海量航天器在轨测控技术[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17,37(1):89G96S h a nC h a n g s h e n g,L i Y u h e n g,S u nH a i z h o n g.T r a c k i n g a n dd a t a r e l a y s a t e l l i t e s y s t e mf o r h u g e n u m b e r s a t e l l i t e c o n t r o l[J].C h i n e s e S p a c e S c i e n c e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2017,37(1):89G96(i nC h i n e s e)[3]闫林林.卫星测控数传一体化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8Y a nL i n l i n.D e s i g na n dr e a l i z a t i o nt h eT T&Ca n dd a t a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i n t e g r a t e ds y s t e mo f s a t e l l i t e s[D].N a n j i n g: N a n j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T e c h n o l o g y,2018(i nC h i n e s e) [4]罗大成,刘岩,刘延飞,等.星间链路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电讯技术,2014,54(7):1016G1024L u o D a c h e n g,L i u Y a n,L i u Y a n f e i,e ta l.P r e s e n t s t a t u s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t r e n d s o f i n t e rGs a t e l l i t e l i n k[J].T e l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E n g i n e e r i n g,2014,54(7):1016G1024(i nC h i n e s e)[5]C l a r k GJ,E d d y W,J o h n s o nS K,e ta l.A r c h i t e c t u r e f o rc o g n i t i v en e t w o r k i n g w i t h i n N A S A sf u t u r es p a c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C]//P r o c e e d i n g so f t h e 34t hA I A A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n f e r e n c eo nS p a c eO p e r a t i o n s.W a s h i n g t o nD.C.:A I A A,2016:1G10[6]李佩珊.一体化测控通信传输体制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6L i P e i s h a n.R e s e a r c ho nt h e i n t e g r a t e dT T&Ca n dc oGmm u n i c a t i o n t r a n s m i s s i o ns y s t e m[D].C h e n g d u:U n iGv e r s i t y o fE l e c t r o n i c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o fC h i n a,2016(i nC h i n e s e)[7]I s r a e lDJ,H e c k l e rG W,M e n r a dRJ,e t a l.E n a b l i n g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a n d n a v i g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i e sf o rf u t u r e271㊀航㊀天㊀器㊀工㊀程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31卷㊀n e a r e a r t hs c i e n c em i s s i o n s[C]//P r o c e e d i n g so f I n t e rGn a t i o n a lC o n f e r e n c eo nS p a c e O p e r a t i o n s,2016.W a s hGi n g t o nD.C.:A I A A,2016:1G9[8]雷厉.航天测控通信技术发展态势与展望[J].电讯技术,2017,57(12):1464G1470L e i L i.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a t u sa n dt r e n d so f s p a c eT T&C a n d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J].T e l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E n g i n e e r i n g,2017,57(12):1464G1470(i nC h i n e s e) [9]蒋罗婷.国外小卫星测控通信网发展现状和趋势[J].电讯技术,2017,57(11):1341G1348J i a n g L u o t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t r e n d s o f f o r e i g n T T&Ca n d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n e t w o r k s f o r s m a l l s a t e l l i t e s [J].T e l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E n g i n e e r i n g,2017,57(11):1341G1348(i nC h i n e s e)[10]饶启龙.航天测控技术及其发展发向[J].信息通信技术,2011,5(3):77G83R a oQ i l o n g.S u r v e y o nd e e p s p a c eT T&Ca n d c o mm uGn i c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J].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C o mm u n i c aGt i o n sT e c h n o l o g i e s,2011,5(3):77G83(i nC h i n e s e)(编辑:夏光)371㊀㊀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陈晓光等:我国载人航天器测控与通信技术发展。
“天链一号01星”对三类卫星中继性能仿真分析
卫 星发 展 史 上 具 有 里 程 碑 式 的 意义 。“ 链 一 号 天 0 1星” 在 测控 、 学数 据 实 时 下传 、 天 器 故 障 将 科 航 排 除 、 面灾 害实 时监测 等 多方 面发挥 其独 特 的作 地 用 。这 里主要 针对 三 类 卫 星 轨 道 , 来仿 真 “ 链 一 天 号0 1星” 中继 性 能 , 真参 数 主要 包 括 : 中继 次 仿 可
15 8 5
351 O
36 86 38 79 4O 58 42 3O
3 3 25 34 08 34 24 37 08 38 55
5 5 6. 5 2 9.
5 4 9.
6O. 1 6 5 2.
8 00
1 4
16 21
收 稿 日期 :0 80 — 9 2 0 ~ 5 2
2 0 ./ 球 定 位 系 统 086全
・2 ・ 5
表 2 一 天 内 天链 一 号 卫 星 对 不 同 高度 中轨 道 飞行 器 的 中继 情 况统 计 ( 道 倾 角 为 5 。 轨 5)
表 3 一 天 内 天链 一 号 卫 星 对 倾斜 地 球 同步 轨 道 卫 星 的中 继 情 况统 计 ( 斜 地 球 同 步 卫 星轨 道 位 置 为 东 经 10 . 道 倾 角 为 5 。 倾 0 。轨 5)
自2 0世 纪七 十年代 初 发射首 颗卫 星“ 方红 ” 东 以来 , 国陆 续发射 了各 种试 验卫 星 和应用 卫星 达 我
近 百颗 。2 0 0 8年 5月 1 日, 国首 颗 数 据 中继 卫 我
1 中继 能力 仿 真
在 仿真 时 , 取 了三 类 轨 道 进 行 分 析 。第 一 选 类 :0 k 5 0 m,0 m,0 k 8 0 m 高 度 的 4 0 m,0 k 6 0k 7 0 m,0 k 低轨 道 卫星 , 这个 高度 区间段 分布 着一 些飞船 类飞 行器 和 大 量 的应 用 类 低 轨用 户 的定位 精 度 。利 用 S TK 软件 , 我们 对 上 述 三
中国建设航天强国已完成和未来可期的标志性成果概括
中国建设航天强国已完成和未来可期的标志性成果概括2021年,中国航天又迎来了突飞猛进的一年,在载人航天、火星探测与月球探测等领域均取得了重大成就。
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这一年以来中国航天取得的十大成就吧。
1、天上有“宫阙”:中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升空。
随后,它先后与天舟二号和三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和十三号载人飞船对接,共计6名航天员先后入驻,标志着中国航天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按照预定计划,天宫空间站还会在2022年迎来两个实验舱和数次天舟/神舟对接任务,从而完成全部建设。
遥想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方才正式起步。
29年的不懈探索,让“长征”、“神舟”、“天舟”和“天宫”等一系列浪漫的名字逐渐变成现实。
如今,中国终于要拥有自己的“天上宫阙”,“天神”航天员们自由天地往返,让中华文明古老的飞天神话从梦想照进现实!2、天上有“神仙”:空间站应用达到新高度建设空间站是人类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里程碑事件,是人类工业文明的巅峰之作。
它能促进航天、甚至很多相关制造业的发展,是任何一个航天大国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
天宫空间站,不仅工程意义显著,对于提升我国整体科学技术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相比较此前载人航天任务主要为实现技术的逐个突破,天宫空间站则到了技术投资“大丰收”的阶段,更强调科学探索与实际应用价值,打造我国探入宇宙的“太空实验室”。
因此,天宫运行第一年也见证了我国载人航天和科学应用事业的突飞猛进。
例如,天宫空间站的航天员们已经实现了四次高难度的出舱行走,每次持续时间6-8小时,远长于2008年神舟七号实现的20分钟出舱行走突破。
并且王XX也迈出了中国女性进入太空的“第一步”。
目前,翟XX、王XX和叶XX正驻留太空,他们预计工作约六个月时间,必将打破中国航天员最长滞空纪录。
此外,空间站还实现了快速交会对接、径向对接等多项技术突破,大大增强了相关技术性能。
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阅读):归纳概括重要信息比较材料异同与侧重点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在认真总结多年来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袁隆平终于认识到,后代不育性状的 不理想是亲本的亲缘关系太近造成的。后代产生变异的可能性与亲本的亲缘关 系呈正相关,即亲本的亲缘关系越远,后代产生变异的可能性就越大,不育性 状就越明显。于是一切都变得清楚了:下一步的工作即是寻找地理远缘或遗传 远缘的稻株,而在这些稻株中,野生稻或野生稻中的不育株作为亲本则是最为 理想的,它极有可能突破此前不育系选育的难关。“远缘杂交”技术路线的确 立,是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迈向成功的关键性一步。随着雄性不育野生 稻(野败)在海南的发现,“远缘杂交”的技术路线得到证明,它不仅正确而且 完全可以实现。
(摘编自靳晓燕《太空授课,中国科普教育的新契机》)
材料三: 此次天地授课基于我国天链中继系统,也就是天链卫星系统,采用高速双
向音视频传输,以天地对话等互动情势开展,舱内采用多台高清摄像机通过中 继高速链路将高清视频实时传送至地面,地面上行两路高清图像送至舱内显示 器,从而实现双向视频传输。
王亚平通过一个大大的液晶屏幕能够清楚地看到孩子们的一举一动。这个 大屏幕就是外表与照明分系统的重要设备之一。外表与照明分系统是空间站系 统中最具有航天员参与特点的分系统之一,具备人机交互功能,能够为航天员 操作空间站提供交互及操作平台,同时为航天员在轨期间的工作、生活、出舱 活动、交会对接等任务提供环境照明,其显示、手控和照明等子系统使用的很 多器件和技术非常新颖、特殊且趋于相关技术领域前沿。
稻具有杂种优势,根据高粱、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成功经验,他将这种杂交思路 用于水稻物种上,由此提出了‘三系法’籼稻杂交路线”以及材料二“‘远缘杂 交’技术路线的确立,是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迈向成功的关键性一步。随 着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在海南的发现,‘远缘杂交’的技术路线得到证明,它 不仅正确而且完全可以实现”可以概括出:提供了杂交水稻的技术范式,推动了 遗传育种学的学科发展。根据材料三“推广杂交水稻,还促使中低产稻田的面貌 产生根本性变化,同时改变了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可以概括出: 推广了新型的种植模式,改变了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 【答案】 ①促进了食粮增产,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②提供了杂 交水稻的技术范式,推动了遗传育种学的学科发展;③推广了新型的种植模式, 改变了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
2022-2023学年全国初中九年级上物理人教版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053144
2022-2023学年全国初中九年级上物理人教版同步练习考试总分:100 分 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8 小题 ,每题 5 分 ,共计40分 )1. 如图所示,一物体在的拉力作用下,沿粗糙的斜面匀速上升,物体重为,斜面长为,高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上升过程中机械能保持不变B.该物体受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C.将物体从底端拉到顶端时,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加D.其他条件均不变,若角增大,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增大2. 游乐场中的翻滚过山车是一种惊险、刺激的游戏,如图是翻滚过山车的简化模型,图中点为最低点,点为轨道弧形部分的最高点.翻滚过山车在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点到点,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B.运动到点时,动能最大C.从点到点,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D.运动到点时,重力势能最大3. 如图所示,粗糙的弧形轨道竖直固定于水平面,一小球由点以速度沿轨道滚下,经另一侧等高点后到达最高点,下列关于小球滚动过程中正确的是( )A.整个过程只有重力在对小球做功B.小球在、两点具有的动能相同C.小球在、、三点的速度大小关系是D.小球在点具有的机械能等于它在点具有的重力势能40N 60N 2m 1m 60JθB C A B B B C C A v B C A B A B C >v A >v B v CA C4. 根据能的概念,下面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A.一个弹簧的质量越大,它的势能就越多B.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C.因为子弹的速度大于火车的速度,所以子弹的动能大于火车的动能D.因为天空中一滴雨的高度比被举高的夯要高,所以这滴雨的势能大于夯的势能5. 小明用图示装置“探究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研究对象是木块B.水平表面必须光滑C.让不同的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D.用木块移动距离表示小车动能大小6. 如图所示,小华同学竖直向上垫起排球,若排球离开手臂后在空中自由飞行,那么排球离手后,在空中飞行过程中动能 随时间 变化的曲线最接近的是( ) A.B.C.D.7. 上紧发条的玩具车在水平桌面上由静止开始运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 )E k t7. 上紧发条的玩具车在水平桌面上由静止开始运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 )A.动能B.电能C.弹性势能D.重力势能8. 如图是一款名叫“蜗小白”的无人驾驶扫地车,正在平直路面上匀速前进,将地面上的垃圾吸入车内.此过程中,扫地车整体的()A.动能不变,机械能不变B.动能不变,机械能变大C.动能变大,机械能不变D.动能变大,机械能变大二、填空题(本题共计 4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20分)9. 如图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2021年中国卫星应用若干重大进展
2021年中国卫星应用若干重大进展文 | 《卫星应用》编辑部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国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蓬勃展开,中国航天迎来发展新机遇。
太空资产是国家战略资产,用好太空资产,做强做大卫星应用产业,是建设航天强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2021年,北斗系统规模应用深入推进,已服务于电力、金融等国家核心基础设施;高分专项紧密结合国家空间基础设施规划实施,推动遥感卫星高质量应用;卫星通信应用走深走实,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提速。
2021年,多项卫星应用产业政策发布,卫星应用取得若干重大进展。
一、产业政策密集出台,卫星应用产业化进程加速2021年,国家机关及地方政府颁布多项相关政策,培育和壮大卫星应用产业规模,促进卫星应用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国家机关颁布的卫星应用相关政策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卫星通信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高分遥感卫星、人工智能等行业应用,打造全覆盖、可替代、保安全的行业北斗高精度基础服务网,推动行业北斗终端规模化应用。
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提出深化北斗系统推广应用,为北斗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5月,国防科工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发布《关于促进微小卫星有序发展和加强安全管理的通知》,规范微小卫星科研生产、发射申报、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相关活动。
6月,国家航天局发布《“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发展重点规划》,指出将重点推进包括国家卫星互联网在内的重大工程,明确指出要不断增强卫星应用服务能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十四五”时期,将继续提升卫星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和导航定位的服务能力。
在服务治理能力提升方面,围绕平安中国、美丽中国和数字中国建设需求,将加强卫星数据产品与服务在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防灾减灾与应急响应、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城镇化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等行业领域深度应用。
2022航天时政知识
2022航天时政知识一、中国航天日设立时间:2016年3月8日日期:每年4月24日原因: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
是继苏、美、法、日之后,第5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
二、2022年中国航天日日期:2022年4月24日,第7个中国航天日主题:“航天点亮梦想”三、中国航天史: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
是继苏、美、法、日之后,第5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神州5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天,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
2007年10月24日,嫦娥1号绕月探测卫星成功发射。
2008年9月27日,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完成出舱活动后顺利返回神舟七号飞船轨道舱,中国航天员首次执行出舱活动任务,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11年9月29日,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11月3日,天宫一号和神州八号顺利完成首次对接。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发射成功,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玉兔二号开始在月球背面巡视探测。
这是人类飞行器首次登陆月球背面。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场升空,开启了中国人自主探测火星之旅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在火星乌托邦平原成功着陆,中国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
2021年10月14日,太阳探测科学技术实验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中国正式迈入空间探日时代四、《2021中国航天》白皮书发布时间:2022年1月28日发展宗旨: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维护外层空间安全,在外空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世界中继卫星家庭又添新成员 中国首颗中继卫星入轨
口 口2 0 0 8年 4月 2 5日 ,中 国 首 颗 跟 踪 与 数据中继卫 星 ( 称 中 继卫 星) 天链 一1 简 的 O 星 ,在 西 昌 卫 星 发 射 中 心 由 首 枚 长 1
出现 异 常 情 况 下 及 时 实 施 故 障分 析 和 太 空
今 后 ,卫 星 通信 在 救 灾和 其 他 应 急 通
不仅 能 为 东 南亚 、 印度 、 中 国和 澳 大利 亚 等提 供 手 持 移 动 电话 和数 传 业 务 ( 期 为 初
2 4 bts ,而且 又 不 像 “ ” 星 手 机 和 .k i ) / 铱
信 中能 发 挥 更 大 的 作 用 。如 果 有 完善 、畅
通 的 灾情 预 警 和 直 至 乡村 一 级 的 灾情 通 信
系统 ,使 有 关部 门能 够 在 第 一 时 间 内获 取
灾情 信 息 ,并及 时 开展 救 灾工 作 ,就 可 以
大 大减 少 灾 区 的损 失 。 灾前 ,卫 星 通信 终 端 能 为 即将 发 生 的
通 话 费那 样 昂贵 。 不过 ,它 在 这 次救 灾 中
性 。这对 未来降低航天器 的运 行风险 、提
高地 面 测 控 指 ຫໍສະໝຸດ 的 效 率 ,尤 其是 在 航 天 器
1万路 同时通 话 的容 量 。该 星 定点 在 1 3 2。 E,
段和通信时 间受 到较大 限制。中继卫星 问
世 后 彻 底 改 变 了这 一 局 面 ,因 为 它 相 当 于
因此从 通 信 的 可 靠性 、 可 移 动 性 和 廉 价 性
救 灾 中 涌现 出的 感人 事 迹 。■
( 或泰 封 供稿 ) 顽
1 3
三 方 面相 结合 考 虑 ,卫 星 通信 是 灾 害应 急
中继卫星
跟踪、测定中、低轨道卫星:为了尽可能多地覆 盖地球表面和获得较高的地面分辨能力,许多卫 星都采用倾角大、高度低的轨道。跟踪和数据中 继卫星几乎能对中、低轨道卫星进行连续跟踪, 通过转发它们与测控站之间的测距和多普勒频移 信息实现对这些卫星轨道的精确测定。 为对地观测卫星实时转发遥感、遥测数据: 承担航天飞机和载人飞船的通信和数据传输中继 业务 满足军事特殊需要
卫星通信使用频率
C频段(3.4-6.65GHz) Ku频段(10.95-18GHz) Ka频段(18-40GHz) L频段(1.12-2.6GHz) 其他频段(UHF,S,X,Q,V)
中继卫星的组网特点
空间段具有备份节点、备份星 地面段配置备份中心、备份站 系统具备2颗卫星共位能力(轨位资源、全 功能、延长寿命) 系统具备轨道漂移能力(定期调整)
我国的“天链一号”卫星系统
“天链一号”三星组网示意图 (三星均匀分布)
工作轨道
中继卫星轨道的选择遵循下面两项原则: 1)卫星和相应的地球站之间应能直视(与 使用的微波频段有关) 2)卫星对它的用户轨道应有尽量大范围的 覆盖 各国的中继卫星均设置在地球静止轨道(地 球同步轨道)上
用途
微波波段的优点
(1)微波波段的载波工作频率高,在相对带宽相同的情况 下,起新到的绝对贷款比短波要大得多,因而可以传送较 多的信息量 (2)由于微波波段波长短,所以容易制成高增益天线。天 线增益可达几十dB。 (3)天电干扰、工业干扰及太阳黑子的变化在微波波段基 本不起作用。 (4)与有线通信相比,微波中继通信有较大的灵活性。 (5)在微波波段,电磁波的传播是直线视距的传播方式。 要进行远距离通信,必须采用中继通信方式。
中继卫星系统用户终端关键技术分析
( G ) chrn t sodn A C ;oeetr pnig a n
案 构想 ; 国的“ 我 天链 ” 号 中继 卫 星 系统 也 于 20 一 08
l 引 言
中继 卫 星系统是 一个利 用 同步卫 星和地 面终端
年 4月投 入使用 。中继卫 星系统 具有跟 踪测 轨和 数 据 中继两 方面 的功 能 , 同时 具有 全 轨 道 跟踪 多 个用
n l , e d v l me t rn ru e r i a t h oo r s ne l h a y t e eo p n e d f s rt m n l e n l i p e t t o e c y g s e d.
Ke r : y wo ds TDPS d t ly s tl t y tm; s rtr n l itgae iia a e a d; uo t an c nr l  ̄S; a r a ael e sse u e emia ;n e r t dgt b s b n a tma i g i o t a e i d l c o
系统 的发展 方向 l 。 】 J
中继卫 星 用户 终 端 与 中继 卫 星 、 面 站构 成 了 地 跟 踪与数 据 中继 卫 星系统 。 中继 卫 星用户终 端安装 在 中、 轨道 的用户航 天 器 ( 低 或其 它用 户平 台 ) , 上 是
p r h ls i c t n,f n t n n o o io fu e e mn fd t ly s tlt y tm s ito u e . e ,te ca sf ai i o u ci sa d c mp st n o s rtr ia o aa r a ael e s se i n rd c d o i l e i
中国将迎来天基测控时代
中国将迎来天基测控时代在此次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将安装中继终端进行在轨试验,通过传输飞船与任务中心之间的遥测、遥控、下行图像及双向话音数据及对飞船测定轨,验证中继卫星系统的性能及其与飞船、任务中心之间的协调性,为后续载人航天任务使用中继卫星系统奠定基础。
“这是我国首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于今年4月25日成功发射升空之后的首次应用。
”中继卫星控制管理中心主任侯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这次搭载试验能大大提高我国中低轨道航天器的测控覆盖能力。
侯鹰同时表示,中国也将筹建自己的天基测控系统。
届时,中国将可以从地基测控时代转入天基测控时代。
发展中继卫星系统是国际趋势中继卫星系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航天工程需求的牵引和电子信息技术进步的推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航天测控系统,是增强空间信息传输能力、提高航天测控快速反应能力的重要手段。
“目前,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欧空局都相继发展了各自的中继卫星系统,依靠该系统建成了航天测控天基网,并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实现了对多目标高覆盖率的跟踪、测控与数据中继。
”侯鹰介绍。
1964年,美国航天测控专家M.Malcolm提出利用地球同步卫星转发功能进行测控的新概念。
经过多年研究、研制和试验,1983年4月4日,美国终于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开创了天基测控新时代。
苏联紧跟其后,从1985年开始发射了多颗波束号地球同步轨道中继卫星。
截至目前,美国发射的民用和军用中继卫星已经达到20多颗,并组网运行,它们已成为美国航天测控和空间大容量高速数据传输的主要手段。
俄罗斯的中继卫星系统也已组网运行,现正在发展后续系统。
欧空局和日本已经成功应用了自己的中继卫星系统,并以其新思路和新技术途径,大有后来居上之趋势。
各国之所以如此坚持不懈地努力发展中继卫星系统,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作用强大,有很多应用需求。
侯鹰举例说,美国中继卫星系统的第一个最大用户就是航天飞机,在仅有一颗中继卫星时,就已对16次航天飞机飞行提供了97.4%利用率,特别是1983年11月执行第九次航天飞机飞行时,宇航员第一次享受到同地面几乎是连续不断的通信,在执行任务的10天中,通过中继卫星系统传输的数据比1973年美国天空实验室运行24周送回的数据多50倍,通过天地通信链路获得的数据比美国以往39次载人飞行的总和还要多。
【小升初】2023-2024学年部编版北京市海淀区六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质量检测试卷(含解析)
【小升初】2023-2024学年部编版北京市海淀区六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质量检测试卷一、选择并填写,完成问题。
1.(3分)精妙文段阅读,完成问题。
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
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
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
火与雪是没有相rónɡ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qià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我故而乐之,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选自季羡林散文《夹竹桃》(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觉.得jué故而乐.之yuèB.觉得jiào故而乐之lèC.觉得jué故而乐之lèD.觉得jiào故而乐之yuè(2)文段中拼音所写的汉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相荣融洽B.相容融洽C.相荣融恰D.相容融恰(3)下面词语中的“开”,与文段中“开在一起”的“开”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开花结果B.开天劈地C.开源节流D.开动脑筋(4)文段中的“宛”字,第七笔正确的一项是。
A.乚B.C.丿D.(5)文段中,“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一句使用修辞手确的一项是。
A.拟人B.顶针C.比喻D.排比(6)五一长假,李新全家和爷爷奶奶回到故乡,她看到爷爷老宅子的柱子上有一副有关“夹竹桃”对联,当时大致记了下来。
可是回来后又忘了,她对其中两个词的上下位置产生怀疑。
请你帮她选择恰当的字填在括号里,填写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颜色②声名没有负桃共竹全凭白兼红A.①②B.②①2.(3分)下面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间.断(jiàn)何曾.(cénɡ)B.拨.弄(bō)剥削.(xuē)C.丑恶.(è)兴.旺(xìnɡ)D.处.境(chǔ)僻.静(pì)3.(3分)下面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通霄浪漫B.倾覆侵袭C.严峻彻底D.真理灵感4.(3分)“我国航天发射中的有些技术,已经赶上并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
航天知识汇总
科技常识—航天知识汇总一、运载火箭:“长征”系列“长征”指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自行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
最为熟知的就是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由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三种低温液体运载火箭组成。
我国目前探月工程多利用长三甲系列和长征五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利用的也是长三甲系列火箭。
该系列是中国目前高轨道上发射次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火箭系列,也称“金牌火箭”。
二、空间站:天宫“天宫”系列是我国的空间实验室项目。
“天宫一号”于2011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天宫二号”于2016年在酒泉发射,同年与“神舟十一号”交会对接成功。
"天宫一号"是主要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承载的任务则更多,例如推进剂在轨补加、在轨维修技术试验等。
"天宫二号"内部含有小实验室以供航天员展开各种工作和试验,航天员在天宫二号上驻留时间更长,也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三、探月工程:嫦娥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由于其自转和公转同步进行,人类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永远是同一个半个月亮,对于月球的背面我们知之甚少。
“嫦娥”是我国探月卫星的名字,主要任务是全方位探测月球、用于获取月球表面影像、用于科学分析月球。
2004年,我国研制出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首次全人类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
四、月球车:玉兔五、航天飞船:神舟如果没有往返的交通工具,航天员是无法进入到空间站内工作和生活。
宇宙航天飞船就是载人往返的唯一运输工具。
“神舟”系列飞船是我国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从地球发射并可在宇宙空间航行的飞行器。
2003 年我国发射了首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证明了我国自主研制的宇宙飞船具备了载人航天飞行的条件,杨利伟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位航天员。
2008年“神舟七号”发射成功,翟志刚成为是第一位出舱活动的中国人。
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配人教版)第1章第1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22.20°)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下图示意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
轨道上的位置。据此完成2~3题。
2.此次地震发生时,地球位于( B )
A.甲、乙之间
B.乙、丙之间
C.丙、丁之间
D.丁、甲之间
3.地震发生时太阳直射点( A ) A.位于北半球,向南移动 B.位于北半球,向北移动
C.位于南半球,向南移动 D.位于南半球,向北移动
轨道为位于地球赤道平面上的圆形轨道,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
相等。在地球静止轨道上布设3颗通信卫星,即可实现除两极很小一部分
地区外的全球通信。下图为我国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中继卫星系统天
链二号01—03三颗卫星绕地球运行示意图,Q点在赤道上。据此完成1~2题。
1.天链二号卫星随地球运行一周的时间可能是( B )
A.24小时
B.23时56分4秒
C.365日5时48分46秒
D.365日6时9分10秒
2.天链二号卫星比地球上Q点处地物的自转( C )
A.角速度小 B.角速度大
C.线速度大 D.线速度小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地球静止卫星随地球运行一周的时 间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等,而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为一个恒星日,即23 时56分4秒。 第2题,地球静止卫星运行轨道为位于地球赤道平面上的圆形轨道,运行周 期与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相等,二者的角速度一样大,因地球静止卫星 距地轴远,故地球静止卫星线速度大。
【填图绘图】 在下面的地球公转轨道图中标出二分日和二至日。
提示
【大概念提取】
能力素养•提升 情境探究 广东从化北回归线标志塔位于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油麻埔村三甲子坡地 上,建于1985年,是南北回归线上高度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座标志塔。
天链卫星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天链卫星系统的原理和应用一、引言天链卫星系统是由中国国家航天局于2018年启动的一项卫星通信网络项目。
该系统以低地球轨道卫星网络为基础,利用卫星间的数据中继,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通信覆盖。
本文将介绍天链卫星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二、原理天链卫星系统的原理是基于低地球轨道卫星网络,通过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高速数据通信,实现卫星间的数据传输和中继。
其具体原理如下:1.低地球轨道卫星天链卫星系统采用低地球轨道卫星(LEO)网络,这些卫星通常位于地球距离约500-2000公里的轨道上。
相比于传统的地球同步卫星,低地球轨道卫星具有较低的轨道高度、较短的轨道周期和较短的信号传播延迟。
2.卫星间数据中继天链卫星系统中的卫星通过空间通信技术进行数据传输和中继。
当卫星收到来自地面站或其他卫星的数据时,会将数据存储在卫星存储器中,并通过卫星之间的高速链路进行传递。
这种数据中继的方式保证了全球范围内的通信覆盖。
3.空间和地面端一体化天链卫星系统采用空间和地面端一体化的架构,即卫星网络和地面站网络之间通过高速数据链路相连,实现卫星与地面的无缝衔接。
这种架构能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应用天链卫星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以下列举了其中一些主要应用:1.互联网接入天链卫星系统可以为偏远地区和海洋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
通过与传统的地面互联网网络相结合,天链卫星系统能够覆盖那些传统网络无法覆盖的地区,为用户提供高速、稳定的互联网接入服务。
2.物联网应用天链卫星系统为物联网应用提供了全球范围内的数据传输和通信支持。
利用天链卫星系统,物联网设备可以实现远程监测、数据传输和控制。
例如,农业领域的气象传感器可以通过天链卫星系统将数据传输到农田管理中心,以实现精确的农田管理。
3.紧急救援和灾害响应天链卫星系统在紧急救援和灾害响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当地面通信网络受到破坏或不可用时,天链卫星系统可以提供通信中继服务,帮助救援人员进行沟通和协调。
长征三号丙火箭成功发射r天链一号04星
长征三号丙火箭成功发射r天链一号04星
赵聪
【期刊名称】《太空探索》
【年(卷),期】2017(000)001
【总页数】1页(P5)
【作者】赵聪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2016年11月22日23点24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刺破夜幕,将我国第四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4星送入太空。
卫星准确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天链一号04星是我国第四颗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
卫星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将与天链一号01星、02星、03星实现全球组网运行,为我国神舟飞船、空间实验室、空间站提供数据中继与测控服务,支持空间交会对接任务。
2008年至2012年,我国先后发射天链一号01星、02星、03星。
三颗卫星组网运行,实现了对中、低轨航天器近100%的轨道覆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对中、低轨航天器全球覆盖能力中继卫星系统的国家。
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
这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241次发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宫看电视?从中国“天链”浅析中继卫星系统原理及应用
2016年10月21日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首次在太空播出,景海鹏、陈冬两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实验舱内,首次天地同步收看到了《新闻联播》节目。
除了同步收看《新闻联播》,据称航天员还可以与地面人员进行实时的视频通话。
这看似是很简单的一项任务,但实际上这需要强大的航天测控能力在背后进行支持,特别是全球数据中继卫星的支持。
一、航天测控催生中继卫星
从1957年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始,航天测控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
航天测控是人类拽紧卫星这只风筝的线,人们都想牢牢地把卫星拽在手上,监控它的状态,和它进行通信。
在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凭借强大的经济、政治、外交实力在全球多个地区建立了地面测控站,造了无数测控船和飞机。
然而,除非地球上密密麻麻遍布地球测控站,否则时时刻刻与卫星保持通信是不可能的。
人们想,既然同步卫星可以实现几乎全球覆盖的通信,那么让同步卫星作为中继器,担负中低轨卫星的传话筒,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这样的卫星叫做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即用于转发地球站对中低轨道航天器的跟踪测控信号和中继航天器发回地面的消息的地球静止通信卫星。
它能够实现对中低轨航天器85%~100%的轨道覆盖。
这样的卫星系统就称为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Tracking and Data Relay Satellite System),简称TDRSS。
美国是最早实现TDRSS的国家。
其第一代系统由6颗卫星组成,可以实现20个用户的多址业务,S波段多址前向链路最大数据率可以达到10kb/s,单址数据率可以达到6Mb/s。
第二代系统的单址数据率提高了30倍。
前苏联也发射了它们的TDRSS,用于礼炮空间站和地面控制站的数据交换。
欧空局和日本也发射了TDRSS卫星。
二、中国智慧打造中国天链
2003年,中国人首次实现了载人航天。
然而,那时我国的中继卫星系统尚未建立,神舟飞船只能在进入地面测控站测控弧段时才能进行天地沟通。
而由于政治和外交因素,我们国家的地面测控站数量有限,几乎全部分布在国内和仅有的三艘海上测控船,而国外测控站只有两个,分别位于肯尼亚马林迪和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覆盖范围非常有限。
而这一局面在2012年7月25日得以终结。
随着长三丙火箭将“天链一号03星”顺利送入轨道,中国的“天链”中继卫星系统全面建成,实现全轨道覆
盖。
于是,在2013年的“神十”任务中,我们看到了女航天员王亚平给全国小朋友视频直播科普课的画面上打上了“天链”的标志。
这一直播画面正是用“天链”回传到地面的。
从2003年工程正式立项,到2008年发射01号首星,2011年发射02号星,再到2012年03星发射实现轨道100%覆盖,我国的中继卫星系统从无到有,我国的航天测控范围从17%提高到近100%,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中继卫星全球组网的国家,实现了巨大的跨越。
中国首颗数据通信与中继试验卫星(CTRDS)以东方红-3号(DFH-3A)通信卫星作为发展平台,星间通信链路采用S/Ka双馈源抛物面天线,SSA(S波段单址)链路中继测控信号,星地高速数传采使用Ka频段。
卫星天线指向、星间链路的捕获和跟踪,采用星上自闭环跟踪兼有星地大回路捕获跟踪的方案。
三、中继卫星系统原理及技术难点
中继卫星系统,形象地说就是把地面测控站搬到天上,利用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原理,让中继卫星在据地面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从而对大部分中低轨航天器进行通信覆盖。
中继卫星系统由位于地球同步轨道的中继卫星、地面系统和用户终端3部分组成。
“中继”的概念,就是传递地面应用系统和用户终端之间的信号,类似于“用手机转发短信”。
具体而言,中继卫星将地面系统发射的遥控指令等数据转发给用户终端(中低轨卫星),用户终端接收、解调遥控指令,并按照指令规定内容做出响应,同时返向传输其自身数据,中继卫星接收到这些信号后,再反馈给地面系统。
(1)系统构成
中继卫星系统由空间段、用户航天器、地面段构成。
空间段即配置于静止轨道上的中继卫星,实现数据转发功能。
地面段为地面测控终端站,起到遥测、跟踪信号、建立卫星与中继卫星星间链路、接收中继卫星转发信号的作用。
(2)系统链路
前向通信链路(FL)——地面站—中继卫星—用户星。
反向通信链路(RL)——用户星—中继卫星—地面站。
轨道间链路(IOL)——用户星-中继卫星。
中继卫星与地面传输用Ka波段,而用户星与中继卫星一般使用Ka波段进行高速数传、S波段进行测控。
(3)调制方式
就调制方式来说,目前主流的中继卫星采用的是BPSK或QPSK,信道编码采用RS编码或卷积码,LDPC码还处于实验阶段。
与不同通信卫星不同,中继卫星主要捕获跟踪在轨运行的高速动态目标,能使卫星获取的数据实时下传,因此星间动态捕获跟踪技术、高速数传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技术成为中继卫星的主要技术难点。
(1)星间动态捕获跟踪技术
这是建立星间传输信道的首要条件,特别是由于高传输速率的要求,相关天线的波束很窄,如美国中继卫星单址天线(Ku/Ka频段)波束宽仅为0.28°,天线必须对高速运动的用户航天器进行捕获和跟踪,并且为了简化系统设计,用户航天器没有信标,只发送有用的数传信号,而这种信号随用户航天器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数据速率、调制方式、频带宽度。
另外,由于用户航天器资源的限制,其天线尺寸和发射功率都十分有限,这些都使中继卫星对用户航天器的捕获、跟踪显得特别困难。
星载相关硬件和软件相当复杂,角度误差信号的提取、处理等方面都具有多项关键技术。
目前美国中继卫星已达到0.06°的自动跟踪精度。
(2)高速数传技术
由于中继数传速率很高(如美国一、第二代中继卫星在无编码的情况,速率达300Mbit/s),转发器的带宽极宽,如美国为225MHz,其第二代中继卫星还有将两个225MHz的转发器重组形为一个650HMz的Ka频段转发器的能力,以获得更高的数传速率。
Ka频段的普通星载转发器本已是目前研制难度最大的了,再要求如此宽的频宽,无疑会对频率计划的设置、转发器带内杂波、幅频特性和通带之间的隔离等性能带来新的困难。
此外,高的数据率还要求高的EIRP和品质因数G/T。
这要求中继卫星的单
D ,这样的电尺寸是所有卫址天线有高增益,而高的增益需要极高的电尺寸/
星天线中最大的。
四、中继卫星系统应用与展望
中继卫星的应用,绝不是满足航天员看《新闻联播》的需求。
事实上,除了载人航天之外,它的其它应用也非常重要。
中继卫星系统的应用实践可以概括为:(1)为载人航天保驾护航
载人航天需要全程测控和数据回传,用以保证任务的安全、满足天地沟通、监控航天员身心状况。
(2)为遥感卫星提供实时数据中继服务
遥感卫星获得的数据可以通过中继卫星实时回传,使得地面能够及时掌握遥感卫星数据,便于实时作出必要决策。
这一服务特别是在防灾减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显得尤为关键。
(3)为中低轨卫星提供测控服务
中低轨的卫星在非测控覆盖范围无法进行测控。
而对于航天器出现故障,抢救时机往往以秒计算。
中继卫星能够使得航天器故障及早发现、尽早解决。
(4)为航天发射提供测控支持
由于测控范围有限,航天发射很难做到全程覆盖,在飞行时段甚至会出现几百秒的无线传输盲区,人们无法得到火箭运行信息。
利用中继系统可以克服这一缺陷,获得火箭全飞行弧段的遥测数据。
(5)地面应急通信中继
由于中继卫星在同步轨道,覆盖地面范围广,且有着极高的EIRP和G/T值,使得在应急通信中对地面中断的要求低,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6)军事应用
敌国的一举一动,至少在中国周边的所有军事动向都将真正在我军掌控之中。
众所周知,美国的航空母舰一直在中国周边游荡,“天链一号01星”的升空定位可以及时测控及时定位跟踪美国的航空母舰。
让航空母舰变成一艘靶船,享受远程反舰导弹饱和攻击的特殊照顾。
在其它应用领域,中继卫星还存在潜在的应用可能,例如把中继服务对象由中低轨道扩充到高轨,甚至是延伸到月球至星际空间,也可以将中继卫星用作地面用户的高速数传。
目前,我国的天链系统作为我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已经全面达到了设计指标。
之后我国一方面将继续开发第二代系统,提供更好的中继性能,令一方面将进一步拓宽适用范围,加装更多有效载荷。
同时,还在发展光通信中继卫星,利用激光通信提高信道带宽。
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更加完善、更智能的中继卫星系统网络将建成,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龚志刚.基于中继卫星系统的天基测控与数据中继关键技术浅析[J].载人航天.2009,2.
[2]于淼.中国天基测控将进入“高速公路”时代[J].太空探索.2012,9
[3]王家胜.填补我国航天技术空白的中继卫星系统[J].国际太空.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