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的发展史

合集下载

可靠性概论

可靠性概论

可靠性概论(一)一,可靠性工程与管理的重要意义与发展历史实践教育我们,可靠性,是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它的定义是: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也就是说,它是用时间尺度来描述的质量,是一个产品到了用户手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否稳定保持原有功能的问题。

可靠性高,意味着寿命长。

故障少、维修费用低;可靠性低,意味着寿命短、故障多、维修费用高;可靠性差,轻则影响工作,重则造成起火爆炸、机毁人亡等灾难性事故。

对于许多产品,我们不能只关心它的技术性能,而且要关心它的可靠性。

在某些情况下,用户宁可适当降低性能方面的指标,而要求有较高的可靠性。

可靠性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39年。

当时美国航空委员会提出飞机事故率的概念和要求,这是最早的可靠性指标。

1944年,纳粹德国试制V-2火箭袭击伦敦,有80枚火箭还没有起飞就在起飞台上爆炸。

经过研究,人们提出了火箭可靠度是所有元器件可靠度的乘积的结论,这是最早的系统可靠性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由于飞行事故损失飞机21000架,比被击落的还要多1. 5倍。

1949年美国海军电子设备有70%失效,每一个使用中的电子管,要有9个新电子管作为备件。

1955年美国国防预算30%用于维修和使用,以后又增加到70%,成为不堪忍受的负担。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在可靠性工程与管理的理论与应用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1950年,成立了国防部电子设备可靠性工作组,以后改组为国防部电子设备可靠性顾问团(AGREE)。

这个组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著名的AGREE报告棗美国可靠性工作的指导纲领。

以后又相继成立了元器件可靠性管理委员会。

失效数据中心(FARADA)、政府与工业界数据交换网(GIDEP )等组织,研究元器件失效规律,定期发布可靠性数据,为研制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经过长期研究,制订了一系列通用军用标准,有力地指导了可靠性工程与管理实践。

可靠性安全性发展

可靠性安全性发展

可靠性安全性发展可靠性历史概述尽管产品的可靠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可靠性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现代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产品的可靠性才凸现出来,不仅影响产品的性能,而且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和安全的重大问题,成为众所瞩目需致力研究的对象。

在社会需求的强大力量推动下,可靠性工程从概率统计、系统工程、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等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门新兴的工程学科。

可靠性工程历史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1 可靠性工程的准备和萌芽阶段(20世纪30—40年代)可靠性工程有关的数学理论早就发展起来了。

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概率论,早在17世纪初由伽利略、帕斯卡、费米、惠更斯、伯努利、德*摩根、高斯、拉普拉斯、泊松等人逐步确立。

第一本概率论教程——布尼廖夫斯基(19世纪);他的学生切比雪夫发展了定律(大数定律);他的另一个学生马尔科夫创立随机过程论,这是可修复系统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可靠性工程另一门理论基础:数理统计学,20世纪30年代飞速发展。

代表性:1939年瑞典人威布尔为了描述疲劳强度提出了威布尔分布,该分布后来成为可靠性工程中最常用的分布之一。

最早的可靠性概念来自航空。

1939年,美国航空委员会《适航性统计学注释》,首次提出飞机故障率≤0.00001次/ h,相当于一小时内飞机的可靠度Rs=0.99999,这是最早的飞机安全性和可靠性定量指标。

我们现在所用的“可靠性”定义(三规定)是在1953年英国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

纳粹德国对V1火箭的研制中,提出了由N个部件组成的系统,其可靠度等于N个部件可靠度的乘积,这就是现在常用的串联系统可靠性模型。

二战末期,德火箭专家R•卢瑟(Lussen)把Ⅴ1火箭诱导装置作为串联系统,求得其可靠度为75%,这是首次定量计算复杂系统的可靠度问题。

因此,V-1火箭成为第一个运用系统可靠性理论的飞行器。

最早作为一个专用学术名词明确提出“可靠性”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放射性实验室。

可靠性发展史

可靠性发展史

可靠性工程发展史报告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学院:航空学院专业:安全工程班号:01041001姓名:王斌学号:2010300369可靠性发展史可靠性和质量不可分离,其前身是伴随着兵器的发展而诞生和发展的。

在公元前26世纪的冷兵器时期,到1703年英法两国完全取消长矛为止,前后经历了4000年发展成长的漫长过程中,人类已经对当时所制作的石兵器进行了简单检验。

在殷商时代已有的文字记载中,就有关于生产状况和产品质量的监督和检验,对质量和可靠性方面已有了朴素的认识。

关于可靠性的发展,各种机构和专家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可靠性工程从古至今已存在,也有说可靠性真正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也有说法是起源于20世纪40或50年代,在参阅了各种权威材料后,将可靠性发展的历史大致分为以下6个阶段:1、可靠性工程的准备和萌芽阶段(20世纪30年代)最早的可靠性概念来源于航空。

1939年,美国航空委员会出版的《适航性统计学注释》中,提出飞机由于各种失效造成的事故率不应超过0.00001/h,相当于飞机在一小时飞行中的可靠度为0.99999。

现在所用的“可靠性”定义是在1952年美国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

早期的系统可靠性理论见于纳粹德国对V1火箭的研制中。

他们提出了由N个部件组成的系统,其可靠度等于N个部件可靠度的乘积。

1943年美国成立了“电子管技术委员会”并成立“电子管研究小组”,开始了电子管的可靠性研究。

这是有组织地研究电子管可靠性的开始。

1949年,美国无线电工程学会成立了可靠性技术组,这是第一个可靠性专业学术组织。

2、可靠性工程的兴起和独立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50年代初,可靠性工程在美国兴起。

当时,美军用电子设备由于失效率很高而面临着严重的局面:1949年美国海军电子设备有70%失效,1个正在使用的电子管要9个新的电子管作为随时替换的备件。

为了扭转被动局面,1952年8月21日,美国国防部下令成立由军方、工业办及学术界组成的“电子设备可靠性顾问组”,即AGREE。

史料考证与历史学的可靠性问题

史料考证与历史学的可靠性问题

史料考证与历史学的可靠性问题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探索并研究人类过去的经验、事件和群体行为,其基础是对历史事件及其相关史料的考证。

然而,史料的可靠性一直是历史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就史料考证与历史学的可靠性问题展开论述,并探讨影响史料可靠性的因素。

一、史料的定义及分类史料是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材料,包括文字、图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我们需要根据史料的种类和来源,合理评估其可靠性。

常见的史料包括官方文件、个人日记、书信、文献、考古遗物等。

其中,官方文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但也受到时代背景、文化影响等因素的制约;个人日记和书信提供了个体的视角和亲身经历,但由于主观色彩较浓,需要结合其他证据进行分析;而考古遗物能够提供物质证据,但也需要通过科学手段和分析加以解读。

二、史料考证的方法与技巧为了确保历史学研究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史料的考证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学家常采用以下方法与技巧进行史料考证:1. 多方求证:通过对比多个史料、多个史家的观点,以及结合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真相。

2. 交叉验证:通过交叉验证不同史料之间的信息,检查其内部的一致性和外部的相互印证性,以确保研究结论的可信度。

3. 分析史料背景:了解史料产生的背景和时代环境,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可以更好地理解史料的含义和可能存在的偏见。

4. 考虑史料作者的立场:史料的创作者往往具有一定的立场和倾向,对其特定的政治、宗教或社会信仰有所偏重。

因此,需要对作者的背景和动机进行分析,以更好地理解史料的可靠性。

5. 采用科学方法进行鉴定:对于古代文献和考古遗物,可以运用科学方法进行鉴定,如碳14测年、文献学、地层划分等,以确定其真实性和时代。

三、史料可靠性的影响因素史料的可靠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因素:1. 史料的完整性:史料的完整性决定了我们对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

如果史料被刻意删除、篡改或丢失,将会对我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产生一定的影响。

《可靠性技术基础》PPT课件

《可靠性技术基础》PPT课件
可靠性技术基础
可靠性工程室
二○○五年八月二十七日
主要内容
1、可靠性发展历史 2、可靠性基本概念 3、可靠性工作内容 4、软件可靠性概念 5、软件测试技术 6、软件可靠性测试 7、软、硬件可靠性比较 8、结束语
1. 可靠性发展历史
1.可靠性发展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可靠性概念最早来源于航 空领域,空中飞行事故不断增加,要求计算在一段飞 行时间内不发生故障的概率,这便是可靠性的初始概 念。40年代是可靠性萌芽时期,雷达等各种复杂电子 设备相继出现,电子设备的可靠性问题严重地影响了 武器装备的效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60% 的机载电子设备运到远东后不能使用,50%的电子设 备在贮存期间失效,其主要原因是电子管可靠性太差。
神舟五号飞船圆满成功,终于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 的飞天梦想。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是无数奋斗在航天 战线科技人员爱国、敬业、创新、奉献精神的体现。 神舟飞船的成功中,无数在航天科技领域从事可靠性 工作的技术人员功不可没,他们和所有其他航天 科技工作者都是站在航天英雄杨立伟身后的英雄。
1.可靠性发展史
载人航天器安全性以及载人航天工程的圆满成功,乃 至整个航天领域在几十年间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它们 的重要保障技术之一就是可靠性工程技术。可靠性工 程在航天领域向来都是极为重要的技术。我国载人航 天科技进一步将研制空间站和空间实验室。
2.可靠性基本概念
◆产品:指作为单独研究和分别试验对象的任何元 件、器件、设备和系统,可表示为产品的总体或样品。
由定义可以看出产品的可靠性与“规定条件”是分 不开的,这里说的规定条件,包括使用时的环境条件 (但必须注意到运输、贮存以及工艺过程中引入的环 境影响)即所有内部与外部的条件(如温度、湿度、 辐射、电场、冲击、振动等或其组合)。使用时的应 力条件、维护方法等。

先进封装产品发展历史

先进封装产品发展历史

先进封装产品发展历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先进封装产品一直是半导体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技术的发展,封装产品也在不断创新和升级。

本文将从先进封装产品的发展历史、技术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展历史1. 早期封装产品早期的封装产品主要是使用DIP(Dual In-line Package)封装,其设计简单,易于制造,但尺寸较大,对PCB布局有一定要求。

随着集成度的提高和技术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封装产品开始出现。

2. SMT封装产品随着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技术的发展,SMT封装产品逐渐取代了DIP封装产品。

SMT封装产品具有尺寸小、集成度高、可靠性好的特点,逐渐成为主流封装形式。

3. 先进封装产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先进封装产品不断涌现。

比如BGA(Ball Grid Array)封装、QFN(Quad Flat No-leads)封装、CSP(Chip Scale Package)封装等,这些先进封装产品在尺寸、性能、功耗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得到了广泛应用。

4. SiP(System in Package)封装SiP封装是集成多个芯片、模块或器件在一个封装里,实现系统级封装。

SiP封装在提高集成度、减小封装尺寸、降低功耗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被视为下一代封装技术的发展方向。

二、技术特点1. 小尺寸高集成度先进封装产品的尺寸较小,集成度高,能够满足现代电子产品对体积和性能的要求。

2. 低功耗高频率先进封装产品通常采用优化设计和先进材料,能够实现低功耗和高频率的特性,适用于移动设备、无线通信等应用。

3. 高可靠性长寿命先进封装产品在设计和制造时考虑了更多的可靠性因素,能够提供更长的使用寿命和更稳定的性能。

4. 优化散热设计由于封装产品集成度高、功耗大,散热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先进封装产品通常会采用优化散热设计,保证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PLC发展历史

PLC发展历史

PLC发展历史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一种用于自动化控制的电子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中的机械和生产设备。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以下是PLC发展历史的详细介绍。

1. 早期自动化控制系统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机械和生产设备的控制通常依赖于电气继电器和机械开关。

这种控制方式存在许多问题,如布线复杂、维护困难等。

2. 第一台PLC的诞生1968年,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Ernest L. Gruenberger教授和他的团队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PLC,名为“Modicon”。

Modicon采用了数字逻辑技术,可以通过编程来控制设备的操作。

这标志着PLC的诞生和自动化控制领域的重要突破。

3. PLC的商业化1970年代,PLC开始商业化生产,并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PLC的优点包括可编程性、可靠性和灵活性,使其成为自动化控制的首选设备。

4. PLC的功能增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PLC的功能也不断增强。

1980年代,PLC开始支持更复杂的逻辑运算和数学计算,使其能够处理更复杂的控制任务。

同时,PLC的存储容量和处理速度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5. PLC的网络化199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PLC开始支持网络通信。

这使得多个PLC可以相互通信和协作,实现更复杂的控制系统。

PLC的网络化也为远程监控和管理提供了便利。

6. PLC的开放性2000年代,PLC开始支持开放式的编程环境和通信协议。

这使得不同厂商的PLC可以互相兼容和交互操作,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7. PLC的智能化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PLC也开始融合智能化功能。

PLC可以与传感器、执行器和其他智能设备进行连接,实现更智能、更高效的自动化控制。

总结:PLC作为自动化控制领域的重要设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Modicon,经过多次技术革新和功能增强,如今的PLC具备了更高的可编程性、可靠性和智能化能力。

可靠性发展史

可靠性发展史

可靠性工程发展史报告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学院:航空学院专业:安全工程班号:01041001姓名:王斌学号:2010300369可靠性发展史可靠性和质量不可分离,其前身是伴随着兵器的发展而诞生和发展的。

在公元前26世纪的冷兵器时期,到1703年英法两国完全取消长矛为止,前后经历了4000年发展成长的漫长过程中,人类已经对当时所制作的石兵器进行了简单检验。

在殷商时代已有的文字记载中,就有关于生产状况和产品质量的监督和检验,对质量和可靠性方面已有了朴素的认识。

关于可靠性的发展,各种机构和专家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可靠性工程从古至今已存在,也有说可靠性真正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也有说法是起源于20世纪40或50年代,在参阅了各种权威材料后,将可靠性发展的历史大致分为以下6个阶段:1、可靠性工程的准备和萌芽阶段(20世纪30年代)最早的可靠性概念来源于航空。

1939年,美国航空委员会出版的《适航性统计学注释》中,提出飞机由于各种失效造成的事故率不应超过0.00001/h,相当于飞机在一小时飞行中的可靠度为0.99999。

现在所用的“可靠性”定义是在1952年美国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

早期的系统可靠性理论见于纳粹德国对V1火箭的研制中。

他们提出了由N 个部件组成的系统,其可靠度等于N个部件可靠度的乘积。

1943年美国成立了“电子管技术委员会”并成立“电子管研究小组”,开始了电子管的可靠性研究。

这是有组织地研究电子管可靠性的开始。

1949年,美国无线电工程学会成立了可靠性技术组,这是第一个可靠性专业学术组织。

2、可靠性工程的兴起和独立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50年代初,可靠性工程在美国兴起。

当时,美军用电子设备由于失效率很高而面临着严重的局面:1949年美国海军电子设备有70%失效,1个正在使用的电子管要9个新的电子管作为随时替换的备件。

为了扭转被动局面,1952年8月21日,美国国防部下令成立由军方、工业办及学术界组成的“电子设备可靠性顾问组”,即AGREE。

避孕发展史

避孕发展史

避孕的历史发展非常奇特,在古代,妇女通过某些剧烈运动使精子能够排出。

Soranus*,一位2世纪希腊医生,建议希腊妇女同房后反复跳跃七次以避孕。

欧洲的妇女则采用“更可靠的方法”,医生鼓励她们半夜里来回推四次磨。

* = Soranus,公元2世纪古希腊医师,他的工作在妇产科学界有着巨大影响直至17 世纪。

他对避孕、流产、产时过程进行了描述,同时也在骨折和其他疾病提出见解。

过去,屏障避孕是最有效的避孕方式,目的是阻止精子与卵子“碰面”。

二世纪时出现了阴道栓Pessaries,许多材质被用来做阴道栓,如石榴浆,象或鳄鱼粪与蜂蜜或树胶的混合物。

很难想象的是,放置一种所谓阴栓的困难程度,这种方形的木质屏蔽物被雕成凹形,形状类似门栓;一些数据表明,维多利亚时代(结束于19世纪),这种方式比较受欢迎。

直到20世纪30年代,这种装置才由于对妇女的折磨而受到斥责。

避孕套,古代采用动物组织,如羊肠、蛇皮等。

有时妇女使用天然海绵避孕,塞入前先将它浸入姜汁、柠檬或烟草汁内。

口服避孕药在古埃及时代就已存在,妇女服用油、谷物、水果、及其他蔬菜的混合物,有时甚至是尿和其他动物器官。

Soranus*建议饮用铁匠用来冷却金属的水。

4000多年前,中国妇女饮用汞、砒霜、或马钱子碱来避孕。

IUDs的历史可以回溯到阿拉伯时代,牧民将小鹅卵石塞入骆驼的子宫内,以避免它们在穿越沙漠的长途旅行中怀孕。

19世纪末,控制生育的需求增加了,避孕方式发生了很大变革,首先是“现代”宫内节育器的发展,这副图显示的是那个时代使用过的不同形状及尺寸的IUD。

现在,已产生许多不同避孕方式,从传统的如安全期避孕、性交中断,到这里所示的更现代更可信的方式。

正如我们看到的,口服避孕药占现代避孕方式的14%。

绝育是全球范围最常用的避孕方式。

(资料来源于the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Division: World Contraceptive Use 2001)需要指出的是,这是现代避孕方式一个总的概括,而各个国家之间、各个年龄阶段会有所不同(随年龄增长避孕药使用率会下降)。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一)工业时代以前的质量管理虽然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最原始的质量管理方式已很难寻觅,但我们可以确信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就面临着各种质量问题。

古代的食物采集者必须了解哪些果类是可以食用的,而哪些是有毒的;古代的猎人必须了解哪些树是制造弓箭最好的木材。

这样,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质量知识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人类社会的核心从家庭发展为村庄、部落,产生了分工,出现了集市。

在集市上,人们相互交换产品(主要是天然产品或天然材料的制成品),产品制造者直接面对顾客,产品的质量由人的感官来确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庄逐渐扩展为商品交换,新的行业——商业出现了。

买卖双方不现直接接触了,而是通过商人来进行交换和交易。

在村庄集市上通行的确认质量的方法便行不通了,于是就产生了质量担保,从口头形式的质量担保逐渐演变为质量担保书。

商业的发展,要使彼此相隔遥远的连锁性厂商和经销商之间能够有效地沟通,新的发明又产生了,这就是质量规范即产品规格。

这样,有关质量的信息能够在买卖双方这间直接沟通,无论距离多么遥远,产品结构多么复杂。

紧接着,简易的质量检验方法和测量手段也相继产生,这就是在手工业时期的原始质量管理。

由于这时期的质量主要靠手工操作者本人依据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来把关,因而又被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18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其产物就是“工厂”。

由于工厂具有手工业者和小作坊无可比拟的优势,导致手工作坊的解体和工厂体制的形成。

在工厂进行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如部件的互换性、标准化、工装和测量的精度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催促着质量管理科学的诞生。

因此,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是在20世纪的事情。

(二)工业化时代的质量管理20世纪,人类跨入了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垄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

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 第一阶段: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年)。

这个阶段的计算机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逻辑部件,体积大,耗电量大,寿命短,可靠性大,成本高。

2. 第二阶段: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年)。

这个阶段的计算机采用晶体管制作基本逻辑部件,体积减小,重量减轻,能耗降低,成本下降,计算机的可靠性和运算速度均得到提高。

3. 第三阶段: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69年)。

这个阶段的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制作各种逻辑部件,从而使计算机体积小,重量更轻,耗电更省,寿命更长,成本更低,运算速度有了更大的提高。

4. 第四阶段: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0年至今)。

从1970年代开始,随着复杂的半导体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的研究、发展也逐步展开。

在这个阶段,计算机不仅能进行精确计算,还具有逻辑运算功能,能对信息进行比较和判断。

安全管理的发展史及各种理论

安全管理的发展史及各种理论

安全管理的发展史及各种理论展开全文【安全认识论】阶段时代技术特征认识论方法论1工业革命前农牧业及手工业听天由命祈求上帝保佑2 17世纪至20世纪初蒸汽机时代局部安全亡羊补牢、事后型3 20世纪初至50年代电气化时代本质安全预防型4 20世纪50年代以来宇航技术系统安全系统工程5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时代大安全观安全管理模式【马斯洛人的需要层次】一、事故频发倾向•1919年由英国M.Greenwood提出,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预防事故措施】人员选择。

即通过严格的生理、心理检验,从众多的求职人员中选择身体、智力、性格特征及动作特征等方面优秀的人才就业。

人事调整。

把企业中的事故频发倾向者调整岗位或解雇。

二、因果连锁论•1931年由美国W.H.Heinrich提出,认为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事故因果连锁】【事故金字塔】【事故冰山理论】【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形成】【造成不安全行为和状态的主要原因】不正确的态度技术、知识不足身体不适不良的工作环境【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形成】【事故预防的基本原则】工程技术方面改进说服教育人事调整惩戒【3E原则】Engineering—工程技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不安全因素,实现生产工艺、机械设备等生产条件的安全。

Education—教育:利用各种形式的教育和训练,使职工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掌握安全生产所必须知识和技术。

Enforcement—强制:借助于规章制度、法规等必要的行政、乃至法律的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

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1961年由Gibson和Haddon提出,认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

【预防事故思路】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与过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接触;约束、限制人体与能量接触的措施叫做屏蔽。

【预防事故措施】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限制能量;防止能量蓄积;缓慢地释放能量;设置屏蔽设施;在时间和空间上把能量与人隔离;信息屏障。

RIAC的发展历史

RIAC的发展历史

RIAC四十发展历程邢晨光 张宝珍2007年11月14日,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技术学院,举行了国防部可靠性信息分析中心(RIAC)盛大的重新挂牌及剪彩仪式。

国防部的10个卓越中心——信息分析中心(IACs)的项目经理Terry Heston先生主持了典礼,同时参加的还有合同官员Sarah Davis女士和合同官员的代表Richard Hyle先生。

重新挂牌的RIAC是纽约州立大学技术学院(SUNYIT)设施规模的三倍,将完成政府合同中的核心业务。

剪彩仪式也是原可靠性分析中心(RAC)成立40周年纪念仪式,参加可靠性信息分析中心(RIAC)剪彩仪式的管理人员有纽约州议员RoAnn Destito和罗姆的美国空军实验室的主要管理人员。

RIAC(http://the )是由Wyle实验室领导的团队运行,整个实验室日常的运营主要由Quanterion Solutions公司、马里兰大学风险与可靠性中心、宾州大学应用研究实验室和SUNYIT等机构负责。

中心是美国国防部卓越人才中心之一,主要业务包括:在可靠性、维修性、质量、保障性和互用性方面提供咨询服务、指导出版发行以及按照国防信息中心(DTIC)管理的空军合同的要求对政府和工业部门进行培训。

RIAC在SUNYIT的实践是一个政府与学术界成功合作的范例,实现了国防部门与工商业的技术互补。

40多名SUNYIT的员工、学者和项目支持人员参与了中心的运营工作,为卓越的信息技术服务和知识管理建议做着相应的贡献。

2005年以前,RIAC称为RAC,名称的改变主要是为了强调该中心是DTIC资助的信息分析中心(IAC)家族中的一员。

中心研究领域从RAC1968年创建初期的新兴微电子器件的可靠性,逐渐壮大,到现在涉及全系统的可靠性、维修性、质量、保障性和互用性(RMQSI)等。

这期间,中心的产品也从原始失效数据汇编,发展到如今的各种最新技术报告、“工具箱”式的指南出版物以及相关软件工具。

审计发展历史

审计发展历史

审计发展历史一、引言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财务管理工具,旨在确保组织的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审计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但现代审计的概念和实践始于近代。

本文将详细介绍审计的发展历史,包括古代审计、近代审计和现代审计的演变过程。

二、古代审计古代审计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当时的审计主要是针对国家财政的监督和管理。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审计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监督官员和政府机构财务活动的手段。

古代审计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公共财政的透明度和合规性。

三、近代审计近代审计的发展始于17世纪的欧洲。

在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商业活动的增加和公司规模的扩大,审计开始成为一种管理工具。

最早的审计形式是内部审计,由公司内部的员工执行。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外部审计也逐渐兴起,由独立的审计师或者审计机构执行。

四、现代审计现代审计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增加,对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代审计的主要目标是评估和确认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

审计师通过检查和评估组织的财务记录、内部控制和业务流程来提供独立的审计意见。

五、审计发展的里程碑1.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引起了大萧条,这导致了对审计制度的重新审视和改革。

2. 1933年,美国通过了《证券法》,要求上市公司进行年度审计,并由独立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执行。

3. 1947年,国际特许公认会计师联合会(IFAC)成立,推动了国际审计准则的制定和推广。

4. 2002年,美国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六、现代审计的挑战和趋势1. 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使得跨国公司的审计变得更加复杂,需要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和规定。

2. 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正在改变审计的方式和方法。

3. 对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要求审计师评估组织的非财务信息和可持续性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术语集

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术语集

本文简要回顾了航空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工程发展历史,在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保障性与可靠性、维修性的关系,突出阐述了RMS工程的重要作用。

1、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在航空装备上的发展历史简介1.1 国外发展历史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Reliability,Maintainability and Supportability,简写RMS)技术在国外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工程技术学科,并在工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0年代是可靠性工程兴起的年代,1957年美军发布的《军用电子设备可靠性》报告,成为可靠性工程的奠基性文件,标志了可靠性技术的成熟。

60年代开始了维修性研究,维修性和可靠性成为姐妹学科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步进入工程应用。

在这一期间美军发布了一系列可靠性维修性军用标准,并在F-15A等第三代战斗机研制中开始开展可靠性维修性分析、设计和试验。

80年代,由于第三代战斗机存在严重的保障问题,使飞机的战备完好性降低(40%~50%),使用和保障费用增加(约占全寿命费用的60%),保障性引起军方重視,而可靠性维修性作为保障性的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在此期间,美国防部颁发了相关条例,使可靠性维修性的管理走向制度化。

90年代以来强调经济承受性,在F-35新一代战斗机研制中,美军把RMS作为降低全寿命费用的重要工具,推行费用作为独立变量的方针,广泛采用建模与仿真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可靠性强化试验技术等,以确保RMS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大大降低飞机的研制费用、使用和保障费用以及全寿命费用。

1.2 我国航空装备上的发展进程我国对可靠性问题的研究较晚。

纵观中国航空装备RMS工程的诞生和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如下3个阶段:(1)航空装备RMS工程的萌芽和形成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鉴于飞机外贸出口的需求,产品寿命短成为当时必须予以解决的关键问题,由此导致了国内航空界寿命观念的变革,即从“保证期内绝对无故障”到“耗损型故障的合理控制”,从单一的“保证期”概念到“首翻期”的应用,从“定寿”到“延寿”最后到耐久性设计,可以说中国航空装备RMS工程起步于对“寿命”认识的逐渐深化。

网络安全行业定义和发展历程

网络安全行业定义和发展历程

网络安全行业定义和发展历程声明: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一、网络安全的定义及发展历史网络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网络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泄露、破坏或干扰的一系列措施和技术。

它涉及到保护网络系统、数据和用户信息的安全,以防止黑客、病毒和其他恶意行为对网络资源造成损害。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下面将对网络安全的发展历史进行详细论述。

(一)网络安全的起源与发展初期1、ARPANET时期:网络安全的概念首次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的ARPANET项目中。

当时,主要关注的是网络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安全性的需求较低。

2、1980年代: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黑客行为开始出现,网络安全问题逐渐引起重视。

1983年,第一个计算机病毒BrAln被发现,标志着网络安全领域的第一个重要事件。

3、19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进一步加剧。

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和蠕虫病毒的出现使得网络安全成为当时的热点问题。

(二)网络安全的发展阶段1、保密阶段: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主要关注网络通信的保密性,即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这一阶段的主要技术包括防火墙、访问控制列表(ACL)等。

2、完整性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黑客攻击的增多,网络安全开始关注数据的完整性,即防止未经授权的修改或篡改。

这一阶段的主要技术包括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数据备份等。

3、可用性阶段:21世纪初,随着网络攻击手段的不断进化,网络安全开始更加关注网络系统的可用性,即防止拒绝服务(DoS)攻击和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

这一阶段的主要技术包括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DS/IPS)、流量分析等。

4、全面阶段: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

通用质量特性基本概念和理论

通用质量特性基本概念和理论
日本,1958年成立可靠性研究委员会。可靠性研究工作 从电子产品扩展到机械产品,从军工产品扩展到民用产品。
(3)、可靠性发展的国际化时代
从70~80年代起,可靠性理论研究从数理基础发展 到失效机理的研究;
形成了可靠性试验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重视机械产品系统的研究; 重视维修性研究; 建立了可靠性管理机构; 颁布了一系列可靠性标准。
(GJB451A-2005)
环境适应性 (environmntal worthiness): 装备在其寿命期预计可能遇到的各种环境的作用下能实现其所有预
定功能、性能和(或)不被破坏的能力。(GJB451A-2005)
可靠性术语
可达性 (accessibility): 维修产品时,接近维修部位的难易程度。 (GJB451-90)
质量强国,质量强装,已成为国家战略写入 “中国智能制造2025”。
三 通用质量特性概念和内涵
产品通用质量特性(六性内涵)
可靠性 Reliability 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
能的能力(概率,可靠度)。以减少产品的故障为目标。
产品:任何元件、器件、设备和系统。 规定条件:使用条件、维护条件、环境条件和操作技术; 规定时间:产品的工作期限,如时间、周期、次数、里 程或其他单位; 规定功能:通常用产品的各种性能指标来表示。
质量管理更多 考虑“今天质量”,可靠性侧重于考虑“明天 的质量”。质量概念没有考虑时间因素,控制的是产品出厂 时候的合格以及质保期内的故障情况,对于质保期之后发生 故障不能保证,可靠性问题关注产品的寿命、疲劳和老化等。
质量管理和可靠性管理虽有不同,但两者都是提高产品质量 的重要手段,都是不可缺少的。
振动等或其组合。这些条件是自然的、人为的或自身引起的。它们影响 产品的形态、性能、可靠性或生存力。(GJB451-90)

可信计算基础

可信计算基础
1983年美国国防部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可信计 算机系统评价准则》TCSEC(Trusted Computer System Evaluation Criteria)(又称 为彩虹系列)。在TCSEC中第一次提出可信计算基 TCB(Trusted Computing Base)的概念,并 把TCB作为系统安全的基础。彩虹系列(桔皮书) 的出现形成了可信计算的一次高潮,多年来彩虹 系列一直成为评价计算机系统安全的主要准则, 对计算机系统安全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但是彩虹系列主要考虑了信息的秘密性,对完整 性、真实性考虑较少;强调系统安全性的评价, 并没有给出达到这种安全性的系统结构和主要技 术路线。
首次提出可信计算机平台的概念,并把这一概 念具体化到服务器、微机、PDA和手机,而且 具体给出了可信计算平台的体系结构和技术路 线。
不仅考虑信息的秘密性,更强调了信息的真 实性和完整性。
更加产业化和更具广泛性。目前国际上(包括 中国)已有多家IT行业著名公司加入了TCG。 IBM,HP,DELL,NEC,GATEWAY, TOSHIBA,FUJITSU,SONY等公司都研制出 自己的可信PC机(台式机或笔记本机)。ATMEL, INFINEON,BROADCOM, NATIONALSEMICONDUCTOR等公司都研制 出自己的可信平台模块(TPM)芯片。
硬件结构的安全和操作系统的安全是基础, 密码、网络安全等技术是关键技术。
•6
可信计算是一种信息系统安 全新技术。 包括可信硬件、可信软件、可 信网络和可信计算应用等诸多 方面。
•7
二、可信计算发展历史
•8
1、可信计算发展历史
可信计算的发展可以分为个三个基本阶段: 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可信计算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靠性理论的发展史
摘要:从可靠性的诞生开始,阐述了可靠性在各个时代的理论和应用上的状态;介绍了可靠性的基本内容、发展过程、研究现状和方法的各自特点;并提出了未来系统可靠性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可靠性发展历史
Abstract: This essay introduces the states of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of reliability in each development periods from its birth; and introduces the basics, development, current situation and approaches of reliability study; and makes a discussion about the problems which might be faced in the future study.
Keywords: Reliability, Development, History
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可靠性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固有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设计、制造过程中,产品对象已经赋予的固有属性,这部分的可靠性是在产品在设计开发时可以控制的;一种是使用可靠性,是指产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可靠性,除了固有可选性的影响因素外,还需要考虑产品安装、操作使用、维修保障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可靠性和质量不可分离,其前身是伴随着兵器的发展而诞生和发展。

在公元前26世纪的冷兵器时期,到1703年英法两国完全取消长矛为止,前后经历了4000年发展成长的漫长过程中,人类已经对当时所制作的石兵器进行了简单检验。

在殷商时代已有的文字记载中,就有关于生产状况和产品质量的监督和检验,对质量和可靠性方面已有了朴素的认识。

热兵器的成熟期在国际上二战时期德国使用火箭和美国使用原子弹为标志。

当时,德国发射的火箭不可靠及美国的航空无线电设备不能正常工作。

德国使用V-2火箭袭击伦敦,有80枚火箭没有起飞就爆炸,还有的火箭没有到达目的地就坠落;美国当时的航空无线电设备有60%不能正常工作,其电子设备在规定的使用期限内仅有30%的时间能有效工作。

二战期间,因可靠性引起的飞机损失惨重,损失飞机2100架,是被击落飞机的1.5倍。

其实,与可靠性有关的数学基础理论很早就发展起来了。

可靠性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概率论早在17 世纪初就逐步确立;另一主要基础理论数理统计学在20世纪30 年代初期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作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除了三、四十年代提出的机械维修概率、长途电话强度的概率分布、更新理论、试件疲劳与极限理论的关系外,1939 年瑞典人威布
尔为了描述材料的疲劳强度而提出了威布尔分布,后来成为可靠性最常用的分布之一。

德国的V-1火箭是第一个运用系统可靠性理论计算的飞行器。

德国在研制V-1火箭后期,提出用串联系统理论,得出火箭系统可靠度等于所有元器件、零部件乘积的结论。

根据可选性乘积定律,计算出该火箭可靠度为0.75。

而电子管的可选性太差是导致美国航空无线电设备可靠性问题的最大因素。

于是美国在1943年成立成立电子管研究委员会,专门研究电子管的可靠性问题。

所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被认为是可靠性萌芽时期。

到了20世纪中期,是可靠性兴起和形成的重要时期。

为了解决电子设备和复杂导弹系统的可靠性问题,美国展开了有组织的可靠性研究。

其间,在可靠性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事件是1952年成立的电子设备可靠性咨询小组(AGREE),它是由美国国防部成立的一个由军方、工业领域和学术领域三方共同组成的、在可靠性设计、试验及管理的程序及方法上有所推动的、并确定了美国可靠性工程发展方向的组织。

AGREE组织在1955年开始制订和实施从设计、试验、生产到交付、储存和使用的全面的可靠性计划,并在1957年发表了《军用电子设备可靠性》的研究报告,从9方面全面阐述可靠性的设计、试验、管理的程序和方法,成为可靠性发展的奠基性文件。

这个组织的成立和这份报告的出现,也标志着可靠性学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此时,它已经成为一门真正的独立的学科。

可靠性工程全面发展的阶段是在此后的十多年——20世纪60年代。

随着可靠性学科的全面发展,其研究已经从电子、航空、宇航、核能等尖端工业部门扩展到电机与电力系统、机械设备、动力、土木建筑、冶金、化工等部门。

在这十年中,美国先后开发出战斗机、坦克、导弹、宇宙飞船等装备,都是按照1957年AGREE报告中提出的、被美国国防部和国家航空航天局认可的一整套可靠性设计、试验和管理的程序和方法进行设计开发的。

此设计试验管理程序和方法在新产品的研制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发展、检验,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可靠性设计、试验和管理标准。

此时,已经形成了针对不同产品制订的较完善的可靠性大纲,并定量规定了可靠性要求,可进行可靠性分配和预测。

在理论上,有了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和故障树分析(FTA)。

在设计理念上,采用了余度设计,并进行可靠性试验、验收试验和老练试验,在管理上对产品进行可靠性评审,使装备可靠性提升明显。

美国的可靠性研究使其在军事、宇航领域装备可靠性大大增加。

在此十年期间,许多其他工业发达国家,如日本、苏联等国家也相继对可靠性理论、试验和管理方法进行研究,并推动可靠性分析向前迈进。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可靠性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入了成熟的应用阶段。

世界先进国家都在可靠性方面有所应用。

例如美国建立集中统一的可靠性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可靠性政策、标准、手册和重大研究课题,成立全国数据网,加强政府与工业部门间的技术信息交流,并制定了完善的可选性设计、试验及管理的方法和程序。

在项目设计上,从一开始设计对象的型号论证开始,就强调可靠性设计,在设计制造过程中,通过加强对元器件的控制,强调环境应力筛选、可靠性增长试验和综合环境应力可靠性试验等来提高设计对象的可靠性。

八十年代开始,可靠性一直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在技术上深入开展软件可靠性、机械可靠性、光电器件可靠性和微电子器件可靠性的研究,全面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可靠性领域的应用,采用模块化、综合化和如超高速集成电路等可靠性高的新技术来提高设计对象的可靠性。

可靠性在世界得以普遍应用和发展。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可靠性在向着综合化、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综合化是指统一的功能综合设计而不是分立单元的组合叠加,以提高系统的信息综合利用和资源共享能力。

自动化是指设计对象具有功能的一定自动执行能力,可提高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

系统化是指研究对象要能构成有机体系,发挥单个对象不能发挥的整体效能。

智能化将计算技术引入,采用例如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高产品系统的可靠性和维修性。

可靠性发展也是在从单一领域的研究发展到结合各个学科门类中相应的研究,形成多学科交叉渗透。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到六十年代末期,是结构可靠性理论发展的主要时期;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结构可靠性理论得到了发展并已较为成熟的时代。

结构可靠性理论是涉及多学科并与工程应用有密切关系的学科,对结构设计能否符合安全可靠、耐久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确保质量的要求,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运用了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等数学方法处理工程结构中的随机性问题,以应力-强度分布干涉理论为基础,涉及到结构随机可靠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相关基本算法,如今可靠性理论与优化理论结合的可靠性优化技术已成功应用在结构和产品设计中,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九十年代,人可靠性分析方法的研究趋于活跃,许多学者将人工智能、随机模拟、心理学、认知工程学、神经网络、信息论、突变论、模糊集合论等学科的思想应用到人可靠性分析中,出现了人可靠性心理模型、人可靠性分析综合认知模型、人模糊可靠性模型、人机系统人失误率评估的动态可靠性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人可靠性分
析等。

可靠性在电力系统中也得以广泛应用,目前的研究几乎涉及到电力系统发电、输电、配电等各方面,可靠性分析也正逐步成为电力系统规划、决策的一项重要的辅助工具。

在电子领域,现有的绝大多数可靠性数学模型和研究方法是以电子产品为最初对象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目前对电子产品的可靠性研究不论从可靠性建模理论、可靠性设计方法、失效机理分析、可靠性试验技术及数据统计方式等均已趋向成熟。

另外,在机械、汽车、电力等领域,可靠性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靠性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仅仅四十多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其在发展研究上也有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目前对电子产品的可靠性研究已较成熟,对机械系统的可靠性研究要晚,由于机械零件的失效模式和电子元件相比有很大差别,机械系统的构成也不同于电子系统,机械系统的受载方式更为复杂,其失效的影响因素也更为多样,至今还没有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可直接用于机械系统进行可靠性研究。

目前应用于机械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基本沿用以电子元件或设备为对象总结出来的可靠性方法,这就有可能导致对机械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走入误区。

其次,如何在小样本条件下确定系统的可靠性参数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常规的可靠性理论是在二态假设和概率假设基础上建立的,但在可靠性工程实际中,很难满足上述两个基本假设,用常规可靠性理论进行系统评价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

总之,系统可靠性从诞生、发展到应用已经逐步向着各学科渗透,但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时期,系统可靠性在理论和研究模式上还有欠缺,需要结合其他理论如模糊理论、人工智能等,使可靠性理论、试验和管理能够更成熟、更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