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史.

合集下载

汉语词汇发展史

汉语词汇发展史

汉语词汇发展史:1.上古时期:①形音义一体的字一词体系形成。

②复音词很少。

③借词主要来自西域。

④植物名以“胡”为代表。

例如:胡笛,胡琴,胡床。

来自西域的各物:骆驼,狮子,石榴,琵琶。

2.中古时期:①单音词为主,多音词增多。

②词头词尾增多。

词头:阿、老词尾:子,儿,头③借词主要来自佛教。

a.来自佛教的基本词和根词:如“魔”,心,色,劫等。

b.来自佛教的汉语日常词汇:如世界,因果,实际等。

c.受佛教影响,主谓式增多,如自在,比喻造词得到了发展,如雀立,蚕食,云集。

d.来自佛经中的双音节词:如修行,地狱,恐惧,微妙,救济,踊跃,刹那,瑜伽,涅槃,头陀,沙弥,罗汉等。

④植物名主要以“海”为代表。

百物珍异名称:橄榄,苹果,菠菜。

3.近古时期:①产生了比较典范的白话文著作,如《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还使用大量接近北方口语的词汇。

②双音词大量增加。

③借词来自蒙语,满语,但主要来自西洋。

来自蒙古语的词:喇嘛,胡同,站,戈壁,歹,哈巴儿,哈巴狗。

来自满语的词:妞妞,萨其马,马虎子,乌拉(鞋),喇忽,肋忒。

④植物名明代以前以“番”为代表,如“番薯”。

清代以后以“洋”为代表。

如“洋葱”。

4.现代时期:①双音词在数量上占了绝对优势,但在使用中单音词频度仍极高。

②世纪之交西洋名词大量涌入,其中相当数量通过日本转译。

西洋名词:日语借形词:市场公园银行国债统计博士教授艺术小说记者蒲团体操会计经费警察③源于英语的“类词缀”大量产生。

汉语词汇史_

汉语词汇史_
卣、酉、斗、升”等。
乐器名称有“鼓、磬、庸、龠”等。
7、等级管制名称
商代是奴隶社会,有奴隶主和奴隶两大
阶级,属于奴隶主阶级的名称有“王、君、
尹、后、公、侯、伯、子、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属于奴隶阶级的名称有“臣、宰、众、
仆、奴、妾、婢、臧、奚”等
8、有关祭祀迷信的名称
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除每事必卜外,
每年还要举行多种祭祀。所祀对象有先
家畜名称有“鸡、雏、犬、豕、豚、羊、
马、牛、牢”等
5、武器、生产工具名称
武器:兵、戈、弓、弜(bì)、弦、矢、
箙、医、干、殳、刀、斧、戉
生产工具:斤、耒、耜、臿、柄
农田:田、畴、畺
6、有关物质生活方面的名称
包括服饰、饮食、宫室、器用几个方
面。
服饰是和纺织技术分不开的,我国先
民大约7000年前开始掌握纺织技术,商
词较少,虚词更少;兼类现象较多。
(一)名词
已确定的甲骨文中,有名词约800个。
名词的意义包括天象、地理、时间、方位、
动植物名称、物质生活、武器和生产工具、
管制等级、祭祀迷信、人体、亲属称谓等
方面。
1、有关天象、地理的名称
有“日、月、星、火、云、雷、雨、霝、
霋、雪、霾、(雾)、虹、蜺、凤、晕、
晦、啟”等
①树木名称有:木、林、森、竹、柳、
栗、桑、枚
②农作物名称有:禾、麦、来、黍、秫、
稻、穆、粟
4、动物名称
甲骨刻辞里动物名称很多,兽类有“虎、
兕、象、狼、鹿、麀、麛、麋、(麟)、廌、
彘、猴、兔、狐、狈”等。
虫类名称有“虫(huǐ)、它(蛇)、䖵(kūn)、

汉语词汇通史

汉语词汇通史

汉语词汇通史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直接影响了汉语词汇的形成与发展。

了解汉语词汇的通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将以“汉语词汇通史”为主题,探索汉语词汇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汉字是汉语词汇的基础,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这些刻字中,大部分都是与祭祀、卜筮有关的记录,如“牛”、“豕”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发展为多音字,一个字可以有不同的读音和意义。

这为后来的词汇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

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统一汉字的书写规范,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小篆。

小篆的使用促进了文字的传播,也推动了汉语词汇的发展。

许多汉字在小篆中形状比较规整,因此在书写和印刷方面更加方便。

汉语词汇的发展在汉朝达到了一个高峰。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时期。

汉朝的文化繁荣促进了汉语词汇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许多特定领域的词汇被创造出来,如政治、军事、医学、科学等。

同时,汉朝还有一些重要的文化成就,如《诗经》、《楚辞》、《论衡》等,这些文献也为汉语词汇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随着历史的进程,汉语词汇不断吸收外来词汇,并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和口语。

在中国历史上,汉语的不同方言和口语一直存在,并且具有地域特色。

这也是汉语词汇丰富多样的原因之一。

例如,广东话中的“飞机”在普通话中是“飞机”,而在上海话中是“飞机”。

这些方言的存在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涵,也反映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现代汉语是在20世纪初形成的。

在清朝末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变革。

这些变革对汉语词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引进,大量的外来词汇被引入到汉语中。

这些外来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的内涵,也为汉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汉语词汇史纲要

汉语词汇史纲要

汉语词汇史纲要汉字起源于殷商时期的“殷墟”,后来由于周代对汉字的重视以及当时周王与诸侯国、贵族的不断通婚,使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更加丰富,形成了有独立意义、有独特风格于当时文学作品中的字词。

《尔雅》说:“文字以声调为本,以声显形”,汉语词汇也是一样;《辞海》说“字为物之总名”。

这些都是人们对语言形态、发展规律的认识。

《辞海》中所说的汉字,从上古开始就具有声调、音韵、形声并重的特征。

这和古汉语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来讨论这些差异吧。

下面先介绍一下《汉语词源》中有关“词汇”与“音韵”及其关系的论断,然后介绍一下音节概念与字词概念之间的关系:词类由音及声从一个字再转化为其他文字;词类又由音节概念向词类演变;词可分为动词词类和形容词词类(名词词物)两大类。

1.“词汇”是文字起源的依据关于汉语词汇的起源,《汉语词源》给出了这样一种论断:“词汇是文字起源之根据,词汇是形声字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史也就是词学的发展史”。

也就是说,词汇在语言产生以后,才逐渐由字演化为词。

根据这一论断,汉语词汇产生时即有四大源头:古生代的“音韵”、战国末期的“字训”和秦代出现的“义理式”。

古生代“音韵”是古代汉语发展产生后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因为当时汉语没有文字,所以其词汇也就失去了产生作用的条件。

战国末期(公元前208年-公元前221年)出现了义理式文字。

这就把古代汉语从原始字向现代意义造字转变的规律固定下来了:在上古时期,词就已经出现了,它主要是指声言的一个词或者一组词;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演变而产生形容词和动词词类两大类词类,主要是动词和形容词词物两大类;经过上古时代对语音规范、形声字义的进一步发展之后,形成了大量相对稳定的书面音节;最后经过古汉语韵律与书面音节相结合而形成了汉字。

在这些语音记录与发音过程中形成了汉字(字训):形声、义理两大方面相结合所出现的形式也逐渐演变为字;以语音为标准并经过古文字发展而自然形成的音节也逐渐转化成汉字。

汉语史·词汇史·基本词汇共40页

汉语史·词汇史·基本词汇共40页
汉语史·词汇史·基本词汇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

汉语史词汇发展史ppt

汉语史词汇发展史ppt

三、固定结构的增加
汉语中相当于词的作用的固定结构,一般包括成语,惯用语, 谚语,歇后语以及专门用语,它们的发展不象普通词那么“动 荡”,相对来说要缓慢的多。
一,成语的发展
(一)上古汉语成语的发展
商代的卜辞我们没有看到四字格的成语,到了春秋战国以及汉 朝成语逐渐多起来。从来源上看,可以分为两类。
还有的新词,是直接在原有固定词组的基础上简缩而来的。 如:海协会 \三产\外企\博导
但是简缩要注意意义的搭配。
新词产生的途径
7、通过吸收外来词和方言词而产生的新词 A、外来词的吸收 汉语史上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吸收外来词的事件
新词产生的途径
a、从西域借词(主要在中古) 如:骆驼、猩猩、琥珀、琉璃、苜蓿、葡萄、石榴、胭脂、八哥、

(三)近代汉语成语的发展 凤姐道:“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那一个是好缠的?错
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 坐山观虎斗,借刀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了油瓶不 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红楼梦》16
近代汉语成语的发展
一、内容上的发展 有关人的成语就有几百个: 1.描写人的外貌神态的: 豹头环眼 齿白唇红 呆头呆脑 方面大耳 骨瘦如柴 虎背熊腰 花容月貌 尖嘴猴腮 器宇轩昂 蛇眉鼠目 神头鬼面 童颜鹤发 獐头鼠目

2、先秦典籍中已经出现,到汉代凝固成为成语,广泛流传。 鳏寡孤独,狐死首丘,似是而非,富国强兵,发号施令,善始善
终。 3、汉代才出现的成语: 鸡鸣狗盗,使羊将狼。

从形式上看,上古成语有两点需要说明 第一、上古汉语成语以四字为主,但也有不限于四字的。如: 鹿死不择音,无置锥之地 第二,成语结构一般是固定的,也有一定的灵活性. 博闻强识 , 博闻强志,博闻强记 绝长补短,绝长续短,绝长继短

汉语词汇史——精选推荐

汉语词汇史——精选推荐

汉语词汇史自学纲要第一节殷商甲骨词汇一、殷商甲骨词汇的特点二、殷商卜辞的名词三、殷商卜辞的动词、形容词、数次第二节上古汉语词汇的发展一、上古汉语词汇的语音发展二、上古汉语词汇的语义发展三、上古汉语同义词的发展四、上古汉语同类词的发展五、上古汉语同源词的发展第三节中古汉语词汇的发展一、中古汉语词汇的继往性发展二、中古汉语同源系统的破坏三、双声叠韵词的大量产生四、中古惯用词的产生发展五、中古汉语外来借译词第四节近古近代汉语词汇的发展一、近古汉语词汇的继往性发展二、蒙语满语对汉语词汇的渗透三、西方文化对近代汉语词汇的影响汉语语法史自学纲目第一节殷商甲骨卜辞语法一、殷商卜辞的词类特点二、殷商卜辞的句子成分三、殷商卜辞的句型第二节上古汉语实词的发展一、上古名词的发展二、上古动词的发展三、上古形容词的发展四、上古数词的发展五、上古量词的发展六、上古代词的发展七、上古副词的发展第三节上古虚词的发展一、介词的发展二、连词的发展三、助词的发展第四节上古汉语句法发展一、上古汉语句子成分的发展二、上古汉语句型的发展第五节中古汉语实词的发展一、中古汉语名词的发展二、中古汉语动词的发展三、中古汉语形容词的发展四、中古汉语数词的发展五、中古汉语量词的发展六、中古汉语代词的发展七、中古汉语副词的发展第六节中古汉语虚词的发展一、中古介词的发展二、中古连词的发展三、中古助词的发展第七节中古汉语句法的发展一、中古汉语判断句的发展二、中古处置式的发展三、中古被动句的发展四、中古补语句的发展五、中古疑问句的发展第八节近古汉语实词的发展一、近古汉语动词的发展二、近古汉语数词的发展三、近古汉语量词的发展四、近古汉语代词的发展五、近古汉语副词的发展第九节近古汉语虚词的发展一、近古汉语介词的发展二、近古汉语连词的发展三、近古汉语助词的发展第十节近古汉语据法的发展一、补语的发展二、“是”字句的发展三、处置式的发展四、被动句的发展第十一节“五四”以后汉语语法的发展一、代词的分性二、动词时体的发展三、结构助词的分工统一四、新兴介词结构五、连词用法扩大化六、状语范围扩大化七、新兴的语序八、句子复杂化自学笔记的要求:1.条理清楚 2.举例说明3.可做为讲纲参考书目:王力《汉语史稿》向憙《简明汉语史》。

汉语词汇史

汉语词汇史

• •
其次,是历代丰富的字书和训诂书。 A.字书:《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梁顾野王的《玉篇》增为 16917字,宋代司马光的《类篇》更扩充到31316字,明代梅膺祚的《字 汇》又增为33179字,而清代《康熙字典》的收字,更多达47305字。 • B.训诂书: • a.通书的训诂:尔雅、方言、经典释文、经籍纂诂。
• 1.表示味道和气味的有:甘、旨、味、美。 • 2.表示性质、状态形貌的有:美、大(像伸开四肢的正面人形,或说像 大人之形)、小、长、幼、多、少、齐、高等。 • 【数词】辞已有从一‛到‚万‛一整套数词,表明殷代的人已有明晰的 数量现念。 • 【量词】‚朋‛象以线或绳穿贝成串。用来计贝的多少,(‚贝十朋‛) ‚丙‛有人释为物体之底座,卜辞用作量词,‚马卄丙‛,马二十匹; ‚车二丙‛,车两辆。 • 【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 • 唯:卜辞晚期从隹(zhui)分出唯,用作助词,使宾语提前。如: • ‚其唯女司正‛(对女司进行祭和正祭)。 • 叀:读作惠,作助词,似为借音字。 • 1.置句首,似作发语词‚叀王出,伐方‛; • 2.用来提前宾语‚叀田眚‛,眚shěn,省视。此句意为‚省视田地‛。 • 另外,否定副词‚勿弗不‛、语气词‚其‛、介词‚与‛等,使用也较 为广泛。
• •
• • • • • • • • • •
从‚牛‛的字46个,从‚犬‛的字83个,从‚马‛的字达117个。但自 汉代以后,畜牧业越来越退居次要地位,这类词语就逐渐消失了。 总的来说,这类词语的演变规律是由特殊到一般,那些特殊的专有名称一 般都废弃不用了。只有一部分经过词义的辗转引申,作为构成新词的词素 保存在语言里,如: ‚猛烈‛(‚猛‛,本义为‚刚健的狗‛) ‚驳斥‛(‚驳‛,本义为‚马色不纯‛) ‚侵犯‛(‚犯‛,本义为‚犬侵人‛) ‚惊慌‛(‚惊‛,本义为‚马惊‛)等等。 表示抽象概念的实词也大批增加。 甲骨刻辞里没有从‚心‛的字,《说文解字》里‚心‛胖的字有265个, 其中动词170个。 2、虚词大量产生并形成完整体系 上古汉语的一整套虚词体系已经相当完备了,如: 语气词,出现了‚之、乎、欤、也、矣、焉、哉、兮‛等一系列词。 又如表否定的副词,甲骨文中有‚弗毋勿不‛四个,金文增加一个‚非‛ 字,到《诗经》又增加‚靡、匪、未、莫‛等,多了一倍。

上古汉语词汇史

上古汉语词汇史

上古汉语词汇史
中国的语言源远流长,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

上古汉语,也称为古汉语,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形态之一,从公元前3100年的早期文字到公元前1045年的春秋时期,上古汉语是中国古代的主要语言形态。

因此,研究上古汉语的历史变化对于认识中国语言史和整体文化发展至关重要。

上古汉语共有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早期文字阶段、康熙字典阶段和汉字方言阶段。

早期文字阶段是上古汉语最早的形态,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这些文字古而稀疏,没有统一的拼写规则,可以算是分布式的传统文化。

康熙字典是汉语词汇史的重要资料,其中有一百六十一个字母,代表的是一百六十一个声音。

汉字方言阶段是上古汉语的最后阶段,汉字此时正式用作文字,有着加强的发声、不同形状和日积月累的意义加强,才形成了汉语表达思维的完整体系。

除了上古汉语词汇史的变化本身,研究上古汉语对于揭示中国文化的深层次价值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上古汉语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字的发展历史,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文化的变化,以及古代文字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同时,上古汉语的词汇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变迁,以及中国文化的变迁。

上古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同时也受到民间社会的关注。

总之,上古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语言发展史,它也是对中国古老文化的一项珍贵考察。

汉语词汇史:从古至今的演变与发展

汉语词汇史:从古至今的演变与发展

汉语词汇史:从古至今的演变与发展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词汇的发展历程充满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汉语词汇史不仅反映了语言本身的演变,也折射出社会、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变迁。

本文将从汉语词汇的起源、发展阶段、外来词汇的影响以及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等方面,详细探讨汉语词汇的历史演变。

一、汉语词汇的起源汉语词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上古汉语的词汇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这些词汇大多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天”、“地”、“人”、“水”等。

这些基本词汇不仅在古代汉语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广泛使用。

二、汉语词汇的发展阶段汉语词汇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三个阶段。

1. 上古汉语:上古汉语的词汇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词义较为具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词汇逐渐丰富,出现了复音词和合成词。

2. 中古汉语:中古汉语时期,汉语词汇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个时期的词汇不仅数量增加,而且词义也更加复杂。

特别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佛教词汇被引入汉语,如“菩萨”、“涅槃”等。

3. 近代汉语:近代汉语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大量外来词汇进入汉语。

这些外来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体系,而且促进了汉语词汇的现代化。

三、外来词汇的影响外来词汇在汉语词汇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自东汉以来,佛教词汇、阿尔泰语系词汇、印欧语系词汇以及日源词汇等相继进入汉语。

这些外来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语词汇的演变。

1. 佛教词汇: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佛教词汇被引入汉语,如“菩萨”、“涅槃”、“禅”等。

这些词汇不仅在宗教领域广泛使用,而且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2. 阿尔泰语系词汇:元代和清代,阿尔泰语系的词汇大量进入汉语,如“汗”、“可汗”等。

这些词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交流,而且丰富了汉语词汇体系。

3. 印欧语系词汇及日源词汇:明清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大量印欧语系词汇和日源词汇进入汉语,如“电话”、“电视”、“咖啡”等。

词汇史

词汇史

獲/穫:对于畋猎所得,叫做“獲”(甲骨文 作“隻”);對于農作所得,叫做“穫” (甲骨文作“萑”)。其实它们是同音词, 在口语里是毫无区别的。
物质文化的词汇
宫室方面——“宫”、“室”二字起源很早。 它们都和“穴居”有关。远古之人掘地为 穴,半陷在地平面下。古人的穴室有一种 是连环穴,正像甲骨文的“宫”字。至于 “室”字,它和“垤”字相通。《诗经· 豳 风· 东山》:“鹳鸣于垤。”传:“垤,螘 (蚁)冢也。”其实,不但螘冢叫垤,人 冢叫垤,不过写作“室”罢了。鸡埘之 “埘”也与“室”通。到了殷代,有了板 筑堂基上栋下宇的建造,室和穴才有了区 别。
“岁”在汉代以后转化为“年龄”的意义(《汉书· 五帝记》: “咸闻呼万岁者三”),这样在口语里“年”和“岁”有 了分工。在汉以前,年龄称“年”,不称“岁”(《左 传· 定公四年》:“五叔无官,岂尚年哉?”)时令的年 和年龄的相通也是很自然的。法语的an既表示年,也表示 年龄。 秋:《说文》:“秋,禾谷熟也。”可见“秋”的本义和 “年”差不多。如《书经· 盘庚》:“若农服田力穑,乃 亦有秋。”《礼记· 月令》:“孟夏之月……靡草死,麦 秋至。”“秋”和“年”的本义相近。但后来发展为两种 不同的意义。“秋”指谷熟的时间,一般谷物都是秋天收 成的,所以把收成的季节叫做“秋”。
“歲”,《说文》:“歲,木星也。”最初,它不表 时令的“年岁”。“一岁”最初可能是指一个收 获的季节。由这一意义再转到“谷熟”或“年成” 的意义。如《左传· 哀公十六年》:“国人望君如 望岁也。”杜预注:“岁,年谷也。”由“谷熟” 或“年成”的意义再转化为时令的年岁。“岁” 这一意义在很古时候就有了。《书经· 尧典》: “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润月定四时成岁。” 《诗经· 魏风· 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文学]词汇史-精品文档

[文学]词汇史-精品文档

第一章研究汉语词汇史的任务、材料和概况第一节研究汉语词汇史的任务一、词的产生消亡过程二、词义的演变三、构词方式及其发展研究汉语词汇史,也是要探讨汉语词汇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是怎样随着中国社会和汉族人民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探讨汉语词汇自商代甲骨文所反映的那种比较简单的词汇情况到现代汉语这样丰富、纷繁的词汇面貌的发展过程。

一般可以从词的产生和消亡、词义的演变、构词方式及其发展这三个方面来考察。

一、词的产生消亡过程基本词汇,是构成新词的基础,它的变化比较慢。

一般词汇,变动最大,它随着新事物和新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产生新词和新语;同时,又有一些旧词随着社会中某些事物和现象的消失而消亡。

从词汇学的角度来考察汉语词汇的发展,就是要考察汉语中这一新词产生和旧词消亡的全过程。

二、词义的演变词汇的发展,还表现在词义的演变,即旧词产生新义上。

词是人们给客观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所取的名称,它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由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发展、提高的,因此词的意义也就不断地发生变化。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许多词在原有意义之外又派生出了新的意义。

词义的演变,一词多义和同音词、同义词的产生和发展,是丰富语言词汇的重要方法。

因此,考察汉语词义的演变及其规律,探讨汉语中一词多义和同音词、同义词的产生和发展情况,也是研究汉语词汇史的任务之一。

三、构词方式及其发展汉语新词的创造,在历史上主要通过两种构词手段,即音变构词和句法构词。

所谓音变构词,就是通过声母、韵母或声调的变化来构成新词。

有人也把这方法叫做形态变化法。

所谓句法构词,是指通过造句的方式构成新词,就汉语来说,大多数是由两个词素合成的一个新词。

在远古和上古时期,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节为主,新词的产生也多是单音节的,这个时期的新词主要是借助于音变手段构成的。

中古以后,新词的产生变成以双音节的为主,而这些双音词又大多数是由两个词素合成的,也就是通过造句法的手段构成的。

句法构词跟语法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把它放到“语法史”部分去介绍。

汉语词汇史绪论

汉语词汇史绪论

从整体上看,声训的随意性很大, 《释名》的许多解释牵强附会,并不 可靠。此外由于《释名》大量使用声 训,我们可以利用它来研究汉代语音。 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汇集总结了 前人研究《释名》的成果,最为完备。
关于词义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于词义方面的研究成果,重要的还有 诗经》 毛传》 郑笺》 古书注疏 古书注疏。《诗经》的《毛传》、《郑笺》、 尚书》孔安国传、 三礼》郑玄注、 《尚书》孔安国传、《三礼》郑玄注、《左 杜预注、 论语》何晏注、 孟子》 传》杜预注、《论语》何晏注、《孟子》赵 岐注、 国语》韦昭注、 公羊传》何休注、 岐注、《国语》韦昭注、《公羊传》何休注、 榖梁传》范宁注、 尔雅》郭璞注、 《榖梁传》范宁注、《尔雅》郭璞注、唐孔 颖达《五经正义》 陆德明《经典释文》 颖达《五经正义》、陆德明《经典释文》、 宋朱熹《诗集传》 四书集注》等等, 宋朱熹《诗集传》、《四书集注》等等,都 有许多精彩的内容。 有许多精彩的内容。
• • • • •
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汉初到东晋末,是语义研究阶段; 南北朝初期至明末,是语音研究阶段; 清初至今,是全面发展阶段。 历代产生了不少学问精深的学者,也产生 了能够代表各个时代具有特点的代表作品。 • 语义研究阶段,有《尔雅》类、《方言》类、 《释名》类、《说文解字》类作品。
释名》 《 释名 》 东汉刘熙撰,共8卷27篇。这部 书用声训方式解释事物得名的缘由,是我国 第一部词源学专著。训释词语的范围包括天 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记、 下及庶民日用之器。它的优点是注意到语音 优点是注意到语音 和语义的联系, 和语义的联系 , 正确地解释了一些词的内部 形式。如“山旁陇间曰涌,涌犹桶,桶狭而 形式 长也。”(《释山》)“涌”是因事物形状而 得名。“火,亦言毁也。物人火中皆毁 也。”(《释天》)“火”是因事物作用而得 名。

汉语词汇史构词法的发展课件

汉语词汇史构词法的发展课件
汉语词汇史构词法的发 展
CONTENTS 目录
• 汉语词汇史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 汉语构词法的特点和种类 • 汉语词汇史构词法的发展阶段 • 汉语词汇史构词法的发展趋势和影响 • 汉语词汇史构词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 相关文献和进一步研究建议
CHAPTER 01
汉语词汇史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汉语词汇史的背景
探讨汉语构词法与语音、 语法的相…
汉语构词法的发展与语音、语 法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进 一步研究构词法与语音、语法 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将有助于 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发展过程 。
跨语言比较研究
通过对汉语和其他语言的构词 法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它 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有助于 更深入地理解汉语构词法的发 展特点。
03
吸收网络词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大量网络 词汇进入现代汉语词汇库。这些网络 词汇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也反 映了社会现象和民众心态。
CHAPTER 04
汉语词汇史构词法的发展趋势和影 响
汉语词汇史构词法的发展趋势
由单音节词向多音节词转化
随着语言的发展,汉语词汇逐渐由单音节词向多音节词转化,如 “马”变为“马车”、“自行车”等。
派生法
通过在词根上添加词缀构成新词的方 法,例如“阿姨”、“爷爷”、“姐 姐”等。
缩略法
通过将较长的词语缩略成较短的词语 构成新词的方法,例如“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等。
类推法
通过模仿已知词语的构词方式构成新 词的方法,例如“美女”、“帅哥” 、“女神”等。
CHAPTER 03
汉语词汇史构词法的发展阶段
新词的创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创造出新词,如“手机”、“互联网” 等。
词义的变化

汉语史·词汇史·基本词汇

汉语史·词汇史·基本词汇

在甲骨文里面,名词最多,动词次之,形容词较少。 这可能受了卜辞的性质的限制。 代词作为基本词,是较后起的。在甲骨文里,甚至在 整个先秦时代,有一些代词,如第三人称代词,还没 有出现,而且有一些代词可能是从名词转化而来的, 在造字的时候,并没有特别为代词造字(如“汝”就 写“女”)。代词作为基本词,虽然比较稳固,但是 也有变化。先秦时代有一些代词在后代基本消失了, 如“汝”;有些代词转化了,如“他”字由指示代词 转化为人称代词。 数词作为基本词,起源也较晚。数目概念的形成,是 文化相当发达以后的事,且从文字上看,有些数词是 假借别的字来表示的,所以数词的产生晚于名词、动 词。不过,在甲骨文里面已有“一、二、三、百、千、 万”等数词,故现汉一些基本数词承几千年而来的。
表示颜色的有:白、赤、黄、绿、幽。 (“白”代表西方的颜色,商代甲骨文只有一个白字, 到了周秦 表示这组颜色的词有十几个“的、缟、皓、素、 皙”等; “赤”代表南方的颜色,到周秦,有近20个词表示此色, 如“丹、赫赫、红、绛、朱、紫”等; “黄”代表中央的颜色,《说文》“黄,地之色也。”, 到周秦,此色词有10余个,如“华、皇、金、”等; “青”代表东方的颜色,甲骨只有一个“绿”字,到周 秦,系列词有近10个,如“碧、蓝、绿”等; “黑”代表北方的颜色,甲骨只有一个“幽”字,到周 秦,有近20个词“黯、黧、墨、黔、玄”等)
第三,借用旧形构成新词。
第二, 在旧词的基础上构成新词。 1)同音同形。“牛、斗” 2)同音异形。“才”到周秦,一分为三:①人 有用为“才”。陆德明《释文》“才,有治能而参 国政者”;②木有用为“材”。《说文》“材,木 挺也”。③物有用为“财”,《说文》“财,人所 宝也。” 3)异音异形。甲骨文猎获、俘获都写作“隻 zhī”。周秦一分为二,猎得野兽写作“獲”,收 获庄稼写作“穫”。

汉语史纲要第三编汉语词汇史谚语和成语的发展

汉语史纲要第三编汉语词汇史谚语和成语的发展
汉语史纲要第三编汉语词汇史谚语 和成语的发展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谚语和成语的起源和形成 • 汉语史纲要第三编汉语词汇史谚语和成语的语义
和语法特征 • 汉语史纲要第三编汉语词汇史谚语和成语的文化
内涵
目录
• 汉语史纲要第三编汉语词汇史谚语和成语的研究 现状和发展趋势
• 结论
01
引言
研究谚语和成语的起源,以及它们在历史上的流传和发展情况。
谚语和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研究谚语和成语的意义、用法以及它们的表达功能和文化内涵。
谚语和成语的搜集和整理
对谚语和成语进行大规模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建立相应的语料库和数据库。
谚语和成语的研究发展趋势
要点一
深入挖掘和整理
要点二
多学科交叉研究
加强对谚语和成语的深入挖掘和整理 工作,完善其分类、注解和语源等方 面的研究。
主要结论
通过对谚语和成语的系统研究,发现它们在汉语词汇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智慧。同时,谚语和成语也是语言和社会发展的 产物,它们的演变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创新点
本研究首次将谚语和成语作为整体进行系统研究,揭示了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点。同时,在研究过程中,综 合运用了文献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拓展了学术视野。
比喻
谚语和成语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打比方的 方式来说明道理,如“以水投石”、“以卵击石 ”等。
用典
一些谚语和成语还常常引用历史事件、寓言故事 、神话传说等作为典故,来增加表达的内涵和深 度,如“负荆请罪”、“掩耳盗铃”等。
04
汉语史纲要第三编汉语词汇史谚语和成 语的文化内涵

汉语史词汇发展史ppt

汉语史词汇发展史ppt

新词产生的途径
歹: 关汉卿《窦娥冤》三折:“地也,你不
分好歹何为地!”
新词产生的途径
李文蔚《燕青博鱼》一折:“哥,您兄 弟不是歹人。”
《红楼梦》五十七回:“他们这里人多 嘴杂,说好话的人少,说歹话的人多。 ”
新词产生的途径
蘑菇
新词产生的途径
(2)满语借词 阿马、阿哥、格格 贝勒、额娘、福晋
第三章 汉语词汇的演变
新要素的产生 旧要素的消亡和复生 造词法和构词法的发展 词义的演变
第一节 新要素的产生
新要素包括:新词、新词素、新的固定 结构(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一、新词产生的途径: 1、同源词
同源词—1
崖 — 山边 涯 — 水边
读 共意
音 同义
: 始:

祖两

:两







一类来自人民的口语。 唇亡齿寒 ,多钱善贾,狼子野心,利令智昏,莫众而
迷,畏首畏尾,以管窥天,众口烁金等,古代典籍在 引用它们时都标明“谚”,“鄙谚”,“古人有言” ,表明它们来自古人民的口语。 一类来自书面作品,这类成语数量更多。 分为三种情况: 1、先秦已经作为成语流传,汉以后更广泛应用。 冠盖相望,暴虎冯河,廉而不刿,华而不实,小心翼 翼,以卵投石,战战兢兢,巧言令色,匹夫之勇,兢 兢业业等
北方味的词汇: 侃,盖,孬种,猫腻,酷哥,傻帽,撒丫子,开
涮,乱营,老蔫儿,瞎掰 吴味的方言词: 瘪三,白相,交关,发嗲,明朝,十三点, 做生活,赤佬 粤味的方言词: 生猛,炒鱿鱼,冲凉,爆棚,发利市,拍托,打
的,靓仔,酒水,港纸,恤衫
酷哥
二、新词素的产生
新词素产生的途径: (一)单纯词产生的同时,产生了相应

汉语史·词汇史·基本词汇PPT文档共40页

汉语史·词汇史·基本词汇PPT文档共40页
汉语史·词汇史·基本词汇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汉语词汇史》读书二轧-精选文档

《汉语词汇史》读书二轧-精选文档

《汉语词汇史》读书二轧舅姑王力先生在《汉语词汇史》第五章“词是怎样变了意义的”例举“舅姑”一词,说明词义的缩小就是概念外延的缩小,从“舅”、“姑”二字的主要意义来说明“舅姑”词义的缩小。

笔者认为,《汉语词汇史》“直到唐宋以后,‘舅姑’仍用来指夫之父母,但必须‘舅姑’两字连用,不可以单用了”,其分析过于简洁,并不能完全清晰的说明“舅姑”词义的缩小。

如果详尽的分析“舅”、“姑”、“舅姑”的意义,与后世流传意义作比较,分析词义的变化,则更能说明词义的缩小就是概念外延的缩小。

舅“舅”除了《汉语词汇史》上“母亲的兄弟”、“夫之父”两个意义以外,还表示“妻之父”;“天子称异姓大邦诸侯”;“诸侯称异姓大夫”。

① “舅”之“妻之父”意义:《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

”裴松之注:“董承,汉灵帝母董太后之侄,于献帝为丈人。

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

”清梁章巨《称谓录•妻之父》:“汪氏尧峰曰:‘男子谓妻父曰外舅,母曰外姑……彼以我母为姑,我亦从而姑之,惧其同于父党也,故别曰外姑。

’”《尔雅•释亲》:“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

”《释名•释亲属》:“妻之父曰外舅,母曰外姑。

言妻从外来,谓至己家为归,故反以此义称之。

”② “舅”之“异姓大邦诸侯或异姓大夫”意义:《诗•小雅•伐木》:“既有肥牡,以速诸舅。

”孔颖达疏:“天子谓同姓诸侯、诸侯谓同姓大夫皆曰父,异姓则称舅。

”《国语•晋语三》:“公曰:‘舅所病也。

’” 韦昭注:“诸侯谓异姓大夫曰舅。

”姑“姑”除了《汉语词汇史》上“父亲的姊妹”、“夫之母”两个意义以外,还在古代有“妇女的通称”和“丈夫的姊妹”两个意义。

① “姑”之“妇女的通称”意义:《吕氏春秋•先识》:“商王大乱,沈于酒德,避远箕子,爰近姑与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变构词:就是通过声母、韵母或声调的变化来构成新词。有人也 把这方法叫做形态变化法。 • 句法构词:是指通过造句的方式构成新词,就汉语来说,大多数是 由两个词素合成的一个新词。
• 第二节


研究所依据的材料和历代研究概况
一、研究汉语词汇史所依据的材料
首先,是历代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文献资料,包括政治、经济、历史、 哲学、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著作。这是原始材料,其中接近口语的作品 应特别重视,这些作品的用词反映了汉语各个时期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 消亡情况。
• •
• 土,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和研究,成果累累,为我们探讨商代的词汇情 况和词源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新颖的材料。 • 【建国后】 • 我国汉语词汇的研究走上了新的道路,出现了全面开花局面,特别是对 现代汉语词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基本词汇和 外来词等也进行了讨论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研究汉语词汇史, 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汉语词汇史
• 第一章

研究汉语词汇史的任务、材料和概况
• 第一节 研究汉语词汇史的任务
汉语词汇史关于汉语词汇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汉语词汇 构成、发展的历史。它的任务是弄清不同时期汉语词汇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了解汉语词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探索这些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原 因,揭示出汉语词汇发展的内部规律。

b.专书的训诂:毛传、诗笺、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 《吕氏春秋注》、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 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 索隐、张守节正义)、《文选》李善注等。

• • • • •
二、我国历代研究汉语词汇史的概况
【先秦】 我国关于汉语词汇的研究开始很早。先秦诸子有关名实问题的讨论就 涉及到词汇理论的研究,不过当时总是跟哲学问题混在一起。 (“名实之争”、“名实论”论名与实之关系。名指名义,实指实际之 事物。孔子、管子、申不害、商鞅、韩非、慎子。) 【汉至清】 从汉代到清代,我国语言学家和经学家做了许多词义研究工作,后来发 展成为传统的训诂学。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古代经籍的注释,一 是语词的收集、整理和释义。不过偏重在研究古代的词义上,而且长时 期处于经学的附属地位,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汉语历史词汇学,还必 须做进一步的科学整理和系统研究。 【清末至民国】 从清末到建国前,我国词汇研究仍以古代语词为主要对象,除了对经籍 中个别词语的考释外,还进行了“语根”、“字(词)族”的研究,企 图建立起汉语词源学,但成绩不甚显著。在这个时候,由于甲骨文的出
• •
其次,是历代丰富的字书和训诂书。 A.字书:《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梁顾野王的《玉篇》增为 16917字,宋代司马光的《类篇》更扩充到31316字,明代梅膺祚的《字 汇》又增为33179字,而清代《康熙字典》的收字,更多达47305字。 • B.训诂书: • a.通书的训诂:尔雅、方言、经典释文、经籍纂诂。
• 1.表示味道和气味的有:甘、旨、味、美。 • 2.表示性质、状态形貌的有:美、大(像伸开四肢的正面人形,或说像 大人之形)、小、长、幼、多、少、齐、高等。 • 【数词】辞已有从一”到“万”一整套数词,表明殷代的人已有明晰的 数量现念。 • 【量词】“朋”象以线或绳穿贝成串。用来计贝的多少,(“贝十朋”) “丙”有人释为物体之底座,卜辞用作量词,“马卄丙”,马二十匹; “车二丙”,车两辆。 • 【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 • 唯:卜辞晚期从隹(zhui)分出唯,用作助词,使宾语提前。如: • “其唯女司正”(对女司进行祭和正祭)。 • 叀:读作惠,作助词,似为借音字。 • 1.置句首,似作发语词“叀王出,伐方”; • 2.用来提前宾语“叀田眚”,眚shěn,省视。此句意为“省视田地”。 • 另外,否定副词“勿弗不”、语气词“其”、介词“与”等,使用也较 为广泛。
第二章 汉语词汇的发展

第一节
远古汉语词Leabharlann 的概况远古,指的是商代后半期从盘庚迁殷到帝乙(纣王之父)时代,即从公 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28年这段时期(此前我们称为太古)。今天我们能够 看到的最早的文字材料,从甲骨文字的书写形式和所表现的内容看,汉语到 这时已经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已远远地摆脱了原始状态。就书契 所记录的词汇情况看,汉语的词汇体系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经相当完 备,为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奠定了一个初步基础。 一、甲骨文词汇已有较强的系统性 【名词】 已经辨认确定的甲骨文字中,有名词约800个,主要包括: 1.天象、地理方面的名称:“雨赽、云谪、山荫、丘、岩、阜、陵、陆、 谷、石、野、川佥、水尊、州、沚、泉、渊、涧、土”等。 卜辞里还没有“地、海、湖、洋、泊”等词。 • 2.时间词有“日、月、年、岁、春、秋、旬、晨、时、莫、夕、昏、朝、 旦、明、昔”等,还有“甲子、乙丑、丙寅……”整套干支纪年的名称。
• 3.家畜名称有“鸡、雏、犬、豕、豚、羊、马、牛”等。“豕”是猪的通 称、“豚”是小猪。“马”是商代重要的家畜,名称达15个之多。 4.有关武器名称的有“兵、戈、刀、弓、弦、矢、干、斧、戉”等。“兵” 是兵器的总称。 • 5.生产工具里,有“斤、耒、臿chā、柄”等。“斤”是砍刀。 • 6.宫室方面的名称有“宫、室、宗、寝、官、家、庭、户、门、向”等。 “宫”是房屋的通称。 • 7.卜辞中的人体名称有“首、页xié 、天、舌、齿、自、眉、目、面、耳、 身、亦(腋)、叉、肘、腹、足、止、骨、肉”等。(“首”和“页”是同 义词,都指人的头) • 8.亲属称谓:祖:(卜辞笼统称任何一辈的祖为祖。 • 【动词】 • 甲骨文已经认识的动词约300个,涉及面也很广泛。 • 1.有关农业、渔猎、畜牧业生产:牧坚、为跪从又从象,表示牵象、埶 • (藝)、乂、刍、采”等。 • 2.有关战争方面:伐 • 3.有关人的行动:即、逐 • 【形容词】 卜辞形容词较少,不过几十个。


一、词的产生消亡过程
从词汇学的角度来考察汉语词汇的发展,就是要考察汉语中这一新词 产生和旧词消亡的全过程。


二、词义的演变
考察汉语词义的演变及其规律,探讨汉语中一词多义和同音词、同义 词的产生和发展情况,也是研究汉语词汇史的任务之一。


三、构词方式及其发展
研究不同时期新词的构词方式及其发展,也是研究汉语词汇史的任务。 汉语新词的创造,在历史上主要通过两种构词手段,即音变构词和句法构 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