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语法的发展
二、语法的发展
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 1、形态方面(词性变化) • (1)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其曲折作用发生在声母或韵母的变化上。 • 如否定副词“不”、“毋”、“弗”“勿”,在最初的时候有不同的语 法功能,而这些不同是靠着声母或韵母的变化来实现的。 • 弗、勿:(不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弗”为一般性否定;“勿”为禁 止性否定。 • 不、毋(带宾语的及物动词);“不”为一般性否定;“毋”为禁止 性否定。 • 不[pǐwə]、 毋(无)[mǐwə]、 弗[pǐwət]、勿[mǐwət] • 再如人称代词: • 上古第一、二人称代词相互间为双声关系,靠着韵母起屈折作用。 • 上古第三人称代词相互间为叠韵关系,靠着声母起屈折作用。 • 第九節 人稱代詞的發展 第一:吾、我、卬、余、予、台(纯粹指人,双声) • 第二:汝(女)、尔、若、乃、而、戎(纯粹指人,双声) • 第三:其、之、厥(兼指事物,叠韵):其[gʻǐə] 、之[ȶǐə] • (2)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
Baidu Nhomakorabea
【语】《说文》:“论也。”《论语》“食不语,寝不言”。不及物动词, 上声;《广韵·御韵》:“告也”。《论语》:“居,吾语汝”。及物动 词,去声。 【雨】《说文》:“水从云下也”。《周易》:“密云不雨”。不及物动词, 上声;《广韵·遇韵》:“《诗》曰‘雨雪其霶’”。 及物动词,去声。 ④一般动词使动词,使动词变去声。 【食】《广韵·职韵》:“饮食。”名词又动词,入声;《广韵·志韵》: 有“饲”字,经典通作“食”。使动,去声。 【饮】《说文》:“歠也。”动词,上声;《广韵·沁志韵》:“饮”字无 解,《康熙字典》“以饮饮之也”。使动,去声。《晋灵公不君》“晋侯 饮赵盾酒。” 凡是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出的,叫做“如字”;凡是转化后的意义,按照 变化后的读音读出的,叫做“读破”。 (3)近代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形尾上面 形尾:指表示形态变化的词尾,如“着”、”了”、“们”等,更多的是指 粘附在动词后面表示形态变化的词尾。(王力:动词词尾“了”和“着” 的产生,是近代汉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 2、句法方面 • (1)判断式的产生及其发展。(2)使成式的产生及其发展。 • (3)处置式的产生及其发展。(4)被动式的产生及其发展。
• 在变调构词这一语言现象中主要是靠去声来和其他声调对立。名词和形容 词转化为动词,则动词念去声;动词转化为名词,则名词念去声。 • ①名词或形容词 动词者,动词变去声。 • 【衣】《说文》:“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 ”名词, 平声;“九月授衣。”《广韵·未韵》:“衣著”。动词,去声。“老者 衣帛食肉。” • 【冠】《说文》:“弁冕(biàn miǎn)之总名也。”名词,平声;“新沐 者必弹冠”《广韵·换韵》: • “冠束”。动词,去声。“冠者五六人”。 • 【好】《说文》:“美也。”形容词,上声;“君子好逑”《广韵·号 韵》:“爱好”。动词,去声。“敏而好学” • 【善】《说文》:“吉也。”形容词,上声;《韵会》:时战切,去声。 注云:“凡善恶之善則上声,彼善而善之則去声。” • ②动词 名词者,名词变去声。 • 【观】《说文》:“谛视也。”(仔细看)动词,平声;《广韵·换韵》: “楼观,《释名》曰‘观者,于上观望也。’”。名词,去声。 • 【分】《说文》:“别也。”动词,平声;《广韵·问韵》:“分剂” (即今“份”字)。“名分”的“分”亦去声。 • ③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变去声。
汉语语法史
• 第一节
• 一、语法的稳固性
• 1、语序固定是汉语语法稳固性的最突出的一种表现。从甲骨文到现代汉 语,基本上都是主语在谓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述语在宾语前。 • 今春王出。(郭沫若《殷契粹编》) • 知我者,谓我心忧。(《诗·黍离》)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论语·雍 也》) •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 2、虚词的传承。 • “之、于(于)、与、以、而、则、若、如、然”等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虚 词,直到今天还应用于书面语,其中有的在口语中还没有替身,如“三分 之一”的“之”。 • 3、基本句式的稳固性。语法的稳固性保证了语言的连贯性。这可从汉语 基本句式语序的固定得到证明,还可以从方言的比较看出来。 • 给予句:我给他十块钱(北京话) • 我畀十个银钱他(广州话) • 我分伊十个银(潮州话) • 比较句:牛比猪大。(北京话) // 牛大过猪。(广州话、潮州话) •
• 名词詞頭“阿”在六朝以及唐代應用相當普遍,宋元以後北方話逐漸不 用,吴、粵等南方方言一直保存着(如魯迅小説中的“紅眼睛阿義”、 “藍皮阿五”)。 • (三)词头“老” • 詞頭“老”産生于唐代,是由形容詞虛化而來。主要有五種情況: • 1.置於称谓前:老兄、老姊、老哥、老弟、老婆、老公 • ★老婆:本指年老的妇人,称妻子为“老婆”是宋以后的事,如: • (1)……更有叫‘时运来时,买庄田,取老婆’卖卦者。(宋吴自牧 《梦粱录·夜市》) • (2)你在京中娶了一箇小老婆,我在家中也嫁了箇小老公。(《京本通 俗小説·错斩崔宁》) • 2.置於姓或名前:老元、老包、老孙、老可、老坡 • 3.置於排行前:老二、老六 • 4.置於动物名前:老鳖、老鸦、老虎、老鼠 • 5.置於事物名前:老拳、老春(酒名) • 二、名词词尾的产生和发展 • (一)词尾“子” • 有六种“子”字不应该认为是词尾: • 1.“儿子”的“子” • 2.作尊称用的“子”:夫子、君子 • 3.指禽兽虫类的初生者:虎子、龙子 • 4.指鸟卵:鸡子、凤子
第二节 名词的发展
• 一、名词词头的产生和发展
• • • • • • • • • • • • • (一)名词词头“有”、 “於”、“句” 1.用在国名、地名、部落名前面。如: 有虞氏、有巢氏、有熊氏、有苗、有夏、有周 2.用在普通名词前面,如: 有梅、有民、有王、有帝、有众 (1)於越入吴。《春秋﹒定公五年》 (2)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史记﹒吴太伯世家》 (二)名词词头“阿” 最初用作疑问代词“谁”的词头,“阿谁”可能是从《诗经》中的“伊谁” 变来的,汉代以后, “伊谁”变成,“阿谁”。以后“阿”用途渐大。主 要有五种情況: 1.置於人名、字或小名、小字前:如阿瞞、阿斗、阿蒙 2.置於親屬或親戚名稱前:阿爹、阿爺、阿叔、阿妹 3.置於一般名詞前:阿郎(男主人)、阿上(僧人敬稱)、阿禿(僧人鄙 稱)、阿媛(美女) 4.置於代詞前:阿誰、阿儂、阿你、阿堵(這個) 5.置於數詞前,表排行:阿六、阿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