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课前预习学案教学设计2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课前预习学案教学设计2篇The teaching design of the lesson plan of "rain Lin Ling" before class
《雨霖铃》课前预习学案教学设计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雨霖铃》课前预习学案教学设计
2、篇章2:《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章1:《雨霖铃》课前预习学案教学设计
预习目标:通过阅读把握诗词中的基础知识,初步体会诗词情感。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雕阑玉砌(qì)骤雨
(jù)暮霭(ǎi)樯橹(qiáng)
b. 乍暖还寒(hái)槛菊
(jiàn)凝噎(yī)都门
(dū)
c. 良辰美景(chén)舞榭
(xiè)彩笺(jiān)不谙(ān)
d. 寒蝉凄切(qī)将息
(jiàng)豆蔻(kòu)苍陌(mò)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a. 婉约沦陷愤激凄切帐蓬
b. 颓废良晨樯橹迢迢韵脚
c. 暮蔼鹊桥苍陌仓皇豆蔻
d. 飘零烽火不虞芍药贬谪
3.诗句填空:
a 《雨霖铃》中表现主题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

b 《雨霖铃》中描写月色的著名词句
“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下面对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c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5.根据提示填空:
a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每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
休息,人们常在___________亭送别。

b “___________”是指木兰木制造的船,文字作品中常把它用做对船的美称。

2.d
3.a“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c。

5.a在长亭送别。

b“兰舟”。

一学习目标:(1)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1 (1).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
(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 .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3).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学生逐句讨论,分析的重点是每句的意象、意境、遣词造句、写作手法(自由表达)
提示:上片:意象细节手法炼字
(思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的气势之感?
下片:分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的艺术效果。

3【雨霖铃课堂演练】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词中有何作用?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几句历来为人所传诵,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清秋节”与“寒蝉凄切”前后照应,突出了凄清的氛围,“更哪堪”则加强了这种悲剧色彩。

2.这三句想像今后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枝头。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3.为有我之境。

暮山、断桥、幽径、渔村、孤烟、残阳、暮云等均已点染出“黯然情绪” 属“物皆著我之色彩”。

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指南唐都城金陵——南京)
b. 便总有千种风情(情意)
c. 槛菊愁烟兰泣露(栏杆边的秋菊)
d.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好的房子)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歌、行、引、吟为古代诗歌体裁,其间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b. 诗的风格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派别,前者的代表人物如杜甫、白居易、陆游等,后者代表人物如屈原、李白等。

c. 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主要指唐代以前的诗歌,近体诗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对仗、声韵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体。

d. 词,原名曲子词,来自民间,源于乐府,兴与中唐,盛在两宋,题材较自由,依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木兰辞》即属此类。

二、阅读实践
(一)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对这首词文句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风住尘香花已尽”说盛开的花朵因受狂风的摧残已委
身于泥土;“尘香”即后来陆游《卜算子》词“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意思。

b. “日晚倦梳头”说的是日色已高,倦意难消,强打精神
梳妆打扮,
c. “物是人非事事休”说的是事物依旧而人事已非。

“事事”如国破、家亡、夫死等。

d.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写出了词人心
中无比深重的愁苦。

“舴艋舟”,狭长小船,形如“舴艋”。

2.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上片直接写愁情的深重,下片婉转地从欲遣泄忧而不能
的角度,进一步表现愁情深重。

b. 这首词集中抒写离情别绪,主题鲜明,凄婉动人。

c. 全词想象惊人,化无影无形的愁绪为有重量的实体,造
意新奇,极富创意。

d. 全词格调十分凄苦忧伤,体现了浅显而又凝练、含蓄而
不深涩的艺术风格。

(二)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

忙杀看花人。

1.对这两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在白居易的词中,“风景旧曾谙”的“谙”字,说明江
南春天的特点,不是听人说的,而是亲身感受到的。

b. 在李煜的词中,“南国正芳春”的“芳”字,写出了春
天的特点,使人如见百媚千娇的花容,如闻馥郁的花香。

c. 两首词中的“绿”都是既写水色,也写春色,与红日,
江花互相衬映,把江南的春天渲染的妩媚动人。

d. 两首词都表现了对春景的赞美之情,但结尾抒情方式不同,白居易的词用反问句直抒胸臆,李煜的词用叙述句间接抒情。

2.对这两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白居易的词开篇即扣住“忆”字,先总提一笔,然后以“江”为中心,描写耀眼的红日、“红胜火”的江花,“绿如蓝”的江水。

b. 李煜的词从“闲梦”起笔,先概括描写,后用白描手法
勾勒春江、乐声、飞絮、轻尘和观赏群芳的“看花人”。

c. 两首词写景如画,景中含情,但写的都不是眼前的实景:白居易的词是忆中之景,李煜的词是梦中之景。

d. 两首词都通俗明快。

感情真挚,音韵悠扬,白居易的词
带有浓郁的民歌风格。

【课外拓展】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一段话:“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
自为高格,自有名句。

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
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
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
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自能得
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试题答案】
一、1.d
2.d
二、(一)
1.a
2.b
(二)
1.c
2.c
篇章2:《雨霖铃》教学设计【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宋] 柳永:《雨霖铃》
课型讲授课
一、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

2、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低沉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
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
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
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

多年来,它常诵不衰。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
人口的佳作。

(二)简介作者
1、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及柳永,大家也许
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

(提问、
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爱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惊于这种爱情表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喻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追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艰苦探索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执着追求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
2、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略)
(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整体点拨《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元十大曲”之一,历来被认为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典范之作。

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请结合“自读提示”阅读全词并思考:
1、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写离别之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这首词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怎样情景交融的?
板书:(线索)(重点)离别前:勾勒环境离别时:描写
情态离别后:刻画心理
(四)重点分析(边朗读边进行)
第1句:写景。

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
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
深沉的痛楚。

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第2句:写人。

京城门外,情人临时搭起帐篷,设宴饯行,
然而离人心情不好,食之无味。

正当二人难分难舍之时,船公却
催促登船。

两个转折句,足见其留恋之情深。

不管是写景,还是
写人,都是为了勾勒出离别前的环境:凄清、萧瑟(板书:凄清、萧瑟)
第3句:写景。

用白描手法,神情逼真地写出了二人分手时
的情况,刻画出“别亦难”时的悲痛心情。

“执手相看泪眼,竟
无语凝噎”与苏轼的《江城子》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提问),简直使人柔肠寸断,悲痛欲绝,“语虽不奇,而意致绵密”。

第4句:过渡。

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

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提问】此处的景物描写应如何理解?是否给人以宽广雄伟
的气势之感?
【解说】不是。

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此处是借此景衬托
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
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

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
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
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

(板书:留恋、难舍)第5句:点题。

用“伤别离”点题(板书),并用对比手法,衬托出自己的离愁比古人更深更重。

第6句:名句。

是作者的想象。

(鉴赏见后)
第7句:高潮。

两个让步假设句,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有“良晨美景”,谁与共欢?纵有“千种风情”,谁与共话?设
想细腻,语出辛酸,痛切地道出相期之愿,重聚之难。

多么伤感!多么苦涩!(板书:伤感、苦涩)
【小结归纳】写离愁别绪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

显然,本词脍炙人口不是以题材取胜,而在于它能够“状难状之景,达
难达之情”,把“自古伤别离”和“冷落清秋”的景巧妙地结合,把“千种风情”和“良辰美景”巧妙结合,相互穿插,情景交融。

(板书:情景交融)
(五)难点讨论(小黑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
残月。

”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杨“柳”—“留”的谐音离人:见柳思人,离愁又生。


前景晓风—“凉”(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

别后情
(明)(暗)“残”月—不团圆,透出凄凉冷落之感。

景中
有情
(六)朗读、背诵要求:正确流利、感情充沛、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尽量当堂完成)方式:检查学生、教师示范。

(七)课外作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扩展成
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

(300字左右)。

[附:教学板书内容]
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别前:勾勒环境凄清、萧瑟
雨霖铃柳永(线索)帐饮无绪兰舟催发相看泪眼无
语凝噎情景伤离别别时:描写情态留恋、难舍交融(主题)望空凝思情意绵绵(特点)良辰美景如同虚设别后:刻画心
理伤感、苦涩千种风情无人诉说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