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行为 初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RT
02
❷助人的影响因素
THE HEADLINE
二、助人者特征
心境
年龄与性别
1
2
人格特征
3
4
亲社会行为中的文化 差异
PART
02
❷助人的影响因素
THE HEADLINE
三、情境因素
助人
天气好,助人行为增多 (心情好,代价小) 自然 (相互熟悉度,旁观者少) 环境
城市助人行为少于农村 城市过载假设(urban overload hypothesis):认为 住在城市中的人经常被刺激所 轰炸,使得他们独善其身以避 免被信息淹没。
PART
03
THE HEADLINE
1.这好像与我无关,不是我的事,路人不少,也有人看到小月月受伤倒地,可是大多数人并没有行动 旁观者效应:目击一起紧急事件的旁观者越多,他们中的每个人帮助受害者的可能性越小。 责任分散:当目击者的数目增加,每个旁观者助人的责任感减少的现象。(紧急报警实验,紧急助人实 验) (“责任分散假设”提出的可能的原因是可能助人者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单个责任感的降低) 多元无知:即这样一种情况:人们认为他人正以某种方式对情况做出解释,而其实他人也并不清楚。 2.不了解发生了什么,大家看到街道上躺了一个受伤的小孩子,但可能并不清楚是什么状况 情景的模糊性:个体在不能确认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否需要自己提供助人行为时,往往会退缩。 3.没有看见别人需要帮助,帮助他会使自己有所牺牲,并不是所有路人都注意到了小月月,或者有时间进 行思考和选择,或者觉得事情比较严重 匆忙与助人代价:匆忙的条件下,增加了人们助人的代价,从而使人帮助别人的可能性减少。 (“神学研究班的神甫”) 4.自然环境:城市助人行为少于农村(相互熟悉度,旁观者少)
三种社会期望行为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有益于 他人或社会的行为,如分享、谦让、合作、自我 牺牲、捐献、安慰和同情等行为。 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特指以特定的个人 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根据助人行为的动机性质,又可以分为两类:
5.道德推理 道德推理水平越高,越容易做出亲社会行为。许云鹤可能有很高的道德推理水平。
PART
03
THE HEADLINE
记者寻找监控录像中的18位冷漠路人,被指认者有的矢口否认,有的振振有辞
据记者观察, 小悦悦被面包车碾倒的地点, 位于一个狭窄的十字路口东北边,在新华劳保店南 侧门口。另外,还有三家店铺的门口对着小悦悦躺倒的地点。 这四家离事发地才几米远的店铺,其员工17 日一致否认曾经在事发期间见过倒在血泊中的小悦 悦。达江机械店的谭先生自称: 当时在店内对着电脑屏幕打游戏;伶俐五金店的陈小姐自称: 当时刚好正在帮客人挑货;安装摄像头的新华劳保店陈先生自称:当时正在结账,老婆在做饭, “我曾听到一点孩子的哭声,但只叫了几声就没有了,我也就没有留意。” 2、“又不是你孩子,多管闲事! 崔先生是一名热心人, 事发后他一直协助王先生追寻凶手。崔先生说,根据劳保店的视频,他 能认出好几个人,其中一名骑着摩托车经过时还回头的男子,是出现在视频中的第二个“路人”, 是劳保店北侧一家售卖铁线商铺的员工。记者采访了该店铺员工, 两名男员工否认了“指认”。 他们说,当晚店铺很早就关门了,员工早就回到了宿舍。 不过崔先生告诉记者, 他曾找过那家店的员工理论,对方回应:“又不是你的孩子,你管那么多 闲事干吗! 3、 “别人不敢碰,我怎么敢碰? ” 林女士的店铺位于18 座, 她在17 日早上承认,自己就是当时那个牵着女儿走过小悦悦身边的路 人。 林女士回忆, 那天下午风雨大作,她从学校把5 岁的女儿接回店铺的路上,遇上了瘫倒在地的 小悦悦。“我见到一个小女孩躺在路上哭,于是我就问一家店铺的年轻人是不是他们家的, 他说 不知道,人家都不敢,我怎么敢碰? ”
小组分工
助人的基本动机 ——
助人者和受助者特征 ——
助人的情境因素 ——
决策过程 ——
演讲者: PPT制作者:
01
引言 概念知识
02
03
案例分析 争论话题
THE TITLE
04
05
总结
PART
01
引言
一提起助人行为,大家能想到那些 典故,事例?或者是对助人行为的 概念有哪些感性的认识?
PART
判,分析,即认知。在对情境认知中,也包括对帮助对象的认知。一般来说,弱者(老人,小孩, 女性等)较易引发人们的同情心而获得更多的帮助。 b 自我认知。许云鹤可能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帮助老人。 3.个性特点 认为自己有仁慈,助人,慷慨等特质,或者认为自己是利他助人者,亲社会行为更强。许云鹤 4.心境 好心境使人更愿意帮助别人。或许当时许云鹤心情不错
① 好心情使我们看到生活的光明面。也就是说,此时,我们倾向于去注意他 人美好的一面,并判定他们的过错出于无心。
② 帮助他人是一个延续我们好心情的好方法。 Cialdini等的心境保持模式,该 理论认为,个人的助人行为保持了其积极心境。研究者进一步指出,积极心境 并不能直接增加行动者的助人行为,而是使他产生如喜爱,优越感等效果,行 动者为了保持这种效果才实施助人行为。 ③ 好心情提升自我注意,并且这个因素使得我们更可能根据我们的价值观与 理想行事。
1、 店铺员工否认在现场
PART
03
THE HEADLINE
讨论:
年幼的小月月在街上受伤,道路旁是密集的店铺,7分钟内近距离的路过18位行 人, 可直到第19位行人(女性)出现才被救助。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情景呢? 仅仅是媒体和大众认为的“人情冷漠,道德沦丧”造成的吗? 各小组讨论什么原因导致这么多人没有帮助小月月,结合自己和他人,未出手相 助有什么原因。(注意,请运用我们之前所讲的概念知识里的内容)
PART
04
THE HEADLINE
心情好的时候为什么也会选择不助人
1、客体自我意识理论认为,当个人是积极事件的发起者或接受者时,个体就 产生了客观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可以通过增加个体对自我的积极情感和 认知来增加助人行为。但是Carlson等人指出,有时个体是积极事件的接受者, 也不能保证个体会产生积极的自我意识。 例如,某人意外地获得一个礼物,他的注意力可能集中在赠送礼物的 人或者礼物本身,而不是对自己产生积极的情感和认知。这样,他就不 一定产生助人行为。 因此,积极事件在激发积极心境进而导致助人行为时还借助于注意焦点 2、焦点理论。该理论认为,只有积极事件发生在行动者自己身上时,他才会 产生积极心境。这时,行动者如果把注意指向他人,就会产生与他人相比的优 越感,基于公平原则,就会更愿意帮助他人。相反,如果积极事件发生在他人 身上,个体就会产生自私,嫉妒等负面情绪认知,会使心境变得消极,反而会 减少助人行为。
介入并提 供帮助
实施帮助VS个人安危,助人成本
承担个人责任VS责任分散
知道如何帮助VS缺乏相关知识
注意到事件VS注意力分散;
把事件解释为紧急事件 VS 多元无知
旁观者干预决策树: 在紧急情况下助人的五个决策步骤
PART
02
❷助人的影响因素
THE HEADLINE
一、受助者特征
相似性
外部特征
性别
人格特征
受助者特征
1.性别 伊格利等人(Eagly&Steffen,1986)研究发现,如果潜在的助人者为男子,则女性不幸者比男性不幸
者更容易得到帮助。 如果助人者为女性,则男女不幸者得到帮助的可能性是等同的。所以,年迈的老太太更容易得到 帮助。
助人者特征
1.年龄与性别 在陌生人需要帮助又有潜在危险的情境中,男性更可能提供帮助。伊格利(Eagly,1986) 2.认知特点 a 对当前情境的认知。在助人活动中,面对被助者困境,人们会对当前的各种情况进行必要的评
社会规范理论
1.互惠规范 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 2.社会责任 各种社会对人们的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人应当帮助对自己有善意的人,而 不是伤害他们。由于这一规范的存在及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对人的长期影响,使人都获得了报答别人善意和帮助的观点。
进化心理学的理论观点自然选择偏好那些促进个体生存的基因。任何能促进我们的生存和增加我们繁衍后代机率
PART
04
争论话题
PAFra Baidu bibliotekT
04
THE HEADLINE
1、争议性话题——心情好时确实能提高助人行为,那如 何理解心情不好时对助人行为的影响以及心情好时也不助 人?
PART
04
THE HEADLINE
人们在体验好心情的时候容易做出助人行为
社会观模式认为,积极心境使人产生更积极的社会认知,使个体更强调人类的 善良和合作,从而增加助人行为。
社会交换理论 (Social Excheange Theory)
社会规范理论(Social Norm Theory)
进化心理学的 理论观点
PART
02
THE HEADLINE
社会交换理论
人们的相互作用是一种目的在于以个人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报偿的交易。 这一过程遵循“成本最小”原则。 助人行为有隐蔽的个人利益。帮助他人获得的报偿可能 是外部的,也可能是内部的。比如,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为得到他人的赞许或友谊等属于 外部报偿;为了解除内心的烦扰、为了提升个人的自我价值感等属于内部报偿。 移情是真正的利他主义的根源。 巴特森(1981)进行的唤起移情感的研究,旨在区分开为减轻自己烦恼的利己主义的 动机和纯粹利他主义的动机。自我聚焦的苦恼和他人聚焦的移情。后者才会产生真正的利他 主义。
社会 环境
文化(美国人帮助以后可 能帮助自己的人,印度人 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
家庭、学校、社区
情境因素
PART
03
案例分析
PART
03
THE HEADLINE
讨论:
为什么许云鹤要选择帮助翻越护栏的老太? (注意,请运用我们之前所讲的概念知识里的 内容)
PART
03
许云鹤为什么会助人
THE HEADLINE
04
THE HEADLINE
消极心境下人们为什么选择助人
1、客体自我意识理论 个人责任感和客观自我意识的交互作用, 认为这种交互作用促进助人行为。 例如,当个体因失职而产生内疚情绪时,尽管内疚是消极情绪,但它却比其他消极心境 更能促进助人行为。 2、双重过程模式。双重过程模式, 积极心境使人关注外界,倾向于社交及其它积极活 动;消极则产生自我中心倾向,使人更加关注自我。因此,在高社会性的情境中下,积 极心境能增加助人行为,而在消极心境下的个体只在能带来自我利益的情况下做出助人 行为。该理论的特点在于强调了积极心境的社交性,但它关于消极心境的论述又与注意 焦点模式相矛盾。注意焦点模式认为,消极心境下的个体在关注他人比关注自我时更能 表现出助人行为,而且,如果消极心境是由个人责任感导致时,消极心境也能促进助人 行为 3、情境性的内疚-补偿 个人出现内疚体验后,会设法去消除内疚。①直接 弥补引发内疚的行为过失(道歉);②做出其他与过失行为无关的好的举动,抵消不 好的行动;③承担不愉快的事情或付出某种代价,惩罚自己的错误。
的基因将会代代相传 1.近亲选择 动物和人类被预置了一种为后代和近亲自我牺牲的基因。 2.互惠规范 基因的自私也预先安排了互惠。 互惠也可能是为了群体的生存。
PART
02
THE HEADLINE
二、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① 助人的决策过程 ② 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PART
02
❶助人的决策过程
THE HEADLINE
01
THE HEADLINE
PART
01
THE HEADLINE
助人行为事例,图片
典故啊,王羲之助人卖扇 生活中的琐事、小事。 比如:邻里之间的互助,你帮我拿东西、我帮你买菜、 电梯口,有邻居晚到一会,你帮她按键或扶门等梯、你遇到 老年人购物回来,你顺手帮她拿东西,并送到电梯口。
PART
01
THE HEADLINE
利他行为
助 人 行 为
亲 行社 为会
一类是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 为,即利他行为(Altruism)。 另一类是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和利他 行为关系
PART
02
概念知识
PART
02
THE HEADLINE
一、亲社会行为的动机
——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
PART
04
THE HEADLINE
消极心境下人们为什么选择不助人
双重过程模式 积极心境使人关注外界,倾向于社交及其它积极活 动;消极消极则产生自我中心倾向,使人更加关注自我。因此,在高 社会性的情境中下,积极心境能增加助人行为,而在消极心境下的个 体只在能带来自我利益的情况下做出助人行为。
PAR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