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今日课堂的不同寻常,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探究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历程,学习多角度心理描写方法。
3、品析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领悟人物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方案】一、联系时政,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了解近期的萨德事件么?萨德事件之后你们身边的人都有什么反映?今天让我们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看看作者笔下一个无忧无虑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了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变为亡国奴的一瞬间,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设计意图:抓住国事的切入点由时政导入,既避免了课文年代久远的生疏感,又不漏痕迹地创设了爱国氛围,自然地引领学生进入了预设的情境。
)二、明确目标,了解背景。
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屏幕展示,学生齐读)明确了目标,让我们进入本节课学习之旅。
首先我们了解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
(播放1870年普法战争的视频)1870年7月14日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普鲁士统一德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1871年5月10日法德正式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战争结束。
条约条件苛刻:割让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大部分给德国。
侵略者禁止当地学校教法语,改教德语,对当地进行文化侵略。
(设计意图:了解普法战争,感受小说的背景,为进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初读感知,把握情节。
请速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情节。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品味人物打基础,完成目标一。
)同学们希特勒曾说过“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要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要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从他们的学校下手。
”现在大家明白了这堂课的意义了吧。
现在让我们走进这节不同寻常的课堂。
四、精读细品,咀嚼人物。
(一)聊一聊今日课堂速读课文7-10段,说一说:今天课堂与往日有哪些不同?1、学生认真读,提取信息,并提炼归纳,然后小组交流互补。
2、通过屏幕上的思维导图进行梳理。
初中语文_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第1课时授课人:梁恒昌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识记字词。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3、领会课文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同学们,当一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当他们连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被剥夺时,他们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今天,让我们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让我们看看小弗朗茨和他的老师在国土沦丧之时,是怎样来上这最后一课的。
(教师板书:最后一课——都德)二、读一读——窗明几净,勿忘国耻!第一步:读准文章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一遍课文,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容易读错的生字词进行提示指导,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提高阅读效率。
提示1:正音,读准哽(gěng)惩罚(chéng fá)郝叟(hǎo )(sǒu)督学(dū)懊悔(ào)(huǐ) 祈祷(qídăo)磨损(sǔn)钥匙(yào)(shí)宛转(wǎn)(zhuǎn )提示2:释义,读懂晴天霹雳:霹雳:响雷。
晴天打响雷。
比喻突然发生意外的,令人震惊的事件。
第二步:读出情感教师:本文小主人公的情感线索此起彼伏,朗读时要注意表现声音的抑扬顿挫,把握好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高低变化,读出小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的情感变化心理。
1.自由朗读,读出情感。
首先请学生圈画出文中文中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
注意朗读要求,体会小主人公的悲痛心理。
也为下文分析人物心理变化奠定基础。
第三步:读懂时代的脉搏过度语:本篇文章的题目是“最后一课”,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为何要以“最后一课”为题,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相信大家课下已经查阅很多这方面的资料,结合刚才的阅读,告诉大家你的理解。
★学生1:作者以“最后一课”为题,意思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的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学生2:具体事情是这样的——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6《最后一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哽、踱、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理清小说情节发展脉络。
3.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领会这种写法并学习运用,激发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1.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讨论。
2.在读中感悟体会,圈点勾画,分析概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引导学生掌握通过心理、语言、行动和外貌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3.揣摩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视频:《惨绝人寰的日军暴行》。
2.学生谈感受(视频中的哪一部分与本文相似)。
3.引导语:侵略者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他们不仅从物质上掠夺别国人民,还从文化上奴役他国人民。
今天我们就跟随法国作家都德,走进他的《最后一课》,看看法国人民是怎样反抗侵略者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活动目标展示,大家来齐读一下1.理解小说内容,概述故事情节。
2.品味小说语言,赏析人物形象。
3.把握小说主题,培养爱国情怀。
三、检测预习:1.为了更好地学好这篇课文,我们有必要结识一下作者,了解那个战后纷飞的年代。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
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写作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法国作家都德的同名小说。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德国占领了这些地方,禁止法国人上法语课,改上德语课。
文章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描绘了法国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面,展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失去祖国的痛苦。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本文的时代背景较为特殊,学生可能对普法战争和法国历史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中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普法战争和法国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母语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理解普法战争和法国历史背景,深入剖析课文中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历史背景等。
2.视频:准备相关历史视频,帮助学生了解普法战争和法国历史。
3.教材:准备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普法战争和法国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课文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翻译和解析。
4.巩固(10分钟)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教材简介《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侯赛因·达尔《阿尔萨斯的谭雅纳》中的一篇短篇小说,被列入教育部初中语文教材。
故事发生在法国阿尔萨斯地区,描述了普法战争后法国与德国分割阿尔萨斯的时期,被德国统治的法国学校宣布用德语教学,班主任默默离别前告诉学生这是最后一课,多年后,老师再次回到学校,用中法两种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
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引发学生对母语和文化的思考。
2. 教学目标•理解《最后一课》的主题和情感。
•理解作者传达的思想和教育价值观。
•能准确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母语和文化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教育价值观。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表达对母语和文化的思考。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科书《最后一课》。
2.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电脑。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预计时间:5分钟)•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最后一课》的封面,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并引发学生的思考:“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最后一课》这个故事?你们对这个故事有什么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学校对我们的母语教育有怎样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母语?2. 导读(预计时间:10分钟)•学生分析标题《最后一课》,预测故事内容,并就“最后一课”这个概念进行小组讨论。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教材中的生词和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阅读理解(预计时间: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最后一课》,并回答问题:故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默默对学生说了什么?为什么学生们都对他竖起耳朵?•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理解,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分析与讨论(预计时间:1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默默和学生们的相见让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默默回来教学的意义是什么?•各组派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组进行讨论,形成全班共同的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一篇爱国主义小说。
故事发生在普法战争时期,主要讲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的一所乡村小学在上着最后一堂法语课,教授爱国主义精神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感受到爱国情怀,理解学习母语的重要性。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
他们对于爱国情怀有一定的认知,但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进一步体会。
此外,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在逐步培养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2.难点:分析文本,理解作者在文中的寓意和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文章、视频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3.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普法战争时期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体会人物形象。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表达,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讨论与点拨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投影出示: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你每天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就只能用某种外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起走进他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1、投影出示作者及写背景。
2、投影出示: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正音正字。
投影出示生字词四、深入探讨阅读课文,投影出示阅读要求。
1、问题一:试着分析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哪几部分?(根据地点和时间变化)(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以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开端:上学路上;发展:上课之前和上课之中;高潮和结局:宣布放学(下课)2、问题二: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平日上课: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学生:上课前,(学生们)开课桌啦啊,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平时“我”会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平时老师穿戴一般最后一课:气氛: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上课前,学生们已经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其他:教室尽头坐满村子的人。
教师: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践踏,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2、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一部小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选其作为课文,旨在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到法国人民在国家危难时刻的爱国情怀,同时学习到法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语法。
课文讲述了一个小镇的师生在普法战争中被割让给德国后,师生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增强他们的国际视野。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法语词汇和语法知识,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可能对法国历史和文化不够了解,因此需要在教学中补充相关背景知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战争的残酷性和爱国情怀没有深刻的体会,因此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新词汇和语法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讲解和运用。
2.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和爱国情怀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如法国历史、文化等。
2.准备课文中的生词和语法知识讲解的资料。
3.准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普法战争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战争的背景,引出课文的主题。
同时,让学生回顾已学的法语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通过问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新词汇和语法知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2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一篇爱国主义小说。
故事发生在普法战争时期,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
德国占领了阿尔萨斯,强制推行德语教育,取代法语。
这使得法国人民深感屈辱。
故事以一个小学生的视角,描绘了法国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经过,展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失去祖国的痛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
他们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历史的理解还需引导。
本课内容通过讲述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故事情节;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法国人民浓厚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阿尔萨斯、洛林、普法战争等。
2.人物形象:韩麦尔先生、小弗朗士等。
3.课文内容的理解:法国人民在失去祖国后的痛苦心情,以及他们坚定的爱国信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中的情感。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自主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便于学生跟读、模仿。
2.教学课件:展示课文内容、人物形象等。
3.相关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模仿。
随后,教师展示课件,呈现课文内容、人物形象等,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生字词游戏,巩固生字词学习。
然后,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情感。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细节描写,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多种形式朗读重点语句,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根据背景介绍,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在最后一堂课上的心情,理解人物的爱国情感。
2.根据老师的逐步引导,明白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
学习通过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只许教德语”是文化侵略和文化侵略的残酷性。
【评价设计】:1.能根据教师的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并概括出人物的心情。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多种形式朗读,读出人物情感。
【教学过程】:品读相生,升华情感——《最后一课》教学反思新课标在中学生阅读要求中写道:“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最后一课》是法国大作家都德的代表作之一。
文中语言看似平淡,但细节之处细细品来却韵味悠长。
因此在教学中我以人物心情的变化为切入点,侧重于通过分析平淡的语言背后所蕴含的强烈情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情感,最终达到理解作者及文中人物爱国情感的效果。
一、理解先于读毕竟战争与学生的距离有些遥远,即使在课前初步了解过背景,学生也未必能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中我通过分析平淡语言的方法来加强学生的理解。
入课之初,我便让学生来读韩麦尔先生的“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和“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两个句子,学生仅能从中能初步领会出一丝不舍、遗憾,于是我分析这两个“最后”和“只许”中所包含的文化侵略的险恶居心,是普鲁士为了从根本上达到永久统治和奴役阿尔萨斯人民的目的而采取的手段。
没有人愿意做奴隶的心理使学生能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心理产生碰撞,引起共鸣,理解了人物内心更深层的情感,那就是对敌人的愤怒和仇恨。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了解小说的三要素,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二、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理解重点词语及句子的含义,赏析精彩语段。
四、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生课前准备:1、从网上或史书中查看日本侵华的相关资料,体会被侵略被压迫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都德的相关介绍及普法战争的背景资料。
3、熟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入:一篇三千字的故事,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它就是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二、小说知识介绍(微课展示)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小说常常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来塑造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
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教师提问反馈掌握情况,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过渡:同学们掌握的很好。
你们的听讲很棒!下面让我们走进小说的背景。
三、背景介绍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
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了普鲁士。
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令:让两个州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文中教法语的教师是谁?学习的孩子是谁?学生齐答。
四、小弗郎士的形象:当小弗郎士确切地知道这就是他的“最后一课”时,他有怎样心理活动?请找出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并思考这些心理描写表达了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从文中找出来,自己读一读,小组交流。
教师预设:投影出示:学生活动:采用自读或小组成员对比朗读等多形式来启发学生体会表达的语气和心情的不同。
教师总结:贪玩、厌学的小弗郎士变成了爱学习、尊师、懂事的好孩子。
五、“可怜的人”:懂事了的小弗郎士开始关注韩麦尔先生。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习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表现人物的写法。
3.品味语言,体会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品味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2.揣摩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体会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写作背景,理解热爱祖国语言也是爱国的一种表现。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大家平时学习中有无懈怠的表现?生答。
师:请把你曾有过的或者见过的此类表现来吐槽一下吧。
生答师: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生答:(厌学、不爱学习、不珍惜时间……)师:现在让我们走进《最后一课》(PPT1),探究一个有着同样学习问题的孩子是如何改变的吧。
二、讲授新课(一)检查预习1、师:本文的文体是(小说),作者是(都德),谁来交流一下你所理解的作者信息?生答,师PPT2.2、初读题目,你产生什么疑问?生答(为什么上最后一课了?写的生命内容?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一课怎么上的?)师:哪位同学来解答一下?生答师点拨:以上问题涉及到两个内容——背景PPT3和小说的主要内容。
哪位同学展示一下你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的小说主要内容。
3、评价:自评、师评(鼓励、表扬)4、借助同学的思维导图,我们很容易知道小说层次结构:按时间顺序小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学前(1-6);上课中(7-23);下课(24-29)所有这些内容都是从谁(小弗朗士)的角度向我们展示的,写的都是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他是小说的线索式人物,因而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这样增强了亲切感、真实性。
5评价:师肯定同学的预习。
(二)深入研读1、小弗朗士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和经历者,课本第60页11段中有“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这样一句话,纵观小说,都有哪些让他感到诧异的情形,填写在表格中。
2、交流。
哪位同学来交流你的成果?生答。
师总结明确:平时上课“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6《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6《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小学最后一堂课上的所见所感。
通过描绘课堂上的细节,表现了教师对学生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学生离别的不舍。
课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同时,也富含教育意义,引导学生珍惜时光,感恩老师。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但对于这篇课文,部分学生可能对文中的一些情感细节和寓意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细节和寓意,感悟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阅读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相关图片:用于展示课文中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生字词卡片:用于巩固生字词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对课文的记忆。
然后提问:“你们还记得小学最后一课的情景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最后一课的课文——《最后一课》。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朗读节奏。
朗读结束后,教师简要概括课文大意,确保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配套教学设计《最后一课》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配套教学设计《最后一课》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学校最后的一堂课上的所见所感。
通过描述老师的专注、同学们的认真和作者内心的感受,展现了学校生活的美好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篇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分析一些简单的文学作品。
但针对本篇课文,他们可能对一些表达情感的词语和句式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掌握并运用一些表达情感的词语和句式。
3.提高朗读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掌握文中表达情感的词语和句式。
2.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的主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
2.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
3.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教学多媒体设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并注意一些生字的发音。
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表达情感的词语和句式。
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和评价。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
6.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学校生活的文章,注意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8.板书(5分钟)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一部小说,后被选入我国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
本文以法国沦陷区的一所乡村小学为背景,讲述了小弗朗士在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所见所感。
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法国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他们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具有较高的认同感。
但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历史背景和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词和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汇和句型的理解与应用。
2.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以及对历史背景的了解。
3.朗读和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生词和重点句子解析。
4.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法国沦陷区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教师简要介绍文章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关注发音和语调,纠正错误。
followed by a brief reading aloud by the students, with the teacher paying attention to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and correcting errors.3.操练(15分钟)针对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和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第一板块:聆听歌曲,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歌曲视频《钓鱼岛在我家》(一)师:同学们,聆听完这首饱含深情的《钓鱼岛在我家》,你内心有何感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国人民的团结一致、对日本的憎恨······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是啊,爱国是永恒的主题,它是跳动的心脏,是流淌的血液,是民族的魂魄。
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法国的一所小学校,去倾听一首感人肺腑的爱国之歌。
(板书课题、作者)师: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下面,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让生根据课件中提示的四点来分别展示作者简介、字词、文体特点时代背景)生回答、点评、纠正、师点拨。
生:自由表达后,齐读字词(二)出示目标师将目标出示出来,生齐读师:同学们刚上七年级就有这样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得不令老师刮目相看。
第二板块:速读课文,整体式概括师:《最后一课》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仅3000字,但却让不同时代、不同读者深深感动,它的魅力究竟何在?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并完成: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生:自读课文,根据多媒体中的相关提示速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信息,后回答问题。
第三板块:细读课文,多层次品味师:小弗郎士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阅读课文1-6自然段,用下列句式说话:读______,我看到了一个______的小弗郎士。
生:读______,我看到了一个_怕老师_____的小弗郎士。
读______,我看到了一个__贪玩____的小弗郎士。
读______,我看到了一个___不爱学习___的小弗郎士。
师:就这样,一个贪玩不爱学习、幼稚不懂事的小弗郎士跃然纸上,那么,在文中什么地方小弗郎士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生:自由回答,重点是7---12段师:当小弗郎士知道这是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时候,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仔细阅读12-23自然段,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用下列句式说话:我喜欢______,因为这句话运用___,让我看到了一个____的小弗郎士。
(提示:着重从人物刻画的角度赏析)生: 我喜欢12自然段,因为这句话运用心理描写,让我看到了一个憎恨普鲁士兵的小弗郎士。
我喜欢13自然段,因为这句话运用心理描写,让我看到了一个懊悔的小弗郎士。
``````师:在这一部分,作者刻画小弗郎士主要运用了哪两种刻画人物的方法?生: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师:在这个看似普通的课堂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小弗郎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小组讨论,后自由展示。
师:著名学者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小弗郎士的心灵巨变中,有一个人物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他就是------生:齐答韩麦尔先生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韩麦尔先生,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下面有请我们班的朗诵高手------深情诵读24---29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试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来分析)?生:听读后评价同学的朗诵情况,后回答问题。
我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的人,通过24自然段中的“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句话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当韩麦尔先生知道最后一节课就要结束时的悲痛心情······我觉得韩麦尔先生也是一个爱国的人,通过27自然段中的“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只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以及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心。
第25自然段的语言描写、29自然段中的动作描写······师:同学们的分析非常精彩,所以我们在朗读这一部分时语速应缓慢、语调应低沉悲壮,让我们带着对韩麦尔先生的敬仰之情,在小组内再次深情诵读或演绎,并选派代表展示。
生:代表展示后,师生评价(大众评委、最佳表演奖、最佳朗诵奖、)师:文章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刻画了韩麦尔先生?生:10自然段的外貌描写······(热爱教育事业)11自然段的语言描写······(热爱法语)师:20自然段中有一句话非常值得品味,也能看出这种情感,能找出这句话吗?生:齐读这句话,后品析。
师:就这样,一个爱国者的形象便跃然纸上,通过我们对以上两个人物的分析,同学们觉得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的秘诀是什么?生:回答后,齐读收藏夹二。
师:小说三要素中我们还有一个要素没分析,是什么?生:回答后,找出相关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齐读收藏夹三师:有人说,《最后一课》是享誉世界,久传不衰的短篇名作,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把最后一课这个看似普通的事件,放在普法战争这个大背景下写,文章主要想表达怎样的主题?生:自由发言,后齐读课件中的文字。
第四板块:掩卷深思,抒爱国情怀师:学完这篇小说,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不由得想起了一位诗人为这篇文章而写的一首小诗,老师想和全体女生齐读一遍。
师:相信此时的你也一定有许多话想说,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形式表达你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生:先组内交流,后选派代表展示。
唱爱国歌曲:《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春天的故事》《小白杨》《共和国之恋》《国家》颂爱国诗词: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忆祖国历史:有人说,灭绝一个名族,最好的方法就是灭绝它的语言。
这使我想起了我国那段屈辱的历史:师:同学们激情澎湃的朗诵、饱含深情的演唱、发自肺腑的心声让老师为之感动,这最后一课就是一首爱国之歌,似清泉,似春风,似阳光,滋润并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最后,我想以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结束本节课的学习,愿你们肩负起祖国的重担,努力学习;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早日实现中国梦。
板书: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心理描写韩麦尔先生细节描写语言描写悲愤动作描写热爱神态描写外貌描写《最后一课》学情分析基于我们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过一篇小说,学生初步具备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因此,在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浓厚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诵读,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作品中两个典型人物形象,联系社会背景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感受人物思想感情;通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最后一课》的课堂效果分析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点的让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形象。
主要是按照所给的格式(读------------,运用了-----------------的手法,我看到了一个----------------的小弗朗士和读------------,运用了-----------------的手法,我看到了一个----------------的韩麦尔先生。
)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按照所给的格式分析人物的形象。
然后总结出做题的方法。
学生能很好的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外貌描写)入手分析,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做的很好。
另外,我还注重课文的朗读,好的语段反复的读,从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在学习本文时能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两个人物形象给予准确的评价。
能够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来分析形象。
熟读文本,把握情感并能说出很多积累的有关爱国的诗句。
《最后一课》教材分析一、整体把握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
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
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
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
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
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
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
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
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
例如细节描写。
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
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
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