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的安全操作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的安全规范及器具灭菌

1预防感染

与任何皮下或肌肉注射一样,为避免感染针灸时需要做到:.清洁的工作环境

.操作者手的清洁

..针灸部位的准备

.•消毒针和器具以及适当的存放

.无菌操作

认真管理和销毁使用过的针和棉签。

1. 1清洁的工作环境

治疗室应无灰尘,并具有一个专门的工作区域,例如盖有消毒巾的桌子,摆放消毒过的器具(包括针灸盘、棉球和棉签,70%的酒精)都必须盖上消毒巾直至使用。整个治疗室要保持良好的光线和通风。

1.2手的清洁

治疗前,操作者必须洗手。针灸施治前再次洗手对于预防感染尤为重要。洗手包括用肥皂彻底地涂擦双手和指甲,流动水冲洗15秒,取干净纸巾仔细擦干。

1.3针灸部位的准备

针刺部位应清洁,并且没有伤口,皲裂或感染。用70%酒精

或异丙醇,从穴位中心向外周绕圈擦拭,令酒精自然干。

1.4 消毒以及针和器具的存放

所有针具(毫针、梅花针、七星针、皮内针、揿针)、火罐和其他的器具(储物盘,镊子、管针管、棉球或棉棍等)都需消毒灭菌。

一次性针使用后必须马上丢弃,并放置专门的容器中。每一支消毒毫针只能使用一次。

梅花针或七星针可反复用于同一病人,但在下一个病人使用前必须消毒,或使用一次性梅花针头。

针灸盒中的消毒针需在每天工作结束后重新消毒,因为针灸盒在治疗使用中已被污染。

1.5 无菌操作

行针时操作者的手指不能触摸针体。对于长针可持消毒棉球夹住针体进针。

起针时,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刺部位的皮肤,以保护受创皮肤的表面不接触潜在的病原菌,也保护医者不接触到针体和病人的体液。

所有被血液和体液污染过的敷料或棉球等都必须丢弃到一个专门的污物器中。

2.禁忌症

考虑到针灸在治疗中的“调整作用” ,很难为其界定绝对的禁

忌症。但为安全起见,以下几种情况不宜针刺。

2.1 怀孕

针灸可引产,因此不宜用于孕妇,除非为了其他治疗目的,方可小心谨慎使用。

传统上说,在怀孕头3 个月,不宜针和灸下腹部和腰骶部穴位。怀孕3 个月以上者,避免使用上腹部、腰骶部以及那些可产生强烈针感的穴位,配伍耳针疗法也可引产。

2.2 急症和外科适应症

2.3 恶性肿瘤

禁止在肿瘤部位针刺。针灸可作为辅助手段,结合其他治疗,

缓解疼痛和其他症状,减轻化疗、放疗副反应,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4 出血性疾病

针刺不能用于有出血和凝血障碍的患者,正在接受抗凝血治疗或正在服用抗凝血药物的患者不宜针刺。

3.意外和不良反应

3.1 针具质量

每一根针在使用前都要认真检查。如果发现弯针、针体锈蚀、

针尖带钩或钝针,应及时剔除不用。

3.2 患者体位

患者应采取舒适的体位,在针刺过程中保持体位不变,不得突然变换体位。

3.3 晕针

在治疗开始之前将针刺的程序和由此产生的感觉向病人认真解释。对于第一次接受针灸治疗的病人,最好选择卧位,并用轻手法。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和脉搏以及早发现任何不良的反应。

晕针的先期症状包括感觉不适、头晕眼花、视物旋转、精神疲惫。可出现胸闷、心悸、恶心,有时呕吐,面色苍白,,脉象虚弱。严重者可出现四肢厥冷、冷汗、血压下降、神志不清。

一旦出现先兆症状,应立即起针,让病人平卧,头低脚高,饮温糖水。由于症状是由于短暂的脑供血不足引起,一般在短暂的休息后可缓解,严重者要给予急救措施,在病人病情稳定时,可用以下几种治疗方法:

指压水沟、中冲、素髎、内关和足三里;或者艾灸百会、气海、关元。

采取以上措施后一般患者都能很快有所反应,但如果症状持续进行,则必须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3.4 惊厥

对有所惊厥病史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一旦发生

惊厥,立即将针全部取出,采取急救措施。若病情没有立即得到控制或持续惊厥,应将患者及时转急救中心。

3.5 疼痛

(1)进针过程中

进针过程中产生的疼痛通常是由于操作者手法不熟练,或针尖钝、带钩,或针体过粗所致,有时也发生于过度敏感的患者酸、麻、重的“针感”表明得气,要与痛反应相区别。(2)进针后针进入深部组织后发生疼痛,需要将针提至皮下,改变针刺的方向后重新进针。

大幅度的提插捻转时产生疼痛,应轻柔地前后捻转针使缠绕的纤维松懈而缓解疼痛。

留针时产生的疼痛通常是病人移动体位造成弯针所导致,需恢复原先体位使之缓解。

(3.)出针后

出针后疼痛是由于行针手法不熟练或过强刺激所致,疼痛较轻时可按压局部;较重时除按压外可施以灸法。

3.6 滞针

一旦发生滞针要求病人放松。

若因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而致者,可向相反的方向将针捻回,即可

消除滞针;

若局部肌肉过度收缩造成滞针,可稍延长留针时间,然后捻转出针,或于滞针穴位附近进行循按,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若由病人的体位

改变所致,应恢复原来的体位,将针缓缓的起出。

3.7 断针

进针过程中弯针,应立即出针并重新换一根针。

避免过强行针,特别是在提插时。

针柄与针体的结合部是比较容易断的部位,因此进针时应留1/4-3/4 的针身在体外。

一旦发生断针,嘱患者保持平静,切勿活动,以防断针向组织深部陷入。若残断部分针身仍显露体外时,可用镊子将针起出。

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时,可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断针暴露体外,持镊子将针起出。

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应使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一般断端可暴露体外。若没有成功,则需外科手术取出。

3.8 局部感染

一旦发现感染,应立即采取适当的处理,或指导病人进行药物治疗。

淋巴水肿部位不宜针灸。

3.9 艾灸灼伤

在间接灸过程中应防治皮肤烫伤。

应用瘢痕灸时,应事先征得患者的同意,并且对此技术要有充分了解。

面部穴,肌腱及大血管部位的穴位不宜用直接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