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狼》《寓言四则》知识点及语文学习方法
《寓言四则》《狼》《诫子书》知识点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寓言四则》《狼》《诫子书》知识点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寓言四则》《狼》《诫子书》知识点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寓言四则》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
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蚊子和狮子》寓意:骄兵必败,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最新七上人教文言文(诫子书、狼、论语十二章、世说新语)知识汇总
《诫子书》知识点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2、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3、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4、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5、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6、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7、积累成语、名句: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狼》知识点1、恰当表现狼贪得无厌(贪婪)的语句是:(1)缀行甚远(2)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表现狼狡诈阴险的句子是:(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目似瞑,意睱甚。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3、表现屠户的警觉性高的句子是: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描写狼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4、前狼假寐的目的是:盖以诱敌;一狼洞其中的目的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5、本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屠户遇狼——屠户惧狼——屠户御狼——屠户杀狼。
四个情节:故事的发生——屠夫遇狼。
发展——惧狼、御狼。
高潮和结局——杀狼。
6、这篇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或给人怎样的启示?道理:说明面对像狼那样的邪恶、凶残势力,一味地妥协、退让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敢于面对,敢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诫子书》初一语文课文知识点
《诫子书》初一语文课文知识点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
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下面是小偏整理的《诫子书》初一语文课文知识点,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诫子书》初一语文课文知识点一、课题解析诫:告诫、劝勉。
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句梳理读音:夫(fú)淫(yín)励(lì)治(yĕ)字词理解:1、一词多义“以”“成”2、古今异义“险”“穷”“去”3、词类活用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句子: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五、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
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诫子书》知识点总结
Death comes to all, but great achievements raise a monument which shall endure until the sun grows old.(页眉可删)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诫子书》知识点总结《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下面和一起来看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诫子书》知识点总结,希望有所帮助!作品梗概__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文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181一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__需熟读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二、主题概述__是修身立志的名篇,主要通过对儿子勤学立志的劝勉,告诫儿子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和“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放纵懈怠,轻薄浮躁。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静以修身古义: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今义:安静。
2.淫慢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
3.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
4.年与时驰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今义:(车马等或使车马等)跑得很快。
5.意与日去古义:丧失;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二)一词多义夫学须静也(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学业)(三)词类活用1.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次,远大目标)2.非志无以成学(使动用法,使……成功)(四)重要虚词1.夫君子之行(助词,的)2.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五)特殊句式判断句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四篇文言文背诵材料整理
文言文材料整理(一)诫子书【词句翻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之:结构助词,的行:操守、品德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广才:增长才干志:立志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
险,轻薄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驰:疾行,指迅速逝去去:离开,消失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何:怎么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相关问题】1.怎样理解文中的“静”?⑴“静”指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⑵“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
⑶“静”是学习的前提。
“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
⑷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
2.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⑴“静”,“静以修身”“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夫学须静也”“静”是学习的前提。
⑵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⑶学习,“非学无以广才”。
⑷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备受穷卢,将复何及!”关系:“静”是前提,它们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
[全]七年级上语文《诫子书》知识点考点学习资料
七年级上语文《诫子书》知识点考点学习资料诫子书《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此文曾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作者介绍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
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
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
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
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
有《诸葛亮集》。
二、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三、注释1.诫:告诫,劝勉,劝人警惕。
2.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3.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4.养德:培养品德。
5.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初一语文上册诫子书知识点总结
初一语文上册诫子书知识点总结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初一的学生需要重点把握这一篇文章。
店铺为大家力荐了初一语文上册诫子书重点知识点,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初一语文上册诫子书重点知识点一、作者介绍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二、一词多义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之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静以修身:介词,表目的以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志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学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三、古今异义字:宁静:古:指安静,精力集中。
今: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险躁则不能治性”中的“险”字:古:轻浮。
今:危险,不安全的意思。
“淫慢则不能励精”中的“慢”字:古:怠惰散漫的意思,今:指速度缓慢。
四、词性活用1、志: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2、广: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3、远: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五、文章分析1、本文中心论点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文中有句话常被人们当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句话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险的句子是:险躁则不能治性。
初一语文上册诫子书课后练习题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夫君子之行( ) (2)淫慢( )(3)遂成枯落(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 )(2)俭以养德( )(3)非学无以广才( )(4)淫慢则不能励精( )(5)年与时驰( )(6)意与日去( )3.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B.非学/无以广才C.淫慢/则不能励精D.非淡泊/无以明志4.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诫子书》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三国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
诫子书知识点
《诫子书》知识点整理一、基础知识【文题解读】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
“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本文当作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北伐途中放心不下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劝勉【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
诸葛亮一生效忠刘氏父子,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政权日夜操劳,对儿子,他寄予厚望,又不大放心,故写下这篇《诚子书》,对他加以教诲、训诫。
【课文原文及朗读节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二、译文助词,的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行,操守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修养译:君子的品行操守,以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志向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形容词作动词,明确、坚定达到译: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必须形容词作动词,增长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
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没办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振奋精神修养性情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连词,表承接,就轻薄浮躁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疾行,指迅速逝去凋落衰残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又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文言副词,又怎么来得及译:年纪随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诫子书》知识点归纳
(一)作品概述《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二)作者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
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三行对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之,的。
行,行为操守。
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来。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句子)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明确,坚定。
致,达到。
远,远大的目标。
不内心恬淡无法明确志向,不摒除杂念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初中文言文《诫子书》基础知识汇总
初中文言文《诫子书》基础知识汇总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诸葛亮集》。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后来任蜀国丞相。
代表作有《出师表》等。
文章简介《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2.释题: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文题的意思是:给儿子写的一封告诫、劝勉的信。
二、给红色的字注音夫君子之行:fú淫慢:yín励精:lì险躁:zào遂成:suì穷庐:lú三、重点字词解释1.夫君子之行: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2.静以修身: 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3.非淡泊无以明志: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4.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达到;远:远大目标5.非志无以成学: 立志6.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轻薄;治:修养7.非学无以广才: 使……广博,增长8.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9.年与时驰: 疾行,指迅速逝去10.意与日去: 消失11.将复何及: 又12.诫子书: 诫:告诫、劝勉;书:书信四、字词归纳1.一词多义(1)学①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2)之①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②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3)以①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②非宁静无以致远(连词,用来)(4)志①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2.词类活用①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②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③非学无以广才(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长)④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古今异义1.静以修身古义: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今义:安静。
《诫子书》《狼》复习课件(共29页)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本文选自《 聊斋志异 》,体裁 是 短篇小说 。 2、作者是 清 朝 蒲松龄 ,
别号柳泉居士,郭沫若评价他说
“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 ”
蒲松龄故居
3、蒲松龄的代表作《 聊斋志异》,“聊斋”是
他的 书屋名 ,:“志”是 记述的意思 ,“异”
是 奇异的故事。
回
二、复习重点词语:
意与日
意志
去,
消失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
遂 成 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最终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
穷困潦倒之人
老志衰,没有用处。
住的陋室。
最终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
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题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2、文章主要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又是怎样展开论 述的? 3、 “君子之行……无以致远。”这句话 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 “静”有何关系? 4、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须要 具备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 么关系?
B、立志: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 之志(苏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 甫)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狼》
——蒲松龄
复习任务
1.能背诵重点虚实词的解释和 句子翻译。
2.联系实际,理解文章的主旨。
一、文学常识填空
13.屠暴起
突然
14.一狼洞其中 1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6.乃悟前狼假寐 17.盖以诱敌 18. 狼亦黠矣 19.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打洞 (打算)(从通 道) 睡觉 大概,原来是 狡猾 (的)(能有多少)
部编版《狼》《诫子书》复习提纲.doc
WORD格式七年级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2. 与狼有关的成语:狼狈为奸、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吞虎咽、狼心狗肺、如狼似虎??二、句子停顿: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⑤禽兽③盖以诱敌。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之变诈几何哉?三、翻译句子: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3、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4、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四、阅读理解:1、文章思路(结构):第一部分为叙述:叙述了屠夫与狼相斗的经过(遇狼——狼——狼——狼)第二部分为:总结全文,点明故事主旨: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2、告诫人们(从屠户角度的启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或恶势力,不能有任何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从狼角度的启示):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无论多么狡诈,终究会失败的,邪不胜正(正义必胜)。
人教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 《诫子书》《狼》讲义
《诫子书》和狼第1节《诫子书》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走进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
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解读1.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的?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语文诫子书知识点总结
语文诫子书知识点总结一、诫子书的类型与特点诫子书主要包括儒家、佛家和道家的著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这其中,以儒家诫子书最为广为人知。
1. 儒家诫子书:儒家诫子书主要是通过讲述古人或者历史人物的故事、写作警句或者写书信等方式,教导孩子们对待学业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其中,最著名的儿童诫子书是《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
2. 佛家诫子书:佛家诫子书主要以佛教的教义来教导孩子们。
它包括了让孩子明白生命的苦难,明白慈悲的重要性、明白对人生的珍惜等。
3. 道家诫子书:道家诫子书主要通过讲述道家思想,教导孩子们如何修身养性,如何顺应自然,如何了解世间万事。
二、诫子书的教育思想1. 大义慈德:儒家诫子书强调慈悲仁爱,要求孩子们能够关心他人,勇于助人,体贴父母,孝敬长辈。
2. 修身养性:道家诫子书教导孩子们如何修身养性,如何谦虚谨慎,如何遵循自然,让孩子们学会平和、淡泊、自然的生活态度。
3. 功名利禄:儒家诫子书告诉孩子们修身养性、扬名立万不以功名利禄为目的。
4. 孝道敬老:儒家诫子书教导孩子们要尊敬父母、尊敬长辈,要做一名孝子、贤孙。
三、《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本儿童诫子书,由王应麟撰写,共有1075个字,每句都只有3个字,所以得名《三字经》。
1. 宗旨:《三字经》主要是为了帮助家长和老师教导孩子们学习基本为人处世的道理。
2. 内容:《三字经》内容主要包括历史事件、人物、礼仪、伦理、音律、政治和宗教等。
它通过短小精悍的文字,浓缩了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教育精华。
3. 教育作用:《三字经》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介绍,教导孩子们要尽孝顺父母,尊敬老师,孝顺尊重长辈,培养孩子们的礼仪观念、伦理道德和文化修养。
四、《弟子规》《弟子规》是儒家的一本古代教育读物,是清代儒家大师李毓秀所编写的一本儿童诫子书。
1. 作者:《弟子规》的作者是李毓秀,他是清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
2. 内容:《弟子规》主要包括尊师敬道、孝道等内容。
课内古诗文05:《诫子书》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和名著知识梳理(统编版2024)
第五讲 诫子书1、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2、语句的理解,文章内容、主旨以及人物形象等的把握。
(一)文章概述《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二)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
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
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
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
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
有《诸葛亮集》。
(三)背景介绍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四)三行对译之句首发语词,无实意 品德高尚的人 操守、品德、品行 提高修养 培养品德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非无以无以内心恬淡,清心寡欲 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实现远大目标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须学也,非学无以 学。
才干 增长才干 达成,成就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二、 知识点讲一、 考点则不能则不能漫不经心;慢:懈怠,懒惰尽心,专心,奋勉,振奋冒险急躁,狭隘浮躁陶冶性情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时跟随疾行,此指增长时间消逝,逝去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成多不于是,就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悲守破房子又怎么来得及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五)文章赏析《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狼》《诫子书》重点字词、译文
《诫子书》重点字词夫君子之行1,静2以3修身4,俭5以养德6;非淡泊7无以8明9志10,非宁静11无以致12远13。
夫学须14静也,才15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16才,非志17无以成18学19。
淫20慢21则22不能励23精23.5,险24躁25则不能治26性27。
年28与29时驰30,31,意32与日去33,34,遂35成36枯落37,38,多不接世39,悲40守41穷庐42,将复43何及44!《狼》重点字词一屠晚归,担中肉尽1,止2有剩3骨。
途4中两狼,缀4.5行5甚远。
屠惧5.5,投以6骨。
一狼得骨止7,一狼仍从8。
复9投之10,后狼止11.5而前狼又至11。
骨已12尽,而13两狼之14并15驱16如故17 ,18。
屠大窘19,恐20前后受其21敌22。
顾23野24有麦场,场主积薪25其26中27,苫蔽28成丘29。
屠乃30奔31倚32其33下,弛34担持35刀。
狼不敢前36,眈眈36.5相向37。
少时38,一狼径去39,其一犬40坐于前。
久之41,41.5,目似瞑42,意43暇44甚45。
屠暴46起,以47刀劈48狼首,又数刀毙49之。
方50欲51行51.5,转视积薪后52,一狼洞53其54中,意55将55.5隧56入57以58攻其后59也。
身已半入,止60露尻61尾62。
屠自63后断64其股65,亦66毙之。
乃67悟68前狼假寐69,盖70以71诱72敌73。
狼亦74黠75矣,而顷刻76两毙77,禽兽之变诈78几何79哉80,止81增笑82耳!《诫子书》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想要有)才干就必须学习。
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没办法学有所成。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纪随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岁月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变成年老志衰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潦倒之人住的的陋室,到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狼》译文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一些)骨头。
初一语文上册《诫子书》知识与语文学习方法
初一语文上册《诫子书》知识与语文学习方法一、作品梗概本文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文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诸葛亮(181一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本文需熟读背诵。
一、全文展示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主要通过对儿子勤学立志的劝勉,告诫儿子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和“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放纵懈怠,轻薄浮躁。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静以修身古义: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今义:安静。
2.淫慢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
3.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
4.年与时驰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今义:(车马等或使车马等)跑得很快。
5.意与日去古义:丧失;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二)一词多义夫学须静也(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学业)(三)词类活用1.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次,远大目标)2.非志无以成学(使动用法,使……成功)(四)重要虚词1.夫君子之行(助词,的)2.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五)特殊句式判断句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也”表示判断)(六)成语积累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2.淡泊明志: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语文诫子书的知识点
语文诫子书的知识点《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行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导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下面我给大家共享一些语文诫子书的学问点,盼望能够关心大家,欢迎阅读!语文诫子书的学问点一.词语解释1.夫君子之行(行:行为,操守。
)2.静以修身(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安静专一。
)3.俭以养德(俭:节俭。
养:培育。
)4.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明确。
志:志向。
)5.非安静无以致远(致:达到。
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
)6.非学无以广才(广:增长。
才:才能。
)7.淫慢则不能励精(淫:放纵。
慢:懈怠。
励:兴奋。
)8.险躁则不能冶性(险:轻薄。
躁:浮躁。
冶:修养。
性:性情。
)9.年与时驰(年:年龄。
时:时间。
驰:指快速逝去。
)10.意与日去(意:意志。
日:岁月。
去:消逝。
)11.遂成枯落(遂:最终。
枯落:凋落,衰残。
比方年老志衰,没用用处。
)12.悲守穷庐(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3.诫子书(诫:劝勉、告诫。
书:书信。
)二.一词多义(之)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学问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以)静以修身:介词,表目的非安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志)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学)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三.(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安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育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
译:不舒适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解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学习必需静心专一,而才能来源于学习。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不学习无从增长才能,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译:放纵懈怠就不能兴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狼》《寓言四则》知识点及语文学习方法《诫子书》一、课题解析诫:告诫、劝勉。
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句梳理读音:夫(fú)淫(yín)励(lì)治(yĕ)字词理解:1、一词多义“以”“成”2、古今异义“险”“穷”“去”3、词类活用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句子: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五、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
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六、文意理解: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七、积累成语、名句: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狼》一、文学常识:体裁:是短篇小说,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聊斋”是他的书房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
郭沫若盛赞蒲氏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特殊字词1.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2、古今异义:①股:古义为大腿,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为屁股。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古义: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
今义:数学中的一个分支。
③耳: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只增笑耳。
今为耳朵。
3、词语活用: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②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③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从柴草堆中打洞。
)4、特殊句式投以骨: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5、虚词:①之:(1)助词,无实在意义,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起凑足音节。
久之。
(2)代词,它。
例:又数刀毙之(代狼)(3)助词,的。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4)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狼(2)场主积薪其中:代指麦场(3)屠乃奔倚其下:代指积薪(4)一狼洞其中:代指积薪(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指屠夫。
(6)屠自后断其股:代狼③以:(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2)以刀劈狼首:介词,表示工具,用。
④于:介词,在。
例:其一犬坐于前。
⑤而:连词,表转折,但,可是。
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6、一词多义:(1)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企图。
意暇甚:神情。
(2)敌:恐前后受其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
盖以诱敌:敌方。
(3)前:狼不敢前:向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三、全文翻译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
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四、用原文回答。
1、表现屠夫害怕,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的词语是:屠惧,投以骨;复投之。
2、恰当表现狼贪得无厌(贪婪凶恶)的语句是:(1)缀行甚远。
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恰当表现狼狡诈阴险:(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⑵目似瞑,意暇甚。
(3)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3、狼“眈眈相向”不敢前的原因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4、表明屠户不失时机奋起反击的词语是:“暴起”“劈”“毙”5、文中作者议论性的语句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五、内容理解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整理故事情节。
答:第一自然段:开端:遇狼第二、三自然段是:发展:惧狼;御狼。
第四自然段是:高潮和结局:杀狼。
2、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答: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3.结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答: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和行为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6.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记叙两只狡诈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终双双被屠夫毙命的故事,讽喻像狼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寓言四则》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
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蚊子和狮子》寓意:骄兵必败,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杞人忧天》寓意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
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杞人忧天》翻译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