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化教育思想-完整版
高校“人本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
![高校“人本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a4c7d432b160b4e767fcf27.png)
高校“人本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正在向人本思想转变,其实质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书”“唯上”向“以人为本”转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文章以主体性、开放性和情感教育为切入点,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换的观点,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改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的重要环节。
将“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充分体现出贴近大学生、尊重大学生教育模式的形成。
“人本化”教学模式能为学生的成才提供最为宽松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发展空间。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表现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命运的关切。
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文本”的互动,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
一、高校“人本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内涵及其表现“人本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将“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灌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过程当中,把“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
“人本化”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结合历史和现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进和创新的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式样。
①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把握主体性。
主体性教育强调要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促进教育和教学过程的民主化、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
课堂教学中的人本思想
![课堂教学中的人本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9e75a2a5727a5e9856a61c5.png)
课堂教学中的“人本思想”为了使学生适应世界的迅速变化,迎接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学会学习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
教育目标既包括知识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也包括情意的发展,它是对整个人的教育。
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认识到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应该定位到人的发展上来。
无论是教育目的还是教育过程,都应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不能把学生当作工具、当作“人力”来培养。
应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促进学生潜能的充分发展。
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充分考虑到人的各方面需要,致力于培养完善的人。
这就要求在现实教学中做到:一、重点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创新型人格。
据研究,创新型人才往往有下列几点人格特征:一是有较强的好奇心,凡事爱问个为什么。
比如爱因斯坦会问:人跟着光跑会发生什么情况?瓦特提出这样的问题:壶盖为什么会跳动?诸如此类奇奇怪怪的问题。
作为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怀疑一切。
教师要多用“你行”“你可以试试”“你能成功”之类的鼓励性话语,少用或根本不用“你不行”“你真笨”之类的贬低性语言。
不要用分数衡量学生,不要因做错一道题、写错一个字就挖苦、讽刺学生。
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二是有崇高的责任感和较强的进取心,对家庭对集体的责任感有利于人的创造性的发挥。
有一个小学生的外公是盲人,自己倒热水时经常烫手。
小学生感到自己应帮助外公,但又不能整天在外公的左右,因此他发明了一个盲人水杯,保证外公再不被热水烫伤。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其作用。
也有这样一个故事:1920年,有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不小心打破了邻居家的玻璃。
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
当时,这钱可买125只会生蛋的母鸡!男孩向父亲承认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最后,父亲答应借给他12.5美元,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一年后必须还。
人本主义教育
![人本主义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3661f332580216fc700afdec.png)
三.人本化教育思想强调构建相应的课程,要求课程 内容的安排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体。它批评早期巴比 特和泰勒等人提出的“硬课程”模式,指责这种模 式只注意解释、预测和控制外部的行为,而忽略了 学生行为的主体意义,它提出“软课程”模式,主 张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适合学习者的需要,包括 情感发展、认知满足、个人价值等内部需要,以及 在多元社会中必备的学术、技能、人际交往、经济 生活等各方面的外部需求,体现出思想、情感和行 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
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豆丁网友友情分享 26 26
贡献:
对健康人和人性积极面的研究极大地超越了精神
分析和行为主义 需要层次理论已获得广泛应用
不足:
经验概括和构想较多,实证不足
罗杰斯
生平介绍
理论简介
生平简介
卡尔· 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出 R· 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农家,喜欢科学 进威斯康星大学先学农业,后学历史,1920年获得历史学学 士学位;1924入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心理学,1931年获得临 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纽约的一家儿童指导中心 “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 邂逅小组、交会小组(Encounter Group) 农业-心理学-宗教-心理学 1956年,获得APA首次颁发的特殊贡献奖
人格动力
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人类是
由一系列具有生命意义的和满足内在需求所 驱动。 人格出现病态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基本需 要受到挫折,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 提出了需要的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
需要层次理论
Hierarchy of needs
罗杰斯的教育思想
![罗杰斯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a119bd354431b90d6c85c722.png)
罗杰斯的教育思想美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罗杰斯(1902-1987)也是人本化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问题儿童的临床处理》(1939),《人的形成》(1961)等。
1、论创造性培养罗杰斯对儿童的创造性及其培养提出了独特的观点。
与对儿童学马的看法一样,罗杰斯也将创造性看成是人类大脑所具有的先天性潜能。
它具有可感知、人皆有之十天好坏之分十天等级区分等特性。
创造性的发展正是人的创造潜能不断开发的过程。
因此,罗杰斯试图通过心理安全、自由环境的创设,来帮助儿童走向创造性。
如果教师和家长对儿童无条件的接受和移情性的理解,为他们提供一种没有外部评价的、自由的环境,那么儿童就会获得心理安全感,充分地思考、感受和形成自由的心理。
在这种气氛中,儿童能以其真正的自我出现,无需戴上面具加以伪装,能充分地发现对他自己有意义的东西,能努力以一些新的、自发的方式加以自我发现,并尽情地表达各种各样别出心裁的看法,这样,儿童就可以不断地走向创造。
罗杰斯认为,这是一种基本的对创造性的培养。
2、论教学罗杰斯倡导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方式,即一种"非指导性的"教学;一种能促进儿童进行"意义学习"的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在于形成一种" 不寻常的或者独辟蹊径的环境,借助这种环境,便学生的各种潜能得到开发,便学生的"意义学习"得以产生,最终达到便学生学会学习及完善个性的目的。
由于罗杰斯崇尚的是儿童的自由的学习,因此,在罗杰斯看来,教学是一个学生的良好人际关系中的一种体验过程,它没有既定的教学目的,只是通过学生自己产生与解决问题来达到对经验意义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影响自己的行为。
用一句话说,教学即"经验"的运动过程。
为了使这种以学生自由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得以实现,罗杰斯提出了以下教学要求:(1)最为基本的原则是教师或促进者自己首先要充满安全感,并且充分信任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
论将“人本教育”思想充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对策
![论将“人本教育”思想充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1913c54b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2c.png)
论将“人本教育”思想充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对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已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作为高级教育的代名词,大学在教育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21世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广,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开始注重将“人本教育”思想充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本文将从人本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深入探讨将“人本教育”思想充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对策,力求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升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人本教育理论的概述简单来说,“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它强调了人是教育的核心,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过程应该是人的自由、平等、全面发展过程。
首先,它倡导把人作为教育的“一切”,人类的全面、自由、平等、和谐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的独立、全面、自由和创造性发展。
其次,它重视体验教育,强调现实生活是教育的基础,人通过实践来获得知识和技能,进而实现自我完善。
最后,它注重全面发展,关注人的心理、身体和社会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校园里对学生进行政治、文化,道德、规范和风俗等方面的全面辅导,并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点任务与基本内容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社会的转型,随之而来的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已经越来越滞后,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一方面,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显得不感冒,对其缺乏兴趣;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灌输,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性。
因此,当前社会亟需一种新的、更为深入的、更富有生命力的思想教育方法。
三、将“人本教育”思想充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对策1. 打破传统教育思维,赋予学生生命主体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常是一种单向度、机械化的模式,教育者只是不断灌输,而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往往会被动接受,缺乏反思和思考。
人本主义教育
![人本主义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7dddb512a76e58fafab00334.png)
人本化教育人本化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在美国盛行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
这种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培养自我完善的人。
它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直接应用。
人本化教育试图通过挖掘人类理智与情感诸方面的整体潜力来确立人的价值。
它的兴起直接起因于对50年代中期以后的“主知主义”教育的批判。
1962年,以库姆斯为主席的美国管理和课程发展协会年鉴发表了题为《理解,行为,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焦点》的专题文章,阐述了人本化教育理论。
人本化教育思想强调教育是为了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和富于创造性的新人,主张人本化的课程和方法,提倡学校必须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使每个学生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
从理论上来看,人本化教育不仅继承了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受到了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本主义思潮,而且与实用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文主义教育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并自那时起就一直贯穿着整个教育史。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倡导教育要重人性发展培养和谐人性,文艺复兴后,从17世纪的夸美纽斯到18世纪的卢梭、狄德罗再到康德、费希特等人,直到裴斯泰洛齐和赫尔巴特,古典人文教育思想达到了顶峰。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自然是与其历史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紧扣的,也是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和结果,它主张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做进步的人,即要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时尚、更高雅,使人拥有开阔的心胸,更加重视精神追求。
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
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的。
因此,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在于注重教育对象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完善,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完整的和谐的有人文素养的人。
人本化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弗洛姆、奥尔波特等。
人本主义及其主要思想
![人本主义及其主要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b5f38ec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45.png)
人本主义及其主要思想第一篇:人本主义及其主要思想人本主义教育是现代西方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
20世纪中叶以来,它阐发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的自我潜能和价值为目标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人本主义从根本上讲就是以人为本。
在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受人本主义思想影响,提出过各种人本主义教育学说。
综合中西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可以这样概括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基于对人的“终极意义”的追求,对人的价值的关怀和自我理解的关心,它强调人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内心世界、主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有个性的、有生命价值的主体来看待,深入挖掘主体的内在需要、情感、动机和主观愿望,从满足主体生存需要的角度来开发其学习的潜力。
近几十年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通过在中小学和大学进行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等,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人本主义理论要求有一种新的教育,培养“丰满的人性”、“全面发展的人”以适应急剧发展的需要。
其主要观点为:(1)目的观: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个性的发展,培养有个性的人。
许多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发展人的个体性,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自己是独特的人类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其潜能。
由于人的经验和个人体验的不同,每个学生都是有个别差异的,因此,人本主义教育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人价值观。
人本主义教育认为,教育和教学就应该使学生发展得更像他们自己,而不是相互类似。
(2)课程观:人本主义教育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以往由专家精心设计,注重教材思想结构的分解课程,无视学习者的心理特征,致使知识支离破碎,让人难以整体把握。
因此,人本主义教育提出课程的“统合”观:一是学习者心理发展与教材结构逻辑的吻合;二是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的整合;三是相关学科在经验指导下的综合。
“统合”强调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关心知识的内容而非形式,弥补了传统课程的不足。
(3)师生观: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能不能为学生创造出一种自由学习的氛围。
人本教育思想案例分析(2篇)
![人本教育思想案例分析(2篇)](https://img.taocdn.com/s3/m/c342b6a4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ba.png)
第1篇摘要:人本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旨在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通过分析某中学实施人本教育思想的案例,探讨人本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一、案例背景某中学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是一所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善的普通高中。
近年来,该校积极推行人本教育思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下是该校实施人本教育思想的一个典型案例。
二、案例描述案例一:关注学生个性,开展多元化课程该校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开设了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
如艺术类课程有音乐、美术、舞蹈等;体育类课程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科技类课程有机器人、编程、天文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课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案例二: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潜能该校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如“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环保教育”等。
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案例三:关注学生情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该校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
通过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
案例四: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学生成长该校积极与家长沟通,加强家校合作。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同时,学校还定期开展亲子活动,增进家校之间的感情。
三、案例分析1. 人本教育思想在案例中的应用(1)关注学生个性:该校通过开设多元化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体现了人本教育思想中关注学生个性的理念。
(2)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潜能,体现了人本教育思想中营造良好氛围的理念。
(3)关注学生情感: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体现了人本教育思想中关注学生情感的理念。
人本化教育思想
![人本化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0af27542b160b4e777fcf0f.png)
17
1.
2.
人 性 理 论
……
社 会 品 格 理 论
……
18
奥尔波特(Gordon W. Allport,1897~1967)
美国人格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的代表人物之一。1939年当选为 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4年获美 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 奖。
生活问题、学习问题及其它活动问题,从讨论中做成决议付诸 实施,自治会后常会举办舞会,到了冬天则有话剧的表演。 星期日为影剧欣赏。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西方教育学的 新趋向之一,不仅在西方而且在世界上 具有巨大的影响。有的学者甚至认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代表了教育理论的发 展方向。特别是在我国,许多教育实践 都声明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像 “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以 学生为本”等都是具体的表现。然而, 人们在应用过程中发现人本主义教育理 论并非“灵丹妙药”,并不能解决教育 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因而有人便开始对 它表示怀疑。全面地看,人本主义教育 理论既有其重要贡献,也存在着不足之 处。
目录
代表人物 产生背景
思想观点
影响评价
3
心理学基础 理论基础
人本化 教育思想
时代背景
哲学基础 社会历史条件
美国教育改革
对 行 为 主 义 的 批 判
对 精 神 分 析 的 批 判
法
背景
历史
思考
人的本性是什么 什么样的人才是好人 什么样的生活才幸福 人的潜能与价值是什么
10
美国教育改革
人 本 主 义 的 评 价
1.以学生为中心,促进了当代教育的改革。
2.重视教育的内在价值。
3.重视情感教育及学生心理因素的作用。 4.强调创造力的培养。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方法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777fa2b453610661ed9f45e.png)
一、马斯洛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㈠、自我实现的含义在心理学上,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
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自己的本性。
自我实现的人“更真实地成为了他自己,更完美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于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
自我实现有两层含义:一是完满人性的实现。
所谓完满人性,是指人类共性的潜能,包括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浩等特性或潜能。
二是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是指作为个体差异的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
所谓个人潜能是指个人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也就是个人特性。
自我实现有两个标准:①承认并表述了内部核心或自我实现,即那些天赋能力、潜能、完善的机能、人类和个人实质有效性的现实化;②他们全部意味着极少出现不健康、神经症(或神经官能症)、精神病、人类和个人基本能力的缩减或丧失。
自我实现者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健康型自我实现,这种人务实、能干,他们往往是实践家,而不是思想家。
另一种自我实现者是超越型自我实现,这种人具有强烈的内在体验,更关注精神生活,他们往往是一些思想家和理论家。
(二)、自我实现的三大理论支柱1.性善论性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人性观。
马斯洛认为,人作为生物进化的产物,有高于一般动物的发展,人已成为富有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动物,人性基本上是建设性的,破坏和侵犯行为是人的基本需要遭受挫折后而引起的。
因此,人性中具有成长和实现的倾向,人性是善的,至少是中性的。
2.潜能论潜能论(或机体潜能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价值观的表现。
所谓潜能就是指个人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
马斯洛认为任何有机体都有一种内在倾向,以便于维持和增强机体活动的方式,发展自身潜能。
潜能在每个人身上都有。
人除了有一般的生物潜能外,人还有特殊的心理潜能,这种心理潜能称之为似本能。
所谓似本能,就是指人类天生的但却是微弱的基本需要的本性,它极易被环境条件所改造。
也就是说,似本能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人种遗传所决定的,但它们的表现和发展却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
人本化教育应遵循的基本理念与原则
![人本化教育应遵循的基本理念与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13a968a7dd88d0d233d46a70.png)
人本化教育应遵循的基本理念与原则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换句来说,即是处于前现代向现代化不断过渡的特定历史时期。
在这样的历史阶段里,要实现整个国家与社会的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人本身的现代化。
而现代教育就是把“自然人”培养成为具有现代价值理性的“社会人”的社会性活动,其根本出发点就是人的发展。
为此,以人本身为立足点和归宿点,实现个人的权利、价值以及个性的自由发展,就成为了人本化教育的目标导向与价值所在。
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应遵循的核心理念。
人本教育,既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价值所在。
因为现代教育本身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性活动,其根本出发点就是人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从根本上契合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发展态势。
虽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现实困境与体制束缚,新课程改革却真正推动着整个基础教育的素质化进程,并有望因此根本变革高考体制,使整个教育体系得以衔接起来,从而影响社会人才观念与运行机制的有效革新。
基于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运行过程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与遵循人本化的素质教育理念与原则。
一、尊重观的教育尊重观的教育,是人本化教育的首要理念与原则。
早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由崇拜神转向尊崇人的人文主义者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尊重,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
”这是一条普世的教育理念和准则。
为什么要坚持尊重的教育原则?因为只有懂得这一点,才能理解人,才会热爱人,才真正懂得实现人自身的自由和发展的极其重要性。
其基础就在于尊重儿童。
连身心尚未完全成熟、思想尚未完全独立的儿童都给予尊重,那么,当然地,尊重就必然要求存在于一切人之间。
这就要求我们变革“以升学论英雄,以分数论成败”的应试教育。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听话”与“分数”成了德智两大标准,这势必造成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局面,导致教师、学校为了出成绩,手段极尽所能,怪招层出不穷。
当今,应试教育让博大的以尊重为核心的大师之爱异化成了狭隘的以成绩为中心的功利之爱,导致教育者爱的理念与实践出了大问题:因为“爱”,各种无视学生尊严的耸人听闻的“恨”与“恶”层出不穷,外在体罚尤其是心理压制几成教育定律(体罚及变相体罚由于法律的强制逐渐减少了,但压制式教育、侮辱人格与心灵的批评呢?显然,没有真正人本精神的教育者必然会漠视受教育者的权益与需要――“徒法不足以自行”),于是,就有了学生听话的虚伪、服从的懦弱与极端的反叛、乖巧的无为。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d1f702d1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66.png)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概括的说,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的本质出发。
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手段,达到使人不断发展、全面发展的目的。
我们知道,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理念上往往把学生纯粹视为被教育的对象,认为学生总是存在问题的。
思想政治工作不过是政治上、道德上纠正学生的偏差,只是简单的规范人、教育人的工作。
以人为本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是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客观存在,他们具有自身的尊严和人格,是自由的,也是充满活力的;要明确学生教育本身就是具有维护“人”的独立性的使命,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完善他们的人格;要破除在学生评价上的保守思想,彻底抛弃“老实”、“听话”“好孩子”“乖孩子”这些传统评判标准。
而应该允许他们有反叛精神。
新课程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就要求我们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要研究人的需要,进而通过研究如何满足人的需要,来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学生的创造性。
引导和教育学生的行为、习惯,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必须研究学生的需求,我认为学生的需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尊重的需要引导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
把学生当成朋友。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要学会尊重学生,这种尊重不仅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重要的是还要体现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的管理之中,做错了事,不要首先批评他,应该循循善诱给他讲道理,要把他们当成一个生命的主体来看待,这样的话你的教育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更应该尊重学生,因为这是每一个学生的第一需求。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当成朋友,尊重他,教育他,发展他。
由是观之,尊重学生是教育他们的前提和基础。
尊重学生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起码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b8c74ba6bec0975f465e2fb.png)
概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马斯洛、罗杰斯。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直接为理论基础,吸取了传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存在主义哲学及其教育思想的观点,强调人的价值、尊严、潜能和整体性,主张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创造性的人,倡导人本化的课程和注重人际关系的教学方式,它对当代美国的教育实践以及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其主要观点为:(1)目的观。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个性的发展,培养有个性的人。
(2)课程观。
人本主义教育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3)师生观。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学生是教育的中心。
(4)教学观。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校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努力适合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培养心理健康的人。
人本主义的特点1.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2.对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发展3.课程内容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体4.自由心理气氛5.表现为多方面的教育代表人物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基本观点是人总是有需要(或需求)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人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高层次的需要就自动产生。
当所有低层次需要获得满足以后,人就会去追寻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现实。
达到自我实现时的“高峰体验”: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象触电一样的感觉,一种难于言表的超然物我、极度愉悦、无限满足、飘飘欲仙的心灵状态是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也应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人一旦达到“高峰体验”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按马斯洛的这个意思,教育首先要不断地去满足学生的低层次需要,最终引导学生达到“高峰体验”。
前者是很实际的,后者是理想化的。
1.培养“自我实现”的人他认为,人本化教育的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即完美人性的形成和达到人所能及的境界。
以人为本思想汇报
![以人为本思想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6c3f0e38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71.png)
以人为本思想汇报一、问题背景人的发展始终是各个领域的关注焦点。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指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注重尊重和保障个体的权利、尊严和价值。
它源自人本主义哲学,是一种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尊严的思想,贯穿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中。
在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管理、社会服务等领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人类福祉的重要力量。
二、以人为本的实践1.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
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和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每个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 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医疗是关乎人生健康的重要领域,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理念强调患者的尊严和权利,倡导医患沟通、共同决策,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需求。
在医疗实践中,医护人员应该全面评估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关注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帮助他们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3.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是组织和协调人力和资源的过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管理者与员工的互动和合作,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工作满意度,营造积极、和谐的工作氛围。
在管理实践中,领导者应该激励员工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构建有利于员工个人价值实现的组织文化和制度。
三、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启示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指南,促使人们关注他人的需求、尊重他人的个性、倾听他人的声音。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关心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获得公平的机会和权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四、结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价值观,是实现社会进步和个体幸福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该不断深化对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解和实践,将其贯彻于各个领域,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本化教育思想
![人本化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a8ea070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da.png)
人本化教育思想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人本化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05
人本化教育思想在课程 与评价中的体现
人本化教育思想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课程目标:以学 生为中心,关注 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内容:贴近 生活,注重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方法:采用 启发式、探究式、 讨论式等教学方 法,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主动 性
课程评价:注重 过程评价,关注 学生的成长和进 步,不以考试成 绩作为唯一评价 标准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分享知识和经验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结合:学生既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进步 教师角色:教师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04
人本化教育思想的教学 策略和方法
案例三:某学校在人本化教育思想 的影响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 与交流,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案例二:某学校在人本化教育思想 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 的课外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 质。
案例四:某学校在人本化教育思想 的引领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本化教育思想在课程评价中的应用
评价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 评价内容: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等 评价结果:注重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而不是简单的分数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