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韧性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明的韧性

金圣晰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每每听到,热血沸腾。中华文明一路走来磨难万千,几经断脉,但似乎总有一种力量支撑着我们,让中国越古老,越焕发出新的生机。

是什么力量能如此强大?那是我们古老民族的韧性,是中华文明的韧性。

何为文明之韧性,在我看来就是一种自我净化,一种死地求生,一丝生命律动。

都说一种文明所占据的地理体量决定了它的延续性。相较于其它文明的拥挤,中华文明孤独了自己:一边是世界上最险峻的高山、高原与难以穿越的沙漠,一边是古代航海技术无法战胜的茫茫大海。这就构成了一种内向的磅礴,使得中华文明在一次次的激烈碰撞中未失本色,在一次次的自我净化中永葆青春。

同样的,因为地理体量的宏大而又封闭,中华文明的延续以农耕形式为主。这导致了中华文明性格中的自守自安。游牧文明的马蹄永远不知迈向何方,而在年复一年的春种秋收中,中国人很早就有了“厚土意识”,有了“国破家何在?”,有了舍小家为大国。

这种思维是东西方的差异,是自我净化的成果,也是死地求生的条件,因此体现了文明的韧性。

当世界各处的文明巨构崩塌的如此凄凉,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没经历几场风雨便悄然无踪。文字、思想、传统……整体的毁灭

带来西方漫长的中世纪。

而中华文明的韧性,表现的最直接,最波澜壮阔的,就是死地求生的悲壮。是黄帝大战蚩尤的传说口口相传;是赳赳老秦人与蛮狄的浴血奋战;是明灭后那群文人的不卑不亢。

当清末的中国被列强瓜分,当中华文明存在前所未有的危险中,中华文明又一次展现出了它强大的韧性。“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甲骨文在安阳出土,让人们感受到了远古的呼唤,莫高窟被打开,把人们拉回了马背上的盛唐。奄奄一息的武士在血泊中听见了自己童年的歌声,于是,武士重新举起刀,中华文明涅槃重生。文明的韧性在一百年前体现的最柔软却又最坚韧,淋漓尽致。

一次次绝境,一次次生存,一次次进步。是指南针的发明,是舟车之便,是都江堰的不朽,是长城的巍峨,是火药的威力,是明清小说的经典,是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是落后就要挨打的痛定思痛……每一次的死地求生带来的都是文明的成熟,韧性的彰显。

韧性还表现为生命的律动。换言之,文明的韧性即为生命律动的延续。古老的方块字里,是象形、会意;丝绸之路上,是包容中的超出,海纳百川;诗词歌赋里,是感情的寄托,勃勃的生机。而今天,汉字的大众化、流行化;一带一路的来者不拒,和平共处;旧词新曲,唱响“经典咏流传”……

文明需要传播。有幸中华大地生命不息,文明不止,薪火相传。

底蕴丰厚,素质至简,架构完善。中华文明的韧性将一如既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