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选修2第四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合集下载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说课稿)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2)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说课稿)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2)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如中国古代社会的背景、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等。他们可能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古代生产工具和劳作制度的知识,但可能缺乏对演变过程和内在联系的深入理解。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感到困惑,如石器、铜器、铁器等生产工具的定义和区别。
(三)学习动机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以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导入新课。例如,我会提出一个问题:“现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让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的观点。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生产工具的发展对古代社会的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将新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对古代生产工具和劳作的好奇心。
(二)媒体资源
为了辅助教学,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等媒体资源。多媒体课件能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能够生动地展示古代生产工具和劳作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供丰富的信息来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注重清晰性、简洁性和知识结构的把握。布局上,我会将板书分为几个部分,包括课程标题、主要知识点、图表、关键概念等。主要内容包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劳作制度的特点等。风格上,我会采用简洁明了的字体和符号,突出重点,使用颜色编码增强视觉效果。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一个直观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我会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改进,提高板书的质量。
(三)巩固练习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共21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共21张ppt)

弯刀(见右3图万),曾年使埃前及等国为之胆骨寒针。
缝制兽皮
(3)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不同劳作方式的特点及概况,在梳理并分析其对中国贡献的基础上,培养家国情怀
新石器后期 陶纺轮 纺线 参考答案(1)有烧制陶器的窑址说明烧制陶器的规模较大;发现了陶范,说明陶器的生产技术较高;陶器有很多种类,可分为生活类的和建筑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以 前的云南元谋人,是人类祖先中最早使用工 具的。人类祖先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料制造 的石制工具。有目的地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使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
早期的工具除了石器以外,还有木质、 骨质、角制及用贝壳制作和陶制等等。事实 证明明,后来人们所使用的全部农具、手工 业工具和辅助工具,其基本形态和结构多源 于原始工具,其功能也是在原始工具的基础 上扩展延伸开来的。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______人率先掌握冶铁 技术,后传入两河流域、 中亚、北非和欧洲
耒 耜 下(人1)列类根相 历据关史材结上料论的一最耕,指为作出合工我理具们的种从是类中繁( 可多以,)得从到木的、有石关、陶蚌器、的骨信等息质。的赫梯耕作工具到铁青制铜铸农造具的耕作工出具现再到_铁_灌_制_钢工_具_法_,(_经标历志_了曲_由步_辕粗_犁_到犁_精定_的型演进) 历

3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二)灌溉工具的变化
桔 槔
原始社会末期
东汉末期
三国时期
唐代
陶器
翻车(毕岚发明) 翻车(马钧改进) 筒 车
(三)驯化工具
饲养禽畜: 圏厩 喂 马: 马槽 捕捉动物: 弓箭、网
翻倒,翻倒,喝得 醉来吐掉,转来转 去自行,千匝万匝 未停。停未?停未? 禾苗待我灌醉。 ——徐来军《调笑 令》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3)灌溉工具富有特色:各区域的古代文明大多建立在大河流域,农 业灌溉工具不可或缺。在古埃及和中国,人们很早就利用杠杆原理进行 灌溉,如春秋时的楚国桔槔。中国古代还有翻车、筒车、风力水车等。
(4)持续改进,沿革清晰: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再到铁器时代,古 代农业生产工具经历了脉络清晰的演变,也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农业生产工具和手工业生产工具经历了 漫长的演变。人们发明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工具,不少生产工具在一 定历史时期内较为稳定。农业家庭式劳作、农业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家 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是古代重要的劳作方式。近代以来,机器大生产、 工厂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加快了社会前进的速度,使得生产方 式的变革此起彼伏,不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飞跃,也给人们的劳作 方式与生活方式带来深刻的影响。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 革命性的意义。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1.“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此时主要的生产工
具是
()
A.石器
B.耒耜
C.铁器
D.青铜农具
【答案】A
【解析】石器是原始社会的主要生产工具,故选A项。
2.据考古发现,河南洛阳战国粮仓遗址出土铁制农具72件,辽宁
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制农具70件,广西乐平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
⑤封闭性和落后性。小农经济下的农民生活十分封闭,与外界交流 少,缺乏进取和忧患意识,思维比较狭隘。
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国家赋税的主 要承担者,是国家徭役和兵役的根本来源保证,小农经济的繁荣与否关 系到封建经济的盛衰和封建政权的兴亡。
探究点二 生产工具对劳作方式的影响
材料一 甲骨文中有 “(王)大令众人曰, (xié)田”的记载。 [问题1] 材料一反映了铁器时代之前怎样的劳作方式?(培育史料 实证的核心素养) 【答案】劳作方式:集体劳作。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概念解析 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 三要素
主要标志 决定性作用
选必二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程标准: 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
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1.耕作工具的变化 根据教材,梳理中国古代耕作农具的变化情况。
(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具和 技术)纺织机成为家庭不可 或缺的生产工具。棉布逐渐 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汉·画像砖
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提花机模型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我国纺织原料经历过程:麻→丝→棉
【探究思考】元朝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衣服的 主要原材料,富贵者是丝,平民百姓则以 麻、葛为主。至唐代,在广大内地,棉布 还是稀有之物。
2.手工业劳作方式的发展
①概况:包括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以及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 营作坊。 ②特点: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相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经营 形态
出现时 生产经营

模式
产品及 流向
流通 方式
地位
官营 手工业
民营 手工业
家庭 手工业
西周
政府直接经 营,集中的 大作坊生产
弓箭、网
马槽
弓箭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耕作工具
①新石器早期 原始社会 ②新石器晚期
刀耕火种
----小件青铜器
先秦 ①有限青铜农具

②战国铁农具推广

秦汉—明清 南北朝----灌钢法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棉花的广泛种植;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政府重视,设置专门管理机构; 将棉花和棉布作为税收的内容。
影响:进一步推动棉花作为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增加了政府税收的来源,提高国家财政收入; 各阶层广泛使用棉织物,丰富了衣着的材质。
右厢房和四个盖钵式谷仓组成。门楼内站 立一个武士俑,周边一圈有回廊栏板。
(一)农业
1.集体劳作
(1)代表:中国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奴隶在田间集体耕作(生产工具落后, 劳动效率低下) (2)特点:生产工具简陋粗糙,耕地的深度、速度都十分有限。所以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 (3)影响:集体耕作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完成时令性的农业生产任务,进而维持集体劳动者的共 同生存与发展;但是它不利于调动劳动者个体的生产积极性,因而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农业生 产力的发展。
(一)耕作工具 3.铁制农具(铁器时代) (1)出现: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2)传播: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思考】西亚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 术的原因?
①赫梯王国铁矿资源丰富 ②靠近海边,利用海风吹动鼓风 机,将温度提升到冶炼铁矿石的 程度。
(1)历程 ①春秋末期,人们已开始用牛耕地。②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③汉朝以后,铁 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④唐代: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 步犁基本定型。
(2)作用:经济:①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下 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③经营方式: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④分配方式:推动税制 改革,如鲁国初税亩;⑤其他:利于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等;

统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教案

统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教案

第四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教学设计一、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选择性必修二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第一课。

本单元侧重于反映“劳动工具的日益改进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

”,这是自古以来中外不同人群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单元三课分别从古代、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现代三个时间维度展开,形成递进关系,反映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本课由三个子目构成:农业工具的变化、手工业工具的进步、劳作方式的发展。

前两目是并列关系,侧重介绍了农业领域耕作工具、灌溉工具、畜牧业工具的变化及手工业领域纺织业、陶瓷业和金属冶炼业工具的进步,即聚焦古代两大生产部门的生产工具进步。

第三目侧重于农业家庭式劳作、农业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作坊式劳作等古代重要的劳作方式。

前两个子目从物质技术角度对生产力发展进行梳理,第三子目则在生产力基础上对劳作方式进行解读,三个子目联系紧密: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而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反映的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又推动了生产关系发生变革,促进了劳作方式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经过近一个学期的选择性必修学习,学生基本适应了选择性必修在特定主题之下古今贯通、中外联系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历史思维广度和深度,初步具备了分析史料、进行推理的能力。

由于本课涉及劳动工具和劳作方式的发展变化,本课内容一方面都是生活层面上的,与学生的饮食、穿着等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另一方面,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基本上是全新的,00后的学生们大多缺乏劳动体验,教材中涉及的大部分劳动工具对他们而言是全然陌生的。

在这种既缺少前置的基础知识、又缺乏先行的生活体验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当地长期使用的典型工具、具象直观的图文音频材料提供丰富的历史细节,为学生的认知搭建脚手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深度学习。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2)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2)
4.图像展示:利用图片、图表等展示古代生产工具的演变,帮助学生直观地把握知识点。
(二)问题导向
1.设计问题:针对本节课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古代生产工具为何会不断演变?”“铁犁牛耕技术为何能推广?”等。
2.问题探究: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
3.问题拓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影响。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2)
一、案例背景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是高二历史统编版选必2的第4课内容。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以及古代劳作方式的特点。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古代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掌握铁犁牛耕技术的意义,以及古代劳作方式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4.反思与评价:本节课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同时教师的评价也给予了学生积极的反馈和指导。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收获与不足,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5.教学内容的深入与拓展:本节课不仅讲解了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基本知识,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影响。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相关问题,拓宽知识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深入与拓展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古代生产工具的认识较为模糊,容易将不同时期的工具混淆。此外,学生对于铁犁牛耕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古代劳作方式的特点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案例,旨在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内容。
二、教学目标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论从史出
古代社会劳作方式的发展 (1)各文明初期,人类基本上采取集体劳作方式,尤其是奴隶制 时期。 (2)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在各文明中非常普遍,在中国随着铁 犁牛耕的推广,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开始形成。
(3)农业庄园式劳作,主要存在于罗马共和国晚期,后来演变 为中古时期欧洲的庄园经济。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 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封建割据色彩浓厚,带有庄园式劳作的 色彩。 (4)手工业家庭与作坊作为农业的补充,长期存在,形式比较 单一,以内部传承为主,接受政府监管。
公社及其土地经营的 基本方式——井田制 瓦解,小农经济盛行
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 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 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 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教你读史】 第一问,关于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 的趋势,紧扣材料一生产工具的变化、经营方式的变化以 及农业技术的进步等相关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生产工 具的进步、经营方式的变化、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等方 面分析作答。第二问,关于影响,紧扣西周至战国时期和联 系所学知识,围绕“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 向封建社会过渡”等角度思考作答即可。
进行管理。
材料一
探究一 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
时间
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
农业技术
西周
耒、耜、、等,绝 大部分用木石、 兽骨和蚌壳制成
公 集 毕 于社体 出 邑农”劳 在民动野聚,,“冬族春则而毕,居令入,民在选相种当耕、高作除的、虫技灌等术溉方知、施面识具肥有、
战国
犁、锄、铫等铁 — 制农具,牛耕推广
历史上的耕作工具种类繁多,从木、石、蚌、骨等材质的耕作工具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教学设计
(3)组织实地考察、参观博物馆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提高对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认识。
2.教学策略:
(1)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从石器、青铜器、铁器等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工具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生产力的发展脉络。
(2)结合课本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我国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先进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4.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的态度。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设计意图:通过论文撰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请学生课后参观博物馆,了解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实物展示,并拍摄相关照片或视频。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参观心得,讨论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提高对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认识。
3.结合课本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博物馆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的认识。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认识到劳动者是历史的创造者。
2.通过学习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情。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3)熟悉古代劳动人民的劳作方式及其变化。
(4)分析古代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实物图片,了解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
(2)运用史料分析法,研究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3)通过案例分析法,探讨古代劳动人民的劳作方式及其变化。
(4)运用综合分析法,评价古代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是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中的一课。本节课在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了解古代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章节。主要知识点包括:
1.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从原始时期到封建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发展过程。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注重布局合理、内容精炼和风格清晰。在布局上,板书分为三个部分:左侧为课程标题和教学目标,中间为主要知识点,右侧为总结与思考。主要内容包括古代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关键知识点和案例分析。风格上,板书采用简洁明了的图表和关键词,突出重点,便于学生记忆。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会提前规划板书内容,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不同部分,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更新板书,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节奏,把握知识结构。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的新课导入方式将采用问题导入法。在课程开始时,我会提出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例如:“你们家里的厨房用具是如何演变的?这些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通过这些问题,我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随后,我会展示一些古代生产工具的图片,让学生对比现代的工具,思考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纺织工具
1.古代中国 (1)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2)新石器时代晚期: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3)汉朝:①使用纺车纺纱;
纤纤静女,经之络之。 尔乃窈窕淑媛,美色贞怡。 解鸣佩,释罗衣,披华幕, 登神机,乘轻杼,揽床帷。 动摇多容,俯仰生姿。
——王逸《机妇赋》
②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纺织品。
生产工具铁器时代
中国古代耕种方式的发展
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以来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距今约1万年前, 在原始农业出现时, 以石器为工具,把 草木灰当肥料,靠 天吃饭。
距今约七八千年前, 在新石器中期锄耕产生,
春秋:开始使用铁犁牛耕 战国:铁犁牛耕初步推广
人类大量以石器为工具, 汉朝:出现耦犁和犁壁,进一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1.了解古代农业、手工业劳动工具的改进,理解生产工具变革与人类社会生活的革命性意义。 2.掌握古代劳作方式的变化,分析劳作方式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3.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形成尊重自然规律,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等积极健康的态度。
1.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生产工具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2.古代农业劳作方式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认识 ①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经历了漫长的 发展过程。 ②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经验, 推动了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人民 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 ③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反映了人们 生产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生产生 活的发展乃至飞跃。 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整个农业发 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02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
单元概述:
在世界古代历史上,农业生产工具和手工业生产工具经历了漫长的演变。

人们发明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工具,不少生产工具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较为稳定。

农业家庭式劳作、农业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是古代典型的劳作方式。

近代以来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智能技术的出现,加快了社会前进的速度,使得生产方式的变革此起彼伏,不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飞跃,也给人们的劳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带来深刻的影响,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通过本单元学习要求了解人类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与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第四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标要求:了解人类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本课难点: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本课难点:铁在生产工具中的运用情况;
知识概要: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1. 人类的耕作工具,材质大体经历了从石、木、蚌到铁的变化。

2. 早期石器是打制石器,如石斧、石刀;后期出现磨制石器,如石铲、石犁等,还有钻孔技术。

3. 约距今五千年(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不过青铜农具数量较少。

4. 小亚细亚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来这一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5.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中国广泛使用。

南北朝时期,使用灌钢法制作农具。

6. 古代畜牧业的工具设施有:圈厩、弓箭、渔网、马槽等。

7. 灌溉工具的发明
(1)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2)我国在东汉末年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进行了改进。

唐朝出现了筒车。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1. 纺织业 (1)约三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使用骨针缝制兽皮。

(2)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国古人已经使用陶纺轮。

(3)汉代普遍使用纺车,并开始使用提花机。

(4)元代以后,织布机成为农耕家庭必备的生产工具。

2. 陶瓷业
(1)人们最初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来制造陶器。

(2)新时期时代晚期,开始采用坯车来制坯。

(3)南朝时,把坯件放在匣钵中。

(4)唐宋时,在器物底部放置支钉。

3. 治炼业
锉等。

(2)后来还采取铸造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属器具,工具包括坩锅、范等。

(2)中国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器作坊中大量的范。

战国以后出现了大量铁农具的范。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1. 农业家庭式劳作工业时代前,各国普遍采用。

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确立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

2. 农业庄园式劳作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中世纪欧洲长期存在。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

3. 手工业有家庭式劳作,作坊式劳作等形式。

手工业者职业世代相袭,政府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本课主要问题概括:
1、简述世界农业工具的进步
2、简述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的进步
3、简述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
4、简述中国古代冶金业的发展
5、简述世界农业耕作制度的发展
6、简述中国古代灌溉工具的发展状况
高考考点及典例:
考点一:劳作方式的发展
1. 农业家庭式劳作工业时代前,各国普遍采用。

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确立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

2. 农业庄园式劳作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中世纪欧洲长期存在。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

3. 手工业有家庭式劳作,作坊式劳作等形式。

手工业者职业世代相袭,政府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例题:
C .流民问题日趋严重
D .人地矛盾非常激烈
2、日本学者池田温对已出土的唐朝时期吐鲁番地区40余件文书进行了研究,其对农民自耕和租佃的情况作了统计(如下表)。

据表可推,当时该地区( C )
A .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B .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C .土地集中现象严重
D .国家控制的土地不断减少
3、如表所示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六朝时期同一现象的历史叙述。

据此表能够被认定的C .庄园经营与市场相互隔绝 D .庄园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点
4.汉代,普通农民除日常耕作之外,还会从事与直接农作无关的其他活动,如加工食品燃 料,纺纱织布,金属加工,裁缝,制革,制造和修补工具、器械、陶器与礼器等,还有修筑房屋,修补篱笆,以及其他诸如文娱、治安、运输和买卖活动,等等。

这反映出汉代( A )
A .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B .农民生活的富足
C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D .田庄经济的束缚
5.(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D )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6.(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C )
A .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 .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 .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 .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7.(2019年江苏卷)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
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A )
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
8.(2019年海南卷)“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

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 B )
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