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基本规则——六要素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第一章:对联的基本概念1.1 对联的定义:对联,又称对子或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独特形式,由上下两句话组成,对仗工整,韵律协调。
1.2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繁荣,至今仍然深受人们喜爱。
1.3 对联的作用: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还具有装饰、喜庆、祭祀等多种功能。
第二章:对联的基本结构2.1 对联的上下两句:对联通常由上下两句组成,上联和下联,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
2.2 对联的平仄和韵脚:对联要求平仄相间,韵脚相同,以达到韵律协调的效果。
第三章:对联的创作方法3.1 拟题: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对联的主题和内容。
3.2 思考对仗:在上联的基础上,思考下联的内容,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
3.3 选择词语:选择恰当的词语,注意词语的意义、感情色彩和韵脚。
3.4 拟写对联:根据对仗和词语的选择,拟写上下联,要求语言通顺,表达清晰。
第四章:对联的鉴赏和评价4.1 对联的鉴赏:通过欣赏优秀的对联作品,理解对联的意义、形式和艺术价值。
4.2 对联的评价:从对仗、韵律、意义、语言等方面对对联作品进行评价,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章:对联的应用和传承5.1 对联的应用:对联在日常生活、节日庆典、文化活动中广泛应用,增添了喜庆和文化的氛围。
5.2 对联的传承: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教育、比赛等方式,传承和弘扬对联文化。
5.3 对联的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联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
第六章:对联的修辞手法6.1 对联中的对仗:对仗是对联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修辞手法,要求上下联意义相对应,词性相对应,结构相对应。
6.2 比喻和象征:在对联中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富有表现力和深度。
6.3 拟人和托物言志:通过对联中的拟人和托物言志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
第七章:对联的写作技巧7.1 炼字:在对联写作中,精心挑选字词,使对联语言更加精确、生动。
初中语文对联教案
初中语文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历史,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3.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4. 对联的鉴赏和评价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2.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历史,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创作方法和技巧。
2. 示范法:教师示范创作对联,学生跟随练习。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联创作心得,互相评价。
4. 鉴赏法:欣赏经典对联,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等、意义相关。
3. 讲解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选材、构思、对仗、炼字等。
4. 示范创作对联:教师现场创作一副对联,讲解创作过程和心得。
5. 学生跟随练习: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学生尝试创作对联。
6.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互相评价。
7. 欣赏经典对联: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经典对联,提高审美能力。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技巧。
9.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尝试创作对联,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对联创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对联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段村一中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掌握对联的一般规则。
2.学会对简单的对联,能准确解答对联考试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对联题在三月质检、四月质检和模拟考试中都有出现。
二、知识指导2.1 概念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的独特艺术形式。
2.2 特点对联的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的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尽量避免字面重复。
比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比如:屋后松竹添秀色。
门前XXX吐幽香3.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比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5.形式上,对联通常用毛笔竖写,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2.3 分类按使用范围:装饰联、应用联。
装饰联主要指用于美化环境的对联,如装饰亭台楼阁、名胜古迹的对联,装饰书房卧室、名画宝砚的对联。
一般富有哲理,回味无穷。
比如:春水绿浮珠一颗。
夕阳红湿地三弓(XXX)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题书斋)应用联指有较强针对性的对联,如春联、挽联、婚联、喜联、行业联、交际联等。
比如:长天欢翔比翼鸟,大地喜结连理枝。
(婚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寿联)剪下功夫年轻几许,指头技艺貌美十分。
关于初步理解对联的教案
关于初步理解对联的教案一、教案简介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字文化独有的艺术形式之一。
通过初步理解对联,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逻辑思维和文化素养。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构成要素,并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对联的构成要素和写作技巧;- 能够初步创作符合对联要求的对联作品。
2. 过程与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 创意激发法。
三、教学内容1. 对联的概念和特点;2. 对联的构成要素;3. 对联的写作技巧;4. 对联的创作实践。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对联的概念和特点(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汉字的特点,如形声字、会意字等。
2. 介绍对联的概念和历史渊源,并展示一些经典对联作品。
第二步:对联的构成要素1. 解释对联的“对”和“联”的含义,并以实例详细说明。
2. 分别讲解对联的上下联构成要素:- 韵律:上下联的音韵要相对应;- 内容:上下联要有一定的关联性;- 格式:上下联的字数要对称,结构要清晰。
第三步:对联的写作技巧1. 引导学生分析经典对联的写作技巧,如押韵、平仄、比兴等。
2. 给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对联写作技巧,如夸张、对比、反义、衔接等,并让学生模仿创作。
第四步:对联的创作实践1. 分小组进行对联创作训练,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每组选取一组最具创意和表达力的对联,进行展示和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对联概念的理解和创作的参与度。
2. 评估学生对联创作的内容、格式和技巧运用情况。
3. 鼓励学生相互欣赏、评价和改进对联作品。
六、教学拓展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联社团、比赛等活动,拓宽对对联艺术的认识。
2. 组织观摩名家或专业人士的对联展示和讲座。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和创意激发法,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对联,并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对联的美感和魅力。
关于学习对联的教案
关于学习对联的教案教案:关于学习对联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对联的概念及特点;2. 掌握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方法;3.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对联的结构和写作方法;2. 对联的创作要点。
三、教学内容1. 对联的概念介绍对联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对仗、反衬、联架等手法,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意境和寓意。
对联常见于春节、节庆等场合,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表演形式。
2. 对联的特点(1)对仗:对联的前后句应在意义和音韵上相互呼应,形成合理的对仗关系。
(2)反衬:通过对比、对照的手法,突出文字的矛盾、互补或对立关系。
(3)联架:对对联的结构进行构建,使整体的形式美感更为突出。
3. 对联的结构和写作方法3.1 对联的结构对联通常由一组对仗工整的两句组成,分别称为“对联的上联”和“对联的下联”。
上联和下联之间通过对仗或者反衬的手法形成一组衔接紧密的对仗关系。
3.2 对联的写作方法(1)押韵:上下联的末字应形成韵脚,使对联音韵和谐。
(2)工整规范:对联应注意字数相等、字形格式整齐、字迹书写规范等要求。
(3)意象生动:对联的内容应立意明确,意境生动,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
4. 对联的创作要点(1)主题鲜明:对联的创作应注重主题的选择,突出节日、场景或者特定主题的内容,使对联更具针对性和感染力。
(2)用典巧妙:巧妙运用成语、俗语、谚语等文化常识,增加对联的深度和内涵。
(3)词语协调:上下联的用词应协调一致,营造整体的语感和美感。
(4)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尝试突破传统的对联形式,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对联的概念介绍(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对联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形式和魅力。
2. 对联的结构和写作方法(30分钟)教师以示范为主,通过对联的实例分析,向学生讲解对联的结构和写作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联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3. 对联创作活动(4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对联创作活动,每组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对联创作。
七年级语文上册《诵读欣赏对联六副》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讲述一个有关对联的趣味故事,如“唐伯虎对联招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结束后,提出问题:“你们觉得对联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对联的定义和特点。
(2)情境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对联的实物图片和相关故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对联的魅力。
(3)实践性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和展示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教学策略:
(1)注重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2)强化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对联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诗文有一定的了解和感悟。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学形式充满好奇,但可能对联的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对对联的欣赏和创作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发现对联的魅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掌握对联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此外,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教学活动应注重趣味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升他们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2.学生分享自己对对联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对联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如字数、断句、平仄、对仗等。
3.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习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对联的6个基本要素
您好!一、联律基本规则六要素对联是中国独有的文学体裁。
其萌芽于西晋,成形于唐代,推广于五代宋元,繁荣于明清,而大盛于当代。
对联不似律诗绝句只五言、七言两种,它少则两言、三言,多则几十言、上百言。
联律有其基本规则,共包含六个要素: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六要素中每条都有一个“对”字,突出体现了对联的根本特征。
一副合格的对联,一定要符合这六条基本规则,缺一不可。
下面我们通过几副例联来认识与掌握基本规则: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这是清朝乾隆年间,一次科举殿试时,乾隆皇帝出的上联,甲科前三名进士之一刘凤浩对的下联。
这副联很有名气。
因为刘凤浩在县试、院试、乡试、京试中,一路走来都是第一名,本该被点为状元。
可是殿试时,皇帝将要提笔御点三鼎甲的时候,发现刘凤浩一目失明。
皇帝做了难,不想点他为状元,可又恐遭后人非议,说皇上以貌取人,不唯贤是举,于是出了这个上联。
这上联说的是四种星辰名称。
黎明日出前东方迟落的那颗叫启明星,傍晚日落后早出的那颗是长庚星,如箕形的南箕六星,如斗形的北斗七星。
用以示意皇帝要摘星点状元了。
下联刘凤浩用四时与四种花卉名称对句,说他自己是探花郎。
对的天衣无缝,可是被皇帝趁水活泥,利用他的话把他点成了探花郎。
现在,我们用联律基本规则六要素来逐条验证这则对联是否合格。
第一条,字句对等。
字句对等包涵两重含义,字要对等,句也要对等。
例联共有四个分句,分别为:三、三、四、五,共十五字,且上下联一致,符合字句对等。
这里我们再来看一例,是否符合字句对等原则。
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岁这是一副给袁世凯的挽联,其实是借对联要对等的形式,说他窃国称帝“对不住”中华民国。
“对不住”就是说少了一个字不对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词性就是词类。
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等。
对品就是在上下联对应的位置上的词语,一定要词性相同。
小学教案对联基本格律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
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
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作者认为,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
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
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
如:觉行圆满;功德庄严。
(正对)心平积福;欲重招殃。
(反对)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
如: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
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
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
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
如: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
(常用无情对)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
(常用无情对)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
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对联讲义教案之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二课时)
• 主谓短语如:花开、叶落、蝶舞、鹰飞、日照、风吹、君来、墨 洒、酒浓等。
• 偏正短语如:红花、绿草、疾走、狂书、闲情、逸致、烈酒、征 帆、长河等。
• 动宾短语如:凭栏、举樽、观山、濯足、开卷、问情、抒怀、倾 杯、寻幽等。 Nhomakorabea、节律对拍
• 节律对拍,是指上下联句的语句节奏保持一致, 通俗的说就是上下联断句规律要一样。节律, 也称节奏、音步,即有规律的重复。语句节奏 的确定分为两种:
• 声律节奏: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 现单字占一个节奏,如五七言律句均为奇数句, 故每句的尾字为单字而占一个节奏。说白了就 是机械的二字一节来断句。
• 语意节奏:即按语句中语意的自然停顿处来确 定节奏点。说白了就是一个词不管有几个字, 都在词的后边断开。
声律节奏与语意节奏的异同
• 语意节奏与声律节奏有时一致,有时并不 一致。例如,“风云三尺剑”,按声律节 奏为“风云/三尺/剑”,按语意节奏为“风 云/三尺/剑”,二者是一致的。再如,“于 无声处听惊雷”,按声律节奏为“于无/声 处/听惊/雷”,而按语意节奏为“于/无声 处/听/惊雷”,二者是不一致的。按语意节 奏确定节奏点时,遇到不宜拆分的三字、 四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 字,中间不再细分节奏点。
结构对应练习
• 桃羞雨后添佳韵 • 喜上梅梢唱颂歌 • 桃羞/喜上为 主谓结构 ;梅梢/雨后为 偏正结构 ;添佳韵/唱颂歌为 动宾结构 , 其中佳韵/颂歌为 偏正结构 。
结构对应练习
• 青天抒远志 • 绿径探幽情 • 青天/绿径为 偏正结构 ;抒远志/探幽情 为 动宾结构 ,其中远志/幽情为偏正结构 。
对联六要素
对联六要素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楹联,俗称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创作楹联的规则就是《联律通则》,其中规定了六条基本原则,也就是六要素。
这是创作楹联要掌握的最基本的东西,它们分别是: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一副楹联作品只要同时符合这六要素的要求,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楹联。
第一要素:字句对等首先,对于单句联,如三字句称为三言联,五字句称为五言联,七字句称为七言联,等等,只要字数相等就行了。
例如,冯广鉴先生的五言联:逸情挥梦笔;泼墨写凌云。
上联五字,下联五字,上下联字数相等。
再如,付本信先生的七言联:篙逐一江巴蜀月;神驰五彩凤凰桥。
上联七字,下联七字,上下联字数相等。
但对于双句联和多句联,如果只满足字数相等是不行的,必须同时满足句数也相等。
例如,姜一白先生写泰山的一副楹联:问岳何奇,未到顶峰能揽月;沿途尽秀,才登半道便穿云。
上下联都是两分句。
再如赵志先生题毛主席画像的楹联:大浪滔天,中流击水,岂止魏王输气概;诗篇耀世,翰墨传神,更凭文字点江山。
上下联都是三分句。
当然,还有超过一定字数的长联,比如清代孙髯翁为昆明滇池大观楼所题长联,长达180字,称为180字联。
一般四言句、五言句、六言句、七言句居多。
一副对联,字数不限,短可仅二三字,长可至百千字,但上下联的字数、句数必须相等。
第二要素:词性对品所谓品,就是类。
就是要求在上下联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要求词类属性相同。
词性相同是对联“对偶艺术”的精髓所在。
在现代汉语中,汉字总体上分为实词、虚词两大类。
实词包括:名、动、形、数、量、代词虚词包括:副、介、连、助、叹、拟声词。
词性对品是指上下联相同位置的文字词性必须相同。
即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
例如:和风吹柳绿,细雨润花红。
诗句中“和”对“细”、“绿”对“红”两个形容词相对,“吹"对“润”是两个动词相对,“柳”对“花”是名词相对,两句诗构成了一副对联,描写了美丽的春景。
对联 教案
《对联六副》教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熟读成诵。
2、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一些常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趣”为先。
3、学会欣赏对联的方法。
二、简单介绍对联知识:——作对联,要合于下列五大规律:(幻灯)(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三、精讲点拨六副对联1、题于湖南岳阳城楼。
上联写洞庭湖景,下联暗引范仲淹《岳阳楼记》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写爱国爱民的情怀。
(抄于对联旁)上联应读出开阔宏大的气势,下联慢一点,将心系百姓忧乐的感情读出来。
2、上联赞岳飞“精忠报国”;下联鞭挞秦桧弄权卖国谋害岳飞等罪。
秦桧【qín huì】“有幸”要重读,“埋忠骨”则要读出崇敬、悲伤,“佞臣”要读出我们的鄙视厌弃之情。
3、照书讲即可。
4、因为同字不同音而广为流传。
明代文学家徐渭所写。
用海水每天的涨落与浮云的消长表达人们对传说中孟姜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千里送寒衣的执著精神的崇敬。
5、这是常见的春联,以天、地、人、物都非同寻常,表现人们的良好的祝愿并有吉祥之意。
王勃,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
6、卧室托物言志,表现他热爱祖国,追求真理,为革命事业顽强斗争的精神与坚贞的情操。
五、布置作业——直接做一张联系,并背诵对联对联的类型:(最后凭兴趣补充)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春联: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对联的定义和类型,了解对联的构成要素及基本结构,能够正确书写对联。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对联的欣赏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对联的定义和构成要素。
2. 对联的常见形式和创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对联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2. 对联的审美评价标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对联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对联的特点和用途。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对联的定义:对联是汉字文化的瑰宝,是两句相呼应的诗句,具有对仗、押韵和平仄等特点。
(2)对联的构成要素:上下联、对仗、长度相等、押韵。
(3)对联的基本结构:平行对仗、交叉对仗。
3. 实例分析(15分钟)教师呈现几组对联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分析其构成要素和结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对联的美感和创作技巧。
4. 创作实践(30分钟)(1)学生分组合作,自由创作对联。
教师提供一些主题,如新年祝福、友谊、家庭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2)学生展示自己的对联作品,同学们进行欣赏和评价。
5. 对联欣赏(15分钟)教师介绍一些经典的对联作品,如楹联、春联等,让学生欣赏并评论,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审美能力。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对联的构成要素和创作技巧,引导学生认识到对联的魅力和传承价值。
五、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继续创作对联,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六、板书设计对联:上下联、对仗、长度相等、押韵、平行对仗、交叉对仗。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堂对联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对联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而且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中,我注重通过实例分析和创作实践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让他们亲身体验对联的魅力。
同时,也通过对对联的欣赏和评价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第二讲 对联六大要素
第二讲对联六大要素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
联律的基本格律,与格律诗相近,但比之更严格,只是没有押韵的限制。
概括起来有六大要素和六大禁忌。
对联的六大要素是:字数相等,句式一致,词性相当,结构相同,平仄相对,意境关联。
本次重点讲词性和结构两大要素。
1. 字数相等。
对联可短可长,不管长短,上联(出句)与下联(对句)的字数必须相等,这是对联最起码的要求。
2.句式一致。
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必须相同。
节奏在对联中,可以表示为音义的停顿,相同字数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形式。
如五言联的节奏形式:“二三”式: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二一二”式:挥毫|列|锦绣;落纸|若|云烟。
“二一一一”式: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
“一四”式: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3.词性相当词性,或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
要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
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
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
现代汉语将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
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
其中名词,又细分为十几类,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
怎样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古人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
即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词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
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
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
例: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
对联基本规则——六要素学案
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一课时字句对等与词性对品学习目标:了解《联律通则》及对联六要素,重点讲解字句对等与词性对品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的特点。
为了促进中国楹联文化的发展,2007年6月1日,中国楹联协会颁布了《联律通则(试行)》,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学会在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联律通则》又作了认真的修改。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决定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联律通则》(修订稿)。
《联律通则》(修订稿),是对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凝聚着我国楹联人的聪明才智。
它的制定和实施,是近年来楹联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我国楹联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必将对楹联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生机。
《联律通则》的第一章就是基本规则,这是对联创作的基础与核心,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对联的基本规则有哪些呢?一、基本规则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二、字句对等字句对等是指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这一规则包括了字数和句数两个层面的含义。
以上例子意在说明字句对等。
可见一幅对联,上联字句数与下联字句数必须相等。
可是也有特例,如: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在这幅对联中,上联5个字,下联6个字,上联对不起下联,意思就是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三、词性对品所谓“品”,就是类。
提到词性,我们首先要明确词性的分类:即实词和虚词。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我们来看下面一联:开卷神游千载上;垂帘心在万山中。
请大家逐字分析对应的词性。
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
请大家逐字分析对应的词性。
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一致,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让学生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难点:让学生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 通过讲述对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10 分钟)
- 介绍对联的定义、组成部分(上联、下联、横批)和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意境相承等)。
- 通过一些典型的对联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联的特点。
3. 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15 分钟)
- 讲解创作对联的基本要求,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等。
- 提供一些对联创作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学生分组创作对联(15 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创作自己的对联。
- 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
5. 小组展示与评价(10 分钟)
-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对联,并解释其意义和创作思路。
-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的建议。
6. 课堂总结(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总结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以及创作对联的方法。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对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了创作对联的基本方法。
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对联》教案
《对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掌握一些基本的对联创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形式和创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
1. 对联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 对联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法:教师讲解对联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 示范法:教师示范对联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3. 实践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对联的创作实践。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对联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2. 讲解新课:教师讲解对联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3. 示范新课:教师示范对联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4. 实践新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对联的创作实践。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对联的形式和创作技巧。
五、教学评价
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结果评价:通过测试或作业,检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写对联的六要素——简明扼要,一学就会!
写对联的六要素——简明扼要,一学就会!写对联的六个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平仄相对(谐),逻辑相通,节奏相和。
一、字数相等“字数相等”包含三层意思:上下联相对应的词组字数相等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字数相等上联总字数和下联总字数相等比如:上联:春来眼际下联:喜上眉梢(相对应的字、词字数相等)如果这个问题清楚了,节奏问题就不是问题了病例:上联:春来眼际下联:风光无限多分句例:上联:山明水秀,八节四时颜不老;下联:日丽风和,千年万古景长春。
二、内容相关对联上下联内容应有关联否则,只是对,不是联应把一副对联看作一篇文章,要有主题和中心思想不能上下联各说一件不相关的事物如“春来眼际,喜上眉梢”,两句话共同表达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病例:春来眼际悲上心头两句话表达的意义相隔甚远,这是不行的“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最基本的要素三、词性相当“词性相当”是对联的语法要素其含义是:上下联相对应的每个字、词的词性应属于同一类别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花草对花草,天文对天文自然对自然,人物对人物如:春来眼际名动名喜上眉梢名动名四、平仄相对(谐)“平仄”的概念“平”指普通话阴平、阳平,即第一、二声如“衣(阴平)、咦(阳平)”在对联中称为“平声字”“仄”指普通话上声、去声,即第三、四声如“倚(上声)、义(去声)”在对联中称为“仄声字”古音中的入声字归于仄声今音的轻声字,视语言环境,可平可仄“平仄相谐”,就是声调相互协调以便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律感所以,“平仄相谐”也是对联的声律要素对联不像格律诗词那样要求尾字押韵但要求上联联脚是仄声,下联联脚是平声。
即所谓的“仄起平收”如:春来眼[际]平平仄[仄]喜上眉[梢]仄仄平[平]上例中,上下联除尾字平仄相反外,其他字的平仄也是相反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字字相对,对打好基础是有很大帮助的上下联平仄相反也是“对”的概念,即反向对应如果符合马蹄韵,对联声律并不要求每个字都平仄相反马蹄韵是对联的基本格式,也是没有争议的格式五、逻辑相通通俗地讲,就是符合人们所掌握和公认的常识通,就是能解释得通符合人们生活的常识性认知逻辑病句:家徒四壁千书柜家徒四壁,是指穷得除了墙壁外,别无他物了这么穷,又哪来的千书柜呢不符合常理又如:坦荡襟怀行厚道茫然尘世树平心既是茫然,又怎能树平心呢?若有平常心,便不会茫然了如改成:坦荡襟怀行厚道,坚贞气节铸忠心。
对 联 格 律 六 要 素
对联格律六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基础要素)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语法要素)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声律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
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应、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幅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比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上联是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苜蓿》句:“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
下联则是一般春联句,两者没有联系。
上下联内容的关系大致分为两种:正对:即上下联立意相近,如:觉行圆满功德庄严反对:即上下联立意相反,如: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另外,上下联内容之间还存在各种逻辑关系,常见的有并列、连贯、递进、假设、条件、转折、选择、因果、目的等。
具体内容参见有关文献。
内容相关特例之一:无情对“无情对”的基本规则是: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或有似是而非的联系),上下联联意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趣味性。
有关“无情对”的更多知识,另见《关于无情对》,此处仅举数例,供联友玩味。
树已半寻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相传“无情对”为清代张之洞所创。
一天,张之洞在陶然亭会饮,以当时人的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为上句,张对“果然一点不相干”,另一人则对“萧何三策定安刘”。
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纵”“点”“策”皆转义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休”“相”“安”皆虚字;“斧”“干”“刘”则为古代兵器。
尤其是张之洞的对句,以口语对诗句,更显出乎意料之趣味。
白日放歌须纵酒黑灯跳舞好揩油同观日月异想天开因春倦鸟独啼处宁夏回族自治区珍妃苹果脸瑞士葡萄牙可见,“无情对”几乎完全在内容相关的范围之外,因其诙谐有趣,且自古有之,早为大众喜闻乐见,姑且纳入“特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一课时字句对等与词性对品学习目标:了解《联律通则》及对联六要素,重点讲解字句对等与词性对品【学生自己看一下楹联相关内容】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的特点。
为了促进中国楹联文化的发展,2007年6月1日,中国楹联协会颁布了《联律通则(试行)》,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学会在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联律通则》又作了认真的修改。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决定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联律通则》(修订稿)。
《联律通则》(修订稿),是对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凝聚着我国楹联人的聪明才智。
它的制定和实施,是近年来楹联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我国楹联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必将对楹联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生机。
《联律通则》的第一章就是基本规则,这是对联创作的基础与核心,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对联的基本规则有哪些呢?一、基本规则对联是一个对立统一、和谐完美、构成特定而完整意义的有机整体,对联上下联语之间必须做到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也就是说,同时具备以上六项基本要素的,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楹联。
下面我们来具体讲解一下对联的“六要素”。
二、字句对等首先看“字句对等”,字句对等是指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这一规则包括了字数和句数两个层面的含义,整体而言,一副对联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在多分句的情况下,上下联各自包含的分句数要相等,每个相对应分句的字数也要相等。
一言:墨泉二言:花好月圆三言:书锦绣绘宏图四言:风梳碧柳雪印红梅。
五言:山因禅寺静;风为草斋凉。
六言:此是山阴道上;如来西子湖边。
(绍兴东湖联)七言: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孙星衍)八言: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题杜甫草堂联)九言:花雨能仁,祝嵩龄亿载;昙枝普茂,巩海甸三乘。
(《万寿圣典》)以上例子意在说明字句对等。
可见一幅对联,上联字句数与下联字句数必须相等。
可是也有特例,如: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这种联一般是谐趣联,是为了表达某种特别的意思而故意为之。
在这幅对联中,上联5个字,下联6个字,上联对不起下联,意思就是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这种对联只是娱乐,不做系统研究。
三、词性对品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词性对品”,词性对品是指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才能构成对仗。
所谓“品”,就是类。
词性对品即词性一致的问题,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词的词类属性相同。
提到词性,我们首先要明确词性的分类:即实词和虚词。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所谓“词性对品”,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每个字的词性),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词类相同是对联“对偶艺术”的精髓所在。
即上下联相应的字词要用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体来讲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我们来看下面一联:开卷神游千载上;垂帘心在万山中。
请大家逐字分析对应的词性。
此联中,“开/垂”和“游/在”都是动词,“神/心”和“卷/帘”都是名词,“千/万”都是数词,“上/中”都是方位词,属名词范畴。
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
请大家逐字分析对应的词性。
此联中,月/风都是名词,斜/散都是动词,诗/墨都是名词,梦/花都是名词,瘦/香都是形容词。
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一致,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
这也涉及到对联的宽工问题。
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
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那么,“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家禽。
如: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
此联为传统的自然描景联,它没有任何政治意义。
最大特点就是对仗工整,请大家逐字分析对应的词性。
上下联第一个字“春”、“秋”为时令类名词,第二字“前”、“后”均为方位词,第三字“有”、“无”此处为动词,第四字“雨”、“霜”为均为天文名词,第五字“花”、“叶”为植物类名词,第六字“开”、“落”均为动词,最后一个字“早”、“迟”为形容词。
如:竹因临水情斯畅;兰以当风气亦和。
请大家逐字分析对应的词性。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均为形容词。
再如:急水与天争入海;乱云随日共沉山。
(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请大家逐字分析对应的词性。
联中上下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
对仗也是极工的。
四、牛刀小试下面我们来做几个练习:(一)排序练习12345(上、板、路、桥、青、踪、道、马、锁、霜、行)(二)填空练习1、春风报喜==((三)对句练习1、月色==花容2、山带雨==柳调情3、风吹叶落==雨润花开4、推窗迎晓月==提笔写春诗5、三餐俱有书调味==双目常随月动情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二课时结构对应与节律对拍教学目标:掌握结构对应与节律对拍两个基本原则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对联中字句对等和词性对品两个原则,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结构对应和节律对拍,首先看结构对应:一、结构对应“结构对应”是指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及虚词的使用、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角度讲,也就是说,相应的句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尽可能一致,那么,词语结构包括哪些种类呢?词语结构指词语之间的关系,对联中常用的词语结构关系包括: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并列短语、介宾短语等。
主谓短语如:花开、叶落、蝶舞、鹰飞、日照、风吹、君来、墨洒、酒浓等。
偏正短语如:红花、绿草、疾走、狂书、闲情、逸致、烈酒、征帆、长河等。
动宾短语如:凭栏、举樽、观山、濯足、开卷、问情、抒怀、倾杯、寻幽等。
动补短语如:寻遍、写尽、推开、看罢、携来、带去、留下、理清、醉倒等。
并列短语如:探寻、早晚、开合、风花、雪月、意气、咏叹、胸怀、来去等。
介宾短语如:自……、从……、于……、在……、将……、把……、向……等。
创作对联时应该做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或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句式结构指的是对联中分句之间的关系,常见句式结构关系有: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承接关系和相互解释等。
并列关系如:柳绿桃红、莺歌燕舞、舞伴歌随、烹茶煮酒、戴月披星等。
因果关系如:花开惊宿鸟、水落石出、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成由勤俭破由奢等。
递进关系如:得陇望蜀、斩草除根、得寸进尺、雨润花更艳等。
转折关系如:夜静意难平、承接关系如:凭栏遥望、举樽邀约、踏径寻芳、春来燕子飞等。
我们来看几个对联实例:桃羞雨后添佳韵喜上梅梢唱颂歌请大家逐词分析对应的结构。
桃羞/喜上为主谓结构;梅梢/雨后为偏正结构;添佳韵/唱颂歌为动宾结构,其中佳韵/颂歌为偏正结构。
青天抒远志绿径探幽情请大家逐词分析对应的结构。
青天/绿径为偏正结构;抒远志/探幽情为动宾结构,其中远志/幽情为偏正结构。
灯映寒窗方博览心怀远志可长行请大家逐词分析对应的结构。
在结构对应方面,有一点需要补充说明一下,那就是词语结构与句式结构的对应问题。
王力先生在谈到“对仗上的语法问题”时说,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
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
例如,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三分国”是“盖”的直接宾语,而“八阵图”却不是“成”的直接宾语,正确理解应该是在“成”字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可见对仗是不能过于拘泥于句式结构的相同。
鉴于此,对“结构对应”的把握,主要应侧重于上下联词语结构的对应,在此基础上,再适当关注词义配合、词序排列和修辞运用等方面的知识,惟此才有助于对于“对仗”的理性把握。
至于把握的尺度,则是“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并非强求一致。
二、节律对拍接下来,我们讲一下“节律对拍”。
节律对拍,是指上下联句的语句节奏保持一致,通俗的说就是上下联断句规律要一样。
节律,也称节奏、音步,即有规律的重复。
语句节奏的确定,既可以按“声律节奏”以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个节奏,如五七言律句均为奇数句,故每句的尾字为单字而占一个节奏;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按语句中语意的自然停顿处来确定节奏点。
语意节奏与声律节奏有时一致,有时并不一致。
例如,“风云三尺剑”,按声律节奏为“风云/三尺/剑”,按语意节奏为“风云/三尺/剑”,二者是一致的。
再如,“于无声处听惊雷”,按声律节奏为“于无/声处/听惊/雷”,而按语意节奏为“于/无声处/听/惊雷”,二者是不一致的。
按语意节奏确定节奏点时,遇到不宜拆分的三字、四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中间不再细分节奏点。
我们来看几个对联实例:例如: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
声律节奏: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
语意节奏: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
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
请同学们分析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声律节奏: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
语意节奏: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
花萼楼间,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
请同学们分析声律节奏和语意节奏声律节奏:花萼/楼间,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
语意节奏:花萼楼/间,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
三、牛刀小试(一)排序练习1、金菡萏==(玉芙蓉)(芙、玉、蓉)2、早汤先宿酒==(晚食继朝饔)(饔、继、食、晚、朝)【饔:早饭】3、唐库金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宝、延、会、津、龙、剑、成)4、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日省冬烘)(曝、帘、南、省、日、烘、冬)5、巫峡浪传,云雨荒唐神女庙==(岱宗遥望,儿孙罗列丈人峰)(望、宗、孙、遥、儿、岱、列、峰、丈、罗、人)(二)填空练习1、绿绮==(青)锋2、数竿君子竹==(五树)大夫(松)3、金盘同宝烛==(玉盏)对银釭4、内苑佳人==边关(过客)5、满地风光愁不尽==(连天)烟草憾(无穷)(三)对句练习1、花残==月落2、鸡啼晓月==马啸山风3、柳林穿紫燕==花圃引黄蜂/杏苑满红霞4、雨过春城花烂漫==风吹野陌柳妖娆/人行秋浦意萧条5、淡酒微醺诗意醉==秋风遥引客思长/春风遥送我心清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三课时平仄对立和形对意联教学目标:掌握平仄对立和形对意联两个基本原则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对联中字结构对应和节律对拍两个原则,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平仄对立和形对意联,首先看平仄对立:一、平仄对立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