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精神调摄养生1
1.养生方法

“六害”——名利、声色、货财、 滋味、佞妄、妒忌六害不除,万事纠心 ,神难得清静。
(2)抑目静耳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庄子》
“目爱彩色,命曰伐性之斧,耳乐淫声, 命曰攻心之鼓”——《坚瓠集》 “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 妄动,心无妄念。”——《千金要方》
2、怡养情志
二、运动形体(适量运动)
(一)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不 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吕氏春秋· 尽数篇》
“生命在于运动”
——伏尔泰
“最易使人衰老,最易损害一个人的, 莫过于长期不从事锻炼”
——亚里士多德
“器官得不到锻炼,同器官过度紧张 一样,都是极其有害的。”
——康德
兴趣爱好
诗词歌赋 琴棋书画 花木鸟鱼
健康八大要素
1、营养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保持营养 平衡,要多吃粗粮、杂粮和新鲜蔬菜, 饮食中要注意低盐、低糖、低脂肪。 2、锻炼 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条 件,选择一、两种适合的方式进行锻炼 并持之以恒。尤其是老年人,以中、低 运动强度的锻炼方式为宜。
3、喝水 每天要喝足够量的清洁水,最 好养成清晨喝一杯凉开水的习惯。 4、阳光 经常到户外活动,接受自然光 线的照射。
怡养情志——保持心情舒畅悦乐,并顺 应外界刺激的变化,适当地控制情绪, 以调节自己的情志活动。
民间谚语: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生气催人老,笑笑变年少。”
(2)循理乐俗
即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理解现实 ,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善于适应 周围环境,适应一般世俗的生活方式和 习惯。
(3)意志坚强
——《老老恒言》
强心的法宝 调整代谢的天然“药物” 奇妙的镇静剂 散步出智慧
《精神养生法》PPT课件

▪ 超脱——淡 定
完整版ppt
17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3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他 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公元前104年,他就动手编写 《史记》。
▪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
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
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
完整版ppt
14
5.悲胜怒
▪ 最适用于病人自觉以痛苦为快的病症。对 消散内郁的结气和抑制兴奋的情绪有较好 的作用。
▪ 暴怒—气血逆乱、神迷惑而不治。 ▪ 悲则气消,血气得以消散而下行。
▪ 《儒门事亲》张子和
完整版ppt
15
二、移情法
▪ 即通过一定得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情绪和意 志,以解脱不良情绪的影响。
第五章 精神养生法
精神养生法是在养生学基本观念 和法则的指导下,通过主动的修德 怡性、调志摄神、节欲安神、静心 养神、积精全神、四气调神等多种 途径,保护和增强人的精神健康, 力求达到形神高度统一的养生目的。
完整版ppt
1
第一节 修德怡神
▪ 《礼记·中庸》:“大德必得其寿”
▪ 唐代孙思邈指出:“德所不觉,纵服玉液金丹, 未能延寿”
▪ 我国1985年首次评选出的286名健康老人(80岁 以上),他们的保健经完验整版集ppt 中到一点,就是乐于奉 3 献、情绪乐观、永思进取。
二、胸怀坦荡 光明磊落
▪ 孔子:“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对内心环境的一个良好刺激,有利于健康 长寿。
▪ 巴西医生阿尼塞托·马丁斯耗时10年对580名贪
保健养生之精神调摄

保健养生之精神调摄中老年人养生保健应注意将调摄精神与保养形体进行有机结合。
因为形体和精神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人的精神只能依附于形体而存在,而人的精神状况则直接影响着形体的盛衰存亡。
健全的形体是精神充沛、聪明智慧的物质保证;充沛的精神、乐观舒畅的心情,又是形体强健的重要条件。
因此,中老年人在养生保健中,调摄精神与保养形体两者都不可偏废。
若只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精神调摄的方法有:1.自我更新最好的方法是学习,学习新知识,学习新事物。
同时要加强社会交往,敢于投身新潮流、新事物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否定自己跟不上形势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2.驱除消极情绪情绪反应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积极的情绪,包括喜爱、高兴、幸福等;消极的情绪,包括羞愧、沮丧、哀愁、紧张、绝望、妒忌、怨恨等等两大类。
无论是哪一类情绪反应,都应该适度,防止情绪波动太大,过于激烈。
当处于消极情绪中时,我们可以将心中的不愉快或难言之隐说出来,以便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开导和安慰;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我们做出这种形式的反应,就可以找个僻静的地方痛哭一场,让心中的郁闷通过声音、眼泪和表情释放出来,把由消极情绪在身体中产生的有害物质通过眼泪排泄出去,从而达到调节情绪,维护心理平衡的目的;通过写日记既可以起到宣泄的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可说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我们也可在潜意识中,把对某一对象的情绪、欲望和态度转移到另一个替代者身上。
因愤怒被转移,心境也就得到了一定的平息;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我们最好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方法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平时感兴趣和喜欢做的事情上去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借此来分散和转移注意力,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把自己从不良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当然也可以运用自己的意志力,把某些事件所造成的不良情绪有意识地清除干净,采用回避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还可以自觉地、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学会用理智来驾驭自己的感情,努力强迫自己少想或不想过去的不愉快的人或事,否认那些不愉快的情景,直至彻底遗忘,来避免消极情绪的困扰。
养生的方法——调摄精神情志

养生的方法——调摄精神情志精神情志是在脏腑气血的基础上产生的为人体生理活动的表现之一。
《内经》就非常重视“神”在人体中的作用,认为养生当以养神为主,并指出:“一曰知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者药为真,四曰知磁石大小,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
即把“治神”放在首位。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
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的论述,说明了精神调摄养生是传统养生术中的重要措施。
历代养生家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认识到,人的精神心态保持清静、乐观、坚强、开朗,才能有益于健康与长寿。
1、思想清静思想清静,是指思想安静而无杂念的状态。
思想清静能够调畅气血,促进人体精气、神的充盛内守。
古人在保持思想清静上,有下面两方面的措施:第一,排除私心杂念,正确对待个人的嗜欲得失。
如老子在《道德经》中就主张少私寡欲,因为减少私心,降低嗜欲,则减轻了思想上不必要的负担,有利于思想清静。
《太上老君养生诀养生真诀》指出:要“除六害”,曰:“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侫妄,六者去妒忌”。
概括了排除私心杂念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及时果断地处理日常事务,曹庭栋《老老恒言燕居》说:“有必亲办者,是毅然办之,亦有要姑置者,则决然置之,办之所以安心,置之亦所以安心,不办又不量,终日往来萦怀,其劳弥甚”。
说明决事果断,不以事累心是有助减轻思想压力,保持思想清静的好方法。
但是,必须指出,前人所提出的思想清静并不是将脑闲置不用,曹庭栋还指出:“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
“用时戒杂,杂则分,分则劳。
唯专则虽用不劳,志定神凝故也”。
这在现在看来仍是一个很有科学道理的见解。
养生先养性,养性先习静,习静才能清心寡欲,精神充沛,动作不衰,这才是科学的养生方法。
2、精神乐观精神乐观是人体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
乐观对于人体生理促进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调济精神,摒除不利于人体的精神情志因素:二是流通营卫、和畅血气,精神调达,气血和畅,则生肌旺盛,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
《精神养生法》课件

2 增强抗逆能力
3 促进发展和成长
积极心态可以增加快乐和满 足感,改善整体生活质量。
积极的态度可以帮助我们更 好地应对挑战和逆境。
积极心态鼓励我们追求目标, 并相信自己的能力。
降低压力的方法
1
正念冥想
通过冥想和专注力训练来减轻压力和焦虑。
身体锻炼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通过锻炼和运动来释放紧张和压力。
3
社交支持
寻找和建立支持系统,与他人分享并寻求支 持。
定期参加社交活动和参与有意义的任务可以促进快 乐感和满足感。
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来保持精神健康
健康饮食
均衡的饮食有助于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良好睡眠
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可以提高注意力和心理养护。
室内锻炼
在家中进行室内锻炼,如瑜伽或普拉提,以保持活力 和心情愉悦。
大自然的接触
尽可能多地与大自然接触,如散步或参观公园,以减 轻压力。
积极思维
采用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来应对挑战和困难。
五种方法改善心理健康
身体锻炼
通过户外运动和锻炼来提高心理健康。
冥想
通过冥想练习来舒缓压力和焦虑,提高专注力。
压力管理
学习有效的压力管理技巧,如时间管理和放松技术。
培养爱好
发展和追求自己的爱好,以提高幸福感和满足感。
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1 提高幸福感
《精神养生法》PPT课件
通过采用一系列方法和策略,我们可以改善精神健康并提高生活质量。本课 件将介绍五种方法,包括积极心态,降低压力,放松训练,社交网络和日常 活动的影响以及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
什么是精神养生?
心灵护理
关注和维护心理健康状况是精神养生的核心。
中医养生学-精神养生

“四看”是看什么?
第一,大事难事看担当。遇到大事难事,要看你 能不能勇于面对它,是不是不回避、不逃避,勇敢地 担当起来。 第二,逆境顺境看襟怀。碰到逆境了,或者处于 顺境了,这时就要看你的襟怀,够不够豁达,能不能 够承受得起。 第三,临喜临怒看涵养。碰到了喜事或者令人恼 怒的事,换句话说,也就是得失了,喜就是得,怒就 是失,就要看你的涵养,能不能宠辱不惊。 第四,群行群止看识见。所谓行止,也就是去留 的意思,碰到去留的问题,就要看你的识见了,看你 能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该去就去,该留就留。
高兴或悲伤,在正 常范围内,对健康 影响不大,也不会 引起什么病变。
情志不过
《黄帝内经》里说: “有喜有怒,有忧 有丧,有泽有燥, 此象之常也。”
情绪变化的利弊 《养性延命录》说: “喜怒无常,过之 为害” 。
《东医宝鉴· 内景篇》
“七情伤人,惟怒为甚,盖怒则肝 木克脾土,脾伤则四脏俱伤矣”。
(一)、概念 阿Q精神 1、心神:指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 酸葡萄心理 包括神、魂、魄、意、志。 2、心神养生的方法:通过心性修养,净化心灵, 神、魂、魄、意、志是《内经》借五 升华道德境界,清除贪欲,调节情绪,改变自己 行五脏对神志活动所作的分类,即心 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认知,使心态平和乐观, 为火藏神,肝为木藏魂,肺为金藏魄, 开朗豁达,是健康长寿之法。 脾为土藏意,肾为水藏志。 ◆养生先养心,关键在于一个好心态。养心养神乃 养生之根本,更是精神养生之关键。
三、转移法
又称为移情。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 人的思想焦点,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其与 不良刺激因素脱离接触,从而从情感纠葛中 解放出来,或转移到另外的事物上去。 祝由疗法:“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 祝由而已”《素问· 移精变气论》
中医起居调摄养身课件

(一)调养神气
人们若能起居有常,合理作息,就能保养神 气,使人体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面色红 润光泽,目光炯炯,神采奕奕。
反之,若起居无常,不能合乎自然规律和人 体常度来安排作息,天长日久则神气衰败, 就会出现精神萎糜,生命力衰退,面色不华, 目光呆滞无神。
(二)提高人体适应力
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可以在大脑神经中枢建立 各种条件反射,并使其不断巩固,形成稳定 的良好的生活习惯。一系列条件反射,又促 进人体生理活动有规律的健康发展。
古人 “睡眠十忌”
一忌仰卧; 二忌忧虑; 三忌睡前恼怒; 四忌睡前进食; 五忌睡卧言语;
六忌睡卧对灯光; 七忌睡时张口; 八忌夜卧覆首; 九忌卧处当风; 十忌睡卧对炉火。
(三)醒后保养
醒后保养的方法有熨目、运睛、叩齿、 咽津、梳发、栉沐、颜面按摩、“鸣天 鼓”等。
三、失眠的预防
中医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极衰,体内 气血阴阳不平衡,必欲静卧,以候气复。因此,每 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半小时为宜)以养阳; 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以养阴。阴阳并养,最利 于神健体康。
子午觉以养身心的关键在于午睡。但随着改革开放 形势的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一般情况下,午 睡已不太可能,可以“坐而假寝”以代替午睡。
4.睡眠环境适宜
(1)恬淡宁静 (2)光线幽暗 (3)空气新鲜 (4)温湿度适宜——室温以20℃
为好,湿度以40%左右为宜。
5.睡眠的禁忌
(1)睡前禁忌 睡前不宜饱食、饥饿或大量饮水及用烟、酒、茶、
咖啡、巧克力、可可等刺激性物品或饮料;睡前还 忌七情过极,读书思虑;睡前亦不可剧烈运动。 (2)睡中禁忌 寝卧忌当风,对炉火,对灯光;睡卧忌言语哼唱; 睡卧时还忌蒙头张口;主张独卧。 (3)醒后禁忌 醒后忌恋床不起;旦起忌嗔恚、恼怒。
《精神养生》课件

精神养生的原则
保持积极心态
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 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 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增强情感支持和交流, 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 。
坚持适度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释放 压力、调节情绪,保持 身心的活力。
注重内心修炼
通过冥想、瑜伽等内心 修炼的方法,提高自我 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精神寄托可以是宗教信仰、文 化传统、艺术创作等方面,通 过寻找精神寄托来获得内心的 平静和安宁。
精神寄托法可以帮助人们摆脱 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提高 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放松训练法
放松训练法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放 松技巧来减轻身心压力、缓解紧
张和焦虑的一种养生方法。
常见的放松训练法包括深呼吸、 渐进性肌肉放松、冥想等。
精神养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A
保持乐观心态
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保持乐观向上 的心态,有助于提高心理韧性和幸福感。
培养兴趣爱好
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如阅读、音乐、绘画 等,能够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B
C
建立社交网络
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的 经历和感受,能够增强情感支持和社交满足 感。
心理平衡法
01
心理平衡法是指通过调整心态、保持内心平静来达到身 心健康的一种养生方法。
02
心理平衡法强调的是内心世界的平衡与和谐,通过自我 调节和自我暗示等方法来达到心理平衡的状态。
03
心理平衡法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减少焦虑和抑郁等 负面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精神寄托法
精神寄托法是指通过寻找精神 寄托来达到身心健康的一种养 生方法。
5.1.2调摄精神PPT

谢谢
精神调摄可通过习练气功而意守入静, 或通过绘画、书法、音乐、下棋、旅游等有意义的活动, 来陶冶情操,修性怡神! 情志调养指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养神、移情 易性等,以保持神气清静,情志舒畅,增强身心健康的 一种养生方法。属于心理调养的范畴。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清静养神 静指要求保持心境安宁、愉快,达到虚怀若谷,无 私无欲的精神境界。 清静的关键在于节欲,欲指声名物欲及性欲,节欲要 求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妄想,去妒 嫉。 在清静养神的同时要做到顺情从欲以养神,在可能 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人们对衣食住行及工作条件的需 要,使其心志得安调摄情志等方法,增强人的心理 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
• 《淮南子》云:“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神 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清气宁,安定清净的状态,不贪 欲妄想,不为私念耗(四声)神伤正,同时精神愉悦,心情 舒畅,方使五脏安和。反之,则会因怒伤肝、喜伤心、思伤 脾、悲忧伤肺、恐伤肾,导致情志内伤,而诱发各种身心疾 患。
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生理、 病理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是反复、持续的精神 刺激,可以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从 而发病。
情志刺激可致正气内虚,易招外邪致病。 疾病发生过程中,情志波动又能使疾病恶化。 反之,情志舒畅,精神愉快,能致气机调畅, 气血和平有利于健康的恢复。
2.移情易性 移情,指排遣情思,使思想焦点向他处转移, 或改变内心虑恋的指向性,使其转移到另外的事物上。 易性,指改易心志,包括排除或改变其错误认识、 不良情绪或生活习惯,或使不良的情绪情感适度宣泄, 以恢复愉悦平和的心境。 移情易性的具体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文娱活动、体 育运动、社交活动等,如欣赏音乐、戏剧、歌舞、种 花垂钓、棋琴书画等均可起到培养情趣、陶冶情操、 调养情志、怡养心神的作用。从而能够自我解脱,移 情易性,抗衰防老。
调摄精神的名词解释

调摄精神的名词解释调摄精神,是指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和生活态度,它源自于对自身内心的调整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而调摄精神则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
本文将围绕调摄精神进行解释和探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调摄精神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心理学领域,它起源于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研究。
调摄一词源于汉语,意为调整和调解。
精神则是指思想、意识和心理状态。
因此,调摄精神可以理解为调整和调解心理状态的一种能力和品质。
调摄精神包含了几个重要的要素。
第一是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态度意味着我们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困境和挑战。
第二是调整和适应。
这意味着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最后,调摄精神还包含了一种乐观和向上的态度,即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和压力,我们都可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二部分:实践应用调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职业生涯中,调摄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压力。
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我们可以更有动力地面对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在人际关系中,调摄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相处。
通过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和调整自己的态度,我们可以建立更加积极和融洽的人际关系。
此外,在健康管理方面,调摄精神也非常重要。
通过调节自己的心态,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压力和抵抗疾病。
第三部分:调摄精神的培养调摄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天赋和品质,它也可以通过培养和锻炼而得到提升。
首先,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正能量的书籍、观看励志的电影等方式来激发积极的思维。
其次,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也是培养调摄精神的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冥想、放松训练等方法来调整自己的心境。
此外,与乐观向上的人交往也能够对我们的调摄精神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持续的努力和实践是培养调摄精神的关键。
名词解释精神调摄法

名词解释精神调摄法
调摄精神术,是通过调节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以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一种养生方法。
“仙鹤神清因骨老,鸳鸯头白为
情多”。
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精神心理因素在健康长寿方面的作用,
认为通过调摄精神可防病延年,并且提出了精神养生的具体方法。
精神调摄法的宗旨包括精神内守、修德养性、调和七情、顺时调神。
精神内守:使人的思想保持在一种少思、少欲、淡泊宁静状态的养生方法。
调神贵在一个“静”字。
恬淡虚无,在传统的精神调养方法中占有主导地位,并且深受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
修德养性:过加强品德修养以保健防病的养生方法。
人的情操是否高尚及性格是否豁达,直接影响情绪的变化。
调和七情:通过控制过激的七情活动以保持身心健康的养生方法。
在人的一生中,常会遇到一些失意、悲观、愤怒、激动之事,对此要有所节制。
顺时调神:根据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进行精神调摄的养生方法。
顺时调神是“天人相应”这一整体思想在精神调摄中的具体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立志养德
❖ 正确的精神调养,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 有目标、有追求,充满信心,才能更好促进 身心健康
❖ (一)坚定信念
养生,首先要立志,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 健康的心理、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是每个 人生活基石和精神支柱。
《灵枢·本脏篇》:“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 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 (一)竞争意识和毅力
❖ 竞争意识:进取心和责任感 正面作用是使人积极向上、生活充实;负面 作用是使人心理压力过大,身心俱疲。
❖ 毅力:持久坚强的意志
33
(二)克服自卑感,消除嫉妒心
人生而有自卑情结——相对其他族群在身体 力量、速度、高度 等生存能力上均有不足; 人群中也不曾有过全能的“天才”。 克服自卑感的关键在于自我肯定,不断挖掘 自身潜能,自得其乐。 消除嫉妒心,关键在于培养海纳百川的胸襟 和与人为善的品质。
18
恐(惊)
❖ 恐(惊)为肾志,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 的主要脏器。惊恐是人对外界突发刺激的应 急反应。人在受到剧烈惊恐之时,会出现大 小便失禁,这与肾主前后二阴,肾主两便的 功能相符。肾藏精,生髓充脑,人受到惊吓 后,会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与肾藏精,生 髓充脑有关系。惊恐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是 有一定的益处的,可以引起警觉,避免机体 遭到危害。
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现代生理学证实,人在入静后生命活动的中 枢—大脑又回复到人的儿童时代的慢波状态; 气功入静后,脑电波活动也与常人不同。 26
(二)清静养神的方法
❖1 少私寡欲
❖ 减少私心杂念,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 ❖ 道德经:“少私寡欲,见素抱朴” ❖ 《太上老君养生诀》“去六害”—一者薄名利,
怒
❖ 怒为肝志,肝能表达人的愤怒之情志活动。
❖ 怒是个人的意志和活动遭到挫折或某些目的 不能达到时,所表现的、以紧张情绪为主的 一种情志活动。
❖ 怒既有积极的一面,战前动员要鼓舞战士的 土气,激起战士对敌人的仇恨和愤怒,使之 在战斗时化为巨大的战斗力;怒又有消极的 一面,对个人和社会产生消极和不良的影响。
但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是可以改变的。 ❖ 情绪的稳定,对一个人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 性格开朗,活泼乐观,精神健康者,不易患
精神病、重病和慢性病。
31
❖ (二)情绪乐观 ❖ 孔子《论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
知老之将至云尔”
《素问·举痛论》:“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
佩服 啊
32
四、保持心理平衡
3
经典述要
生理
情志﹠疾病
《素问·举痛论》:“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
《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4
病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悲胜怒; 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 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
《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 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 (三)病理因素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
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23
情志变化的个体差异
❖ 1 体质差异 体质强弱不同,对情志刺激的耐受力有一定 的差异
❖ 2 性格差异 “当事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 病也”
❖ 3 年龄差异 儿童易惊,成人易怒(思),老人易悲
❖ 4 性别差异:“女属阴,得气多郁”(《外台秘 24
43
❖ (一)五脏情志制约法
“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 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 胜恐 ”
以偏救偏 以情胜情 “无形之药”
张子和:“以悲制怒,以怆侧苦楚之音感之; 以喜制悲,以谑(xuè)浪戏狎(xiá)之言 娱之; 以恐制喜,以迫遽(jù)死亡之言怖 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事触之;以思 制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 44
7
❖ 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 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情。 七情直接影响有关的脏腑而病,情志因素不 仅可以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所 有疾病的转归起着重要作用。
8
喜
❖ 喜为心志,心能表达人的喜悦之情。
❖ 心主血,喜悦时人体气血运行加速,面色红润, 御寒能力。抗病能力提高,罹患心脑血管病的可 能下降;
29
(二)道德修养
❖ 孔子:德润身 仁者寿。
讲道德的人, 待人宽厚大度, 心旷神怡,体 态安详舒泰得 以高寿
❖ 《中庸》:“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 孙思邈《千金方》:“性既自善,内外百病 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 经也”。
Hale Waihona Puke 30三、开朗乐观❖ (一)性格开朗 ❖ 性格虽然与人的基因和遗传因素直接相关,
5
七 情 致 病 特 点
6
❖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情志变化。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 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
❖ 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 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
❖ 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超过正常 的生理活动范围,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 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 人体发怒时可引起唾液减少,食欲下降,胃 肠痉挛,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上升, 血中红细胞数量增加,血液黏滞度增高,交 感神经兴奋。长此以往,会使人患上高血压 等心脑血管疾病。对患有心脑血管病者,可
14
导致病情加重,诱发中风、心肌梗死等,危
忧(悲)
❖ 忧(悲)为肺志,古代医家对忧愁的患者仔 细观察分析后发现,肺是表达人的忧愁、悲 伤的情志活动的主要器官。肺开窍于鼻,肺 主气,为声音之总司。当人因忧愁而哭泣时, 会痛哭流涕,忧愁悲伤哭泣过多会导致声音 嘶哑,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忧愁会使 人的面部皱纹增多。
❖ 愁一愁,白了头
15
忧(悲)伤肺
❖ 人在悲伤忧愁时,可使肺气抑郁,耗散气阴, 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肺主皮毛,悲忧伤 肺,可表现在某些精神因素所致的皮肤病上。 情绪抑郁,忧愁悲伤可以导致荨麻疹、斑秃、 牛皮癣等。
16
例
❖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葬花吟.mp3《葬花 吟》:
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⑴,落絮轻沾扑绣帘。
调神养生法
心神
脏腑功能
外界环境
❖ 《淮南子》:“神清志平,百节皆宁, 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 养性之末也”
❖ 养生贵乎养神 25
一、清静养神
❖ (一)调养心神首在静养 老庄道家养生:无为 静养 恬淡虚无 天玄子:“养生大法有六:曰心广、心正、心
平、心安、心静、心定……” 《素问·生气通天论》:“清静则肉奏闭拒,虽
40
❖ (二)移情易性
❖ 移情:排遣情思,改变内心情绪指向性
❖ 易性:改易心志,改变不良的情绪和习惯, 排除内心杂念和抑郁
❖ 《临证指南医案》:“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 易性”
❖ 《理论骈文》:“七情之病者,看书解闷, 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
41
❖ (三)运动移情
42
四、情志制约法
❖ 又称以情胜情法,是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 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 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 情志,藉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
19
❖
❖ 恐伤肾。惊恐过度会耗伤肾气,使得肾气下 陷,二便失禁,遗精滑泄,严重的惊恐,还 会导致人的死亡。这方面的例子并不鲜见。
20
思
❖ 思为脾志,人的思虑的情志活动主要是通过 脾来表达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谋 虑的一种情志。当人在思考或焦虑时,往往 会出现饮食无味,食欲下降—脾主运化;有 的妇女可以因为工作紧张,思想高度集中导 致月经量少,经期紊乱等,这与脾主统血的 功能有关。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17
❖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⑵。 ❖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⑶? ❖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⑷。 ❖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1]
34
调摄情志法
❖ 节制法 ❖ 疏泄法 ❖ 转移法 ❖ 情志制约法
35
36
一、节制法
❖ 定义:调和、节制情感,防止七情过极,达
到心理平衡。“圣人有情而不累” ❖ (一)遇事戒怒 “嗔戒” ❖ 《老老恒言·戒怒》:“人借气以充身,故平
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 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 身” ❖ (二)“宠辱不惊”
❖ 祝由疗法:“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 祝由而已”。(《素问·移精变气论》)
39
❖ (一)升华超脱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升华:用意志战胜不良情绪干扰,用理 智战胜生活的不幸,用理智和情感作为行为 的动力,投身于事业中去,以工作和事业的 成绩来冲淡感情上的痛苦,寄托自己的情思。
超脱:思想上淡然,行动上绝然
21
思伤脾
❖ 思为脾志,因而过思则易伤脾。伤脾可以表 现为气血不足所致的乏力,出现头昏,心慌, 贫血等症状。有的还可出现暧气,恶心,呕 吐,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疾病所表现出的一 系列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