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哲学知识点归纳【辩证唯物主义】.pdf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辩证唯物知识点归纳辩证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统一体的无限开展过程一、物质1、物质范畴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就是马克思哲学的物质范畴,物质范畴是最高的哲学范畴。
而这个范畴抓住了一切物质现象的普遍本质,即客观实在性〔即分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又能为意识所反映〕。
2、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⑴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割性〔即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这个世界就是物质的运动或运动着的物质。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地联络着的。
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表如今两个方面:没有分开运动的物质;也没有分开物质的运动。
无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
⑵运动的守恒性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的;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运动也是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的。
这就是运动守恒原理。
这个原理,是物质守恒原理的逻辑继续。
假如否认这个原理,就必然要得出物质可以创造或消灭的唯心论结论。
运动守恒原理包含着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任何一种运动形式在转化为别种运动形式时,运动的总量是不变的。
这是这个原理的量的方面;其二,任何一种运动形式,都具有转化为别种运动形式的永不丧失的才能。
这是这个原理的质的方面。
把这两方面统一起来,就是:任何运动都不会从乌有中产生,也不会转化为乌有;客观存在着的是各种运动形式之间互相转化的无限过程。
各种运动形态是互相联络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的。
整个物质世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无限开展过程。
⑶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辩证唯物论认为: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没有绝对的运动,就无所谓相对的静止;没有相对的静止,也无所谓绝对的运动。
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相结合,构成了辩证唯物论的完好的运动观。
3、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空间和时间⑴空间和时间与物质的不可分割性正像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一样,空间和时间与物质也是不可分割的。
辨证唯物论知识点总结高中
辨证唯物论知识点总结高中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是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同时又是发展变化的;它强调辩证的认识方法和观点,主张从现象的背后寻找规律性,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根本实体,是存在的基础。
一切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没有物质就没有世界。
物质是永恒不变的,它始终是存在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
3.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发展变化的。
一切物质运动都是发展的,没有什么是永远不变的,一切都在变化中。
同时,辩证唯物主义还指出: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均匀的。
发展往往是在一定的地区、某一方面“井喷式地爆发”着。
4.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有规律性的。
辨别客观规律性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前提;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必然的;规律不但有反复性和重复性,而且还有不断的发展性和变化性。
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有条件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事物才能发展进步。
同时,它还认为,事物的发展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制约,需要为其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其具有可持续性。
6.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统一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统一的,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在统一的基础上进行的。
任何事物都有其辩证的方面,它们共同构成统一的事物。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础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一种对客体的反映。
主体认识客体是一种反映客体的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
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连续的。
认识始终是在实践中发展的过程,它是由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相互作用构成的。
3.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反映。
认识的本质是反映,认识的目的是认识事物的规律性。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哲学常识》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1、事物是普遍联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高考政治哲学必背
一、辩证唯物主义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第二部分:唯物主义辩证法联系的观点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1)【强调整体的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
(2)【强调部分的原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发展的观点1、发展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 义知识点归纳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对世界的本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事物的发展规律等方面有着深刻而系统的阐述。
以下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的归纳: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三、运动与静止1、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四、规律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高三哲学唯物辩证法知识要点总结17页
高三哲学唯物辩证法知识要点总结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及其关系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二、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方法论)指导意义(1)联系具有普遍性A、原理内容: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B 方法论: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真实具体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C运用:①每一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是指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不是指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
②周围事物,指处于同一活动中的事物。
包括其他事物和自身的过去现在未来。
周围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2)联系具有客观性:A、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B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客观性,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运用:现在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失败案例、违背规律的案例都是其表现。
)③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A、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B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具体把握事物的联系。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看,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①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物质是有动力的、发展的。
以下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知识点归纳:1. 质量和运动的辩证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质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而运动是质量的表现形式。
质量和运动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统一关系,即质量通过运动来表现和发展。
2. 矛盾与发展的辩证法: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推动了事物的前进和变化。
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不是从头脑中产生的,而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来获得的。
实践活动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辩证统一,它推动了认识的发展和深化。
4. 世界的物质性和客观性: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人的认识只能通过实践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来不断接近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5. 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断前进性: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事物和领域的发展具有差异。
同时,发展是不断前进的,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6. 社会历史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应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研究社会历史。
它认为社会历史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以阶级联盟的更替为主线,不断推动社会向着更高级的形态发展。
7. 科学和哲学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和哲学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科学研究是哲学思考的基础,而哲学为科学提供理论指导和思考的深度。
8.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物质条件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它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主张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唯物论(辩证唯物论)哲学常识高考考点1: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区别:①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它。
②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是不系统、不自觉的,缺乏严密的逻辑和理论论证,哲学则是把自发的、零散的、朴素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2)联系:①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②世界观和哲学都把整个世界当作自己认识和研究的对象,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①二者的研究范围和对象不同。
哲学把整个世界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各种具体知识共性的抽象与概括。
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中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或某一事物及其过程。
②二者的方法论不同。
哲学告诉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根本方法、一般的方法。
而具体科学则告诉人们应如何具体分析和处理人与外部世界或人类自身的关系。
(2)联系:①二者都把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②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而哲学则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指导。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4.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1)区别:①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即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方法论则体现了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2:物质的含义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高二哲学常识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复习大纲(一)人教版
高二哲学常识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复习大纲(一)一、辨证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无论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它们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性。
③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
[错误倾向]在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主要表现是主观主义。
主观主义又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教条主义,其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另一种是经验主义,其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经验。
两者的共同错误就是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因而是做不好工作的。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表现,如以某种愿望作为立足点来想问题、办事情,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以主观想象来代替客观事实等。
2.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错误倾向]根据这一原理,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作用,否认物质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进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违反规律的意识则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坚持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正确认识和估价意识的能动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4.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辩证唯物论的知识点总结
辩证唯物论的知识点总结1.辩证唯物主义的起源:辩证唯物主义是由古希腊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相结合而形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最早全面系统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家。
2.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物质决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事物的对立统一、事物的质量变,五个基本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
4.发展观: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认为事物是无限的发展变化的,世界是一个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中的有机整体。
发展是事物自身内部的必然过程,是由矛盾引起的。
5.运动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事物的运动不是简单的机械运动,而是内外矛盾的统一6.对立统一法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对立面组成的,对立面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而又互相斗争,使事物得以发展。
对立和斗争是世界发展的根本原因。
7.事物的质量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发生质量变化,即原来的性质质量转化为新的性质质量。
质量变化是通过量的积累达到的,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质变。
9.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地位: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和核心,对于正确认识世界、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0.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是反对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认为形而上学是主观主义和片面性的体现。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全面、具体、多角度的看待事物,强调矛盾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总结来说,辩证唯物论是一种关于宇宙和人类的认识的根本态度和方法论,它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指导人们准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论的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客观规律,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完整版)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一、辨证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可以发挥主观动能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3)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二、唯物辩证法:1、两个总特征:联系、发展(1)联系具有:普遍性(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发展具有普遍性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事物发展的趋势——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c.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到质变2、本质和核心: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即对立统一(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对立性。
(两方面的辩证关系)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点论。
(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辩证否定观:(1)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特点:a. 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b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又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实质:扬弃(4)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的含义及特点(1)含义: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2)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是目的和归宿)(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高三哲学的原理知识点归纳
高三哲学的原理知识点归纳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对立统一的运动和矛盾斗争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发展的、无限多样的,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它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转化。
唯物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性、否定之否定等基本原理,通过揭示事物内在的矛盾和变化,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3.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对立于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
它强调意识、精神或神灵等非物质的东西对世界的决定作用。
唯心主义否认物质的客观存在和独立性,认为世界是意识的产物。
4. 唯心辩证法唯心辩证法是一种非科学的认识方法,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由于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和内在矛盾产生。
它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对世界内在矛盾的解释。
5.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和经验对事物进行直接感知和了解的过程。
理性认识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来对事物进行思维上的把握和理解。
6.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一种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的理论框架。
它认为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和互动关系,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分析和解构,可以揭示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7. 功能主义功能主义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强调社会制度或结构对维持社会秩序和平衡的功能。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共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8.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体存在的哲学思潮。
它关注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责任,并批判传统的价值观和权威。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认为人的自由和责任是构建意义的基础。
9. 规范主义规范主义是一种道德伦理学派别,强调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规范主义认为道德行为应当依据普遍适用的规则和原则进行,行为的正确与否依赖于这些规范。
2019年高考政治重点知识总结: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高考政治重点知识总结: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关链接:
江苏地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真题及答案(历史)
江苏历史试题及答案
江苏真题及答案(政治)
江苏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出guo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
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实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方法论:
1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二真理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方法论:(可单作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限制。
2认识具有无限性:
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的物质世界。
②作为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具有上升性: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高考政治 哲学常识二轮复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人教1
考点2、透过现象看本质
1、现象与本质 (1)现象与本质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现象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个别的、多 变的东西;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事物的 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同类现象中一般的、相对稳定的 东西;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联系: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 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分)马寅初经过 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 践是认识的来源;(1分)随着人日形势的发展,实 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 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分)我 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 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2分)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取得成功的实践,只要人们能 够正确对待失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就能够推进认识和实 践的深入发展。(3分)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成功的实践是在无 数次失败的基础上获得的。
因此,笼统地说没有成功的实践是毫无意义的是不科学的。 (1分)
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 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 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 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 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 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 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 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 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 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 的历史性转变。
哲学常识主要原理总结
5.理解发展的过程
“第一次飞跃”: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
实现条件:(1)占有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使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实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第二次飞跃”:理性理解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
(注意:联系的观点包括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联系)
(二)发展的观点
4.运动与物质的关系P62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P63
6.事物运动发展观点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动新事物的成长。
【方法论】要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学会“优化结构”
(注意:要产生新事物时就“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要想保持事物原有性质不变时就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9.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总的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道路又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
2.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有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准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准确的意识促动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防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
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归纳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理论,它强调运动和变化是世界的本质,通过对矛盾的辩证分析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下面将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1. 辩证唯物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古代希腊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发展中得到了深化和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相结合,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2.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论和社会实践论。
唯物论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和本质,唯物决定意识;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内部矛盾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引起的;社会实践论指出人类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并改变世界。
3.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思维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认为意识是客观实践的产物,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4.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包括唯物主义的客观实在论和辩证法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在,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客观实体。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强调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物质的本质特征。
5.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引起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强调,社会的发展是一种非线性的、不平衡的、不连续的过程,社会形态的变革是通过社会矛盾的解决而实现的。
6. 辩证唯物主义的改造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强调改造世界观,认为人的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客观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通过革命来解决社会矛盾和推动社会进步,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现实。
【推荐下载】高中哲学常识唯物辩证法主要原理归纳总结
[键入文字]
高中哲学常识唯物辩证法主要原理归纳总结
高中哲学常识唯物辩证法主要原理归纳总结
[辩证唯物论]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派别,是围绕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展开的。
(唯物主义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因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承认自然界与社会的客观性。
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2、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1。
高考哲学辨证唯物考点归纳
哲学辨证唯物考点归纳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此原理:①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②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③联系我国国情、省情,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问题进行分析。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重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加强“诚信”;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创新意识,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注意】①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不能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
③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认为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④任何情况下从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的观点是错误的。
2、尊重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论(一)物质1.哲学的物质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事物独立于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识所转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自然界是物质的(方法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3.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物质只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物质知识物质的具体形态共同的特征,物质是永恒存在,而具体形态有生有灭)4.客观实在是相对意识来讲,客观存在是相对主观而言。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①从产生条件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②从构成要素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这些要素的客观性尤其是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变化发展看: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
④从意识起源看: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6.关于世界物质性的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二)运动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原理】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
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
3.运动的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4.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三)规律1.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原理】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3.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食物中。
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想到。
(四)意识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⑵意识是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产生的。
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内容是客观的,是人脑对客观的反映,所以形式是转关的主体:不同的人形成不同的意识性质:有正确意识也有错误意识,区别在于是否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是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做出贡献形成:离不开是会时间(五)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①目的性和计划性(这点和动物的活动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动物活动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活动)②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原理】①特点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⑴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⑵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⑶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否则萎靡的精神,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是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2.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②重要意义: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②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③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主观能动性: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改造世界的能力,认识改造世界所具有的的精神状态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七)实践1.实践的概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包含两层含义: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2.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构成要素的、活动过程、结果受事物及规律制约,是客观的)(2)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社会结构和关系)(3)社会历史性(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是历史发展着的)3.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一):认识是在实践中主客体相互作用下产生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新问题、新要求)B、实践的发展促进认识发展(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锻炼提高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A、原因:主观认识无法判别本身正确与否;客观事物不能自言其明;实践是主观见之与客观的活动,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B、如何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新情况,新问题),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自然的生产关系,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八)真理1.真理的客观性: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②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原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③对同一确定对象,真理只能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3.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谬误是相伴而行的。
错误是难免,正确对待错误】(九)认识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认识的客体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的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三、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
【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两者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①联系客观性原因:事物客观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人为事物练习的潜在基础,人为事物的练习是自在事物联系的现实表现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反映客观的联系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活动才有真实性3.联系的多样性(关键词:利弊)①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而其他联系则只是对事物有影响或制约,无决定作用。
②联系的条件性决定了练习具有多样性部分功能之和。
任何一个事物都存在着系统和要素两方面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系统而相互作用的部分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素特征:个别性,局部性,多样性,差别性,不可分割性,不确定性(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1. 发展的普遍性(关键词:着眼未来)运动,变化,发展定义不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变化时指事物在运动过程中的状态乃至性质的变化,包括质变和量变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侧重点不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主要反映事物的动态过程,表示事物活动者,同静止对立变化主要反映事物运动的多样性,程度和状态,由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与凝固向对立发展指事物的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和变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原因: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②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克服…汲取…增添…);③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人们群众的支持和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