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荆轲刺秦王》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聂政
•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 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窨避居齐国都 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 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 城平阳后,成功的刺杀了忘恩负义的 韩相国侠累。
• 荆轲 荆轲(?~公元前227年),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 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 (或荆叔),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 太子丹,拜为上卿。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 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 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于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 涿县、易县、固安一带,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地图进献秦 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于期,荆轲只好私见樊于 期,告以实情,樊于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公元前227年 ,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于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 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 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 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现,刺秦王不中 ,被杀。
3、一词多义 奉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轲既取图奉之。 诸郎中执兵。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秦兵旦暮渡易水。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终已不顾。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双手捧着 献上 兵器 士兵 军队

回头看
不过,但
4、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4)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5)又前而为歌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6)其人居远
3、善于描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 起来就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 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 烈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 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 又如,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 出,还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 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 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 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 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 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文思开阔,语言风格绚丽恣肆,铺张 扬厉。主要艺术特色是:叙事生动形象,有不少完整 而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文笔多彩,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有鲜明的个性;说理论辩,言辞犀利、精辟;善用比 喻、夸张、寓言,以增强表达效果。
人物形象分析
1、荆轲 荆轲是一个豪爽 任侠、深谋远虑、沉 着勇敢、不畏强暴、 见义勇为、不怕牺牲 的侠士。行刺秦王虽 然失败,但他那种刚 毅不屈,慷慨赴难的 精神,千秋万载令人 感奋。
合作探究
荆轲的性格在准备信物、易水送别、秦廷行刺这三 个场合表现得最为充分。 1、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 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 2、 “白衣冠以送之”的悲壮气氛,“壮士一去兮 不复还”的决心,让一个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英雄卓 立于读者面前。 3、 咸阳宫中,“顾笑武阳”,显示出荆轲的镇定 自若、机智沉着;惶急奔跑的秦王、束手无策的群臣, 反衬出荆轲搏击秦廷的气势;“倚柱而笑”的神态, “箕踞以骂”的动作,反映出荆轲宁死不屈的精神。
背景简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第六年。当时,秦于公元 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 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 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 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 逃回燕国。想派刺客去劫持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 “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 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 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 日以尽矣 以,通 “已 ”已经。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 卒,通“猝”突然
2、解释下列红色字体的词
微太子言 今行而无信 诚能得樊将军首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今闻购将军之首 今太子迟之 终已不顾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愿举国为内臣 轲自知事不就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自引而起 假如没有 信物 果真 因为 悬赏 认为慢 回头 赠送 全 成功 举起 伸、挣
• 要离 •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 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 ,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 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 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 击,格斗)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 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 细 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 ,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 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 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
• 另一种见解:作为一个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的冷 酷刺客,荆轲具备此类人物必备的多种素质。冷 酷无情是其本质特征,冷静、沉稳、视死如归是 其主要个性。荆轲的性格,司马光《资治通鉴》 卷七早已作过分析:“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 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 首、决腹,非勇也。”一个冷面杀手,一个暴力 狂徒,一个恐怖分子,即以封建道德观念评判, 亦难称“恭、信、惠、勇”。荆轲的玩命绝不是 为了某种理想,仅仅是为了报达太子丹的所谓知 遇之恩。因此,荆轲性格不应肯定。
一、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 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二、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 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 又不愿执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 三、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 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 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 四、高潮(既至秦——被八创): 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 五、结局(轲自知事不就——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 六、尾声(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秦王被荆轲震慑。
2、秦王
秦王,贪婪,专横,凶暴, 但又外强中干。秦是崇尚暴力 的国家,长平之战,坑赵降卒 四十万人。秦王在东方诸国人 民的眼中是一个极大的暴君。 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 没”。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 亢地图,立即“大喜”,多么 贪婪。当荆轲逐时,秦王狼狈 不堪,威严扫地。斩了荆轲, 还“目眩良久”。
《战国策》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 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洵称其 “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 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 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 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什么前人 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 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
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 《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 定为三十三篇。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 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 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 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 著作之一。
• 中国四大刺客——专诸、要离、聂政、荆柯
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 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其交好。后 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 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 ,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 ,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 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 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5、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2)持千金之货币物 币:(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贫穷。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5)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称中医医生。 (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古义)投击; (今义)拿着。 (7)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 (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公元前344年魏 惠王称王,是七雄 中第一个称王的。 ◎公元前230年秦 灭韩 ◎公元前225年秦 灭魏 ◎公元前222年楚 ◎公元前458年韩、赵、魏三家 赵燕灭亡 分晋,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 ◎公元前221年 秦 ◎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 灭齐统一天下
战国形势
整体把握
1、课文插图
樊 於 期 自 刎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7)使使以闻大王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8)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9)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着白色的衣服, 戴着白色的帽子。 (10)发尽上指冠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1)乃朝服 朝,名词作动词,穿上朝服。 (12)群臣怪之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13)箕踞以骂曰 箕,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6、秦武阳
“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但毕竟是 年少,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色变 振恐”。他的出现是为衬托荆轲服务的。
写作特点
1、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 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 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 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 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2、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 慎,三思而行对比,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又如写 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 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廷 刺 秦 王
荆轲剌秦王(汉代画像石)
2、结构分析(一)
开端(1、2):行刺缘起
大军压境 临危受命
荆 轲 刺 秦 王
准备信物 准备利刃 配备助手 发展(3~9):行刺准备 怒叱太子 易水送别 厚遗蒙嘉 高潮(10~17):廷刺秦王 顾笑武阳 图穷匕见 倚柱笑骂 结局(18):荆轲被斩
3、结构分析(二)
3、太子丹 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 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 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樊於期
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 戮没”,逃亡燕国。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 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 考验。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 决然自刎。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精彩情节赏析之一
樊荆会面:
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层层深 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荆轲讲 究策略,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 虑、心机绵密的个性。
精彩情节赏析之二
易水诀别:
场面描写
1 2 3 4
全景镜头 特写镜头 顾及全面 结合写景
白衣冠 荆轲 士皆垂泪涕泣 风萧萧兮易水寒
音乐描写作用: 由凄凉到悲壮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 染 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5、高渐离
高渐离是荆轲的朋友,也是一个刺客和侠士。易 水送别时,他只是“击筑”。从他击筑的情调,可以 看出他是相当激奋的。荆轲刺秦王失败的五年后,公 元前222年,燕国为秦所灭。高渐离逃到宋子(今河 北赵县东北)给人家做佣工。一天听到堂上客人击筑, 他忍不住在旁批评,这才露出本相。秦始皇知道后, 命人用马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给自己听。高 渐离把铅放在筑里,举筑击秦始皇,替燕国报仇,没 有打中,被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