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用书)2015高中生物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新课教学过程2新人教版必修3解析

合集下载

(教师用书)高中生物 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新课教学过程2 新人教版必修3

(教师用书)高中生物 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新课教学过程2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教学设计的核心是用样方法测定种群的密度,对于样方法这种科学方法的学习,着重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讨论和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不能撇开生物学现象只是单纯的讲解数学问题,那样就使学生感到乏味,也不能只讲生物学现象而不结合科学的数学方法,因此二者的结合至关重要,要好好把握。

2.本节课讲授了种群的多个特征,但是有轻重详略之分,重点是种群密度,以及样方法在种群密度测定中的实际应用,其他的特征都可以与种群密度相联系的讲解。

画出一个图表来表明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迁出率以及性别比例等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将有助于学生对种群各个特征的整体把握和记忆,
3.本节课的主要线索是种群的特征,但并不是仅仅描述性的讲,而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用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

因此,让学生尝试、模仿调查种群密度,是本节的重要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要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来制定,即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完成尝试、模仿的操作。

教材中设计了“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这一活动需要在野外进行,且属尝试、模仿层次,故一般可以安排在本节结束时进行。

4.对于特征的讲解要多引用实例,尽量给学生以感官的认识不要过分强调概念。

比如年龄组成这一特征完全可以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比如我国)和不发达国家间进行比较分析,问题甚至可以深入到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各自不同的年龄组成,这一年龄组成对这个社会的将来有什么影响。

5.人类社会是最复杂的种群系统,但是又具有种群的共性,把所学的知识和人类社会联系起来不仅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师用书)高中生物 4.1 种群的特征同步备课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教师用书)高中生物 4.1 种群的特征同步备课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教师用书独具演示
●课标要求 列举种群的特征。 ●课标解读 1.理解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与其他特征的关系。 2.掌握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教学地位 本节内容包括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的数量特征两 部分内容,此外还以小字介绍了种群的空间特征。其中种群 密度的调查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
●教法指导 1.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种群的多个特征,但是有轻重详略 之分,重点是种群密度,其他特征可以与种群密度相联系, 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种群的特征。在学习种 群特征时,尽量引用实例,结合社会现实。
2.种群密度是本节的核心概念,但并不是仅仅描述性地 讲,而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用样方法 测定种群密度。因此,让学生模拟、尝试调查种群密度,是 本节的重要教学目标。教材中设计了“探究”活动:用样方 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这一活动需要在野 外进行,在课堂上难以开展,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让学 生估算豆子的数量,体验统计的方法,然后让部分开展了调 查活动的学生,在课堂上介绍其做法,最后布置其他学生在 课后开展调查活动。
【审题导析】
)
B.个体,个体 D.种群,个体
根据a和b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判断。
【精讲精析】
●教学流程设计
演示结束



1.理解种群的特征及 种群密度与其他特征 的关系。 2.掌握动、植物种群 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密度的调节方法。(重 难点) 2.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 成和性别比例。(重点)
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种群的概念 1一定的 自然区域 种群2 同种 生物 3 全部个体 总和
对于样方法这种科学方法的学习,着重于学生和老师之 间的讨论和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不能撇开生物学现象只是单 纯地讲解数学问题,那样会使学生感到乏味;也不能只讲生 物学现象而不结合数学方法,因此二者结合至关重要,要好 好把握。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高中生物《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地解释种群的概念、种群密度的概念。

2、说出种群密度调查的现实意义。

3、了解种群密度调查的基本方法:逐个计数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能力目标:1、能够在新情境下正确选择应用逐个计数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分析或解决问题。

2、模拟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过程,尝试分析调查过程中减少误差的方法。

情感目标:1、关注种群密度相关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模拟实验,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3、通过问题解决,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种群的概念、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教学难点】进行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时减少误差的方法。

【设计思路】本节为高中生物生态学部分学习的第一节,是学生从细胞水平到个体水平认识生命及生命现象到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宏观层面学习生物学的衔接点。

因此,做好知识的衔接是课程引入的关键。

可以选择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个体到群体的不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进入新的学习情境。

在对种群概念的理解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举例说明,一方面给出范例,另一方面给出错误的例子让学生辨析,在辨明真伪命题的过程中,掌握种群的概念。

对于种群密度的调查意义,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生产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让学生体会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重要性。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原理和操作过程是本节的重点,为了更好地建构知识,让学生在动手中体会过程,在解决问题中学会思考和深入理解原理,是最好的方法。

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思考,如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

逐个计数法较为直观,学生容易想到,而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引入则需要通过一定问题的设置来进行。

“调查一片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就是对逐个计数的挑战,学生需要思考解决的方案,“以部分代表整体”也是容易想到的解决方法。

在肯定学生的问题解决思路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体会样方法的进行过程,并且尝试分析调查过程中减少误差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中发现新问题,在思考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高中生物 种群的特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最新高中生物 种群的特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5.本节知识与后面的生态环境知识相呼应,注意前后知识串成线。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媒体运用
导入
新课
创设
情境
1.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引题:我国推进城市化,城市人口总和与课本中的什么概念相联系?
2.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口数量与人的生活质量有关系吗?还受到其他哪些因素影响?

1.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推进城市化)引题,紧扣时代步伐,学生兴趣浓厚。
2.种群密度的调查要结合实例,要理顺方法步骤,要注意细节问题。
3.两种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对比讲述,有利于学生掌握,为了让学生巩固,要穿插题目训练。
4.名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好理解,要结合例子解析,才不会干巴巴的,也能理解透彻。
口头表达
4.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
1.学生结合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预习。
2.学生思考问题。
PPT演示
交流
讨论
1.某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细菌、全部蛇或全部蓝藻能否构成种群?
2. 种群的特征有哪些?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有哪些?
3.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中,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的是什么?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是什么?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是什么?
2.种群密度调查所具有的重要实践意义。
课程导学建议
课前准备
1.收集当前我国城镇化推进的典型资料,为课堂内容与现实实际结合提供素材。
2.种群密度的调查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两种调查的操作方法和细节问题,准备比较。
3.准备题目,让学生求解种群密度。
4.准备素材讲述名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梳理这些名词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高中生物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案

高中生物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教案省达川第四李运秀一: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让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根底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上来分析生命的特征。

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5个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要求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种群并体会群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深入理解“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道理。

教材还注重科学方法教育,让学生亲历实地进行实际操作来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根底。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必修2生物的进化局部对种群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通过必修三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模型,尽管仅限于个体水平,但有了这个根底,对群体水平上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更加容易理解,更加容易接受。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种群的概念,列举种群的特征,理解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地调查,体验、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 培养不断创新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1.进行有关实验和探究,学会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培养学生自主动手的标准操作能力。

2.在有关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等问题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观察自然界生物,并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分析调查所得数据,培养以事实为依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种群的几个数量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2、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五:教学策略第一课时充分利用教材及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等,精心设计问题串,采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第二课时组织学生实地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六:教学过程〔注:这里只展示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为教师组织学生调查园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导语:前3章我们学习了生物体通过自身的调节维持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但只研究生物个体是远远不够的。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一、教学目标及课标、考纲要求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二)难点: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内容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课展示蚂蚁一起找食物、狼追羊、豹追鹿等图片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引出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分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2.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

3.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

4.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

概念的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内②同种生物构成③全部个体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课件展示:1 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呢?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

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分析思考回答:都不是1不是一种2不是自然区域3一定区域内全部个体思考总结:任何生物都不能单独生活,他的生存既会受到同种生物的影响,又会受到异种生物的影响。

明确种群概念的含义通过个体和种群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种群不是个体的部分叠加。

种群有它的特征,引入下面内容。

问题探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所以把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很重要,比如我们经常在电视听到这样的内容:中国人口某年有多少?大熊猫还剩多少只?蝗虫有多少只?要统计这些个体数量该如何操作?对于大熊猫数量不是很多,我们可以逐个计数把它数出来, 但如果让你说出南草场草地上有多少蒲公英?在数量较大的情况下如何统计?请同学们看,在大家的桌上有一张发下来的纸,假设这副图代表一块面积为100m2的草地。

图中黑色圆点代表蒲公英,白色圆点代表其它植物。

请同学们估算一下这块草地上蒲公英的数量。

请一位同学说一下他估算的结果,并说明他是如何进行估算的。

教师点评学生的统计方法教师介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常用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抽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章节名称(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该内容是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讲述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等种群的特征,为学习本章重点内容之种群的增长方式和种群数量波动及调节打下基础,为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学习打下基础.计划学时 1教学内容及学情简 析学生在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必修2生物的进化部分对种群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2)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2)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2)体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教学重点具体内容解决措施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举出几个典型的种群资料和数据,并充分进行分析,达到突破的目的。

教学难点1.种群的存活曲线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一块总结出样方2.示范样方法的正确操作,证实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法的注意事项。

标志重捕法的教学可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教学资源准备提前准备教学过程用到的蝗虫灾害的资料,并做成ppt在课堂上展示。

教学内容、过程备注教学子内容1 导入种群的定义教师活动前3章我们学习了生物体通过自身的调节维持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但只研究生物个体还是远远不够的。

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组成一定的群体,相互影响,共同生活。

其中我们把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作为个体的集合,种群并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它具有个体不具备的特征。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3教案: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1节 种群的特征 Word版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3教案: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1节 种群的特征 Word版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案例体验分析,得举例:在对某草原仓鼠种群进行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通过应用理解标种群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

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 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教学难点:样方法的正确操作,证实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判断回顾观看视频 仔细阅读课本60—62页,并思考:举例说明小组合作交流,提出个人想法,互相纠正,方法交流。

案例分析,判断种群,说明原因,组织学生分析强化概念实质。

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引导学生,分析种群特征,从而导入种群特征。

尝试体验,自主梳理,然后种群特征1.种群密度 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公式: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组织讨论样方法1.样方法适合于哪些生物?2.取样的大小应该如何确立?3.取样时注意的原则?4.每个样方的计数方法?5.取样后如何得到最后的数据?投影介绍取样及统计数目办法。

引导学生回顾,温故知新 引出学生学习种群特征的意义 如何理解种群密度?体验样方的设计原则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为急剧增长型,人口还得持续增长几十年,直到2052年人口达到15.39亿的时候才会停止增长,其年龄结构才能转化为稳定型。

第五次人口普查江苏省各地市(0—4岁人口的性别比例)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材料: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种群的特征教案-生物高二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教案-生物高二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人教版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列举种群的特征。

2、能力目标: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专家建议:《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而种群的特征又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通过具体生物现象与事例的列举、问题的设计用比较法进行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种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等特征的教学。

通过分析与讨论,理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通过设问:对于蝗灾,采取相应措施时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可提示学生蝗虫的分布有季节性、区域性)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和种群的存活曲线。

本部分的有些内容侧重于阐述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要把握好深广度。

比如,对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可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对抽样统计(样方法是其中的一种)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避免单纯讲述概念。

四、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讲授法、直观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用具教学课件七、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区分种群,探究种群的定义(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学生阅读教材P60、62相关内容一个种群中有不同年龄的个体;一个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种群是宏观、群体水平上研究生物的基本单位,种群不等于个体简单累加,种群内个体之间通过特定关系构成一个整体,表现出个体不具备的特征;个体生命有限,而种群一般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同一区域中往往生活着多个生物种群,不同的种群之间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群体;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问题探讨引入新课教师准备四组相同的材料:100颗黄豆和200颗绿豆,一个较大的玻璃器皿,把两种豆子放进去混合。

1.教师把黄豆和绿豆放进玻璃器皿中混合。

事先不告诉学生豆子的数量。

提出要求:尽量的发挥各自创造能力,找出办法来估算出它们的数量.估算结束后,请同学把实验的结果公布出来,老师再公布真正的答案。

提问:同学们为什么的估算法都有哪些呢?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个别组同学估算的结果最接近呢?与什么有关呢?根据讨论的结论,让大家思考密度方法能不能延伸到其它的地方去?学生分组后,讨论估测豆子数量的方法,简要写出操作步骤,教师询问准备好后,学生拿到相同的材料开始统计估测(有的组可能很快拿出结论,但是可能只取一次样可能不是很准确)。

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讨论,得出结论:第四组同学在估算的过程中用到了密度方法。

给学生的一定思考的时间。

探讨“种群密度的概念”提问:用初中时学习过物种的分类时提过在分类中最小的单位是什么?由此引出种群这个概念。

举出身边有关种群的例子?并讨论大家所举的种群的之间有哪些的不同之处.由于很多同学都能提出种群间的数量不同,抓住这一点,提问:我们知道发达城市人口数量多原因是什么?引出种群密度的概念.并要求同学把这个概念画下来,把知识落实。

2.注意:在解决种群的概念时,可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会举一些身边比较熟的种群,比如校园内的各种植物,还有蚊子,蚂蚁,老鼠等动物。

在讨论种群的区别的问题上,很多同学会可能会举出形态方面,生活条件,数目方面的不同。

学生回答城市人口数量原因问题会从很多方面来出发,如经济, 地理条件,密度等。

让学生对抽样统计(样方统计法是其中「种)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肯定这一方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激发学生用这一方法进行研究的兴趣。

锻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归纳概念的能力,全面的理解种群的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探讨“样方法的概念” 针对探究试验中样方问题的讨论与解答小结布置预习①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

②种群中个体有年龄的差异。

③强调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的累加,而是个体的有机组合,表现出个体不具备的诸多特征,比如说,个体会消失,而种群会延续。

种群密度只是本节的一个比较简单的概念,新版教材突出了对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即样方法。

课前让班上的生物兴趣小组选本校足球场的为1平方米的草地中蝗虫数量进行测量并把有关的情况向大家汇报。

引导学生对测量的方法提出质疑。

(如为什么不把区内的每个地方的蝗虫进行测量呢?)紧抓学生的疑问,提出样方法的概念。

并让同学们思考如何取样才能保证既科学又简单?(指导他们阅读探究实验)。

接着为学生提供生物园已划分好的面积为1平方米的草地,要求学生按照探究里的内容自行设计。

写成报告形式。

引导学生举出用样方法来解决现实的问题的例子。

并补充书本的两个例子。

①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

②某地区的人均收入等。

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的内容。

布置课后完成小组的探究活动报告。

种群密度是一成不变的吗?以做汇报的同学把当时测量的情况用相机拍下来,制作成幻灯片。

与同学分享测量的方法与结果的同时,也分享了一些做这件事情的感受和乐趣。

从而激发起其它同学的探索欲望。

同学们通过思考,讨论,以及对探究实验的阅读,认识到取样法要随机取样。

讲出本节的主要内容:1.种群密度的概念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

强调样方法的几个要点:①客观的随机取样;②一定的样本数量;③误差的必然性和允许范围。

课后预习课本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取样法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经常体现的,引导他们自发的认识这些方法比生硬的灌输概念要好得多,学生会发现他们正在不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着一些日常问题。

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简单的回顾,使学生理清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掌握好新课知识。

带着问题区第二课时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布置学生收集大量和种群特征相关的直观材料。

课前探究复习旧课探讨“影响种群密的因素”探讨“出生率和死亡率”探讨“迁入率和迁出率”探讨“种群年龄组成”回顾样方法的概念,注意要点,应用范围;提出他的局限性即对活动范围大的昆虫等的种群密度的测定样方法就不适合。

本节中讲了种群的几个特征,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迁出率和年龄组成,可以用种群密度这个核心把他们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3个因素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

1 .提问引入:为什么地球上的生物现在越来越少,很多物种正处于濒临灭绝的景况呢?而有些物种如蝗虫,人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消灭它,但其数量依旧还是有增无减呢?紧抓学生讨论的结论引出出生生率和死亡率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原因,并举出相关的例子。

学生活动学生能够思考在他们的身边有哪些种群,并通过图书馆和上网的方式查阅相关的资料,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把材料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现。

回答样方法的注意要点。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自学和探究的能力。

巩固对样方法的认识,强化注意要点的理。

解。

2.引导学生从沿海地区的和西北地区人口的对比,找出其反差的原因,并分析我国人口流动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可能会从以下几方面来回答:地球环境的条件的变化,人类肆意的捕杀,物种本身的原因如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很多因素造成了物种数量的不平衡。

明这些特征是怎样影响种群的数量和密度的。

学生可能会从夏天困扰人的蚊子,蟑螂,还有最庄稼有害的田鼠的事例,还有我国正在日益减少的大熊猫的事例中总结出影响的原因:繁殖的能力,寿命的长短,环境的因素等。

学生通过讨论,能提出沿海地区人口多的原因经济优势的吸引使得大量的外地人口涌入进来。

相使学生全面,整体的掌握种群的各个特征,强调这些特征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做到联系实际。

对于年龄组成图的分析锻炼学生分析图形和预测事件的能力。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紧接学生的结论提出种群的第二个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年龄组成是这一节的难点。

三种模式图清楚的表现了三种年龄组成。

但可以先提问学生推测年龄组成可能的类型有什么?然后与模式图做连线。

然后根据模式图要求学生预测出种群数量的变化。

接着可让学生年龄三种模式图可能会对社会带来哪些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学生活动反,西北地区经济落后,使本来已经稀少的人口流出到发达的城市去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而且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相反农村人口由于迁出而减少。

对于年龄组成这个难点,不妨让学生自由讨论,再找个别同学进行解释说明,最后达到共识。

讨论一下中国属于哪一种年龄组成,中国将来的人口数量和年龄组成会有怎样的变化。

也可以讨论一下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年龄组成和发展趋势。

学生能提出由于现在人的观念在改变,出现很多所谓的丁克一族(无孩子一族),因此可能会造成社会的老年化,给社会的就业,福利,还有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对这个问题自由讨论,找个别同学说明自己的观点,不求全面,只求合理,集思广益,列举出尽量多的可能的影响因素。

P63“第一个问题在前面已经解决。

第二个问题先提示: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

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决不只是一两个,而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联系以前掌握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片。

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昆虫的图探讨“性 别比例”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有一定的性别比例,课前布置学生查找 各种动物性别比例的特点。

提问:如果打破原有的性别比例 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性引诱剂 的作用是什么? 兴趣小组的学生通过 查阅资料和其他同学分享 以下的信息:哺乳动物一 般是1:1的比例,鸟类雄 性少于雌性,而低等生物 中, 大。

雌雄比例差别更是巨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 可能得到以下的答案: 性别比例是 种群的一个重要 特征,是比较恒 定的特征。

改变 性别比例,在害 虫治理方面有着 广阔的发展前 景。

探讨“种 群的空间 特征(选 学)”种群的空间特征是研究种群 密度的重要信息。

让学生描述这 幅图中的种群各有怎样的空间分 布特征,然后用自己的话归纳出 比较恰当的定义。

最后教师给出 正确的定义:均匀分布,随机分 布,集群分布。

最后强调为什么 种群会有不同的空间特征,种群 的空间特征是生物与生物之间、 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 果,并随着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 化。

论, 种群在数量稳定时都有一 定的性别比例,如果破坏 这一比例,就会对将来的 种群数量产生巨大影响。

经常在农业上应用,通过 性引诱剂诱杀雄性昆虫导 致雌虫受孕不足,进而达 到减少害虫数量的目的。

学生观察后,描述这 些种群的空间分布特点并 且试探的给出定义。

(直接 给出定义对学生会有一些 困难,所以先让他们对事 物的特征进行描述,然后 会有一定的归纳。

这可以 培养学生积极调查再得出结论的习惯,避免武断的 给出结果或者不敢给出结 果。

)学生了解种群的几种空间分 布特征,这些特 征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 境之间相互作用 的结果。

小结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的内 容。

重点强调两点: 1.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 例都影响着种群个体的数量(或 者种群密度),结合起来记忆会更 加深刻。

2. 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 社会人口调控的重要参考指标。

和老师一起完成种群 各个特征的内在关系图如 下简单的回 顾,使学生理清 本节学习的主要 内容,掌握好新 课知识。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设计说明】1. 本节教学设计的核心是用样方法测定种群的密度,对于样方法这种科学方法的学习, 着重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讨论和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不能撇开生物学现象只是单纯的讲解数学问题,那样就使学生感到乏味, 也不能只讲生物学现象而不结合科学的数学方法, 因此二者的结合至关重要,要好好把握。

2. 本节课讲授了种群的多个特征,但是有轻重详略之分,重点是种群密度,以及样方 法在种群密度测定中的实际应用,其他的特征都可以与种群密度相联系的讲解。

画出一个图表来表明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迁出率以及性别比例等对种群密 .度的影响,将有助于学生对种群各个特征的整体把握和记忆,3•本节课的主要线索是种群的特征,但并不是仅仅描述性的讲,而是从问题出发,落 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用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