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先勇小说中人物的精神困境

合集下载

论白先勇_同志_小说中的情感流变

论白先勇_同志_小说中的情感流变

表现于自我认同的危机,另一方面也是现代性悖论的一种或隐或显的体现。通过这些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其作品中的情感
变化在某种意义上与其独特的情感经历与体验具有一致性。
关键词:白先勇;同志;情感;焦虑;救赎;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002—2589 (2009) 29—0242—02
参考文献: [1 ]白先勇.募然回首,白先勇文集第四卷:第六只手指[M].广州: 花城出版社 2000,9. [2]刘俊.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M].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0,1 61 . [3]白先勇.白先勇文集第四卷:第六只手指[M ].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0,84.
(责任编辑 / 陈雅莉)
242
“同志”一词,初为志趣相同的人,从辛亥革命以后它 带有强烈的政治和革命色彩,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 90 年代受港台文化影响它又发生变化,获此新意:同性恋 (者)。由于文明社会把异性恋作为人类常态的性爱方式, 同性恋就成了反传统、反道德、反人伦的一种边缘化存在; 在这一规则下,同性恋者外部受排挤内部受自我心灵的挣 扎与认同,这一悲剧性的命运从未停止过。白氏的同志小 说在其整个创作中占据的地位不可轻视,再加上其自身的 性取向,所以把他的此类小说单独拿出来研究很有必要, 从中可以深入的探讨白氏的情感流变及其深刻的内涵,进 而分析作者情感与作品的联系。
作者简介:李先宇(1 979-),男,安徽六安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KWe eXnuXe uFeaYZahnaJni gu
☆ 科文 学学 发研 展究 ☆☆
二 1963 年,白氏到美国爱我华大学创作班学习,大量接 触西方现代派的作品及创作理论,使其受益匪浅,期间他 对同性恋现象耳闻目睹,感想颇深。美国是当时同性恋的 一个重要的大本营,而六七十年代的台湾也处于社会转型 期,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与传统文明的冲突,使得文明畸 形发展,从而为“黑暗王国”的产生培育了丰腴的沃土,白 氏早期的独特经历与当下对同志现象的深入思考,以及自 身特殊的性取向,另一方面母亲的逝世又给他带来巨大的 震撼,这些都为以《孽子》为代表的同志小说的产生奠定了 丰富的心理和现实基础。白氏“在精神上、文化上和情感上 的尴尬和两难,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以往的母体文化(中 国文化)熏陶和现实的异体文化(西洋文化)挑战在思想 上、情感上、观念上产生出一系列深刻矛盾所致。”[2]可见白 氏情感心理的两难悖论,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认为就是现 代性的悖论。一方面几乎是本能地背叛与颠覆传统家的基 本理念,另一方面又异常留恋家的温暖。作家的情感冲突 一直都未停止,时至晚年也以隐士来缓解这一矛盾与焦 虑,期望在自我的心理调节下达到心灵的认同。 他出国后的第二篇小说《上摩天楼去》,里面也涉及到 类似的“姐妹情谊”,妹妹玫宝对姐姐玫伦的情感已超出了 普通意义上的姐妹之情,妹妹发现姐姐的巨大变化而无法 接受现实,其内心的焦虑何尝不是白氏自己的心声。到了美 国后的白氏,耳闻目睹种种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他的感触 异常敏感,不由自主的把经历与感触揉进其作品中。从《青 春》、《月梦》到《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孤恋花》、《孽子》, 他的情感从青春期的呓语向深沉的充满悲剧的爱的救赎流 变,视野从狭小的个人空间逐步放大到同志世界甚至整个 人类世界。梳理一下其情感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父子的相互放逐与寻找。《孽子》中的父亲都是军 人出身,无疑代表了中国传统父权的严肃、正直、规范,是 传统道德的典范。在这一规范下众多的“孽子”无意继承父 辈的精华,反而以同志的面目骤然出现在长辈的眼前,这 种变异在父辈的眼中十恶不赦,它完全颠覆了“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的伦理,它割断的是世代相传的家族香火,是真 正的断子绝孙。父亲们放逐了儿子,也放逐了自己,在爱与 恨的交加中彼此开始了相互的寻找。“大多数的同性恋者 心灵上总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漂泊感,因为在某种意义上, 他们都是被父亲放逐的子女……他们也许仍旧爱他们的 子女,但一定会把子女同性恋的那部分摒除家门之外…… 父亲鄙视儿子,儿子怨恨父亲。”[3]如果说王夔龙、阿青、傅 卫他们以一种恐惧、逃消极 寻父,父亲始终难以找到,始终有一层隔阂:或有父不认、 或父子天人相隔或永远的“樱花梦”,白氏和他笔下的人物 都难以摆脱内心永远的焦虑。这些是由于幼年时期白氏心 中的父亲形象未能成功建立而以隐晦的曲笔表达出来。他 的认同危机:他不断的寻父,摆脱传统又寻求传统的认同, 无法走出心里的焦虑;想认同男性世界的价值标准,又无 法摆脱“血液里带来的”东西。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白氏 一方面在寻找童年时代心中父亲的象征;另一方面出国 后,面对文化心态的失衡,他又代表着一代人对传统文 化— ——哺育我们的中华父亲文化的追寻与困惑。

论白先勇长篇小说_孽子_的逃亡意识_耿佳

论白先勇长篇小说_孽子_的逃亡意识_耿佳

收稿日期:2008-12-01作者简介:耿佳(1984-),女,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于港台文学与新诗研究。

论白先勇长篇小说《孽子》的逃亡意识耿 佳(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孽子》突出了强烈的逃亡意识。

小说描写了一群同性恋者的挣扎逃亡,这是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两大困境:一是现实环境的巨大压力让这个特殊群体之间相互猜疑,二是时间的流逝及人生衰老、人生苦短的必然规律。

他们在逃亡中寻找心中的寄托和父爱,同时体味人生的真谛。

关键词:孽子;逃亡;困境;成长中图分类号:I 20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09)04-0022-03 白先勇的长篇小说《孽子》于1977年开始连载于《现代文学》复刊号第一期,于1983年在台北发行初版。

正如白先勇所说:“《孽子》所写的是同性恋的人,而不是同性恋。

”〔1〕这部小说描写了一群无家可归、不被世俗认同的“孽子”的生存境遇,展现了这个特殊群体生活的凄凉与逃亡痛苦的心路历程,有着强烈的逃亡意识。

小说第一部分的标题是“放逐”,开篇便是李青被怒不可遏的父亲赶出家门,随后揭露了原因:李青由于同性恋行为被学校开除。

李青从此离开家踏上了在外逃亡的征途。

白先勇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群惶恐的逃亡者形象,这群逃亡者对逝去的过去执着的追寻,对易逝青春的留念,他们的情感陷入了渴望离开与渴望返回的矛盾中。

“这群人都是鸟儿,只能是一直飞,不能停。

”〔2〕这群人渴望家庭温暖却因世俗成见而逃离了家,渴望触摸亲情又害怕面对亲人的期望,渴望有在生命中与之相守的人又不敢直面爱,这些层层顾虑使他们陷入到不断逃亡的境地中去了。

一、沉重压抑的现实困境(一)强大的世俗压力白先勇在小说中描写环境时用“黑”与“红”两种色调,他一方面描写这个王国的黑暗,小说开头用低沉的笔调描述这个“没有政府,没有宪法,不被承认,不被尊重”的环境。

他们与世俗格格不入,世俗压力使他们的心态无比沉重,他们失去了家庭这个温暖的环境,逃离到“我们的王国”———“台北市馆前街新公园里那个长方形莲花池周围的一小撮土地”,这里在夜色笼罩中夹杂着一丝疯狂,是孤独人的聚集地。

游园惊梦白先勇读后感

游园惊梦白先勇读后感

游园惊梦白先勇读后感《游园惊梦》是白先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现代人的眼光审视古代社会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清末民初的北京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碰撞、融合的时代。

作为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文学作品,《游园惊梦》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成就,而且在历史文化上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在小说中,白先勇通过对主人公贾樟柯的塑造,展现了一个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遭遇的困境和挑战。

贾樟柯是一个传统文人,他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他无法摆脱现代文明的冲击,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精神崩溃。

通过贾樟柯这一形象,白先勇生动地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遭遇的困境和挑战,使读者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小说中的情节设置也非常巧妙,通过对贾樟柯与周围人物的交往和互动,展现了一个传统文人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和矛盾。

在小说中,贾樟柯与现代女性的交往、与现代社会的冲突、与传统文化的矛盾等情节设置,都非常生动地展现了传统文人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境,使读者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游园惊梦》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也在面临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传承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我看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传承,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借鉴现代文明的成果,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论白先勇小说中的求学者形象

论白先勇小说中的求学者形象

论白先勇小说中的求学者形象白先勇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作家,其小说作品以其精美的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物性格塑造而广受好评。

在白先勇的小说中,求学者形象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主题。

白先勇通过这些求学者的形象,展现了他们在历史变迁中所承受的艰辛和挑战,呈现出他们在求学过程中所处的种种境遇和命运。

本文将以白先勇小说中的求学者形象为切入点,探讨他们在作品中的形象特点和象征意义。

白先勇的小说中,求学者形象往往具有浓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他通过对求学者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进行深入的描绘,展现了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

在《台北人》中,白先勇塑造了一个充满复杂情感的求学者形象。

这位求学者身处台北这座充满异域风情的城市,面对着繁华的都市生活和传统文化的冲击,内心充满困惑和迷茫。

他时而陷入对家乡的思念之中,时而又受到异乡文化的吸引,心灵承受着双重的煎熬和挣扎。

这种情感上的矛盾和冲突,不仅让这位求学者形象更加饱满和立体,同时也展现出了白先勇对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交融的深刻思考和关注。

白先勇的小说中,求学者形象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历史背景下的一种特定命运。

在《台北人》中,那些赴台湾求学的大陆学子,他们身处国际政治斗争的大风大浪之中,面对着命运的考验和抉择。

他们不得不放下家乡和亲人,孤身一人来到陌生的异乡,为了追求知识和梦想而进行着坚实的学术和人生殖民。

这种求学者形象所承受的历史命运,既彰显了他们的坚韧与勇气,也表达了对于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

这种命运的跌宕起伏和人生的曲折变化,让这些求学者形象更加具有感人的魅力和震撼力,也使得他们在白先勇的小说中成为了一群富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符号和时代精神的象征。

白先勇的小说中,求学者形象往往具有丰富的心灵世界和文化品格。

他们不仅在外在生活形态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象特征,更在内在的精神世界中展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在品质。

在《孽子》中,白先勇塑造了一个自主进取、自负勇敢并热爱学习的求学者形象。

论白先勇小说中的求学者形象

论白先勇小说中的求学者形象

论白先勇小说中的求学者形象
白先勇先生的小说中,求学者形象可以说是一种经典的文化形象,他们有着独特的个
性和生动的形象,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的精神追求和知识传承的重要价值观。

首先,白先勇的小说中的求学者形象是非常典型的,他们通常是一代年轻人,怀揣着
对知识和文化的追求,经历种种磨难,最终达成自己的人生价值。

比如,在《台北人》和《孽子》等小说中,主要人物都是年轻的求学者,他们在追寻知识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的
挑战和难题,但是最终都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平稳地度过了青春时光。

其次,白先勇的求学者形象鲜明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他们通常持有着崇
高的价值观念,比如对自由、平等、正义、人权等的追求,同时也深深地融于大雅之风、
传统文化等等。

比如,在《白娘子与小西天》中,主人公小白是一位非常执着于文化和艺
术的求学者,他既痴迷于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又深爱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自己的
努力,最终权衡了个人追求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最后,白先勇的求学者形象也展现了他对于知识和文化的尊重和珍视,这也是一个正
视历史、批判意识极强的文化传承者应有的态度。

他们不仅钦佩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和巨匠,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文化的不断追求和反思,也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同时也
是对于现代社会道义和价值观的审视和探究。

比如,在《长恨歌》和《琉璃琴》中,白先
勇的人物形象对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探究,通过自己的追问
和反思,最终找到了一种新的、有机的文化之路。

白先勇小说中的痛苦世界

白先勇小说中的痛苦世界

白先勇小说中的痛苦世界
张立新;纪淑珍
【期刊名称】《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23)6
【摘要】白先勇在其小说中主要表现了三种类型的痛苦.第一种是表达因时间流逝,美好不再,繁华易歇而产生的人生无常之苦,这主要是受到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影响;第二种是揭示因中西文化冲突而产生的文化认同之苦,这主要是自身留学的经历和时代变迁的因素使然;第三种是展现人性本身由善到恶的转化而产生的人性失落之苦,这主要是受到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
【总页数】4页(P69-72)
【作者】张立新;纪淑珍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淄博,255049;淄博市张店七中,山东,淄博,255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从大英博物馆到小世界——维·洛奇小说中的学者形象评析
2.白先勇小说中两个世界的多质性
3.论地方文化在白先勇小说中的价值和功能
4.白先勇短篇小说中的象征意象——以花为例
5.第三世界的现代性痛苦与毛泽东思想的双重含义──兼说中国当代文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白先勇《孽子》的反抗性

论白先勇《孽子》的反抗性

论白先勇《孽子》的反抗性——文学不能没有启蒙性摘要:白先勇出身不凡,父亲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军阀新桂系中心人物,与李宗仁合称“李白”,军功煊赫、光环照耀。

按理,白先勇应该是过着鲜花著锦、烈火烹油的繁华生活,围绕着他的应该是幸福和快乐。

但似乎阳光愈炽烈,阴影也就愈浓稠。

纵观中外文学史,基本上所有的文学巨匠都饱受坎坷挫折之苦。

如同定律一般,所有的文学巨匠都会遭遇不同于常人的阴影与黑暗。

一方面,是因为外力;另一方面,他们自己天赋里也会涌出一些偏离轨道的东西来。

对于白先勇,首先,尽管小时候的生活绚丽灿烂,但他却偏偏患上了肺结核,只能终日困在家中,以一颗尚未谙人世的幼小的心灵品味着孤独和寂寞;然后,随着日本入侵和国民党在内战中的失利,也饱尝了离乱失落之苦,从家乡桂林辗转南京、上海、香港、台湾,颠沛流离、席不暇暖;再者,在大学里,又发现自己是同性恋,一种本是出于人性的自然,但却不为世俗所接受的“病”;最后,为使昆曲这种古老而灿烂的国粹发扬光大,又不得不改变自己一贯坚守的原则:接受记者的采访,而采访的话题远远偏离昆曲,却是聚焦在他的“男友”上。

白先勇一直在反抗,对风气和世俗的反抗,对命途和际遇的反抗,对愚昧和狭隘的反抗。

这种反抗不可避免地体现在他的所有的文学作品上,尤其是他唯一的长篇小说《孽子》,更是集中地体现了白先勇超然理智、冷静优雅而又卓有成效的反抗态度、反抗精神和反抗智慧。

而这种反抗,又给予读者乃至整个社会一定程度上的启蒙。

一关于同性恋,我国古代历史上偶有记载,比如《杂说》:“娈童始于皇帝。

”代表同性恋的词语“龙阳之好”,就出于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和其男宠龙阳君的恋情、《晏子春秋》也有对齐景公同性恋的描写。

但是相对于“正常”的男女之爱,这仅仅只是对第三性世界的一种记载,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我国的文学样式多样化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但所有的文学样对第三性世界都并未有详细的描写和分析,更不用说颂扬和赞美了。

可见,同性恋在古代是一种禁区。

论白先勇小说中人物的精神困境

论白先勇小说中人物的精神困境

硕士学位论文M.D.Thesis论白先勇小说中人物的精神困境Bai Xianyong in the spirit of the plight of people王芳Wang Fang摘要通观白先勇的小说,可以明显地觉察到一种浓郁的伤感气氛深隐其中。

他总是在讲述一个又一个悲惨的故事,构建了一个充满心灵痛苦的“悲惨世界”。

白先勇始终坚持把创作目光投向个体生命,尽管其小说视野随着作家经历的变化而变化,小说的创作技巧也在不断地向前探索,然而他的创作却存在一个不变的因子——“对人类心灵痛苦的执著书写”,这种文学信念上的坚持并没有造成其创作上的单调重复,反而构画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生命图景。

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背后,隐含着的是他对人的精神困境的困惑和无奈认知。

白先勇是自觉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进行创作的作家,其小说中经常出现对人物的性本能的描写,及对人物内心深处潜意识的深度挖掘。

笔者尝试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讨人物难以言说的痛苦,除绪论和结论,本论文共有三章:第一章,按照时间顺序梳理白先勇的小说创作。

将其创作历程分为两个阶段:赴美前与赴美后。

虽然其小说视野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发展,审美探索上也在更进一步,然而其创作存在一个不变的因子——“对人类心灵痛苦的执着书写”。

归纳出其小说中人物的三种精神困境:欲求之阻,丧失之痛,孤独之苦。

简述其表现,并探究其成因。

第二章,人物面对各自的精神困境所采取的逾越方式。

或努力抗争,或漠然放弃或走向另一个极端——毁灭他人与自我毁灭。

最终的结局都不免黯然。

第三章,人物逾越这些困境的失败结局,向我们昭示了人的需求与人类文明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人物的悲剧命运是必然的。

白先勇的小说,在对这一矛盾的深入骨髓的揭示之下,可以令人感到其潜在的主观态度,即深广的悲悯情怀,他正是将这种悲悯情怀毫不吝惜地注入到其作品中去,从而完成了对人物的精神困境的客观冷静而又宽容慈悲的关照。

关键词:白先勇人物形象精神困境逾越方式悲悯情怀AbstractThroughout Bai Xianyong's novel, can be clearly perceived a strong atmosphere of deep sadness hidden them. He always tells a sad story after another to construct a mind full of pain, "Les Miserables. " Bai Xianyong always adhere to the creative sights on individual lives, although the novel as the author experienced vision changes, novel writing skills are constantly move forward to explore, but his writing is that there is a constant factor - "persistent pain of the human heart to write, " adherence to the belief that literature did not cause the creation of monotonous repetition, but construction picture of the picture depicting colorful life. Behind this unique way of writing, implies that the plight of his people's spirit of cognitive confusion and frustration. Bai Xianyong is the conscious use of the creative spirit of the writer whose novel the characters appear several times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exual instinct, and the people dig deep down the depth of the subconscious. The autho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psychoanalytic point of unspeakable suffering people, except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part of the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 chronological order sort Bai Xianyong's novels. His creative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two phases: the United States before and after the United States. Although the vision of his novels constantly evolving over time, are further aesthetic exploration, however, there is a change of its creation factor - "persistent pain on the human mind to write. " Sum up the spirit of the thre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dilemma: desire of the resistance, the loss of the pain, the pain of loneliness. Briefly the performance and explore its causes.The second chapter, the characters have their own spiritual dilemma approach taken exceeded. Or to struggle, or indifferent to give up or go to the other extreme - the destruction of others and self-destruction. The final outcome is sadly inevitable.The third chapter, the characters go beyond the failure of the outcome of these difficulties, to teach us that human needs and human civilization irreconcilable contradictions, the characters of the tragic fate is inevitable. Bai Xianyong's novel, in the depth of this contradiction reveals the bone marrow under the impression that its potential can be subjective approach, that is a deeper compassion, he is this kind of compassion generously injected into the To work, thus completing the plight of the characters of the objective spirit of calm and tolerance, compassion and care. Keywords: Bai Xianyong;portrait; spiritual dilemmas; passover way; grief feelings目录独创性声明 (I)摘要............................................................................................................ I I ABSTRACT............................................................................................. I II 绪论. (1)第一章人物精神困境的表现及成因 (3)第一节欲求之阻 (4)第二节丧失之痛 (11)第三节孤独之苦 (15)第二章逾越精神困境的方式 (22)第一节抗争 (22)第二节放弃 (26)第三节毁灭 (31)第三章白先勇探索人物精神困境的意义 (35)第一节悲悯情怀的投射 (35)第二节对人类普遍精神困境的反思 (38)结语 (42)参考文献 (43)后记 (46)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7)绪论白先勇,1937年生于广西南宁,1949年大陆解放后他随家人移居台湾,大学毕业后赴美学习创作,随后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教授中国语言文学。

白先勇同性恋小说的疾病书写及其精神旨趣

白先勇同性恋小说的疾病书写及其精神旨趣

白先勇同性恋小说的疾病书写及其精神旨趣作者:苏文健姚润秋来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02期摘要:白先勇同性恋小说的疾病书写有着独特的视角与精神旨趣,其笔墨倾注着对人世间生命的恒久悲悯之情。

辗转曲折的人生经历、时代对同志社会的污名及书写“边缘人”的文学创作理念等因素的合力作用,促使白先勇同性恋小说的疾病书写昭示出自己独有的风格特质。

白先勇以疾病的多种形态彰显平凡个体的生存困境,思考个体与现实世界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而彰显出其疾病书写与文学疾病隐喻传统之间的既疏离又承续之复杂关系。

白先勇笔下的疾病书写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验,着力对生命状态和生命悲剧真相的体认。

进而言之,白先勇痛心于异性恋社会对第三性世界的文化欺凌,并指出这是对同性恋者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毁害,更是对人类自然本性的戕害。

关键词:白先勇;疾病书写;同性恋小说;精神旨趣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24)02-0132-13自第一部同性题材小说《月梦》(1960)伊始,到最新的短篇小说Silent Night(2016),白先勇对同性恋小说中的疾病书写可谓念兹在兹。

他借此向读者呈现丰富的疾病形态,形塑独特的精神空间,拓展中国现当代文学疾病书写的美学空间。

白先勇以其亲身经历与生命体验,以疾病作为入思路口,在同性恋小说中独特地展现以同志群体为主的生命个体之生存世相,揭开生命真相,传达人性呼喊。

学界对白先勇同性恋小说的叙事模式、主题特征、情感流变、情欲书写等的论述所在多有,但鲜见从疾病书写与疾病隐喻视角对其进行整体性研究的成果。

鉴于此,我们试图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白先勇同性恋小说中疾病书写的深层动因,归纳其疾病形态,探索其疾病书写的美学质素,进而挖掘疾病背后的隐喻内涵,借此揭橥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疾病书写脉络中的独特价值及意义。

进而言之,对白先勇同性恋小说疾病书写展开综合研究,可深化对白先勇小说尤其是同性恋小说的整体认识,冀能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疾病书写的研究提供某种可能性向度。

白先勇小说人物的精神困境研究

白先勇小说人物的精神困境研究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白先勇小说人物的精神困境研究李静文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作者简介:李静文(1995-),汉族,河南省郑州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47-01纵观白先勇的小说,我们可以明显的察觉到蕴含其中的一种浓墨重彩的伤感气氛。

由于孤独的童年,家世的影响,动荡的人生经历,世事的无常变迁,白先勇小说的总体氛围和情感动向都呈现出深重的悲剧意识。

他以悼古怀乡的情怀和中西合璧的艺术表现手法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悲剧故事,构建了一个充斥着精神痛苦的“悲剧世界”,深刻地反映了当代台湾和旅美知识分子普遍的社会心理。

何为精神困境,哲学家雅斯贝尔斯首先对何为“处境”做了一个说明,他说“处境”就是“一种现实,不仅是自然规律的,而且尤其是具有意义的现实,它不是就心理而言,也不是就生理而言,而是同时就身心两方面而言的具体现实,它对我的实存意味着或者有利和或者有害,或者是机会或者是限制,那么这种现实就叫做处境。

”雅斯贝尔斯进一步对“处境”和“精神困境”的关系做了明确的说明:“处境有内外两个方面,既包括外在的环境,也包括人所处在的某种特殊的精神状态,这就是人心理上的某种情调。

这种情调在人身上每时每刻都有,仿佛是某种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外在东西,人永远也摆脱不了某一情调的纠缠。

”换言之,人的精神上的处境就是所谓的精神困境。

哲学家萨特对精神困境做过更加形象地说明:精神困境就如悬崖,我们走在悬崖边,并不苦恼,害怕掉下悬崖才是我们真正的苦恼。

如果用“死亡”作为精神困境的象征物,那么死亡本身并不令人苦恼,真正令人苦恼的是如何避免死亡。

在小说《岁除》之中,白先勇刻画了一位卸甲归田,寂寞寥落的军官——赖鸣升。

赖鸣升追忆过去的方式不同于钱夫人的低吟浅唱,独自咀嚼,而是选择在一个万家灯火的节日,酒酣耳热的饭局之上,半醉地高谈阔论过去的辉煌。

书写心灵无言的痛楚论白先勇小说

书写心灵无言的痛楚论白先勇小说

书写心灵无言的痛楚论白先勇小说一、本文概述《书写心灵无言的痛楚——论白先勇小说》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白先勇先生的小说创作,特别是他如何在作品中深刻书写人类心灵深处的无言痛楚。

白先勇,作为华语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深刻的人性洞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广受赞誉。

本文将通过对其小说作品的细致解读,分析白先勇是如何运用文学语言,描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和挣扎,进而探讨这种书写方式对于理解和表达人类复杂情感的重要性。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白先勇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我们还将概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包括对白先勇小说的文本分析、主题探讨以及文学技巧的运用等。

通过这一部分的概述,读者可以对文章的整体框架和研究目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后续深入讨论奠定基础。

二、白先勇小说中的“心灵无言的痛楚”白先勇的小说世界充满了对人性深处无言痛楚的深刻洞察和细腻描绘。

他擅长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出人物内心深处那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痛苦和挣扎。

这些“心灵无言的痛楚”在白先勇的作品中表现为对家庭、爱情、身份、历史等多重主题的探索。

白先勇对家庭关系的描绘往往带有一种深深的无奈和哀愁。

在《台北人》中,他通过描写一群从大陆迁移到台湾的上层阶级人物的生活变迁,展现了他们在家庭亲情和传统价值观崩溃面前的无力感和痛苦。

这些人物在异乡的土地上,面对着家庭的破碎和传统的失落,他们的心灵深处充满了无法言说的痛楚。

在爱情主题上,白先勇同样展现了对心灵无言痛楚的深刻洞察。

他的小说中的爱情往往带有一种悲剧色彩,无论是《玉卿嫂》中玉卿嫂对畸形之恋的执着,还是《花桥荣记》中卢先生对逝去爱情的缅怀,都展示了爱情带给人们的深刻痛苦和无法言说的悲哀。

白先勇还通过对身份认同和历史记忆的书写,表达了人物在面对自我和历史时的心灵痛楚。

在《孽子》中,他通过对一群边缘少年的描绘,展示了他们在社会压力和家庭冷漠面前的自我认同危机和历史记忆的缺失。

论白先勇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论白先勇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论白先勇小说中的悲剧意识白先勇,这位在华文文学世界中熠熠生辉的作家,以其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故事。

在他的小说世界里,悲剧意识如同一股深沉的暗流,贯穿始终,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悲剧意识,并非仅仅是悲惨事件的罗列,而是对人生苦难、无常和命运无奈的深刻洞察与体悟。

白先勇的小说中,这种悲剧意识体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人物命运的无常是其悲剧意识的显著表现。

在《台北人》中,我们看到了众多人物从大陆迁徙到台湾后的沧桑变化。

他们曾经在大陆有着辉煌的过去,或荣华富贵,或春风得意,但到了台湾,却在时光的洪流中逐渐迷失、落魄。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里的金大班,曾经是上海滩的红舞女,风光无限,可最终只能在台北的夜场中缅怀过去。

她的命运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操控,从巅峰跌落谷底,无法挣脱。

这种命运的无常,让人感叹人生的变幻莫测,美好的瞬间转瞬即逝,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唏嘘。

其次,时代的变迁对人物的冲击也是白先勇小说悲剧意识的重要来源。

《永远的尹雪艳》中,尹雪艳的存在仿佛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她见证了上海的繁华与衰落,又在台北的社交圈中继续周旋。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曾经的繁华与荣耀都已成为过眼云烟。

人物在时代的浪潮中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他们无法阻挡历史的进程,只能被裹挟其中,承受着时代变迁带来的痛苦和失落。

这种因时代变迁而导致的悲剧,让人深刻感受到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和悲哀。

再者,人性的弱点与缺陷也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因素。

在《谪仙记》中,李彤的骄傲和自负使她在面对生活的挫折时无法承受,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人性中的贪婪、自私、虚荣等弱点,往往成为人物命运的绊脚石,将他们引向悲剧的深渊。

白先勇通过对这些人性弱点的刻画,揭示了人类自身的局限性和脆弱性,让我们看到了悲剧产生的内在根源。

此外,白先勇小说中的悲剧意识还体现在对传统与现代冲突的描绘上。

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心灵的归舟——白先勇小说的创伤书写

心灵的归舟——白先勇小说的创伤书写

004《名家名作》·创作山西女作家蒋韵有部短篇小说《想象一个歌手》,主人公许凡是个“伞头”歌者,一生心胸豁达,生活的贫苦凄凉并未使他一蹶不振。

他无所谓物质贫乏,而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家里揭不开锅了,他唱;沦落到需要靠乞讨为生了,他唱;甚至老婆跟他离婚了,他还是继续唱……当年读这部作品时,难以理解作为一个民间艺人凭什么可以如此任性,甚至一度怀疑作家的价值观,然而随着岁月流逝,自己慢慢长大,越来越能体会作家在主人公身上倾注的感情,生活处处是风景,一路风景一路歌才是人生应有的态度。

一路风景一路歌,需要我们有好的心态,坚持到底。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件事情一个小小的转变就会有多种可能,或许前一秒还风光无限下一秒就跌落谷底,生活处处是戏剧。

我们见过了很多风景,或惊艳,或平淡,或清新,或颓废,或残缺,这就要求我们以好的心态去面对该有的风景。

史铁生的故事家喻户晓,张海迪的故事也被人反复提及,这些名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面对人生风景时,或许这风景不完美,但他们都没有忘记可以吟唱的美好,他们不惧怕这风景的惨淡,不惧怕失败的体验,而是凭着自己良好的心态和坚韧的意志,不放弃,坚持到底,无论生活有多少难关,他们都咬牙前行,为胜利的喜悦吟唱了一曲伟大的赞歌。

很早以前读余华的《活着》,内心受到极大震撼,只觉得福贵的人生太艰难太压抑了,心里暗自安慰自己,这不过是小说,小说都是虚构的,世间像他这样的人还是少数。

那时候的自己,还不懂生活的艰辛,总觉得周围的人们好像都比福贵幸福得多。

而当我已到而立之年,才明白世间有多少个不同的“福贵”版本,才知道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后来再读《活着》,内心除了悲悯,更多了一分崇敬。

年轻时的福贵,是个败家子,可当他真正懂得如何活着时,我们看到了他人性闪光动人的一面,他善良、孝顺,用心爱自己的妻儿,当经历生活的变故时,他大度、豁达、随遇而安,他在生活的各种打击的真切体会中感悟到了活着的真谛。

浅谈白先勇小说里的身份困境

浅谈白先勇小说里的身份困境

浅谈白先勇小说里的身份困境作者:李琼李秋来源:《人间》2016年第13期摘要:本文对白先勇的作品进行大致梳理。

对于曾长期辗转于大陆、台湾、和美国的白先勇来说,始终深深眷恋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作品表层意义是传达对家、国的思念,实则深层次的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留恋。

留美求学或者移民的华侨都是远离自己熟悉的环境背井离乡生存着,其“身份”是种别样的故乡牵绊,承载着故乡情。

关键词:乡情;身份困境;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I207.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18-01身份认同是对主体自身的一种认知和描述,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身份认同问题在中国大陆文学中或许不算非常突出的问题,相比之下,中国大陆留学在外的人数相对较少,而在台湾、香港和澳门及欧美、东南亚等地区的华文文学中,众多的留学现象使得身份认同困境变成一个相当令人瞩目的问题。

一、身份认同困境成因身份认同困境成因很多。

首先是生活环境的变化。

人在异乡,不但精神上是被放逐的,口腹之欲也得不到满足。

在美国留学,一切的生活不再是国内的样子,每天可能天没亮就需要开始工作,为了自身的生活不被摧残的很糟糕,就需要自己抛弃原有的生活习惯,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谪仙记》中,当初“中美英俄”四强出国时是何等的风光,四人家世显赫,同处一个阶级,其中李彤家最为有权有势。

四人刚去威士礼时也是出尽了风头,李彤更是气压群芳。

然而好景不长,恰逢国内战争爆发,四人家境均有大大小小的受创。

曾经父亲官职最大家境最为显赫的李彤的父母压在太平轮事件中去世。

经历这场变故后,四人的风光变成了口中的回忆,刚来留学时风风火火的李彤也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飘离不定、琢磨不透的“神经质”李彤。

其次是文化认同的危机。

随着社会中不同群体的相互交流,他们之间通过频繁的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文化身份的观念已广泛运用于当今的文学批评之中。

在华文文学中,对文化身份的认同更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白先勇小说人物的精神困境研究

白先勇小说人物的精神困境研究

白先勇小说人物的精神困境研究作者:李静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1期作者简介:李静文(1995-),汉族,河南省郑州人,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01纵观白先勇的小说,我们可以明显的察觉到蕴含其中的一种浓墨重彩的伤感气氛。

由于孤独的童年,家世的影响,动荡的人生经历,世事的无常变迁,白先勇小说的总体氛围和情感动向都呈现出深重的悲剧意识。

他以悼古怀乡的情怀和中西合璧的艺术表现手法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悲剧故事,构建了一个充斥着精神痛苦的“悲剧世界”,深刻地反映了当代台湾和旅美知识分子普遍的社会心理。

何为精神困境,哲学家雅斯贝尔斯首先对何为“处境”做了一个说明,他说“处境”就是“一种现实,不仅是自然规律的,而且尤其是具有意义的现实,它不是就心理而言,也不是就生理而言,而是同时就身心两方面而言的具体现实,它对我的实存意味着或者有利和或者有害,或者是机会或者是限制,那么这种现实就叫做处境。

”雅斯贝尔斯进一步对“处境”和“精神困境”的关系做了明确的说明:“处境有内外两个方面,既包括外在的环境,也包括人所处在的某种特殊的精神状态,这就是人心理上的某种情调。

这种情调在人身上每时每刻都有,仿佛是某种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外在东西,人永远也摆脱不了某一情调的纠缠。

”换言之,人的精神上的处境就是所谓的精神困境。

哲学家萨特对精神困境做过更加形象地说明:精神困境就如悬崖,我们走在悬崖边,并不苦恼,害怕掉下悬崖才是我们真正的苦恼。

如果用“死亡”作为精神困境的象征物,那么死亡本身并不令人苦恼,真正令人苦恼的是如何避免死亡。

在小说《岁除》之中,白先勇刻画了一位卸甲归田,寂寞寥落的军官——赖鸣升。

赖鸣升追忆过去的方式不同于钱夫人的低吟浅唱,独自咀嚼,而是选择在一个万家灯火的节日,酒酣耳热的饭局之上,半醉地高谈阔论过去的辉煌。

断肠人在天涯——谈白先勇在《谪仙记》、《谪仙怨》里展现的困境

断肠人在天涯——谈白先勇在《谪仙记》、《谪仙怨》里展现的困境

断肠人在天涯——谈白先勇在《谪仙记》、《谪仙怨》里展
现的困境
陆子君
【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00)007
【摘要】台湾作家白先勇在上世纪60年代赴美后,写下了一系列留学生作品,其中以<谪仙记>、<谪仙怨>最具代表性.在这两篇小说里,作者试图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展示不仅是海外华人,而且是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困境.
【总页数】3页(P116-118)
【作者】陆子君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飘如陌上尘——探白先勇《谪仙记》隐喻背后的情感 [J], 黄绮彦
2.观点和记忆——试比较白先勇《谪仙记》和张系国《香蕉船》 [J], 刘彼德
3."仙"的挣扎与解脱——白先勇《谪仙记》解读 [J], 孙永良
4.白先勇的离散书写研究——以《谪仙记》为例 [J], 沈燕
5.白先勇的离散书写研究——以《谪仙记》为例 [J], 沈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白先勇《冬夜》中时空叙事中的文化乡愁

论白先勇《冬夜》中时空叙事中的文化乡愁

论白先勇《冬夜》中时空叙事中的文化乡愁白先勇先生的《冬夜》以其独特的时空叙事手法,深刻地展现了文化乡愁这一主题。

这种文化乡愁并非简单的对故土的思念,而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身份认同的追寻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在《冬夜》中,时间和空间的交错构建了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叙事框架。

故事发生的时间跨越了多年,从过去的青春岁月到当下的现实困境,这种时间的跨度使得主人公们的经历和心境有了更为深刻的展现。

空间上,从祖国大陆到海外,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烘托出文化乡愁的深沉与浓烈。

小说中的人物在时间的洪流中经历着种种变迁。

曾经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青年,在岁月的磨砺下逐渐变得沧桑和无奈。

他们在异国他乡,面对着陌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心中对故土的记忆和传统文化的向往愈发强烈。

比如,余钦磊曾经是一个满怀壮志的学者,然而在海外的生活中,他却感到了深深的失落和迷茫。

时间的流逝让他意识到,自己与故土的联系正在逐渐淡化,而这种联系恰恰是他精神世界的根基。

这种对时间的感知,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更是心灵的成长和反思。

空间的转换则更加凸显了文化的差异和冲突。

身处海外的主人公们,周围的环境与祖国大陆截然不同。

语言、风俗、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让他们在新的空间中感到孤独和疏离。

他们在努力适应新环境的同时,内心深处却始终怀念着家乡的山水、人情和传统文化。

空间的距离使得他们对故土的思念更加刻骨铭心,也让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文化身份的根源所在。

白先勇通过时空叙事,巧妙地将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背景相结合。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许多人被迫离开祖国,漂泊异乡。

他们的经历不仅是个体的遭遇,更是时代的悲剧。

文化乡愁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那个特殊时代的见证和反思。

《冬夜》中的文化乡愁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追忆和坚守上。

主人公们在异国他乡,常常回忆起家乡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以及古老的传说。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成为了他们心灵的寄托,是他们在陌生环境中保持自我认同的重要依据。

试析白先勇和福克纳小说的文化乡愁

试析白先勇和福克纳小说的文化乡愁

试析白先勇和福克纳小说的文化乡愁作者黄利平 028*********摘要:白先勇和福克纳的文化乡愁之所以根深蒂固,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根源,并且与作家的个性修养身世境遇息息相关。

文化乡愁通过对已逝文化传统的缅怀和追寻,达到了对现实对人性的审视和探讨。

他们都喜欢采用痴狂、堕落、死亡等现象,影射一个上流社会大家庭之崩溃,更进而影射一个文化之逐渐解体。

他们的作品不约而同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畸零人的精神危机,洋溢着一种不可排遣的对已逝的时空和文化的乡愁。

这种同一性的原因在于文化乡愁无论在东西方都导致了文化认同的危机,导致了人类在精神上流离失所的困境。

所不同的美国南方文化,不过一二百年的历史。

而白先勇所背负的,却是个五千年的重荷!研究这一课题,把他们对现代性的思考引向广阔的历史空间,并从文化的高度上审视现代困境的尝试,为当代着眼现代性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比较、探讨他们作品中的乡愁的语境、忧郁的象征和作品给人的启示,揭示出白先勇和福克纳对已逝文化传统的缅怀和追寻,达到对现实对人生的审视和探讨。

关键词:文化乡愁,象征,文化传统,现代性前言:作为最早被介绍到大陆的台湾作家,白先勇被大陆的文学研究者作为研究对象几乎与他被“引进”大陆相同步。

从1979年到现在,21年来,白先勇一直是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界着力关注的重点研究对象。

郑容、山口守一等对白先勇的文化乡愁作过系统的研究。

而我国对福克纳的翻译与研究主要是在70年代后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开展起来的。

如今,福克纳一些代表作品已经被译成汉语,对他的研究也在不断走向深入。

由于两者身世境遇相似,他们的作品不约而同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畸零人的精神危机,洋溢着一种不可排遣的对已逝的时空和文化的乡愁。

这种同一性的原因在于文化乡愁无论在东西方都导致了文化认同的危机,导致了人类在精神上流离失所的困境。

因此欧阳子、朱立立等人都对两位作家的作品中的文化乡愁作过比较,把他们对现代性的思考引向广阔的历史空间,并从文化的高度上审视现代困境的尝试,为当代着眼现代性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浅析白先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白先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白先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浅析白先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白先勇是华人作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而他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本文将从《孽子》、《牡丹亭》和《红楼梦》中选取几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对白先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浅析。

首先,白先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通常是复杂而丰富的。

《孽子》中的形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小说中的玉儿是一个富有魅力而又具有双重性格的女性角色。

她擅长表面的应对,往往以一种高傲冷漠的姿态来面对身边的人和事,但内心却有着极其敏感和痛苦的一面。

她的命运被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所牵制,最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作者通过玉儿这个角色,深刻地揭示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束缚和矛盾。

尽管玉儿的性格和遭遇可能是小说中的一种刻板印象,但她却代表了许多女性的命运,这使得她成为一个令人难以忽视的形象。

其次,在白先勇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常常被赋予强大的生命力。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就是一个具有强烈个人意志的女性形象。

这个角色在小说中以自她的死亡开始,并围绕她的爱情与命运展开。

尽管她的遭遇很悲惨,但她的个性一直都很坚强,她坚守着自己的爱情和信仰,用爱和生命去抵抗命运的安排。

杜丽娘的形象给人一种无比勇敢和坚定的感觉,她象征着女性的坚强和不屈的精神。

这样的形象在白先勇的小说中并不罕见,他常常通过女性角色的生命力和抵抗力来揭示女性的内心世界与力量。

再次,白先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通常具有时代性的特点。

以《红楼梦》为例,小说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女性形象充满了浓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

贾宝玉是一个典型的富家子弟,他的成长与林黛玉的成长密不可分。

林黛玉是小说中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女性角色,她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美丽而多情的女子,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心声。

她是一个深受压抑的女性,她表达着自己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她的形象反映了当时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扰与挣扎,也揭示了白先勇对传统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批判。

总的来说,白先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华人女性的命运和人性的复杂性。

试论《孽子》中人的生存困境(一)

试论《孽子》中人的生存困境(一)

试论《孽子》中人的生存困境(一)试论《孽子》中人的生存困境段莉【内容提要】上个世纪以来,以边缘人为描写对象,关注人本身的局限、无奈及其所带来的近乎宿命的深渊处境,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主题之一。

中国文学因其“温柔敦厚”的美学传统,对此涉笔甚少。

台湾作家白先勇的《孽子》却选取了一群生存在黑暗边缘的男妓做主角,致力于描绘他们的深渊处境及其挣扎,更借此展示了一切边缘人共有的苦痛。

《孽子》独特的情感关注和对极端生命状态的描绘使它具有世界性和现代性的因素;而其中表现出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普遍的人性之光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了《孽子》直抵人生命核心的力量。

【关键词】生存困境边缘生态深渊处境悲悯救赎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关于西西弗斯,他被罚不停地将巨石推向山顶,而巨石却又不断地自山顶滚落,如此循环不止,西西弗斯也就永远处于推巨石的劳作中,永无望解脱。

西西弗斯的处境其实是一种深渊处境。

所谓“深渊处境”,指的是处于黑暗边缘,挣扎无望、如陷深渊的境地,它交织了人类的种种生存困境,是它们最尖锐、最集中的表现。

对人类深渊处境的关注开始于现代,多选取边缘人的生活和心态为切入角度。

卡夫卡、塞林格,几乎所有优秀的西方现当代作家都涉笔于对边缘人独特生活的描绘。

原因在于:其一,由于在社会中所处的边缘位置,他们几乎不可避免的陷入不同程度的深渊处境,而构成深渊处境的往往是人类共同的一些困境,如处深渊的感觉则或多或少的都在一般人的生活经历中存在过,虽然时间、程度各有不同,但在以后的人生留下的烙印却都不可磨灭,只是在边缘人的身上比一般人来得集中、尖锐和表现得直接。

就这一层面说,他们的深渊,也就是一切人的深渊。

其二,作为与主流社会相异的群体,他们所遭遇的深渊处境往往源自对秩序的叛离,而在现代,人们普遍面临着秩序的瓦解与混乱,冲破秩序、获取自由后的焦灼、无依与不能也不愿返归的处境实质上表现了人类共同的生存困境。

其三,造成边缘人处境的往往还因为他们自身的弱点,当他们作为一个群体被困于社会的边缘,这种局限和弱点就不再是个性的欠缺所能解释,而更多的展现了人固有的局限性,它并非边缘人所独有,但一旦处于边缘,这些弱点就表现得尤为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硕士学位论文M.D.Thesis论白先勇小说中人物的精神困境Bai Xianyong in the spirit of the plight of people王芳Wang Fang摘要通观白先勇的小说,可以明显地觉察到一种浓郁的伤感气氛深隐其中。

他总是在讲述一个又一个悲惨的故事,构建了一个充满心灵痛苦的“悲惨世界”。

白先勇始终坚持把创作目光投向个体生命,尽管其小说视野随着作家经历的变化而变化,小说的创作技巧也在不断地向前探索,然而他的创作却存在一个不变的因子——“对人类心灵痛苦的执著书写”,这种文学信念上的坚持并没有造成其创作上的单调重复,反而构画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生命图景。

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背后,隐含着的是他对人的精神困境的困惑和无奈认知。

白先勇是自觉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进行创作的作家,其小说中经常出现对人物的性本能的描写,及对人物内心深处潜意识的深度挖掘。

笔者尝试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探讨人物难以言说的痛苦,除绪论和结论,本论文共有三章:第一章,按照时间顺序梳理白先勇的小说创作。

将其创作历程分为两个阶段:赴美前与赴美后。

虽然其小说视野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发展,审美探索上也在更进一步,然而其创作存在一个不变的因子——“对人类心灵痛苦的执着书写”。

归纳出其小说中人物的三种精神困境:欲求之阻,丧失之痛,孤独之苦。

简述其表现,并探究其成因。

第二章,人物面对各自的精神困境所采取的逾越方式。

或努力抗争,或漠然放弃或走向另一个极端——毁灭他人与自我毁灭。

最终的结局都不免黯然。

第三章,人物逾越这些困境的失败结局,向我们昭示了人的需求与人类文明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人物的悲剧命运是必然的。

白先勇的小说,在对这一矛盾的深入骨髓的揭示之下,可以令人感到其潜在的主观态度,即深广的悲悯情怀,他正是将这种悲悯情怀毫不吝惜地注入到其作品中去,从而完成了对人物的精神困境的客观冷静而又宽容慈悲的关照。

关键词:白先勇人物形象精神困境逾越方式悲悯情怀AbstractThroughout Bai Xianyong's novel, can be clearly perceived a strong atmosphere of deep sadness hidden them. He always tells a sad story after another to construct a mind full of pain, "Les Miserables. " Bai Xianyong always adhere to the creative sights on individual lives, although the novel as the author experienced vision changes, novel writing skills are constantly move forward to explore, but his writing is that there is a constant factor - "persistent pain of the human heart to write, " adherence to the belief that literature did not cause the creation of monotonous repetition, but construction picture of the picture depicting colorful life. Behind this unique way of writing, implies that the plight of his people's spirit of cognitive confusion and frustration. Bai Xianyong is the conscious use of the creative spirit of the writer whose novel the characters appear several times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exual instinct, and the people dig deep down the depth of the subconscious. The autho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psychoanalytic point of unspeakable suffering people, except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part of the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 chronological order sort Bai Xianyong's novels. His creative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two phases: the United States before and after the United States. Although the vision of his novels constantly evolving over time, are further aesthetic exploration, however, there is a change of its creation factor - "persistent pain on the human mind to write. " Sum up the spirit of the thre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dilemma: desire of the resistance, the loss of the pain, the pain of loneliness. Briefly the performance and explore its causes.The second chapter, the characters have their own spiritual dilemma approach taken exceeded. Or to struggle, or indifferent to give up or go to the other extreme - the destruction of others and self-destruction. The final outcome is sadly inevitable.The third chapter, the characters go beyond the failure of the outcome of these difficulties, to teach us that human needs and human civilization irreconcilable contradictions, the characters of the tragic fate is inevitable. Bai Xianyong's novel, in the depth of this contradiction reveals the bone marrow under the impression that its potential can be subjective approach, that is a deeper compassion, he is this kind of compassion generously injected into the To work, thus completing the plight of the characters of the objective spirit of calm and tolerance, compassion and care. Keywords: Bai Xianyong;portrait; spiritual dilemmas; passover way; grief feelings目录独创性声明 (I)摘要............................................................................................................ I I ABSTRACT............................................................................................. I II 绪论. (1)第一章人物精神困境的表现及成因 (3)第一节欲求之阻 (4)第二节丧失之痛 (11)第三节孤独之苦 (15)第二章逾越精神困境的方式 (22)第一节抗争 (22)第二节放弃 (26)第三节毁灭 (31)第三章白先勇探索人物精神困境的意义 (35)第一节悲悯情怀的投射 (35)第二节对人类普遍精神困境的反思 (38)结语 (42)参考文献 (43)后记 (46)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7)绪论白先勇,1937年生于广西南宁,1949年大陆解放后他随家人移居台湾,大学毕业后赴美学习创作,随后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教授中国语言文学。

白先勇是最早被介绍到大陆的当代台湾作家。

1979年,北京《当代》杂志创刊号刊登了白先勇的短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1980-1982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和福建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了《白先勇短篇小说选》;1985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了《台北人》;1987年和1988年北方文艺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分别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孽子》,而他自己谈创作历程的一些重要散文,也部分或全部地发表在一些刊物上,或收集在一些选本中。

对白先勇的研究与对他作品的介绍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1979年12月广州作品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答读者问——关于白先勇的小说<思旧赋>》。

文章仅对《思旧赋》这篇小说进行了创作背景介绍与简单的作品分析。

这无疑是大陆白先勇研究的一个起点。

从80年代开始,研究者对台湾文学的研究不再满足于作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和简单的分析上,一些深具学术性的白先勇研究论文相继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