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白先勇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白先勇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
摘要:白先勇的小说,以擅长刻画女性形象而蜚声海内外。
其中,关注女性命运,尤其是表现在历史场合中女性心灵深处的痛楚与伤感,是白先勇小说创作的突出倾向。
白先勇以他独特的叙事方式,将时代的变幻与动荡在女性的生活起伏中表现出来,唱出了一曲曲凄婉的女性命运的悲歌。
关键词:白先勇;小说;女性形象
作为台湾第四代作家,自先勇在文坛上素有短篇小说“奇才”的盛誉。
他的一系列小说,在女性形象塑造方面具有独到的审美特性。
著名的文学史家夏志清先生曾评价说,在艺术成就上可与白先勇的小说相比或者能超越他的成就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也不过五六人”[1]。
的确,白先勇在短篇小说创作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得到海内外学界的普遍认可。
作家兼评论家欧阳子女士认为,“白先勇才气纵横”,写出来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2]。
在白先勇“非常成功”的小说中,关注女性,尤其是表现在历史场合中女性心灵深处的痛楚与伤感,是一个突出倾向。
从他的第一篇小说《金大奶奶》到早期代表作《玉卿嫂》,从《永远的尹雪艳》到《谪仙记》,从《香港——一九六O》到《秋思》,从《一把青》再到《游园惊梦》⋯⋯在这些短篇佳作中,主人公均是女性。
“他写女人,远比写男人,更细腻、更生动。
”[2]白先勇短篇小说创作的成功,准确地说是和他笔下女性形象的塑造成功密不可分的。
他“从写小说之初就没有迷失,干净利落地几步就跨到了艺术堂奥最深致的部位,直奔人物形象,直取人生真味”[3]。
尤其是他的叙事方式将描写外部客观世界和自我肯定、自我怀疑、自我认同、自我否定结合起来,以感性的平叙压倒理性的分析,把时代的变幻与动荡在女性的生活起伏中表现出来,并以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多方位地揭示出人性的深刻性与丰富性、复杂性与矛盾性,在情感与理性、伦理与道德诸多关系中对人性进行艺术的重构,唱出了一曲曲凄婉的女性命运的悲歌。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极大关注。
1958年9月,白先勇在台湾大学外文系夏济安教授主编的《文学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小说《金大奶奶》,就显露出了其擅长刻画女性的卓越才情,体现出他对妇女命运题材的关注和探讨。
作品中的金大奶奶曾经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婚姻葬送了她的青春,第二次婚姻葬送了她的性命。
在她还不是“金大奶奶”的时候,她“嫁过人”。
“夫家有钱得很”,男人却“一向有痨病,没有几年就死去了”。
如果说,在这一次的婚姻悲剧中,更多地呈现为客观社会外围的原因的话,那么,在接下来的遭遇中,则明显地带有她自身的主观因素了。
新寡之后,她名下的财产引起了歹人的觊觎。
一个比她小十岁,住在她家对面的金大先生“天天跑来金大奶奶家中瞎混,混来混去,就把金大奶奶骗上了”。
金大奶奶当时三十出头了,又经过第一次婚姻失意的历练,按说,她应该对生活有所领悟才对。
但是,她还是被对方“满面的潇洒神态”和“一嘴巴的油腔滑调”蒙蔽了头脑,错误地嫁给了金大,从而在追求爱情的路上再一次迷失了方向。
金大先生等到把“田产首饰”拿到手后,就“完全变了一个人,对她不是骂就是打”。
最后,金大奶奶服毒药,死在了金大先生讨小妾的喜宴上。
白先勇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探讨,还体现在其塑造的一系列嫁入豪门却又极为不幸的女性身上。
古诗中有“铜雀春深锁二乔”、“侯门深似海”的句子。
嫁入豪门的女子由于远离了世俗烟尘,她们的生活和命运历来都笼罩着神秘的面纱。
这些豪门贵妇的生存状态、情感
世界以及命运走向是否与其容貌一样美好呢?在大动荡的年代里,她们能否摆脱那只于冥冥中操纵一切的巨灵之手呢?白先勇的回答是否定的。
从《香港——一九六o》、《游园惊梦》、《秋思》等篇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作家给出的“人生无常”、“红颜薄命”的形象诠释。
《香港——一九六O》写于1964年。
篇中的主人公余丽卿曾是“师长夫人”,但随着民国历史的重新改写,师长早已被“砍了头”,她也流落到了水源紧缺、妓女充斥的自由港——香港。
在时世的迁移和生存环境的重压之下,余丽卿接受了一个吸鸦片烟的男人的劝诱,和他厮混在一起。
她说“我没有将来”、“我也没有过去”,昔日那个用过勤务兵的师长夫人“已经死了”。
对过去“辉煌”的彻底忘却和在现实“欢乐”中的绝望沉沦,构成了余丽卿生存心理和生存准则的基本内容。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在数量上并不算很多。
但他却在有数的二十几篇作品中,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色彩缤纷的女性形象,写出了女性命运的形态和生命的流程。
她们一个个如菡萏临水,妩媚动人,周身都摇曳着艺术的光辉,但她们的命运又似一曲曲哀婉凄切的咏叹调,让读者在唏嘘、哀叹的同时,心中又充满了悲悯和苍凉。
参考文献
[1]夏志清.白先勇早期的短篇小说——寂寞的十七岁代序[A].白先勇.寂寞的十七岁[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2]欧阳子.寂寞的十七岁·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3]余秋雨.世纪I『生的文化乡愁——《台北人》出版二十年重新评价[A].白先勇.台北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