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理论的现代化世界化
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拓展
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拓展【摘要】宗白华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他对意境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拓展和探讨。
在他看来,意境是文学作品中独特的情感氛围和精神境界,是作品所能引发的读者的感受和联想。
他强调意境与主题之间的关系,认为意境是主题的内在表现和延伸。
在他的审美观中,意境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通过写景描写、人物塑造等手法来传达。
他还强调了意境的传达手法,认为语言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是关键。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不仅在古代文论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独特贡献在于将意境视为文学作品的灵魂,强调了情感的表达和审美的力量。
在当代,宗白华的意境理论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有着深远的价值和影响。
【关键词】宗白华、意境理论、定义、内涵、主题、关系、表现形式、传达手法、美学意义、独特贡献、影响、当代价值1. 引言1.1 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拓展在对宗白华意境理论的拓展方面,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对意境的定义和内涵。
宗白华认为,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与思想的综合体现,是作者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情感氛围和心境。
意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引起共鸣。
在宗白华看来,意境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作品所要传达的核心。
与此宗白华对意境与主题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意境是主题的表现形式,是主题的内在表达,二者密不可分。
在他的作品中,意境往往是通过主题的表现来体现的,从而使作品更具有深度和内涵。
宗白华还探讨了意境的表现形式和传达手法。
他通过对文字的精心构思和运用,将意境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和情感交流。
2. 正文2.1 宗白华对意境的定义和内涵宗白华认为,意境是文学作品中独特的情感氛围和精神气息,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形象所营造出的一种特殊氛围。
意境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抒发,更是作品的灵魂所在,是作品所要传达的深层内涵和情感质地。
意境是文学艺术的核心和灵魂,是作品展现出的独特魅力和气质。
《2024年意境的现代阐释》范文
《意境的现代阐释》篇一一、引言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
从古至今,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绘画雕塑,都离不开对意境的追求与表达。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与文化的交融,意境的内涵与表达方式也在不断演变和丰富。
本文旨在从现代视角出发,对意境进行深入的阐释与探讨。
二、意境的内涵意境,顾名思义,即指艺术作品中通过形象、色彩、声音等元素所营造出的特定氛围和情感体验。
它不仅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
在传统美学中,意境往往与自然、人生、情感等元素紧密相连,强调的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三、现代语境下的意境表达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意境的表达方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创新。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多元文化元素,将传统意境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时代特色和个性化的艺术作品。
例如,在音乐作品中,通过电子音乐的节奏和音色、现代编曲手法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未来感和科技感;在绘画作品中,通过运用现代绘画技巧和材料,将传统山水画的意境与现代城市景观相结合,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四、现代生活中的意境体验除了艺术创作,现代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和活动也蕴含着丰富的意境体验。
例如,在旅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不同地域的文化氛围;在读书中,我们可以沉浸于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与他人分享彼此的情感和经历。
这些生活中的点滴体验,都让我们在不经意间感受到意境的存在。
五、意境的现代价值在现代社会中,意境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首先,意境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和动力。
通过对传统意境的传承与创新,艺术家们可以创作出更具时代特色和个性化的艺术作品。
其次,意境也是人们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通过感受和表达意境,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情感和经历,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最后,意境也是现代生活的重要调味品。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感受和创造意境来放松心情、舒缓压力、提升生活品质。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及启示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及启示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及启示在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中,意境理论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早在40年代初,宗白华就满怀豪情地说:“现代的中国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新的局面必将展开……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研寻其意境的结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是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
”而他毕生的美学研究,均实践着这一宏愿。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博大精深,全面揭示其理论精髓非本文所能。
下面仅结合当前意境理论研究的实际,就自己感兴趣的几个问题谈谈学习宗白华意境论的体会。
一任何美学理论都有自己的哲学根基。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更不能例外。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尤其重视揭示这一点,他说:“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宇宙观,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织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
中国画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
”又说:“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一切艺术境界都根基于此。
”本来,意境根源于民族的基本哲学观念,根源于中国古人根本的宇宙生命意识,也是中国古人所深刻感悟的。
中国古人言意境,常有“宇宙在手”、天地境界之说,便是如此。
许多美学家,如司空图、王夫之等言意境,所重的也是意境创造的那种宇宙生命意蕴和气象。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古典意境说这一精髓,在近现代许多研究意境理论的人那里被忽视。
许多人热衷于以西方哲学美学理论为据来阐释意境,却忽视意境理论自身的哲学的根源和传统。
比如,解放前,朱光潜先生以克罗齐的直觉说为据,把“意境”说成是“用'直觉’见出来的”,是直觉到的情趣与意象的契合统一;解放后,则长期流行这样的看法,即视意境为典型的一种,把意境看作是主客观高度统一的典型形象,等等,就是如此。
所以,宗白华这一揭示是有特殊意义的。
“造物”与“造境”──意境美学介入当代空间的创造
引言课题背景与研究目的及意义上世纪80 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艺术领域向多元化的方向迈进。
90 年代后一些新的艺术形态开始渗透到现实社会,并由以西方艺术的引进参考逐渐转向对自身文化的关注,空间艺术在这场艺术变革中也不例外。
在纷繁的空间艺术中,样式多变的当代装置艺术、抽象化的公共艺术逐渐演变空间语义的可能,它们在博物馆、美术馆和公共空间中发挥了开拓性创新的意义。
当然它们当中有些装置艺术是晦涩难懂的,需要相应的文本解释,也有些装置艺术只是做出毫无趣味表象的政治陈述;至于公共艺术中的粗制滥造和模式化的社会生产现象成为公共艺术的弊病与问题,已成为一个个有待改观的焦点。
我们不能光看所谓令人振奋的表面现象,而有必要透过这些现象进入深层视觉与审美的领域加以重新审视。
今天看来,如何在空间中正确地把握自身的创造空间美学并在语言层面作多种实验性尝试,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本研究课题的目标所在。
我们不能不承认中国的当代艺术在很多领域都受到西方当代艺术从观念到形态的影响,在很多空间艺术创作中,很多当代艺术作品明显受欧美“观念艺术”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欧美盛行的“观念艺术”也深刻影响着中国空间艺术的创作,某种意义上也主宰着中国当代艺术的走向。
与此同时具有本土意义的东方意境美学正黯然消失,为此有关东方意境美学的再生与创造,都是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对当代中国空间艺术创作而言,如何获得自身的东方意境美学思想支撑,并以本土文化底蕴构建抵御单一西方文化的侵蚀,正是本研究课题的目的所在。
本课题以“造物”与“造境”在当代空间领域的创造为切入点;以空间艺术领域中的装置艺术与公共艺术等艺术形态为案例加以论证分析,并结合东方意境美学的内涵加以论述。
客观地认识西方当代艺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同时强调中国的当代艺术有必要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之中,正确地判断艺术创作中的原创性意义,以形成符合时代的语境和东方意境的审美需求,同时倡导空间艺术风格上具有自主创新意义的作品和机制。
意境理论的流变过程及其现代阐释
意境理论的流变过程及其现代阐释
张秀娟;赵平垣
【期刊名称】《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0)003
【摘要】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也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的范畴之一.该文着重论述了意境理论在近代的流变状况,认为经过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的阐释,意境理论逐渐完成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其现代阐释的精髓集中体现为中国人独有的和宇宙相通的审美情趣,这种对东方自然生命理论的冥悟和体验,可以视为意境理论以一贯之的精神文脉.
【总页数】5页(P47-51)
【作者】张秀娟;赵平垣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上海,200234;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1000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21世纪外国文学教学过程的现代阐释 [J], 冯茜
2.中国农村法治化过程中无讼文化的现代阐释 [J], 杨艳青;侯姝慧
3.略论意境理论的发展过程——兼论《二十四诗品》诗歌意境美学特征 [J], 张猛
4.Gemini表面活性剂18-3-18/trans-ACA光敏胶束紫外光照过程流变动力学及
界面流变性研究 [J], 郁丽程;方波;金浩;杨沫;陈洁;田萌;李科晶
5.粉末挤压流变学研究(一)——螺杆挤压输运流变过程探讨 [J], 周继承;黄伯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意境——世界共通的美学范畴
一直以来,人们总认为:意境是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话语,在西方文化与美学体系中,也不存在“意 境”这一术语符号。由此,我们有没有理由断定意境是中国文化独一无二的专利?西方文化有没有与意
境近万似方的数审据美体验?西方美学体系中有无与意境类似的范畴?本文试对此作一探讨。
一、民族独有的美学话语
熟悉意境理论的人都知道,自王昌龄开始,“意境”就被用于诗歌、书画、词曲、戏剧、小说等的鉴赏批 评实践中,意境批评成为中国学者常用的一种批评手法。传统诗学、哲学、美学具有较为鲜明的民族文 化特征:直觉、悟性、模糊、整体思维方式等。作为融传统诗学、哲学、美学于一体的意境理论,自然而然 地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王国维的“境界说”,来自中国古典诗评的特征明显盖过其借鉴西学的痕 迹;宗白华从比较中考察、鉴别中西方艺术、美学,并在比较中高扬中国的艺术精神,他的“艺境说”更明 显地体现了在借鉴西学的基础上凸现中国艺术特色的民族意识。即使李泽厚、朱光潜等人借用外国文 论中的“典型”、“形象”、“直觉”等概念来阐释意境时,也还是将意境预设为民族性的美学话语作为基点。 在强调民族特色的语境中,意境通常被视为中国文化独一无二的美学范畴,其在当代文论、美学中的民 族话语地位十分醒目。因此,一直以来,人们总认为:意境是我们民族独有的美学话语。“‘意境’一词, 是我国所独有的一个名词,作为艺术批评或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术语。但是,它的语意非常抽象和暖 味。因此,在比较实际的西洋美学或艺术体系中,几乎找不到一个同等的用语来传达。”[1 3(第314页)有 人甚至愿意相信:“‘意境说’一经产生,就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中影响最大、生命力最强、民族特色最为显 著的重要范畴。我们不妨把西方文学中‘典型论’和中国的‘意境说’看做是整个世界文学中两个最重要 的文学思想命题。”。2。(第31页)
意境的现代阐释
意境的现代阐释意境的现代阐释意境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它指的是文字、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中所传达的情绪、意念所引发的视觉、听觉、心理上的共鸣。
意境的现代阐释,就是对传统文化中意境概念的重新审视和发展,结合现代文化背景下的感知和情感表达,探讨意境在当代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和内在意义。
在传统文化中,意境通常与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相关联。
以古诗为例,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美丽,传达作者内心的感受,唤起读者的共鸣。
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自然景观的存在形式和人们与之相处的方式都发生了改变。
因此,现代阐释的意境需要与当代人的生活经验相契合。
现代阐释的意境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可以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入手,探讨现代艺术如何通过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创造出意境效果。
绘画、摄影、音乐等艺术形式都可以通过色彩、光线、节奏等元素来传达情感,激发观众的共鸣。
例如,一幅抽象画可能没有具体的景物形象,但通过线条和色彩的组合,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内心体验,引发观众的共鸣,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
其次,现代阐释的意境还可以从生活中的体验出发,探讨现代科技对意境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于数字化、虚拟化的世界。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手机应用等与外界联系,这些虚拟化的世界给人们的感知和情感表达带来了新的变化。
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体验到之前无法想象的意境。
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意境的表现空间,使得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感知和表达情感。
此外,现代阐释的意境还可以与当代社会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当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环境问题等对意境的影响。
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惑,如焦虑、孤独、环境压力等。
这些问题可能对人们的情感表达产生深刻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意境的创造和体验。
因此,通过关注当代社会问题,可以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来探讨现代阐释的意境。
总的来说,意境的现代阐释是对传统文化中的意境概念进行重新审视和发展。
王国维意境理论的主要内容。
王国维意境理论的主要内容。
王国维意境理论是一种新兴的学术思想,由著名的政治哲学家、哲学家瓦尔特王国维(Walter G.Khnke)于1960年创立,迄今仍在激烈的讨论之中。
它有着重要的价值,从而对当今的政治哲学学术研究以及对政治观点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一学术思想的基本理论构成是:人类社会存在独特的维度,即意境维度,它把人和人得关系进行分类、归纳和把握,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性规律。
因此,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政治发展,必须从意境维度观察、把握和分析,它们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认识和诠释政治现象。
首先,维度的意义所在,即这一理论的核心。
通俗来讲,维度就是一个量度,比如一个坐标轴,可以为不同的目标提供量变的参考。
王国维提出的意境维度是两个极端的,一个是自由性,另一个是认可性。
自由性指的是社会中个体之间自治性的相互联结关系;而认可性指的则是被社会允许和接受的规则、秩序和伦理准则。
这两个维度在不同时期中始终存在,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来判断社会问题的发展趋势,它也可以作为一种提示,指导人们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
其次,这一理论的核心价值是,意境维度可以做为人类社会发展政治学研究的思想基础。
王国维认为,政治现象是由各种意境(包括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产生的,因此,他认为,政治学应该从意境维度进行研究,这对于对政治发展有一个大的认识,以及对政治社会的认知和理解都是重要的。
此外,王国维还提出,当今社会的发展应该注重“语境”的重要性,即认知问题的关系。
因此,它可以更好地解释当今社会的诸多矛盾,例如老年危机、异族关系危机、财富分配危机,等等,都是由于“语境”问题,即当前语境下已有主张完全不能被其他主张顺应、接受或忍受,从而导致政治社会紧张。
因此,理解和优化“语境”维度,把握政治语境,将有助于积极解决社会矛盾,进而维护社会稳定。
最后,意境维度也将推动社会进步和全球革命,促进能解决社会冲突的政治模式的形成。
意境理论的现代化世界化
意境理论的现代化与世界化意境理论的现代化与世界化古风一、意境理论的现代化意境虽然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的核心X畴,但它并没有随着中国古代史的终结而终结,而是一直存活到了现在,且保持着愈来愈旺盛的生命力。
正如钱钟书先生说的,它“埋养在自古到今中国谈艺者的意识田地里,飘散在自古到今中国谈艺的著作里,各宗各派的批评都多少利用过。
”这便是意境发展的实际情形。
从梁启超的“新意境说”,到王国维的“境界说”,便拉开了意境理论现代化的序幕。
随后,从宗白华、朱光潜和李泽厚的意境研究,到80年代以来的“意境热”,经过我国文论和美学界广大学人的百年奋斗,意境理论已基本上现代化了。
[1]意境理论的现代化有三种情形:一是以现代的眼光、现代的意识和现代的方法,从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的角度,来研究意境:或对意境原始资料进行梳理、类编和校注;或对意境X畴术语进行新的阐释;或研究古代文论家的意境思想;或研究古代文艺作品中的意境呈现形态;或溯源探流、建构意境发展史;或从哲学、美学、佛学、文化学、文艺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研究意境;或运用比较的方法、系统论方法、符号学方法和模糊数学方法来研究意境,等等。
有些学者还以现代文艺学科为参照,建构了意境学科体系,形成了“意境学”的新学科。
二是以现代文论和美学为参照,给意境X畴注入了现代的血液,并将它建构在现代文论和美学体系之中。
30年代,老舍先生将意境X畴和司空图、严羽、王夫之等人的意境观点,引入《文学概论讲义》之中。
40年代,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专列一章谈“诗的境界”问题。
这些是最早将意境X畴引入现代文艺学科建构所作的努力。
进入80年代以来,大大加快了意境理论现代化的步伐:或将其建构在当代文艺理论体系中,如黄世瑜的《文学理论新编》和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等;或将其建构在当代美学理论体系中,如丁枫、X锡坤的《美学导论》和杨辛、甘霖的《美学原理》等;或将其建构在部门美学理论体系中,如肖驰的《中国诗歌美学》、金学智的《中国园林美学》和胡经之的《文艺美学》等。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主要内容与价值-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论文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主要内容与价值-文艺美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作为一代美学大师, 宗白华在吸收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对于哲学、社会、人类、宇宙的深入思考, 对意境这一古典美学范畴进行了独特的界定和解释, 赋予意境以更加深广的内涵。
宗白华的意境论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层次的创构性、视角的开放性和思辨的深刻性等重要特点, 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宗白华; 意境论; 审美内涵; 美学价值;一、从意境概念的缘起和发展探析宗白华意境理论的独特地位(一) 意境概念的渊源和发展脉络探析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中的重要审美范畴。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明确提出了意境的概念, 后来, 又有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说等[1], 意境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起来。
在近代, 王国维的意境说影响极大, 《人间词话》提到: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
[2]之后, 朱光潜先生利用西方现代理论对意境进行研究, 为美学思想的发展和意境理论的阐释做出了独特贡献。
分析意境概念的缘起和发展脉络可知, 意境作为重要的美学范畴, 从古代到近代都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面对过去众多优秀的研究成果, 如何取长补短, 对其加以吸收利用, 并结合当今社会和时代的特点, 赋予意境美学以更加崭新的内涵, 是宗白华先生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挑战。
(二) 从意境理论的渊源和发展看宗白华意境理论的独特地位宗白华在《美学与意境》中是这样定义意境的: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 代山川而立言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3]3 在继承前人关于意境情景交融说的基础上, 宗白华将意境同人的生命强调和宇宙观等联系起来, 他将艺术的意境称为灵境, 灵境创构的主体, 是有着灵动生命力和意识主体的人, 面对的是生机盎然的辽阔世界。
前人的意境理论主要集中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尤其是诗学领域。
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拓展(一)
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拓展(一)意境理论是宗白华诗学的核心部分。
宗白华从20世纪20年代初发表的诗学论文中,就触及到了意境问题,一直到晚年,都孜孜不倦地在意境理论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宗白华认为,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就是“研寻其意境的特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由此,宗白华把意境研究当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
1](P356~357)他尽毕生的心血,以深湛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造诣和学贯中西的独特学养,对意境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现代演绎。
一首先,我们有必要弄清楚的是,在宗白华那里,什么是意境?因为千百年来,关于意境的内涵一直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论者不同,时代有异,意境也许就会有相去甚远的理解.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增订稿)一文中,宗白华一开篇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意境的意义”。
为了便于说明,宗白华把意境纳入到整个人类精神生活的格局中,他认为人生有五种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而意境——“艺术境界”则是介乎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二者之间的一种境界,它既求真,又充满着无穷的神秘,它主于美。
宗白华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意思也就是说,意境就是人的最深心灵与具体的宇宙人生相与融合而生成的一种境界。
但宗白华觉得这样说也许并不是太清楚,于是他进一步解释道:“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物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讲得更简单一点,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1](P358)应该说,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
浅析意境审美理论在当代漆立体艺术中的适用性
设计创作[摘 要]意境审美理论历史悠远、贯穿古今,伴随儒、释、道三教发展而成长完善,深入华夏文明的骨血之中,具有强大的文化包容性、艺术门类适用性,对东方各民族的审美文化颇有影响。
通过对中华传统的意境审美理论体系的追本溯源,从宏观角度浅谈意境审美的多种艺术形式,对中国传统艺术中意境的应用与体现进行梳理与归纳。
分析意境审美理论在当代漆艺创作中的情感基础及理论适用性,探讨意境审美理论在立体漆艺创作中的串联作用。
结合当代漆立体的创作背景,赏析优秀漆艺作品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漆立体;意境;审美;适用性[中图分类号]J527.2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6-0085-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赵丹阳,郭小一.浅析意境审美理论在当代漆立体艺术中的适用性[J].天工,2022(6):85-87.浅析意境审美理论在当代漆立体艺术中的适用性赵丹阳 郭小一鲁迅美术学院一、意境理论的渊源(一)意境理论的初建与成形1.意境与儒、释、道的渊源“意境说”作为一个美学理论最早提出即是在佛、道、儒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中,其从早期萌芽至产生到发展都与儒、释、道三家的交流融合有着难分难舍的关联,再经过千年的沉淀与丰富,成为我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核心内容。
我国诗文自古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惯例。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1],孔子以水、山之志来表达智者、仁者之志,将景物作为承载思想感情的媒介,是“意境说”所追求的情景交融的意识雏形。
庄周梦蝶则是庄子对其自然观的论道,是道家对人与自然的不可捉摸、惟恍惟惚的道的领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清微淡远的佛家素有无情有性、众生平等的自然观,相信万物有灵,讲求遵循飞鸟归林、流水落花这样的自然规律。
魏晋时期三教鼎立,受三家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阐述了“意象说”:“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2]主张遵循声律安排文辞,依据意向中的形象来进行创作,情景交融生出意象。
中国意境理论与俄罗斯现实主义理论相结合研究
中国和俄罗斯的美术创作在世界美术中都具有各自鲜明的民族特征,中国艺术传统中的意境理论和俄罗斯民族艺术中的现实主义理论是形成中、俄各自艺术特征的理论基础。
对意境理论和现实主义理论进行比对并加以融会贯通,可以丰富我们的绘画创作实践。
一、中国传统的意境理论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与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绘画创作语言和理论体系。
在中国艺术理论体系中,意境理论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理论的灵魂。
意境理论的萌发、生成与发展同中国民族艺术的形成、成熟与繁荣密不可分。
意境理论孕育于先秦时期,魏晋时期对“气韵生动”“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艺术创作观念的论述推动了意境理论的产生。
唐宋时期对“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等构成意境理论的基本要素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唐朝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的“物境、情境、意境”三境说中,确立了“意境”概念的内涵。
明清时期是意境理论的完善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明确了“意”的主导作用,“意境”成为评判艺术作品高下的重要标准。
意境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将人与万物融为一体的“物我同一”思想。
在艺术创作中,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是意境的基本特征。
情景交融是指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是虚与实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二、俄罗斯的现实主义理论俄罗斯疆域辽阔,地跨欧亚两大洲,广袤的草原和森林孕育了俄罗斯民族。
俄罗斯绘画艺术经历了10~17世纪受拜占庭影响的古俄罗斯时期,18世纪的全面改革和欧化阶段,到19世纪时,俄罗斯绘画艺术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风貌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巡回展览画派”把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艺术推向了巅峰。
俄罗斯的现实主义绘画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征,是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批判现实主义。
俄罗斯民主主义革命者别林斯基是俄罗斯现实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别林斯指出:艺术是现实的再现,它的任务是按照实际的样子将生活表现出来,创作典型性艺术形象是再现生活的关键。
意境理论的现代整合与内审美的视域超越
[ 键 词 ] 意 境 ;意 境 理 论 ;内 审美 ;意 境 现 代 化 关 [ 图分 类 号 ] 10 中 1 [ 献标识码]A 文 [ 章 编 号 ] 1 0— 12 2 0 )10 0 —7 文 0 19 6 (0 60 —0 10
如果 我们 所研 究 的是古 人 的意境论 ,那 么 ,就
[ 收稿 日期]2 0 —60 0 50 —4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资助项 目 (4 Z 0 ) 0 X WO 2
当代 被逐 渐 整 合 。有 人 认 为 ,1 8 9 6年 以 前 对 意 境
[ 作者简 介]王建疆 ( 9 9 ,男 ,黑龙江密山人 ,文学博士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从 事美 学研究 15 一)
维普资讯
的争 议 可 以划 分为 “ 情景 交融 说 ” 典 型形 象 说 ” 、“ 、
什 么 是意 境 ,意境 的性质 和特 点 以及 意境 产生 的原
“ 象 联 想 说 ” 和 “ 感 气 氛 说 ” 四派 。】 致 不 想 情 [ 大
究也 可 能为古 代学 术术 语 提供 检测 标 准 。但 不 可忽
视 的是 ,当代学 者 的标 准 又源 自于对 古人 作 品 的分 析 和对古 代文论 的综合 。这看 起来 似 乎悖谬 ,但正
体 用 、源 流之 辨 。
诗歌意境 的探讨一开始就面对着一个 悖论 ,这就 是 :一方面 ,古人发 明的意境 ,其解 释权却不在 古人 那里 ,而在今人这里 ;另一方面 ,今 人对于意境 的界 定又必须在与古人论断相符 的情 况下才能确立 ,也就 是说 ,今人 对意境 的解释权在古 人手里 。这样一来 就 使我们处在一种表面上看起来是 古今勾连搭 背 ,而实 际上却因时空限制而无法沟通的二难之 中。
意境论的发展与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意境论的发展与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作者:王文林来源:《好日子(下旬)》2017年第12期摘要:中国传统理论核心问题是意境,是古代文人不懈追求其审美之精髓。
本文对“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追溯,意境论的发展过程包括第一阶段是前意境阶段,也可称为萌芽阶段,第二阶段是意象阶段,第三阶段是意境阶段,第四是现代意境阶段。
意境论虽为我国古代文学之理论,但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建设同样影响巨大。
意境创造有其产生的自然与历史条件,深深根植于中国文人的生活中,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意境论的滋润。
继承属于中国文论的意境论,使当代中国作家拥有自己的个性与灵魂,才可创造出属于中国的,也可走向世界的优秀文学作品。
关键词:意境论;发展过程;现当代文学;意象与意境一、意境论的发展过程《尚书》最早出现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记载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其中“诗言志”中的“言志”是界定了诗歌的根本特点,而“志”则代表了主题的心灵世界,突出了把握诗歌的主体性,表现性与抒情性,从中可以表现出儒家的诗言志与交感理论主要从情景交融方面影响了意境理论。
在《尚书》中所涉及的“诗言志”实际上是将诗歌、音乐、舞蹈置于一起论述,把握其共有的抒情特征。
音乐与舞蹈是很强烈的艺术形式,可通过乐者和舞者传递出感情,故乐、舞的抒情性同样可验证诗歌的抒情性,而“诗言志”是从艺术形式本体的特性阐发其本质。
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诗言志”,运用诗歌中的比兴手法来抒发诗人的“志”。
《诗经》中多用比兴手法言志并流传广泛,如《氓》中的诗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就是运用了比兴手法,用桑树叶子未落之时,缀满枝头绿萋萋的景象,形容女子未嫁之时,如同桑叶挂在树上茂盛且美丽。
故“诗言志”展现了文学的功能意义与象征性作用,这种情况下“诗”成为人们“言志”的工具与载体。
《易经》[1]可视为中国之哲学书,亦可说是一件文学或艺术作品。
意境理论的流变过程及其现代阐释
第 加卷
20 年 6月 06
第3 期
石河子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u a o h ei nvr t( h ooh n o i cec ) orl f i z U i sy P isp yadSc l i e n S h ei l aS n
Z HAN )i. a Z G 【 jn . HAO Pn -u uu igy a n
( .oeeo H m nts n o m n aos Inhi o a U ie i S8 i O 24 C i ; 1C lg u aie dC m ui tn,Saga N r l n rt Ir O3 , h a l f i a ci 1 m v sy, 1咖 2 n
要] 意境是我 国古 典文论独 创的一个概念 , 是最能 体现 中华民族独 特 的审美情趣 的范 畴之一 。该 也
文 着重论述 了意境理论在近代的流变状况 , 为经过 王国维 、 认 朱光潜 、 白华 的 阐释, 境理论 逐渐完 成 了由古 宗 意
典 向现代的转型。其现代阐释的精髓集 中体现为 中国人独有 的和宇宙相通 的审美情趣 , 这种对东 方 自然生命 理
2 At oeeo Ti haU vrt,ei 00 ,hn) .rclg f s gu n e i B i g10 ̄. ia n i s y j n C
Ab ta t sr c :Mo d i o iia e t ei o c p i w ih e o is te s e i a t o h n s e pe 1 a e o s a r n a sh t a c n e t n. hc mb de p ca t e fC ie e p o l . 1 p p r n g l c l o h l s Ie
探寻审美表达的中国道路:宗白华意境美学的四个突破
对审美理论的中国式建制的探索,在中国现代美学建立之初就已经开始,意境美学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宗白华关于意境的思考始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其意境理论的核心思想基本完成。
在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特定时期,这一高度凝练的理论体系寄托了宗白华关于中国艺术、中国美学的总体性认识与理解,它不仅是在内外高强度压力下,以高密度脑力投放形成的高浓度中国认知,更是中国智慧的典范。
其中,对中国艺术特性的把握是贯穿整个过程的中心逻辑,二者相互融通、互为映照。
一、意境:一个具有全球理论视野的中国范畴宗白华的意境理论来自于他的“写实、传神、造境”的艺术创造三步论主张,他在《中国艺术的写实精神》一文中说:“一切艺术的境界,可以说不外是写实,传神,造境:从自然的抚摹,生命的传达,到意境的创造。
”[1]其中意境创造是艺术境界的最后完成。
他指出,有人惊诧于西洋画的写实能力,认为中国艺术缺乏写实兴趣,是大错特错。
中国艺术家写实的本事完全不输于西洋画家,只不过在中国,“写实终只是绘画艺术的出发点,以写实到传达生命及人格之神味,从传神到创造意境,以窥探宇宙人生之秘,是艺术家最后最高的使命……”[2]艺术创造具有不同艺术表达层面,只有到“意境”才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是中国艺术创造进阶的独特序列。
作为中国传统诗论、乐论、画论等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进入近代后,“意境”出现的频率较之以前更高,逐渐成为描述中国文艺特性的核心概念,并被文艺家们不断以新的理论资源和理论视野更新深化,使其更富于现代气质,更符合现代中国对自身文化艺术的[1][2]宗白华:《中国艺术的写实精神》,《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页,第325页。
摘 要 宗白华的意境美学形成于中华民族命运生死攸关的特殊时期,是民族文化的塑形力量在审美领域的典范体现。
宗白华以融汇中西的学术视野对“意境”的新阐释,是中国现代“意境”理论形成完善的关键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境理论的现代化与世界化字体: [大中小]2007-08-21文章来源:文章作者:古风意境理论的现代化与世界化古风一、意境理论的现代化意境虽然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的核心范畴,但它并没有随着中国古代史的终结而终结,而是一直存活到了现在,且保持着愈来愈旺盛的生命力。
正如钱钟书先生说的,它“埋养在自古到今中国谈艺者的意识田地里,飘散在自古到今中国谈艺的著作里,各宗各派的批评都多少利用过。
”这便是意境发展的实际情形。
从梁启超的“新意境说”,到王国维的“境界说”,便拉开了意境理论现代化的序幕。
随后,从宗白华、朱光潜和李泽厚的意境研究,到80年代以来的“意境热”,经过我国文论和美学界广大学人的百年奋斗,意境理论已基本上现代化了。
[1]意境理论的现代化有三种情形:一是以现代的眼光、现代的意识和现代的方法,从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的角度,来研究意境:或对意境原始资料进行梳理、类编和校注;或对意境范畴术语进行新的阐释;或研究古代文论家的意境思想;或研究古代文艺作品中的意境呈现形态;或溯源探流、建构意境发展史;或从哲学、美学、佛学、文化学、文艺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研究意境;或运用比较的方法、系统论方法、符号学方法和模糊数学方法来研究意境,等等。
有些学者还以现代文艺学科为参照,建构了意境学科体系,形成了“意境学”的新学科。
二是以现代文论和美学为参照,给意境范畴注入了现代的血液,并将它建构在现代文论和美学体系之中。
30年代,老舍先生将意境范畴和司空图、严羽、王夫之等人的意境观点,引入《文学概论讲义》之中。
40年代,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专列一章谈“诗的境界”问题。
这些是最早将意境范畴引入现代文艺学科建构所作的努力。
进入80年代以来,大大加快了意境理论现代化的步伐:或将其建构在当代文艺理论体系中,如黄世瑜的《文学理论新编》和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等;或将其建构在当代美学理论体系中,如丁枫、张锡坤的《美学导论》和杨辛、甘霖的《美学原理》等;或将其建构在部门美学理论体系中,如肖驰的《中国诗歌美学》、金学智的《中国园林美学》和胡经之的《文艺美学》等。
三是将意境作为现代文论和美学的一个术语,广泛地用于中国古代文艺、现当代文艺和外国文艺的研究、赏析和评论领域。
蓝华增先生在他《意境论》一书中,不仅用意境论赏析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和《夜雨寄北》的意境美,同时也赏析了艾青《太阳》和陈继光《谜语》的新诗意境,而且还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当代藏族诗人饶阶巴桑诗歌意境的创造问题。
蓝华增先生旨在探讨“意境说的古为今用的问题”[2],是一个意境理论现代化的成功范例。
对于意境理论现代化的追求,是当代创作界、批评界和理论界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趋向。
在这里,有艾青、郭小川、贺敬之对新诗意境的论述,有杨朔、刘白羽对散文意境的论述,有张庚对戏曲意境的论述,有李可染对新国画意境的论述,有陈从周对园林意境的论述,也有韩尚义等人对电影意境的论述,等等。
80年代以来,在“淡化情节”的背后,是陆文夫、宗璞、王蒙、何立伟对于小说意境的营造。
[3]此外,意境术语也被广泛地用在报告文学、童话、民间文学、音乐、舞蹈、雕塑、建筑、书法、工艺和盆景等文艺的鉴赏中。
意境理论的现代化,就是意境范畴的现代转换。
转即通,是对传统意境论的继承;换即变,是对意境论的发展。
但重点是后者,即将现代的新思想“化”入意境论之中。
那么,“化”入意境论中的新思想是什么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是困难的。
这不仅因为时间长,研究者众,成果多,难以概括;还因为“所有的文化,本国的,外国的,过去的,现在的,象洪水般灌进我们的头脑”[4],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复杂性。
大概说来,“化”入意境论中的新思想,有两个方面:其一、以现代思想“重写”传统,并在传统意境论的基础上增值和发展。
如李渔认为,意境“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
情为主,景是客”(《窥词管见》)。
王夫之、吴乔、王国维也持这种看法。
在现代意境研究中,持这种看法的人很多,其代表人物是李泽厚先生。
他认为,意境是“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5]的统一。
他用哲学反映论和艺术形象说阐释意境,并强调其创造性特点,还扩展了“情”与“景”的内涵,使意境的概念更为丰富、明确和科学。
再如鹿乾岳认为,意境有内外之分,“神智才情,诗所探之内境也;山川草木,诗所借之外境也”(《俭持堂诗序》)。
谢榛、陈匪石等人也持这种看法。
在现代意境研究中,也有人以此为基点来阐释意境。
如刘若愚先生认为,意境是“生命之外面与内面的综合”。
所谓“外面”,“不只包括自然的事物和景物,而且包括事件和行为”;所谓“内面”,“不只包括感情,而且包括思想、记忆、感觉、幻想”,[6]发展了前人的观点。
又如方士庶认为,意境有虚实之分,“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天慵庵笔记》)。
这种看法自皎然和司空图以来也很普遍。
在现代,蒲震元先生就是以此为逻辑出发点来研究意境的。
他认为,“意境创造表现为实境与虚境的辩证统一”;“意境是特定形象与丰富的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的总和”。
[7]在其中“化”入了辩证法和形象说的现代思想。
其二、以西方现代文艺美学思想来阐释意境,给传统意境论注入外来血液,使现代意境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变革。
梁启超所追求的“新意境”,就是“欧洲之真精神、真思想”(新意),与欧洲的物质文明(新境)的统一,其实质是“欧洲意境”。
[8]王国维站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上,以邵雍和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来阐释意境,给传统意境论赋予了一个现代思想体系的框架。
朱光潜先生以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论阐释意境。
认为,意境“是用‘直觉’见出来的”,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
[9] 在这种阐释的背后,弥漫着传统“情景说”和尼采、叔本华、博克、里普斯的影响。
进入80年代以来,还有用西方“形象说”、“典型说”、“意象说”、“模糊说”和接受美学等观点来阐释意境的。
意境范畴里“蕴含有理论的金块”(刘若愚语)。
这些现代淘金者们虽然用的思想武器各异,但目的却是相同的,即借石攻玉,以“西来意”为“东土法”(钱钟书语),使意境理论现代化。
意境理论现代化的最高理想是对意境范畴的重构。
由于篇幅所限,这里省去论证,只直陈已见。
我认为,意境范畴的重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净化范畴。
[10]近代以前,在意境术语的运用上,有情景、境、情境、事境、意境、境界等。
黄维樑先生说:“情景也好,情境也好,意境也好,境界也好,名虽有别,其实则一。
”[11]这好比一个人起了许多名字,使用起来混乱且不说,还会掩盖此人的本来面目。
这种以多种术语指称一个范畴的“杂语同名”现象,是历史形成的。
其实,每个术语都有各自的义域圈,相同之处并不很多,于是就导致了意境范畴的泛化,引起了文艺理论和批评的混乱。
在现代文艺批评中,意境术语的运用逐渐聚焦在“意境”、“境”和“境界”之上。
请看一组统计数字:作者作品意境境境界评论对象出处俞兆平二元构合中的诗心与诗艺—论香港新诗的特质3次3次1次诗《文学评论》1997年第4期叶嘉莹论苏轼词12次2次3次词《文学探讨撷英》(上),1998年冯废名的小说艺术632小《文艺理论健男次次次说研究》1997年第3期卢新华读刘巨德的水墨画14次7次23次画《名作欣赏》1996年第3期这三个术语皆来源于佛教内典。
唐释道世《法苑珠林·摄会篇》中有“意境界”一词,是佛教“六根境界”之一。
在现代意境研究中,最为缠夹不清的是“意境”和“境界”的关系,不知人们为此费了多少口舌,打了多少笔墨官事。
其实,“境界”的词义和操作域多限定在“范围”、“境地”、“程度”和“水平”之上,几与“意境”无涉。
所以,今后不再将它作为“意境”术语使用。
至于“境”则可看作是“意境”的简称。
如艺术意境简称为“艺境”,诗歌意境简称为“诗境”,奇妙意境简称为“妙境”等。
因此,“境”与“意境”便可以看作一个术语。
这样,我们就达到了净化意境范畴的目的。
二是明确特点。
意境有四个基本特点:一为“情”。
“意”中有意、理、情,“情”为核心,意、理皆须带情韵以出,故有抒情性;二为“景”。
“境”中有人、事、景,“景”为核心,人、事亦须依景象(自然景物的形象)而生,故有写景性;三为“虚”。
言外之意,情外有韵,景外有景,象外有象,境外有境,以少总多,以实求虚,故有虚灵性;四为“美”。
意境中的意、理、情和人、事、景皆须美化,经作者灵光照耀,达到审美融合,成为艺术整体,故有审美性。
其中,情、景、美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因素,三者缺一,就没有意境可言。
传统意境论认为,情景交融,即有意境。
应该指出的是,这不是一般的交融,而是审美交融。
如果离开了主体审美灵光的照耀,即使情景交融,也不能算是有意境。
这是意境的基本层面。
由“X外”虚境系列所构成的结构层面,是意境的超象层面。
蔡嵩云说:“境贵曲折”(《柯亭词论》),就是意境的多层结构,多则曲,曲则多,才有意味无穷之美。
三是意境话语场的建立和操作域的界定。
如本书第三章第一节中所论述的那样,就能够将“意境”的内涵和操作,由混乱导入井然,由无序引向有序,从根本上治理“意境”的泛化现象。
以上三个方面,就是我对意境范畴重构和意境理论现代化的基本观点。
是否科学和利于实用,还有待学界同人的检验。
二、意境理论的世界化我们谈意境理论的现代化,旨在恢复传统文论范畴在当代文论和美学中的民族话语地位;谈意境理论的世界化,则是想把“意境”这个范畴介绍给世界文论和美学界的朋友们,并希望他们运用这个范畴,从而发中国之声音,提高中国文论和美学的世界话语地位。
但是,现在的情形是:百年以来,我们从西方引进了大量的文论和美学术语,占据着中国现当代文论和美学的中心话语地位,而在西方文论和美学中又引去了多少中国的术语呢?我们从梁启超、王国维、朱光潜、李泽厚和刘若愚等人身上,看到了西方文化侵染意境范畴的情形,但谁又能举出多少中国文化侵染西方文论和美学范畴的事例呢?所以,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一直存在着“不平等”现象。
西方人并不象熟悉丝绸、瓷器和指南针那样熟悉中国文论,更不用说熟悉意境范畴了。
本节就是在这种畸形的文化语境中来谈论意境理论的世界化问题。
一、意境理论在国外的传播1、在东方诸国的传播:早在9世纪,王昌龄的“意境说”就传到了日本。
当时的中国如日中天,成为亚洲文明的中心。
而日本呢,则是进入了“全盘唐化”的时代。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七月[12],届入而立之年的日本僧人空海来到中国留学。
回国后,编写了《文镜秘府论》一书。
在这本书中,他最早将王昌龄《诗格》和“意境说”介绍给日本文坛。
他在《性灵集》卷四说:“王昌龄《诗格》一卷,此是在唐之日,于作者边偶得此书。
”所以,王运熙先生说:“《文镜秘府论》所引王昌龄诗论,当出自王昌龄原著,比较可靠。